交通运输经济

交通运输经济
交通运输经济

交通运输经济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89.运输需求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首先是派生性需求,即非价格、时间因素引起的需求;第二是因价格(运输费用)引起的运输需求;第三是因时间因素引起的运输需求。

90.需求和需求量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实际上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而需求量则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购买运输劳务的特定数量。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在此情况下,需求量是沿着原需求曲线移动的。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产生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91.供求法则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供求法则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影响价格的。(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价格反过来起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

92.不同的交叉价格弹性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试举例说明。

答:(1)交叉弹性为正值,说明X种运输方式价格变动与Y种运输方式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表明两种运输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2)交叉弹性为负值,说明X种运输方式价格变动与Y种运输方式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表明两种运输方式具有互补性;(3)交叉弹性为负值,说明X种运输方式价格变动与Y种运输方式需求量的变动互不影响,表明两种运输方式互相独立。

93.某地交通主管部门,因本地汽油短缺,为了节约汽油,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估计这些措施实行以后,可以减少20%的油耗量,如果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在之间,问从节油措施之时起,汽油的价格预期会涨多少答:%-25%

94.某运输企业服务项目的价格弹性在之间,如果明年把价格降低10%,问销售量预期会增加多少

答:13%-18%

95.某运输企业为了制定长期客运发展计划,假定根据研究资料已知,中高档客运收入弹性在之间,低档客运的收入弹性在之间,估计今后10年内每人每年平均实际收入增加4%-5%。问,10年后,中高档、低档客运需求量将增加多少

答:中高档客运需求增幅在%%之间,低档客运在%%之间。

96.运量预测答:运量预测就是根据运输及其相关变量过去发生变化的客观过程和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现代管理的、数学的和统计的方法,对运输及其相关变量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科学推测。

97.按预测经济活动的范围划分,可以将运量预测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98.按预测的空间层次划分,可以将运量预测分为(国际市场预测)和(国内市场预测)。

99.按预测的时间长短划分,可以将运量预测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100.按预测方法的归类划分,可以将运量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101.按预测对象多少划分,可以将运量预测分为(单一预测)和(复合预测)。

102.运量预测工作包括一些基本原理,如(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相似性原理)、(因果性原理)和(可控性原理)。

103.使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就是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的(平均趋势)做出对未来值的推断和预测。

104.利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就是对(不规则)的时间序列数据给予加工平滑,从而获得其变化规律和趋势,以此为据对未来的数值进行推断和预测。

105.线性趋势预测法是一种最简单的直线外推法,其应用条件是:数列所体现的事物发展变化必须呈现明显的(线性趋势)。

106.运量预测的任务是什么

答:(1)运量预测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编制运输计划和规划及时提供参考性数据;(2)运量预测应为有效阻止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为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提供值得参考的基本数据;(3)运量预测应为政府及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服务,及时提供有关运输今后发展变化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便决策时参考。

107.什么叫做连续性原理

答:事物的发展变化,前后是连续的、统一的、衔接的,不是割裂的、断断续续的,因而,通过总结过去而预测未来时,可以利用这种连续性原理。

108.什么叫做相似性原理

答:各种事物之间尽管千差万别,表现形形色色,但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人们利用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推断和预测未来。

109.什么叫做因果性原理

答:也称相关性原理,是指客观事物、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人们可以从已知的原因推测未知的结果。

110.运量预测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1)社会总运输量预测(2)在社会总运输量中,各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预测(3)运输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占有率预测

111.运量预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派生性原则(2)定量预测与定性预测、多种定量与多种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原则(3)运量变动区间原则(4)系统性原则(5)综合水平原则

112.运量预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1)确定预测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精度(2)制定预测工作计划和预测时间(3)搜集、整理和检验资料(4)选择预测方法和建立预测模型(5)预测运算和确定预测值(6)分析预测误差,调整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7)写出总结报告

113.什么是运量预测的数学分析法

答:数学分析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各种影响运量需求变化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和图解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量的界限。以各种统计资料为依据,并要求统计资料完整、连续、准确,否则就将影响预测的科学性。114.数学分析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历史统计资料准确、详细和完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比较稳定,较少有质的突变。

115.时间序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根据过去的历史资料,依据一组观察数值来推算事物未来的发展情况。从时间序列的变化和规律性来假设未来的市场将继续按照过去的规律运动。

116.什么是因果分析法

答:因果分析法是在肯定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回归分析,配合回归趋势线,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运算的一种方法。

117.什么是运量预测的经验判断法它有什么优缺点

答:经验判断法主要是依靠参加预测人员的经验与判断能力,根据已掌握的情报,对所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估计。判断分析是一种定性描述为主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适合于任何部门和企业,特别是不可控因素和不可定量因素越多的预测对象,采用经验判断的方法更为适合。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大,易发生疏忽和失误,因此对参加预测的人员要求较高。

118.特尔非法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答:特尔非法的具体做法如下:将所要预测的问题和必须的背景资料,由预测组织者用通讯的方式发给专家,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推测,做出判断,形成答案,然后返回预测组织者。预测组织者接到答复后,把各种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和归纳,在反馈给专家,进一步征询意见。专家接到综合归纳的意见后,进一步进行推测,做出判断,然后将意见再次返回预测组织者,由其进行再次整理。如此反复多次,意见逐步收敛,直到预测的课题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为止。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匿名性避免了权威影响,能真正表达每一位专家的意见;有控制的反复多次,具有收敛性,使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能做出统计评估,使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119.运输项目的经济成本

