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2-0033-10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

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罗文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她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朦胧的女权意识。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关键词:蒲松龄;悍妻妒妇;婚姻观;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悍妻妒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妇女群体,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从史料来看,由于她们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一般的史书和地方志主要充斥的是贞节烈女忠臣孝子等内容,因而难见妒妻悍妇现象的记载。不过,妇女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代表作《闺塾师》中,就对明末清初江南闺秀的真实生活作出了再诠释,也曾提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的悍妻妒妇的“如火如荼”之炙风。从文学史来看,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此类现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收稿日期:2011-07-20

作者简介:罗文革(1968-),女,河北清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她们在小说戏曲中悍妻妒妇们也因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常常作为主角,被大写特写。因此,研究妒悍女性也多是依据笔记小说等材料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蒲松龄笔下的作品中,也有关于悍妇形象的创作,为我们考察这一妇女形象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

蒲松龄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共计491篇,由此,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此外,蒲松龄还以通俗文学形式写了大量文章、杂著、俚曲等作品,影响深广。《聊斋俚曲》同样是蒲松龄创作的另一重要成就,它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正好是蒲氏创作的双璧。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当中,悍妇形象不是很多,据统计在聊斋491篇故事中,涉及到悍妇形象的有20多篇,分别是《张诚》、《夜叉国》、《妾击贼》、《阎王》、《马介甫》、《雷公》、《邵女》、《江城》、《孙生》、《二商》、《鬼妻》、《崔猛》、《邵临淄》、《云萝公主》、《珊瑚》、《段氏》、《王大》、《杜小雷》、《大男》、《李八缸》、《锦瑟》、《辛十四娘》、《吕无病》。《聊斋文集》中也有三篇专写“惧内”的文章,《与王鹿瞻》、《〈怕婆经〉疏》、《〈妙音经〉续言》。《聊斋俚曲》中也有《禳妒咒》这样的反应悍妒妇女形象的作品出现。悍妻妒妇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制度下女性心理被严重扭曲的产物,历来受到读者甚至是作者的抨击与讥讽。其实,悍妻妒妇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她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蒲松龄在现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一、悍妻妒妇:“知己之爱”爱情叙事的另类印证

对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爱情观和妇女观,文学史一向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蒲松龄塑造了许多美丽纯洁、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并通过这些虚实相生、人怪特征相结合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男女自愿结合、平等相待的爱情,表达了下层妇女要求

摆脱封建礼教桎梏、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的确,蒲氏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小说作品,一扫时文的陈腐气息,给予女性相当的认可与同情,其所塑造的不同流俗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其中流光溢彩的花妖狐魅,亦给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趣味,带来了新的风气。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己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而且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知己之爱的割舍,也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例如,《聊斋志异》里的《连城》篇,叙写男女主人公乔生与连城因知己而钟情,经历生生死死的磨难方终成眷属,颇近似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乔生与连城的爱情故事,与众多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同,也与《聊斋志异》里的多数爱情故事不同,他们的爱情不是发生于郎才女貌的一见钟情,而是发生于才智上的相知相赏。连城的《倦绣图》和乔生的题诗,是他们心灵沟通、相知相赏的契机。女主人公的容貌没有起任何作用,她也没有关心男主人公的仪表、风度。这显然不是作者的疏忽,忘记介绍主人公的仪容了,他是有意写成一个知己之爱的故事。这种注重相知、注重心灵和理智的契合,便由自然本能的情欲上升为具有人类文明内涵的爱情,两性的结合也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情欲,尽人类繁衍的义务,或者屈从其他方面的个人的或非个人的利益。此时,蒲

—知己之爱。这种知己松龄所建构的是一种新的爱情婚姻观念——

之爱,在蒲松龄的其他作品,如《瑞云》、《乔女》、《阿霞》、《武孝廉》等篇中,都有较为完整的表述。同时,他所建构的系统完整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另外一方面,蒲松龄对于这种“知己之爱”的爱情观的阐述,以讽喻的方式在悍妇题材的作品中借以表达。在悍妇题材的作品中,蒲松龄描述了相互漠然、怨恨,毫无“知己之爱”的男女主人

公。悍妇们斤斤计较,并不是为了夫妻之爱或者家庭的和睦,而是一己私利,或个人得失。《锦瑟》中,兰氏毫无夫妻感情,经常奴佣丈夫王生,自享馐馔。面对淡漠的妻子,王生觉得笼罩在这种夫妻关系下的生活,还不如一死了之。反过来,缺乏“知己之爱”的悍妇的丈夫们,通常生活在情感的压抑和荒漠之中,因此才有了在悍妇高压之下仍有丈夫寻花问柳、偷纳小妾或暗置外室的不忠举动。

