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第三,要积极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新世纪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对特殊教育的支

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需要认真研究一下能够应用于不同残疾类型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

有哪些,最新成果有哪些,其中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推广应用的又有哪些,效果

普遍比较好的是什么?新课程内容如何适应?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育信

息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渠道、学生与教师

教的关系,还是从教育教学组织、评价、管理等等方面,都作为一种原动力给特殊教

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使信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何

充分发挥其潜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谈谈农村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从事农村智障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教改信息,使智障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农村智障教育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农村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培养学生懂得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自我服务的技能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智障学生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向普通教育看齐的倾向,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强调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及教育环境,同时也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效,以发展和促进智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能够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新课程设置原则的认识

智障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新的课程设置原则,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

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实用性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体现了对智障学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等课程的设置。选择性课程着眼于智障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智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智障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如: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的设置。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设置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

旧课程与教材内容适用于轻度智障学生,过分强调智障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数学题来评价教学工作的成效。而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视不够。从这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入学新生的智力残疾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过多,要求太高,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从矫正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入手,强调知识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有计划地带领智障学生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缩小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的距离,让智障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获得自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健康咨询、行为矫正等课程计划纳入大纲中,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消除他们长期依赖家人照顾的无奈状况,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2、重视智障学生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研究

对智残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在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智障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农村智障学生的未来,为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在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培智学校要结合当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好此类课程。真正做到低年级注重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训练;中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训练;高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培养训练。只有从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情,合理利用好各项资源,真正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而创造条件。

3、重视学科课程间的融合

原先培智学校实行的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脱离智障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存需求,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课程的设置也过于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对智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也忽视了

各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的设置,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都提出基本要求,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新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艺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以智障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补偿性、可操作性,通过学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其自食其力,立足于社会,最终也能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之人。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设置方案中讲到: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农村培智学校课程的开设更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农村培智学校在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培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培智学校的教育最终要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校本课程的编写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要体现多样性与差异性,要能适应智障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我校根据学校地处丘陵地区,比较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具备800多亩实验基地的优良资源,从花卉种植、果树栽培、大棚蔬菜的栽培、水产养殖、家禽喂养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编写了《种植》、《养殖》两套校本教材。通过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要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更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三、对新课程评价机制的认识

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普通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笔者认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更要以“创造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1、在指导思想上: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

评价内容,重视对智障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为“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全面反映智障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同层面的发展。

2、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该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培智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3、在评价的方法上:对不同智障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过程性,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促进智障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4、评价的内容上: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培智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在智障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相信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残而有为、自立自强的合格劳动者。

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

第三讲特殊教育课程 一、特殊教育课程含义 1.广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学科的总和,或者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狭义:特殊学校中的各门学科。 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5

二、特殊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唯物论与人道主义的传播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扫清了道路,康复医学的进步从科学上为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而盲文和聋人手势语的创造则从语言文字上为特殊教育课程做了准备。 课程的前提是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课程才能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 养护机构的建立。由于尚未具备诊断测量的工具,受教育者的障碍程度无法分辨,只得不分障碍程度的轻重,一律加以教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补偿或治疗缺陷,为残疾者参与和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条件。养护也意味着慈善救济,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只停留在生活适应的低水平,并且不分残疾轻重。 3.第三阶段 教育对象分化,引起课程分化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问世;普通中、小学特殊儿童班的大发展。这两件事也叫做特殊教育的里程碑。对弱智儿童的诊断更加科学,对弱智儿童的认识分化更详细。教育对象的分化,必然引起课程的分化。建立特殊班,逐渐推广到盲聋低视力肢体障碍等儿童也在普通中小学建立 1.第一阶段 第1页 特殊班,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考虑的是学习普通教育学校相应学段的部分课程,以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完善阶段1960-至今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促进了美国特殊教育长足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布的新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据此制定的《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心理疏导教学计划

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个 人教学计划 教师:毛明明 任教学科:心理疏导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残疾儿童的特殊性 我校9个班共70名学生,主要以听力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为主,还有部分多重障碍学生。对于这些口不能言、体不能衡动的特殊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部分感知觉的欠缺、不足,这使得他们的成长过程有更多的困难与困惑,更容易造成挫折失败并出现心理危机,因此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疏通显得尤为重要。 三、主要工作目标 ? ??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 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

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生心理疏导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心理课辅导。 本学期由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为各年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同时,为学生提供全而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心理咨询室。 开设“知心小屋”,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 3、办好“知心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

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特殊教育教师是指为教育身心发展上有缺陷儿童、轻微违法犯罪儿童的教师。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同事们的帮助,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担任高一(3)班、(4)班的语文教学,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能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同志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良好,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认真探索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十分重视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认真学习大纲,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参加由清镇市第一中学承办的贵阳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贵阳市举办的三次教研会、并积极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并通过上网,查阅

