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主流媒体分析

湖北主流媒体分析
湖北主流媒体分析

湖北主流媒体分析

电视:

湖北省现已开始全面普及数字电视,其中基本频道包括楚天数字导视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央视1套、央视2套、央视3套、央视4套、央视5套、央视6套、央视7套、央视8套、央视9套、央视10套、央视11套、央视12套、央视少儿频道、央视音乐频道、中国教育频道、湖北卫视、湖北经视、湖北微波、湖北影视、湖北教育、湖北都市、湖北公共、湖北体育、武汉一套、武汉二套、浙江卫视、河南卫视、山东卫视、旅游卫视、云南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东南卫视、江苏卫视、深圳卫视、辽宁卫视。第五个频段包括:山西卫视、甘肃卫视、内蒙卫视、江西卫视、河北卫视、西藏卫视、凤凰卫视⑴、凤凰卫视⑵、金鹰卡通、卡酷动画。

湖北电视台覆盖全省的频道有:湖北综合频道、湖北经济频道、湖北卫视、湖北影视频道、湖北教育频道、湖北都市频道、湖北公共频道、湖北体育频道。

根据湖北广告投放网调查显示,湖北省级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最大的为,湖北卫视,湖北经济频道,湖北综合频道。

湖北卫视本省覆盖率达98.6%,人口近6000万,稳定观众达5500万人。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单频道创收额连续八年居湖北省电视行业第一,在湖北本地所有媒体中综合社会影响力排名第一。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全面覆盖全省城市、农村的省级频道,湖北地区入户率达98.5%以上,城市地区的收视率仅次于湖北经视,比较适合做农村市场的品牌推广!

湖北地区主要电视频道全天时段收视率

湖北地区主要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收视率走势

湖北地区观众净到达率比较

湖北地区主要电视频道收视份额比较

枝江酒广告投放选择:

2007-08-29楚天都市报

形象广告曾志伟枝江大曲

2003-12-4 15秒中央一套

2005-10-21 15秒中央一套

2006-8-22 5秒湖南卫视

2006-10-26 5秒中央一套

2006-10-28 5秒中央二套

形象广告孙红雷枝江大曲

2008-1-10 15秒中央二套

2008-3-15 30秒湖北卫视

2008-10-23 15秒中央十套

2008-12-28 15秒中央二套

2009-9-2 15秒中央一套、

2009-9-3 5秒河南卫视

2010-2-1 5秒中央一套

2010-8-19 15 中央三套

报纸:

根据媒体主提供数据显示,湖北省主要报刊发行量排行为:楚天都市报(130万),湖北日报(70万),武汉晚报(70万),武汉晨报(50万),长江日报(42万),楚天金报(30万)大家文摘报财经周刊(20万),新生活周刊(7万)。宜昌地区的报纸主要有,三峡晚报(10万),三峡商报(10万)。

《楚天都市报》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面向市民的综合性日报,湖北全省发行量最大的日报,除了进入千家万户,还大量进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在湖北暨武汉地区报业竞争中创下了三个第一:发行量第一;阅读率第一;广告营业额第一。

《武汉晨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锐,武汉地区最重要的平面媒体之一。武汉晨报出4开40版,周四,五48版。最高达108版,彩色印刷,发行网络覆盖湖北省,并辐射邻省数十个大中城市,已成为武汉地区最重要的平面媒体之一

《楚天金报》是湖北首份加长报、市民类日报,发行覆盖全省。

《长江日报》是一份以时政、经济新闻为主要特色的权威大报,武汉市读者心目中的实事第一报,在华中地区及至全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是中国中部发行量最大的城市综合性对开大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旗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委机关报中,《长江日报》发行量、广告额皆位列前五位,是数十万机关干部的必读报纸,是高端消费群的锁定报纸。在经济类新闻这块,《长江日报》侧重于走大方向的发展策略,注重政策性新闻评论,时政性比较强。同时,《长江日报》的传阅率较高,日发行量为30万份左右。

《长江商报》是一张由湖北省长江出版集团主办,以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动力人群为目标受众,全面满足动力人群主流诉求的省级综合性都市类日报。发行量稳步攀升,目前在武汉城区的日均发行量已达40万份。

