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深圳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3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工友、农友和其他任何一个略有良知的朋友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无不感到心惊肉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以来,深圳富士康在众目睽睽之下接二连三刷新员工跳楼纪录,必有其不可告人的企业“黑幕”。

富士康在我国台湾被称为鸿海集团,1988年投资祖国大陆,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多年来集团杰出的营运成绩和扎根大陆、深耕科技的投资策略,深为国家与地方领导肯定: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李长春、

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集团视察,给集团“扎根中国,运筹全球”以巨力支持。

只是显得另类的是,以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规模、企业名气、企业实力,员工的收入居然还只能无限接近最低收入线。当然,这与富士康"代加工大王"的企业定位有关,富士康为国际很多知名电子品牌生产产品,但它从来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出厂后,被贴上惠普、苹果等著名品牌后,高价卖出,而富士康没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它所能做的只是榨取自己工厂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虽然是他们带着广大的建筑农民工盖起了高楼大厦,但这些永远不属于他们,包工头们所能攫取的也只是这些最底层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说"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只有在不劳动时才感到自由,感到舒畅。这种劳动制度使人扭曲成为机器,人沦为了物。80后女孩青桐毕业后进入富士康做一名基层员,亲历过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和职场斗争,2009年辞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富士康工作期间,我也曾想自杀。"她说,自己进入富士康的第一年,每天穿着一件白白厚厚的只能看见眼睛的无尘衣,埋头工作12小时,出现一点差错,面临的是上级主管的批评,还要扣工资。工作时,有巡视人员突然出现在你背后,面无表情的看着你,吓你一大跳。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与外界是一种隔绝的状态,即使住在同一宿舍,大家也不怎么说话。那些试图或成功自杀的员工在劳资博弈中处于极端弱势地位,有时需要遵守种种不合理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规章制度,必须用透支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换取勉强糊口的薪水,不少时候还被克扣拖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主眼里,他们和冰冷的机器设备别无二致,都是换取利润的工具,都叫成本。在泰罗制的劳动过程中,人被异化为兽,这样的劳动活动被异化为痛苦的折磨,幸福指数几乎为零。连以后一月为主管的青桐姑娘就几乎自杀,更何况挣扎在一线的工人呢?难怪当青桐的自传体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一书刚上市就反映强烈。

一个员工跳楼,可能是个体的原因,如果连续有员工跳楼,那么显然富士康有问题。富士康的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力,必须认识到,新一代打工者和他们的前辈不一样了。虽然报酬是重要的考量,但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再只满足于报酬,他们更关心发展空间和人的自由与尊严。上升通道被堵塞,对未来的想象被挤压,头顶看得见而冲不破“玻璃天花板”,就会产生形而上的绝望。前员工马丽群,有一个特别身份,她是今年1月富士康跳楼员工马向前的姐姐。马丽群介绍:"我们的基层员工很辛苦,每天就像机器一样做来做去,可以说被训练成了一台机器。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不尊重我们员工的自尊心。有的时间,说不好就骂,有时候骂你都很正常。"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富士康基层员工的生存境况。据称,富士康十分重视成本控制。2008年,深圳市把最低工资标准从750元增长到900元,这就让富士康感到受不了。为此,特地把手机生产基地转移到河北廊坊等地区。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

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趋势,我们不得不过早的作好就业规划。或许你想过进入外企或国企,每月领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资,对外称这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或许你已将目光投向海外,指望着出国深造,做一个海归或争取一张绿卡;或许你下决心自主创业,创办自己的公司。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我们将在自己的公司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让我们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会领着满意的工资,多年以后甚至可能在公司有自己的团队,在某些方面不可替代,但却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者这一角色。随着科学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我们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我们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领着工资,却也在无偿地为公司创造着不可计数的剩余价值。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真正价值,不能被职位和工资衡量。或许我们中有少数会坚持自主创业,扮演剥削者的角色,这也是摆脱被剥削身份的有效途径,自主创业的成功无疑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吸取富士康现象的教训,我们不应被利润蒙蔽良心,忽视员工的感受,无论在何时何地凝聚力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有理想有目标的新一代青年,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残酷地摆在眼前,如果不能适应就应该尝试着去改变,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我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反抗去斥责。

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应保持思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指导实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_马克思主义整体性_研究综览

北京日报/2012年/5月/28日/第018版 理论周刊?学习与答疑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览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曾长秋李邦铭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以下是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五种界定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其中包括:(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5)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些学者认为,以上定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片面的一面。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甚至主要方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视。 由于难以形成广泛共识,使得“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道难题,需要研究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野中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的四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两种传统的理解: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的体系化;另一种是以卢卡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及其观点相互关系的角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随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和定义。主要可分成以下几种: (1)态度说。认为整体性是一种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观念和态度,即既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又以整体性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2)范畴说。认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涉及了一些范畴或领域,这些范畴或领域的集合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主题说。认为整体性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简单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应该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突出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核心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是围绕着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展开的。 (4)层次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包含着几个层次,而且是通过这些层次表现出来的。例如“三层次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通过这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的。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不同认识视角 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视角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比如: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 有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思想变革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马克思主义发展遭受曲折,原因一般都在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遭受了破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姓名:江涛 班级:10级生物工程班 学号:201002016025 本文摘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任何事物都有二面性,我们要辩证得看待问题,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辩证思维矛盾实践与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握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41班 姓名:李琳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 我认为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从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有机统一性和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体性发展的特点

