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模型与向量VECM模型

VAR模型与向量VECM模型
VAR模型与向量VECM模型

第7章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

传统的经济计量学联立方程模型建摸方法, 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采

用的是结构方法来建立模型,所建立的就是联立方程结构式模型。这种模型其优点是具有明显的经济理论含义。但是,从计量经济学建摸理论而言,也存在许多弊端而受到质疑。

一是在模型建立之处,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内生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尽管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来确定,但有时也并不容易;

二是所设定的模型,每一结构方程都含有内生多个内生变量,当将某一内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左边时,右边将会含有多个其余内生变量,由于它们与扰动项相关, 从而使模型参数估计变得十分复杂,在未估计前,就需要讨论识别性;

三是结构式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变量间的动态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些现代计量经济学家门的研究,就给出了一种非结构性建立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模型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 模型最早是1980年,由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它实质上是多元AR 模型在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

VAR 模型不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来建立模型的,它是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把某一经济系统中的每一变量作为所有变量的滞后变量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的。它是一种处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的最方便的方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多元MA 模型、ARMA 模型,也可化为VAR 模型来处理,这为研究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带来很大方便。 7.1.1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

1、非限制性VAR 模型(高斯VAR 模型),或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p 为滞后阶数,12(...)t t t kt u u u u '=为一k 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且有结构关系

(1)(1)(1)(2)(2)(2)111111221111112122212()()()11112211(1)(1)(1)(2)(2)2211122212121122222.........

.......t t t k kt t t k kt p p p t p t p k kt p t t t t k kt t t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u y a y a y a y a y a y --------------=+++++++++++++=++++++(2)

22()()()21212222(1)(1)111.....

........................................................................................................................k kt p p p t p t p k kt p t

kt k t k a y a y a y a y u y a y a -----+++++++=+(1)(2)(2)(2)

2211112122212()()()

1122............t kk kt k t t k kt p p p k t p k t p kk kt p kt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u --------??

?

????

??+++++++??+++++??

1,2,...,t T = (7.1.1) 若引入矩阵符号,记

()()()11121()()()21222()()()12......,1,2,...,........................................i i i k i i i k i i i i k k kk a a a a a a A i p a a a ??????==????????

可写成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1.2) 进一步,若引入滞后算子L ,则又可表示成

(),1,2,...,t t A L y u t T == (7. 1. 3)

其中: 212()...p

k p A L I A L A L A L =----,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如果模型满足的条件: ①参数阵0,0;p A p ≠>

②特征方程 212det[()]...0p

k p A L I A L A L A L =

----=的根全在单位园外;

③~(0,)t u iidN ∑,1,2,...,t T =,即t u 相互独立,同服从以()0t E u =为期望向量、

ov()()t t t C u E u u '==∑为方差协方差阵的k 维正态分布。这时,t u 是k 维白噪声向量序列,由于t u 没有

结构性经济含义,也被称为冲击向量;()()0,1,2,...t t j t t j Cov u x E u x j --''===,即t u 与t x 及各滞后期不相关。则称上述模型为非限制性VAR 模型(高斯VAR 模型),或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2、受限制性VAR 模型,或简化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

如果将12(...)t t t kt y y y y '=做为一k 维内生的随机时间序列,受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 影响(限制),则VAR 模型为

1122...t t t p t p t t y A y A y A y Dx u ---=+++++,1,2,...,t T = (7.1.4)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2,...,t t t A L y Dx u t T =-+= (7. 1. 5)

其中: 11121212221

2.....................................d d k k kd d d d d d d D d d d ??

???

?=?????? 此时称该模型为受限制性VAR 模型,简化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

对于受限制性VAR 模型,可通过12(...)t t t kt y y y y '=对12(..)t t t dt x x x x '=作OLS 回归,得到残差估计

?t t t y y y =-%,从而将t y %变换成(15.1.2)或()形式的非限制性VAR 模型,即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1.6)

(),

1,2,...,t t A L y u t T ==% (7. 1. 7) 这说明受限制性VAR 模型可化为非限制性VAR 模型。

简化式非限制、受限制VAR 模型,皆简记为()VAR p 。 3、结构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如果12(...)t t t kt y y y y '=中的每一分量受其它分量当期影响, 无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影响(限制),则模型化为

01122...t t t p t p t A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1.8)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2,...,t t A L y u t T == (7. 1. 9)

其中: (0)(0)121(0)(0)2120(0)(0)121...1..................................1k k k k a a a a A a a ??

????=????????

,这时的2012()...p p A L A A L A L A L =---- 此时称该模型为结构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如果0A 可逆,既逆阵10A -存在,则结构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可化为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111101102200...t t t p t p t y A A y A A y A A y A u -------=++++,1,2,...,t T = (7.1.10)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0(),1,2,...,t t A L y A u t T -== (7. 1. 11)

这时,其中的1

12101

020()...p p A L I A A L A A L A A L ---=----

4、结构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

如果将12(...)t t t kt y y y y '=做为一k 维内生的随机时间序列,其中每一分量受其它分量当期影响,且还受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影响(限制),则VAR 模型为

01122...t t t p t p t t A y A y A y A y Dx u ---=+++++,1,2,...,t T = (7.1.12)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2,...,t t t A L y Dx u t T =-+= (7. 1. 13)

此时称该模型为结构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

如果0A 可逆,既逆阵10A -存在,则结构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可化为简化式受限制性VAR 模型

11111011022000...t t t p t p t t y A A y A A y A A y A Dx A u --------=+++++,1,2,...,t T = (7.1.14)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100(),1,2,...,t t t A L y A Dx A u t T --=-+= (7. 1. 15)

这时,其中的112101

020()...p p A L I A

A L A A L A A L ---=----

结构式非限制、受限制VAR 模型,皆简记为()SVAR p 。

7.1.2 简化式VAR 模型的参数估计

VAR 模型参数估计, 简化式VAR 模型比较简单可采用Yule-Walker 估计、OLS 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等进行估计,且可获得具有良好统计性质的估计量。结构式VAR 模型参数估计比较复杂,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化成简化式,直接估计简化式模型参数,然后再通过简化式模型参数与结构式模型参数的关系,求得结构式模型参数估计,但这存在一个问题是否可行,什么情况下可行,这与结构式模型的识别性有关。另一种途径是直接对结构式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上述方法不可应用,原因是每一方程含有众多内生的与扰动项相关变量,那么,如何估计?这也与结构式模型的识别性有关。

对于简化式VAR 模型(15.1.1)—(),在冲击向量满足假设~(0,)t u iidN ∑,1,2,...,t T =,即t u 相互独立,同服从以()0t E u =为期望向量、ov()()t t t C u E u u '==∑为方差协方差阵的k 维正态分布。这时,

t u 是k 维白噪声向量序列的条件下,模型参数阵12,,...,p A A A 及∑也可采用Yule-Walker 估计、OLS 估计、

极大似然估计。

设12(...)t t t kt y y y y '=,1,2,...,t T =为长度为T 的样本向量 1、Yule-Walker 估计

在T 充分大时, 首先估计自协方差阵

1

?/T

h t

t h

t h y y T γ

-=+'

=∑ (7.1.16)

令 011102120???...???...?............???...p p p p γγγγγγγγγ----????'??∏=????

''????,1

122??????,??p P A A A A γγγ??''??????''????Γ==????

????'????'????

M M

则可得模型参数阵的Yule-Walker 估计(矩估计)为

112??????P A A A A -??'??'??==∏Γ=??????'??

M 1

011102120???...???...............???...p p p p γγγγγγγγγ-----??

??'??????''????

12??,?p γγγ'??

??

'??????'????

M (7.1.17) 2、OLS 估计

模型参数阵12,,...,p A A A 的OLS 估计,即求使

121

1

1

1?????(,,...,)()()min

p

p

T p

t

j t j

t j t j

j p j j Q A A A y A

y

y A y T

--=+=='=--=∑∑∑

下的12???,,...,p

A A A 作为12,,...,p A A A 估计。

记 1

?/T

h t

t h

t p y y T γ

-=+''

=∑ (7.1.18)

由此可推得

1

12??????P A A A A -??'??'??==∏Γ=??????'??

M 1

01110

2120???...???...............???...p p p p γγγγγγγγγ-----??

??

'??????''????

12??,?p γγγ'??

??

'??????'????

