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讨

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讨
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讨

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且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商务英语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贸易交流的稳定性,必须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跨文化意识切入,分析了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对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定的发展策略。

前言:在全国经济贸易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的翻译中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能够保证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合理性,必须要在其实际应用上加强跨文化意识。而商务英语学习者更应该意识到对于自身能力的要求,在具备一定流利言语表达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尽可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一些文化常识,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商务英语特点

在对外贸易互动中,商务英语的使用几率很大,其翻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活动的进行。英国一位商务专家对于商务英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点明商务英语范畴,其中指出商务英语包括语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灯。在商务活动中,对于商务英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够节省时间,抓住商机,必须要求商务英语翻译的简洁、明了,尽可能的用精短的语言表达清楚商务意图;在商务交流中十分注重礼貌用语,所以商务英语也应讲究用词,体现礼貌和体谅等原则。综上,基本上可以确定商务英语的要求为“具体、准确、礼貌、简明、体谅、体现文化背景等”,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几点。

另外,由于商务贸易活动的特殊性、广泛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期间会有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术语,如果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翻译中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会导致商务谈判的失败。所以,商务英语翻译对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尽可能的培养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二、文化差异示例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示例

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翻译中能够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和体谅能够很好地促进商务谈判的进行。比如:中国式的“谦虚”和外国式的“自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历史、美德的国家,谦虚是中国人一贯的姿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讲求“卑己尊人”,习惯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而对别人十分尊重,这在中国是一项美好的品质。对于别人的夸奖,中国人往往会自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6666055.html,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作者:雷莹王秀峰 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5期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存在差异,而且受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也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英语翻译成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下对英语翻译功能进行解析,诠释英语翻译在文学发展、交际功能等方面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对英语翻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英语翻译;功能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5-0265-02 Abstract: Every country has vital differences in history development. Besides, due to its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influences, their cultures vary from each other too.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there always are some obstacl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result, English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bridg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describe its impact on literary developm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so on, hoping to offer some help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function 中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历程以及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出现差异性,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要依靠英语翻译才能够完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翻译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是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历史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架起了桥梁。接下来文章将对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影响因素以及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英语翻译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文化从宏观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形成于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碰撞,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应用形式。在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及交流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制度,所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也更信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文化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方式,以说明文化转化是译者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接着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作了简要评述,例证了这两种策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文章借鉴歌德关于翻译的论述,主张应用歌德提出的文化融合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化;融合法 Abstract: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flects itself in language in order to show that cultural transf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translators should overcome. Next,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wo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are found to be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ed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n, the paper appraises the comments on translation made by Goethe.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dvanced by Goethe is preferable to the dichotomy of foreigniza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Key words: culture;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 has a cultural, not a biologically inherited function, Sapir, 1949: 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 2005: 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 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