资料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主动参与语文组“老带新”教学活动,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不断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表功能,加强理论素养。 三、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1、个人备课特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特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刻苦挖掘拓展知识重点范围,扎实备课。我在备课时,采用网络、教材和教案等相联系的方法并用,使得教学时不断拓展和顺手。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建设。通过一个学期的的接触,基本掌握所教班级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对症下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课堂效率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学活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理论后,我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了“表现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

特教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演示教学

特教感觉统合训练项 目

彬县特殊教育学校感觉统合训练 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视、听、触等各感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这是儿童个体学习的生理基础和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方面有缺损和不足都会导致行为发展和学习上的困难。 一、感觉统合的理论依据 1. 美国艾尔丝博士( Dr.JeanAryes )提出的感觉统合理念( Sensorylnte — gration )因此矫治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前庭觉、平衡感、触觉防御和本体感四个方面对儿童进行训练,是一种事前提出预防和改善的方法。 2. 我们认为感觉统合是全方位的,应该包括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觉的统合。除动态的大肌肉运动外,还应增加相对静态的视、听训练,以及视、听、说、动之间的统合训练。 3. 触觉在感觉统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和一个人的情绪有关,但情绪不仅是生理触摸的问题,也是心理调节问题,使儿童处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4. 多年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儿童感觉统合是能力是认知能力发展的根基。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所以我们把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感统训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5. 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成立不久,引进日本 PRS 筛查量表,并对江苏省 5000 多名 5 — 12 岁儿童中进行感统失调率的样本调查,建立了江苏评定常模标准量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全国使用的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评定,为感觉统合训练提供依据。 6. 据有关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 独生子女、小家庭制,都市化的形成,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南京失调概率为 36.6% ,北京为 48% ,上海为 52.7% 。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小学、幼儿园参加感统训练的达 98% 以上,他们在群体预防上有一定作用。几年来,课题组举办过全国性学习班十多期,在幼儿园发展实验单位七十余家,遍及江苏、广东、山东、云南、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 (一)肢体动感训练课程有三大课程:

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健康教育以体育卫生和保健基础知识为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健康教育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篇一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

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形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 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健教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健教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

特教班主任工作总结(多篇)

特教班主任工作总结 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一学期就过去了,我担任的是阳光班的班主任,在这一学期中,我和学生们都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下面我就介绍一下班级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以及我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我校很注重养成教育,校长说过:“好习惯使人轻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制定出详细的班规和奖励政策,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在我和副班主任的努力下,我班很多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作为新班主任虽然有时还不够细心,但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我班学生都为住校生,很多孩子在镇上,父母一个月只能来一次。当家长打来电话时,我总是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沟通。在平时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家长们也都非常信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这点也是我这学期自己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十分了解,大部分也能够做到,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班主任都有过酸甜苦辣,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新班主任,要带好一班孩子,教育好一班人,确实不容易。但小学低年 级又是学生刚跨入校门,接受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因而,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荣的。我觉得只要自己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到达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本学期很惭愧,由于硬件设施不足和经验不足,对我班复杂的残疾情况学生如何教学,才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思考还没落实。有一些学生的坏习惯还没有改掉。“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学生不能操之过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下学期我和孩子们要不断

特殊教育学校督导工作案例

特殊教育学校督导工作案例 【案例背景】 为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将教育督导制度化、规范化。X 年开始,X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我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心小学校后勤工作,又回到了教学一线,现在有幸成为X县责任都学中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 一方面,全县责任都学挂牌督导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在承担“教育警察”的角色,但社会学校对这件新生事物的了解和接纳程度并不高。在工作过程中有的校长并不热情,好像教育督导工作并不重要,甚至是多余的事,给学校增加了负担和工作量,因此,工作有许多困难和阻力。 另一方面,我本人对教育督导工作刚接触。虽然以往在工作中有下乡检查指导工作等经验,但与责任督学工作还有所不同,因此,也是一个挑战。初次下学校,校长们还是热情欢迎的。学校的重视促使我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能让学校看得见摸得着实事,真真正发挥责任督学的作用。 【案例描述】 X年,我负责X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督导工作。秋学期开学初,我来到该校巡视学校开学工作,刚刚接任的新校长热情的接待了我,并陪同督导全过程,回到校长办公室,在谈

