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

区域经济学2004级 200440239 洪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在湖北省要求武汉做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武汉表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的同时,其它中部5省及省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率先崛起的目标。看来中部崛起“领头羊”之争势在难免。从现实来看,武汉在中部最具实力也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希望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但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快发展脚步。

一.武汉的竞争优势分析

中部各省会城市的竞争不难发现,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主要反映在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竞争上。但武汉崛起将是中部崛起的重头戏,不论郑州,还是长沙,或其它中部城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大武汉的崛起地位。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武汉不但现实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区域因素状况。区域因素状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高级要素指交通、通讯科研等基础设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及专门技术知识等。从因素状况综合评价来看,武汉是国内和国际投资进军中西部的优区位。突出表现在:

1.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武汉承东启四,贯通南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何中心和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引东进西的优区位。长江、京广线、京九铁路以及即将兴建的沿江铁路、京汉粤同轴电缆系统和宁汉渝、京珠、沪蓉高速铁路在此交叉。天河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武汉网站通过互联网联结世界,“武汉热线”被访问次数排在全国第五位。临长江和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水、电等设施完备,供应充足。因此,它是国内人、物、价值流、信息流集散的主要网络节点之一。无论是在T型、H型、菱形、十字型中国经济增长极模式中,居中的武汉都是各区域间实现梯度转移、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心辐射优势是武汉成为区域增长极核心的天然条件。新世纪,武汉处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大十字的交汇点上,是形成水、铁、公、空主体交通网络的全国四大交通枢纽之一,可能重造“东方芝加哥”辉煌,成为国际性信息、金融、商贸中心。

淡水资源是武汉市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武汉市坐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还有世界第一大市内湖――33平方公里的东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非常丰富,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城市第一。在水资源日益宝贵的时代,武汉充足的淡水资源将为武汉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人口增长,淡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房屋下陷的情况屡屡出现。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武汉市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汉丰富的淡水资源。武汉的水资源可以承受的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人的城市需要,而且可以保证2000万人的现代化高质量生活,这也为武汉今后的城市规模扩大,建成世界级超大城市,武汉城市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高等生产要素优势不可取代。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

等生产要素两类。他认为高等生产要素,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通信网路等,并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高等生产要素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初级劳动力等一类基本生产要素上。据此,武汉应是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高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地区之一。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48所,在校学生49万人,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科学院等科技机构35OO多家,中高科技企业1751家,现有科技专业人才45万人,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去年,全市科技部门计划实施的科技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20项。全市累计高科技企业1751家,实现产值556亿元。

此外,武汉电讯是全国第三大业务领导局。同时,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商端口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培训了多行业、多门类的熟练劳动力,而且人力成本相对东部沿海低。此外广阔而富足的农业腹地、“唯楚有才”的楚文化和正在营造的生态园林城市等都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区域市场容量、结构和消费习惯、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因素。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它是中西部最大、最完备的区域子市场,并联结国内国际市场。据统计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市经济规模占全省经济规模的比重已达40%左右,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则占全省经济规模的70%左右,而且这两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21460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30.8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7.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

中部省会城市生产总值对比表

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无论是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GDP看,武汉是中部5省区中最大的城市。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包括向城市外部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即吸引民工的能力)、出口产品和向外输送产品的能力、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的能力等等。在这些方面,武汉市以其较全面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中部地区辐射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就吸引民工看,武汉大约有50万民工左右,而郑州、长沙等城市仅为25万左右,而太原、合肥和南昌更只有l5万左右。从出口看,武汉也居第一,大约l0亿美元左右,其它中部省会城市都在5亿美元左右。从产品的国内外销量看,武汉产品国内外销量远远大于中部其它大城市。就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看,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也比较发达的武汉来说,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对中部最多的技术转移支持,也为周边配套零部件提供了最大的消耗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这种带动作用比中部其它产业结构相对简单的大城市来说要大一些。总之,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规模城市,已经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备一定的带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三).支持和辅助性产业。武汉在建国后,一五、二五时期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支柱,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协作条件好。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两通突破”和“开放先导”的战略,并以钢铁、机电、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定位是“五中心一基地”,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成为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武汉光谷项目的推出,有望聚集国内外先进光纤电子信息技术和企业,使武汉成为中国光电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武汉也成为国内外投资商们的投资热,其中尤以汽车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聚首武汉,神龙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公司,构成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群”。如今,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成为武汉经济的四大支柱。传统工业的复苏以及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武汉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产业聚集区,以及十几个特色科技园。

