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eman效应的理论解释

Zeeman效应的理论解释
Zeeman效应的理论解释

Zeeman 效应的理论解释

摘要: 关于塞曼效应的解释,可以采用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

论等多种方法进行解释.但是经典理论解释不涉及能量性质问题,也就未能反映原子内部客观本质,所以此法不宜采用.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解释塞曼效应,都反映了能量是量子化的,塞曼效应是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分裂,引起不同能级间(按选择定则)跃迁而发射不同频率的谱线.直接反映了原子内部本质.

关键词: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反常塞曼效应

1.引言:原子处在恒定外磁场中,它的光谱线常常发生复杂的分裂,且谱线间的

裂距正比于磁场强度,且谱线各分量有特殊的偏振和方向特性,这就是光谱的塞曼效应.根据谱线的分裂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相应于单态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称为正常塞曼效应;相应于非单态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2.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解释到量子理论解释

下面用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三种方法对塞曼效应进行解释,并讨论其异同及结果的含义. 2.1.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

在氢原子或类氢原子中,核外电子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均匀静磁场中,当它处在r 轨道时,受原子核对它的作用力为2

0=-F m r ω,这里

2

2

02

+z=0-(-

)=0

d z eB dx dt

m dt

ω

是它在r 轨道上的固有圆频率,设电子绕核运动的速率v c ,即0eB m

ω

时,并且

辐射阻尼力可略去,这时电子运动状态和它沿磁场方向和垂直于磁场方向发生的辐射的频率和偏振状态可求出.

根据电子运动过程中受核作用和磁场的作用可知,电子的运动方程为

2

2

02=-+(-e

)B d r dr m m r dt

dt

ω? (1.1)

以电子的平衡点为原点取笛卡儿坐标系,使z 轴沿B 的方向,则上式的三个分量应为

2

2

02+x-(-

)=0d x eB dy dt

m dt ω (1.2)

22

02

+y-(-

)=0d y eB dx dt

m dt

ω (1.3)

22

02

+z=0d z dt

ω (1.4)

对(1.2)、(1.3)两式,我们求得下列形式的解

-=i t x ae ω (1.5) -y='i t a e ω (1.6) 式中'a ,a 是任意常数,ω为待定常数,下面先求ω,现将(1.5)和(1.6)代入(1.2)和(1.3)两式得

220(-)a+(-a')=0ieB m ωωω (1.7)

220(-)a'+=0

ieB m

ω

ωω (1.8)

由(1.7)和(1.8)得

2222

0(-)=(-)

ieB m

ωωω (1.9)

所以

220-=()

eB m

ωωω (1.10)

2

2

0=+(

)22eB eB m

m

ωω±±

(1.11)

上式可简化为

0=2eB m

ωω± (1.12)

最后得到所求的圆频率为

-0+0=-2=+2eB

m

eB

m ωωωω???

现再求a 与'a 的关系.由(1.7)式得 2

2

0=+

'(-)

ieB a a m ωωω (1.15)

对+ω来说由(1.1O)、(1.13)、(1.15)得

'=-a ia (1.16) 于是得所求解为

+

-=i t x ae ω +

-y=-i t iae ω (1.17)

对于-ω来说,所求解为

--=b i t x e ω -

-y=-i t ibe ω (1.18)

再解方程(1.4)得

-z=c i t e ω (1.19)

最后得(1.1)的通解为

+

----()=(-)+b(+)+i t

i t i t x y x y z r t a e ie e e ie e ce e ωωω (1.20)

(1.20)结果表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可以分解成三种不同频率(+ω,0ω,-ω)的简

谐振动,因此,它所发出的辐射便含有三种频率+ω,0ω,-ω. 下面讨论辐射和偏振状态:

(1)沿磁场=z B Be 进行的辐射,频率为0ω的辐射是沿磁场方向(Z 轴方向)的简谐振动发出的,根据带电粒子作简谐振动发生辐射的规律,沿振动方向(即Z 轴方向)辐射强度为零.频率为+ω的辐射由(1.20)式可见,是由振动

+-=i t

x ae

ω,+(+

)

2

y=i t ae

π

ω发出的,其中Y 方向的振动比X 方向的振动超前

2

π

,故射入观

察者(向Z 轴负方向看)的眼睛时,观察者观察到它是右旋圆偏振的.

