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与

城风策划/编本刊编辑韦林

卷首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民群众“吾身”和“吾心”得以安放之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又一个现代化都市在日益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地标建筑、摩登的CBD,这些“现代化”城市标配带来“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更甚者,为博人眼球的各种“先锋”建筑、“山寨”洋建筑不断涌现,让我们的城市陷入了文化与特色双迷失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文化自信、一些地方管理者眼光短视、开发商唯利至上等,主要还有城市设计滞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不少城市没有开展城市设计,有的即使开展了城市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和大拆大建的倾向,缺乏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多维考量,忽略了地域性多元化,城市失去了民族特色。一些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尤其是忽略其非法定性的属性且没有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而导致难以落实;重文本成果的呈现、轻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

历史文化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一座有自我涵养和品格、有独特景观和记忆的城市,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心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广西也相继出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为新时期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业界深入探索城市特色风貌的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时代命题。

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找回城市空间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一道常答常新的命题。城市设计观念可能会不断变化,城市设计手段可能会不断推陈出新,但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宗旨不会改变。我们要在继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呼唤更为诗意的栖居设计,注重特色风貌发掘与功能布局并重,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不断将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城市发展推向全新的历史阶段。(韦林枚/文)

加强城市设计

塑造桂风壮韵的

广西城市建设特色

文/

吴伟权(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广西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镇化进程呈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广西的城市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建设和发展偏重数量和规模,忽视发展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短板不少,城市承载能力不高不强;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维护,交通拥堵、下雨看海、马路拉链、垃圾围城、污水横流、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有加剧的趋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城市竞争力重要体现的城市特色塑造不足,地方风格、民族特色彰显不够,城市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突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缺乏文化自信,一些地方管理层眼光比较短视,部分开发商唯利是图之外,主要还有我们的城市设计滞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不少城市没有开展城市设计,有的即使开展了城市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和大拆大建的倾向,重空间设计,轻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多维考量,城市失去了民族特色,忽略了地域性多元化;一些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尤其是忽略了其非法定性的属性且没有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而导致难以落实;重文本成果的呈现,轻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城市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大多只作为城市的领导者展示城市发展前景的工具,对城市品质提升和风貌营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也都就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遵循。城市设计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为我们迎来了塑造城市特色的春天。

“特色塑造”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需要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这些不仅伴随着城市特色的形成,而且对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特色、促进发展转型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客观地看,一个城市的特色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影响城市特色形成的,一是自然环境,二是历史传承和文化渗透,三是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演进。这些总体构成城市历史文脉的积累式演进,进而形成现存的城市特色或风格。从这个意义看,城市特色不仅仅是它的建筑风格,而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建筑特色、文化传承、时代发展、和谐宜居等相关要素的综合体。而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这些不仅伴随着城市特色的形成,而且对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之于城市特色塑造一、城市设计为塑造城市特色制定了规划指引

(一)城市设计可以从整体平面景观城市宜居的重要工具,它更加注重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体现空间布局、平面协调、风貌特色和文脉传承,也更加注重依法实施。

历史传承和文化渗透

技术和

建筑材料的演进

从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看,总体城市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特定章节,其内容主要包括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等三个方面,与此相关的是要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建立健全分空间层次的、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对接的技术体系,从城市整体层面开展城市设计,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城市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如城市中心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城区等,主要是协调市政工程,组织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注重建筑空间尺度,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尤其是对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地区、新城新区、商业街等重要街道、滨水地区、山前地区,以及其他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按照开发建设、城市双修等

需要,统筹空间布局、确定功能性质、形成空间形态、协调景观风貌,完善交通组织、营造环境景观,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及新旧建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并对建筑风格、立面材料及色彩等提出设计要求。同时,对城市户外广告、店铺招牌、公共标识、夜景灯光、城市雕塑等特定要素或特定系统编制城市设计。上述这些过程,既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的过程,更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过程。

(二)通过城市设计,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特色塑造

特色塑造和树立文化自信是统一的、一致的。塑造特色,关键是坚持文化自信,形成建筑自信。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明确建筑高度、体量、