浅谈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

浅谈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 习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产期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具有形象性、簡洁性、通俗性等特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包含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来说,习语具有不可拆分性,换言之,习语的整体含义并不能通过其构成数个词语的逐一累加,而是通过整体性得以表达的。由于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所以,在习语中不难发现其蕴含的社会习俗、人文文化、宗教思想、经济生活、价值态度等。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等方面,因此,本文就以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探究。 一、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性 第一,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性。如前说述,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而英语习语自然就是对于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的一种集中体现。首先,英语习语所使用的比喻形象与汉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具有较大差异性,这就是就中西方不同两个民族在认识和喜好上的差异性。例如:英语习语“as nimble as a squirrel(身手敏捷、动作灵活)”,它反映出看英语文化中对于“squirrel (松鼠)”的认知,它是灵活、敏捷的象征,而在汉语文化中松鼠是“吉祥”和“多子多孙”的象征。其次,英语习语的形成具有有别于汉语习语形成的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中。例如,“dyed in the wool(彻底的,根深蒂固的)”就是来源于英语圈地运动的一个习语。再者,英语所体现出的西方文化很多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这就为何很多英语习语都会涉及古希腊神话人物或是典故的原因。例如,英语习语“Achilles’Heel(致命弱点)”就是出自于古希腊神话,阿喀琉斯的脚跟是其唯一一处没有被神水浸泡到的地方,日后成为其在特洛伊战争中被射中致命的唯一的弱点。 第二,日常饮食上的差异性。民族的日常饮食习惯必然也会体现在语言上,而习语更是如此。英语文化中的黄油、奶酪、面包、果酱等都成为了英语习语中被广泛使用的对象,因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与这些食品相关的习语,例如:“butter and bread(生计,主要收入来源)”,“a traffic jam(交通阻塞)”,“be like chalk and cheese(截然不同、迥异)”,等等。 第三,自然环境上的差异性。由于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与海上、船只等属于有关的习语也很多,例如:“go by the boar d(计划落空)”,“see how the wind blows(观察形式或观察情况)”;而有关比喻观察形势和情况。英国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伦敦更是著名的“雾都”,因而,关于天气的习语在英语中也很多,英国多雨多雾,例如:“as tight as rain(非常健康)”,“in a fog(苦难)”等等。 第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性。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它是人类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汉语文化中有关宗教信仰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都是佛教信仰的几种体现;而英语习语则是集中体现在其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内因和外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映像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宏观上来看,整个翻译活动就是针对“译什么”和“怎么译”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首先,我们要翻译什么这个问题出发,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社会的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1、社会发展呼唤翻译 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一种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地,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接触,翻译恰如一座桥梁,把两个相异的文化连接起来。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2、不同的社会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是翻译同一部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一莎士比亚在我国的翻译为例,朱生豪翻译莎剧时,正值抗战时期,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要弘扬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抵御外侵”的社会政治因素,以显示反抗侵略的决心。朱生豪选择了“忠实通顺”的方法,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相比之下,梁实秋在开始翻译莎剧时社会背景已不同以前,那是中西文化已经开始相互交融,没有了朱生豪那时“以翻译来树立民族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因而梁实秋较大程度上采取了异化的手段,并且在译文中增补了大量的注释。 3、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现在有些人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之风不断滋长,渐渐造成了译风不正。有人指出,中国译坛要纯洁译风,提高翻译质量,必须提高对翻译时也得认识,从端正价值观入手。 二、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语境因素是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他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对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总体认知。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五四时代的文化环境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五四前后关于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场大讨论,触及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者为重等至为关键的方面,对促进译者及出版社朝有规模、有社会因素的方向迈动产生了无形的而巨大的鞭策,奠定了日后的方向。从精心设计去打动读者的情怀到全力追求唤起民众参与社会变革,达到了“足救时弊”。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刺绣:embroider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Warring States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铁饭碗:Iron Bowl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集体舞:Group Dance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e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Mid-Autumn Day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古装片:Costume Drama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火锅:Hot Pot 四人帮:Gang of Four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al Education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Acupuncture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偏旁:radical 孟子:Mencius 亭/阁:Pavilion/Attic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火药:gunpowder