《三峡晚报》是中共宜昌市委主办主管的党报,是宜昌区域发行量最大、阅读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唯一晚报。发行目前以订阅为主,报刊亭也有销售。

《新生活》周刊总版基数为56版,最高版数100版,每周五报刊黄金档出版,采用4开瘦身版,轻度铜版纸加全彩新闻纸印刷。每期阅读人群40余万,覆盖武汉三镇3400个零售摊点和全省28个城市(包括宜昌、襄樊、咸宁、荆门、孝感、黄石、鄂州等地城区)。

广播:

湖北能收到的广播电台按收听率排行((尼尔森媒介研究)主要为

武汉交通广播电台(0.4000%)

楚天广播电台音乐广播(0.1658%)

湖北人民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0.1608%)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0.1542%)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0.1542%)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0.1475 %)

楚天广播电台交通广播(0.1425 % )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妇女儿童频道(0.1400 % )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0.1367 % )

楚天广播电台新闻广播(0.1350 %)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0.1167 % )。

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宜昌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

网络:

荆楚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e3879879.html,)是湖北省重点新闻网站和对外宣传窗口。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运营方为楚天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荆楚网现有25个频道和1个东湖社区,新闻和信息日更新量在3000条以上;拥有省内多家地市新闻宣传网页,每天提供权威、及时的湖北新闻,并汇集了湖北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最新信息资讯,是世界了解湖北的重要窗口。荆楚着力整合湖北各类网络资源,承建全省各地各单位的新闻网页,打造湖北强势网络品牌。

三峡新闻网:宜昌地区第一新闻商业门户网站

三峡传媒网:三峡地区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枝江在线:信息资源性网站

今日枝江网: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从五万年前走来;由旧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聚落,演进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市,构建了城市完整的、举世少有的历史发展序列,并孕育出震古烁今的楚文化、色彩斑烂的三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相继在荆州城周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从遗址中呈现出完整的生活居住面,是我国首次在平原地区发掘的原始居住遗址,填補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大空白,并具备了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样完整的发展阶段。 荆州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及夏商文化,为此后的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徙郢,称纪郢、南郢、纪南城。楚人都郢而强。经过20代楚王、历时412年的连续不断地开拓、经营,创造了超越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铜铁治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玉石琢磨、道家哲学、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堪与雅典媲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豪杰争战。荆州由于“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在荆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三国遗迹和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形成了荆州独有的三国文化。在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文化中,关羽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并当之无愧地成为荆州三国文化的核心,是荆州独有的城市名片。 地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湖泊星罗棋布,河渠交错纵横。 现存水域面积353.5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5.35%.其中长江在境内流经483公里,并拥有沮漳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东荆河等支流。现存天然湖泊270多个,包括洪湖、长湖、江津湖、北湖、白鹭湖等,水库10余座,水域面积达到了3135平方千米。几千年来,荆州人在与水的相处中,绘成了一幅治水、用水、赏水的历史画卷,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摘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积极发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全省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宜昌、襄阳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一、湖北科学发展的优势 (一)交通和区位优势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央,交通资源丰富,以京广、京珠、京九为轴的南北交通网、联通沪蓉的东西交通网、长江流域河道航运网贯穿省域。在一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发重心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湖北的交通优势缺乏足够的经济势能支撑,难以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当前,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为湖北区域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为湖北发挥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促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区位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优势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始终存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家没有进入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的阶段,而是处在工业吸取农业、城市吸取乡村的阶段,湖北的农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当前,伴随国家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凸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 新闻作者:省统计局 旅游业作为湖北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应该看到,湖北旅游业还存在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不够、规模发展不足等问题。如何充分挖掘旅游市场的潜力,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旅游业快速平稳发展,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湖北旅游业基本情况 (一)旅游资源丰富 湖北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神秘莫测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传目录”的武当山和明显陵。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楚城遗址10余处,楚文化遗存千余处。 在中国现代史上,湖北是红色革命的热土,大别山下的红安走出了200位将军,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湖北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纪南城;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八七会议”会址;有以编钟为代表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湖北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逐年提高。2008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82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7家;星级饭店585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54家;长江星级游船18艘,其中四、五星级游船12艘。旅游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传统的“一江两山”精品之旅和“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外,湖北还启动了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推出了“湖北人游湖北”、拓展了“农家乐”“温泉旅游”等大型活动,涌现出产业旅游、科教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娱乐、旅游美食和其它旅游新的业态,以往观光游览独占鳌头的格局被打破,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相互推进,刺激了广大民众的旅游消费需求。 目前,全省已评定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99家,其中5A级2家,4A级42家、3A级55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个。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18.8万人次,创汇4.43亿美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地域文化之中原文化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一)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填空(2×10=20分) 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中原行为文化 中原行为文化是中原人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节令文化、武术文化、传说文化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 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4.《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三、简答题(4×10=40分) 1. 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2.为什么说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古代中原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在这里