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的基础,是对历史文脉传承、传统建筑元素、民族风格和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挖掘、整理。图为北海老街。(韦纲/摄)

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提炼体现城市文化传承、风貌特色的建筑元素。这项任务的基础,是对历史文脉传承、传统建筑元素、民族风格和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挖掘、整理,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建筑元素。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功能业态和空间形态,形成展现城市文化、文脉、建筑相融合的有机体,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可以想象,没有对本地区、本民族创造的灿烂多姿的文化自信,就很难树立体现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自信,特色塑造也就缺失了承载的主体。而城市设计,正可以起到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文化,阐释展现建筑特色、地域特征,凸显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顺应城市发展进步要求的载体作用,对一个地方的特色塑造意义重大。2014—2015年,我们在桂林市恭城县组织实施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在对恭城县城至莲花镇门等村沿线进行重要地区改造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苦于挖掘不到风貌特色的核心要素而致设计方案一度停滞。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设计人员对沿线建筑风格元素进行挖掘,在认真比对县城至门等村沿线现有建筑特色、建筑元素与桂林市建筑特色的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修缮和加固

邕江边岭南特色鲜明的仿骑楼走廊。(宁国用/摄)

为主,用生态措施、乡土改造理念、乡土建材改造沿线村镇房屋风貌,房屋的修缮和加固,用的是红砖、小青瓦、石灰等本地材料;房屋外立面的处理,采取保留红砖清水墙的方式,不粉刷、不贴瓷砖,在墙体上勾缝、增加白色的窗套和腰线,适当增加带有地方特点的窗楣等,使外立面层次丰富、美观;屋顶的处理主要是更换部分小青瓦,配建当地流行的凤扳爪,对檐口进行美化处理;对房前屋后的环境改造,大多采取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微茶园的方式;村屯道路的改造,主要采用旧青砖、片石、石渣等地方建材,从而形成“人字坡屋面,屋顶凤扳爪,砖挑檐门头,扇形屋檐口,方门圆窗顶,红墙白线条”的九甲风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中央领导同志和相关部委对此高度评价,成为挖掘地方元素塑造建筑特色的优秀范例。

(三)通过城市设计,有利于营造宜居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空间特色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宜居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要建立绿色生产体系,构建绿色生活环境,营造绿色生态空间。第二,是便捷城市,具有交通便捷性、生活舒适性、住房逸居性、服务完善和生活便利性。第三,是和谐城市。建立

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

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社区亲和。第四,

是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

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管理和民

生服务的有效融合,城市智能化水平不断

提高,智慧政务建设不断完善。第五,是

创新城市,坚持以创新驱动促进城市发

展,以改革释放城市活力,打通科技创新

与城市发展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的通道,

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能力,

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

式。第六,是特色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

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

塑造,推进城市修补与有机更新,补齐市

政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大幅改

善民生;彰显城市魅力和地方特色,建造

体现地域风格和人文精神的精品工程。综

上所述,宜居城市的六维建设,有的是城

市规划能够解决的问题,但相当部分属于

城市设计调整和规范的范畴。比如,城市

更新的两项重点任务,城市修补和生态修

复,主要通过城市设计来进行制度性安排

和工程性组织,借此修复被破坏的山体、

水体和废弃地,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

小区和厂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

恭城县城至莲花镇门等村沿线风貌改造成为挖掘地方元素塑

造建筑特色的优秀范例。(刘文华/摄)

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增加绿色空间,控制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恢复活力城市和塑造城市特色。

这方面的案例,国内外都有不少。比如,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既注重城市规划,更重视城市设计,尤其是加强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部件、色调色彩、建设高度、地下利用、外立面、天际线、空间度、生态绿化系统、水系连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既注重城市规划,更重视城市设计,新加坡的宜居性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西安钟鼓楼广场。道和人文景致等的设计定位,并将人对城市的需求也进行功能设计,新加坡的宜居性也成为大家的共识。再比如,陕西省西安市出台《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西安市城市设计指导性意见》以及《西安市总体城市设计》,坚持“新旧分治”的城市设计理念,以坚守华夏传统文化及西安地域文化特色为原则,先后开展了数十项城市特色研究,编制了《幸福林带核心区城市设计》等几十项城市设计方案,依托城市设计完成了钟鼓楼广场、环城林带、大雁塔广场、顺城巷、曲江池公园、大唐西市等重要地段的城市改造。城市设计的实施,展现了西安的城市特色和独特魅力,大幅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提高了西安市的宜居度。

