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时间的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时间的测量》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做的不懈努力。初步研读教材有四大特点。其一,教材是依据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来编排的,其教学内容有三大板块:研究日晷光影计时、“水钟”滴漏计时、“摆钟”等时性计时。其中“摆”的研究是教材的重头戏,安排了4课时。其二,单元教学内容的科学人文素养磁场强大。无论从了解古人日晷计时、水钟计时,还是伽利略摆等时性地发现,惠更斯摆钟的发明,无不浸染着对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素养的熏陶。教学中要凸显这样单元的科学人文气息。其三,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多。教材明确安排的制作就有日影观测仪、水钟、一分钟计时器。如此密集的动手实践制作活动在同一个教学单元出现是比较少见的。其四,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成梯度上升,活动探究成纵深发展。以摆的研究为例,先探究了解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这三个概念,再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有关的概念,最后提升到有机械擒纵器摆的研究,教学内容前后相连、纵深发展。

教材编排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构建,每个主题单元都有其单元概念,这些单元科学概念与课时概念组成了本单元科学概念知识体系。它们提纲挈领,统领课时概念,超越课时概念。且跳出科学知识的概念的范畴,包容一种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帮助孩子建构这些“科学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的事实性信息(知识概念)更为重要。

本单元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在前两个单元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单元学情分析

与学生而言,如今各种精确的计时工具比比皆是,学生见多了,也用多了。对太阳种、水钟、摆钟,渐以远去的计时工具感兴趣吗?有研究的必要吗?从学生的角度讲,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因为一方面计时工具是先进了,但学生并不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在学生了解、探究、制作古人的计时方法之时,可以欣赏到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除了经历人文科学精神的洗礼,还能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捕捉生活中规律的事物来计时,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逐渐得到了提升。因此可以确定日晷、水钟、摆钟计时工具的研究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要凸显。再反观教材相关内容的安排,我们发现第二课《太阳钟》、第三课《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对简单。如何使简单的内容上深刻了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我认为其一可以站在学生已知的角度去体察日晷、水钟、摆钟的发明出现,给人类的生产生

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了解计时工具发明的一小步对人类进步一大步的意义。比如增加主题讨论:倘若现在我们没有计时工具?人类的生产、生活会怎样。其二,站在学生未知想知的角度丰润教学内容,如根据学生对课外最前言的科学信息的兴趣,引入课外资料《时间基准》、《不同的日晷》使学生对“时间”研究发展有纵深的理解。

爱动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制作活动也是知识应用的一种体现。在本单元中对日晷、水钟、摆钟的研究,少不了经历古人一样的制作。如何上好制作课?让学生了解工作原理不就行了吗?其实没有了制作的环节,那是学生缺失了真正体验的机会。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如此,光是讨论说理,没有实践过程,很多问题就会被屏蔽了、隐藏了。而恰恰这些被屏蔽隐藏的问题对学生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有极大的提升,极有帮助。如让学生做日晷。你会发现有不少价值问题。比如,日晷要考量放置的角度、方向,要考虑日晷面与晷针的角度,是做成平面日晷还是赤道日晷。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科学思考的训练。因此制作的意义不在复制重复,而在于经历古人的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孩子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

2.通过摆的研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的整理,让学生认识到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3.通过在本单元中对日晷、水钟、摆钟的研究,经历古人一样的制作,在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的同时,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对时间的测量工具的探索,初步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通过观察太阳钟、水钟、摆钟的运动变化,自主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2.能够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3.学习用图表、表格等来记录、整理、交流信息。

4.设计、制作和改进“太阳钟”“水钟”“摆钟”等简易计时器。

5.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科学概念目标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是时间时以不变

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重点和难点

自古至今,关于时间的测量工具在不断更新,也越来越精确,学生在经历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测量”过程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并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应用于设计计时工具中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思路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到这点。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制作的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学会去估计时间,在不断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估计稍微准确了,然后再让学生去估计一个电影片段,意识到时间没有快慢,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所以我们需要有规律的物体来估计时间,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第二部分是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认识到计时工具的规律性。这部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资料的收集,课前的收集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动性,这对学生理解计时单位的精确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在观察不同的计时工具时,要以计时的准确程度出发强化观察和思考。如在“滴漏实验”中,学生会围绕准确性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应用于我的水钟的制作过程中。在“观察我们的摆”中,学生除了会发现摆的等时性之外,还会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无关,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将要提出的问题之一。第三部分是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单元学习“时间的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整体看来,本单元的各个课时之间联系紧密,前后呼,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进行编排的。紧扣时间的测量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中统一构建。