频率为-ω的辐射则是由振动--=i t

x be ω,--(-

)

2

y=b i t e

π

ω发出的,其中Y 方向振动比X

方向的振动落后

2

π

,故射入观察者的眼睛时,观察者观察到它是左旋圆偏振的.所

以结果在Z 方向上的观察者只观察到两种频率的辐射,右旋圆偏振+ω的和左旋圆偏振的-ω.

(2)垂直于磁场B 进行(如沿X 轴进行)的辐射.这时沿X 方向振动所发出的辐射强度为零,故只有沿Y 和Z 两个方向的振动所发出的辐射.结果在X 轴方向的观察者便观察到三种辐射0ω,+ω,-ω.其中0ω是平行于Z 轴的线偏振波,而+ω和-ω则都是平行于Y 轴的线偏振波.这就解释了塞曼效应现象. 2.2.塞曼效应的半经典半量子理论 2.2.1.原子总磁矩

原子中电子总磁矩为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合成.略去核磁矩对单电子原子的总磁矩为

=2j j e g

P m

μ

其中 =(+1)j P j j , (+1)-(+1)+(+1)=1+

2(+1)j j l l s s g j j ????

?

?

2.2.2.拉莫尔旋进

原子有磁矩j μ处在磁场中就要受磁场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旋进引起能量的增减.

2.2.

3.原子受磁场作用的附加能量一能级分裂

由于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引起的附加能量,可证明是 =-cos =cos 2j j e E B g P B m

μαβ

?

其中 cos =2j P B M

βπ

,

故 =B E M g B μ? (M=j,j-1,…,-j)

因此在稳定的磁场下E ?有2j+1个可能的数值,即是说无磁场时的一个能级,因有磁场的作用要再加能量E ?,而E ?有2j+1个不同的可能值,所以这能级裂成2j+1层,且从同一能级分裂的诸能级的间隔是相等的,但从不同的原子能级分裂出来的能级间隔彼此不一定相同,因为g 因子不一定相同.

这样在没有磁场时由能级1E 和2E 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光谱线频率同能级的关系为021=-h E E ν,而在磁场中,上下两能级一般都要分裂,因此新的光谱线频率同能级有下列关系:

02211=+(-)

4B e M g M g m

ννπ

上式表达塞曼效应中分裂后的谱线同原谱线的频率关系.

根据跃迁选择定则:=0M ?产生π型偏振线(21=0=0M M →除外).=1M ?±产生σ型偏振能. 2.3.塞曼效应的量子理论

在这里只讨论简单塞曼效应的量子理论,即考虑氢原子或类氢原子在均匀外磁场中的情况.由于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受到磁场的作用,电子除了在原

子中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外,还有磁场引起的附加能量.另外,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运动之间也有相互作用能量,我们假设外磁场较强,以致它和外磁场引起的附加能量比较起来可略去.

取磁场方向为Z 轴,则磁场引起的附加能是 =

(+2S )2z z e U L B

m

?

于是体系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为

2

2

-+(r)+

(+2S )=e 22z z eB u L m

m

ψψψψ∧∧

?

当有外磁场时,由于nlM ψ是z L ∧

的本征函数

=z nlM nlM L M ψψ∧

故 =

2z S 时, =+

(+1)2nlM nl e B E E M m =-2

z S 时, =+

(-1)2nlM nl e B E E M m

由此可见在外磁场中,能级与M 有关,原来M 不同而能量相同的简并现象被外磁场消除.其次由于外磁场的存在,能量与自旋有关.

当原子处于S 态时==0l M ,因而原来的能级nl E 分裂为两个能级,P 态时,=1,=1,0,-1l M 在外磁场B 作用下分裂为三个能级,所以,在外磁场中电子由能级nlM E 跃迁到'''n l M E 时,谱线频率为

'''

0-=

+

2nlM n l M E E eB M

m

ωω?

由选择定则知,=0,1M ?±,所以ω可以取三个值 00=,2eB m

ωωω±

即是在没有外磁场时的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中将分裂为三条,这就是简单塞曼效应.