M (7.1.19) 由此可见, 模型参数阵12,,...,p A A A 的OLS 估计(7.1.15)与Yule-Walker 估计形式相同,

但式中的?h γ的计算不同. 但是, 当T 充分大时,(7.1.16)与相差很小, 这时与相差也很小,这时二者的估计及估计量的性质等价。因此,在T 充分大时, 可直接采用Yule-Walker 估计比较简单方便。

而∑的估计为 01

1???????T

t t t A A u

u T γ=''∑=-∏=∑ (7.1.20) 其中:1122????...t t t t p t p

u y A y A y A y ---=---- 3、极大似然估计

可证明, 模型参数阵12,,...,p A A A 的极大似然估计与OLS 估计完全等价。

除此之外,还有递推估计法(参见:马树才,《经济时序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 这里不在赘述。

7.1.3 简化式VAR 模型的预测

在已知12,,...t t y y --时,对t y 的一步线性预测

1?(1)t y -1122...t t p t p AY A y A y ---=+++ (7.1.21)

其一步预测误差为 1?(1)t t t t y y y e -=-=% 一步预测误差的方差阵为t t t t Ey y Ee e S ''==%%的估计为

101

????(1)()p

i i

i kp S A T γγ-='=--∑ (7.1.22) 在已知12,,...t t y y --时,如果利用模型参数的估计量12???,,...,p

A A A ,对t y 进行一步线性预测,则 t y 的实际一步线性预测为 1?(1)t y -1122???...t t p t p AY A y A y ---=+++ (7.1.23)

其一步预测误差为 1?(1)t t t y y y -=-%

111222???()()...()t t p p t p t

A A Y A A y A A y e ---=-+-++-= 一步预测误差的方差阵为t t t t Ey y Ee e D ''==%%的估计为

101

????(1)(1)()p

i i i kp kp D A T T γγ-='=+--∑ (7.1.24) 7.1.4 VAR 模型阶数p 的确定

VAR 模型的定阶是一个矛盾过程,阶数p 的确定,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必须兼顾。因为,一方 面,希望滞后阶数p 要大一些,以便使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动态特征,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太大,否则,阶数p 太大,会造成需要估计的模型参数过多,而使模型自由度减少。因此,在定阶时需要综合考虑,以既要有足够大的滞后项,又能有足够大的自由度为原则确定阶数。

VAR 模型的定阶方法有多种: 1、FPE 准则(最小最终预测误差准则)

FPE 准则(最小最终预测误差准则),即利用一步预测误差方差进行定阶。因为,如果模型阶数合适,则模型对实际数据拟合优度必然会高,其一步预测误差方差也必然会小;反之,则相反。

设给定时间序列向量长度为T 的样本向量为12(...)t t t kt y y y y '=,1,2,...,t T =,则其一步预测误差方差阵的估计量为(7.1.24)式,它是一个k k ?阶阵,因此可定义其最终预测误差为

01

????()det (1)(1)det()p

k k k i i i kp kp FPE p D A T T γγ-='==+--∑ (7.1.25) 显然, ()k FPE p 是p 的函数。

所谓最小最终预测误差准则,就是分别取p =1,2,…,M, 来计算()k FPE p , 使()min k FPE p =值

所对应的p , 为模型合适阶数。相应的模型参数估计12???,,...,p

A A A 为最佳模型参数估计。其中,M 为预先选定的阶数上界,一般取/10~/5M T k T k =之间。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可如下判断:

①如果()k FPE p 的值,随着p 从1开始逐渐增大就一直上升,则可判定p =1;

②如果()k FPE p 的值,随着p 从1开始逐渐增大就一直下降,则可判定该随机时间序列不能用AR (p )模型来描述;

③如果()k FPE p 的值,在某一p 值下降很快,而后又缓慢下降,则可判定该p 值为所确定的阶数; ④如果()k FPE p 的值,随着p 从1开始逐渐增大而上下剧烈跳动,难以找到最小值,这可能由于样本数据长度T 太小造成的,应增大样本长度,重新进行定阶、估计模型参数,建立模型。

利用FPE 信息准则还可以用来检验模型的建立是否可由部分分量,比如前()r r k ≤个分量12...t t rt y y y ,

1,2,...,t T =来进行,方法如下: 记(7.1.21)式中的k k ?阶矩阵01

???()p

i i

i A γ

γ='-∑的左上角r 阶子方阵为0

1

???()

p

i i r r

i A γγ?='-∑, 则前r 个分

量12...t t rt y y y ,1,2,...,t T =的最终预测误差为

01

????()det (1)(1)det()p

r r r r i i r r i kp kp FPE p D A T T γγ-?='==+--∑ (7.1.26) 当r k =时,(7.1.26)为式。

如果,min ()min ()r k FPE p FPE p ≤,则可认为仅用前r 个分量12...t t rt y y y ,1,2,...,t T =建立模型即可,没有必要采用k 维随机时间序列12(...)t t t kt y y y y '=建立模型,因为从最小最终预测误差准则角度,用k 维随机时间序列12(...)t t t kt y y y y '=建立模型比仅采前r 个分量12...t t rt y y y ,1,2,...,t T =建立模型,带来拟合优度的显著改善;反之,则相反。

2、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与SC (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信息准则 AIC 、SC 信息准则,也称最小信息准则,定义

2/2/AIC l T n T =-+,2/ln /SC l T n T T =-+ (7.1.27) 其中:?(1ln 2)ln ,22

Tk T l n π=-

+-∑

为模型需要估计参数个数,对(7.1.1),2n pk =;对于()n k d pk =+;对于( 2(1)n p k =+;对于(),2()n k d pk k =++。

所谓最小信息准则,就是分别取p =1,2,…, 来计算AIC 或者SC, 使AIC 或SC min =值所对应的p , 为

模型合适阶数。相应的模型参数估计12???,,...,p

A A A 为最佳模型参数估计。 3、似然比检验法(Likelihood Ratio,LR 检验):

由于~(0,)t u iidN ∑,1,2,...,t T =,即t u 相互独立,同服从以()0t E u =为期望向量、

ov()()t t t C u E u u '==∑为方差协方差阵的k 维正态分布。因此,

记[]121

2,t t t P t p y y Y A A A A y ---??????

==???????

?L

M ,则在给121,,...,t t p y y y ---+的条件下,12(...)t t t kt y y y y '=的

条件分布为 121,,...,~(,)t t t p t y y y y N AY ---+∑

于是,在给121,,...,t t p y y y ---+的条件下,12,,...,T y y y 的联合分布密度,即似然函数为

/2

/2

111

1(,)(2)

exp{([()()]}2T

T Tk t t t t t L A y AY y AY π---='∑=∑

--∑-∑

对数似然函数为 1

11

1ln (,)ln(2)ln [()()]222T t t t t t Tk T L A y AY y AY π--='∑=-+∑--∑-∑ 将参数估计代入,则有

111

1??ln (,)ln(2)ln ()222T t t

t Tk T L A u u π--='∑=-+∑-∑∑, 又 11???T

t t t u u T ='∑=∑

因此,有 1?ln (,)ln(2)ln 222

Tk T Tk L A π-∑=-

+∑- (7.1.28) 现在,欲检验假设0:H 样本数据是由滞后阶数为p 的VAR 模型生成;1:H 样本数据是由滞后阶数为

1p +的VAR 模型生成

取似然比统计量为

1111????2[ln (,)ln (,)](ln ln )p p p p

LR L A L A T --++=∑-∑=∑-∑:22()k χ分布 (7.1.29)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当22

()LR k αχ>,则拒绝0H ,表明增加滞后阶数,可显著增大似然函数值;

否则,则相反。

LR 检验在小样本下,可取似然比统计量为

111??()(ln ln )p p

LR T m --+=-∑-∑:22()k χ分布 (7.1.30) 其中,m d kp =+.

7.1.5 VAR 模型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VAR 模型的另一重要应用是可用来检验一个变量与另一变量间是否存在Granger 因果关系,这也是建立VAR 模型所需要的。

1、 Granger 因果关系的涵义

设12()t t t y y y '=为一2维随机时间序列,如果在给定12t t y y 、的滞后值下1t y 的条件分布与仅在给定的1t y 的滞后值下1t y 的条件分布相同,即

11112121222111121(,,...,,,,...,)(,,...,)t t t t p t t t p t t t t p f y y y y y y y f y y y y ---------= 则称2t y 对1t y 存在Granger 非因果性关系,否则,2t y 对1t y 存在Granger 因果性关系。

Granger 因果性关系涵义的另一表述:在其条件不变下,如果加上2t y 的滞后值,并不对只由1t y 的滞后值下对1t y 进行预测有显著改善,则称2t y 对1t y 存在Granger 非因果性关系,否则,2t y 对1t y 存在Granger 因果性关系。

2、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设12()t t t y y y '=为一2维随机时间序列,p 为滞后阶数,12()t t t u u u '=为一2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则有2元VAR 模型为

(1)(1)(2)(2)()()111111221111212221111221(1)(1)(2)(2)()()

221112221211222222121222......p p t t t t t t p t p t

p p t t t 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u y a y a y a y a y a y a y u ------------?=+++++++?=+++++++??

