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章末总结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章末总结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章末总结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总复习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巩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小结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总结,培养学生的查漏补缺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要点,同时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要点,同时提高应试能力。

【课型】新授课【教具媒体】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总结

二、【明确目的】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巩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2、理解典型题的解题思路。

三、【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更正的知识点总结试卷,进行重点点拨。

四、【合作交流】

典型题1、4、5、7。

五、【展示点拨】

1.右图是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性果蝇。

(2)图中共有个染色体组,是倍体。

(3)图中有对同源染色体,对常染色体,对

等位基因,1和3是染色体,B和b是基因,W和B是基因。(4)图中不可表示果蝇哪一类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

A.受精卵

B.精原细胞

C.体细胞

D.卵原细胞

4.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病(T)小麦和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品种作亲本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品种,其过程如图所示: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dT配子—→dT幼苗—→符合要求的理想品种

(1)A在遗传学上称之为。(2)F1的基因型是______。(3)过程B和C分别叫做、。(4)完成过程D常用的药物是。

(5)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品种的基因型是。

5.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先将二倍体西瓜幼苗(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四倍体西瓜植株()(B),用二倍体西瓜()(C)授粉,产生种子(D)。将该种子种下,长成的植株(E)开花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刺激,可获得无籽西瓜(F)。请回答:

(1)上述培养无籽西瓜的方法称为。(2)D的胚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3)B长成的西瓜果皮中含个染色体组,发育中的胚乳细胞内含个染色体组。(4)F为无籽西瓜的原因是。

(5)因三倍体西瓜种子较少,不利于扩大栽培,请提出一种既不改变其遗传特性,又能在较大面积扩大栽培的措施:。

7.科学家将使啤酒产生丰富泡沫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使其产生LTP1蛋白,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注: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1)图中所示的基因工程操作过程的A和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中可以看出所用的运载体B是__________。

(3)请画出LTP1基因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_。请画出B被限制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LTP1基因和B所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黏合?__________。假设能的话,还必须需要的一种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

课后记:

高中化学选修五(人教版检测)第五章章末系统总结Word版含答案

章末系统总结 (对应学生用书P91) 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实验专项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 1.合成方法。 (1)酸催化。 在酸催化下,等物质的量的苯酚与甲醛反应,苯酚邻位或对位的氢原子与甲醛的羰基加 成生成羟甲基苯酚: 然后羟甲基苯酚之间相互脱水缩合成线型结构高分子:

(2)碱催化。 在碱催化下,等物质的量或过量的甲醛与苯酚反应,生成羟甲基苯酚、二羟甲基苯酚、 三羟甲基苯酚等,然后加热继续反应,就可以生成网状结构(也称体型结构)的酚醛树脂。 2.实验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和性质。 1.实验室制取少量酚醛树脂的过程如下:在大试管中加入2.5 g苯酚,加入2.5 mL 质量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再加入1 mL浓盐酸,加热,等反应不再剧烈进行后,再加热一会儿,即可看到黏稠的近似固体的酚醛树脂。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加热的方式是________。 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沸水浴 C.50 ℃~60 ℃水浴 D.用手微热 (3)本实验中还用到乙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制取酚醛树脂时,甲醛和苯酚在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沸水浴加热可制得线型结构的热塑性酚醛树脂,该树脂可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乙醇清洗盛酚醛树脂的试管。 答案:(1)催化剂(2)B (3)清洗盛酚醛树脂的试管

空间几何体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侧视图:从左往右俯视图:从上往下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毛概 第六章 小结

第六章小结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要点: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推进的。通过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高新科技对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 (2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 3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 、发展才是硬道理 ( 1 )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5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知识点总结

空间几何体知识点总结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称之为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 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顶点。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圭寸闭几何体称之为旋转体,其中定直线称为旋转体的 轴。 (1)柱 棱柱:一般的,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为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 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注:相关棱柱几何体系列(棱柱、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关系: 四棱柱I底面为平行四边形怦行六面体I侧棱垂直于底面IB平行?硕本I底面为矩形 ■------------------------------ Bh. ------------ ①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③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④直棱柱的侧棱长与高相等,侧面与对角面是矩形。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斜棱柱棱柱: κ=≡τ?tr J車""理》正棱柱 按方体底面为正方形正四棱柱恻棱与底面边栓相萨IlE方体I 棱柱的性质: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优化总结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2.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规律特点 一般公式法v=v0+at,x=v0t+ 1 2at 2,v2-v20=2ax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正方向相反者为负