来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它是建立在实践运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科学学说。 这种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的、整体的性质,规定了这种学说的整体的性质。这种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表现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它们是溶为一个整体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通常只从哲学角度来研究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这种变革的科学性质,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强调的是马克思实现的向实践向度的转变。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哲学内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表现在从思想到现实的根本转变,即哲学的出发点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和共产主义的内在的统一。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看着是同一个东西。他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批判现实的生活关系”的错误时指出:“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1】这是因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人出发和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必然地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导致共产主义。在这里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被看着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上最显著的特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共产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更要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和它有着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什么整体性而言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往往都是从这三个组成部分方面来理解的。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忽略了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这既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也说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强调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了整体就是整体,真正的整体既不能归结为部分,也不是由部分的集合所构成,我们既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拼凑或相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理论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究竟有哪些?我认为,首先包括了在物质与意识、社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本课前三章是哲学相关知识,因此建议将前三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习。考研政治所规定的哲学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论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部分内容。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第二部分辩证法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另一部分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一幅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卷”。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三部分认识论 即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特别是“真理与价值”这一节,需要特别注意。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 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唯物史观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值得注意。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评现在社会的“姿”本主义价值体系 食品科技学院食安1082班蒲利民200811221218 我最近在猫扑网上看到有人把《资本论》可以写成《姿本论》,我相信这是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在如今这个娱乐占主导的时代,姿本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资本是可以强行并购姿本的。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其核心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在经过这样的更改后,可以微微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正在不断的倒塌,不断的畸变,留下锈迹斑斑扭曲的支架,犹如懦夫的拳头,仍然可以举起,象在抗议,象在挑衅,除了证明他很生气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怒和血性的体现。这是个生理上亢奋,心理上阳痿的时代;这是个行为上勇往直前,而精神上迷惘的时代;这是个物质上丰富,而心灵上苍白的时代。无论是现实的批判,还是非现实的批判,都无法弥补已经迷失的曾经的美好。 无论是《资本论》还是《姿本论》,核心永远是“资本”。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体系刚刚完成,资本开始洗牌。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资本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可以进一步完成自己原始积累的使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风波和各种各样的经济风波后,世界资本的走向没有象德国哲学家预言的那样完成“公产”。尽管有“国家资本主义”出现,尽管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分裂后也沦落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的命脉仍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数人所能奉献的依然只是“剩余价值”,永远无法拥有“资本”。 在无法拥有姿本的绝望现实之下那些拥有“姿本”的和那些会经营“姿本”人微微看到希望的曙光,性感就是胜利——这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显规则”。美女与球星,美女和富豪等等,为生活重新下了一个定义,然后由亟需养眼的凡夫俗子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球星,富豪身边的女人不是明星就是名模,身材都是超级惹火,脸蛋更是千娇百媚,姿色就是价值。 漂亮的脸蛋能催化财富,不管你喜不喜欢。今天,“姿本”正无所不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可以让观者赏心悦目、商家盆满钵满、美女一夜成名的多赢经济模式,即将成为与房地产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产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论观点。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三者从时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通过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彼此联系展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2.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什么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前苏联社会主义还会解体?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终极理论,由于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境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获得丰富和发展。但前苏联社会主义自斯大林伊始,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顾前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历史前提有所不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描绘,形成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在此身已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1的、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准? 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行。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坚持实践标准时,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4.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问: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价值是不是唯一的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是否也能创造价值? 答: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商品的价值也只能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为机器设备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不能离开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劳动力)而独立存在。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包括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众多的“总体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机器设备的开启、监视、调试、信息处理和检修等,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只是作为“物”的要素、作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活劳动转移到商品当中去,但它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现实生活中,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实现较多的利润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虽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却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在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哪一个个别企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高于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因此,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就可以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我们的马克思基本理论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就是我们在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就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就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就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就是在您不知向左拐还就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您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就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您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您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就是不就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您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瞧,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瞧,关键就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就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就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瞧作就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就是把它瞧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就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您的才华与能力恰恰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瞧,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就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瞧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就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就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她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瞧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就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不!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您死我活,而就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1、分析和综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项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无这一指导思想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就可使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少走弯路;而没有这一指导思想,则会把研究工作导入歧途,甚至得出谬误的结论。不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方法本身,它虽对各种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或者说,各种具体方法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它却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要想达到研究的目的,完成研究的任务,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并正确具体的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除了层次上地位不同及过程上排列不同之外,又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例如,研究过去的教育情况只能用历史法;而想要估计未来的教育情况则只能用预测法。在现状的研究中,如果所研究的现象是研究者直接观察所及的,就可用观察法;若只能用间接方法了解的,就可用调查法或文献法。已有设想或假说而不知结果如何可用实验法;反之,已见结果而不知原因则可用追因法或经验总结法;欲知确切数量须用测量法;而整理大量数据则须用统计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的需要,并结合研究者本人的条件来选择最适当的研究方法。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是为了解决某一研究问题才需要采取这种或那种方法。所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需要,不能片面地追求方法的形式,为方法而方法,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 2、实践 从广义物质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外界物质与外界物质,外界物质与意识,意识与意识(如个体与群体,过去与现在)的相互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