1,2,...,t T = (7.1.31)

显然,欲检验2t y 对1t y 是否存在Granger 非因果性关系,等价地,

检验假设0:H (1)(2)()121212...0p a a a ====;1:H (1)(2)()

121212,,...p a a a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其用于检验的统计量为 11212,,()/~(,21)/(21)

y y y y y SSR SSR p F F p T p SSR T p -=

---- (7.1.32)

其中,12,y y SSR 为模型(7.1.31)中第1方程残差平方和, 1y SSR 为模型()中第1方程去掉2y 各期滞后项后拟合残差平方和。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当(,21)F F p T p α>--时,拒绝0H 。

如果模型(7.1.31)满足~(0,)t u iidN ∑,1,2,...,t T =,即t u 相互独立,同服从以()0t E u =为 期望向量、ov()()t t t C u E u u '==∑为方差协方差阵的k 维正态分布条件,则 也可采用如下统计量进行检验

11212

,2

2,()

~()y y y y y T SSR SSR p SSR χχ-=

(7.1.33)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当22

()p αχχ>时,拒绝0H ,

上述Granger 因果性关系检验,可推广到对任意k 维VAR 模型以及SVAR 模型中的某一或某几个随机时 间序列(包括内生、外生变量)是否对另一时间序列具有Granger 因果性的检验上去。

§ VAR (p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通常所设定的VAR 模型都是非经济理论性的简化式模型,出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应用中,往往并不利用VAR 模型去分析某一变量的变化对另一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某一扰动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钟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 )。 7.2.1 脉冲响应函数基本思想

对VAR 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扰动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就是分析扰动项发生变化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

设12()t t t y y y '=为一2维随机时间序列,滞后阶数p =2,12()t t t u u u '=为一2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则有2元VAR 模型为

(1)(1)(2)(2)111111221111212221(1)(1)(2)(2)

22111222121122222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y a y a y a y a y u y a y a y a y a y u --------?=++++?=++++?? 1,2,...,t T = (7.2.1)

扰动项满足白噪声假设条件,即

()0,1,2,...,t E u t T ==;

()()[],1,2,...,t t t ij Cov u E u u t T σ'==∑==;

(,)()0(),,1,2,...,t s t s

Cov u u E u u t s t s T '==≠= 现在假设上述VAR 模型系统从0t =时期开始运行,并设1,11,22,12,20y y y y ----====,在0t =时给定扰动项102010,u u ==、 并且其后120,(1,2,...)t t u u t ===,即在0t =时给定1t y 一脉冲,我们来讨论

12t t y y 、的响应。

由于102010,u u ==、 由(7.2.1),在0t =时,于是有,1,02,010y y ==、; 将上述结果再代入(7.2.1),在1t =时,于是有,(1)(1)1,12,121y a y a ==11、; 再将上述结果代入(15.2.1),在t =2时,于是有,

(1)(1)(2)(1)(1)(1)(1)(2)(1)1,21211212,22111222121(,y a a a a y a a a a a =++=++2

11)

如此下去,可求得结果1,01,11,21,3,,,,....y y y y ,称此结果为由1y 的冲脉冲引起的1t y 的响应函数; 所求得的2,02,12,22,3,,,,....y y y y ,称为由1y 的冲脉冲引起的2t y 的响应函数。

反过来,也可求得在0t =时,给定扰动项102001,u u ==、并且其后120,(1,2,...)t t u u t ===,即在

0t =给定2t y 一脉冲时,由2y 的冲脉冲引起的1t y 、2t y 的响应函数。

7.2.2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假设有VAR(p)模型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2.2) 引入滞后算子B ,表示成 (),

1,2,...,t t A L y u t T == (7.2. 3)

其中: 2

12()...p

k p A L I A L A L A L =----,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在满足特征方程 212det[()]...0p

k p A L I A L A L A L =

----=的根全在单位园外条件下,则

VAR(p)是可逆的,即可将t y 表示成白噪声t u 滑动和形式

()t t y C L u = (7.2. 4)

其中:12

0120()()....,

(k C L A L C C L C L C I k -==+++=阶单位阵)

(7.2. 4)中第i 方程为 (0)

(1)(2)

121

(...),

1,2,,,.k

it ij jt ij jt ij jt j y c

u c u c u t T --==

+++=∑ (7. 2. 5) 当2k =时, (7.2.4)为

(0)(0)(1)(1)(2)(2)

111112111211121112(0)(0)(1)(1)(2)(2)222122212221222122...t t t t t t t t y u u u c c c c c c y u u u c c c c c c ----??????????????

=+++????????????????????????????

?????? 1,2,...,t T = (7.2.6)

现在假定在基期给1y 一个单位脉冲, 即 11,0

0,0

t t u t =?=?

≠? 而 20,0,1,2,...t u t ==

则可求得由1y 的脉冲引起2y 的响应函数为:

(0)2021(1)2121(2)2221

0,

1,2,t y c t y c t y c

======M

由此可看出,对于(7.2. 4)式的一般情形,由j y 的脉冲引起i y 的响应函数为:

(0)0(1)1(2)20,1,2,i ij i ij i ij

t y c t y c t y c

======M

由j y 的脉冲引起i y 的累积响应函数为:

()0

q ij

q c

=∑

由(7. 2. 4)式, 其中的q C 中的第i 行、第j 列元素可表示为 ()/,

0,1,2,...;1,2,...,q ij it q jt c y u q t T +=??== (7. 2. 7)

作为q 的函数,它描述了在时期t ,其他变量和早期变量不变的情况下,it q y +对jt y 的一个冲击的反应,称 为脉冲——响应函数。

用矩阵可表示为 q C =/t q t y u +'?? (7. 2. 8) 即q C 中的第i 行、第j 列元素等于时期t 的第j 变量扰动项增加一个单位,其它时期扰动项为常数时,对 时期t q +的第i 个变量值的影响。

7.2.3 方差分解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描述VAR 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它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的, 它是随时间的推移,观察模型中各变量对于冲击是如何反应的。而方差分解是要通过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的,与脉冲响应函数相比,方差分解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把握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它给出的是对VAR 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扰动项的相对重要信息。

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 由(7. 2. 5)式

(0)(1)(2)121

(...),1,2,...,;1,2,,,.k

it ij jt ij jt ij jt j y c

u c u c u i k t T --==

+++==∑ (7. 2. 9)

可知,左边括号内为是第j 扰动项j u 从过去无限远至现在时点对第i 内生变量i y 影响的总和。

在()0j E u =,j u 无序列相关的假设下,对其求方差,可得

(0)(1)(2)2

()2120

(...)(),,1,2,...,q ij

jt ij

jt ij

jt ij jj q E c

u c

u c

u c i j k σ∞

--=+++==∑ (7. 2. 10)

它是把第j 扰动项j u 从过去无限远至现在时点对第i 内生变量i y 影响总和,用方差加以评价的结果。

如果ov()()t t t C u E u u '==∑为对角阵,则it y 的方差为 ()210

()[())],

1,2,...,;1,2,...,k q it ij jj j q Var y c

j k t T σ∞

===

==∑∑ (7. 2. 11)

由此可知,it y 的方差可分解成k 个不相关的

()20

()q ij jj q c

σ∞

=∑(1,2,...,j k =)的影响。

由此,可测定出各个扰动项对it y 方差的相对方差贡献率为

()2

()20

()2

10

()()()()

[()]

q q ij jj

ij jj

q q k j i q it ij

jj j q c

c

RVC Var y c

σσσ∞

==∞

→==∞=

=∑∑∑∑ (7. 2. 12)

,1,2,..,i j k = 在实际应用计算中,不可能从过去无限远的()

q ij c

来评价。

在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下,由于()q ij c 随着

q 的增大是按几何级数衰减的,故只要取前s 有限项计算即可。其近似相对方差贡献率为

1

()2

01

()210

()()[()]

s q ij jj q k s j i q ij

jj j q c RVC s c

σσ-=-→===

∑∑∑,,1,2,..,i j k = (7. 2. 13)

()JI RVC s 有如下性质:

①0()1j i RVC s →≤≤ (7. 2. 14)

1

()1,1,2,...,k

j i

j RVC

s i k →===∑ (7. 2. 15)

如果()JI RVC s 大,则意味着第j 变量(第j 扰动项)对第i 变量i y 影响大,反之,则相反。

§ Johansen 协整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单方程的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且其协整检验方法是以回归模型为基础的

基于回归残差序列的ADF 检验法进行检验的。现在我们把它推广到VAR 模型上去,并给出以VAR 模型为基础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方法。

在单方程协整检验中,由于是基于回归残差序列进行,故在第一阶段需要采用OLS 进行回归分析,应

用很不方便。为此,Johansen (1988)及Juselius(1990)提出了一个以VAR 模型为基础的基于回归系数的特别适合于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法。 7.3.1 Johansen 协整检验