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研究

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研究 --——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分析研究 资料之十二 [容提要]旅游产业是世界围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为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章对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提出对策,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从绝对增长量来看,省旅游产业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国旅游人数、国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四项均保持了逐年增长。省2000年接待国旅游人数5478万人次,国旅游收入270.31亿元,2009年接待国旅游人数15065.18万人次,国旅游收入969.6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5 和3.59倍;200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50805人次,外汇收入14572.13万美元,2009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4634人次,外汇收入51020.22万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96和3.50倍(详见表1)。 表1 省2000-2009年旅游人数、收入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9)、《旅游统计便览》(2010) 二是从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来看,2003年以来,全省维持在7%左右,到2009年,这个数值达到7.83%,在经过六年稳定发展后,有加速启动的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及感想 (行专岳莉萍) 虽说我就是武汉人,但对武汉得了解也就是一知半解得。通过学习我才真正了解武汉文化。 首先《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在老师得讲解下,讲得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就是老师得渊博知识、诲人不倦得态度,非凡得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得心。向我们传授了武汉地域文化知识,习得了文化得精要。 武汉地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得成就与特点,使《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得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得认识了解了武汉文化,更加得热爱武汉地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武汉得历史文化,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我们作为武汉人得自豪感与自信心。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就是湖北省省会与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得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得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唐代大诗人李白得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得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得美誉。全市现辖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就是中国内陆最大得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就是中国经济地理得”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得作用。独特得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得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得客货运网络,武汉港就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得枢纽港与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得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就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得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得行列。巨大得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得快速发展。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得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得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武汉得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 年前得盘龙城。这就是长江流域发掘出得最古老得城池,被学者认为就是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得突破口。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得优势与特质。辛亥革命得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得人文精神。 武汉就是国家重要得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 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 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 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 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 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 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所有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 站) 专业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汉中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陕南饮食文化的中的汉中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汉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中饮食文化。 关键字:陕南汉中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前言:汉中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汉中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陕南饮食文化概述 1、概述: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2、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 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 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鄂政发[2001]47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1.08.23 【实施日期】2001.08.23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鄂政发〔2001〕47号2001年8月23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促进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着眼大区域,营造

大环境,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努力塑造和提升湖北鲜明的旅游产业形象。使旅游业在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使旅游业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好、更快、更大的作用。 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行、游、食、住、购、娱”等要素,进一步延伸、扩展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素质,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坚持“举市场之力”发展旅游业的观念,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外资、港澳台资和社会资金兴办旅游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就是营造环境”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体制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形象突出、功能完善、管理先进、服务优良、效益显著、且层次多样的旅游城市、景区、节庆会展和企业品牌,使之成为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发展旅游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二、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旅游规划管理,科学指导旅游开发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重点县市和景区的规划编制进程,加快建立由省到市、州、县、重点景区和从总规到控规、详规及项目设计的多层次的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加强跨区域的旅游综合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各市州、重点旅游县市(区)、重点景区、跨行政区的旅游片区发展规划,需报经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星级宾馆饭店(游船)、大型度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基础。 一、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知道思想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我省是粮棉油的主产区,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湖北地区旅游业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有地方特色的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海内外客源市场;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章:湖北旅游资源 自古享有“九省通衢”的湖北省,借势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春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然资源 1、山地景观: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木兰山龟山蛇山磨山莲花山双峰山 2、峡谷景观:三峡恩施大峡谷 3、水域景观:东湖洪湖梁子湖陆水湖太极湖丹江口水库长江汉江清江 神农溪漂流清江闯滩杨家溪漂流咸宁温泉汤池温泉 4、生物景观:武汉植物园桂花之乡武汉动物园中华鲟鱼馆东方马城 二、宗教名胜 1、佛教名胜:归元寺宝通寺五祖寺四祖寺 2、道教名胜:武当山英山 3、基督教:汉口荣光堂上海路天主堂汉口东正教堂 三、民俗风情 1、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历史文化 1、三国赤壁古战场古隆中东坡赤壁 2、历史建筑: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观音阁 3、古代陵墓:明显陵李时珍陵园闯王陵 4、红色资源:武昌起义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大别山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 五、都市休闲 湖北地区高校众多,现代商业发达 总的来说:鄂东综合旅游区,鄂中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区,鄂西北生态旅游区,鄂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区。 六、湖北旅游资源特点 1、分布十分广泛。湖北气候类型多样,四季分明;地形地貌齐备,各种资源丰富,居中独厚,得水而优;湖北聚集了50个民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湖北是一个资源大省,湖北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种类多样。湖北位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转折地带,有多种多样的地文景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