在蒲松龄的悍妒题材里,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安排了夫妻之间缺乏真爱的冲突暗线。如,《邵女》中的柴生与金氏发生了矛盾便数月不归,即使回到家中还一直想着纳妾,恶化了夫妻关系。又如,《吕无病》中的孙生,为了躲开王氏,他远游以避,夫妻之间的隔阂更以加深。这些设计与《聊斋志异》中反映凄美爱情故事的作品迥异,体现了作者对“知己之爱”爱情观的反面描写。这种反面题材的叙事风格,表达着蒲松龄对悍妇的强烈的憎恶感,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作者对“知己之爱”的爱情观的向往和追求。

二、个体反抗:婚姻家庭体制内的自发抗争

蒲松龄敏锐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妒妇悍妇这一现象,并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形象地再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历史画卷。在这幅历史画卷中,虽然蒲松龄把悍妇们的行为归因于道德沦丧,但从悍妇现象的社会学角度来看,悍妇们的悍妒行为实际上是对悍妇个体所处的封建婚姻家庭体制内不公平问题的一种集体性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个体行为,且是不自觉的自发行为,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

其一,通过悍戾行为追求家庭地位。悍妻妒妇们的悍戾行为往往附带着强烈的目的性——

—追求自身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地位。悍妒行为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一种抗争。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对婢、妾的确有些过激行为,但我们也应看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它以男性为中心,规定女性绝对依附于男性。在这个社会中,女性不管物质利益,还是精神需要,都要通过男性取得,作为女儿,通过父亲,作为妻妾,则通过丈

夫。而婢、妾虽然在封建家庭中的地位几乎最低,人身也最没有保障,但她们一旦受宠,则将直接威胁妻子的地位。而且,丈夫娶妾纳婢后所引起的子嗣问题更是影响重大,一旦她们养了儿子,就将“母以子贵”,妾婢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提高完全可能将无出的正妻排挤出家庭的核心层。因此,悍妒妻子们怎能不小心提防呢?更何况《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悍妇,例如《邵女》中的金氏、《吕无病》中的王氏、《辛十四娘》中的阮氏、《大男》中的申氏等人自己都没有儿子。

其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实现精神追求。悍妒是女权在不得伸张的宗法社会中女性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发生变态,从而对夫权和族权进行报复的畸形行为方式。在不得伸张的女权之中,有一悍妇们所极力反抗的核心要素——一夫多妻制度。在古代,一夫多妻是受法律保护,为习俗允许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男子拥有了各种特权,“多妻”便是特权之一。这种不合理婚姻的最直接结果是使女性处于情与性的饥渴状态。在这样的婚姻里,女性想的最多和做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的情与性获得满足。

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固有特性,向往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女子容易在宗法社会的压抑之下产生畸变的悍妇行为,这些悍妇行为恰恰就是她们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恶性循环。封建社会男性文化对女子生命的最残忍、最直接的欺辱和禁锢不是剥夺了女性公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和机会,而是压抑扭曲女性的正常生命欲望和她们对恋爱婚姻的追求。封建伦理纲常赋予了男人更多的情感放纵、生理放纵的权利: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游戏于烟花柳巷;丈夫在妻子死后或者恩赐式地将妾提升为妻,美其名曰“扶正”,或者另娶娇妻,雅其名曰“续弦”。这一切给男性的特权都是建立在对女性欲望的压抑和支配的基础上的。

蒲松龄笔下出现了一些所谓贤母、节妇的形象,也出现了许多所谓悍妻妒妇的形象。有学者认为,贤妻良母与妒妇悍妇的二

元对立,构成了蒲松龄道德哲学的核心,凸现出他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心态和人格分裂。[1]无论蒲松龄是否具有这种矛盾心态或者人格分裂,但我们从这些悍妒妇女形象中可以发现作为贤

—她们无非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精神独立的母、节妇的反面——

向往。

悍妒行为是悍妇们作为女性自我保护和“爱情复苏”的手段而产生的。蒲松龄笔下的所谓“妒妇悍妇”为了悍卫自己的性权力和家庭中的权威性,为了保住自己在家庭中拥有的地位,她们终于忍不住了,像久困樊笼中的母狮一样发出了吼声。她们战战兢兢但却是疯狂地举起了复仇的“皮鞭”。卑微的婢妾在“皮鞭”下痛苦地呻吟,至尊无上的丈夫在“皮鞭”下无奈地低下了高傲的头。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爱情地位的精神追索,无非是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了异化而已,其最初的动机无可厚非。