1、协整定义: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t 1,2,...,T =,如果

①~(),t y I d 且每一~()it y I d ,1,2,...,i k = ②存在非零向量β=12(,,...,)k βββ',使~(),0t y I d b b d β'-<≤

则称t y 为协整,记为~(,)t y CI d b ,β为协整向量。

若t y 为协整,则最多存在1k -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即若记由t y 的所有协整向量组成的矩阵为A , 则A 秩,0()1rant A r k ≤=≤-。

例如,k =2,12(,)t t t y y y '=,12,~(1)t t y y I ,若有1c 使112~(0)t t y c y I -,按照上述,最多存在

1211k -=-=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则协整向量β11((1),)c c =-唯一。

因为若有2122~(0),t t c y c Y I -也使得则

112t t y c y -()-122212)~(0)t t t y c Y c c y I -=-()( 这与已知2~(1)t y I 矛盾,故12c c =,即β11((1),)c c =-唯一。

2、Johansen 协整检验基本思想

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t 1,2,...,T =,且~(1),t y I 即每一~(1)it y I ,

1,2,...,i k =,受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影响(限制),则首先可建立VAR 模型

1122...t t t p t p t t y A y A y A y Dx u ---=+++++,1,2,...,t T = (7.3.1)

将上式进行差分变换,也称为协整变换,可写成 1

11p t t i t i

t t i y y y

Dx u ---=?=∏+

Γ?++∑ (7.3.2)

其中, 1

1

,

p

p

i

i j i j i A I A ==+∏=

-Γ=-∑∑ (7.3.3)

在(7.3.2)中,由于~(1),t y I 所以~(0)t y I ?、~(0),0,1,...,t j y I j p -?=,

1

1

~(0)

p i t i

i y

I --=Γ?∑因此,只要1~(0),t y I -∏ 则11211,,...,t t kt y y y ---,亦即12,,...,t t kt y y y 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而

11211,,...,t t kt y y y ---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取决于k k ?阶矩阵∏的秩()rank ∏。因为,∏与模型全部参

数阵12,,...,p A A A 有关,故称∏为压缩矩阵(影响矩阵)。

设()rank ∏r =,则r 有3种情况:

①如果r k =,这意味着∏是一列满秩阵,则只有当11211,,...,t t kt y y y ---~(0)I 时,才能保证

1~(0),t y I -∏ 但这与已知~(1)t y I 相矛盾,故,r k ≠只能有r

②如果0r =,则0,∏= 由(7.3.2),这时用不着讨论11211,,...,t t kt y y y ---之间是否具有有协整关系。

除上述两种极端情形外,一般情况是:

③如果0r k <<,这意味着12,,...,t t kt y y y 中一定存在r 个协整关系(协整组合),其余k r -个关系仍然为(1)I 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分解成两个k r ?阶阵αβ、的乘积

αβ'∏= 且()rank αr =、()rank βr =。 将其代入到(7.4.2)式中,有 1

11

p t t i t i

t t i y y y

Dx u αβ---='?=+

Γ?++∑ (7.3.4)

上式要求,1t y β-'~(0)I 向量,其每一行都是(0)I 变量,即12(...)r ββββ=的每一列都是一协整向量, 所以β决定了11211,,...,t t kt y y y ---之间协整向量的个数和形式,故称β称为协整向量阵,r 为协整向量个数。

α的每一行是出现在上述每一方程中的r 个协整组合的一组权数,故称为调整参数阵,或修正参数阵。显

然,在~(1)t y I 假定条件下,最大可能1r k =-,这就是对于k 维向量12(,,...,)t t t kt y y y y =最大可能存在1k -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的道理。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欲检验12(,,...,)t t t kt y y y y =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就转化为对矩阵∏的秩数的检验,由于()rank ∏=∏的非零特征根的个数,因此,就可以通过检验∏的非零特征根的个数,来检验

()rank ∏,从而来判定12(,,...,)t t t kt y y y y =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这就是Johansen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

3、 Johansen 协整检验

现在假设∏的k 个特征根为12...k λλλ>>>。 Johansen 协整检验有两种方法:

1、特征根迹检验(trace 检验)

由于r 个最大特征根可得到r 个协整向量,而对于其余k r -个非协整组合而言,应该有

12...0r r k λλλ++===≡,因此,检验()rank ∏是否等于r ,等价地

检验假设0111:0,0;

:0,0,1,2,...,1r r r r r H H r k λλλ++>=>=-

可用于检验的特征根迹统计量为 1

ln(1),

0,1,2, (1)

r i

i r T r k ξλ=+=--=-∑ (7.3.5)

具体显著性检验程序如下:

①当0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不显著时,接受00(0)H r =,表明有k 个特征根,0个协整向量,即12(,,...,)t t t kt y y y y =不存在协整关系。

当0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显著时,拒绝00(0)H r =,表明至少有1协整向量。这时必须接着检验1ξ。

②当1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不显著时,接受10(1)H r =,表明只有1个协整向量。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接受0r H ,说明存在r 个协整向量时为止。这时,这r 个协整向量就是最大的r 个特征根所对应的经过正规化的特征向量。

显然整个检验过程应该是序贯进行的,整个序贯检验过程如下:

当0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不显著时,接受00(0)H r =,表明只有0个协整向量(即不存在协整关系)。

当0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显著时,拒绝00(0)H r =,表明至少有1协整向量。这时必须接着检验1ξ。

当1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不显著时,接受10(1)H r =,表明只有1个协整向量。

当1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显著时,拒绝10(1)H r =,表明只少2个协整向量。

M

当r ξ<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即不显著时,接受0r H ,表明只有r 个协整向量。 2、最大特征根检验

由于r 个最大特征根可得到r 个协整向量,而对于其余k r -个非协整组合而言,应该有

12...0r r k λλλ++===≡,因此,最大特征根检验用于检验假设

0111:0;

:0,0,1,2,...,1r r r r H H r k λλ++=>=-

用于检验的最大特征根检验的统计量为 1ln(1),0,1,2,...,1r r T r k ηλ+=--=- (7.3.6)

具体显著性检验程序如下:

当0η<临界值,不显著时,接受00(0)H r =,表明最大特征根为0,无协整向量;

当0η>临界值,显著时,拒绝00(0)H r =,接受10H ,表明至少有1个最大特征根不为0,至少有1个协整向量。须接着检验1η。

当1η<临界值,不显著时,接受10(1)H r =,表明最大特征根不为0,其余特征根皆为0,只有1个协

整向量;检验截止。

当1η>临界值,显著时,拒绝10(1)H r =,接受11H ,表明至少有两个最大特征根不为0,,至少有2个协整向量。须接着检验2η。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接受0r H ,共有r 个协整向量时为止。 4、协整方程形式

7.3.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由(7.3.1)式可知,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t 1,2,...,T =,且~(1),t y I 即每一~(1)it y I ,1,2,...,i k =,如果t y 不受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影响(限制),VAR 模型变为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3.7)

将上式进行协整变换,可写成 1

11p t t i t i

t i y y y

u ---=?=∏+

Γ?+∑ (7.3.8)

其中, 1

1

,

p

p

i

i j i j i A I A ==+∏=

-Γ=-∑∑ (7.3.9)

如果t y 存在协整关系,则(7.3.8)的1~(0),t y I -∏这时可写成

1

11

p t t i t i t i y y y u αβ---='?=+Γ?+∑ (7.3.10)

其中, 1t y β-'1t ecm -=即为误差修正项, 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上式可写成

1

11

p t t i t i t i y ecm y u α---=?=+Γ?+∑ (7.3.11)

(7.3.11)即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其中每一方程都是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 )。

VEC 模型中的参数向量,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故称其为调整参数阵,或修正参数阵。所有作为解释变量的差分项(1,2,...,1)t i y i p -?=-的系数向量(1,2,...,1)i i p Γ=-,反映的是各变量的短期波动t i y -?对作为被解释变量t y 的短期变化t y ?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影响不显著的那些短期波动t i y -?的项可以从模型中剔除。

上述只是讨论了简单的VEC 模型,我们也可以象VAR 模型那样构造结构式VEC 模型,也可以对VEC 模型讨论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等。关于这些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见Davidson 和Mackinnon(1993)以及汉蜜而顿(1999)的著作。

①Davidson,Russell and James and Inference 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715-730. ②詹姆。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刘明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9章。

§ SVAR(p)模型

7.4.1 SVAR 模型的识别与约束条件

如果12(...)t t t kt y y y y '=中的每一分量受其它分量当期影响, 无d 维外生的时间序列12(..)t t t dt x x x x '=影响(限制),则由(7.1.8)式,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p )模型为

01122...t t t p t p t A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4.1)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2,...,t t A L y u t T == (7. 4. 2)

其中: (0)(0)121(0)(0)2120(0)(0)121...1..................................1k k k k a a a a A a a ??

????=????????