二、城市设计为塑造城市特色提供了保障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性质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展现,国外不少位居价值链高端的大都市政府,几乎对所有的城市重要地段或地区都通过城市设计,成为对该地区进行性质定位、战略重构、特色塑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的决策依据,以及重要的辅助手段。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完善、落实和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其对塑造城市特色的保障作用,主要是依托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相挂钩的工作体制来发挥。

(一)城市设计的法定性为城市特色塑造提供保障

前面提到,城市设计由于独具的对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和形象展现,在以往的一些城市建设中或许更多的成为落实领导意图、展

示城市发展的手段。在新时期,城市设计所扮演的角色,将从蓝图式设计、盆景式展示中涅槃出来,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宜居的重要工具。而要实现涅槃,关键是解决城市设计的法定性问题,也就是把城市设计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把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使之成为法定内容并组织实施,更好地塑造城市特色。

从城市设计的层级看,可以分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两部分;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范围以外地区,可以依据总体城市设计,单独或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开展

城市设计。与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相对应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将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范畴。而对城市重点地区之外的城市设计,可

以考虑纳入修建性详细规划范畴。换言之,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一道,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遵循;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道,为城市片区或重点地区建设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包括街道及地块的尺度、细化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和红线、开发强度、空间控制和公共服务配套,等等。由此,城市设计就可以和城市规划实施一道,实现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塑造从两维平面管控到三维空间管控,从简单技术指标管控到城市多要素引导,城市设计与规划实施的宏观联动、协同管控,共同将城市设计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层面,共同致力于城市特色塑造。

(二)城市设计的公共政策属性为城市特色塑造提供制度性支撑

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政策属性,要求我们在将刚性的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控制体系,对其他城市设计内容则应注意在法定规划之外凸显其灵活性,注意提高城市设计的

功能舒适和审美愉悦,注意在城市设计中将居民幸福指数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城市设计要设计制度,设计制度要与规划实施衔接,共同为城市特色塑造提供制度性支撑。这一点非常重要,国内外都有不少案例。比如,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整条街有个明显特点,所有的标示必须是白色的。赫赫有名的麦当劳拥有统一的红色标示,其进驻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之初并不愿意修改其红色标示。但巴黎市政府并没有因它是世界500强企业而迁就,麦当劳最后只好将其标识涂成白色。新加坡城市很干净,很漂亮,外立面洁净如新。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新加坡干净、灰尘少,外立面自然整洁;有的认为涂料好,耐用。两个因素都有一定道理,但新加坡房屋外立面整洁如新,主要还是制度使然。因为在新加坡买房子,买的是套内面积,政府对外墙要求,3—5年就要粉刷一次。新加坡房屋外立面干净整洁,功在把城市规划设计与风貌整治相结合,形成

制度,形成政府要求、公民约束的规范。美国芝加哥周边的一些城市亦是如此,如果哪户居民不这样做,邻居还会去法院起诉,因为会影响其房屋价值。芬兰、荷兰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国内绝大多数地方,对房屋外立面的美观、整洁问题,缺乏制度安排。广西从2009年开始进行城乡风貌改造,所过之处焕然一新,但好景不长,3—5年间外立面开始“流泪”,开始变色、脱落,有的变得残败不堪。很多地方,这边刚刚完成风貌改造,那边又建了与地方色调风格不相协调的房子。对此类问题,桂林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前几年,桂林市出台了城市建设风貌导则,明确了市区新建建筑的控高、体量、容积率和色彩等要求。最近桂林市政府结合开展城市双修试点下发文件,投资5亿多完成正阳街东巷改造,成为历史文化新地标;投资3.8亿推进王城片区改造。同时要求每3—5年,由政府组织对城市房屋外立面进行一次全面整治,包括清洗外墙,对一些残破的外墙进行修补,贴瓷砖、花岗岩,并做一些必要的装饰。从2017年起,每个城区选择一条街道作示范,并作为一个制度固定下来。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协同管控为城市特色塑造增强可操作性