单元教学准备

第1课,教师准备:一面时钟,以及一段1~5分钟的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学生准备:一个秒表,一份估计时间的记录表。

第2课,教师准备:关于圭表与日晷的介绍资料与图片。

学生准备:一根立竿、一把尺子、一个手表,制作日晷需要的晷针、晷

面各一个

第3课,教师准备: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能容纳3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每组一个100毫升

量筒,签字笔一支,铁钉一个,一个透明水杯。

第4课,教师准备:一个医院输液用的管子。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美工刀、两个塑料瓶、一个时钟(或者手

表)、一支记号笔和尺子。

第5课,教师准备:大摆钟。

学生准备:每组秒表一只,摆锤一个、摆绳一根、支架一个、记录表两

张。

第6课,教师准备:上节课的实验记录单,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两个

摆。

学生准备:每组一根摆绳,三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摆锤,研究摆锤和

摆绳与摆快慢关系的记录单,铁架一个,秒表一只。

第7课,教师准备:长度分别为20cm,30cm,粗细相同的木条构成的摆。

学生准备:每组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秒表,一个摆锤。第8课,学生准备:每组一个带齿轮操纵器摆钟,每组一张硬纸板,一根木条,

一个摆锤,一个秒表,一把剪刀,一个钩码,一根棉线,一

胶带纸。

分课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学会估测和推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引发对“时间有快慢吗”的思考,同时让学生明白估测容易出现偏差,引发学生思考准备计量时间的方法,顺利引入后面的学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体验法让学生学会估测与推测,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估测的方法。

注意事项

1.估计时间活动中不准看手表。

2.“时间有快慢吗”中要保证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第2课《太阳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来计时的。认识“日”是怎么来的,一日的12小时是怎么产生的。其次,用光影来计时,利用太阳光影子的方向与长短来确定时间。最后讨论与思考,包括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和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使用了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作品制作法等,让学生既丰富了信息储备,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光影计时的奥秘,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注意事项

1.教师收集关于圭表与日晷的介绍资料与图片。

2.在研究光影计时活动中要坚持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日晷

“天”

“时辰”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代的水钟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理解流水能作为计时工具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滴漏实验,推测并测量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别需要的时间。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水钟的工作原理。猜测,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了解滴漏实验的原理。

注意事项

1.塑料瓶盖上扎一个小洞,使水缓缓流出。

2.尽量选择细长的圆筒形瓶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科学概念目标: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

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第4课《我的水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让学生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水钟,亲自制作一个水钟,并用图画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还要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计时准确,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设计制作了水钟的方案,并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完善、修正,完成改进。

注意事项

1.设计水钟要调动学生充足的原有认知。

2.在教学准备时,每种用具教师都要具体操作。

3.不能用水彩笔或者水笔代替签字笔。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

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第5课《机械摆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机械摆钟认识其结构,然后让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对机械摆钟的摆动速度进行测试:测量一分钟机械摆钟的摆动次数。通过学生的亲自测量,认识机械摆钟每分钟都是摆动60次。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摆,并测量摆动的快慢。通过测量,学生会发现不同同学制作的摆,其摆动速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自然引出下节课的探究。

流程框架图

教学方法

通过重复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准确分析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能够动手操作制作一个摆。

注意事项

1.摆来回摆动算作一次。

2.起摆时,手要拉直摆绳,正对摆,不能给摆一个外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

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

镙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第6课《摆的研究》教学过程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执教者:博兴县博奥学校宋艳华

指导者:博兴县教研室高晓莉

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六课。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就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从此,古代人类就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圭表、沙漏、水时钟等就是古人利用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来判断时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感觉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大大减少了时钟的误差。在寻求精确测量时间的道路上,人们一直在探索着。

《时间的测量》单元通过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1课,“时间在流逝”主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和“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摆的研究》一课是基于上节课《机械摆钟》中“观察我们的摆”这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对自制摆连续测量10秒内摆动次数后,学生会有很多发现,同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是摆动次数却没有变化,说明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无关,这一点不但可以指导学生在本课问题情境中的有效猜测,还会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另外面对小组间数据的不同,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摆摆动次数不一样,那么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这也是本课的研究重点。