以《江城》篇为例来分析悍妇们在爱情上的精神追求。江城与高蕃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后于途中巧遇,两情恋恋,以红巾相易而别。虽然他们尚缺乏深厚的感情交流,但比起那些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来说,应该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婚后,“夫妻相得甚欢”。但时隔不久,江城却“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常聒于耳”;而“生以爱故,悉含忍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迥异的感情反差呢?发生矛盾夫妻析居后,高生并不耐寂寞,“暗以金啖媒媪李氏,纳妓斋中”,又欲引诱陶家妇,结果被江城识破,“摘耳提归,以针刺两股殆遍,乃卧以下床,醒则骂之”。自此以后,高“即偶假以颜色,枕席之上,亦震摄不能为人。女批生畏之若狼虎,

颊而叱去之,益厌弃不以人齿”。高生得此教训,本应痛改前非,然他却又欲狎妓女芳兰,结果又被江城当场识破,“从此禁锢益严,吊庆皆绝”。从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不妨可以发现江城与高生的感情变故至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高生的感情背叛,二是江城对爱情独占性的苦苦追求。如果江城一如所谓“贤妻”们对纳妾制度的包容与狎妓的宽容,高生也不至于惧内如此。可以说,

正是江城的极端悍妒,体现了她在爱情追求上的精神苦旅。

三、悍妇行为:女权追求的意愿表达

蒲松龄虽然在文学刻画过程中充满了个人的男权思想,但从作品中的人物表现来看,悍妒行为体现了悍妇们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不懈追求。悍妇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为争取自我生存权而进行的以暴抗暴的斗争,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是女权追求的意愿表达。

其一,经济独立的潜在诉求。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也日趋丰富起来,众多女性已经不愿再安于闺中过足不出户的生活,而是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交际圈。早在晚明,妇女们特别是南方妇女就广泛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一些妇女缫丝织绢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男子的劳动收入。这种社会生活状态,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据徐珂《清稗类钞·豪奢类》载,清初有一个汪氏女子,她的丈夫汪石公是两淮八大总商之一。汪氏在丈夫去世后主持内外事务,和其他商人一起承建仿西湖风景的园林和亭台楼阁迎接乾隆御驾南巡,受到了乾隆的褒奖。[2](P265)这些妇女在经济活动上展示出的才干和取得的成果为妇女人格自立、自我价值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蒲松龄。目睹了易代之际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包括女子在内苦苦挣扎在痛苦之中,加上他自己也生活在贫困而不得志之中,他在感情上和普通人民是相通的,怀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同样希望天下有情意的女子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聊斋志异》在更为深广的现实基础上展现了女性多方面的才能和优秀品格,触及到了女性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多领域内的思想启蒙和个性觉醒等重大女权问题,因而成为那个时代为女子代言的代表作品。在反映妇女经济意识觉醒方面,《聊斋志异》也具有强烈的洞察力,有的篇章反映了女性在经济上追求自立的朦胧意识。如,小

二(《小二》)、蕙芳(《蕙芳》)、云萝公主(《云萝公主》)、黄英(《黄英》)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愿望或意识。

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妇女们的这种经济意识的觉醒,才促使部分贤妻良母转为悍妻妒妇。这是因为,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妇女们的经济状况与她在家中的政治地位是一致的。悍妇们的悍妒行为通常也是为了防止自己作为正妻的利益受损。《张诚》中的张母牛氏、《吕无病》中的王天官女暴虐前妻之子,以及《阎王》中的李久常嫂、《马介甫》中尹氏毒害怀孕的小妾,其悍妒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二,女权意识的朦胧伸张。蒲松龄的悍妒作品虽带有强烈的男权色彩,但并不能否认其中的人物所伸张的女权意识。这是因为,即便是在男权中心意识之下,蒲松龄的作品中仍有女权意识的躁动,这既有蒲松龄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风气的因素。从个人因素说,蒲松龄穷困终生,口腹自役,长年设帐在外,家中只靠相濡以沫的妻子刘氏独立支撑,将几个孩子次第养育成人。蒲松龄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在《述刘氏行实》及多首忆妻、悼内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时代因素看,清代虽也强调礼教,但由于受晚明市民观念余波之浸淫,也因满人的习俗对女性的禁锢及评价已远非明代那么严苛。因此,《聊斋志异》中大量的“悍妇”的故事所伸张的一种女权意识就自然流露于文字之间。前述所言,蒲松龄对凌辱丈夫、虐待公婆的悍妇是深恶痛绝的,这既因为他青年时代就遭受悍泼的嫂嫂欺凌,从而第一次领略了人生的苦涩和艰辛,也与他接受的教育有关,因而《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大多是被惩治的对象。这似乎是一种封建礼教本位的立场,但值得注意的倒不是蒲松龄对悍妇的厌恶之情,而是他对悍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无奈。不仅《聊斋志异》中写了二十多个悍妇,在他的诗文、杂著、俚曲中悍妇的身影也所在多有。蒲松龄思考的不仅是悍妇产生之因,他还透过悍妇现象道出了男性的集体酸辛尴尬。