城市设计,实质上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细化,或者说是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城市规划缺失或不足部分的补充完善。由此,必须加强城市设计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相关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增加城市设计篇章的深度,明确城市设计空间管控要求,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等,协调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构建物体量和尺度、城市色彩基调等,配套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城市。重点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中心区、新区、主要轴线、历史地段、重要交通枢纽节点、滨水区、重要景观资源等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对上述区域的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风貌等进行控制和引导。市县人民政府和各级各地城乡规划主

管部门,在审查审批相关总体规划和控制城市设计要设计制度,设计制度要与规划实施衔接,共同为城市特

色塑造提供制度性支撑。图为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把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作为审查重点,确保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注意按照城市设计强化对建筑方案的审批,确保新建城市建筑符合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审批建筑方案,必须结合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划定的特色风貌地区、一般功能地区和新区地区等,坚持总体协调、差异互补、小异大同等原则,尽可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城市建筑肌理、风格基调、色彩搭配;各地区可以考虑选择若干个公共建筑或者标志性商业建筑、艺术场馆,按照打造地区性风貌主点的要求进行建设,把它建设成为地区景观中心和特色塑造的示范样板。

(四)完善城市设计相关制度服务于城市特色塑造

一是实行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制度,专家委员会主要承担审查、论证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审查、论证城市空间形态、景观视廊、主要建筑元素、基本色调和搭配等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审查、论证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等任

改造后的桂林正阳街东巷。(邱勇哲/摄)

改造前的桂林正阳街东巷。

务,要提高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和非政府人员构成比例,充分发挥专家在城市设计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推进建筑工程后评估和建筑评论制度,围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对大型建筑项目建筑功能、交通及停车、建筑外观和周边街区环境、风貌的整体融合等指标进行评估,在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对重点地区的城市特色塑造工作进行总结、修正和完善,多维发力共同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迅猛推进的城市化带来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同时,以柳州的建筑景观设计为例从突出地域性特色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特色;塑造;柳州 1、引言 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与经济因素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既成环境的文化特征。它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以山水为主导的自然因素、以建筑为主导的人工因素和以生活场景为主导的社会风情因素。城市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因素长期相依相融作用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生活环境,如城市自然山水景观、居住群落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生活对于形成该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该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作为整体的艺术符号,城市风貌特色呈现给人们的城市艺术形象传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有反应某个城市个性化的美学意义。 由于每个城市的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缘由,这些缘由往往具有唯一性,这正是规划师寻求、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之源,尤其在创造城市特色时更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形成新城市景观的同时,努

力挖掘出能传承、弘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2、柳州地域性特征要素 2.1柳州的自然环境 柳州市地处广西盆地中部,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北次高,中部低平。市区三面被丘陵山地所环绕,以岩溶地貌为主。 柳州市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市区河流总长度约为1087km,大小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是最大的过境河流。岩溶分布广,普遍发育地下河和泉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91亿立方米。 2.2柳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柳州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它是目前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代表“柳江人”繁衍生息之地,市郊有多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先秦时,柳江流域为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两大部族杂处之地。秦统一岭南,柳州地属桂林郡,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技术输入柳江流域,以农耕为主体的生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柳州这个城市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从汉朝至民国的2000多年间,柳州经济文化呈螺旋式的缓慢发展。柳州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重庆”建设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为强化我市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改善城市品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现就我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有关问题作如下暂行规定。 1、主城区及各区县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建筑风格除有特殊要求的外,要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并充分体现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各地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鼓励在城乡建筑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扬川东和巴渝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及本土民居建筑的风格。容积率在1.0及1.0以下的两江四岸头排地块及城市重要区域必须采用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 2、在用地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中,高层建筑应尽量不集中沿城市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布置,而应在兼顾城市空间形态和项目内部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富有趣味和变化,形成较为连续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应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在城市的各片区形成较为协调的城市建筑高度。在对风貌有控制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充分论证以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强化城市山水特征和传统文脉。 4、必须大力提倡中华文化在城市建筑风格中的传承,全市禁止在公共建筑和大体量建筑设计中采用西洋或欧式建筑风格。 5、城市建筑应立足于场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禁止照抄照搬、盲目模仿各种异域风格和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低劣建筑造型设计。临街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应体现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形成连续协调的街道景观。 6、加强重要建筑的细部造型设计,通过对檐口、窗框线条、基座、装饰构件等部位的艺术设计,形成比例和谐、端庄大气的建筑造型,达到美观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城市风貌