答:运输项目的经济成本是指国民经济为兴建和经营某一运输项目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120.外差成本答:外差成本是指国民经济为消除或减少外部不利因素而付出的代价。

121.财务成本答:财务成本是指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以货币的支付和现金流量的减少为特征的成本,也称为会计成本。

122.影子价格答:影子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上为社会所公认的价格,只受供求法则的支配。

123.资金的时间价值答:资金的时间价值包括2方面的含义:作为货币,它具有一般货币都具有的时间价值--利息;作为资金,它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者投入了新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利润,因此也具有时间价值。

124.效益成本率法答:按同一时间和同一贴现率,以同一货币单位计算的全部效益的现值总和对全部成本的现值总和的比率。

125.风险分析答:风险分析师对那些在投资项目中,影响成本和效益重大的不确定的有风险的因素而进行的分析。126.经济成本的构成包括(建造成本)、(营运成本)和(外差成本)。

127.基础设施费用、移动设备费用和土地费等,属于建造成本中的(固定资产费用)。

128.运输业务费、装卸业务费和辅助生产费等,属于经济成本中的(营运成本)。

129.用效益成本率进行分析时,比值(大于)1的项目才能被初步判定为合理。

130.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时,差值(大于)0的项目才能被初步判定为合理。

131.内部报酬率法判断的是项目的(获利能)。

132.什么是交通运输的时间组合问题

答:交通运输的时间组合问题,即要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序安排,运输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同步发展问题。(1)交通建设超前发展规律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时序安排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输工具同步发展规律,是交通建设和运行的必然趋势。

133.怎样将财务成本调整成为经济成本

答:分为2步:(1)按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和外差成本编制财务费用一览表,然后根据经济成本鉴别原则对构成财务成本的每个细目进行辨认,形成逐年各类资源的经济成本构成表;(2)对经济成本的各项目,按性质、用途梳理,分类排队,对各稀缺资源确定机会成本,在此基础上进行衡量估算。

134.影子价格有什么作用

答:(1)能有效纠正被市场价格歪曲了的投入资源的经济代价,进而充分地反映各备选项目的经济代价;(2)有利于按照政府的投资政策和国情,对项目方案做出选择。

135.怎样确定土地的影子价格

答:确定土地资源的影子价格的基本原则是:(1)如果该土地是可以买卖的,那么其影子价格就是市场价格;(2)如果它不可以自由买卖,那么就应按它在几种供选择的用途上为国民经济所提供的最大价值来衡量。

136.运输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哪几种类型

答:(1)外部效益,即在某一运输项目所在单位或部门以外为国民经济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2)内部效益,即由于某一运输项目的兴建或改建,提高了运输效率而节约的社会开支。(3)有形效益,由于某一运输项目而给社会带来的能用经济尺度剂量的效益。(4)无形效益,由于某一运输项目而给社会带来的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计量的效益。

137.鉴别运输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哪些方法

答:(1)前后对比法,即将某一运输项目实现以前和实现以后所出现的各种效益情况进行对比,以便弄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中是有那些效益应归功于这个运输项目,这种方法适用于改善现状的项目。(2)有无对比法,即将有这个运输项目和没有的各种效益情况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有多少效益可以归结于这个运输项目,这种发发及使用于改善现状的项目,也适合于预防性的项目。

138.经济效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答:促进经济发展;降低运输费用;节省运输时间;减少事故和货损。

139.什么是内部报酬率法

答:内部报酬率是借助于一个适当的贴现率i,使得工程项目有效期内的现金流出的总和与现金流入的总和相等,即求能使累计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值i。

140.某公路建设项目购进钢材50万元,其价格中有20%的工商税;购进水泥80万元,其价格中有10%的国家补贴。请问钢材与水泥的经济成本是多少

答:钢材由财务成本调整为经济成本的转换系数是,钢材的经济成本为42万元。水泥的转换系数为,其经济成本为89万元。

141.正在考虑中的某计划项目----另辟一个新港,其建造成本如表。经过确定的影子价格为,工资的影子价格为,请将财务成本调整成为经济成本。

答:调整后的数值(加粗字体)为:

142.怎样理解经济成本与财务成本之间的区别

答:经济成本与财务成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衡量成本的角度不同:经济成本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站在国家或地区的立场来衡量由于执行某一项目而造成的国民收入减少,各类资源的分配流向,以便做出合理的宏观决策;财务成本反映的是微观经济,仅站在项目执行者的立场,从具体企业的角度来衡量、估算因执行项目而支出的货币代价,进而与企业期望利润比较,以便做出微观决策。(2)鉴别成本的原则不同:鉴别财务成本是以货币的支付和流量的减少为基本原则;经济成本以减少国民收入为唯一的鉴别原则。(3)对稀缺资源的计值方法不同:财务成本以现行市场价格为尺度;经济成本以资源的社会成本为尺度。143.确定影子价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对运输项目耗用的资源(包括物质和劳务)按可否供外贸进行分类。(2)必须认真分析运输项目各投入资源的耗用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并作为确定影子价格的基础。(3)必须有选择地确定运输项目投入物的影子价格。

