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同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胡燕尔班级:070214 学号:15

刚翻开人教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初等数论》的目录,许多在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包括我都存在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觉得这些是再简单不过的内容:整除、质数与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同余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都已经学习过,似乎觉得没有必要再去研究,直到接触学习了这门课程,才扭转了我们的看法。

初等数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尤其是理科方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的进修课程。其中包括整数的整除性、同余、同余方程、不定方程、不定方程、简单连分数几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符合了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教学思维外,也有利于学习者积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必备的能力与知识。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科学的王冠,数论是王冠上的明珠。”这颗明珠在小学数学中早已是熠熠闪光——我们小学所学习到的数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整除问题:(1)整除的性质;(2)数的整除特征(小升初常考内容)

余数问题:(1)带余除式的运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总比除数小)

(2)同余的性质和运用

奇偶问题:(1)奇偶与加减运算;(2)奇偶与乘除运算

质数合数:重点是质因数的分解

约数倍数:(1)最大公约最小公倍两大定理(2)约数个数决定法

可见,初等数论的应用与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初等数论,我学到的也只是九牛一毛,谈不上有什么有建设性的问题,只能粗略地谈谈初等

数论中的核心内容——同余,并通过其在初等数论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来说明两者的关系。

同余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首先提出并系统地进行研究的,它是初等数论的核心部分。其中蕴含大量的数论所特有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它的出现使数论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的标志。在这一内容中包括其性质,剩余类与剩余系,欧拉定理和循环小数等几个知识点。在没接触初等数论学习之前,我们对同余这个概念很陌生,其实同余在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奥数中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运用。在小学中主要体现在余数的运用上,余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数学竞赛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概念多,方法性强。

在小学,关于余数问题我们知道:如果整数a除以正整数m,商为q,余数为r,则a=qm+r,其中q与r都是自然数,并且0≤r<m.而现在我们学的同余

知识是:如果两个正整数a,b被非零自然数m除时所得的余数相同,

a=qm+r,b=pm+r,那么就说a与b关于模m同余,记为a≡b(mod m).此时a与b 的差能被m整除,记为a-b ≡0(mod m).因此同余问题常常转化为整除问题求解。

下面,我以一个例题来反应同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题、a除以5余1,b除以5余4,如果3a>b,那么3a-b除以5余几

这道题目出现在小学奥数中,小学生一般的解答方法是:

方法一:凑数法。取a为6,取b为9,这样满足了条件a除以5余1,b

除以5余4,3a-b=9,9/5余数为4。

方法二、设a=5x+1 b=5y+4 3a-b=15x-5y-1=15x-5y-5+4=5(3x-y-1)+1 3a-b除以的余数是4 a=5x+1 (x为正的整数) b=5y+4( y为正的整数)

(3a-b)/5 =(15x+3-5y-4)/5 =3x-y-1/5 =(3x-y-1)+4/5

根据x,y均为正的整数,并且3a>b,所以余数为4。

而在初等数论中的解法:

解:∵a≡1(mod5),

∴3a≡3(mod 5),

或者3a≡8(mod 5).(1)

又∵b≡4(mod 5),(2)

∴(1)-(2)得:

3a-b≡8-4≡4(mod 5).

因此,3a-b除以5余4.

在小学生解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尤其是第二种,都是以同余知识出发去处理问题,只是在形式表达上相对于大学里初等数论练习中较为简单化。在小学的奥数思维训练中,同余思想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如“抽屉原理”是同余应用中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同余理论是近世代数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模型。除此之外,其他很多数学知识都涉及到了同余,比如像欧拉函数,它也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函数之一,在证明过程中就大量地体现了同余的思想。

学过初等数论的人应该都知道,小学数学和初等数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小学数学在于如何应用定理、法则,而初等数论则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应用。显然,初等数论是更为深层次的学习,在难度上有了一个跨越。那么数论部分在小学数学考试题型中占据什么地位呢可以说,翻开任何一本数学辅导书,数论的题型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有专家在小学各类数学竞赛中研究发现,直接运用数论知识解题的题目分值大概占据整张试卷总分的30%左右,而在竞赛的决赛试题中,这一分值比例更高。出题老师喜欢将数论题作为区分尖子生和普通学生的依据,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生在选拔性考试中成绩的好坏。