悍妒题材中,男权的逐渐旁落,隐喻着女权的伸张。而且,《聊

斋志异》有时存在着自我认知的相互冲突,蒲松龄虽然憎恨悍妇,但有时却认为悍妇比贤妇可能更具价值。在妒悍之妇连篇累犊的《聊斋志异》中,在妒悍之妇历经天谴鬼报的谴责声中,也有善意的存在。《云萝公主》一篇就把这个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侯虽小家女,然固慧丽,可弃雅畏爱之,所言无敢违。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可弃以此少敛。年余生一子,妇曰:“我以后无求于人矣。膏腴数顷,母子何患不温饱?

无夫焉,亦可也。”会可弃盗粟出赌,妇知之,弯弓于门以拒之。大惧避去。窥妇入,逡巡亦入。妇操刀起,可弃反奔,妇逐斫之,断幅伤臀,血沾袜履。忿极往诉兄,兄不礼焉,冤惭而去。过宿复至,跪嫂哀泣,乞求先容于妇,妇决绝不纳。

可弃怒,将往杀妇,兄不语。可弃忿起,操戈直出。嫂愕然,欲止之;兄目禁之。俟其去,乃曰:

“彼固作此态,实不敢归也。”

使人觇之,已入家门。兄始色动,将奔赴之,而可弃已坌息入。

盖可弃入家,妇方弄儿,望见之,掷儿床上,觅得厨刀;可弃惧,曳戈反走,妇逐出门外始返。兄已得其情,故诘之。可弃不言,惟向隅泣,目尽肿。兄怜之,亲率之去,妇乃纳之。俟兄出,罚使长跪,要以重誓,而后以瓦盆赐之食。自此改行为善。

妇持筹握算,日致丰盈,可弃仰成而已。后年七旬,子孙满前,妇犹时捋白须,使膝行焉。(《聊斋志异·云萝公主》)[3]

《云萝公主》中的侯氏,对付谁都管不了的嗜赌丈夫,是“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甚至是刀砍,使丈夫“改行为

“悍妻妒妇,遭之者如疽附于骨,死而后已,善”。蒲松龄为之感叹:

岂不毒哉!然砒、附,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参、苓所能及矣。”男性的强悍伟岸与女性的娇弱细柔间的对应,在人类社会中曾经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在《聊斋》中却来了一次大颠倒。性别倒错的描写,实质隐含着蒲松龄对女性的正视。这种正视,意味着悍妇行为在女权追求上的一种意愿表达,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女权伸张的历史趋势。

总的来看,我国历史上悍妻妒妇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对蒲松龄悍妒作品的研究和分析需要结合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辩证思考。活跃在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悍妻妒妇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她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为争取自我生存权而进行的以暴抗暴的斗争,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悍妻妒妇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们的朦胧的女权意识。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但由于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不灭的男权意识和传统女祸论的投射,使得蒲松龄有时存在着自我认知的相互冲突,并未能真正揭示出悍妻妒妇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待悍妇问题上也缺乏一定的宽容和进步精神。我们在研究这些作品时,不仅可以了解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产生的原因,更可以从中了解到蒲松龄所持的婚姻观和妇女观,以及因这些文学作品而带来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文明.《聊斋》中的妒妇悍妇与中国古代的纳妾制度[J].蒲松龄研究,1999(3).