(四).经济上行空间优势不可取代。与东部沿海城市和同类城市相比,武汉既不是全国第一层次开放城市,也不是中央直辖市和特区城市,武汉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比沿海晚了几个”节拍”,形成不应有的开放差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差距可能缩小但不能消失。这种因体制、政策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宏观政策边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武汉与沿海城市及同类城市的差距,反过来又说明,武汉经济上行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一旦大武汉获得了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普照之光,其发展的速度必将加快,持续增长的时间会更长,城市市场的发展更具魅力。

(五).武汉的综合实力优势不可取代。据(2001- 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详尽统计,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居第六,真实发展能力居第七,整体实力和发展能力在内陆城市中名列首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武汉的城市资源禀赋和影响能力为全国第五;城市基础实力、带动能力、可持续能力、协调能力、环境质量为全国第六;城市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集约能力、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居全国第七。正由于武汉的综合实力及其吸引力,全球5OO强中有5O家登陆武汉,其发展极的极化效应和聚集、辐射功能显著增强。这种综合实力优势及其“总部经济”优势,也是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难以比拟的。联合国组织专家考察武汉后表示:武汉是区域效应最强的中国内陆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联合国工发组织认为:中西部投资首选武汉。武汉的投资环境评价得分143.51分,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在长江流域投资环境评价中,也被评为一级区,说明武汉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武汉在竞争中存在的不足。

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等5个省会城市与大武汉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且6个城市呈梯次递进的发展状态;但在90年代以来这些城市作为各省的区域经济中心,随工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武汉以外5个省会城市发展你追我赶、水平逐渐接近的同时,与大武汉的经济总量差距也逐渐缩小。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已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形象地说,或一个郑州+长沙,或一个郑州+南昌就超过了大武汉。几个兄弟城市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老大武汉。2003年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1%,14.7%,14%,15.5%,15.5%,13.3%。武汉在6个省会城市中增长速度最低,比增速并列第一的南昌、太原低3.4个百分点,比增速第五的合肥低1.2个百分点,比经济总量紧追自己的郑州也低2.6个百分点。

武汉的科教优势明显,但是不能很好的借“脑”生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够强,中高级人才大量外流。培养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留不住人才为本地发展出力。

武汉的企业竞争力低下。一大批80年代的名牌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纷纷破产,企业管理落后,企业大面积亏损,特别是一大批国有企业倒闭亏损严重。高新企业同样存在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未形成核心技术开发体系,风险投资不足,没有形成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能出口创汇,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产品少。说明中高级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缺乏;企业体制须进一步创新;风险投资不足;社会文化环境的激励创新不够强;政府须正确定位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竞争的环境子阿,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竞争优势。

武汉的现实影响力又有多大?武汉市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温强洲的研究显示,从影响范围看,人流影响区在150公里内,货流区最大为400公里,商品批发在300公里以内,技术协作在250公里以内,报纸发行在150公里以内,资金融通区在250公里。综合来看,武汉的影响范围大体在300公里以内,对区外的联系力度较弱,武汉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

武汉在中部最具实力,但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现状的

武汉适应不了中部崛起的要求。实际上,中部的几个省差别很大,他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是很密切。此外,从目前六个省的发展动向看,可以说,“离心”倾向表现得比“向心”倾向更明显,东西“连横”的倾向比南北“合纵”的倾向更明显。当前来看,中部六省雷同多于分工,冲突多于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武汉暂时还没有具备成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功能。