3.正常塞曼效应与反常塞曼效应的比较

谱线的分裂来自能级差的变化,因原子具有磁矩,当它处于磁场B 中时,受到磁场的作用而引起的附加能量可表示为=B E M g B μ?.磁量子数M 有2j+1个取值,因此无磁场时原子的一个能级在磁场的作用下分裂成2j+1个支能级,两相邻支能级的间距为=B E g B μ?.从同一能级分裂出来的诸能级的间距是相等的,而从不同能级分裂出来的能级间距则不一定相等.若有一条光谱线是由能级1E 和

2E (21>E E )之间跃迁产生的,无磁场B 时,这条谱线的频率为21

-=

E E h

ν;在外磁场B

中,因能级分裂而观察到的新光谱线与原光谱的频率差为2211=(-)M g M g L ν?其中

=

4B e L m

π称为洛仑兹单位.

实验发现塞曼支能级之间的跃迁服从下列选择定则:

21=-=0M M M ?产生π

线(当=0J ?时,21=0=0M M →除外); 21=-=1M M M ?±产生σ

线.

从垂直于磁场B 方向观察,原来谱线分裂为三条,且相邻两条谱线之间的间隔相等,均为一个洛仑兹单位,这样的现象称为正常塞曼效应.如果谱线中分裂条数超过三条,或者有的谱线即使只分裂成三条,但相邻两谱线之间的间隔不等于一个洛仑兹单位,这样的现象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实验表明,在强磁场情况下一般都会出现正常塞曼效应,在磁场不很强的情况下则出现反常塞曼效应.所谓磁场的强弱是相对的,当外磁场引起的反常塞曼分裂不超过无外磁场时由电子自旋和轨道相互作用引起的能级分裂(精细结构分裂)时,则L 与S 的耦合不能忽略,这时的磁场为弱磁场.若塞曼裂距远大于精细结构裂距,则L 与S 的耦合就可以被忽略,这时的磁场为强磁场.不同原子内部的内磁场大小不同,所以作用在原子上的外磁场的强弱对不同原子是不同的.

当外加磁场的强度不足以破坏自旋--轨道耦合时,自旋、轨道角动量分别绕

合成角动量J,作快速运动,而J 绕外磁场作慢进动;当外磁场强度超过LS 耦合作用的内磁场时,LS 耦合被破坏,自旋、轨道角动量分别绕外磁场旋进,这时描述原子状态的量子数要用,,,,l s n l s m m .原子因受外磁场作用而引起的能量变化为

=(m +2)l s B E m B μ?

所以新的光谱线与原来谱线的频率差为=(m +2)L l s m ν??,由选择定则可得

=(0,1)L ν?±.可见在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趋于正常塞曼效应,这现象被称为帕

型-巴克效应.例如,导致两条钠D 线分裂的内磁场约为18特斯拉,而导致锂光谱主线系第一谱线分裂的内磁场只有0.35特斯拉,所以当外磁场B=3特斯拉时,对于钠D 线来说是一个弱磁场,而对于锂原子主线系第一谱线来说却是一个强磁场,在这样的磁场中钠D 线发生反常塞曼效应,锂原子主线系第一谱线将产生正常塞曼效应.

4.结论

(1)关于塞曼效应的解释,可以采用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等多种方法进行解释.经典理论是从经典牛顿力学理论出发,通过求解电子运动方程,得出反映带电粒子(电子)的运动是由3种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的,因此电子的这种振动所发的辐射便含有3种频率的辐射谱线.因为采用经典理论解释不涉及能量性质问题,也就未能反映原子内部客观本质,所以此法不宜采用.而采用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的解释直接反映了原子内部本质.

不管半经典半量子理论还是量子理论解释塞曼效应,都反映了能量是量子化的,塞曼效应是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分裂,引起不同能级间(按选择定则)跃迁而发射不同频率的谱线.虽然这两种解释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但这两种解释直接反映了原子内部本质.

(2)只有当外磁场的强度比较弱,不足以破坏自旋-轨道耦合时才会出现反常塞曼效应,这时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分别围绕总角动量作快速进动,总角动量绕外磁场作慢速进动.当磁场很强时,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不再合成总角动量,而是分别围绕外磁场进动.这时反常塞曼效应被帕邢-巴克效应所取代,其效果是恢复到正常塞曼效应,即谱线分裂成3条,相互之间间隔一个洛伦兹单位.