平均速度法 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 v -=1 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速度法 v t 2 =v -=1 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 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方法.例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象法 应用v -t 图象,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免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 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 4l 处的 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 C 所用的时间. [解析] 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x BC =at 2BC 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 4 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法二:基本公式法 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 v 20=2ax AC ① v 2B =v 2 0-2ax AB ② x AB =34 x AC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v B =v 0 2 ④ 又v B =v 0-at ⑤ v B =at BC ⑥ 由④⑤⑥式解得t BC =t . 法三: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2n -1)

20182019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章末复习课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章末复习课 网络构建 核心归纳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侧面积和体积 名称定义图形侧面积体积 多面 体 棱柱 有两个面互相 平行,其余各面 都是四边形,并 且每相邻两个 四边形的公共 边都互相平行 S正棱柱侧=Ch, C为底面的周 长,h为高 V=Sh,S为底面积, h为高 棱锥 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都是有一个公 共顶点的三角 形 S正棱锥侧= 1 2 Ch′, C为底面的周 长,h′为斜高 V= 1 3 Sh,S为底面积, h为高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面去截棱锥,底 面与截面之间 的部分 S正棱台侧= 1 2 (C+ C′)h′,C′,C 分别为上、下底 面的周长,h′为 斜高 V= 1 3 (S+S′+ SS′)·h,S′,S分 别为上、下底面面积, h为高 旋转体圆柱 以矩形的一边 所在直线为旋 转轴,其余三边 旋转形成的面 所围成的旋转 体 S侧=2πrh, r为底面半径,h 为高 V=Sh=πr2h,S为底 面面积,r为底面半径, h为高 圆锥 以直角三角形 的一条直角边 所在直线为旋 转轴,其余两边 旋转形成的面 所围成的旋转 体 S侧=πrl, r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V= 1 3 Sh= 1 3 πr2h,S为 底面面积,r为底面半 径,h为高 旋转体圆台 用平行于圆锥 底面的平面去 截圆锥,底面和 截面之间的部 分 S侧=π(r′+ r)l,r′,r分 别为上、下底面 半径,l为母线 长 V= 1 3 (S′+S′·S +S)h= 1 3 π(r′2+ r′·r+r2),S′,S 分别为上、下底面面 积,r′,r分别为上、 下底面半径,h为高 球 以半圆的直径 所在直线为旋 转轴,半圆面旋 转一周形成的 S球=4πR2, R为球的半径 V= 4 3 πR3,R为球的半 径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最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知识点归纳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和简单组合体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简单组合体的构成形式: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 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投影: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 (1)定义: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三视图中反应的长、宽、高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 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图形. 3、斜二测画法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xOy (尽可能使更多的点在坐标轴上) ②建立斜坐标系'''x O y ∠,使''' x O y ∠=450(或1350 ),注意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 轴,且长度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 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S r R l 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1锥体; ()1 3 V h S S =下 台体上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05章章末总结

ZHISHIHULIAMWANG 知识互联网 02 易错警示录 【例1】如图1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与水平面 的夹角为B时,船的速度为V,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错因分析1?人拉绳行走的速度即绳的速度,错误地采用力的分解法则,将人拉绳行走的 速度按图甲所示进行分解,水平分速度为船的速度,得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 ②项. 第五章章末总结 万 有 引 力 定 律 抛 休 运 动 与 圆 周 运 动 鸟错点iE找不准合运动、分运动,造成错误 图1 ①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0S 9②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韵 ③船的加速度为 Feos 9— F f m ④船的加速度为 F — F f m 2?错误地认为绳作用于船的拉力的水平分力即为错选④项. 有错必SJdlf钟氏鸣 m,水的阻力恒为F f,当轻绳 F,则此时(). v eos 错选

a t a 2 a 2 v 2 正确解析 船的速度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滑轮与船间的绳缩短,二是绳绕滑轮顺时针 转动,因此将船的速度进行分解如图乙所示,人拉绳行走的速度 v 人=VCOS 0,①对、②错; 绳对船的拉力等于人拉绳的力,即绳的拉力大小为 F ,与水平方向成 0角,因此Feos 0— F f 正确解析飞机在空中水平盘旋时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重力和空气的作用 2 力两个力的作用,其合力提供向心力 F n = m*.飞机受力情况示意图如图乙所示, 根据勾股定 理得:F = , mg 2 + F n 2 = m - : g 2 + R 2. 答案 C 屯错点二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 【例3】 如图3同步卫星与地 图3 心的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i ,向心加速度为a 仁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 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 v 2,地球半径为 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 ①④ D .②③ 错因分析 解本题容易犯的错误是,不分青红皂白,由于思维定式,对近地卫星、同步 =ma ,得 a = FCOS 0 - F f ,③对、④错. 答案 C 【例2】 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恒定速率 为g ,则此时空气对飞机的作用力大小为 2 V A . mR C . m 「+ R v 在空中水平盘旋(如图2 所示),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 ,重力加速度 (). B . mg g 2 -存 错因分析本题错误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建立飞机运动的模型 (实质上是圆锥摆模型), 错误地认为飞机沿倾斜面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力情况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得出 F = .mg 2— F n 2 = m : g 2 — R ,错选 D ; 机的作用力就是向心力而错选 二是对飞机受力情况分析错误,错误地认为空气对飞 m v 2 ④也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章末总结