[2]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责任编辑魏静)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UCINET为菜单驱动的Windows程序,可能是最知名和最经常被使用的处理社会网络数据和其他相似性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程序。与UCINET捆绑在一起的还有Pajek、Mage和NetDraw 等三个软件。UCINET能够处理的原始数据为矩阵格式,提供了大量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该程序本身不包含网络可视化的图形程序,但可将数据和处理结果输出至NetDraw、Pajek、Mage 和KrackPlot等软件作图。UCINET包含大量包括探测凝聚子群(cliques, clans, plexes)和区域(components, cores)、中心性分析(centrality)、个人网络分析和结构洞分析在内的网络分析程序。UCINET还包含为数众多的基于过程的分析程序,如聚类分析、多维标度、二模标度(奇异值分解、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角色和地位分析(结构、角色和正则对等性)和拟合中心-边缘模型。此外,UCINET 提供了从简单统计到拟合p1模型在内的多种统计程序。 Pajek简介 Pajek 是一个特别为处理大数据集而设计的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程序。Pajek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也可以处理二模网络和时间事件网络(时间事件网络包括了某一网络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网络的发展或进化)。Pajek提供了纵向网络分析的工具。数据文件中可以包含指示行动者在某一观察时刻的网络位置的时间标志,因而可以生成一系列交叉网络,可以对这些网络进行分析并考察网络的演化。不过这些分析是非统计性的;如果要对网络演化进行统计分析,需要使用StOCNET 软件的SIENA模块。Pajek可以分析多于一百万个节点的超大型网络。Pajek提供了多种数据输入方式,例如,可以从网络文件(扩展名NET)中引入ASCII格式的网络数据。网络文件中包含节点列表和弧/边(arcs/edges)列表,只需指定存在的联系即可,从而高效率地输入大型网络数据。图形功能是Pajek的强项,可以方便地调整图形以及指定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由于大型网络难于在一个视图中显示,因此Pajek会区分不同的网络亚结构分别予以可视化。每种数据类型在Pajek中都有自己的描述方法。Pajek提供的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包括探测结构平衡和聚集性(clusterability),分层分解和团块模型(结构、正则对等性)等。Pajek只包含少数基本的统计程序。 NetMiner 简介 NetMiner 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允许使用者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NetMiner采用了一种为把分析和可视化结合在一起而优化了的网络数据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变量:邻接矩阵(称作层)、联系变量和行动者属性数据。与Pajek和NetDraw相似,NetMiner也具有高级的图形特性,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是以文本和图形两种方式呈递的。NetMiner提供的网络描述方法和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也较为丰富,统计方面则支持一些标准的统计过程:描述性统计、ANOVA、相关和回归。 STRUCTURE 简介 STRUCTURE 是一个命令驱动的DOS程序,需要在输入文件中包含数据管理和网络分析的命令。STRUCTURE支持五种网络分析类型中的网络模型:自主性(结构洞分析)、凝聚性(识别派系)、扩散性、对等性(结构或角色对等性分析和团块模型分析)和权力(网络中心与均质分析)。STRUCTURE提供的大多数分析功能是独具的,在其他分析软件中找不到。MultiNet简介 MultiNet 是一个适于分析大型和稀疏网络数据的程序。由于MultiNet是为大型网络的分析而专门设计的,因而像Pajek那样,数据输入也使用节点和联系列表,而非邻接矩阵。对于分析程序产生的几乎所有输出结果都可以以图形化方式展现。MultiNet可以计算degree, betweenness, closeness and components statistic,以及这些统计量的频数分布。通过MultiNet,可以使用几种本征空间(eigenspace)的方法来分析网络的结构。MultiNet包含四种统计技术:交叉表和卡方检验,ANOVA,相关和p*指数随机图模型。