本课有两大探究活动:

1.用摆做实验。面对上节课的实验数据,学生会很容易地提炼出研究问题。面对问题学生有很多种猜测。比如摆的摆动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有关系。引导学生对于我们发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并且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对问题的推测。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2.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活动,学生得出两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什么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比较快?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比较慢,梳理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用两个摆绳长度一样,但摆锤重心相差很大的两个摆比较快慢,测量结果与刚刚实验的结果产生了矛盾冲突,为下节课提出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对“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人类历史上的计时工具 :太阳钟、水钟等的演变和制造原理有了初浅的了解与认识。而从《机械摆钟》一课开始,是对计时工具“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技能和对“机械摆钟”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用摆计时的钟。初步知道钟摆计时的原理,能动手制作简单的摆,排除了摆幅的大小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为本节课的探究在思维和操作技能上进行了一定的铺垫。另外学生在进入五年级的学习中,经常要开展一些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本课的研究方法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方面还不是很

强。所以在本课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仍将是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整体设计从三个层面展开探究学习。第一层面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探究方案,第二层面是对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验证,并对探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结论。第三层面是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从而让科学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并为下节课学习《做一个钟摆》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解决问题——新生问题——拓展研究”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 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摆锤、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

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承接旧知,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上节课大家实验的记录单,请同学们对比分析一下,你会有哪些发现或者问题?(不同小组的摆,摆动快慢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对啊,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摆的研究》

猜测:你觉得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大胆来猜一猜!

二、设计方案,展开探究

师:是不是跟我们想的那样呢?怎样去验证我们的想法?

扶的实验:我们首先来看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系,这个实验是我们以前讲到的哪种实验类型?

师: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不变的因素是什么?

师:怎样去做这个实验?小组内低声交流一下,开始吧!

学生交流

师: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谈谈

教师补充:除了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温馨提示:师:看清楚要求了吗?开始实验吧!

实验交流:哪个小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数据分析:看到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组,改变摆锤重量,摆的摆动次数不变,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我们班小组间摆的摆动次数还是不同,可能与摆绳长度有关系。)

放的实验: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刚才有同学还觉得与摆绳长度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请各小组内首先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二)然后实验,相信有了上个实验的基础,这次研究肯定很顺利!大家开始吧!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数据

数据分析:分析大家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三.课题延伸

师:哦,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原来摆的快慢是与摆绳长度有关系的!你看,老师这里有俩个摆绳长度一样的摆,判断一下它们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

学生猜测

师:好,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教师演示)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结课: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关注摆,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重量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绳长度同一个摆

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第7课《做一个钟摆》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在本课中,我们首先重温上节课结课的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摆,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无关。然后让学生通过调节摆长来调节摆的快慢,通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

教学方法

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注意事项

1.木条一定要直,粗细大小也要一样。

2.摆锤可以用钢尺代替,金属片可以用磁铁来代替。

3.要重复测量三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科学概念目标: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摆钟的内部结构,了解摆钟是怎样利用齿轮操纵器完成计时工作的。通过观察,学生要自己亲手制作一个摆钟,并对自己制作的摆钟进行测量。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认识到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流程框架图

教学方法

能够使用观察方法发现摆钟内部的构造,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制作一个计时一

分钟的简易摆钟。

注意事项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他们的材料,保证制作过程顺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科学概念目标: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完整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学后,通过安排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让学生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具有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还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能力弱。学生乐于动手实际操作,缺乏对规范操作规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理念】: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本节的重点在于:(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本节的难点在于: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物理学的世界,现在我们先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隔掌吸钉 2、纹丝不动 3、成像奥秘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五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Stepl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Class Opening 教Greeting [激情问候,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Good