第一章章末总结 一、直观图和三视图的画法 直观图和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不同表现形式,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由空间几何体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同样由三视图可以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解决此类问题主要依据它们的概念和画法规则.例1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1)说出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画出直观图; (2)计算该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二、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关于多点共线问题往往需要证明这些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2.多线共点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线都过某两条线的交点. 3.多点共面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点在某三点或四点确定的平面上. 4.多线共面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线在某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内. 例2如图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G、H分别在BC、CD上,且BG∶GC=DH∶HC=1∶2.求证: (1)E、F、G、H四点共面; (2)GE与HF的交点在直线AC上. 三、平行问题 1.空间平行关系的判定方法: (1)判定线线平行的方法. ①利用线线平行的定义证共面而且无公共点(结合反证法); ②利用平行公理; ③利用线面平行性质定理; ④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a⊥α,b⊥α,则a∥b); ⑤利用面面平行性质定理(若α∥β,α∩γ=a,β∩γ=b,则a∥b). (2)判断线面平行的方法: ①线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 ②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 α,a∥b?a∥α);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 α?a∥β); ④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a∥α?a∥β). (3)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有: ①平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 ②判定定理(若a∥β,b∥β,a、b α,且a∩b=A,则α∥β); ③判定定理的推论(若a∥a′,b∥b′,a α,b α且a∩b=A,a′ β,b′ β,且a′∩b′=A′,则α∥β); ④线面垂直性质定理(若a⊥α,a⊥β,则α∥β); ⑤平面平行的性质(传递性:α∥β,β∥γ?α∥γ). 2.平行关系的转化是:

第六章章末小结与提升—2020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检测

章末小结与提升 { 力{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描述{ 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和作用点力的单位:牛顿( N ) 力的示意图: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等使用方法:了解量程、明确分度值、校零、测量重力{ 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 而产生的大小和方向:大小G =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等效的重力作用点找重心的方法:悬挂法、支撑法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以滚动代替滑动;④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离 类型1 质量与重力 1.如图所示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50 kg 的中学生在金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437.5 N,质量是 50 kg(地球上g 取10 N/kg)。

https://www.360docs.net/doc/3f5669134.html,TV 科教频道曾报道:有一辆小车载人后停在水平放置的地磅上时,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对地磅的压力分别为4750 N 、4980 N 、4040 N 、3960 N 。假设该小车四个轮子的轴心围成一个长方形,O 为几何中心,AB 、CD 为两条对称轴,如图所示。若再在车上放一重物,能使整辆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线通过O 点,则该重物的重心应落在( C ) A.AOC 区域上 B.BOC 区域上 C.AOD 区域上 D.BOD 区域上 3.一辆自重是2.5×104 N 的卡车,装载着20箱货物,每箱货物的质量为400 kg(g 取10 N/kg),要经过一座大桥,桥前标牌如图所示,请问这辆卡车能否安全通过这座大桥? 解:卡车自重G 卡=2.5×104 N 货物的重力G 物=nm 物g =20×400 kg×10 N/kg=8.0×104 N 这辆卡车总重G 总=G 卡+G 物=2.5×104 N+8.0×104 N=1.05×105 N 这辆卡车总质量m 总=G 总 g =1.05×105N 10N/kg =1.05×104 kg=10.5 t

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1、 多面体(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1)棱柱: ①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 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 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柱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 长方体正底面是正方形 底面是矩形 侧棱垂直于底面 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底面是正多边形 侧棱垂直于底面 侧棱不垂直于底面

棱长都相等 四棱柱正方体。 ②性质:Ⅰ、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Ⅱ、两底面是全等多边形; Ⅲ、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和底面全等;对角面是平行四边形; Ⅳ、长方体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的平方和。 (2)棱锥: ①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 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 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②性质: Ⅰ、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和底面相似, 截面的边长和底面的对应边边长的比 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原棱锥的高的 比; 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 原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截得的棱锥的体积与原棱锥的体积的 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原棱锥的高 的立方比; Ⅱ、正棱锥性质: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 角形;通过四个直角三角形POH Rt ?,POB Rt ?, PBH Rt ?,BOH Rt ?实现边,高,斜高间的换算 2、 旋转体(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 A B C D O H P