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2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一种最重要的属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本质,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审美性。所以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是什么?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只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的产物。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是反映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的。(2)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4、试论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举例说明 (1)形象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2)情感性,如果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其内在标志。(3)虚拟性,即文学界中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其真实性。 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辩证统一。 (1)文学即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3)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6、为什么说用语言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 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生活的映想。语言作为生活的凝聚,能够正确的反映生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的运用语言来表现他所感知的生活。 7、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 (1)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 言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成为文学作 品。(2)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 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产物, 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与升华。(3) 最初的语言形成,新的语言发展,新的语言 产生仍然是为了适应反映与表现生活的需 要。(4)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 9、语言如何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 (1)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 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主要途径是语词的 系列组合,可以称为语词序列。(2)语言的 线性排列与形象的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 决。(3)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 间的矛盾与解决。 10、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 式的论述? 从论述的逻辑看,马克思的这段话是 针对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 深化和自我运动的结果。”马克思在此实践上 已经提出了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思维总体、 实在总体、直观和表象。 11、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什么特点?(除 艺术掌握之外还有实践艾能掌握和理论掌 握) (1)艺术掌握是指世界呈现在人的 感官面前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直观和表象。(2)艺术掌握涉及的只是世界 的外部形态,其掌握是具体的。(3)艺术掌 握所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变化。(4)艺术掌 握不会改变世界的直观和表象。 12、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相比,文学掌握世界 的方式有什么特点?文学掌握是指通过心灵 的转换对世界的外在形态进行间接的掌握。 特点是需要心灵的整体活跃,充分发挥人的 理想力、记忆力、想象力。 13、文学为什么具有审美愉悦功能?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指文学作品 给人以情绪的感染、精神的慰藉和感官的快 适,是文学能够使人在烦恼之余,给美的享 受和愉悦,让心里振奋精神、恢复平静。 来自于文学创造的艺术美,艺术美又来源 于对生活的事物和情感的描写。是作为 一种文学的社会作用而存在,是艺术家能动 反映的产物。 14、什么是文艺的认识功能?它包括那两个 方面? 是指文学作品能够扩大人的认知领 域,具体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 身的认识。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 人自身的认识。 15、什么是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文学为什 么不能够直接起到变更现实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 界。净化人的灵魂。 原因:(1)文学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 只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2)思想 启迪也就是一种思想诱导,有即时效果和延 迟效果之分。(3)文学影响人的方式,是通 过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内部精神状态、 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来间接的对生活发生 作用。 16、文学发挥社会作用有何独特的途径和方 式? 途径是通过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来 反作用的。方式是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作用于接受者的习惯。 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1.如何理解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的位置? 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 2.问什么说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生 活? 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到深入生活 作者从朱主观上可以把握生活,在用感性的 形式把这种把握到生活表现出来,就成为了 文学形象。从本质来说,所有形象都是生活 的形式化结果。作者通过语言将生活形式化, 读者通过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形式化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主观化:对客观生活的认识,意味着对生活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分析题: 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答: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哩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最后关头,他还在寻思要不要唱两句戏文,满足看客的期待。这些农民一方面是沉痛不堪地生存着;另一方面是没有觉察自己真正的处境和痛苦何在,更找不到摆脱现状的出路。 农民与革命的关系,成为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革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争取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唤起千百万农民,未能革除建基于广大农村的封建体制。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在许多年间,论者评价阿Q,都采用以此论述农民身上蕴藏着革命的积极性的观点,今天看来,阿Q 与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和简单。鲁迅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想象,是任意掠夺他人的财富,任意占有乡村的女性,阿Q是流氓无产者而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赤贫的状况让他无法安分守己,道德约束对他也是毫无效力的;走出未庄的经历给他增长了见识和蛮干的勇气,他天然地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阿Q,不准革命要不得,如何引导其走向革命,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果然,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20世纪80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9、《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这些都表明周朴园的复杂性,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然而,当他发现侍萍仍然活在人世时,以为她是来

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

7、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 一、国外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从1980年以后,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论文显著增长。国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家庭关系、交通运输、健康和医疗以及传染病传播机制等方面。 在情报学领域,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合著网络的研究和引文网络的研究。 (一)合著网络研究 1.Liuxiaoming,BollenJohan等人利用ACM和IEEE的数字图书馆会议文献建立了作者合著网络,利用中心性分指标析该合著网络,研究表明了PageRank和AuthorRank在合著网络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2.M.E.J.Newman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物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三种学科的作者建立起了论文合著网络,分析了不同学科作者合著网络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3.Logan和Pao则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寻找出某一个领域的最核心作者。 (二)引文网络研究 主要应用于信息资源研究中,对文献之间的引用、共引的研究。 1.HENRY KREUZMAN进行了哲学学科62位代表作者的引文网络研究,揭示了哲学科学和认知论之间的联系。 2.HowardD.white专门探讨了社会网络结构和引文网络之间的内在联