从中部和武汉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考虑,武汉与武汉城市群相对来说规模大一些,但还没有大到带动中部的程度。没有绝对的优势胜出,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聚集效应都将大打折扣,周围的城市也很难认同这个中心。武汉之于中部,目前显然并没有“领袖群伦”之势。武汉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最重要的还是练好“内功”,努力发展,提高自身实力。

三、发展对策

(一)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动态城市经济圈,逐步放大武汉的产业集聚规模和辐射扩散作用范围,促进武汉城市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并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增长极的形成。

目前,武汉市将周边八个中小城市纳入武汉城市经济圈范围,形成“1+8”武汉城市圈,欲通过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延伸,辐射周边城市,走出了由点到面的战略性的一步。

首先是以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武汉轻轨已落成,铁路第二过江通道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和7条高速出口路已陆续开工。2O08年全部峻工后,武汉至孝感、仙桃、鄂州、成宁等8个周边城市只需1小时。

另据铁道部的规划显示,武汉2010年之前将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四大枢纽城市之一(另外三个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届时武汉至广州只要4个小时,而经合肥往上海的时间也将较现在缩短2/3。而从交通部得知,为顺应重工业时代来临,一项复兴长江“黄金水道”的计划正在启动,位于重庆、上海之间的武汉也将“春风又绿”。

武汉城市经济圈的规划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随着相关产业、资本、技术逐步向外围中小城市辐射扩散,武汉城市经济圈的面应进一步扩大,使武汉城市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进一步加强。

更重要的是,武汉应加强与中部其它省份中心城市的合作和协调,将城市经济圈的范围扩大到中部地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以其它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支撑的二重空间城市群,通过中心城市传递经济吸引和辐射力,实现中部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构建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同时,不能忽视武汉在全国城市经济圈中的地位。中部地区经济水平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武汉具备成为中部地区增长极的核心城市的实力,但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仍处于第二梯度,是东部增长极辐射面上的一点,因此武汉应着重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与同处在长江沿岸经济地理横轴上的上海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武汉及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培育产业增长极

产业增长极是纯经济意义上的增长极,是城市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市、区域要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区内推进型产业集群,同时,这些产业必须与区内原有产业结构相关联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区内传统产业的扩散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区内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武汉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如今武汉的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举步维艰,但其坚实的工业基础仍是武汉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且,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为武汉制造业的复苏带来了契机。武汉制造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制造等传统产业,可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实现规模化,并通过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关联效应成为武汉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增长极。除此,武汉还初步形成了光电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精细化工、IT,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已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培育和发展成产业增长极。2003年,武汉市政府提出力争用10年至15年时间,投资2000

亿元以上,把武汉初步建成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光机电制造业和运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为中心,突出“钢车机(光机电)、烟酒药(药化工)”,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发展传统的优势产业商业。武汉腹地广阔且商品集散功能很强,自古便有“货到武汉活”的美誉。目前,全市共有商业机构1万余家,全国最大的10家零售商场武汉便占有2席。武汉未来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努力成为中部的贸易中心,成为周边8市和相邻内陆省市通向国外市场的桥头堡。

(三)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资金,启动区内经济要素的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武汉国有企业多,且大多陷入瘫痪,需要大量地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而且相较沿海地区,武汉的民营企业发展较慢,同样需要资本的注入以实现做大做强,在区内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积极吸引外来资本是寻求发展的一条快捷方式。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与其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总额的85%以上。利用外资不仅可以弥补资金的短缺,同时还可以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目前沿海地区已进入资本输出期,武汉应抓住这个机遇,引进沿海地区的资金。

在投资环境的建设上,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主,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通机制、市场选择机制,加强区内金融、法制、信息、管理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创造一个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适应新时代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的体制环境、优越的人才环境和完善的法制环境,以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和产业高端企业的加盟。

(四)加快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较为成熟的技术力量是增长极理论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无论是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还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归根到底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