144.请说明各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答:效益成本率法,有时将某些成本因素从效益中抵消,这样算出来的成本和效益的比率就受到歪曲。净现值法虽然是对不同备选方案进行比较的好办法,但是研究采用什么贴现率却很难确定而贴现率又恰恰是影响评估结果的一个敏感因素,这个缺点固然可以用内部报酬率发来避免,但在应用时,所采用的贴现率已无足轻重。内部报酬率法也有自身的缺点,它是一个比率,一个相对数,单凭这个指标,就可能失去另外一个报酬率较低但是净现值较高的投资机会。另外,如果备选项目的使用寿命相差悬殊,或者产生效益的时间各不相同,则此法也无能为力;如果不是在备选项目之间直接进行比较,而是与一般投资机会作比较(如市场利率),则内部报酬率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最低成本法是在效益难以辨认时才使用,比其他方法更可能具有片面性。回收期法在国外仅用于私人企业的短期投资项目的比选,特别是当投资前途莫测,或者有待于更好的投资机会到来,还有当长期款源无法筹到而需限期归还时,才采用此法。

145.运输市场

答:运输市场不仅指运输劳务交换的场所,也纸运输劳务交换关系的总和。

146.运输市场的竞争形式有哪些

答:运输市场的竞争从参加者的角度和竞争的内容划分,有以下几种形式:(1)承运人之间的竞争—争夺货源客源的竞争;(2)托运人之间的竞争—争夺运输供给的竞争;(3)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竞争—争夺货币的竞争。147.运输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有哪些答:运输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表现在:运输供给的适应性;运输质量问题;运输速度问题;运价问题;运输服务问题。

148.运输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有什么区别答: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的范围不同。市场管理只限于营业性运输业的范围,而行业管理则不论是营业性运输还是非营业性运输,都在它的管理范围之内。

149.运输市场管理的原则有哪些答:(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同时加强宏观调控;(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3)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既要反对市场垄断,又要组织联合运输。

150.运输市场有哪些专业特征答:(1)运输市场出售的不是实物产品,而是不具实物形态、不能储存、不能调拨的运输劳务,而这种运输劳务又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能力中。所以运输劳务这种商品不能吞吐以调节市场供应,只能以运输效率的提高或新增运输能力来适应需求。同时运输劳务的交换,是运输工具使用权的交换,而不是运输工具和操作者本身的交换,这是与一般工农业产品市场不相同的。(2)运输生产是实现位移的劳动过程,从而决定运输生产过程和运输消费过程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加之货运相对分散,而客运相对集中,因而货物运输产品没有固定的交换场所,而客运则有其相对固定的场所。

151.运输价值答:运输价值是运输生产部门从事客货运输所创造的产品—运输劳务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2.运输价格答:运输价格是运输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运输企业对运送货物、旅客、行李和邮件等向托运人或旅客收取各项费用的价格。

153.运输成本答:单位运输劳务所分摊的运输费用支出形成运输成本。

154.增量成本答:增量成本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

155.变动成本答:随着产品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156.运价有(物质消耗支出)、(劳动报酬支出)和(盈利)等3部分构成。

157.运输成本构成中,(燃料费)和(折旧费)所占的比重较大。

158.确定级差率的主要依据是(各类货物运输成本),并且考虑到运价的调节作用和运价政策。

159.在货物运价中,按(货种别的差别运价)是通过货物分类和确定级差来体现的。

160.国家对运输价格的管理,主要采用(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

161.运输企业经营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162.量本利分析法的核心是寻找(盈亏平衡点)。

163.运输定价问题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答:(1)运价总水平(即运价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比例)关系到工农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2)各种运输方式的运价水平(即各种运输方式运价的比价关系),关系到货主和旅客对运输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综合发展;(3)运价还关系到运输业本身的发展,运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输服务产品的价值,决定了运输企业的收入。

164.运输价格有哪些职能答:运输收入分配职能;社会收入再分配职能;运输资源分配职能;刺激经济效益的职能。165.什么是运输负担能力定价论答:运输负担能力定价论是指货物运价应该根据货物对运价的负担能力来确定,即,对每种货物在考虑其运量的情况下,对运量少、价值高的货物收取能提供最多的固定费用的运价。

166.什么是供求关系定价论有何优缺点答:供求关系定价论是指运价取决于运输产品的供求关系。其优点是考虑了供求关系对运价的影响,使运价具有竞争能力;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运输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167.什么是运输价值决定论其实质是什么答:运输价值决定论是在能使托运人愿意运输货物的情况下,能够收取的最高运费,其实质是根据运输对象的负担能力的大小定价。

168.运价具有什么特点答:(1)运价具有按距离别;(2)运价只有销售价格一种形式;(3)运价随所运货物种类、选择的运输方式和运距不同而变化繁多。

169.货物的运价结构有哪几种形式答:邮票式运价结构;里程式运价结构;基点式运价结构;区域共同运价结构。170.运输成本与一般工业产品成本相比具有什么特点答:(1)运输产品成本构成中没有原材料支出;(2)运输成本只计算完全成本;(3)运输成本主要取决于运输工具的运行距离。

171.什么叫做平均成本定价论有何优缺点

答:运输平均成本定价论是指在运量一定的情况下,运价总收入必须足以支付运输成本业务的一切开支,所以运输平均成本是运价的最低极限。运输总收入在支付运输平均成本后,一般还应提供足以吸引投资的必要利润。因此,运输平均成本定价的运价应等于运输平均成本加利润。该理论的优点是考虑了运输业的劳动消耗,特别是考虑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并且简单易行。一般适合于竞争法不太激烈,运输市场不太活跃,货源比较稳定的运输线路或方式。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与运价的相互影响,无法使运价不断地趋近于运输价值;没有考虑到运输生产的特点,运输供给的增长呈跳跃式,而运输需求的增长则是连续性的,因此该理论不能完全反映运输生产的实际消耗;没有考虑成本的差异和同等管理水平下收益的高低。