, 这时的2012()...p p A L A A L A L A L =---- 此时称该模型为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

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即使在扰动项满足白噪声条件下也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来建立模型,因为每一方程含有同期相关的变量。

如果0A 可逆,既逆阵10A -存在,则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可化为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

111101102200...t t t p t p t y A A y A A y A A y A u -------=++++,1,2,...,t T = (7.4.3)

或利用滞后算子表示成

10(),1,2,...,t t A L y A u t T -== (7. 4. 4)

这时,其中的112101

020()...p p A L I A A L A A L A A L ---=----

若记 1

11101

102200,,...,,p p t t A A D A A D A A D A u v ----==== (7.4.5)

则(7. 3. 4)可写成

1122...t t t p t p t y D y D y D y v ---=++++,1,2,...,t T = (7.4.6)

简化式非限制性模型VAR 所含需要估计参数个数为

22()/2k p k k ++ (7.4.7)

其中,2

()/2k k +为扰动项t u 的方差协方差阵ov()()t t t C u E u u '==∑所含未知待估计参数个数。在扰动项满足白噪声条件下,(7.4.6)式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参数,来建立其简化式非限制

性VAR 模型。

我们知道,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即使在扰动项满足白噪声条件下也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来建立模型,因为每一方程含有同期相关的变量。既然其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7.4.6)模型参数可以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那么,可否根据上述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的模型参数与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的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式(7.4.5),通过已估计的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参数,得到相应的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参数建立模型?这就涉及到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的识别性(关于识别性及其方法,可见14章联立方程内容),或者说取决于对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所施加的约束条件。

因为,由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可知,其需要估计的模型参数个数共

22k p k + (7.4.8)

22k p k +>22()/2k p k k ++,所以,如果不对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施加限制条件,其

模型参数不可估计。那么,对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需要施加多少限制或约束条件?需要施加的约束条件数恰好为

[2

2

k p k +]—[2

2

()/2k p k k ++](1)/2k k =- (7.4.9)

即只要施加(1)/2k k -个约束条件,则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3.1)的模型参数就可估计。所施加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是短期(同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1、 短期约束

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式

01122...t t t p t p t A y A y A y A y u ---=++++,1,2,...,t T =

其中: (0)(0)121(0)(0)2120(0)(0)121...1..................................1k k k k a a a a A a a ??????=????????

在0A 可逆,既逆阵10A -存在时,可化成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7.4.6)

1122...t t t p t p t y D y D y D y v ---=++++,1,2,...,t T =

进一步,在满足特征方程 212det[()]...0p

k p D L I D L D L D L =

----=的根全在单位园外条件下,则

VAR(p)可逆,从而又可将t y 表示成白噪声t v 滑动和形式

()t t y C L v = 01122...t t t C v C v C v --=+++, 其中,1

00C A -= (7.4.10)

根据Cholesky 分解基本思想,短期约束可直接施加在矩阵0A 上,只要使0A 成为主对角线上元素为1的下三角形矩阵,即

(0)210(0)(0)121

0.........01.........0...............................1k k a A a a ?????

?=????????

则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式就可变成一递归形式的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从而为恰好识别,可直接采用OLS 从第1方程开始估计该结构式模型的模型参数,建立模型。

在实际中,对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7.4.1)式施加短期约束,0A 也可以不呈下三角形,只要施加约束条件数(1)/2k k =-,即可。

例如,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以1y (GDP )、2y (税收)、3y (政府支出)为变量的3k =的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则只需施加(1)/23k k -=个约束条件:(0)23

0a =,当期1y (GDP )影响当期2y (税

收),不影响当期3y (G 政府支出);(0)12

0a

=,当期2y (税收)影响当期3y (G 政府支出);(0)13 1.71a =,

根据以往研究已得知,税收关于产出弹性为, 则所建结构式非限制性SVAR 模型即可识别,从而可估计。

2、 长期约束

所谓长期约束, 通常是指施加在(7.4.10)式12,,...C C 上的约束, 也可是单独施加在某一(1,2,...)i C i =上的约束而言。比较简单的是一般都施加在1C 上,与短期约束类似,也可将长期约束直接施加在1A 上来进行。

7.4.2 SVAR 模型的三种类型

SVAR 模型根据模型特点主要有三种类型:K 型、C 型和AB 型。其中最常用的是AB 型,K 型和C 型可视为是AB 型的特殊形式。

1、:K 型SVAR 模型

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p 为滞后阶数,12(...)t t t kt u u u u '=为一k 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且其VAR 模型结构关系为

即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4.11) 或写成滞后算子形式

(),1,2,...,t t A L y u t T == (7. 4. 12)

其中: 2

12()...p

k p A L I A L A L A L =----,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设K 为一个k k ?阶可逆阵,左乘(7. 4. 12),则

(),

1,2,...,t t KA L y Ku t T == (7. 4. 13)

如果,()0,()()t t t t t t Ku v E v Cov v E v v I '====且,则称满足上述条件的(7.4.13)为K 型SVAR 模型。 由于

,()()0,

()()()(),t t t t t t t t t t Ku v E Ku E v Cov Ku E Ku u K K K Cov v E v v I K K I

==='''

==∑''==∑=而从而有

在∑已知下,这意味着对K 已施加了k(k+1)/2个非线性约束条件,K 中还余下(1)/2k k -个自由参数,因此,只需给出(1)/2k k -个短期约束条件即可。

3、 C 型SVAR 模型

对于VAR 模型(7.4.11)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或写成滞后算子形式

(),1,2,...,t t A L y u t T == (7. 4. 14)

设C 为一个k k ?阶可逆阵,如果t t u Cv =,且()0,()()t t t t E v Cov v E v v I '===,则称满足上述条

件的(7. 4. 14)模型为C 型SVAR 模型。

由于()()()()t t t t t t Cov u E u u Cov Cv E Cv v C CC ''''∑=====,在∑已知下,这意味着对C 已施加了

k(k+1)/2个非线性约束条件,C 中还余下(1)/2k k -个自由参数。

3、AB 型SVAR 模型

设A B 、为k k ?阶可逆阵,左乘(7. 4. 12),则

(),

1,2,...,t t AA L y Au t T == (7. 4. 15)

且满足条件:,0,()()t t t t t t Au Bv Ev Cov v E v v I '====,则称(7. 4. 15)为AB 型SVAR 模型。 显然,当A 为单位阵时,AB 型SVAR 模型就化为C 型SVAR 模型;当B 为单位阵时,AB 型SVAR 模型就化为K 型SVAR 模型。

由 ()()()()t t t t t t Cov Au E Au u A E Bv v B Cov Bv ''''=== 可知 A A BB ''∑=

在∑已知下,它是对A B 、施加了k(k+1)/2个非线性约束条件,余下了2

2(1)/2k k k -+个自由参数。 7.3.3 S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设有VAR(p)模型(参见7.2.2)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写成滞后算子形式为

(),1,2,...,t t A L y u t T ==

其中: 2

12()...p

k p A L I A L A L A L =----,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在满足特征方程 212det[()]...0p

k p A L I A L A L A L =

----=的根全在单位园外条件下,则

立体几何典型问题的向量解法

立体几何中几类典型问题的向量解法 空间向量的引入为求立体几何的空间角和距离问题、证线面平行与垂直以及解决立体几 何的探索性试题提供了简便、快速的解法。它的实用性是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 因此应加强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 提高使用向量的熟练程度和自觉性, 注意培养向量的代 数运算推理能力,掌握向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向量知识解决图形中的角和距离、 平行与垂 直问题。 「、利用向量知识求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线到线,线到面,面到面的距离 (1)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除了根据定义和等积变换外还可运用平面的法向量求得,方法是: (3)求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可在 AB 上取一点Q ,令AQ 的最小值求得参数 ■,以确定Q 的位置,贝U PQ 为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还可以在AB 上 任取一点Q 先求cos ::: PQ, AB ?,再转化为sin ::: PQ, AB ?,则 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 (4)求两条异面直线li,l2之间距离,可设与公垂线段 例 1:设 A(2,3,1), B(4,1,2), C(6,3,7), D(-5,-4,8),求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 例2:如图,正方形 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 ABCD 、ABEF 互相垂直。 点M 在AC 上移动,点 N 在BF 上移动,若CM 二BN 二a (0 ::: a 2)。 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再求出已知点 P 与平面内任一点 M 构成的向量 M P 的坐 标, 那么P 到平面的距离d = MP ?'cosen,MP > (2)求两点P,Q 之间距离,可转化求向量 PQ 的模。 sin :: PQ, AB 为 AB 平行的向量n , C,D 分别是ht 上 的任意两点,贝y h,l2之间距离 AB =