综上所述,初等数论作为一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之外,更多的是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将初等数论的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小学教育中,进一步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等数论《完全平方数》 习题集(1)

初等数论《完全平方数》习题集(1) 一完全平方数 自然数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完全平方数 N2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121 144 169 … 二完全平方数的特征 1 末位数字为:0、1、4、5、6、9的,可能是完全平方数,如 100 81 64 225 36 169等等。但有的不是完全平方数,如 200 181 464 325 56 189 等等。 2 末位数为:2、3、7、8的整数,肯定不是完全平方数。如22222、12 3 167 38 等等, 3 偶数的平方是4N型的偶数。个位数字是偶数0、 4 、6,十位数字有奇有偶。 它们只能是 00 04 24 44 64 84、16 36 56 76 96 4 奇数的平方是4N+1型的奇数。个位数字是奇数1、9 ,十位数字有奇有偶。即只能是 01 21 41 81 09 29 49 69 89 5 尾数为25的数,可能是完全平方数。如225 625等等, 但有的不是完全平方数,如125 325 7125等等。 6 3k或3k+1型的数,可能是完全平方数。如144=3×48 、121=3×40+1等, 但有的不是完全平方数,如156 =52×3、244=81×3+1等等。

7 完全平方数的数字之和,只能是0,1,4,7,9。数字和是2,3,5,6,8的,肯定不是 完全平方数。 8 如果质数p能整除A,但p的平方不能整除A,则A不是完全平方数。如: 7︱196 49︱ 196 A=196 是完全平方数 7︱119 49ト119 A=119 不是完全平方数 9 相邻整数的平方数之间,不可能有别的平方数。如72=49、82=64之间,不 可能有别的平方数。 总之,以上的判别法,只判别可能是完全平方数,但不能肯定是完全平方数。 实质上只适合判别非完全平方数。 10 判别完全平方数的必要充份条件是:因数一定是偶次方,因数个数一定是奇 数。最直接的方法是质因数分解。例如144=122=24×32 11 平方差公式:X2-Y2=(X-Y)(X+Y) 12 完全平方和公式:(X+Y)2=X2+2XY+Y2 13 完全平方差公式:(X-Y)2= X2-2XY+Y2 14 p=4n+1型的素数,都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如n=7时,p=29=22+52等等 p=4n+3型的素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如n=7时,p=31≠x2+y2等等 15 两个奇数的平方和,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如32+52=34≠y2、92+152=306≠y2等等 15 两个质数的平方和,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如22+32=13≠x2 、 32+52=34≠y2等等 可见,两个质数的平方和,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但肯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17拉格朗日四平方和定理: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四个整数的平方之和。

初等数论练习题及答案

初等数论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τ(2420)=27;?(2420)=_880_ 2、设a ,n 是大于1的整数,若a n -1是质数,则a=_2. 3、模9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是_{-4,-3,-2,-1,0,1,2,3,4}. 4、同余方程9x+12≡0(mod 37)的解是x ≡11(mod 37)。 5、不定方程18x-23y=100的通解是x=900+23t ,y=700+18t t ∈Z 。. 6、分母是正整数m 的既约真分数的个数为_?(m )_。 7 8、??? ??10365 =-1。 9、若p 是素数,则同余方程x p - 1 ≡1(mod p )的解数为二、计算题 1、解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105)。 解:因105 = 3?5?7,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3)的解为x ≡1 (mod 3), 同余方程3x 2+11x -38 ≡0 (mod 5)的解为x ≡0,3 (mod 5),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7)的解为x ≡2,6 (mod 7), 故原同余方程有4解。 作同余方程组:x ≡b 1 (mod 3),x ≡b 2 (mod 5),x ≡b 3 (mod 7), 其中b 1 = 1,b 2 = 0,3,b 3 = 2,6, 由孙子定理得原同余方程的解为x ≡13,55,58,100 (mod 105)。 2、判断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是否有解? 11074217 271071107713231071107311072107 710731072107732107422110721721107213)(=∴-=-=-==-=-=-==??≡-?--?-)()()()(),()()()(),()())()(( )(解: 故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有解。 3、求(127156+34)28除以111的最小非负余数。