172.什么叫做边际成本定价论有何优缺点

答:边际成本定价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定价方法,又称为边际贡献定价法。边际成本是指增加单位运量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是总成本对运量的导数。边际成本定价法很适合于运输业的特点,对于运力过剩、货源不足的线路,平均成本很高,边际成本很低,如果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定价,既可以提高运输设备的利用率,又可以节约运费,还可以充分挖掘现有货源。对于运力不足、货源充足的线路,采用这种方法则可以缓解运力紧张的情况,是货源向其他线路或运输方式转移,使运输布局趋于合理,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在可替代的线路上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但是,由于边际成本只考虑成本的边际变动情况,而不考虑总成本,当边际成本长期小于总成本时,将会造成企业亏损过大。

173.运输经济学理论体系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 P 洛克林)的《运输经济学》一书于1935年出版,标志着运输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

174.运输经济学是一门现代经济科学,基本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严格定义是一门交叉科学。

175.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运输经济规律、运输需求与供给以及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176.运输经济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社会在生产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引起对运输的需求,运输需求引起运输供给,运输需求和供给需要政府政策、法规来调节和指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77.运输过程是运输工人使用运输工具使运输对象实现(位移)的过程。

178.运输消费行为的产生,即运输劳动脱离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而成为独立的产业是在出现了(商业和商人阶级)时开始的,即(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期。

179.运输业的发展经历了(手工业生产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和(机器生产阶段)等阶段。

180.运输业的机器生产阶段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期为什么

答:运输业的机器生产阶段,分为水上机器运输业发展时期,陆上铁路运输业发展时期,陆上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业发展时期,综合运输体系时期。之所以有以上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所提出的运输市场需求。

181.运输业的经济性质是什么答:运输业的经济性质具有多重属性,它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又是第三产业,既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又有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性质。

182.运输生产过程具有什么特征

答:(1)运输业的劳动对象是货物或旅客,它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只是改变其空间位置;(2)运输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3)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和非储备性;(4)某种运输方式一旦建成,就会产生交通运输效应。

183.怎样理解交通运输效应

答:交通运输效应是指交通行为作用于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变化,包括物质传输效应、集聚诱发效应、时空效应、经济连锁循环效应和社会管理效应。即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力;诱发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扩大社会再生产;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完成其再生产过程;缩小地域空间,相对延长工作和休息时间;增加社会就业,产生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连锁循环递增现象;实现社会的行政管理和巩固国防;促进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等,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4.运输业资本运动公式与一般工农业资本运动公式有什么区别

答:(1)运输资本运动公式中没有流动不变资本(劳动对象);(2)货主、旅客为消费运输劳动致支付了运费,是增殖了的初始资本。

185.怎样理解运输业在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答:(1)运输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2)交通运输是生产力的一个因素;(3)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运输规模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比例之一。

186.怎样理解运输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答:(1)发达的交通运输是稳定和平衡物价的手段之一;(2)运输是影响土地价值的重要因素;(3)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的3大原因之一,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条件;(4)交通运输加速了劳动的地域分工,是大批量生产的前提。

187.运输需求答:运输需求就是运输市场需求,即货主或旅客对运输供给部门提出为实现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移的要求。

188.货流答:运输的货物在一定时间内沿运输线网上一个方向的流动称为货流,也称货源流,也是实现中的货物运输需求。

189.货流强度答:货流强度是指一定时间内沿该线段的一个方向,通过每公里线段的货物周转量(吨公里/公里小时)。

190.客流答:旅客按照其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沿运输线网上一个方向的流动形成客流,即实现中的旅客运输需求。

191.回运系数答:轻载方向货物运输量与重载方向货物运输量的比值。

192.运量波动系数答:最忙月份最高一天的货运量与全年平均每昼夜的货运量的比值。

193.运输需求包括(运输需求量)、(流向)、(运输距离)、(运输构成)、(起运时间)和(运达时间)等基本内容。

194.综合运输需求可以分为(区域内运输需求)、(区域间运输需求)和(过境运输需求)。

195.货流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生产配置)、(运输网布置)和(产销联系)所决定的社会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

196.货流的大小使用(货流量)或者(货流强度)来表示。

197.货流方向上的不平衡,可以用货物的(回运系数)来表示。

198.从平均运距来看,无论在工业化初期,还是中期或后期,货物平均运距一般有(延长)的趋势。

1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客运总量中,总的平均运输距离有(缩短)的趋势。

200.运输需求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答:运输需求一般应具备2个条件:有购买运输劳务的愿望;有购买运输服务的能力。

201.个别运输需求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答:(1)运输质量管理和运输工艺要求;(2)运输距离和运输方向;(3)运输时间。

202.货流图是怎样绘制的

答:绘制货流图时,把货物沿实际线路的曲线流动,表示成直线图形,将路段长度表在横坐标上,并将不同种别构成的货物量按一定比例,用不同符号(颜色)标在纵坐标上,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表明货物不同种别构成的流向和流量货流图。货流图上每个矩形面积表示不同种别构成的货物周转量。

203.客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答:客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以及运输线网的合理布局和运输供给的程度。