参考文献:

[1]杨亚培,张晓霞光电物理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福家原子物理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2、潜在人力资源:指处在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具在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 3、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的积极性上.它们往往可以用健康卫生指标、教育状况、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状况、劳动态度指标来衡量。 4、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诸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章、名词解释 1、潜能是人的潜在能力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表现出来、将来可能会有的潜在力量。 2、职业计划是指个体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3、自我实现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许多层次,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复杂人假设: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分析、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量和计

解释名词概念

(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3分,共24分)1.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2.测交: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称测交。3.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5.密码子:在mRNA中,每3个相互邻接的核苷酸,其特定排列顺序,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被体现为某种氨基酸或合成的终止信号者称为密码子,统称遗传密码。 6.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近交:近亲繁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成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包括(DNA )和(RNA)两种,其中前者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也少量存在于个别细胞器中,如动物的(线粒体)。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3.根据免疫能力的来源,免疫可分为(天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对。5.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2×109)个碱基,鸡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109)个碱基。(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答案:(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后减半;(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而减数分裂仅

塞曼效应

1-3 塞曼效应 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塞曼效应的重要意义和原理;学习调节光路,学习使用高分辨气压扫描式法布里- 珀罗标准具(F-P)和光谱测量技术;观测和研究Hg 放电灯的546.1nm 光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塞曼分裂现象和谱线的超精细结构;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原子能级结构,获得有关分裂能级的参量。 教学内容: 1.计算Hg 灯546.1nm 光谱线在磁场作用下分裂的各子谱线的条数、偏振方向、波数变化,和相对强度,作出能级分裂图和光谱分裂示意图。 2.调节光路的准直和共轴,调节F-P 标准具的平行度;观察F-P 标准具产生的等倾干涉圆 环随F-P 内空气折射率的变化;通过气压扫描,用光电倍增管扫描测量546.1nm 光谱 线的强度随气压的变化,要求达到高分辨率,观测到超精细结构。 3.加垂直观测方向的磁场,观察F-P 后干涉圆环的分裂、分裂环的相对强度和偏振状态;用气压扫描测量546.1nm 谱线分裂出的9 条光谱,测量不同偏振状态下的光谱。4.分析塞曼分裂谱,计算各分裂子谱线的波数差和相对强度,并与理论值作比较,求荷质比;从塞曼分裂谱中分析得到原子能级的J 量子数和g 因子。 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有的问题可用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的可放在实验室说明牌上作提示,有的可在实验过程中予以引导,有的可安排为报告中要回答的问题,有的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要求。) 塞曼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原子在外磁场下的能级分裂由哪些因素决定?根据你的理 论计算,在1T 磁场的作用下,Hg546.1nm光谱线分裂成几条谱线?分裂谱线的偏振态为什么不同?分裂谱线的相对强度是多少?分裂谱线的波数差为多少cm-1? 本实验通过什么方法分辨测量这么窄的光谱分裂?F-P 的自由光谱范围如何定义,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实现高分辨光谱测量的实验条件有哪些(光路,平行度,准直,光电倍增管前加小孔光阑… )?随着F-P 内气压即空气折射率的变化,为什么可以观测到分 裂谱线重复出现?如何把实验测量结果中光强随气压的变化,标定转化为,光强随谱线波数的变化?此种标定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尽量减少相邻谱线的互相影响?如果谱线的裂距和强度与理论计算有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装置说明: 1.光源及磁场:Hg 灯与电源(注意Hg 灯上高压的安全),电磁铁与电源(注意电磁铁发热效应,Hg 灯为何需置于磁场中心?) 2.光谱测量:透镜、偏振片和干涉滤光片(各起什么作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成像透镜和带小孔光阑的光电倍增管(各起什么作用,如何调节,观察到的光学 现象?) 3.控制和数据采集:气压扫描控制器(注意在升压状态下测量), 光电倍增管电源系统(注意屏蔽背景光后加高压使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实验测量的是什么物理量?) 实验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1.Hg 灯置于电磁铁中央,在垂直磁场方向观测光谱(平行磁场方向的塞曼分裂光谱会有什么不同?测量方案上有何不同?) 2.调节整体光路,使Hg 灯像、等倾干涉圆环的中心、以及观测点的中心达到准直、共心、共轴。(为什么有这些要求?如何逐步调节并判断?)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资源: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来源。目前,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 2.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连个方面。 3.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它是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开发和使用的过程。 4.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特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等各种类型的组织。 5.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即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是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的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核活动的综合。 7.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一般来说,人才租赁公司对员工的招聘、测评、培训、工资、福利、保险、休假等人事劳动关系负责,用人单位只负责使用人才。 第二章工作分析 8.职业生涯: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曾拥有过的 职位、担任过的职务和所从事过的职 业的系列的总和。对员工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的活动,目的就 是按照员工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等 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上的机会和条 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力。 9.职级:是指同一职系中繁简难易 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 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0.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繁简 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 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1.访谈法:是通过分析人员与任职 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工作细心的 方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也可以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 12.