向量自回归模型简介

一、Var模型的基本介绍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VAR)最早由Sims(1980)提出。他认为,如果模型设定和识别不准确,那么模型就不能准确地反应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因此,VAR模型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常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Impulse-Response)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冲击传导机制。由于VAR模型侧重于描述经济的动态特性,因而它不仅可以验证各种经济理论假设,而且在政策模拟上具有优越性。 VAR模型主要用于替代联立方程结构模型,提高经济预测的准确性。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学者的一种通用做法,它把理论分析和实际统计数据结合起来,利用现行回归或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构成一个由若干方程组成的模型系统。联立方程模型适合于经济结构分析,但不适合于预测:联立方程模型的预测结果的精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需要对外生变量本身进行预测。与联立方程模型不同,VAR模型相对简洁明了,特别适合于中短期预测。目前,VAR模型在宏观经济和商业金融预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VAR模型的设定 VAR模型描述在同一样本期间内的n个变量(内生变量)可以作为它们过去值的线性函数。 一个VAR(p)模型可以写成为: 或: 其中:c是n × 1常数向量,A i是n × n矩阵,p是滞后阶数,A(L)是滞后多项式矩阵,L是滞后算子。是n × 1误差向量,满足: 1. —误差项的均值为0 2. Ω—误差项的协方差矩阵为Ω(一个n × 'n正定矩阵) 3.(对于所有不为0的p都满足)—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虽然从模型形式上来看比较简单,但在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之前,对模型的设定还需要意以下两点: 一是变量的选择。理论上来讲,既然VAR模型把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那么模型中

用向量方法解立体几何题(老师用)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本专题将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 1 求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arccos |||||| a b a b (2)求线面角 设l 是斜线 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α=arcsin |||||| l n l n (3)求二面角 法一、在α内a l ⊥,在β内b l ⊥,其方向如图,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α=arccos |||| a b a b

法二、设12,,n n 是二面角l αβ --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 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l α β --的平面角α=12 12arccos |||| n n n n 2 求空间距离问题 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化为点面距离来求. (1)求点面距离 法一、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内取一点B, 则 A 到α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法二、设A O α ⊥于O,利用A O α ⊥和点O 在α内 的向量表示,可确定点O 的位置,从而求出||A O . (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法一、找平面β使b β?且a β ,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a 到平面β的距离,又转化为点A 到平面β的距离. 法二、在a 上取一点A, 在b 上取一点B, 设a 、b 分别 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求n (n a ⊥ ,n b ⊥ ),则 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此方法移植 于点面距离的求法).

资料:向量自回归模型__详解

第十四章 向量自回归模型 本章导读:前一章介绍了时间序列回归,其基本知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一章将要介绍的是时间序列回归中最常用的向量自回归,它独有的建模优势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14.1 VAR 模型的背景及数学表达式 VAR 模型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在VAR 模型产生之初,很多研究者(例如Sims ,1980 和Litterman ,1976;1986)就认为,VAR 在预测方面要强于结构方程模型。VAR 模型产生的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一大堆的结构方程并不能让人得到理想的结果,而VAR 模型的预测却比结构方程更胜一筹,主要原因在于大型结构方程的方法论存在着更根本的问题,并且结构方程受到最具挑战性的批判来自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指出,结构方程组中的“决策规则”参数,在经济政策改变时无法保持稳定,即使这些规则本身也是正确的。因此宏观经济建模的方程组在范式上显然具有根本缺陷。VAR 模型的研究用微观化基础重新表述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方程,与此同时,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我们知道经济理论往往是不能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一个严格的定义,这使得在解释变量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内生变量究竟是出现在方程的哪边。这个问题使得估计和推理变得复杂和晦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出现了,它是由sim 于1980年提出来的,自回归模型采用的是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并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向量自回归通常用来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向量自回归的原理在于把每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建模问题。一般的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11011{,}t t p t p t t q t q t y v A y A y B x B x B x t μ----=++???++++???++∈-∞+∞ (14.1) 其中1t t Kt y y y =??????()表示K ×1阶随机向量, 1A 到p A 表示K ×K 阶的参数矩阵, t x 表示M ×1阶外生变量向量, 1B 到q B 是K ×M 阶待估系数矩阵, 并且假定t μ是白噪声序列;即, ()0,t E μ= '(),t t E μμ=∑并且'()0,t s E μμ=)t s ≠(。 在实际应用过程之中,由于滞后期p 和q 足够大,因此它能够完整的反映所构造模型的 全部动态关系信息。但这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在于,如果滞后期越长,那么所要估计的参数就会变得越多,自由度就会减少。因此需要在自由度与滞后期之间找出一种均衡状态。一般的准则就是取许瓦咨准则(SC )和池此信息准则(AIC)两者统计量最小时的滞后期,其统计量见式(14-2)与式(14-3)。 2/2/AIC l n k n =-+ (14.2)

立体几何(向量法)—找点难(定比分点公式)

立体几何(向量法)—找点难(定比分点公式) 例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图, 四棱柱 ABCD -A 1B 1C 1D 1中, 侧棱A 1A ⊥底面ABCD , AB (Ⅰ) 证明B 1C 1⊥CE ; (Ⅱ) 求二面角B 1-CE -C 1的正弦值. (Ⅲ) 设点M 在线段C 1E 上, 且直线AM 与平面ADD 1A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 , 求线段AM 的长. 【答案】解:方法一:如图,以点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 (0,0,0),B (0,0,2),C (1,0,1),B 1(0,2,2),C 1(1,2,1),E (0,1,0). (1)证明:易得B 1C 1→=(1,0,-1),CE →=(-1,1,-1),于是B 1C 1→·CE → =0,所以B 1C 1⊥CE . (2)B 1C → =(1,-2,-1), 设平面B 1CE 的法向量=(x ,y ,z ),

则?????·B 1C →=0,m · CE →=0,即?????x -2y -z =0,-x +y -z =0,消去x ,得y +2z =0,不妨令z =1,可得一个法向量 为=(-3,-2,1). 由(1),B 1C 1⊥CE ,又CC 1⊥B 1C 1,可得B 1C 1⊥平面CEC 1,故B 1C 1→ =(1,0,-1)为平面CEC 1 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cos 〈,B 1C 1→〉=m ·B 1C 1→ |m |·|B 1C 1→|=-414×2=-2 77,从而sin 〈,B 1C 1→ 〉=217. 所以二面角B 1-CE -C 1的正弦值为217. (3)AE →=(0,1,0),EC 1→=(1,1,1).设EM →=λEC 1→=(λ,λ,λ),0≤λ≤1,有AM →=AE →+EM →=(λ,λ+1,λ).可取AB → =(0,0,2)为平面ADD 1A 1的一个法向量. 设θ为直线AM 与平面ADD 1A 1所成的角,则 sin θ=|cos 〈AM →,AB → 〉|=|AM →·AB →||AM →|·|AB →|= 2λ λ2+(λ+1)2+λ2×2=λ3λ2+2λ+1. 于是 λ3λ2+2λ+1=26 ,解得λ=1 3(负值舍去),所以AM = 2. 方法二:(1)证明:因为侧棱CC 1⊥平面A 1B 1C 1D 1, B 1 C 1?平面A 1B 1C 1 D 1,所以CC 1⊥B 1C 1.经计算可得B 1 E =5,B 1C 1=2,EC 1=3,从而 B 1E 2=B 1 C 21+EC 21,所以在△B 1EC 1中,B 1C 1⊥C 1E .又CC 1,C 1E ? 平面CC 1E ,CC 1∩C 1E =C 1,所以B 1C 1⊥平面CC 1E ,又CE ?平面CC 1E ,故B 1C 1⊥CE . (2)过B 1 作B 1G ⊥CE 于点G ,联结C 1G .由(1),B 1C 1⊥CE .故CE ⊥平面B 1C 1G ,得CE ⊥C 1G ,