(2)性质: ①任意截面是圆面(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 的圆叫大圆,不经 过球心的平面截得 的圆叫 小圆) ②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并且 2d 2 =,其中R为球半径,r为截 r- R 面半径,d为球心的到截面的距离。 3、柱体、锥体、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章末复习知识归纳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考点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表示. 2.单位及其换算:基本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换算关系:1 t=kg、1 g=kg、1 mg=kg. 3.特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改变.一块橡皮泥被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它的质量;冰熔化成水,其质量;一本书从北京被带到上海,其质量也. 4.几种常见物体的质量:成年人的质量约是60;一个苹果的质量约是150;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50. 5.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生活常用:案秤、台秤、杆秤等. 考点二: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使用 (1)看:观察天平的和; (2)放:把天平放在桌面上; (3)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处; (4)调: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5)称:把被测物体放在盘,用镊子向盘加减砝码,并适当地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6)读:被测物体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2.使用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出天平的 ,也不能小于天平的分度值; (2)砝码要用 夹取,不能用手接触砝码; (3)在称量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移动平衡螺母. 考点三:量筒的使用 1.量筒的读数 (1)看:看量程和分度值.右图中量筒每一 大格为10 mL ,中间有5小格,则分度值为 mL. (2)放:放在 台上. (3)读:视线要与凹液面的 相平,如右图视线 方向. 若仰视,则读数偏 ,若俯视,则读数偏 ,液体的体积=大格示数+小格示数×分度值,图中液体的体积为 mL. 2.单位换算:1 mL = cm 3,1 cm 3= m 3. 考点四: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 与它的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m 表示质量,单位为kg 或g V 表示体积,单位为m 3或cm 3(mL )ρ表示密度,单位为② 或③ 换算关系:1 g/cm 3=④ kg/m 3 3.物理意义: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 .水的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流程:(欲知)曲线运动规律――→ 等效 分解 (只需研究)两直线运动规律――→ 等效 合成 (得知)曲线运动规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正交的两个分运动的关系 (1)s=x2+y2——(合运动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矢量和) (2)v=v21+v22——(合运动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t=t1=t2——(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同时性) 2.小船渡河问题的分析 小船渡河过程中,随水漂流和划行这两个分运动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而且具有等时性。 (1)渡河时间最短问题:只要分运动时间最短,则合运动时间最短,即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渡河时间最短, t min=d v船。 (2)航程最短问题:要使合位移最小。当v水 v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船与v合垂直时,航程最短。 3.关联物体速度的分解 在运动过程中,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其两端点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二是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特别提醒: 关联物体运动的分解 1.常见问题:物体斜拉绳或绳斜拉物体,如图所示。 2.规律:由于绳不可伸长,绳两端所连物体的速度沿着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3.速度分解方法:图甲中小车向右运动,拉绳的结果一方面使滑轮右侧绳变长,另一方面使绳绕滑轮转动。由此可确定车的速度应分解为沿绳和垂直于绳的两个分速度。甲、乙两图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小船匀速横渡一条河流,宽200m,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求: (1)水流的速度; (2)若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的轨迹垂直于岸,则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1)(2) 【解析】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即可求解水流的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船在静水中速度,当船的合速度垂直河岸时,依据矢量的合成法则,求得合速度大小,从而求得到达正对岸的时间. (1)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将运动分解成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再依据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那么设水流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设船在静水中速度为v c,则有: 当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轨迹垂直于岸,则合速度大小 因此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2019数学人教A版选修2-2优化练习: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Word版含解析