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论初等数论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同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姓名:胡燕尔班级:070214 学号:15 刚翻开人教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初等数论》的目录,许多在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包括我都存在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觉得这些是再简单不过的内容:整除、质数与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同余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都已经学习过,似乎觉得没有必要再去研究,直到接触学习了这门课程,才扭转了我们的看法。 初等数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尤其是理科方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的进修课程。其中包括整数的整除性、同余、同余方程、不定方程、不定方程、简单连分数几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符合了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教学思维外,也有利于学习者积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必备的能力与知识。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科学的王冠,数论是王冠上的明珠。”这颗明珠在小学数学中早已是熠熠闪光——我们小学所学习到的数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整除问题:(1)整除的性质;(2)数的整除特征(小升初常考内容) 余数问题:(1)带余除式的运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总比除数小)(2)同余的性质和运用 奇偶问题:(1)奇偶与加减运算;(2)奇偶与乘除运算 质数合数:重点是质因数的分解 约数倍数:(1)最大公约最小公倍两大定理(2)约数个数决定法则可见,初等数论的应用与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初等数论,我学到的也只是九牛一毛,谈不上有什么有建设性的问题,只能粗略地谈谈初等数论中的核心内容——同余,并通过其在初等数论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来说明两者的关系。 同余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首先提出并系统地进行研究的,它是初等数论的核心部分。其中蕴含大量的数论所特有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它的出现使数论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的标志。在这一内容中包括其性质,剩余类与剩余系,欧拉

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从表面意义来讲,就是作为一门研究数的相关性质的数学学科。准确地按照潘承洞、潘承彪两位数论大师的说法: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最基本的性质,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课。它不仅是中、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大学数学各专业的必修课,而且也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所需的课程。纵观数论发展过程,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数论大师,如:华罗庚的早期研究方向、陈景润、潘承洞等。 第一部分:整除 初接触初等数论,经过《初等数论》课本知整除理论是初等数论的基础。整除理论首先涉及整除。现向上延伸则想到整除的对象,即自然数、整数。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我们从接触最初的1、2、3再到后来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再到复数,可谓种类繁多。但数论中的整除运算仅仅局限于自然数及其整数等相关范围内。首先大学数学中绝大多数数学定义中的自然数不包括0 ,这似乎与中学有一点差别,当然整数的定义改变就相对少得多。另外,自然数、整数的相关基本性质需懂得及灵活利用,如分配律、交换律、反对称性等。在初等代数中曾系统地介绍了自然数的起源问题:自然数源于经验,自然数的本质属性是由归纳原理刻画的,它是自然数公理化定义的核心。自然数集合严格的抽象定义是由Peano定理给出的,他刻画了自然数的本质属性,并导出有关自然数的有关性质。 Peano定理:设N是一个非空集合,满足以下条件: (ⅰ)对每一个n∈N,一定有唯一的一个N中的元素与之对应,这个元素记作n+,称为是n的后继元素(或后继); (ⅱ)有元素e∈N,他不是N中任意元素的后继; (ⅲ)N中的任意一个元素至多是一个元素的后继,即从a+=b+ 一定可以推出a=b; (ⅳ)(归纳原理)设S是N的一个子集合,e∈S, 如果n∈S则必有n+ ∈S,那么,S=N. 这样的集合N称为自然数集合,它的元素叫做自然数。 其中的归纳原理是我们常用的数学归纳法的基础。数学归纳法在中学已属重点内容,此处就不作介绍。主要描述一下推广状态下的第二种数学归纳法:(第二种数学归纳法)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一种性质或命题。如果 (1)当n=1时,P(1)不成立; (2)设n>1,若对所有的自然数m