204.综合客运需求有什么特征

答:综合客运需求在时间上是不平衡的,在方向上具有长期的平衡性和短期的不平衡性。

205.怎样理解运输需求的意义

答:运输需求一方面综合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全貌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随着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其数量的变动,一般可反映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水平;(2)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的流向要求,反映了市场的走向和客流的动向,说明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居民的联系;(3)各类货物运输需求的构成,反应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构成及其各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206.怎样理解客货流与综合运输需求的关系

答:客货流与综合运输需求的关系是运输实践与运输需要的关系,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综合作用的结果。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A为活动系统即运输劳务的使用者,由它提出运输需求,T为运输系统即运输劳务的供给者,它向A提供运输服务。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结合形成运输服务流,即客货流。这个运输服务流为活动系统A提供服务以后,以运输能力的形式回到运输系统T,然后继续以自己的运输能力为活动系统服务,从而构成一个循环系统。

207.怎样理解综合货运需求的不平衡性

答:综合货运需求有2个特征:(1)货运需求在方向上的不平衡;如:资源分布不平衡及其开发程度不同,从而使其生产力配置不平衡,造成货物运输方向的不平衡;专业化运输工具构成与货种构成不一致,以及专业化运输工具不能互相替代造成的;运输组织工作的缺陷和经营管理不善,也会造成方向上的不平衡。(2)货运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平衡。如:货物的生产和消费存在季节性的波动;产供销各部门工作的不协调,也会造成货流在分配上的不协调现象。

208.怎样理解货运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1)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货运量的比例关系,其总趋势是生产增长快于运量的增长,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快于货物周转量的增长;(2)从短期发展趋势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往往运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之所以出现上述趋势,是由于:(1)国家工业化水平提高,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2)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引起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3)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已经完成,而生产布局越是合理,运输线网越是合理化,货物周转量也越小。

209.派生性需求答:在经济活动中,加入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是有另一种或几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则称该商品或劳务的需求为派生性需求。

210.产品运输系数答:产品运输系数是指产品运输量与生产量的比值。

211.运输需求量答:运输需求量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运输劳务的数量。212.运输需求函数答:运输需求函数是运输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式。

213.运输需求曲线答:运输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214.运输需求弹性答:运输需求弹性说明运输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即,运输需求量变动率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215.运输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答:交叉弹性说明一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对另一种运输方式的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216.对(运输需求)的分析,是进行运输生产活动和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

217.运输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因(价格)因素变化,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的变动。

218.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称为需求的(点弹性)。

219.如果不知道需求曲线的方程,但是直到需求曲线上两点的坐标,则可计算这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即(弧弹性)。

220.客运需求分为(派生性需求)和(本源性需求)。

221.客运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即居民收入增加时,用于旅行消费的比例就增加。

222.在进行交通规划时考虑收入弹性,弹性(大)的运输项目,由于其需求量增长加快,故发展速度应快些。

223.运输需求时间是指货物或旅客从甲地到乙地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对货物运输来讲,包括(货主办理托运时间)、(货物待运时间)、(装货时间)、(途中运送时间)、(货物中转换装时间)和(卸货时间)。

224.对旅客运输来讲,包括运输需求时间(旅客运输总时间)、(旅客购票时间)、(旅客候车等待时间)、(旅客上车时间)和(旅客运送时间旅客下车时间)。

225.请问下列事件对运输劳务A的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运输劳务A很受顾客欢迎(增加)运输劳务B(A的替代品)的运价下降(减少)预计居民收入将下降(减少)预计人口将有较大的增长(增加)

226.请问下列事件对运输劳务A的供给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在运输劳务A的行业内,经营者的数目减少了(减少)经营运输劳务A的费用上涨了(减少)预计将来运输劳务A的价格会下降(减少)生产运输劳务A(车辆)的技术有了重大革新(增加)

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

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 导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经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地区,如何解决大城市周围地区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几乎成了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智能运输系统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国在智能运输系统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已有了不少实际成果,在局部地区形成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雏形,或实现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子收费系统,全国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开始采用或试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广东省的佛山市,从1996年开始在该市周围的23个收费站点推行电子收费系统,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降低了空气污染。同样,在一些高等级公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收费系统;结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设了光纤等信号传输线路,有些还安装了车辆探测装置和可变式信息显示装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务。此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与外国的厂商建立合资企业,生产智能运输系统的产品。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网络的扩展会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一、合理发展和布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意义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中从事社会化运输的一个重要部门,交通运输业既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又是第三产业中属于流通部门的一个主要行业,它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四化建设中的先行官,合理布局生产力的有力杠杆。它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中国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就意味着要在中国发展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购、销、存、调等环节的有机结合的。要把商品最后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商品的最终消费,只有凭借交通所实现的商品位移。所以,发展商品经济无疑是必须以发达的交通运输为前提的。 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而统一市场的建立,就要使货品、要素和信息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也是要以建设、发展起发达的交通运输为重要前提的。 三是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区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发达。也就是说要靠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实行地区间优势互补。而要使各地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使各地区优势商品能得以在各地区间顺畅的互相交换、流通,离开了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是很难想象的。

