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2-07-10T15:57:20.060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超现

[导读]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摘要:在发展迅猛的,以速度为崇拜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起来,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性研究,能从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插图艺术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宝贵的线条的“魅力”。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创造出新的线的世界。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这些都能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提供广泛的参考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值得不断的讨论、研究与总结。线条作为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线条插图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3-0080-04

一、中国古代插图中线条的艺术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础,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至。“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我们民族在审美意识上所特有的对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承认线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线自身内涵使它成为中国绘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使是历经朝代的更替,特别是受到现当代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对于线的形式及存在方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不过,看似势微的线语言仍然凭借自身的丰富内涵取得不败之地。故此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散发出其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从顾恺之首开笔线形式规范,到梁楷创立人物大写意;从陈洪绶的奇古造型,可大致领略我国绘画断代史的不同层面和发展史的几个大的折点,也可看到中国笔线形式的演进流程与多向发展。因为线这种造型手段的独立性,使得线在描绘物象的生长规律的同时,本身就带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所以线一方面要求具体地描述形状,另一方面还要求条理化,线本身也要达到一种美的线型组织,如画衣纹,事实上的衣纹和用线组织过后的衣纹很有出入,组织过后的衣纹线变得更加好看了。简约的线条需要画家对形体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而造线、简而意足以一当十,意尽其妙。

线条是造型艺术中最基础的,也是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和最基本的风格特征。《考工记》中有载“画缋之事”其“画”字就是勾线的意思。唐代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线的艺术在插图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中有许多线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启示,比如铁线描、兰叶描、屋漏痕等等。线的内涵的补充与形态的创造,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符号,是主观的、个人的创造,它的价值就是个性。这种创造是对于生活、对物体的强烈感受,使人能从这些符号中寻求某种新的领域和境界,线必须是写出来的,写必须以“立意为本”写之前必须蓄意,这样的写线才能“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而只有写才能体现出线是“骨飞”、“骨力”,写出来的线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

中国的绘画是线条的艺术, 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的绘画艺术。线条担负着造型和抒情写意的双重任务,线条有其自身的形式感和表情。线在中国绘画里不但是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手段,还是决定一幅画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关健。线条的视觉作用,被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魅力。中国古代插图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线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古代插图的内容极广,信息量很大,其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从原始社会彩陶文饰上幼稚天真的线描到清代的绘画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都是借线条来表现的。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所在。插图中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涵,更丰富了中国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大都以线造型,生动传神,讲究意境,时至如今仍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二、国内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现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实施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对艺术家创作体裁和样式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冲击,由于插图报酬的微利,对大多数画家已失去吸引力。而书中增加插图则意味着印制投入的增加,虽然成本不大,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计,也不愿为之。加之插图创作须精研原著、详考物象、对画家的艺术修养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而若随意挥洒的即兴挥毫简便快捷既无需动脑考辨物形,又获利迅速,使画家逐渐远离插图领域,而转入其他画种,以至于造成插图园地日渐凋零的局面。另外,少数出版社和书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书内放插图,无非是怕增加出书成本,或者嫌麻烦,不愿费力劳神。部分通俗读物质量下降,造成插图艺术的品位逐渐滑坡,致使不少高水准的画家渐渐冷淡了插图,要寻找一位插图高手已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这是整个插图艺术领域当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殊不知当今的信息传播媒体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字传递这一形式,视听传播已直接冲击古老的“铅字文化”传播。在高速信息时代,直观的图像已使“一幅图相当于一万字”成为可能。插图已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当今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

时到今日,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曾经辉煌过的插图艺术遭受冷落,绘画形式的优秀作品更是鲜见了。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充斥人们生活的是满眼的复制作品和数码图像。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 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插图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将走向何方?成为当今关注插图艺术发展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对任教的广西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19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阅读插图本情况的调查。在书刊阅读的次数上,79%同学会在一周内看几次,基本不看的有21%。在阅读的来源上,约66%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去各类书店或通过网络购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34%的同学通过电脑获取知识,浏览网页和查阅电子书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手段。问卷调查中,当提到印象中最为熟悉的插图书刊时,许多同学写出了《读者》、《女友》《家庭医生》等杂志,也有一部分列出了《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当问到最需要插图的图书种类时,他们更多的认为在儿童读物、文学名著、时尚杂志和艺术图书中应该出现。这些同学的年龄大都在19~21岁左右,正处于主动接收大量外来信息的时期。插图的应用对他们知识积累有多大的作用呢?书籍插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能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呢?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书刊的读者群体并没有因为信息时代里数字化的风行而急剧缩小,阅读书籍插图的载体文学读物依然是年青人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由于它方便快捷