到学校办学时,林校长针对特殊特教学校的办学方向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一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为特教学校毕业的学生谋划出路。因为特教学校的学生都是智障和听障的残疾人,不能一辈子要家庭照顾。通过学校教育后回到社会,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甚至自食其力。这就要求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教会他们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给他们找什么出路呢?我想该为学校做点什么了,该为林校长分担一点儿什么了。 离校后,我经过近一个月的思考,通过上网查阅关于残疾人就业等相关资料,结合X县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等情况,最后建议校长创办根雕艺术品加工项目,得到校长与教师的一致认可。 于是学校全体教师一致通过创办学生根雕实习基地。项目有了,下一步就是具体实施,办根雕加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要项目师资,二要项目资金,三要加工场所,四要产品销售渠道等。 首先找根雕技师,我是美术专业出生,于是我就利用我在大学的同学、老师等资源在全国找人。通过努力找到了在福建的一位姓李的跟雕技师。在了解了李老师的作品、工资待遇等情况后,最终校方聘李老师为学校专业根雕技师。师资问题解决了。 第二步是项目选址。这个不难,学校原有老校址—银湾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优秀】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优秀】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健康教育教学,我始终贯彻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把实施素质教育,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工作的重点。我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认真执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生逐步树立了健康 理念。 一、健康教育长抓不懈 (一)加强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订制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平时认真备课、上课,做到概念清楚、 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 (二)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 以卫生节日为切入点,我适当选择学校卫生工作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学到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本学期主要内容有:防 治宣传,防病爱国卫生月宣传、饮食卫生,并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 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讲解,使学生通过这些系列活动 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学校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 宣传窗、校园广播、班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 知识深入人心。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组织了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 活动,把健康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 健康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提高学生卫生意识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教育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刻在督促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衣物等,从点点滴滴入手,使之成 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技能。此外,学校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工作,采 取班主任重点抓,学生每天相互督促检查,校领导抽查等方法,对 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经过这样的规范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得到 了很大的改善,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校园里越来越少。 二、反思与展望 本学期健康教育已进入尾声,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1、在健康教育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在工作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 和塑造,这一点有违健康教育的宗旨。我们在塑造学生共性的同时 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塑造。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还需要有创造性的个 性品质。 2、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还离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 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忽视了 身体力行其实对学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义。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二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 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 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 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特教教师工作总结

特教教师工作总结 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也结束了,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苦也有甜,一学期的工作真的是太多,每一件事情都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我的面前闪烁,为了能更好地总结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特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的学习局里的安全教育知识,认真做好学习记录,保证每一名学生的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同事、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我闪光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面 认真学习特殊教育教学理论,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名特殊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每一节课我都是认真的选教材,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可行的教学过程,并根据课堂内容制作教具为教学服务。我和罗老师都是刚接手这个班的,对孩子不是很熟悉,所以每次备课前我们都会先讨论,确保目标的一致性,然后对于本班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哪一节课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接受的快,什么课孩子们没有兴趣需要我们以后工作中调整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班的特点,我选择了一些有特点的装饰布置,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纸箱)。在布置中,我们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动手去制作。 三、家长工作 特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学校单独可以胜任的,它需要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我本把年长的当作自己的长辈,耐心的向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我们尊重了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家长也就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了。

特殊教育案例、融合教育故事

一和二十五 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湛留洋 大一小自2014年便与重师大特教系合作,联合举办“手拉手”特殊学生志愿辅导活动,开展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从最开始的每周一次到现在的每周四次,服务对象从17位到25位,服务形式也从单一的心理辅导到种类丰富的教育康复项目。我是2017年2月来到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期间遇见25名特殊学生,一年多来,他们从特殊走向靓美,400多天日出日落,展开了一和二十五的故事。 相遇,巧做班主任工作 在大一小我遇见了16位智力障碍学生,4位听力障碍学生,4位肢体障碍学生还有一位多动症学生。我一个人照顾25名特殊学生简直是天方夜谭,所幸的是我身后有整个学校的支持,更有张艳德育心理工作室7位成员引领,在团队的帮扶下工作顺利开展。25位特殊学生分布在六个年级22个班级进行随班就读,班级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小家,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室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中转站。冒冒然接近特殊学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我得在相遇前去“偶遇”他们在学校的妈妈-班主任老师。学校打卡签到,食堂吃饭,值周站岗,教研看课成了我去偶遇22位班主任老师的契机。从见面寒暄到彼此熟悉,特殊学生成了必聊的话题,殊不知我与班主任老师的相遇源于我的一些“套路”。比如第一次遇见6年级5 班万老师便是精心设计的巧合,惧于年长老师的威严,我悄悄摸准万老师的上班路线,终于有一天在公交站相遇了。我约他一起上班,路上大家你来我往拉起了家常,来到学校吃饭时万老师主动问起我的工作性质,我找准机会问他班上有没有比较不一样的学生,这个时候我从万老师的口中得知了第一位特殊学生小赵。那天早上万老师吃饭的时间比平时多花了10分钟,主要是我的问题太多,可是这次交流我从万老师口中认识了一个大方勇敢,自信乐观的小赵,我发现原来特殊学生可以很好的适应普通学校,小赵就是融合成功的例子。后来我利用教职工运动会,遇见3年级8班喻老师,了解到特殊学生小朱的情况。还通过班上一位学生认识了她的父亲龙老师,龙老师班上也有一位特殊学生小王。无数次,我与班主任老师的相遇,积极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学情,掌握了25

