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习题(含答案)汇编

时间序列习题(含答案)汇编
时间序列习题(含答案)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 )

A 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 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C 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 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平均数时间数列

B 时期数列

C 时点数列

D 相对数时间数列 3.发展速度属于( )

A 比例相对数

B 比较相对数

C 动态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

A 报告期水平

B 基期水平

C 实际水平

D 计划水平

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

A 296人

B 292人

C 295 人

D 300人

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

A150万人 B150.2万人 C150.1万人 D 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 有8个 B 有9个 C 有10个 D 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

A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9.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1—2005年间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

%6.58 B 5%6.158 C 6%6.58 D 6

%6.158 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随机变动

1.C 2.B 3.C 4.B 5.C 6.C 7.A 8.A 9.B 10.D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时间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数列是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的

B 数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C 数列中的数值都有可加性

D 数列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

E 编制时应注意数值间的可比性 2.时点数列的特点有( )

A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有关

B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C 数值相加有实际意义

D 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E 数值是连续登记得到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平均发展速度

B 平均增长速度小于平均发展速度

C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E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4.下列计算增长速度的公式正确的有( )

A %

100?=基期水平增长量

增长速度 B %100?=报告期水平增长量增长速度

C 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100%

D %

100?-=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增长速度

E %

100?=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增长速度 5.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有( )

A

1

23

1201-????=n n a a a a a a a a n

x B

a a n

x n =

C 1

a a n

x n

= D n

R x = E n x x ∑=

6.某公司连续五年的销售额资料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的下列数据正确的有( )

A 第二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0%

B 第三年的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200万元

C 第四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35%

D 第五年增长1%绝对值为14万元

E 第五年增长1%绝对值为13.5万元 7.下列关系正确的有( )

A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B 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C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

D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

E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8.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主要有( )

A 时距扩大法

B 方程法

C 最小平方法

D 移动平均法

E 几何平均法

9.关于季节变动的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的在于掌握事物变动的季节周期性 B 常用的方法是按月(季)平均法 C 需要计算季节比率

D 按月计算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400%

E 季节比率越大,说明事物的变动越处于淡季 10.时间数列的可比性原则主要指( )

总时差双代号网络图时间计算参数-计算题及答案

总时差(用TFi-j表示),双代号网络图时间计算参数,指一项工作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机动时间。用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LSi-j与最早开始时间ESi-j之差表示。 自由时差,指一项工作在不影响后续工作的情况下所拥有的机动时间。用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与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之差表示。 网络图时间参数相关概念包括: 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完成时间、节点的最早时间及工作的时差(总时差、自由时差)。 1总时差=最迟完成时间—尚需完成时间。计算结果若大于0,则不影响总工期。若小于0则影响总工期。 2拖延时间=总时差+受影响工期,与自由时差无关。 3自由时差=紧后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精选题解(免B) 1、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如果其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且工作i-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则工作i-j的自由时差()。 A.等于零 B.小于零 C.小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D.等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概念。由于工作i-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说明节点j为关键节点,即工作i -j的紧后工作中必有关键工作,此时工作i-j的自由时差就等于其总时差。 2、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5天,其持续时间为7天。 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7天和第30天,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8天和第33天,则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天。 A.均为5 B.分别为6和5 C.均为6 D.分别为11和6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六时法计算方法 1、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所以工作M 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28,33]=28 2、工作M的总时差=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28-(15+7)=6 3、工作M的自由时差=工作M的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所得之差的最小值: [27-22;30-22]= 5。 3、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判别关键工作的条件是该工作()。

【重磅】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 双代号网络图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网络计划形式。它是以箭线及其两端节点的编号表示工作的网络图。 双代号网络图中的计算主要有六个时间参数: ES:最早开始时间,指各项工作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最有可能开始的时刻; EF:最早完成时间,指各项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有可能完成的最早时刻 LF:最迟完成时间,不影响整个网络计划工期完成的前提下,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LS:最迟开始时间,指不影响整个网络计划工期完成的前提下,本工作最迟开始时间;TF:总时差,指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FF:自由时差,不影响紧后工作最早开始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一般采用图上计算法。下面用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试计算下面双代号网络图中,求工作C的总时差? 早时间计算: ES,如果该工作与开始节点相连,最早开始时间为0,即A的最早开始时间ES=0; EF,最早结束时间等于该工作的最早开始+持续时间,即A的最早结束EF为0+5=5; 如果工作有紧前工作的时候,最早开始等于紧前工作的最早结束取大值,即B的最早开始FS=5,同理最早结束EF为5+6=11,而E工作的最早开始ES为B、C工作最早结束(11、8)