现代艺术思潮 简答 (1)

二简答 1、简述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着名哲学家。唯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上,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着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着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着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3、以《布道后的幻想》为例简述高更艺术的意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19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惨任何感情的表现。 1960年代波普艺术,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19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 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强调以抽象形式表现情感和内在精神的画家。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认为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 他认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映或决断。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来自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是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想象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因此有直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抽象作品,并从抽象角度对点、线、面做出全面深刻的元素分析。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20世纪西方工艺设计中心转移到德国,尤其是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为现代工艺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现代工艺设计的特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2、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分离;

浅谈插图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浅谈插图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摘要:图语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就被先人们利用,它是远古文化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至今留下的有大量考证价值的文化之一,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传达的直观性。在由以前简单的“排版印刷”概念到如今重新树立的”书籍装帧”概念的书籍设计要素,插图在书籍设计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以它独特的魅力将独树一帜。 关键词:插图书籍设计关系重要性 一直以来,书籍以图和书并称,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图文并茂,这渐渐的成为了我们生活中评价图书的标准。作为现代书籍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则是通过对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视觉要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一、插图与书籍设计的关系 在书籍设计时,必须考虑插画的表现形式与书籍的文字、纸张、印刷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静止的形状还是流动的曲线,要与书籍其余部分共同组成一种力量,表达一种意境,在书籍的这块载体有限的方寸土地上,把插图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为书籍设计锦上添花。 插图与书籍装帧的关系:插图是装帧中的一部分,插图最终得以出现,是以纸张印刷的形式,插图的存在形式与纸页的印刷工艺、油墨色彩间的依附关系是肯定会考虑的问题,如果说正文印刷是无光纸面的凸版印刷,那插图表现方式就应与凸版印刷相适应,或电脑制作或彩铅勾画,把不同工艺材料形式呈现出的不同感受与插图理念相融合,求得与纸书印刷工艺的一致性。 插图与版面设计的关系:插图在版面配置上也同样要求一致,版面内容的版心、行、栏会直接控制插图,在布置版面的时候将图片放在文章中间还是尾饰,放在单页还是跨页,整体的构思都应是统一,不然则是突破。总之在编排中要根据字体及疏密、段行间的留白、整体的颜色,覆盖的面积和文中的插图一起考虑。另外,插图的节奏编排也相当重要,(也就是指一般读者阅书速度与编排的节奏以及文字与图片编排的节奏,前者是一种心理感受,后者是说应考虑到读者什么时候阅读,什么时候看插图,什么时候该休息,去把握整体节奏。)就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柱子与格子之间,开一个窗户还是开两个窗户,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插图是文字内容形象的表达,把握插图与版面设计的关系,能够更好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插图与文字内容的关系:插图在表现风格上应与文字内容相协调,如果书稿是通俗刊物,那么插图倾向于易认识、易理解;如果是儿童类题材,插图则应更富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气息;如果是科教类书籍,应是实事求是、严谨、绝忌虚无的。这些表现并非一贯的形式套路,当然需要依靠画者的个人能力,从内容出发求得与其精神相统一。 二、插图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1、具有辅读作用 一本好书在设计中会因为有合适而有内涵的精美插图而出彩,很多读者翻阅一本书时,由于时间等原因的限制,一般只会粗略地翻一翻,不会过于仔细的去阅读文字内容,但他们却可通过文中插图的画幅大小、规格的变化等来猜测书籍中文字信息内容及书籍风格,且图片能把平庸的事物变成活泼生动的画面,比文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热衷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一些文艺规律和传统,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和热切向往,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他们是打