武汉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可谓构筑了一个强劲的科技综合实力网络,但在与产业关系密切的高新技术开发上,武汉却明显落后。以光谷为例,工业激光是光谷的强项之一,但2000-2001 年度激光方面的发明专利武汉仅16件,华中科技大学12件,企业只有2件,而北京有60件,上海42件,长春也有20件。而日本的松下公司一年取得的专利就达1000多项。因此,武汉应加强科技开发的投入,启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群体,并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高新技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密切的联系,建立“政、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保证科技优势尽快地有效地向生产力转化,从而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武汉市成为中部增长极核心的优势及发展对策,统计观察,2004年第2期。

2.刘勇:充分发挥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学习与实践,2004

年第5期。

3.易作栋:武汉竞争优势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钱娥芬: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武汉机会,武汉房协网。

5.陈文科:武汉崛起与中部崛起,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4期。

6.王运宝:中部崛起需要一个龙头吗,决策,2005年第1期。

7.杨云彦秦尊文: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6期。

8.温强洲:科学发展观与武汉的中部崛起观转变,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5期。

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1 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企业组织结构来讲,一般企业的组织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即:决策层、中间层(或执行层)和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通常我们也称决策层的管理者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 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决策角色,确定公司经营的大政方针、发展方向和规划,掌握政策,制订公司规章制度以及进行重要的人事组织及其变动等,也就是说,凡属关系到公司全局、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凡是与外部协作和市场竞争有关的重大问题,均由高层经历处理决策。基层管理者则主要是调动下属成员进行团队合作,组织一线职工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和工作任务。而作为中间层次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则承担着企业决策、战略的执行及基层管理与决策层的管理沟通的作用。他们的工作具有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 中层管理者所处的中间位置,决定了他们作为企业战略执行者的地位。企业的成功取决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执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正逐渐开始被企业重视和关注。如何有效发挥中层管理者的这一作用,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2、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 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企业需要迅速、及时地实施战略决策。对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来说,不仅要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施企业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其作为一位领导人的影响力,通过有效的战术决策,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立足于企业和自己负责部门的全局,实施领导行为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一方面起到将高层决策向基层管理者进行推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负有将基层管理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高层管理者进行反馈的职责。 二、中层管理者的特点 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坚和脊梁,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必须看到,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中层管理者在观念、素质、能力、作风上与企业的要求差距比较大,能够真正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精干高效优质的中层管理者非常短缺。要想切实的发挥企业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的研究中层管理者独特的个性,针对这类人群的个性特点,来切实有效的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使他们真正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一、地理概况 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 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 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 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南市区部分) 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 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郊区; 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二、名胜古迹 黄鹤楼 亚洲民主之门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归元寺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 (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 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 琴台 中山公园 光谷广场 木兰山风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云雾山、大余湾) 武汉九峰动物园 武汉科技馆 湖北省博物馆 三、主要特色街区 “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街)) 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分别为: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口汉正街(始建于1525年)和汉阳显正街。 汉口地区:汉正街商贸街(武汉最古老的商圈)、江汉路商贸街(武汉首条商业步行街)、兰陵路酒吧一条街、吉庆街小吃街(武汉最大的大排挡街区)、精武路饮食街、香港路餐饮街、武汉文物市场一条街(位于香港路)、硚口路美食街、万松园餐饮街、台北路风情餐厅街、前进路电子产品街、大智路手机街、武广商贸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建筑街区、新民众乐园购物街区、扬子街婚纱一条街、花楼街小吃一条街、解放公园林荫路(武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林荫路)、宝成路夜市街、汉口江滩江景街、民意街烧烤小吃街、解放大道-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提升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所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如何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部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中部能否从“塌陷”中崛起、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但最后的结果,从总体态势来看,基本相同,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排名来看,这里选用科技部相关课题组的测算结果,2003年,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可见,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要素方面来考察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从中部R&D经费投入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平均为34.83%。另一方面,从科技产出方面来看,中部六省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48855篇,占全国总数的17.79%;而发明专利受理量仅占全国总数的3.28%,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更低,仅占全国的0.49%,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又称知识流动能力 中部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平均综合得分为18.2,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而与东部地区38.63的平均得分相差甚远。将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分为四个等级,2004年的报告显示,除中部的湖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省市仍处于第三、第四等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知识流动性不强,合作程度不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部技术创新综合评价远低于东部,尤其是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的研究开发在研究开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中部创新的重要产出指标看,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并不高,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国有企业分别占47.05%、39.26%、41.16%、51.84%和35%。可见,中部几个省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中测算出的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来看,不仅东部远高于中部,甚至西部也优于中部。如效率指标中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产出、单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开发费占新产品产值,西部都强于中部。 (四)区域创新环境 一个地区创新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的大小、劳动者的素质等硬环境,也包括观念、政策、文化、制度等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软环境,这些都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从