系。 3.学者们提出了二值矩阵和赋值矩阵,还构建同被引网络的研究方法,用来分析同被引情况。 二、.国内的应用 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己被运用到合著和引文网络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以及图书馆资源配置等众多领域。 (一)合著网络研究 1.李亮,朱庆华等选取《情报学报》1998一2005年之间的合著者为研究对象,对合著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的实证研究。 2.刘蓓,袁毅等选取中国期刊网里情报学、情报工作栏目下的所有作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做了团队合作的时序变化研究。 3.鲍杨,朱庆华等选取了CSSCI数据库里近十年以来的全部情报学领域的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合著网络分析中,对“小团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二)引文网络研究 社会网络引文分析方法与引文分析家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并扩展了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作者引文研究和期刊引文研究。 1.徐媛媛,朱庆华以参考咨询领域内的32名高被引作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方面进行研究。 2.邱均平教授对编辑出版类期刊进行引文网络分析,结果说明期刊同被引方法应用于确定核心期刊是有效的。他在后来对图书馆学情报学

文学作用举例

文学作用举例 【篇一:文学作用举例】 徐静蕾谈n次恋爱那叫真性情敢爱敢恨,章子怡谈了寥寥几次却被唾沫星子淹得死~~不就是徐静蕾会写点小文章一副小知识青年的样子啊~ 【篇二:文学作用举例】 文学的作用是精神的. 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作用,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就是精神作用,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黑格尔对此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直接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呼唤起反应和回响.”文学的作用从方式上讲,是内在的、情感的,没有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的精神作用的那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从作用的内容上讲,它主要也不是简单地传达某种是非观念,或一般地惩恶扬善,而是立足于对优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显示人生的价值复议,通过对美的追求和高扬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可以说,帮助人们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才是文学作用于社会的根本目的. 2、文学的作用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 B ?周作人 C ?胡适 D.沈雁冰2?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 ?林语堂 C ?冯至 D ?梁实秋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 A.冰心 B ?冯文炳 C ?鲁迅 D ?王统照 4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 B .陈独秀 C .胡适 D .李大钊 5?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 .茅盾C .老舍D .巴金 6. 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7. 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B .胡风C .艾青D .阿垅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 B .《朝花夕拾》 C .《野草》 D .《坟》 9. 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 B .胡适 C .朱自清 D .冰心 10. 《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现代文之小说阅读(含考点解析和练习答案)

现代文之小说阅读 【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骆驼祥子》片段,回答问题: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象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的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1语段中的老者是谁?他当时处于怎样的困境? 2联系名著阅读,想想语段中的祥子为什么“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B.《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角色,比如善良乐观的外祖母,乐观淳朴的“好事情”,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小茨冈,他们给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 C.简·爱小时候与表哥、舅妈进行过抗争,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长大后又以其独立人格和勇敢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D.《繁星》《春水》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并填空。 他把曹先生在讲堂上所讲的,和平日与他闲谈的,那些关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话编辑了一下,到党部去告发——曹先生在青年中宣传过激的思想。 1选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填人物),他因为______________去告发曹先生,后来,他被____________(填人物)告发而遭到枪毙。 【厚积薄发】 词语积累 这一考点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规范书写题、综合题。对于填空题,关键是掌握汉语拼音