立体几何的向量解法

E P D A 1.若3,1,2(x a =,)9,2,1(y b -=,如果a 、b 是共线向量,则( ) A .1,1x y == B .11,22x y ==- C .13 ,62 x y ==- D .13 ,62 x y =-= 2.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CA = a ,CB = b ,1CC = c , 则1A B = ( ) A.+-a b c B. -+a b c C. -++a b c D. -+-a b c 3.已知点(1 21)A -,,关于面xOy 的对称点为B ,而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C ,则BC = ( ) A.(042), , B.(042)--,, C.(040),, D.(202)-, , 4.已知()()()2,5,1,2,2,4,1,4,1A B C ---,则向量AB AC 与的夹角为( ) A. 030 B.045 C.060 D.090 5.若向量λ∈μλμ+λ=且向量和垂直向量R b a n b a m ,(,、则)0≠μ( ) A .n m // B .n m ⊥ C .n m n m 也不垂直于不平行于,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6.如图,非零向量C b a ,,,⊥==且为垂足,设向量a λ=,则λ的值为( ) A . 2|a|b a ? B .||||b a b a ?? C .2||b b a ? D . b a b a ??| ||| 7.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为A (3,3,2),B (4,-3,7),C (0,5,1),则BC 边上的 中线长为( ) A .2 B .3 C .4 D .5 8.如图四棱锥P-ABCD 的的底面是正方形,PD ⊥面ABCD ,PD AD =,E 为P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E 与 PA 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 A. 2 B. 22 C. 3 2 D. 3 3 9.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AC 与BD 的交点.若 a B A =11, b D A =11, c A =1,则下列 向量中与B 1相等的向量是( ) A .c b a ++- 2121 B .c b a ++2 1 21 C .c b a +-2121 D .c b a +--2 121 11.已知空间三点的坐标为)2,5,1(-A ,)1,4,2(B ,)2,3,(+q p C ,若A 、B 、C 三点共线,则=+q p . 12. 已知A 、B 、C 三点不共线,M 、A 、B 、C 四点共面,则对平面ABC 外的任一点O ,有1123 OM OA OB tOC =++ , 则t = . 13.已知(1,1,),(1,,1)t t t t =+=-a b ,则||-a 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4.已知△ABC 的顶点为)1,1,1(A ,(0,1,3)B -,(3,2,3)C ,则△ABC 的面积是 . 1、(1)3 1 ,cos ->==<,其中n 为平面的法向量α的法向量.则直线AB 与平面α的夹角为 (3) 3 1 ,cos 21->=

向量自回归模型讲义

第8章V AR模型与协整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8.1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定义 8.1.1 模型定义 V AR模型是自回归模型的联立形式,所以称向量自回归模型。假设y1t,y2t之间存在关系,如果分别建立两个自回归模型 y1, t= f (y1, t-1, y1, t-2, …) y2, t= f (y2, t-1, y2, t-2, …) 则无法捕捉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采用联立的形式,就可以建立起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V AR模型的结构与两个参数有关。一个是所含变量个数N,一个是最大滞后阶数k。 以两个变量y1t,y2t滞后1期的V AR模型为例,

y 1, t = c 1 + π11.1 y 1, t -1 + π12.1 y 2, t -1 + u 1 t y 2, t = c 2 + π21.1 y 1, t -1 + π22.1 y 2, t -1 + u 2 t (8.1) 其中u 1 t , u 2 t ~ IID (0, σ 2), Cov(u 1 t , u 2 t ) = 0。写成矩阵形式是, ??????t t y y 21=12c c ??????+??????1.221 .211.121.11ππππ??????--1,21,1t t y y +?? ? ???t t u u 21 (8.2) 设, Y t =??????t t y y 21, c =12c c ?????? , ∏1 =??????1.221.211.121.11ππππ, u t =??? ???t t u u 21, 则, Y t = c + ∏1 Y t -1 + u t (8.3) 那么,含有N 个变量滞后k 期的V AR 模型表示如下: Y t = c + ∏1 Y t -1 + ∏2 Y t -2 + … + ∏k Y t -k + u t , u t ~ IID (0, Ω) (8.4) 其中, Y t = (y 1, t y 2, t … y N , t )' c = (c 1 c 2 … c N )' ∏j = ???? ?? ????????j NN j N j N j N j j j N j j ..2.1.2.22.21.1.12.11πππππππππΛ M O M M ΛΛ, j = 1, 2, …, k u t = (u 1 t u 2,t … u N t )',

立体几何(向量法)—建系讲义

立体几何(向量法)—建系 引入空间向量坐标运算,使解立体几何问题避免了传统方法进行繁琐的空间分析,只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向量运算,而如何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成为用向量解题的关键步骤之一.所谓“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一般应使尽量多的点在数轴上或便于计算。 一、利用共顶点的互相垂直的三条线构建直角坐标系 例1(2012高考真题重庆理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 中,AB=4,AC=BC=3,D 为AB 的中点 (Ⅰ)求点C 到平面11ABB A 的距离; (Ⅱ)若11AB A C ⊥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解:(1)由AC =BC ,D 为AB 的中点,得CD ⊥AB .又CD ⊥AA 1,故 CD ⊥面A 1ABB 1,所以点C 到平面A 1ABB 1的距离为 CD =BC 2-BD 2= 5. (2)解法一:如图,取D 1为A 1B 1的中点,连结DD 1,则DD 1∥AA 1∥CC 1.又由(1)知CD ⊥面A 1ABB 1,故CD ⊥A 1D ,CD ⊥DD 1,所以∠A 1DD 1为所求的二面角A 1-CD -C 1的平面角. 因A 1D 为A 1C 在面A 1ABB 1上的射影,又已知AB 1⊥A 1C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AB 1⊥A 1D ,从而∠A 1AB 1、∠A 1DA 都与∠B 1AB 互余,因此∠A 1AB 1=∠A 1DA ,所以Rt △A 1AD ∽Rt △B 1A 1A .因此AA 1AD =A 1B 1 AA 1 ,即AA 21=AD · A 1 B 1=8,得AA 1=2 2.

高中数学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方法归纳

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平行垂直问题基础知识 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a 1,b 1,c 1).平面α,β的法向量u =(a 3,b 3,c 3),v =(a 4, b 4, c 4) (1)线面平行:l ∥α?a ⊥u ?a ·u =0?a 1a 3+b 1b 3+c 1c 3=0 (2)线面垂直:l ⊥α?a ∥u ?a =k u ?a 1=ka 3,b 1=kb 3,c 1=kc 3 (3)面面平行:α∥β?u ∥v ?u =k v ?a 3=ka 4,b 3=kb 4,c 3=kc 4 (4)面面垂直:α⊥β?u ⊥v ?u ·v =0?a 3a 4+b 3b 4+c 3c 4=0 例1、如图所示,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E ,F 分别是PC , PD 的中点,PA =AB =1,BC =2. (1)求证:EF ∥平面PAB ; (2)求证:平面PAD ⊥平面PDC . [证明] 以A 为原点,AB ,AD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如图所示,则A (0,0,0),B (1,0,0),C (1,2,0),D (0,2,0),P (0,0,1),所以E ? ???? 12,1,12, F ? ????0,1,12,EF =? ?? ??-12,0,0,PB =(1,0,-1),PD =(0,2,-1),AP =(0,0,1), AD =(0,2,0),DC =(1,0,0),AB =(1,0,0). (1)因为EF =-12 AB ,所以EF ∥AB ,即EF ∥AB . 又AB ?平面PAB ,EF ?平面PAB ,所以EF ∥平面PAB . (2)因为AP ·DC =(0,0,1)·(1,0,0)=0,AD ·DC =(0,2,0)·(1,0,0)=0, 所以AP ⊥DC ,AD ⊥DC ,即AP ⊥DC ,AD ⊥DC . 又AP ∩AD =A ,AP ?平面PAD ,AD ?平面PAD ,所以DC ⊥平面PAD .因为DC ?平面

向量自回归与ARCH、GARCH模型

向量自回归 预测是计量经济分析的重要部分,宽泛的说,依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有五种:(1)指数平滑法;(2)单一方程回归模型;(3)联立方程回归模型;(4)单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5)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 ,vector autoregression )。 一、V AR 的估计 V AR 方法论同时考虑几个内生变量,它看起来类似于联立方程模型。但是,在V AR 模型中,每一个内生变量都是由它的滞后或过去值以及模型中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滞后或过去值来解释。通常模型中没有任何外生变量。在联立方程模型中,我们把一些变量看作内生的,而另一些变量看作外生的或预定的,在估计这些模型之前,必须肯定方程组中的方程是可识别的,而为达到识别的目的,常常要假定某些预定变量仅出现在某些方程之中,这些决定往往是主观的,因此这种方法受到C.A.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 )的严厉批评,他认为如果在一组变量中有真实的联立性,这些变量就应该平等对待,而不应事先区分内生和外生变量,以此思路,其推出了V AR 模型。 例我们想考虑中国的货币(M1)与利率(R )的关系。如果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们无法拒绝两者之间有双向因果关系的假设,即M1 影响R ,而R 反过来又影响M1,这种情形是应用V AR 的理想情形。假定每个方程都含有M1 和R 的k 个滞后值作为回归元,每个方程都可以用OLS 去估计,实际模型如下: 11111k k t j t j j t j t j j M M R u αβγ--===+++∑∑