2.是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乃是推进中国“四化”进程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一条必由之路。而要这样做,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作支持。而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则是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必要物质前提。 3.是实现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必要先行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总目标,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的相对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确已有了显著改变,但与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总体目标还相差甚远,大力推进产业布局继续向全国纵深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 1.建国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特点。我国古代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 (1)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显著。旧中国的大部分交通运输设备都掌握在外资手中。交通线路成为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及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 (2)数量少。从1876年在中国简称上海——淞沪的第一条铁路起,直到1949年的73年间,我国一共修建铁路2.2万千米,每10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上仅有铁路0.23千米,是世界大国中拥有铁路甚少的国家之一。 (3)质量差。旧中国的铁路线由于主要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直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一、“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针和目标 (一)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随着以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标志,我国的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以瓶颈制约的缓解为特征,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总结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坚持和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继续强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2、把提高运输能力与优化运输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当前供需大体平衡,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的情况下,应坚持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发展思路,从我国国情和贯

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把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与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 3、努力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运输能力,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输业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扩大和巩固运输市场。 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加大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改革力度。“十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一些重要领域必然会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这一需要,破除“特殊论”,加快改革步伐,在付业统一管理和政企分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运输需求和运输能力的增长 1、客货运量:由于经济增氏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GNP的弹性值将会进一步降低,增速趋缓。但在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客货运量仍将继续增长。 2、运输能力:由于“八五”、“九五”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后期(1998一2000年)新一轮的投资高潮,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货物发送量完

成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总换算周转量亿吨公里,同比增加亿吨公里,增长%。 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万公里,省道万公里,县道万公里,乡道万公里,专用公路万公里,村道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对经济进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对经济进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国民生产分配各个环节的联系部分。“要致富先修路”,充分证明了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他对公路沿线中的物流、当地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路的发展也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地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区域性明显,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在以农业为第一生产力的时候,交通业的发展相对作用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工业产业迈进,这个时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钢铁等一些大型建设方面,这些工业矿业的发展急需交通的运输对接。工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轻工业的发展,轻工业凭借轻小的发展优势在各地迅速崛起,其对货物的运输需求也在逐渐加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交通运输的形式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当然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历了从以往的快速,到安全,到舒适方便的更高要求的变化,所以在经济发展中要有相应的交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点对外辐射。 二、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中心辐射理论 弗里德曼的认为,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是由中心辐射周边的发展空间模式组成。在不同资源,不同市场,以及周围硬件软件的发展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区域的发展中,如果一个地方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就会形成强大的中心优势,其在经济发展中就会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个区域就是经济的中心地带。中心带动周边,对于外围的薄弱地带,经济的附属关系就会很明显的显现出来。随着中心辐射优势的显现,空间结构二元次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附带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但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市场发展的不断加快,这些中心地带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会有中心向周边扩散发展的过程。在大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工具,随着道路的不断扩修发展,地区招商工作的不断加大,这些都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经济一体化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从交通运输需求分析,交通运输供给分析,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分析,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分析这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交通理论,研究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需求;供给;规模 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与现状 1.1 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国家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 万km,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km,内河通航里程11万km ,公路里程127.85万km,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km,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km,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1.2 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随着成渝、宝成、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1.3 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铁路朝向重型化发展,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50 kg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 979 km,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充分体现出我国铁路建设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同时,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水准得到了质的提升。 此外,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装备、新技术在交通产业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我国交通系统的层次水平,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有效保证了交通设施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2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为了定量地研究运输需求量受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弹性大小,需引入运输需求函数的概念。运输需求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示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记为: Q=f(P,G,H,Y,A,Z,…) 式中:Q为运输需求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G为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H为产品运输系数;Y为国民经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A为生产和运输布局;Z 为人口增长及其构成;“…”表示其他因素。 我们以客运需求为例,对其进行函数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显示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运输服务价格等数据难以获取,经济体制,服务质量等因素难以量化。为简化计算过程,了解客运需求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我们选取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计算其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即Z为人口,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为国内生产总值,Q为旅客周转量。假设旅客的需求均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研究The Industrial Study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是交通运输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全面“提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为全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交通运输的内在特性 首先,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交通运输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命脉。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首要物质前提,因此如果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符合时代进程市场经济建设环境。所以相对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交通运输时刻发挥着支撑和保障作用。这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开发区干线的完善和运输成本低廉。 其次,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 终起到先导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 运行的首要关键因素,它的日新月异的改进 将带动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首先,交通 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形成 互帮、互助、互带关系。其次,完善的交通 运输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和 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进一步增强我 国综合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提高我国人 民生活质量和交通服务的根本需求。 三、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辅相 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 进的过程,其最终的形成合力,而达到的效 果如何则取决于经济类型和发展的水平,运 输的发展也在其中受到影响。全国各地的经 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程 度,就算是最偏远、最闭塞和无人区,某种 形式的运输也仍旧是那里日常生活节奏的基 本组成部分。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句 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造成经济滞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输,相反,通过交 通运输促进流动性的增加,是实现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一、交通运输网络覆盖是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历 史,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飞机、汽车, 轮船、电话、电脑等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社会具有更方便、速 度更快、形式更加便捷、的运输方式,去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如果 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差,则短期策略在于 协调交通运输时间与交通运输成本,最大幅 度减少损失;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 力、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投资建设可 行性分析。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 足,则短期策略在于以增加交通运输时间的 供给方式来替代过高的交通运输成本;长期 策略在于按提高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 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在外部经济有效率的 情况下,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不足, 则短期策略在于提高交通运输成本的供给方 式来替代过长的交通运输时间—供给能力; 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进行投 资建设。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足, 则考虑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建立交通运输 长期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福利及社会福利。 第二,交通运输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 内在动力源泉。从城市经济建设的视角来分 析,现代化意义下的交通运输不仅仅是旅客 或货物的空间流动,也是经济信息、城市文 化、人文思想的空间流动;交通运输的整体 结构,既是一个现实意义实体系统,由基础 设施网络、运输工具装备、运行控制系统、 交通运输对象,这其中包括,旅客、货物及 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 系统,由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 关系构成。此外,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企 稳与复苏,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方 向正逐步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性,世界各国间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较明显 的。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局限性直接 导致其经济贸易交往会受到很大限制。相应 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受 到限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当 前世界交通发展不平衡性与全球化进程的深 化相互制约。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运输业 都有着紧密地联系着的。生产的规模、配置 以及交换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运输成本和 配置,同时其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当 地的运输条件。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运输业 是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企业专业化和 协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农业之间、国家 各地区之间的可靠、稳固的经济联系的必要 条件。把更多的人和物用更快的速度和更节 省的方法投入空间运动,这就是现代文明的 特征。此外,在整个国际交通运输体系形成 的同时,一个国家运输发展水平与国际运输 环境的匹配程度,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 经济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国 际航班飞越他国领空,也必须要得到主权国 家的许可,否则只能改变路线,花费更高成 本绕道飞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 展,这些国际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发展 与布局的影响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文章摘要】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 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 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 先导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 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 作用。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入 手,明确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 特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经济类型的变 化与运输业发展的关系,诠释了交通运 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输 姜大伟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四平管理分局 136001 【参考文献】 1、段建强; 李文兴; 运输业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探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0年12期 2、石京; 黄谦; 吴照章; 我国交通 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 版) 2010年06期 3、张凯;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28期 4、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 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综合运输 2009年05期 5、王译;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 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02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50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公路的建设为例, 公路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的 完备又能刺激当地企业及居民的消费,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有限的, 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却是巨大的。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资本的积累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于周边环境的改善等。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集聚力是工业区位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交通 运输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也说“对 于中心地区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的需求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为 交通费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所以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出现对于中 心市场需求为零的区域”。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 环境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政府积极的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不过健全的交通运输系统才是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地企业生产条件、全面降低生 产成本,增强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增强企业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 为加速地区间、跨地区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产业 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市场 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市场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因此产生了很 多相关的生产部门。相关生产部门受到各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其 生产的速度、就业的人数、所占经济的比重等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区 别和差异。我国的社会经济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