小说的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

一、小说得传统结构 1、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指得就是以时空为本位得结构,该结构遵循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得模式。 线性结构,又分两种,一种就是单线结构,一种就是双线结构,前者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项链》,按借项链——失项链——还项链——得知项链就是假得结构全文,脉络清晰,以此再现项链丢失所带来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生活变化与精神变化,深刻揭示了面对人生挫折就是选择成全自己还就是败坏自己得人性主题;后者如《药》,华家就是明线,按得药——吃药——谈药 ——华大妈上坟展开,夏家就是暗线,按夏瑜就义——夏瑜得血被吃——夏瑜被议论——夏四奶奶上坟展开,有分有合,表现了群众得愚昧与革命者得悲哀,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民族得悲剧。 2、浪形结构 浪形结构指得就是小说得情节并不呈现一条直线,而就是一波三折,处于摇摆状态。作家不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种结构所呈现出得波澜,使得小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得力量。运用浪形结构最突出得当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先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便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情节一下紧张起来;可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情节又趋于平缓。雪大天冷,林冲外出沽酒,回来后见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得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与富安得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情节趋向最高潮。最终奸贼受惩,英雄雪恨,结局让人为之扬眉吐气。可以说整个情节就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我们得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小说瞧完。 `3、圆形结构 圆型结构指得就是作家利用小说得环境与人物形成圆形以表达某种哲理与意蕴。圆形结构得代表作品就是雨果得《巴黎圣母院》,小说呈现得首先就是圆形环境,巴黎城市得圆心结构就是由圣母院这个位点由近及远在视野中展开。观察者站在圣母院得顶楼,先瞧到了旧城,再就是大学城,然后就是新城。这三部分中城岛(也就就是旧城)位于中央,状如巨龟,盖满房屋得 桥梁则像乌龟从灰色屋顶组成得硬壳伸出得爪子。左岸就是梯形得大学城,似由整块巨石凿出,坚硬,茂密,紧凑,高塔林立;右岸,新城巨大得半圆形,其中点缀更多得花园与宏伟建筑。这三部分由星射状得道路与桥梁相互连成一体,又被大体呈同心圆分布得街道连成年轮式纬圈,近代得巴黎就就是在推倒了三道旧城墙而逐渐形成得。这便就是作品中环境得圆心结构得城市建筑图。具体来说,小说构设了一个不同寻常得圆,即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点得两个不同地方(巴黎圣母院与广场)相切得圆。不同得人物就围绕着这两个相切得圆运动。然后就是小说得圆形结构,作家为我们构造了以女主角艾丝梅拉达为中心得心中得日月,以表达圆满与与谐得终极主题。在小说人物圆形结构中,有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得直向对照,有克洛德与圆周线上她人得环向对比,如与甘果瓦得对照,一个就是老师,一个就是学生;一个欲火炎炎,一个情薄意淡;一个贪欲不怕死,一个贪生怕死。与弗比斯得对照。一个就是阴沉得牧师,一个就是欢快得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又如伽西莫多与其她人得对照。还有人物自身得圆形对照(内在与外显得对照、过去与现在得对照)。人物形象得圆形设置主要体现为直向、环向、横向、纵向得对照上面。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有圆形得环境、圆形得情节、圆形得人物,这体现了《<克伦威尔>序》中得美学原则,展示了雨果得人道主义思想与发展得唯物主义思想观,总得表现了雨果得文学追求、美学追求与哲学追求。 4、欧亨利式结构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

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2] 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题大全

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 鲁迅 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 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遭流言冷眼,都是鲁迅的遭遇。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 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4.鲁迅的杂文特点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严谨论述、绵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构成了文章强烈的论战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特点? A.鲁迅杂文中生动具体的描绘往往造就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在勾画出某种人物或现象的特征的同时,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意义也更为深邃隽永。B.鲁迅杂文中讽刺笔法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社会作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论语?阳货》)这是谈诗也谈文学的功能、作用。 可将文学的价值作用划分为三大类: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文学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满足人的认识需要: 1、文学有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界; 2、文学有助于对创作主体的认识; 3、文学有助于获得自我认识。 二、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教化不是教育而是情感的“感化”。 文学有多方面的感化功能:1、净化灵魂,影响思想;2、激励情感,鼓动宣传;3、讽喻颂彰,抑恶扬善。 三、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指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精神愉悦、情感满足并在自由状态下获得身心健康的积极休息的特殊作用。 对于文学的娱乐作用要避免两种片面的误区:1、完全无视人的娱乐需求,排斥娱乐作用;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需要,抹杀了娱乐的独立价值 2、将娱乐当成单纯的感官刺激,随心所欲的感官享乐。 这种观点容易形对人尤其是青年人形成精神上的毒害,构成负面价值。 四、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的关系三者是统一的,难以分割。 贺拉斯(《诗学?诗艺》)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密切关系。 五、如何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的作用是精神性的(二)文学的作用是整体性的 (三)文学的作用是持续性的(四)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 自学考试大纲 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 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 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 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 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 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 鲁迅的文艺观。 –1–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 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 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 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 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

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 小说 2014-12-09 20:51 : 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 ?【命题热点】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常常透漏出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在考试中,它经常被设计成“如何分析文章的标题”这样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其题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标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这三个题型正好是一组递进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评价鉴赏三个能力水平。 ?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 ?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金例题】 ?[例1] (2007年福建卷)(《2011届现代文阅读本》P34)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解析】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题干要求概括标题中“落叶”的含义,落叶的本义很好理解,即“落叶”的字典义,关键是“落叶”隐含的语境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读完朱成玉的《落叶像疲倦的蝴蝶》,你会发现,全文都是在写落叶、故乡、母亲,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从这些关键句中发现本文的“落叶”一共有两片,一片是“我”,一片是“母亲”。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相思、相连的文化在落叶,故乡、母亲的叙述中逐层展开,逐层深入。本文的内容可归纳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我”思念故乡,而是“我”想念母亲。借此抒发了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深情的怀念,所以标题中的落叶应含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和遗憾之情。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整合为: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类题点拨】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伸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主题的表现也不同。侧重记人的文章,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考生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