章末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偶函数定义可推得“函数f (x )=x 2在R 上是偶函数”的推理过程是( ) A .归纳推理 B .类比推理 C .演绎推理 D .非以上答案 解析:根据演绎推理的定义知,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故选C. 答案:C 2.下面四个推理不是合情推理的是( ) A .由圆的性质类比推出球的有关性质 B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C .某次考试张军的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的成绩都是100分 D .蛇、海龟、蜥蜴是用肺呼吸的,蛇、海龟、蜥蜴是爬行动物,所以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解析:A 是类比推理,B 、D 是归纳推理,C 不是合情推理. 答案:C 3.用三段论证明命题:“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因为a 是实数,所以a 2>0”,你认为这个推理( )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 D .是正确的 解析: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是“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小前提是“a 是实数”,结论是“a 2>0”.显然结论错误,原因是大前提错误. 答案:A 4.设n 为正整数,f (n )=1+12+13+…+1 n ,计算得 f (2)=32,f (4)>2,f (6)>52,f (8)>3,f (10)>7 2,观察上述结果,可推测出一般结论为( ) A .f (2n )=n +22 B .f (2n )>n +2 2 C .f (2n )≥n +2 2 D .f (n )>n 2 解析:观察所给不等式,不等式左边是f (2n ),右边是n +2 2,故选B. 答案:B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章末总结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总复习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巩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小结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总结,培养学生的查漏补缺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要点,同时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要点,同时提高应试能力。 【课型】新授课【教具媒体】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总结 二、【明确目的】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巩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2、理解典型题的解题思路。 三、【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更正的知识点总结试卷,进行重点点拨。 四、【合作交流】 典型题1、4、5、7。 五、【展示点拨】 1.右图是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性果蝇。 (2)图中共有个染色体组,是倍体。 (3)图中有对同源染色体,对常染色体,对 等位基因,1和3是染色体,B和b是基因,W和B是基因。(4)图中不可表示果蝇哪一类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 A.受精卵 B.精原细胞 C.体细胞 D.卵原细胞 4.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病(T)小麦和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品种作亲本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品种,其过程如图所示: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dT配子—→dT幼苗—→符合要求的理想品种 (1)A在遗传学上称之为。(2)F1的基因型是______。(3)过程B和C分别叫做、。(4)完成过程D常用的药物是。

(5)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品种的基因型是。 5.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先将二倍体西瓜幼苗(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四倍体西瓜植株()(B),用二倍体西瓜()(C)授粉,产生种子(D)。将该种子种下,长成的植株(E)开花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刺激,可获得无籽西瓜(F)。请回答: (1)上述培养无籽西瓜的方法称为。(2)D的胚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3)B长成的西瓜果皮中含个染色体组,发育中的胚乳细胞内含个染色体组。(4)F为无籽西瓜的原因是。 (5)因三倍体西瓜种子较少,不利于扩大栽培,请提出一种既不改变其遗传特性,又能在较大面积扩大栽培的措施:。 7.科学家将使啤酒产生丰富泡沫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使其产生LTP1蛋白,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注: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1)图中所示的基因工程操作过程的A和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中可以看出所用的运载体B是__________。 (3)请画出LTP1基因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_。请画出B被限制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LTP1基因和B所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黏合?__________。假设能的话,还必须需要的一种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 课后记: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功的计算。 cos W Fx α= 123cos n F F F F W W W W W F x α=++=L 合合 2. 计算平均功率:P v W t P F =??=???? 计算瞬时功率:瞬瞬v F P =

cos P F v α=?? (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夹角α) 3. 重力势能:P E mgh =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12G P P W mgh mgh E E =-=-初末 重力势能变化量: 21 P P P E E E mgh mgh ?=-=-末初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G P W E =-?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 到B),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C 到D),重力势能增加。 4.弹簧弹性势能: x l l ?=-(弹簧的变化量)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P P P W E E E =-?=-弹初末 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5.动能: 动能变化量: 22211122K K K E E E mv mv ?=-=-末初 6.动能定理:K K K W E E E =?=-合末初 常用变形:123n F F F F K K K E W W E W E W ?=++=-L 末初 7.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 1122P K P K E E E E +=+(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K P E E ?=-?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 A B E E ?=-? (A 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 -终极版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Δ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 2SiO 3溶液(饱和的Na 2SiO 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 3=AgI (胶体)+KNO 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 3=AgI↓+KNO 3 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3)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入电解质溶液 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胶体粒子不带电的胶体可以用第③方法聚沉】 (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原因:少量稀硫酸作为溶液使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过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使沉淀溶解。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明矾净水 ③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⑤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⑥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⑦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4、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书写——“三句话” ①强酸、强碱、盐用等号一步到位 ②一元弱酸、所有弱碱用可逆符号一步到位 ③多远弱酸多可逆符号分步电离 例:①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Na ++OH - Ca(OH)2= Ca 2++2OH - BaCl 2 = Ba 2+ + 2Cl - BaSO 4 = Ba 2+ + SO 4 2- NaHSO 4 == Na + + H + +SO 42-(在水溶液中) NaHCO 3 == Na + + HCO 3- ②HClO H + + ClO - Cu(OH)2 Cu 2++2OH - ③H 2CO 3 H + +HCO 3- HCO 3- H + +CO 32-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