morning, class! Where do we live? 2、Review (1)以旧引新:指名简单介绍Beijing.教师引入新课。 亠Beijing is very great.提冋:Is Li Ming going on a trip? Where 学is he going? What' s this?(举着写有hotel?-的词汇卡)反复领读,练习。 (2)Li Ming想去哌行,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Step2 New Concepts 1、Demonstrate (1)他征求妈妈的意见时会怎样说?教师板书句型May I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讲解句意 (2)利用单词卡向学生演示怎样替换句型:Mayl ________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3)两人一组边指着卡片边做对话练习。例如:May I read a book?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May I eat an apple? May I live in Beijing? (替换词语:read a book, sing a song, write a story, draw a picture, eat an apple, go to Beijing, live in Beijing,???) (4)指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反复领读。 (6)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7)小组练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单元检测卷C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单元检测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5题;共14分) 1. (4分)“受水型”水钟是根据水量的________制成的,刻度一般在________, “泄水型”水钟是根据水量的________制成的,刻度一般在________。 2. (5分)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 3. (2分)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4. (1分)像钟摆这样的运动叫做________ 。 5. (2分)观察下面两个摆的装置图,推测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1)我的猜测:图________的摆,摆动的速度快。 (2)我的分析: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8题;共16分) 6. (2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7. (2分)太阳从东方升起那一瞬间开始,到第二天再从东方升起大约需要24小时。 8. (2分)子夜是指一昼夜。 9. (2分)滴漏实验中,可乐瓶中的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滴流动的速度。 10. (2分)摆锤的重量越大,每分钟来回摆动次数越多。 11. (2分)中国古代最早的水钟是受水型水钟。 12. (2分)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快。 13. (2分)老人的脸上有许多皱纹,这是时间在我们人的身上留下的痕迹。 三、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4. (2分)下列各种计时器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是()。 A . 日晷 B . 沙漏 C . 水钟 15. (2分)小丽同学观察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发现早上升旗时和下午放学时,旗杆的影子()。 A . 长短和方向都相同 B . 长短一定相同 C . 方向一定相反 16. (2分)如图,开始时摆锤是用匀质木头制成的长方体,后来又在摆锤的正中加了一个金属圆片。加金属圆片后,摆的快慢会()。

2016-2017人教版三学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

第三单元测量 一、单元内容:教材第21-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节 2、千米的认识 3节 3、顿的认识 2节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是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措施: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 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课题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会运用小数除以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复习资料提纲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基础知识【单元三: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1、秒针转一圈是(1分钟),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时针转一圈是(12小时)。 2、我们用数脉搏跳动次数,数数等方法来计算时间长短 3、时间没有(快慢),它永远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 4、时长指间隔的一段时间,时刻指某一具体的时间 2、太阳钟 1、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发生变化,(日晷)就是根据日影变化制成的计时器。 3、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4、现代一天是(24)小时,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子夜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 5、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但是12个星座划横过天空,于是把夜晚确定为12小时,白天也被确定为12小时,所以一天(24小时)。但实际上夏天晚上是不足12小时的。 5、日晷是用影子的方向来计算时间,圭表是利用影子的(长短)来计算年 3、4 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 1、古代的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 2、水钟计时比日晷要精确很多。 3、滴漏滴水的速度和(水位的高低)有关,(水位高),滴水快,(水位低),滴水慢。 4、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1滴孔的大小、2水位的高低、3刻度的精确性、4容器的形状) 5、300毫升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相比较,(前10毫升)水滴得快。 6、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而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最精确——原子钟】 5、机械摆钟 1、伽利略发现:摆具有等时性的特点, 2、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的过程中,摆的(快慢)不会发生变化,摆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3、我们的摆:1摆的幅度越来越小,2摆的方向偏了,3摆的速度越来越慢 4、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因为摆钟的误差比水钟小很多 6、摆的研究 1、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和(摆幅的大小)无关。 2、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摆长(长),摆动慢,摆长(短),摆动 快。 3、摆的快慢和(摆长)有关,摆绳(长),摆动慢,摆绳(短),摆动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二、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

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 教学设施 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吗?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 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 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板书课题:长度、时间及测量) 引入2 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长度的国际单位制 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3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难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 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教材,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 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 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传承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 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5”,感受汉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重点练习题合成