初等数论期末复习资料

数论教案 §1整数的整除 带余除法 1 整数的整除 设a,b 是整数,且b ≠0,如果有整数q,使得a=bq,则称b 整除a,记为b|a,也称b 是a 的因数,a 是b 的倍数. 如果没有整数q,使得a=bq,则称b 不能整除a,记为b?a.例如 2|4, 4|-12, -5|15; 2?3, -3?22. 在中小学数学里,整除概念中的整数是正整数,今天讲的整除中的整数可正可负. 判断是否b|a 当a,b 的数值较大时,可借助计算器判别. 如果b 除a 的商数是整数,说明b|a;如果b 除a 的商不是整数,说明b?a. 例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b|a(1) 7|127 (2) 11|129 (3) 46|9529 (4) 29|5939 整除的简单性质 (1)如果c|b,b|a,那么c|a; (2)如果d|a,d|b,那么对任意整数m,n,都有d|ma+nb. (3)如果 12,,,n a a a L 都是m 的倍数,12,,,n q q q L 是任意整数,那么 1122n n q a q a q a +++L 是m 的倍数. (4)如果c|a,d|b,那么cd|ab 。 例如: 2|4,2|(-6),那么2|4+(-6),2|4-(-6). 2|4,3|(-6),那么2×3|4×(-6). 例2证明任意2个连续整数的乘积,一定可被2整除. 练习 证明任意3个连续整数的乘积,一定可被3整除. 2.带余除法 设a,b 是整数,且b>0,那么有唯一一对整数q,r 使得 a=bq+r,0≤r < b . (1) 这里q 称为b 除a 的商,r 称为b 除a 的余数. 例如-5=3×(-2)+1 5=3×1+2 -5=(-3)×2+1 5=(-3)×(-1)+2 15=(-5)×(-3), -24=(-2)×12. 事实上,以b 除a 的余数也可以是负的.例如 -5=3×(-1)-2=3×(-2)+1. 求b 除a 的余数,也称为模运算(取余):mod.可用计算器进行. 具体操作:输入a-按mod(取余)键-输入b-按=键得出余数.如果b 除a 的余数=0,则b|a;如果b 除a 的余数≠0,则b?a. 例3 利用计算器求余数: (1) 7除127;(2)11除-129 ;(3)46除-9529;(4)-29除5939 奇数、偶数及性质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学习总结 本课程只介绍初等数论的的基本内容。由于初等数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与中学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初等数论对于中学的数学教师和数学系(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在可能情况下学习数论的一些基础内容是有益的.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可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某些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他们的数学训练,这些训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数论课程。 最后,给大家提一点数论的学习方法,即一定不能忽略习题的作用,通过做习题来理解数论的方法和技巧,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习数论时只注意到它的内容而忽略习题的作用,则相当于只身来到宝库而空手返回而异。 数论有丰富的知识和悠久的历史,作为数论的学习者,应该懂得一点数论的常识,为此在辅导材料的最后给大家介绍数论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阅读材料。 初等数论自学安排 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6学时)自学18学时 整除的定义、带余数除法 最大公因数和辗转相除法 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和最小公倍数 素数、算术基本定理 [x]和{x}的性质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习题要求3p :2,3 ; 8p :4 ;12p :1;17p :1,2,5;20p :1。 第二章:不定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c by ax =+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c x a x a x a n n =++ 2211 勾股数 费尔马大定理。 习题要求29p :1,2,4;31p :2,3。

第三章:同余(4学时)自学12学时 同余的定义、性质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 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 欧拉定理、费尔马小定理及在循环小数中的应用 习题要求43p :2,6;46p :1;49p :2,3;53p 1,2。 第四章:同余式(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 同余方程概念 孙子定理 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和解法 素数模的同余方程 威尔逊定理。 习题要求60p :1;64p :1,2;69p :1,2。 第五章:二次同余式和平方剩余(4学时)自学12学时 二次同余式 单素数的平方剩余与平方非剩余 勒让德符号 二次互反律 雅可比符号、 素数模同余方程的解法 习题要求78p :2; 81p :1,2,3;85p :1,2;89p :2;93p :1。 第一章:原根与指标(2学时)自学8学时 指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原根存在的条件 指标及n 次乘余 模2 及合数模指标组、