一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一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健康教育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健康教育则是提高少年儿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虽然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有些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因此,如何确立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确保证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便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这两年来从事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看法。 1、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合理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密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练习,因人而宜,区别对待。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要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份量; (3)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当有主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使用校本教材。 3、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初学阶段,要经常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运用对比、强化、反馈等教学手段,发挥人的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提高阶段,要经常采用观察法和分析法。还可采用启发法、问题法、作业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技能; (2)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新颖; (3)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创设情绪体验的情境,使学生产生鲜明而强烈的直观感觉; (5)经常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6)控制分散注意因素,使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活动;

5、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内容安排要合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按照人的身心活动规律来安排课堂教学。 6、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课堂上,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要求用普通话教学,语言文明、准确、清晰,口令正确,声音宏亮; (2)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课堂上保持师生和谐协调的气氛; (3)按时上、下课 小学健康教育课,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有些学科的部分内容相同。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劳动课等,有些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非常相似。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地教学途径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同各学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相同的内容要共同研究,采取最佳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知道,健康教育课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多采用启发式,分组讲 座等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多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同时,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模型、挂图等教具促进教学。 综上所述,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自觉性,切实做到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全部心血。使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专门对残疾学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特殊教育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公平公正,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能力为重 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发表时间:2011-02-13T17:02:25.8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刘爱萍 [导读]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刘爱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255400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立足发展中国的特教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好,从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的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反思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反思 几年来,我担任聋校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聋生听不到广播;听不到别人的谈话;看电视时只见到图象,而听不到各种声音……,听力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习得语言。因此,聋校的阅读作文教学就非常难。“班风决定学风,学风决定成绩”,正因为我所教的班级的班风与学风两者都存在问题,故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很不理想。但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抓好阅读、作文三个方面的教学,觉得还是挺成功的: 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二、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作文教学 一、鼓励学生、体现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二、以学生情感为为主

特殊教育案例

“多动症”的他----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 【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 【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 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健康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是有四个方面组成,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里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好,四是道德行为健康。所以我们在健康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的正确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启健康人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健康教育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特殊教育学前、义务、职高三个阶段课程目标及评量图书简介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评定标准手册》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8.00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当前,我国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十分繁杂,在教学理念、策略、内容和强度方面都表现了很多的不同之处,既缺乏提炼,也缺乏系统性。安华学校通过科研和实践,在各级领导及诸多特教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下,建立了一套适合于2至8岁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评量标准手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为学前康复训练评量工具,评量结果可为制订教育训练计划和实施教育训练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后侧教育训练结果时使用。 目录 使用说明/1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评量标准/6 一、运动综合训练/6 二、沟通与认知/19 三、情绪与行为/35 侧面图/39 综合发展侧面图一/39 综合发展侧面图二/40 综合发展侧面图三/41 综合发展侧面图四/42 情绪与行为领域评量结果分析表/80 评量结果分析表/81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标准》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2.00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与教学的关键核心元素,指引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前特殊儿童课程则是在儿童发展的起始阶段又称为奠基期,在与时间赛跑当中的教育介入,重要而又急迫。 朝阳区安华学校就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亲力亲为,与家长和学生们一起,依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炼出本套课程标准,力图提供满足每个特殊需求儿童的个别化教康服务。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1) 二、课程理念与特色 (2) 三、课程设计与结构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6) 二、课程领域目标 (6) 三、课程次领域目标 (7) 四、课程技能目标 (8) 五、课程项目于教学目标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要求 (10) 二、教材编写 (12) 三、教材实施 (13) 四、教育资源 (14) 五、课程评价 (15) 第四部分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动综合训练 (16) 二、沟通与认知 (28) 三、三、情绪与行为训练 (43) 附件: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45) 后记 (5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量标准手册》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6.00 出版日期:2011年2月 内容简介: 朝阳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启动于2006年。五年多来,在特教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2010年又依据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从理念、内容及结构上进行了较大修改。 《评量标准》作为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的评量标准,主要用于学生社会适应功能性水平的评量,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的制订提供依据。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2 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共计321项) 1 自我照顾(54项) 1.1 生活自理(30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