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而得名。其绘画宗旨是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现代艺术思潮-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2、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设共耗时14年,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3、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1897年,法国政法决定,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建造一座纪念塔作为永久标志,由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以钢架构建而成,1889年完工,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地道普遍承认,它揭开了现代审美观念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起点之一。 4、纳比派:1891年出现于巴黎,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这是一个为期很短的艺术运动,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纳比”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称的基本点旨在表明其信念、创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联系,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 5、维也纳分离派:1897年,维也纳美术界持不同见解的青年艺术家成立了“维也纳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 6、“青骑士”:是指德国一群创造抽象风格表现主义作品的艺术家,该集团由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和佛兰兹.马尔克(1880-1916)于1911年在慕尼黑创立,此派成员还有克利和奥格斯特.马克,青骑士是当时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与之前的桥社运动一起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流行与欧美的一种利用光学感觉加强绘画效果的抽象艺术,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造成幻觉效果,打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画家有意大利比亚齐、英国人赖利、美国人莱因哈特和诺兰等。 8、构成主义:1910年代的构成主义是俄国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一大贡献,最初采用拼贴形式,运用不同材料制作悬挂的浮雕抽象构成物,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9、布朗库西:罗马尼亚雕刻家。早年在国内接受教育训炼。1904年移居巴黎后,作品逐渐显露其个人的风格特点。重视“形”的单纯性和纯粹性,赋予“形”以相对独立的意义,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10、考尔德:是美国最受欢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现代艺术家,是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他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塑”驰名于世。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中。 11、多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它既是纯艺术的一种,也是电影、电视、广告和音乐画面的常用手段之一。以数码技术为基点,兼容摄影、录像、视频、声音、装置、互动等综合手段进行创作。是当代西方艺术的主流样式。 12、劳特累克:出生于法国阿尔比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作为艺术的革新者,他以描绘那些抓住并准确表现巴黎蒙巴特尔地区豪放不羁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特点的表演艺人而著称。他的艺术是连接19世纪末实验性绘画和2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主要桥梁。 13、荷兰风格派: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于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14、《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15、莫罗:法国画家。莫罗是法国新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也有把他推为象征派领袖的。早期作品属于些事手法与象征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后期作品狂放洒脱,其艺术反映了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神秘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美术中过渡性的人物。

书籍版式设计大全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B]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常识[/B] 一.版式设计的目的:方便读者,给读者美的享受 二.版式设计的定义: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