什么是城市风貌 1 概述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气质、底蕴、格局特点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面对新世纪,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和发展进程中,更应注重其风貌和形象的研究与塑造,从而焕发出新的更加耀眼的光彩。 2 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前几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对城市设计、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 使得不少地方城市建设工作走入误区, 片面地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 造成不少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我国规划界、建筑界讨论的试点课题。但一座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就要求首先要在规划上就注重对城市风貌的研究,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本文结合**市中心城区的具体情况,来谈一下城市风貌特色建设。 3 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内容和影响因素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应注重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物质形态构成是历史文化的限定、沉淀与结晶。一定地域、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轶闻趣事等形成了各有区别的城市形态与地方风貌特色。我国是拥有五十多个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习俗的不同,形成了江南水乡,北国风光等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既不能割断传统文脉,也不能不加取舍地全盘继承。取舍什么?如何保持、建设自己的特色?这是摆在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市张店区位于**省中部,东临齐国故都,南接聊斋故里,属**半岛对外开放区、环渤海经济发展带、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市的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张店属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带,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燕将乐毅分封于此,建立“昌国”。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说,是元、明、清三代重镇。1955年4月,张店区正式成立,为**市辖区之一。在**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调查、分析,提出了开发**市中心城区历史、人文景观的两个规划构想。3.1.1 保护现有文物古迹,逐步恢复历史人文景观**市张店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中心城区平畴沃野,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并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且极具特色和魅力。黑铁山起义中的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马耀南等著名人士均是本地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文佳作《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居住于中心城区的南部——淄川区;此外,在张店城区周围这片土地上还造就了一大批英明卓著的人物,他们是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田穰苴、田单,还有著名的科学家贾思勰,文学家左思、王士祯、赵执信,政治家管仲、鲍叔牙、晏婴、房玄龄,医学家淳于意。在中心城区周围有建于西周的齐国故城和战国齐长城遗址、明清时的蒲松龄故居、北魏西天寺石佛造像、战国田齐王陵、新石器时代桐林遗址、后李遗址、董禇遗址、大蓬科遗址和浮山驿遗址、北齐寨里窑址、明清颜文姜祠、春秋战国临淄墓群,均保留完好。规划根据不同性质的古迹划定不同的保护范围,逐步开发利用这些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做到继承中求发展,在开发中继承、更新、提高传统文化的活力。3.1.2 优美的轶事传说,多民族交汇的传统,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素材**市流传着不少优美的民间传说,且不少与地方文物古迹景点相融合,如“孟姜女”、“牛郎织女”、“颜文姜”、“炉姑”、“高柴女”、“鲁山”等。虽然他们不在中心城区内,但是对张店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传说有的催人向上,有的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还有的是民族爱国教育的典例。发掘利用这些积极向上的民间轶事传说,为丰富城市景点建设提供不少文化内涵。中心城区是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历代战争、人员的迁徙,形成满、汉、回交融的局面。