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及感想 (行专岳莉萍) 虽说我是武汉人,但对武汉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通过学习我才真正了解武汉文化。 首先《武汉地域文化概论》在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是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向我们传授了武汉地域文化知识,习得了文化的精要。 武汉地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武汉地域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武汉文化,更加的热爱武汉地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武汉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作为武汉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 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的行列。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

对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对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湖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虽然有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我看来,湖北省的旅游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 就湖北省现有旅游资源来看,五A级风景区像黄鹤楼、三峡风景区,四A级风景区像赤壁古战场、腾龙洞、柴埠溪大峡谷,还有三A级风景区像当阳玉泉寺、木兰清凉寨、百宝寨。如果加强这些景区的开发,并充分利用景区的现有自然资源,进行开凿加工。像黄鹤楼,它属于人文景观,在该景区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注意(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书法赛或诗词鉴赏,凡是参与的游客都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小礼品)。多搞些游客能参与的活动,这样就不会给游客那种“没什么看头”的印象和那些游玩过的游客对它评价不高的现象了。而诸如三峡这类自然风景区就可以搞些花展,或者对那些奇山怪石加以修饰,使它具有某种意义,引起人们的想象,这样就可以吸引人的兴趣。 二、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纵观湖北省的旅游景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留不住人。很多游客停留一两天就离开了,这在武汉市显示得特别明显。而问题的关键之一,我认为就是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交通优势度还不够。以武汉市为例,该市的道路状况相当地拥挤、堵塞。从全省来看,不同

区域的旅游交通状况差距较大。入境游方面,国际航班少,游客进出武汉不得不选择转机;国内游方面,许多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差,使湖北旅游“游短油长”,旅游者时间、金钱、精力支出较大。二是邮电通信、银行、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旅游者出行带来不便,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为了解决道路问题,省政府可以多建设一些更方便的道路。比如,在武汉、宜昌等地可以多修轻轨或者地铁,游客较多的地方修分道行驶道路;而关于通信的问题则可以多设置一些网点,方便出行游客办理业务或交话费。 三、旅游产品对外宣传缺乏力度 由于在营销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市场敏感度不够,营销成效低;另一个是省内各县市在具体旅游促销行为上缺乏联合促销意识,对旅游产品及旅游相关的事物缺少宣传;三是营销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多,缺乏科技含量。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做一些广告:比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传单宣传。而这些宣传也不能只在省内或市内,还要扩展到其他地方,扩大知名度,做成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知名路线。 四、旅游行业人才相对稀缺,产业素质有待提高 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行业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少,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小,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一些业内的旅游人员素质相对低下,而且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才,导致大多数人最终转行。想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相关优秀人员,就要

旅游现状及分析

十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 [来源:本站作者:原创日期:2014年7月9日浏览3151次] 【大中小】 乡村旅游以其低碳性、环保性、可持续性和统筹城乡发展性,为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旅游。《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届时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分支之一。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地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市实现生态立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我市乡村旅游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分析着手,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我市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简述 乡村旅游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现代人逃离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

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发达国家旅游者的重要选择。20世界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等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都“农家乐”产生为代表,资源利用度低,没有国家政策指导。二是发展阶段。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华夏城乡游”,正式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纳入到国家旅游发展层面中。三是规范阶段。2002年国家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意见》,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发展道路。四是升级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并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3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