三.现在常用的一些版式规格: a)诗集:通常用比较狭长的小开本 b)理论书籍:大32开比较常用 c)儿童读物:接近方形的开度 d)小字典:42开以下的尺寸,106/173mm e)科技技术书:需要较大较宽的开本 f)画册:接近于正方形的比较多 [B]书籍装帧和书籍生产评审标准[/B] 一.装帧: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出书意图 二.版面设计: a)书籍的开本、版心和图片尺寸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贯穿全书始终,包括扉页和附录版面是否易读,是否和书籍内容相适应(具体到字号、行距、行长之间的关系,左右两边整齐或者只有左边整齐等) b)字体是否适应书籍的内容和风格? c)设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如何(文字与图片的关系、注释和脚注等是否便于查找) d)版面的字安排是否一目了然、合适和符合目的(文字的醒目、不同字体的混合是否恰当、标题/页码/书眉等的安排) 三.美术设计: a)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符合书籍的内容和要求,书脊上是否有文字 b)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组合在整体方案之中(例如文字、色彩) c)封面选用的材料是否合理 e)封面设计是否适应书籍装订的工艺要求(例如:封面与书脊连接处,平装书的折痕和精装书的凹槽等) d)图片(照片、插图、技术插图、装饰等)是否组合在基本方案之中,是否符合书籍的要求经过选择的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2-07-10T15:57:20.060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超现 [导读]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摘要:在发展迅猛的,以速度为崇拜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起来,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性研究,能从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插图艺术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宝贵的线条的“魅力”。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创造出新的线的世界。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这些都能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提供广泛的参考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值得不断的讨论、研究与总结。线条作为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线条插图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3-0080-04 一、中国古代插图中线条的艺术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础,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至。“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我们民族在审美意识上所特有的对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承认线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线自身内涵使它成为中国绘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使是历经朝代的更替,特别是受到现当代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对于线的形式及存在方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不过,看似势微的线语言仍然凭借自身的丰富内涵取得不败之地。故此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散发出其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从顾恺之首开笔线形式规范,到梁楷创立人物大写意;从陈洪绶的奇古造型,可大致领略我国绘画断代史的不同层面和发展史的几个大的折点,也可看到中国笔线形式的演进流程与多向发展。因为线这种造型手段的独立性,使得线在描绘物象的生长规律的同时,本身就带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所以线一方面要求具体地描述形状,另一方面还要求条理化,线本身也要达到一种美的线型组织,如画衣纹,事实上的衣纹和用线组织过后的衣纹很有出入,组织过后的衣纹线变得更加好看了。简约的线条需要画家对形体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而造线、简而意足以一当十,意尽其妙。 线条是造型艺术中最基础的,也是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和最基本的风格特征。《考工记》中有载“画缋之事”其“画”字就是勾线的意思。唐代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线的艺术在插图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中有许多线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启示,比如铁线描、兰叶描、屋漏痕等等。线的内涵的补充与形态的创造,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符号,是主观的、个人的创造,它的价值就是个性。这种创造是对于生活、对物体的强烈感受,使人能从这些符号中寻求某种新的领域和境界,线必须是写出来的,写必须以“立意为本”写之前必须蓄意,这样的写线才能“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而只有写才能体现出线是“骨飞”、“骨力”,写出来的线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 中国的绘画是线条的艺术, 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的绘画艺术。线条担负着造型和抒情写意的双重任务,线条有其自身的形式感和表情。线在中国绘画里不但是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手段,还是决定一幅画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关健。线条的视觉作用,被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魅力。中国古代插图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线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古代插图的内容极广,信息量很大,其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从原始社会彩陶文饰上幼稚天真的线描到清代的绘画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都是借线条来表现的。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所在。插图中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涵,更丰富了中国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大都以线造型,生动传神,讲究意境,时至如今仍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二、国内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现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实施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对艺术家创作体裁和样式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冲击,由于插图报酬的微利,对大多数画家已失去吸引力。而书中增加插图则意味着印制投入的增加,虽然成本不大,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计,也不愿为之。加之插图创作须精研原著、详考物象、对画家的艺术修养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而若随意挥洒的即兴挥毫简便快捷既无需动脑考辨物形,又获利迅速,使画家逐渐远离插图领域,而转入其他画种,以至于造成插图园地日渐凋零的局面。另外,少数出版社和书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书内放插图,无非是怕增加出书成本,或者嫌麻烦,不愿费力劳神。部分通俗读物质量下降,造成插图艺术的品位逐渐滑坡,致使不少高水准的画家渐渐冷淡了插图,要寻找一位插图高手已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这是整个插图艺术领域当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殊不知当今的信息传播媒体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字传递这一形式,视听传播已直接冲击古老的“铅字文化”传播。在高速信息时代,直观的图像已使“一幅图相当于一万字”成为可能。插图已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当今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 时到今日,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曾经辉煌过的插图艺术遭受冷落,绘画形式的优秀作品更是鲜见了。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充斥人们生活的是满眼的复制作品和数码图像。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 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插图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将走向何方?成为当今关注插图艺术发展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对任教的广西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19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阅读插图本情况的调查。在书刊阅读的次数上,79%同学会在一周内看几次,基本不看的有21%。在阅读的来源上,约66%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去各类书店或通过网络购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34%的同学通过电脑获取知识,浏览网页和查阅电子书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手段。问卷调查中,当提到印象中最为熟悉的插图书刊时,许多同学写出了《读者》、《女友》《家庭医生》等杂志,也有一部分列出了《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当问到最需要插图的图书种类时,他们更多的认为在儿童读物、文学名著、时尚杂志和艺术图书中应该出现。这些同学的年龄大都在19~21岁左右,正处于主动接收大量外来信息的时期。插图的应用对他们知识积累有多大的作用呢?书籍插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能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呢?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书刊的读者群体并没有因为信息时代里数字化的风行而急剧缩小,阅读书籍插图的载体文学读物依然是年青人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由于它方便快捷