取大值为11。 迟时间计算: LF,如果该工作与结束节点相连,最迟结束时间为计算工期23,即F的最迟结束时间LF=23;LS,最迟开始时间等于最迟结束时间减去持续时间,即LS=LF-D; 如果工作有紧后工作,最迟结束时间等于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取小值。 时差计算: FF,自由时差=(紧后工作的ES-本工作的EF); TF,总时差=(本工作的最迟开始LS-本工作的最早开始ES)或者=(本工作的最迟结束LF-本工作的最早结束EF)。 该题解析: 则C工作的总时差为3. 总结: 早开就是从左边往右边最大时间 早结=从左往右取最大的+所用的时间 迟开就是从右边往右边最小时间 迟开=从右往左取最小的+所用的时间 总时差=迟开-早开;或者;总时差=迟结-早结 自由差=紧后工作早开-前面工作的早结 希望你看懂啦。呵呵 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顺着箭线,取大值 工作最迟时间的计算:逆着箭线,取小值 总时差:最迟减最早 自由时差:后早始减本早完 1.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包括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和工作最早完成时间):“顺着箭线计算,依次取大”(最早开始时间--取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起始结点工作最早开始时间为0。用最早开始时间加持续时间就是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2.网络计划工期的计算:终点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最大值就是该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 在一般的网络计划(单代号或双代号)中,工作之间的关系只能表示成依次衔接的关系,即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在它的紧前工作全部结束后才能开始,也就是必须按照施工工艺顺序和施工组织的先后顺序进行施工。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时为了缩短工期,许多工作需要采取平行搭接的方式进行。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用双代号网络图来表示这种搭接关系,使用起来将非常不方便,需要增加很多工作数量和虚箭线。不仅会增加绘图和计算的工作量,而且还会使图面复杂,不易看懂和控制。例如,浇筑钢筋混凝土柱子施工作业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横道图、双代号网络图和搭接网络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施工过程 名 称 施工进度(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一.搭接关系的种类及表达方式 单代号网络计划的搭接关系主要是通过两项工作之间的时距来表示的,时距的含义,表示时间的重叠和间歇,时距的产生和大小取决于工艺的要求和施工组织上的需要。用以表示搭接关系的时距有五种,分别是STS (开始到开始)、STF (开始到结束)、FTS (结束到开始)、FTF (结束到结束)和混合搭接关系。 (一)FTS (结束到开始)关系 结束到开始关系是通过前项工作结束到后项工作开始之间的时距(FTS )来表达的。如下图所示。 扎钢筋 浇筑混凝土 支模1 支模2 支模3 1 2 4 3 5 6 8 7 9 10 支模1 2 支模2 2 支模3 2 扎筋2 1 扎筋3 1 扎筋1 1 浇筑混凝土1 2 浇筑混 凝土2 2 浇筑混 凝土3 2 支模 6 扎钢筋 3 浇筑 6 STS=4 FTF=1 STS=1 FTF=4 i j FTS i j FTS D i D j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参数名称符号英文单词 工期 计算工期TCComputer Time 要求工期TR RequireTime 计划工期T P Plan Time 工作的 时间参数 持续时间D i-jDay 最早开始时间ES i-j Earliest Starting Tim e 最早完成时间EF i—j Earliest Finishing Time 最迟完成时间LFi—jLatest Finishing Time 最迟开始时间LSi—jLatest Starting Time 总时差TFi-j Total Float Time 自由时差FF i-j Free Float Time 二、工作计算法 【例题】:根据表中逻辑关系,绘制双代号网络图,并采用工作计算法计算各工作的时间参数。 工作A B C DEFGHI 紧前-A A B B、C C D、E E、 F H、G 时间333854422

(一)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ESi—j —-各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可能开始的最早时刻。 (二)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 i—j EF i-j=ES i-j + D i—j 1。计算工期Tc等于一个网络计划关键线路所花的时间,即网络计划结束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即T c=max{EF i—n} 2.当网络计划未规定要求工期Tr时, Tp=T c 3.当规定了要求工期Tr时,T c≤T p,T p≤T r —-各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可能完成的最早时刻。