影响翻译的因素

一、文本方面的因素 1、语义理解障碍:阅读和分析原文阶段,原文的语义含糊性和句法复杂性是影响等值程度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原文有意无意的语义含糊,译者很难确定原文的真实语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不同的译文。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喜欢间接地或迂回地表达自己对一个男孩或女孩长相的看法,便说“她长得困难”——这就不能不给译者带来“别扭”的感觉。如果直译为“She grows difficult.”老外读了可能费解;如果意译为“She looks ugly.”原文的风趣就丧失了。要克服语义含糊,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就要求译者对原语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尽可能综合考虑与原文语义相关的所有因素,挖掘出原文真实内涵。即便如此也难实现绝对的“等值”。原文句法过于复杂也是译者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翻译前译者不得不将复杂的句法重新梳理一遍,即先进行语内翻译,然后再转换成译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等值程度。 2、表达方式相异:分析完原文后,在原文转换成译文阶段,译者同样遇到很多影响等值的因素,大都与表达方式、文体风格有关。原文里同一个句法单位,译文通常都有几种等值程度不一的表达方式与之对应(固定用法除外),表达方式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等值程度的高低。我们的取舍原则是选择最自然的对等物,即采用最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及惯用语搭配的表达方式。例如: (1) Shoe the goose. (A)给鹅穿鞋。(B)对牛弹琴。[徒劳无益] (2) Teach fish to swim. (A)教鱼游泳。(B)圣人面前念《三字经》[多此一举] (3)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A)凡是结果好的事就是好事(B)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英文词语的第二种[B]译法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语历史较长,其词语非常丰富多彩。光一个“死”字至少有42钟说法[如,长眠、安息、登仙、圆寂、谢世、驾崩、见马克思去了……等等],英语或其它语种往往很难找到其“等值”的对应词。 3、语法结构不同:正如Mona Baker*所说,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范畴、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这些不同导致它们传达信息的方式也不同。译文语言若缺失原文语言的某种语法范畴或结构,则在译文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原文直接对应的对等物,译者也不得不对原文的信息或增或删、做出某些取舍。在这些影响翻译的语法范畴中,Mona Baker尤其强调了数、性、时态和语体、语态、人称。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也是影响等值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法差异越大,达到等值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汉语中的“独词句”或没有主语的句子很多。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就要补充上语法或逻辑上的主语,这就不能实现“等值”的翻译。“蛇!”作为一个表示惊讶的句子,要用三个以上的英文字,才能将其译出。[It’s a snake! ] “C1=E3”如何等值? 4、文章体裁(text type):文章体裁是影响翻译等值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体裁具有不同的功能,是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抑或呼语功能,这在翻译中都不能忽视。奈达在论述“动态对等”时提出的四条原则之一便是译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例如,原文体裁若具有认识职能,译文也须具有这种职能,原文的语言职能是美学职能,译文也须实现美学职能。诗歌被普遍认为是最难达到等值甚至是一种不可译的文学体裁,不仅因为它在文字、音韵、隐喻等方面的特性,更因为蕴含其中的神韵、意境或者说是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都使常人无法企及。“诗是从来不能贴贴切切翻译成别的语言的”(Poetry can never be adequately rendered.) 对此,译界早有共识。这也是为什么Robert Frost*会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2001:57)。因此,Wilss*提出不同的文章体裁应有不同的等值标准,甚至是每篇文章都应有其自身的等值标准。 二、文化方面的因素 要做到真实地再现原语信息内容,译者要考虑的不仅是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还要重视这两种语言所属的两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社会习俗,于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差异都会承载于各自不同的语言当中。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分析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是做到等值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差异越大,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就越难,等值程度也越会受到影响。Newmark*说过,“一个文本的文化色彩(地方色彩)越浓、时空距离越远,等效就越不可思议。”(the more cultural(the more local, the more remote in time and space)a text,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跨文化英语阅读教程Unit课后翻译

Unit 1 The Texts: Pir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参考译文: 二十一世纪的盗版现象 课文一 现代社会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须依靠知识产权来保障。越来越多的国家遵守国际条约,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但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看看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吸取教训。 Reading B As many Western companies once discovered to their cost, investing in Southeast Asia before the advent of sec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as an expensive proposition. To enter these markets, Western companies had to disclose to authorities details not only of their products, but also of the processes whereby their products were created. The result, all too often, was rapid and blatant copying of goods which were not protected against copyright abuse of this kind. 参考译文: 许多西方公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发现,知识产权保障机制还未健全时,在东南亚投资无异于将钱付诸东流。要进入这些市场,西方公司不仅必须向相关当局说明他们的产品,而且还要说明他们产品的制作过程。而结果经常是本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很快被无耻地抄袭。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来源:文都图书 自从四六级改革以后,翻译就由之前的部分句子汉译英变成了整段的汉译英,这对于考生来说难度确实加大不少。新翻译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等,这就要求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并积累。文都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必备词。 火药gunpowder 印刷术printing 造纸术paper-making 指南针the compass 《三字经》The Three-Word Chant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中国画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书法calligraphy 水墨画Chinese brush painting; 中国结Chinese knot 旗袍Cheongsam 京剧人物脸谱Peking Opera Mask 相声comic crosstalk

皮影戏shadow play; 说书story-telling 武术martial art 阳历solarcalendar 阴历lunarcalendar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太极拳:Tai Chi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火锅:Hot Pot 关于六级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词语最好都要弄清它的英文翻译。平时也要多注意进行练习,因为是新题型,所以真题比较少,大家可以配套文都出版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精析与标准预测》,里面附赠20片短文翻译,让大家有题可做。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