当代艺术思潮

当代艺术思潮----超现实主义 看到题目的我实不知如何下笔,因为学生对当代艺术是不甚了解,相比较当代我还是对古典的艺术比较了解,在我看来要说当代艺术实是太过庞杂,流派甚多(个人觉得)。以学生了解的一点皮毛实在说不出什么。查了些许资料,发现超现实主义,对于现当代艺术影响甚广。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较长,这个流派颇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不论文学,摄影,绘画,影视,还有服装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相应的风格流派。 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利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卢梭、米罗、达利)等人。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乱的预感〉等。超现实主义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一只安达鲁狗》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

现代艺术思潮-论述部分

第三部分:论述 01、试论现代艺术的起因与特征。 答: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 现代艺术的起因: 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生存环境、传播媒介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的艺术观念和形态也必然随之变化,出现了反传统倾向,并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世界各地各民族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在与欧美为主的西方艺术冲突、交融中产生的。说到现代艺术的起因,综合来说,有以下4点: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 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摄影术的发明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传统写实主义艺术的根基。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人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这样,艺术家出图纸,工厂按照图纸生产艺术品,就成了合情合理的艺术创作程序。 宗教的衰落造成人的现实理想与终极理想之间的矛盾。 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哲学极力提倡个人意识和精神的重要价值。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对现代艺术创作影响巨大,叔本华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以及柏格森、荣格、萨特等艺术家,不断地促使艺术走向创新。 现代艺术的特征: 现代艺术的特征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主要有以下特征: 批判性特征: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强烈的批判精神与自觉的哲学反省,共同形成了西方现代艺术开放式的文化品格。破坏——创新——解构——重构的循环运动已成为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合逻辑、合理性、合规律、合人性的反叛态度与批判精神,使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和自我清除的行为成为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良性动力源,以求不断突破或跨越艺术创造极限 实验性特征:20世纪西方前卫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们的实验性。就绘画和雕塑而言,则是在多方位、多层次上自由地实验各种各样的观念计划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探讨了诸如绘画艺术的纯形式语言、绘画以及表演艺术的界限、艺术与现成品的关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摄影、录像、电脑虚拟图像等)的关系、绘画形象与象征图像及语言符号的关系等问题。 前卫性特征: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各种思潮与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脱离“老的”,寻求“新的”艺术样式,所以“前卫”的本质始终具有超前性。西方现代艺术但凡追求、探索,

书籍版式设计要求

书籍的定义 在一定媒体上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 书籍的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前勒口/后勒口 当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有些书有环扉页(或环衬),环扉之后,有一个护页,护页有时候不印东西或只染一个底色,护页之后是扉页,有些书还有书函(或叫书套)。 书籍设计的定义 指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从原稿到成书的整体设计,也被称为装帧设计。 装帧的英文: book design或book binding design 实际上它是: 视觉艺术Communication visual/印刷艺术Typegraphy/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工业设计Industry design/桌面排版Desk Top publishing 的综合艺术。 书籍设计中设计的任务 1.形式与内容统一。 2.考虑读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3.艺术+技术。 书籍设计中设计的范围 1.xx大小及形态的选择。

2.外观、封面、护封、书脊、勒口、封套、腰封、顶头布、书签、书签布、书顶、书口的一系列设计。 3.版式编排(包括: 字体、字号、字间距、行距、分栏、标题、正文、注释、书眉和页码设计 4.零页的设计(包括: 扉页、环衬、版权页)。 5.插图的绘制。 6.印刷工艺的选择和应用。 7.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常识 一.版式设计的目的: 方便读者,给读者xx享受 二.版式设计的定义: 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 三.现在常用的一些版式规格: a)诗集: 通常用比较狭长的小开本。 b)理论书籍: 大32开比较常用。 c)儿童读物:

书籍设计

定义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2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3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图片。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图片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课程教案7.doc