2111k k t j t j j t j t j j R M R u αθλ--=='=+++∑∑ 其中u 是随机误差项,在V AR 术语中称为脉冲值(impulses )。在估计以上方程时,必须先决定最大滞后长度,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包括过多的滞后项将消耗自由度,而且会引入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而包含过少的滞后值将导致设定误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赤池、施瓦茨或汉南—奎因准则中的某一个准则,并选择准则最低值的模型,因此,这个过程中试错法就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同时引入同一变量的几个滞后项,可能因多重共线性而使每个估计系数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但基于F 检验它们可能是联合显著的。 二、V AR 建模的一些问题 V AR 的倡导者强调此法有如下的优点:(1)方法简单,无需决定哪些变量是内生的,哪些变量是外生的,V AR 中的全部变量都是内生的。(2)估计简单:常用的OLS 法可以用于逐个估计每一个方程。 (3)在许多案例中,此方法得到的预测优于用更复杂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到的预测。 但V AR 建模的批评者指出如下的一些问题: 1、不同于联立方程模型,V AR 利用较少的先验信息,所有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因为在联立方程中排除或包含某些变量,对模型的识别起到关键性作用。 2、由于重点放到预测,V AR 模型不适合用于政策分析。 3、实际上,对V AR 建模最大的挑战在于选择适当滞后长度。假

立体几何(向量法)建系难

立体几何(向量法)—建系难 例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重庆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ABCD ⊥底面,2,4,3 BC CD AC ACB ACD π ===∠=∠=,F 为PC 的中 点,AF PB ⊥. (1)求PA 的长; (2)求二面角B AF D --的正弦值. 【答案】 解:(1)如图,联结BD 交AC 于O ,因为BC =CD ,即△BCD 为等腰三角形,又AC 平分∠BCD ,故AC ⊥BD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AP →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OC =CD cos π3=1,而AC =4,得AO =AC -OC =3.又OD =CD sin π 3=3,故A (0,-3,0),B (3,0,0),C (0,1,0),D (-3,0,0). 因P A ⊥底面ABCD ,可设P (0,-3,z ),由F 为PC 边中点,得F ????0,-1,z 2,又AF → =????0,2,z 2,PB →=(3,3,-z ),因AF ⊥PB ,故AF →·PB →=0,即6-z 2 2 =0,z =2 3(舍去-2 3),所以|P A → |=2 3. (2)由(1)知AD →=(-3,3,0),AB →=(3,3,0),AF → =(0,2,3).设平面F AD 的法

向量为1=(x 1,y 1,z 1),平面F AB 的法向量为2=(x 2,y 2,z 2). 由1·AD →=0,1·AF →=0,得 ?? ?-3x 1+3y 1=0, 2y 1+3z 1=0, 因此可取1=(3,3,-2). 由2·AB →=0,2·AF →=0,得 ?? ?3x 2+3y 2=0, 2y 2+3z 2=0, 故可取2=(3,-3,2). 从而向量1,2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cos 〈1,2〉=n 1·n 2|n 1|·|n 2|=1 8 . 故二面角B -AF -D 的正弦值为3 7 8 . 例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版数学(理)WORD 版含答案(已校对))如图,四 棱锥P ABCD -中,902,ABC BAD BC AD PAB ∠=∠==?o ,与PAD ?都是等边三角形. (I)证明:;PB CD ⊥ (II)求二面角A PD C --的大小. 【答案】解:(1)取BC 的中点E ,联结DE ,则四边形ABED 为正方形. 过P 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O . 联结OA ,OB ,OD ,OE . 由△P AB 和△P AD 都是等边三角形知P A =PB =PD , 所以OA =OB =OD ,即点O 为正方形ABED 对角线的交点, 故OE ⊥BD ,从而PB ⊥OE . 因为O 是BD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所以OE ∥CD .因此PB ⊥CD .

用向量方法解立体几何题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前言: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本专题将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 1.求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arccos |||||| a b a b (2)求线面角 设l 是斜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α=arcsin |||||| l n l n (3)求二面角 αa l ⊥,在βb l ⊥,其方向如图,则二方法一:在平面角α=arccos |||| a b a b 面角l αβ--的 方法二:设12,,n 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 α=12 12arccos |||| n n n n

2.求空间距离问题 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像异面直线间的 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化为点面距离来求. (1)求点面距离 方法一: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取一点B, 则 A 到α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方法二:设AO α⊥于O,利用AO α⊥和点O 在α 的向量表示,可确定点O 的位置,从而求出||AO . (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方法一:找平面β使b β?且a β,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a 到平面β的距离,又转化为点A 到平面β的距离. 方法二:在a 上取一点A, 在b 上取一点B,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 线a 、b 的方向向量,求n (n a ⊥, n b ⊥),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 || |||cos ||| AB n d AB n θ== (此方法移植于点面距离的求法). 例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 棱1111,A D A B 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1DE FC 与所成的角; (II )求1BC 和面EFBD 所成的角; (III )求1B 到面EFBD 的距离 记异面直线1DE FC 与所成的角为α, 解:(Ⅰ) 则α等于向量 1DE FC 与的夹角或其补角, 1 1 ||||111111cos || ()() ||||||DE FC DE FC DD D E FB B C DE FC α∴=++=

立体几何之向量解法

1 立体几何之向量解法 1.空间中垂直的向量求法 1.1.直线与直线平行的问题 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就是转化为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平行,设向量 b a ,分别为直线b a ,的一个方向向量,则,//b a b a λ=?。 1.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 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可用向量的方法转化为证明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与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垂直。设向量a 为直线a 的一个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 0//=??⊥?n a n a a β 1.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问题 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就是证明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垂直。设21,n n 分别是平面 βα,的法向量则2121////n n n n λβα=??。 例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1, 延长A 1C 1至点P ,使C 1P =A 1C 1,连接AP 交棱CC 1于D . (Ⅰ)求证:PB 1∥平面BDA 1; 2.空间中垂直的向量求法 2.1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 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就是转化为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垂直,设向量 b a ,分别为直线b a ,的一个方向向量,则0=??⊥?⊥b a b a b a 。 例2、(2006年高考题)如图1,1l 、2l 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M N 是它们的公垂线,点A 、 B 在1l 上,C 在2l 上,MN MB AM ==。证明:NB AC ⊥。 2.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问题 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可用向量的方法转化为证明直线的一个方向 向量与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平行。设向量a 为直线a 的一个方向向量, n 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n n a n a a ,//λα=??⊥是平面α 的法向量。 例3、 如图2,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F 分别是1CC 、 BD 的中点,求证:⊥F A 1平面BDE 。 2.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问题 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就是证明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垂直。设21,n n 分别是平面βα,的法向量则02121=??⊥?⊥n n n n βα。 例 4 、三棱锥被平行于底面ABC 的平面所截得的几何体如图3所示,截面为 ,90,111?=∠BAC C B A ⊥1AA 面ABC ,1,2,2,3111=== = C A AC AB AA , . 21=DC BD 。求证:平面AD A 1⊥平面11B BCC 3. 空间中距离的向量求法 3.1异面直线的距离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用向量的方法求解只需记住一个公式即可:设b a ,为异面直线,则b a ,间 的距离为:n BA d | |?= ,其中n 与b a ,均垂直,B A ,分别为两异面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_ D _ B _ C 1 _ B 1 _ A 1 _ A _ C l 2 A C M l 1 B N A D B D1 c1 C B1 F A1 E y

立体几何向量解法(含解析)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DC=90°,平面PAD⊥底面ABCD,Q为AD的中点,M是棱PC上的点,PA=PD=2,BC=AD=1,CD=. (1)求证:平面PQB⊥平面PAD; (2)若二面角M-BQ-C为30°,设PM=tMC,试确定t的值. 2.如图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和平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相交于直线AC,EC⊥平面ABCD,AB=1,AD=2,ADC=60°,AF=. (1)求证:AC⊥BF; (2)求二面角F-BD-A的余弦值.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P=4AF. (Ⅰ)求证:PO⊥底面ABCD; (Ⅱ)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 (Ⅲ)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 如果存在,求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图,在直棱柱ABC-A1B1C1中,AC=BC=AA1,∠ACB=90°,G为BB1的中点. (Ⅰ)求证:平面A1CG⊥平面A1GC1; (Ⅱ)求平面ABC与平面A1GC所成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5.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D⊥AB,PA=AD=2,AB=BC=1,Q为PD中点. (Ⅰ)求证:PD⊥BQ; (Ⅱ)求直线BQ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6.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DAB=90°,PA⊥底面ABCD,且PA=AD=DC=AB=1,M为PB中点. (1)证明:AB⊥CM; (2)求AC与P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3)求二面角A-MC-B的余弦值. 7.如图,已知△AOB,∠AOB=,∠BAO=,AB=4,D为线段AB的中点.若△AOC是△AOB 绕直线AO旋转而成的.记二面角B-AO-C的大小为θ. (1)当平面COD⊥平面AOB时,求θ的值; (2)当θ∈[,]时,求二面角C-OD-B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围. 8.如图,平面EAD⊥平面ABFD,△AED为正三角形,四边形ABFD为直角梯形,且∠BAD=90°,AB∥DF,AD=a,AB=a,DF=. (I)求证:EF⊥FB; (II)求二面角A-BF-E的大小; (Ⅲ)点P是线段EB上的动点,当∠APF为直角时,求BP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