职位分析问卷法:是围绕任职者 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 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的方法。 13.工作说明书:主要是指对某一职 位或岗位工作职责的说明,同时也包 括职位信息、工作关系、工作环境条 件等方面的内容。 14.工作规范:是指为了完成某向特 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 力以及其他的一些个性特征的目录清 单。 15.工作设计:是指对一项具体的工 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其目的就在于是 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或者适应 员工兴趣偏好的要求。 16.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内容和 责任层次的根本的改变,旨在向员工 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7.工作扩大化:也称横向工作扩 展,就是通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 丰富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工作本身变 得多样化。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18.回归预测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技 术,这种方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 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 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 源需求量的变化。 19.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对一个 组织的信息流进行收集、储存、分 析和控制的综合性方法。高度完善 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几乎能使用 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0.弹性人力资源规划:所谓弹性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组织的核 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组织 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 力资源组合,目标就是在保证组织 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满足 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临 时性人力资源需求。 21.人力资源规划:狭义上是指根 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的 发展变化,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组织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 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以 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 数量、质量和种类的人员补充,满 足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广义上是指 根据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 源需求进行分析,并为满足遮羞需 求而设计必要的活动。 22.人力分配规划:是依据各级组 织机构、岗位职务的专业分工来配 置所需的人员,包括工人共重分 配、管理人员职务调配及工作调动 等内容。 23.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层次 和组织层次,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 规划就是个人为自己设计的成长、 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规划;组织 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为 了不断增强其成员的满意感并使 其与组织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制 定有关协调组成成员个人的成长 发展与组织的需求发展相结合的 计划。 2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人力 资源主管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发 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在综合考虑了 各种因素的影响后,对组织未来的 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时间进行估 计的活动。 25.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 于20十级50年代发明的,又叫专 家评估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技术。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 家们、特别是人事专家对组织未来 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和评估,通 过多次重复,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6.经验判断法:是一种主管预测 的方法,即主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 验,根据组织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 需求状况和自己认为将来可能发 生变化的因素,来对组织的人员需 求进行估计和预测。 27.马尔可夫法:是通过预测组织 内部人员转移来预测内部人员供 给的方法,它根据组织以往各类人 员之间流动比率的概率来推断未 来各类人员数量的分布。 28.散点分析法:是借助于散点 图,即把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某种变 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表示出来,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相关 关系,则可根据未来组织业务活动 量的估计值预测相关的人员需求 量。 第四章人员的招募、甄选与 录用 29.招募筛选金字塔:通过招聘, 应征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金字 塔一样。即说为招聘筛选金字塔。 30.遮蔽广告:在招聘广告中不出 现企业的名称的广告,叫遮蔽广 告。 31.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也称高级 管理人员代理招聘机构,即常被企 业利用来搜寻高层管理人员和高 级技术人员的中介机构。 32.测试甄选:测试主要能预测申 请人的能力特征及在今后特定领 域的工作表现,以帮助企业选择对 职位要求特别适宜的人员。它主要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人们对深度学习模型的真正运行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全了解,如何提高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近来的一篇论文讨论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7月17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Zachary C. Lipton在ACM Queue上发表了题为《The Mythos of Model Interpretability》的文章,讨论了监督式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Lipton在文中试图明确“可解释性”的定义,并对“可解释性”进行分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线性模型的可解释性并不一定高于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 以下是新智元对论文内容的简编。 监督式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卓越的预测能力。不过,机器学习模型不仅应该可用,而且应该是可解释的,但“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任务定义似乎不够明确。学术文献中提出了为模型寻求可解释性的许多动机,并提供了无数的技术来提供可解释的模型。尽管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但许多作者宣称他们的模型在公理上是可解释的,然而对此却缺乏进一步的论证。问题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技术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本文旨在完善关于可解释性的表述。首先,文章回顾了以前论文中解决可解释性的目标,发现这些目标多种多样,偶尔还有相互矛盾。接着讨论了研究可解释性的模型属性和技术思路,以及模型对人而言的识别透明度,并引入了“事后可解释性”的概念作为对比。文章讨论了关于模型可解释性概念的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和合理之处,对“线性模型可解释,深度神经网络不可解释”这一常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过去的20年中,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自动决策。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用输入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然后由算法预测相应的输出。例如,给定一组关于金融交易的属性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长期的投资回报。给定来自CT扫描的图像,算法可以该图像的扫描对象罹患癌性肿瘤的概率。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223《光子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一课三练