利用初等数论思想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利用初等数论思想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08数学大专(1)班 30308127 丁令万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上课不懂怎么教、学生听不懂,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数学基础差,解题思想单一等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授课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听懂,并且愿意听。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建议教学过程中采用初等数论的解题思想。 初等数论意指使用不超过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数处理的数论问题,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数的整除性与同余。重要的结论包括中国剩余定理、费马小定理、二次互逆律等等。 解析数论借助微积分及复分析的技术来研究关于整数的问题,主要又可以分为积性数论与加性数论两类。 积性数论藉由研究积性生成函数的性质来探讨质数分布的问题,其中质数定理与狄利克雷定理为这个领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 加性数论则是研究整数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与表示的问题,华林问题是该领域最著名的课题。此外例如筛法、圆法等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重要议题。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中使用的是解析数论中的筛法。 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高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此,数学家都喜欢把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叫做“皇冠上的明珠”,以鼓励人们去“摘取”。 简要列出几颗“明珠”:费尔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歌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圆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 下面列举初等数论中的整除性问题来说明数论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整数的整除性问题,是数论中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国内外数学竞赛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由于整数性质的论证是具体、严格、富有技巧,它既容易使学生接受,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一个有效课题,因此,了解一些整数的性质和整除性问题的解法是很有必要的. 1.整除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所谓整除,就是一个整数被另一个整数除尽,其数学定义如下. 定义设a,b是整数,b≠0.如果有一个整数q,使得a=bq,那么称a能被b整除,或称b整除a,并记作b|a.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整数q,使得a=bq,则称a不能被b整除,或称b不整除a,记作ba. 关于整数的整除,有如下一些基本性质: 性质1 若b|a,c|b,则c|a. 性质2 若c|a,c|b,则c|(a±b). 性质3 若c|a,cb,则c(a±b). 性质4 若b|a,d|c,则bd|ac. 性质5 若a=b+c,且m|a,m|b,则m|c. 性质6 若b|a,c|a,则[b,c]|a(此处[b,c]为b,c的最小公倍数).特别地,当(b,c)=1时,bc|a(此处(b,c)为b,c的最大公约数).性质7 若c|ab,且(c,a)=1,则c|b.特别地,若p是质数,且p|ab,则p|a或p|b. 性质7 若c|ab,且(c,a)=1,则c|b.特别地,若p是质数,且p|ab,则p|a或p|b.

初等数论与中学数学

初等数论与中学数学 摘要:《初等数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历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其问题本身容易搞懂,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但是解决它们却非常困难。近年来,数论在中学数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学的数学竞赛中运用极为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初等数论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以及初等数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初等数论中学数学数学竞赛中学数学教学 正文: 一、初等数论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中,整数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数之一,而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最基本的性质,与算术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初等数论可以说是算术问题的延深。初等数论中的整除性质,抽屉原理等一直是中学数学竞赛最热门的话题,由此可见初等数论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 (一)中学数学中与初等数论相关的几个问题 1、整除问题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知道一个数能不能被令一个数整除,可以用长除法来判断,但当被除数位数较多的时候,计算量增大,问题就变得非常麻烦了。但在学习了初等数论之后问题会得到大大的简化。 1.1整除的概念及其性质 定义1(整除)设a、b是整数,b≠0,如果存在整数q,使得a=bq成立,则称b整除a,或a能被b整除,记作:b∣a。 定理1 (传递性)b∣a,c∣b =〉c∣a 定理2 m∣a,m∣b =〉m∣(a±b) 定理3 m∣a1,……,m∣an,q1,q2,……qn∈Z=〉m∣(a1q1+a1q2+……+anqn) 定理4 设a与b是两个整数,b>0,则存在唯一的两个整数q和r,使得 a=bq+r,0≤r

数学归纳法以及其在初等数论中的应用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数学归纳法及其在初等数论中的应用 院(系)名称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孙xx 学号110412016 指导教师xx 讲师 完成时间2013.5

数学归纳法及其在初等数论的应用 孙xx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10412016 指导教师:xx 摘 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典型的用于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形式在一个无穷数列是成立的.本文通过直接证法引入数学归纳法,并介绍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基本步骤及原理.初等数论研究的是关于整数的问题,故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初等数论中的有关的命题是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初等数论;不定方程;整除;同余 1 引论 1.1 直接证法 众所周知,数学上的许多命题都与自然数有关.这里所指的n ,往往是指任意的一个自然数.因此,这样的一个命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整列命题.要证明这样一整列命题成立,当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常用的方法是置n 的任何具体值而不顾,而把它看成是一个任意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假定它只是任何自然数都具备的共同性质,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推导、运算.如果我们在推导运算中没有遇到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命题的证明了.这种方法就是习惯上所说的直接证法.如下例: 例1 已知)(2;,,2,1≥???=∈n n i R x i ,满足 121=+++n x x x ,021=+++n x x x . 证明