一、填空题 1.钟表以()()()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 (),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古代的水钟分为()(),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4.日晷是测量()的工具。 5.我国现在统一使用的时间是()。 6.()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原理来计时工具。 7.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时间 以()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8.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称为水钟。通常水钟有()和()型两种。 9.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人们制成了(),使时 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0.()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11.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1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小时。 1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的,随着水量的减 少速度变()。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 14.设计时钟时要诀在于让()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时钟都是用()控制 与齿轮相连的的()运转的。 15.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用来计时。 16.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由 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等。 17.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摆绳 的()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的()有关,摆越长,速度越()。 18.阳光下物体()会慢慢地发生变化。()与()是根据()制成的()。 19.时间可以通过对()和()来测量,一些()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20.写出三种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 21.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的距离。 22.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等的改进。 23.古时候人们使用的水钟一般可分为()和()两种类型。二、判断题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2.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水钟、日晷、燃油钟和沙漏等来计时。 ()4. 在做水的滴漏实验时,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一样快。 ()5.摆长与摆幅不变,使摆锤的重量增加,不影响摆的次数。 ()6.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快。 ()7.半夜三更表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8. 虽然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分钟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9.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0.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1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2.我们制作水钟时,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3.中午时,太阳的影子是最长的。 ()14.古人制作水钟时,水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我们制作水钟时要尽量保持水量相同、滴孔要小于2毫米。 ()15.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16.古代的水钟比现在的石英钟计时精确。 ()17.在做水的滴漏实验时,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一样快。 三、选择题 1.计时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A.沙漏 B.日晷 C.机械摆钟 2.下列()不是利用太阳光影子的变化来计量时间的仪器。A.圭表 B.浑天仪 C.日晷 3.古埃及人利用()来计时。 A.星座 B.水钟 C.机械钟 4.摆的快慢与()有关。A.摆锤的重量 B.摆绳的长度 C.摆动的幅度 5.(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A.水钟 B.摆钟 C.沙漏 6.人类计时器的发展一定的顺序,从简单到精细的一组是() A.日晷→水钟→摆钟 B.摆钟→日晷→水钟 C.水钟→摆钟→日晷 7.下列()不是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A.盛水容器的 B.滴水的速度 C.当时的气温 8.摆的发现是意大利的科学家() A.牛顿 B.伽利略 C.哥白尼 9.下列说法不正确是的() A.单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 B.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无关 C.摆钟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数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千米的认识(1)(1课时) (5)千米的认识(2)(1课时) (6)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7)列表法解决问题(1课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题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 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 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 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9米=()厘米 400厘米=()米 5米=()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 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u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

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u当堂作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时间的测量》

19、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 20、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1、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2、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3、(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4、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 (快);心情焦急、烦燥时,感觉时间过得(慢)。 25.一个简单的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的。 26.你推测“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长有关系,而与(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摆动 角度)等无关。 27.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时钟的计时精确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发明的研制出了更精确的计时器,我知道的就有:(原子钟)、(电子钟)等。 28.滴漏实验中水滴下来的速度和多少与(孔的大小)、(水位高低)都有关。 29、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30、摆的研究: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 动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无关。摆绳(越长),速度(越慢)。摆绳(越短),速度(越 快)。 二、问答题: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P51)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4、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P63) 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长度:长→短→长;方向:西→北→东。 6.在滴漏实验中,怎样使水以及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答:以一定的速度往水钟内加水保持水位不变。 7.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答:容器的形状、水流的速度、孔的大小、刻度标的精确度等。 9,.表二: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

新版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课时 1备课教师单位 教学目标1.听懂会说 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 2.了解四月、五月的主要活动,以及短语sports meet, Easter party, school trip的意思;并了解Easter复活节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四、五月的活动,并实际运用句型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来表达自己。 教学难点1.四月April发音有难度。 2.注意介词in的用法。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配套影音材料。 教学过程复备Step I、Warm-up 1.播放B 部分的Let’s sing,师生听、唱歌曲。 【师生听歌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慢慢试着 接受12个月份,为Let’s try的学习做准备。】 Step II、Presentation 1.Let’s try. (1)教师用Let’s sing里的When is your birthday?(你的生日在什么时候?)(屏幕出示句子) 问学生,学生会说出自己的生日所在的月份,教师紧接着 问Whose birthday is in April?(谁的生日在四月?) (屏幕出示,教师及时教授单词April及它的缩写形式 Apr.),这时可能会有人举手,教师同时出示四月的风景 图,告知学生四月份一般会举行一项重大的活动—sports meet(运动会)(屏幕出示短语及图片),教师及时教授短 语。 (2)Listen and tick.让学生先听Let’s try 的录音, 根据录音内容试着用对号在方框内选出问题Who will go to the sports meet next week?的答案,然后再听一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含单元备课)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 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1 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时间有快慢吗? 【教学反思】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