浅议如何塑造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浅议如何塑造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摘要:在我国,中小城镇数量占全国城市数量的比重较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城市定位、城市风貌区控制、城市名片、城市形态、城市风貌运行机制出发,对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的相关概念、城市风貌相关理论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阐明了中小城镇风貌发展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中小城镇城市风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是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风向标。而其中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渠道。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使人口不断的聚集于小城镇,进而使小城镇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建设的不断深入,用地扩张以及结构不断重组,正推动着其空间形态快速演变的同时,城镇日新月异的建设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面临诸多影响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怎样去改变小城镇规划方式方法、提高规划的可针对性、完善城镇空间形态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并需要亟待解决。 1.城市风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领土广阔,自然条件不尽相同,中小城镇各自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所以现如今,建筑师、规划师若想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风貌,必须要结合其所处的地域条件特点,依托当地延续的文化风俗,开展有效的建筑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的、丰富的、具有传统文化的城市风貌。 对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的研究可以为城市的扩张过程注入城市软实力;推动相宜目标的共识化;提供城镇景观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体制机制优化;催化聚变、提升魅力。城市风貌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涵,在提高城市整体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是必要的,这不但可以提高整体城市风貌,还可以对城市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 2.国内外城市风貌的发展历程 1)国内。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已经建立了就对历史文物和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了保护工作,但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的观念则是很淡薄的。国内规划界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热潮后,开始对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国内对于城市风貌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种情况。一种是对城市风貌的理论性研究,一种是结合小城镇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还有一种是结合理论对某一地域典型的小城镇进行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间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编制城市风貌的专项规划或者专项研究。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发表时间:2018-12-17T15:36:49.9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韩飞 [导读]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郑州市 450046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多元趋同,城市建设中的模仿及克隆现象,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特色及建筑风貌特色危机,论文从延安市城市建设时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关注出发,探讨了物质层面或者说视觉层面的延安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建筑风貌;城市风貌;特色 1城市风貌与建筑风貌 1.1概念 何谓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和人造景观体现出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环境特征,包括形而上的“风”(风格、格调、品格、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因此城市风貌包括潜在的城市“文质形态”和显性的城市“物质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何谓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中的“风”是对非物质形态如文化、风俗等的概括,“貌”则指建筑的物质形态如空间、景观等的综合。城市风貌中对建筑风貌进行的工作就是利用和组织建筑的“风”和“貌”,讲述建筑的故事,体现城市的品格。建筑及其围合成的空间直接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城”这个实体的最基本形态。 1.2建筑风貌对城市的意义 1、展示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主要由自然要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要素是指这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平原、山地、临江、滨海等;人工因素是人为建设的成果,包括城市、街区建筑及其荷载的人文活动,是影响城市特色的最丰富、最活跃的因素。建筑风貌是人工因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的细胞以其特有的基因为城市的特色定下了基调。 2、体现城市品格 城市中的建筑体现了城市政策制定、引导者和城市建造者的审美观、格调、品位甚至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从总体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 3、传递城市信息 建筑是人类文化沉淀的产物,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城市是充满活力还是缺乏生机,是新兴城市还是历史名城,从城市的建筑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特别是那些外来的游客和投资人往往通过建筑获得的印象来判断这座城市。 4、反映城市情感 建筑形象反映着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修建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表情,无论是林立的烟囱、密集的厂房,还是巍峨的宫殿城楼、曲折的小桥流水,都向我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现状和过去,透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忙或悠闲。无论是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类城市都通过它的建筑反映着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建筑风貌对城市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构成城市总体印象的关键部分,是影响和决定城市特色的最基本要素。 2城市建筑特色面临的问题 今天城市建筑特色的危机,是全球范围的广泛交流和它所带来的城市趋同造成的。建筑文化的多元趋同,使得城市的建筑日益相似,缺乏特色,引起了城市的特色危机,从未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3建筑风貌的构成因素 3.1建筑造型 3.11地理特征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若要一栋建筑能很好的融入一个城市,就必须契合这座城市的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在我国,平原建筑的特点是多为矩形组合,各建筑平布局规则整齐、便于扩充;水乡建筑因与水系联系密切,建筑布局多半灵活丰富,会随着水势走向而变化;山地建筑大多地形结合,高低错落,显得景观愈加丰富,这效果并不是由建筑体量本身造就,而是取决于地形。地理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建筑造型风格的迥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的风貌变化。 3.12社会因素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建筑造型的变化除了体现不同城市地理差异外,还会因为城市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表现出不同风格。 3.2建筑色彩 城市的色彩直观体现着城市的特色。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不同会慢慢形成不同的城市色彩。建筑是城市色彩的主要载体。对建筑色彩进行合理的管控就能使城市的色彩更加富有秩序。 3.3建筑材料 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特殊的感性魅力,通过人的视觉能够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如平和、高贵、亲切、厚重、轻巧、冷漠等。这种情感的引发,是人类内心的隐含表达,是基于美学观及审美经验的,是材料特有审美的展现。对于设计者来讲,需要准确的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殊色彩与质感,恰到好处的应用,积极的调动人的情感情绪,使材料的美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4延安建筑风貌特色塑造 4.1建筑造型 4.11素材来源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寒冷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建筑应具有北方共同特质——以实体为主,体现对自然界的防御、抗争;反映北方人的气质——豪气、好客、热情、淳朴。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规划尤显突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规划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as a planning one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r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或者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1.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