第二节光子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lo能量子 (1)_________________ 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做_______ ? ⑵能量子大小为hv,其中、,是谐振子的振动频率,h称为 ____ 常量。h = (3)能量的量子化 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___ 的,或者说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 的。这种现象叫能量的量子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一个 光子的能量为_______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3.要使物体内部的电子脱离离子的束缚而逸出表面,必须要对内部电子做一 定的功,这个功称为_______ o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 的能量是hv,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______ ,剩下的表现为逸出的光

电子的___________ ,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 4o康普顿效应 (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______ ,这种现象称 为康普顿效应。 (2)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 ______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还具有_______ , 两种效应深入地揭示了光的_______ 性的一面. (3)光子的动量p= ___________ 、在康普顿效应中,由于入射光子与物体中电子的碰撞,光子的动量_____ ,因此波长______ ?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能量子 lo已知某种单色光的波长为I在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子£的值为() Ao h错误!B、错误! C、错误! D.以上均不正确 2?神光"II”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利用它可获得能量为2 400J、波长X.为0、35 pm的紫外激光,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X10-34J-S,则该紫外激光所含光子数为() A.2、1X1021个Bo 4、2X1021个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概念和议题解释对探究的重要性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 (《信報通識》於2015年9月30日刊載本文) 概念和議題解釋對探究的重要性 上文談到為獨立專題探究訂題目時有什麼要留意,今次集中談談B、C兩部分,即「相關概念和知識」與「深入解釋議題」的要求。我們先談談概念對整個議題探究的重要性,再解說同學在B、C部分應做什麼。 議題探究的重點在於對議題本質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舊區建築物應保留或拆卸重建的議題,其爭議的本質可能是文化承傳、發展與保育,與社會資源運用的恰當性等概念層面的核心課題。能掌握和恰當運用概念,有助我們理解議題爭議或討論點的本質。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我們需要的不是概念詞的一般性詞語解釋,而是概念在探究的作用和意義。現在讓我們戴上「概念眼鏡」,看它如何在探究發揮功效。 一、發現議題爭議的本質。例如「保留」香港舊建築物是否等同「保育」?「保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文化承傳和加強社會歸屬感?當我們在A部分定出探究的焦點和焦點問題時,實際上還未完全肯定這些焦點問題的恰當性。「概念眼鏡」有助進一步檢視焦點問題能否帶領我們作聚焦的探究。 二、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在探討是否保留舊建築物時,爭議點可能包括物業的擁有權、誰的責任、用誰的錢來保育和維修等。「概念眼鏡」讓我們看到保障私有產權、社會公帑的運用、文化承傳中市民和政府的角色,與保育成本和社會效益等不同方面的探討,有助找出不同探究角度作有條理的分析。 三、收集相關資料。「概念眼鏡」幫助我們看到探究角度,我們便知道應找尋什麼類別和多少資料來進行探究。例如文化承傳的效果難以量化,我們可能需找尋質性的資料,例如專家、政府、相關委員會或團體的觀點、市民大眾的看法,和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等。 同學須在B部分指出相關的重要概念,並解釋這些概念與探究題目的關係,和對探究起什麼作用,而非單純作概念詞的詞語解釋。此外,視乎題目需要,同學也須指出與題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事實資料,例如重要詞彙、簡單的時序或相關研究結果等,但不宜長篇大論。概念讓我們理解所探究的議題的本質,並知道應從什麼角度和找尋什麼資料,所以同學也須在這部分說明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原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概念 现象 诠释