安全管理意义和作用

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护劳动者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护生产系统的良性运行,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生产的顺利开展。 1 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在企业科学化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凡是企业财务管理作用发挥得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对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认同是实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关键性因素。为什么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呢?这不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同人自封的,而是财务管理自身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1.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从学科理论上讲,财务学产生于经济学之前,有关资本、资金循环周转,货币、计价、利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表面上表现为财务学和经济学共有的内容,但其实质是财务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不能把财务学与经济学关系和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简单地对比,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不容质疑的。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然而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企业科学化管理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才行。 2.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综合性反映 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可以资金运动中综合反映出来,而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耗费获取同样或更高的收益。所以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科学管理中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 3.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 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论是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还是资金的补偿,经营成果分配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可以把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纳入管理范围,它融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这种管理上的优势,同样是企业其他任何一项管理所无法替代的。 (二)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1.管理资金的运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以及递延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要破除只讲满足需要,不讲采购成本和资金占用的观念。要树立低价少储的观念,使得储备的物资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节约占用资金;要抓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流失,同时盘活闲置资产,使其保值增值,给企业带来效益;要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重要保障;要树立极强的经济意识,让企业的资产活起来,流动起来。另外,还要

武汉是怎么落后的

外面出差,跑的地方多了。真的是觉得武汉太落后了,,和这么大一个城市规模太不相符合了~ 虽然这几年城市建设搞好了很多。但是比起别人的脚步,却是要慢多了的.今天看了猫扑网上的一篇文章很是感慨,就转载到公司网站上来.给大家看看. 谈到湖北的落伍,湖北人都急得要死,一个劲地拿自己反省开刀,恨不得拿祖宗的文化根子出气。其实大家都错了,湖北这么好的地方,这么聪明的人,有这么好的工业基础,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先别忙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湖北的落后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落后的“顶峰”,我们看看从95年到2000年这期间发生了些么事情。改革开放的顺序是四个特区—沿海14个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到现在的东北振兴。湖北也就是在国家的政策下,95年左右把武汉、黄石、宜昌列为一类对外开放城市,然后就在此同时,国内利用外资的正处在低潮,没起什么作用。与此同时,国家批准了一批国家级的开发区,湖北的武汉、襄樊都有份。这不是主要的,我们大致地可以把国家所制定的税率列一下:浦东(比特区还特,牛)—特区(四个加海南)—14座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开发区。所以湖北和武汉沾就是沾这点开发区毛毛雨的光,你相信一个国家内部有这么多不同的税率吗?可事实就是这样,当欧盟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时,我是很解恨的。也就是说,同样一座工厂,在这些地方收的税是不一样的!!资金当然往低税率的地方跑,所以湖北就处在劣势。另外在湖北这样的内陆省份投资的工厂,价格如何竞争得过别人?这是其一,缺少政策扶持。 