策划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与

城 城风策划/编本刊编辑韦林

卷首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民群众“吾身”和“吾心”得以安放之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又一个现代化都市在日益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地标建筑、摩登的CBD,这些“现代化”城市标配带来“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更甚者,为博人眼球的各种“先锋”建筑、“山寨”洋建筑不断涌现,让我们的城市陷入了文化与特色双迷失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文化自信、一些地方管理者眼光短视、开发商唯利至上等,主要还有城市设计滞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不少城市没有开展城市设计,有的即使开展了城市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和大拆大建的倾向,缺乏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多维考量,忽略了地域性多元化,城市失去了民族特色。一些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尤其是忽略其非法定性的属性且没有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而导致难以落实;重文本成果的呈现、轻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 历史文化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一座有自我涵养和品格、有独特景观和记忆的城市,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心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广西也相继出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为新时期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业界深入探索城市特色风貌的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时代命题。 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找回城市空间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一道常答常新的命题。城市设计观念可能会不断变化,城市设计手段可能会不断推陈出新,但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宗旨不会改变。我们要在继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呼唤更为诗意的栖居设计,注重特色风貌发掘与功能布局并重,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不断将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城市发展推向全新的历史阶段。(韦林枚/文)

00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崔曙平刘海音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江苏13个省辖市283个样本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江苏乡村文化特征,并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历史保护型、传统风貌型、民俗风情型和现代新建型四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乡村风貌特色保护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江苏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毁损、历史的动荡以及近百年来的大规模改造,广袤的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推进也对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消亡与新文化形式的涌现相伴,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当代文化特色重塑并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多彩的风貌特色。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尊重和鼓励当代本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和塑造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紧迫任务。 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概述 1.1 江苏乡村文化特征 1.1.1乡土性 作为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江苏乡村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江苏大地上,存在于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了浓厚的地域农业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特征,反映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 1.1.2包容性 江苏江海交汇、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乡村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江苏文化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里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融合,特殊的区位环境使江苏乡村文化在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积淀升华。 1.1.3差异性 长江跨越江苏南北,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经江苏北部,天然的分隔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文化传播和自然季候方面形成差异,并由此反映为语言、风俗、建筑、农作物种植类别等方面的差别;而苏南宜溧金高丘陵山地、苏北平原地区、太湖流域与以渔业

塑造城市风貌 体现城市特色论文

浅议塑造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 特色正逐步消失,成为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塑造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风貌;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fast city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chinese style and features of city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to shape city image, showing city characteristic,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promote a city competition ability, be imperative. key word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风是“内涵”,貌是“外显”,二者相辅相成。从美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从城市特征上讲,城市风貌就是集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即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和文化特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控制力似乎有脱离轨道的危险。