概念现象诠释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思维与概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1)02-0116-03 收稿日期:2010-09-02 修回日期:2010-11-11 摘要:文章以人思维中的“概念”为起点,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通过“概念”表达思维的真实性,展现作者思辨的研究过程;从人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现象而非言语演示概念,并与复杂的现实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意象传达概念,在完成整个认知过程的同时达到与读者交流的目的;采用层层概念分步诠释,最终完成复杂概念的推演过程。同时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明确了理性、真实的言语在“演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意象;评论 1960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公认为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40多年来其重要的理论成果一直深深影响着各国设计师、心理学家以及地理学家。他所倡导的感知的研究方法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如今人们依旧着力关注和分析书中的基本原理,这使得对凯文-林奇的理解仍停留在最初阶段。 从研究方法上看,凯文-林奇以人在环境中的直观感知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真实、朴素的言语向读者逐步揭示其研究概念。从对思维自身的认知(即“我思”)上,凯文-林奇充分显现了意识本身并从中证明了他演示概念的能力。因此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意象》时,会发现凯文-林奇不仅将思维与概念真实地联接在一起,而且将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通过概念体系逐步推演出来,同时运用他所提出的“感知的研究方法”与读者进行交流,从而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研究内容和说话方式。 1 概念-研究中思维的显现及导向真实的过程 如何外显思维?即显现人所能看到的思维,这时我们会提及“概念”。概念是显现人思维的载体,它包括对象和语言符号。由于人对感知进行思维是以概念作为起点,因此它成为感知对象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载体。 凯文-林奇在书的导言部分没有一开始就阐述概念,而是引发人们对其所研究问题的关注。他以不同角度描述研究中即将涉及的方方面面——“城市如同建筑,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研究它们通常需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先前的经验”;“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这些话语使文章在开头部分就显得头绪颇多,让人们看到作者很强的话语能力,但主要是让人们介入对问题复杂性的理解和推断之中。总之,是要给人以这样的提示:城市中清晰或可感知的环境印象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凯文-林奇依旧没有直导“城市意象”这一概念,他从“人的直觉中能否找到秩序”这一预先设定的课题入手研究城市环境,通过提出“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这些过渡概念,逐步解释所设定的课题是否可行、是否值得研究。最终,通过论证他提出这一研究有相对正确的可能性,继而确定了对“城市意象”这一问题的继续探索。

塞曼效应72764

塞曼效应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塞曼效应现象,了解塞曼效应是由于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共同受到外磁场作用而产生的。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把实验结果和理论进行比较。 2.掌握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使用,了解使用CCD 及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图象测量的方法。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场对光的影响,发现了磁场能改变偏振光的偏振方向。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 Zeeman )根据法拉第的想法,探测磁场对谱线的影响,发现钠双线在磁场中的分裂。 洛仑兹根据跟据经典电子论解释了分裂为三条的正常塞曼效应。由于研究这个效应,塞曼和洛仑兹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一重要研究成就,有力的支持了光的电磁理论,使我们对物质的光谱、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至今塞曼效应仍是研究原子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 实验原理 当发光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外磁场中时,由于磁场的作用,使每条光谱线分裂成波长很靠近的几条偏振化的谱线,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谱线分裂为三条,而且两边的两条与中间的频率差正好等于mc eB π4/,可用经典理论给予很好的 解释。但实际上大多数谱线的分裂多于三条,谱线的裂矩是mc eB π4/的简单分数倍,称反常塞曼效应, 它不能用经典理论解释,只有量子理论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1. 原子的总磁矩与总动量距的关系 塞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总磁矩(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受外磁场作用的结果。在忽略核磁矩的情况下,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L μ和自旋磁矩S μ合成原子的总磁矩μ,与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 P ,自旋 角动量 S P 合成总角动量J P 之间的关系,可用矢量图1来计算。 已知: L μ=L P m e )2/( L P π2h = )1(+L L (1) S S P m e )/(=μ s S P π 2h = )1(+S S (2) 式中L ,S 分别表示轨道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e ,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由于L μ和L P 的比值不同于S μ和S P 的比值,因此,原子的总磁矩μ不在总角动量J P 的延长线上, 因此 μ 绕 J P 的延长线旋进。μ 只在 J P 方向上分量J μ对外的平均效果不为零,在进行矢量迭加运算后, 得到有效 J μ为: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 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