其二是缺少国家大量的资金扶持。湖北是个老工业基地,在朱某上台的90年代中期,湖北及武汉大量地破产国企,大批的职工下岗,这是国家战略的一部份,破的是哪些厂咧?可以统计一下,不是国家直接投资的,像武钢、武船、武重、东风这些国家搞的,是破不得的,死也得休眠,死的是湖北省属的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下差不多全没有了。当然,湖北还算不上重灾区,东北才算。这样划算啊,这些破产的企业全部得湖北及各地方来承担,国家一个子也没有掏。所以那几年每个市基本上都在负债经营,大量的财政被拿来补贴下岗职工,对城建投资不足,在1996年,中国四大城市之一的武汉市只有1.5亿的资金投入城建,能干什么?所以朱总一来,一句大县城,说得真是好极了!同时武汉(副省级城市)所上缴国家的财政比例在全国来说仅次于青岛(不算冤的,至少沿海撒),你说这样的条件么样搞工业,搞个啥。 还有更气人的,搞个么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湖北本来就是农业大省,种粮不值钱,哪个都晓得,更惨的是不种也得种,是钦定的菜蓝子、米袋子,再低的价也得种!搞得各级ZF忙着搞农业,湖北农业第一大县监利的惨状大家看倒的撒!! 九十年代中期湖北没得办法,学苏南,像现在学浙江一样,苏南学回来了,的确有些起色,搞乡镇企业,四处点火,八处冒烟,呵呵,哟荷,污染环境啊,关停并转大家听说过冒撒,都关停并转了,血本无归。真是伤口上撒盐,湖北的官啦,当得中央是最贴心贴肝的,要么样就么样,看看浙江假货横行,哪个管了的撒,这年头笑贫不笑娼,现在他们发富了,我们又来学习他们了,学得来吗?学不来。不过话说回来,浙江原来穷啊,根本没得么田地,穷得没饭吃,不得活不下去,那些省里的头头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结果搞个民营经济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湖南省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湖南省在地理、自然、交通方面的优势与其在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劣势,得出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政策建议是: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着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开发力度吸引资金进入。 标签:中部崛起;区位优势;不利因素;政策建议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处在承北启南的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下,湖南省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湖南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在严峻形势下,如何以当地现有的经济条件为蓝本,如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基础,促进湖南成为中部增长的新动力成为突出问题。 1湖南省的中部竞争优势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湖南是中部省份之一,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国沿海开放带与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东接沿海,又是西进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2007年,湖南铁路营业里程为2902.0公里,在全国排名第5位,中部第3位;公路里程为88220公里,位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内河航道里程为11495公里,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机场总数和开通航线在中部排第2,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突出,逐渐成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湖南的交通在中部崛起中将发挥衔接、辐射、带动三大作用,因此湖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不仅为湖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湖南不断地从周边省区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安全管理计划的涵义和作用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安全管理计划的涵义和作 用正式版

安全管理计划的涵义和作用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安全管理计划的涵义 “计划”一词早已有之,但对于究竟什么是计划?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使用的人不同,其涵义也就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所谓计划就是指未来行动的方案。它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征:必须与未来有关;必须与行动有关;必须有某个机构负责实施。这就是说,计划就是人们的一种事是对行动及目的的“谋划”,中国古代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种

计划。在当今的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为了应付纷繁复杂的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例如大至国家的大政方针,小至某项工作、某个工程、某个战役。然而,我们要研究的并不是这种分门别类的具体计划,而是作为企业安全管理范畴的计划和计划性,或者说是安全管理计划的一般原理。 安全管理计划,成为一种安全管理职能,是由下列原因决定的:首先,安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需要在安全工作开始前就确定安全工作的目标;其次,安全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消耗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力、物力