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预测

2003年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预测 (2003-6-13文章级别:0 点击:74次) 在持续扩大内需政策和“入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加快,全年增长8%。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温度表”,在供给充足和内需、外需强劲增长的双向拉动下,呈现出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大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有所改善,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宏观层面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003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继续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正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国内供给与需求继续较快增长,将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将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允许各类资本参与交通建设和运输经营将推动交通运输业市场化步伐加快,但由此也带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一、影响2003年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宏观政策将继续支撑经济稳定增长,这将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0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的形势下,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性,但为了防范财政风险,在国债投资的力度上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做

出灵活的调整;货币政策则将继续保持稳健性,为了继续扩大内需和活跃整个经济,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将不断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而有效的配合,将会对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在积极而又稳健的宏观政策推动下,民间投资继续活跃,市场自主增长力量将进一步增强,住房、汽车、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新的消费热点,将继续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预计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8%。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继续向好,将为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制度与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 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标将极大地增强人们的信心,新一届政府必将会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点主要在农村,如何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是新一届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有迹象表明,许多地方政府已把“先修路”作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这无疑会使经济和交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2003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证,从而促进整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入世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将为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证。 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从衰退中缓慢复苏,尽管复苏的力度不大,但仍可望取得超越2002年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2.9%,增速比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速因此将有较大的回升,从2002年的2.8%上升到8.8%,工业化国家的进口增长将由2002年的1.1%提高到7.7%。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在明年会普遍加速,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由2002年的2.3%提高到2.7%,东亚5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由5.5%略降为5.3%,新兴工业经济体(香港、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很低时,居民家庭将把他们的收入主要花费在食物和住房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上。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许多食物项目上的开支将增加。人们吃得更多更好。其食物结构将从以廉价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为主转向以昂贵的肉类、水果、可口的蔬菜等食品为主。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将下降。在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时,用于衣着、娱乐和一些所谓的奢侈品项目(包括出外旅游)的支出比重将增加。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出外旅游将成为人们的经常性的消费,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时代,每周例行的短途往返(从家里至办公地点,或从家里至超级市场选购生活用品)的次数将相对减少,但是人们参加特定目的的长途旅行的次数可能会比以前任何时候不多。我国交通系统的构造必须满足居民出外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要。 居民出外旅行,要求运输方式快捷、舒适、安全。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高速公路比重不大,高速铁路尚属空白,民用航空业还不发达,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发达,路网密度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出行尚有诸多的不便。 3,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安全之所系。 4,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关系加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目前,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居民的生存环境。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使得汽车的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城市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汽车排放的。汽车排污也是城市空气中含铅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交通管理的落后使交通混乱,车辆平均速度低,

