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上册的学习的教案全册学习的教案.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上册的学习的教案全册学习的教案.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上册的学习的教案全册学习的教案.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

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 , 展开合理的想象 , 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 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 , 展开合理的想象 , 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 , 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

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伟大的作家 , 出身贵族 , 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 , 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 ,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 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 读准字音 , 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 ,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 , 在邻居西蒙病死后 , 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 , 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 , 大家边听边想 , 这篇课文先讲什么 , 再讲什么 , 最后讲什么 , 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 , 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

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 , 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 还只能 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 ___________;吃的是

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 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 从 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 , 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 , 还用 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 , 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 , 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 , 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 , 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

潮。在这个时期 , 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 , 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 ,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 , 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 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 , 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 , 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

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 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 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 , 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 , 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 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 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 , 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 , 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

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 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 , 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 , 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

不容易 , 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 , 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 , 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 , 当丈夫走进屋时 , 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 , 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 , 她脸色发白 , 说话断断续续 , 丈夫平安归来 , 该有多少话要说呀 , 而现在却变得沉默 , 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 , 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 , 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 , 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 , 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 , 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 , 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 , 我们 ,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 , 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 , 准备付出更多的劳

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 , 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 , 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 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 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 , 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 , 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 , 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 , 评价作品。

五、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 , 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 , 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

9、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六、教学反思: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 , 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

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 , 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

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 , 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 , 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用意是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 , 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 , 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 , 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 , 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 , 继之眼睛一亮?此时 , 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 , 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 , 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 , “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 想挡住我的路 , “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 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

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 , “我”走进了后院 , 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 , “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 , 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 , 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 , 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 , 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 , 明白了真相 , “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 , 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 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 , 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 , 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 , 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 , 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

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板书: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六、教学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 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 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 , 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 , 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 , 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 , 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 总共出现了几次 , 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 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 , 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 , 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 ,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 , 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 , 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

动。)②是谁给了我动力 , 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 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 , 小伙子?不过 ,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 , 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 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 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 , 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 , 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 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 , 你品味到了什么?②找出描写老妇

人语言的句子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 , “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 , 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

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 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

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 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

着我 , 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 那么她平静的神态 , 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 , 就是无声的激励 , 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 ,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 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 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 , 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 , 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 , 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 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 , 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 , 发挥想象 , 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 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 , 她平静地望着我 , 仿佛在说当

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 , 她平静地望着我 , 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 ,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 , 仿佛在说 3、

交流所写的内容 , 简单评议。

四、教学反思:

12* 用心灵去倾听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 , 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 , 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二、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 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 , 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 , 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 , 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 ,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 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 , 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 , 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 , 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 , 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 , 我还没有见过她时 , 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

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 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 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 , 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

个母亲 , 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 , 面对我的求助 , 如果换了其他人 , 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 , 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 , 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 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 , 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 , 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 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 , 生活就是这样 , 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 , 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 , 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 , 细心的孩子 ,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 , 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

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 , 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 , 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 , 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 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 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 , 期待你的笑容 !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们的视野 , 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 告诉你一个发现 , 你和我都会感动 , 世界很小 , 是个家庭 !

2、同学们 , 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 , 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五、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 , 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 , 能积极尝试 , 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要有真情实感 , 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 , 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 , 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 , 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 , 准备 5分钟。小

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 , 进行辩论 , 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 , 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 语言得体 , 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 , 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 , 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 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 ,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 , 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

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 , 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 , 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 , 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 , 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 , 同桌间交流 , 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 , 写出真情实感 , 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 , 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 其他学生认真听 , 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 , 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

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 , 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 , 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 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 , 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

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 , 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 , 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 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 , 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 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 , 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 , 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 , 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 , 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 , 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 , 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 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 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 , 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 , 天之道也;诚之者 , 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 , 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 ,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 , 纤毫必偿;有所期约 , 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 , 一丝一毫都不能

少;与人约好的时间 , 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略

教学反思:

13.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 10个生字 , 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

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 ,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学习说明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搜集地球相关资料, 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 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 ,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 , 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 , 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 生起读课题。

5生初读课文 , 读准生字字音 , 了解字意 , 交流沟通 ,

6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 , 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

到这些 , 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同桌交流、讨论 , 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 , 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 , 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 , 自己读一读 , 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 , 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 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 那么亲切 , 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 , 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 , 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 把地球比作摇篮 , 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 , 学生再读地球 , 这位人类的母亲 , 这个生命的摇篮 , 是那么美丽壮观 , 和蔼可亲时 , 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 , 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 , 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 , 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 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 , 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 , 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

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 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 明白“本来”的意思 , 如果去掉它 , 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 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 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 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 , 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

球”。(1)让学生自由读文 , 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 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 , 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 交流讨论 , 为了保护地球 , 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 相互启迪 ,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 , 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 , 我们都行动起来 , 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 , 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 , 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 , 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 , 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 , 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 , 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

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同桌讨论 , 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 , 然后全班交流。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模拟当时的情景,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好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课型及教学课时: 新授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 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 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订试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手机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 3.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4.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课件。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8+8+8=()×() (2)5×4=()+()+()+() (3)5×12是多少?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 6+2 6+ 3 6= 3 10+ 3 10+ 3 10= 计算3 10+3 10+3 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看作分子?引导学生得出3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景图) (1)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请列出你的算式。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 生1:每个人吃29个,3个人就是3个29相加,即29+29+2 9。 生2:用乘法表示为2 9×3。 师:2 9×3表示什么意思? 生:29×3表示3个2 9 是多少。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 ×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生1:按照加法计算:29×3=29+29+29=2+2+29=69=2 3(个)。 生2:2 9×3=2×39=69=23(个)。 生3:29×3=2,×)1,3),9,3))=2 3 (个)。 师:比较一下,前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 生:有多少个19 。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师:刚才第3位同学与第2位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算法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1)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求3桶共有多少升?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录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Array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 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最新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 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 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83×38 157×715 5×51 121 ×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83和38互为倒数,就是指83的倒数是38,38的倒数是8 3。)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①75×57 =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②71 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53 6 27 35 61 1 72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53 3 5 6=16 61 组织检验:53×35=1,6×6 1 =1。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I)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 第 三单元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时 导入新,揭示题 一、板书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读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文9~11自然段。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文9~11自然段。 、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 (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 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 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 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 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 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 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第一组 1山中访友 2*山雨 3草虫的村落 4*索溪峪的“野”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詹天佑 6怀念母亲 7*彩色的翅膀 8*中华少年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9穷人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3只有一个地球 14* 大瀑布的葬礼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 青山不老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7少年闰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 天上的街市 白桦 与诗同行 我们去看海 致老鼠 爸爸的鼾声 给诗加“腰” 诗中的“秋” 第七组 21老人与海鸥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23最后一头战象 24* 金色的脚印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 27* 蒙娜丽莎之约 28* 我的舞台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林海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小抄写员 鹿和狼的故事 军神 我们的方阵 军犬黑子 看戏 生字表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