初等数论 论文

突出师范特色改革初等数论教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初等数论课程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高师生师德、授课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等数论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师生授课能力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师范特色,加强对高师生进行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革初等数论教学内容,加强高师生的教师素养培养 1.结合初等数论教学,对高师生进行师德教育我国数学家对数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结合初等数论课程的有关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在数论领域的伟大成就,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同时,结合初等数论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求实精神的教育。如在讲不定方程这一节时,介绍世界上最早提出不定方程的是我国的《九章算术》,比欧洲早200多年。在讲同余方程这一节时,介绍世界上最早提出同余方程组的是我国的《孙子算经》中的孙子定理(即中国剩余定理)。在讲数论与中学教学的联系时,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还介绍华罗庚在数论中的伟大成就,如“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在介绍华罗庚、闵嗣鹤等数论学者甘为人梯,举办数论讨论班,指导年轻数学家(如王元、陈景润、潘承洞等)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宝石”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在讲到高次不定方程时,介绍费马大定理,1637年前后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一代又一代数学家历经35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1993年由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最后证明,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学习风气。 2.结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初等数论的教学内客。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数学师资及其他数学专门人才,我们数学系的大多数毕业生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注重与中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整除、素数和合数、约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平方数、同余、不定方程、[x]、数的非十进制、欧拉函数等内容与中学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是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常客。据统计,被誉为“世界青年智能大赛”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试题中主要用于数论知识来解的约占30%,因此也有人把数论称为是锻炼人思维的体操。对这些知识我们要重点进行讲解,并补充一些中学数学竞赛的题目给他们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我们开设了选修课《竞赛数学》,为提高学生以后从事辅导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创造了一定条件。原根与指标也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内容,但与中学内容联系比较少,我们采取简单介绍的方法进行讲解。 二、改革初等数论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数学系高师生的授课能力。初等数论课中的部分内容,如整除、素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同余等概念,在其他课程中已有涉及,只是没有初等数论中讲得详细、系统,因而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讲、分组讨论,由学生对这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对如何上这节课进行阐述,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

王进明初等数论习题解答

王进明 初等数论 习题及作业解答 P17 习题1-1 1,2(2)(3), 3,7,11,12为作业。 1.已知两整数相除,得商12,余数26,又知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之和为454.求 被除数. 解:1226,1226454,a b a b =++++=12261226454,b b ++++= (121)454122626390,b +=---=b =30, 被除数a =12b +26=360+26=386. 这题的后面部分是小学数学的典型问题之一——“和倍” 问题。 2.证明:(1) 当n ∈Z 且3 9(09)n q r r =+≤<时,r 只可能是0,1,8; 证:把n 按被9除的余数分类,即:若n=3k, k ∈Z ,则3 327n k =, r=0; 若n=3k +1, k ∈Z ,则3 3 2 2 (3)3(3)3(3)19(331)1n k k k k k k =+++=+++,r=1; 若n=3k -1, k ∈Z ,则3 3 2 3 2 (3)3(3)3(3)19(331)8n k k k k k k =-+-=-+-+,r=8. (2) 当 n ∈Z 时, 32326 n n n -+的值是整数。 证 因为32326n n n -+=32236 n n n -+,只需证明分子32 23n n n -+是6的倍数。 (1)(21)n n n n =--++=(1)(2)n n n --+(1)(1)n n n -+. 由k ! 必整除k 个连续整数知:6 |(1)(2)n n n --,6 |(1)(1)n n n -+. 或证:2!|(1)n n -, (1)n n -必为偶数.故只需证3|(1)(21)n n n --. 若3|n, 显然3|(1)(21)n n n --;若n 为3k +1, k ∈Z ,则n -1是3的倍数,得知(1)(21)n n n --为3的倍数;若n 为3k -1, k ∈Z ,则2n -1=2(3k -1)-1=6k-3, 2n -1是3的倍数. 综上所述,(1)(21)n n n --必是6的倍数,故命题得证。 (3) 若n 为非负整数,则133|(11n+2+122n+1). 证明:利用11n+2+122n+1=121×11n +12×144 n =133×11n +12×(144 n -11 n )及例5的结论. (4)当m ,n ,l ∈N +时, ()! !!! m n l m n l ++的值总是整数 证明:()!m n l ++=()(1)(1)()(1)(1)!m n l m n l n l n l n l l l ++++-++++-+?L L 由k !必整除k 个连续整数知:!|()(1)(1)m m n l m n l n l ++++-++L , n ! |()(1)(1)n l n l l ++-+L ,从而由和的整除性即证得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