浅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涂霄汉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卡子湾管理处,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刊名: 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10,(2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条) 1.熊合金知识经济时代的交通运输系统 2002(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任虹.REN Hong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中国航海2008,31(2)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提出了新国家主义经济观这一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的理论定位.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与传统国家主义经济思想的区别,阐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思想原则及其必然性,提出国家资本控制力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核心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交通运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学位论文何倩基于经济区划的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分析——以西部地区为例2009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进行了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在目前经济形势之下,为了拉动内需,交通运输部门更是加大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交通运输的不断投入确实带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交通运输的大力投入也有可能无法被该区域有效吸收,区域经济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造成资源冗余或浪费。因此交通运输的投入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以及指导性。对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进行合理分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交通运输投入能够最大化被吸收、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当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区域划分,采用差异性指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经济区域在经济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差异性的变化趋势,并对经济区域的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经济区域划分基础之上,本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相对最大的产出为前提,采用数据包络法对西部地区各经济区域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的对策以及建议。 本文研究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所得结论对未来交通规划调整与优化以及如何解决超前发展问题等方面具有指导性。 3.期刊论文程锐.刘垲荣.CHENG Rui.LIU Kai-rong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预警分析-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1) 深化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需要.以此为目的,首次提出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性预警的概念,设计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预警体系结构,并根据预警需求选择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协调性预警模型;以福建省为背景,对其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4.学位论文刘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2006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大,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在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对能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也更加突出,寻求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已经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本文首先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交通运输的性质、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对经济的负效应,说明了交通运输社会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核算方法。 其次,在阐述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型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及其划分方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数量关系等,并提出了适应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指标的选取。 最后,以上海为例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适应性良好的结论;对上海市交通运输指标与经济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另外,对上海市的交通运输社会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希望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终能为研究交通运输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见解和方法。 5.期刊论文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WU Xu.HU Si-ji.CUI Yan-ping.MA Ye-jiang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6.学位论文魏洁四川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网络关联研究2003 该文主要是在对四川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网络这三个网络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章节对经济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经济网络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在分别对这三个网络进行关联分析时,均是采取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灰色关联法,在确定测度指标后,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关联模型,得出关联分析结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进一步作好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7.期刊论文赵登岗浅谈交通运输的属性对经济的影响-管理与财富2008(10) 交通运输的属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本文从交通运输的属性谈起,系数详细分析了交通运输基本属性以及市场属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交通运输的工作实践以指导,同时能给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带来帮助. 8.学位论文周方公路交通运输对成都经济的贡献分析2006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先行产业。对于地处内地的成都来说,公路交通运输在其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旨在对公路交通运输对成都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对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公路交通运输不但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还从产业结构变动、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影响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其后的定量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在简要介绍成都市经济和公路交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弹性分析、路径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成都市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很低时,居民家庭将把他们的收入主要花费在食物和住房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上。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许多食物项目上的开支将增加。人们吃得更多更好。其食物结构将从以廉价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为主转向以昂贵的肉类、水果、可口的蔬菜等食品为主。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将下降。在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时,用于衣着、娱乐和一些所谓的奢侈品项目(包括出外旅游)的支出比重将增加。 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出外旅游将成为人们的经常性的消费,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时代,每周例行的短途往返(从家里至办公地点,或从家里至超级市场选购生活用品)的次数将相对减少,但是人们参加特定目的的长途旅行的次数可能会比以前任何时候不多。我国交通系统的构造必须满足居民出外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要。 居民出外旅行,要求运输方式快捷、舒适、安全。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高速公路比重不大,尚属空白,民用航空业还不发达,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 不够发达,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出行尚有诸多的不便。,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是,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 目前,我国交通比较发达,而中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安全之所系。 ,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关系加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目前,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居民的生存环境。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使得汽车的使用量每年以的速度增加,城市中的颗粒物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汽车排放的。汽车排污也是城市空气中含铅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交通管理的落后使交通混乱,车辆平均速度低,更加重了破坏性。例如的汽车数量只有的,但是排污量却几乎相当。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5/08/19 --------------------------------------------------------------------------------------------------------------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拉动了对运输生产的需求。交通运输部门加强运输组织,积极挖潜扩能,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努力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使运输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当前我国运输生产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运输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货运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前6个月, 铁路日均装车10.39万车,同比增加6345车,增长6.5%。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加7748万吨,增长7.3%。二是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保证。铁路完成煤炭运量5.2亿吨,增长9.3%。煤炭新增运量占铁路新增运量的58%。煤炭港口发运1.85亿吨,增长11.7%。其中内贸煤炭发运增长23.7%,外贸出口同比减少19.8%。另外,石油、化肥农药分别增长7.1%和14.3%。港口共接卸外贸进口原油和海洋原油分别增长9.6%和11.2%。三是公路运输稳步增长。由于治超和降低大吨位车辆路桥通行费和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各种大吨位车辆快速增加,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63.1亿吨,增长7.9%。四是水上运输增幅较大。中海、中远、长航三大航运集团水运量完成

3.5亿吨,增长15%;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3.9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8%和18.1%;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22.4万箱,同比增长25.3%,增幅高出外贸货物吞吐量7.2个百分点。 二、当前运输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尽管运输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突出表现在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得到缓解,运输需求有所下降。 (一)全社会运量增幅下降。上半年全社会不同运输方式运量尽管增长8.9%,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同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从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看,除铁路仅增长0.2个百分点外,公路、水运、民航则分别下降7.4、4.4和28.6个百分点。 (二)铁路运输增幅减缓,部分省市增速回落较多。上半年铁路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减缓1.7个百分点。据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铁路运输比较紧张的省市反映,今年春运以来,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逐月缓解,尤其是进入二季度后,运输出现了负增长。上半年广东、江西两省铁路货运量同比分别下降4.6%和1.5%,增速同比回落24.2和23.7个百分点;湖南、浙江和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