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二、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一)建筑风貌特色思考 ●面对全球化下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新的价值理念 ●面对建筑的功能主义泛滥——我们需要新的建筑主义 ●面对玉溪的历史与未来——我们需要重塑建筑的DNA (二)建筑风貌塑造的理论借鉴 (1)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 黑川纪章:“新时代建筑的目标是普遍的秩序与地域文化的共生”。 共生理论的哲学体系——以东方佛教哲学为本体,同时吸取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生命哲学等思想,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 共生理论的价值体系——以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对抗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普遍化,突出多元融合。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 (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主张塑造具有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三)玉溪建筑风貌塑造 (1)价值观取向 前文分析过,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城市面临的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两难选择,屈从于功能主义与机械理论的建筑模式与城市发展思路必然使城市特色最终丧失。但我们却又生存在一个这样的时代,无法再来一次建筑风貌的“文艺复兴”,由此,要形成特色的建筑风貌首先是要与城市的内在精神进行对话,特别是价值观取向,最终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标准。 ●聂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红塔精神——“山高人为峰”、勇于攀登为代表的时代开拓精神; ●四大价值取向——多元融合;人性尺度;价值回归;人文关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确立玉溪的新城市主义——重建传统价值标准的时代精神。 (2)建筑风貌DNA 玉溪特色产业体系结构规划图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塑造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塑造 摘要:本文对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并从重点路段控制、重要景观廊道、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重要景观节点四方面对 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河浦片区规划1、 引言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它使城市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 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建设理念作为指导,很多城市在发 展中逐渐丧失自身的特性,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制约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做好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保护片区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 步挖掘有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特质,成为片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2、河浦片区风貌特色概况2.1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 河浦街道辖区范围内,由河北、河南、河东、楼下和肚桥五个居委的大部分用地 共同组成,四至范围为:东至河浦大道,西临汕湛高速汕揭段,北与河浦入口片相 衔接,南至玉岗路。 2.2 自然条件特色河浦片区由于西北多山,东南濒临江海,全乡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带,把整乡分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山峦起伏、宜于造林 种果的山峦地带。大脚虾、石音坑、铁鸟坑三个水库便镶嵌在这群山之中。第二 阶梯是半丘陵地带,水田、旱园交错期间,现在的住宅区也位于该地带内。第三 阶梯是建国后由鱼塭围垦而成的几千亩塭田的冲击地带。这些塭田地质肥沃、渠 道纵横、灌溉便利,是现在全乡的主要谷仓。规划区位于第二阶梯上,东邻河浦 都市生态园,西靠东山风景区,西北面紧依丹樱生态园,西南接近国家AAAA 级 旅游景区中信高尔夫俱乐部,形成良好的山、水、田生态格局。 2.3 文化特色河浦有陈憺墓、钟英墓葬、陈家祠、叠石山、宝峰岩寺、龙头厝、陈星阁故居和新宫寨门等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遗迹,也有陈憺、陈英猷、陈 泰年、陈作舟等卓越的历史文化名人。河浦当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河浦 人以跳河浦英歌舞的形式游神赛会,庆祝节日;河浦剪纸是当地民间美术的珍品,是“民间艺术之魂”,河浦剪纸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当地拥有不少剪纸艺人;当地 文化组织如河浦纱帽池潮乐社等活动丰富,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城市历史积 累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饱含滨海乡土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纷呈的文化特色。 3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规划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1)对现有物质环境 要素进行全面整理,创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的实体环境;(2)突出自然空 间特色,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发展,提高整 体环境质量;(3)延续历史片区和地段的文脉肌理;利用土地区位价值,突出 现代城市建筑景观,发掘城市的场所个性和特点。 (4)形成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引导分区,使规划区建设满足城市干道、 城市景观视线要求。 3.2 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3.2.1 重点路段控制要求(1)总体设计意向利用 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体现所经风貌区的景观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 特色。 (2)特殊控制要求a、河浦大道从北往南景观风貌变化:自然生态风貌—— 特色安居风貌——都市田园居住风貌——人文风光居住风貌——综合配套服务风貌。 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层次丰富的,集自然生态景观、都市田园居住、人文风 光居住和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景观带,营造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