中部崛起战略专题

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一、我省存在哪些发展优势?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子佳人 2、自然资源丰富 3、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4、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5、近年来河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的转变 6、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为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及至全国前列。 7、我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9、具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和自主创新品牌等。 二、人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1、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突出 3、与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面临着需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较大压力。 4、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还需提高。 三、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河南。 5、坚持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原崛起战略。 6、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7、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现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 2、河南人民具备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3、河南省政府的正确决策 4、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六、如何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1、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4、积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 5、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育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6、全省人民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7、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我们中学生能为中原崛起,实现经济强省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河南 2、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2013-2014学年度 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庄雪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商学院10(9) 学号 10313928 指导教师邱素芹 2014年04月20日 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 摘要 中国制造的优势的是成本,但成本管理的优势却不在中国。世界著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曾评价中国企业是“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的侏儒”。中国制造业如果想要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优势,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控制现状、成本控制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关键词】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The cost control problems in manufacturing Abstract China's manufacturing advantage is cost, but the advantage of cost management is not in China. World famous consulting firm McKinsey evaluation of China's enterprises is “the cost advantage of giant, but a cost management dwar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if you want to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in China,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st control.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our country manufacturing cost control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st control and how to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Key words] The cost control;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引言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企业将更广泛、更直接地融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当中,而同时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势必要紧紧跟随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创新成本管理,从而取得长期竞争优势。而能否取得或者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已逐渐转向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优势,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都离不开成本管理。 因此,本文探讨的内容是: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代企业该如何加强企业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概述 (一)成本管理的定义 成本,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武汉市重点高中的排名

武汉市重点高中的排名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省重点叫一类,市重点叫二类 一类的有24所: 武汉市第一中学、武汉市第二中学、武汉市第三中学、武汉市第四中学、武汉市第六中学、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武汉市十二中、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武汉市十七中、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吴家山中学、湖北省武汉中学、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钢第三子弟中学、洪山高中、汉口铁中、新州区第一中学、黄陂区第一中学、武汉市汉南一中、江夏一中、蔡甸区汉阳一中 二类有25所: 武汉市育才中学、汉市第二十中学、武汉市实验学校、武汉市第十六中学、武汉市育才高中、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武汉高第六十八中学、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武汉市第六十五中学、武汉市第二十三高中、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武汉市东湖中学、蔡甸区第二中学、江夏区实验高级中学、新洲区第二高级中学、新洲区第三高级中学、新洲区第四高级中学、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一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四中学、一冶四中、武汉市常青一中 湖北省53所省级重点中学综合实力排名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2武汉外国语学校 3黄冈中学 4武汉市第二中学 5武汉市第六中学 6武汉市第三中学 7武汉市第四中学 8武钢第三子弟中学 9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10宜昌市夷陵中学 11荆州市荆州中学 12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13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14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15襄樊市第四中学 16襄樊市第五中学 17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18武汉市第一中学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公共管理一班黑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以一个大国的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随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扩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格局发生重要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凸显了出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更离不开中国。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

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国都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市场潜力与综合国力是众所瞩目的。大国关系主旋律是协调、良性互动。美国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但是尽管美国的全球安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许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研究人士表示,此《规划》的出台或许可以终结中部地区“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 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此次会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并没有与前期发生变化,仍然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过,这位地方政府智囊机构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对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点,此前只有城市群的说法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被模糊提及。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认为,中部地区是中国总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片连接东西两部的过渡地带不可能出现跨梯度发展。”赵宏表示,如果跨梯度发展必将给全国造成极高的成本。 目前的事实是,东部的产业几乎已经饱和。而中部的衔接尚未出现明显效果,西部的发展也未成气候。不过,如果中部发展提速对东西部将是明显的利好。而且,中部具备一些发展基础。无论是湖南的“农业大省”称号还是湖北的“重工业基地”。 麻智辉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及经济带和城市群意味着中部地区推动的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全国地方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接近二三十个。 无论是概念性城市群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推出的速度和频率都太高。赵宏认为,国家应该再注意控制一下节奏和速度。“否则,一个区域或者概念的热度将无法得到持续。” 新“增长极”破局 有观点认为,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布局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呈全面开花之势,由地方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已现破局性态势。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划分外,各地的区域经济联盟、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组合、区域功能分工等,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 据悉,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中天水等区域。其次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再次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部省份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