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课程教案7 《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当代艺术设计思潮与方法 总学时数:36 (理论课学时数:18 实践课学时数:18) 使用专业班级:广告设计与制作 课程的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教师:姜涛 课程的任务: 1.了解和探讨后现代时期艺术设计的思潮、风格和流派以及发展趋势; 2.了解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后现代设计运动,对建筑与室内设计史上的重要人 物、事件、代表作品等有一定的认识; 3.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评价分析后现代设计作品。剖析后现代设计的思想动机、 价值取向、审美要求; 4.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以辩证的思想看待设计的 发展,为后续装潢设计的实践课程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课程以现场讲授、参观调研和设计实践相接结合的方法,通过参观、实践和学习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 1、结合参考教材,增加设计作品供学生欣赏和理解设计风格的特点。可适当增加其他设计领域的介绍。 2、现场参观讲授及分析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解读所参观空间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该设计运动的思想根源,使学生懂得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评价设计作品。 3、设计工作坊实训项目:设计方法与应用。对所选设计风格与作品深入解读并进行再设计,体现该课程“向大师学习”,从现场调研到实际设计转化的教学特色,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向大师学习”参观调研活动: 通过课堂讲授的设计流派与风格,运用设计分析方法,对著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设计背景,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师的创作思想、创意思维和设计语言,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每组2-4人,每组选择一个优秀的建筑空间室内外设计作品为分析对象。依据所收集到的相关图纸及图片文字资料,通过临摹草图和现场写生拍照,再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与设计手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所研究空间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并选择一个或几个体现设计思潮的构成空间,重新对该空间进行深入解读后的再设计,从而体现该课程“向大师学习”,从现场调研到实际设计转化的教学特色,体现设计专业的

西方z当代艺术思潮

西方当代艺术 学号:2124131837 姓名:王肇鸣

近现代西方美术思潮是以欧洲工业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显现的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成为西方美术思潮的理论支撑。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与流派影响了我们的艺术创作思想,进而影响创作形式、内容。艺术创作思想、内容形式、表现形式不断被"打碎",而这种"打碎"很快在自由的形式下得以组合,这种组合是一种超越发展。探究打碎背后的意义更具意义。 印象主义: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十九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的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等。主要作品有莫奈的《印象:日出》等。 新印象主义: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卡米尔·毕沙罗等。代表作有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等。 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只是梵高、高更、塞尚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代表作有梵高的《向日葵》,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高更的《玛丽的迎接》等等。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代表作有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 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的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作品画风与众不同,形态夸张,线条粗重,笔触狂放,色彩强烈刺激,形式更加自由被守旧派们挖苦称为“野兽派”主要代表画家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等。其中马蒂斯最为野兽派的一代宗匠。他的画多以女人作为主题,影响他最深的就是女性的美《奢侈、静寂、逸乐》和《裸妇》为其代表名作。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 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代表作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乔治·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房子》以及格里斯的《吉他与乐谱》等等。 未来主义: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帝提倡开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画派的中坚力量是五位意大利人:波丘尼、卡拉、巴拉、塞韦里尼、鲁索罗。主要作品有波丘尼的《美术馆里的骚动》,卡拉的《参战宣言》等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代表

现代艺术思潮-简答

现代艺术思潮-简答

二简答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著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

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自然主义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 是世界着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埃菲尔铁塔:为法国政府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建造一座作的永久性纪念塔。选定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4.纳比派:纳比派,法国的艺术社团,其主要成员是巴黎美术学院的学生。纳比派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5.维也纳分离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支流。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6.“青骑士”:20世纪初在慕尼黑活跃的表现主义集团,成员有康定斯基、马尔凯、克利等。青骑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7、光效应艺术:它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的艺术。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变化来造成一种效果。他们是打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8.构成主义:20世纪初构成主义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是指运用不通材料制作和悬挂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9.布朗库西:(1876--1957)是现代雕塑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是继罗丹之后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10.考尔德:(1898--1976)20世纪美国现代雕塑家。以“活动雕塑”驰名于世。受抽象主义理论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11.多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艺术形式,采用多样性现代媒体实施艺术创作,包括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12劳特雷克:(1864--1901)他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以描绘性线条来完成平涂色块的可能,以色彩的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