(三)工作最迟完成时间LFi-j 1.结束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LFi-j=T p 2.其他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按“逆箭头相减,箭尾相碰取小值”计算. --在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最迟必须完成的时刻。 (四)工作最迟开始时间LS i-j LSi—j=LFi—j—D i-j --在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最迟必须开始的时刻。

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典型例题

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典型例题 例题1: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单位:天)。该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为()。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⑤→⑥和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和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按工作计算法可知,总工期为14天,关键线路为:①→③→④→⑤→⑥和①→②→③→④→⑤→⑥两条。参见教材P128. 例题2:[背景资料]某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了某工程的施工承包合同。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如下图所示(时间单位:天)。 根据上述背景资料,回答下列第1~4小题: 第1小题:双代号网络图中虚箭线表示()。 A.资源消耗程度B.工作的持续时间C.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D.非关键工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双代号网络图中,为了正确地表达图中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用虚箭线。虚线是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的一项虚设工作,故它们既不占用时间,也不消耗资 源。 在双代号网络图中,任意一条实箭线都要占用时间、消耗资源。参见教材P116. 第2小题: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工期是()天。 A.210 B.245 C.280 D.30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实质就是计算该网络计划的工期。计算得到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迟完成时间、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由图可知计划工期是300天。由于该网络计划图较简单,也可以分别计算四条线路的持续时间,关键线路的长就是计划工 期。参见教材P127. 工期泛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有以下3种; (1)计算工期,根据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出来的工期,用T c表示; (2)要求工期,任务委托人所要求的工期,用T r表示; (3)计划工期,根据要求工期和计算工期所确定的作为实施目标的工期,用T p表示。 网络计划的计划工期T p应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当已规定了要求工期T r时,T p≤T r; 当未规定要求工期时,可令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T p=T r。 计算过程见下图所示:

时间序列分解Decompose

时间序列分解算法和d ecompose函数实现 李思亮 55531469@https://www.360docs.net/doc/401791326.html, 目录 时间序列分解算法和decompose函数实现 (1) 1 数据读入并生成时间序列 (2) 2 数据可视化 (4) 3 时间序列分解 (7)

在时间序列分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时间序列作出初步分析,本文主要采用R语言作为分析平台,从数据的读入,可视化图,分解(decompose)为趋势项,季节项,随机波动等角度对数据开展分析的几个案例。最后对分解算法作出初步描述并探讨其预测预报中的潜在应用。本文的数据和部分内容主要采用https://www.360docs.net/doc/401791326.html,/en/latest/中的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1 数据读入并生成时间序列 对于数据分析来讲,数据读入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常用的数据读入函数有scan,read.table 等。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数据。 首先是https://www.360docs.net/doc/401791326.html,/tsdldata/misc/kings.dat,中包含了英国国王的寿命从William开始,数据来源(Hipel and Mcleod, 1994)。 > kings <- scan("https://www.360docs.net/doc/401791326.html,/tsdldata/misc/kings.dat",skip=3) Read 42 items > kings [1] 60 43 67 50 56 42 50 65 68 43 65 34 47 34 49 41 13 35 53 56 16 43 69 59 48 59 86 55 68 51 33 49 67 77 81 67 71 81 68 70 77 56 上述例子中,读入了连续42个公国国王的寿命并将其赋给变量‘kings’ 如果我们希望对读入数据开展分析,下一步就是将其转化为时间序列对象(时间序列类),R提供了很多函数用于分析时间序列类数据。可以使用ts函数将变量转化为时间序列类。 > kingsts <- ts(kings) > kingsts Time Series: Start = 1 End = 42 Frequency = 1 [1] 60 43 67 50 56 42 50 65 68 43 65 34 47 34 49 41 13 35 53 56 16 43 69 59 48 59 86 55 68 51 33 49 67 77 81 67 71 81 68 70 77 56 对于上述数据操作的好处是将数据转化为特定的“时间序列类”便于我们使用R中的函数分析数据。 有时候我们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来收集数据,这个周期可能是季度,月,日,小时,分。在大数据时代,有些情况下的数据是按照秒来采集收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数据的周期或频率进行设置。这里采用ts函数中的frequency参数可以实现这种功能。比方说,若按1年为一个周期,我们的月度时间

时间序列分解法

什么是时间序列分解法 时间序列分解法是数年来一直非常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谱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傅立叶级数分析等。 时间序列分解模型 时间序列y可以表示为以上四个因素的函数,即: Y t = f(T t,S t,C t,I t) 时间序列分解的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模型有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加法模型为:Y t = T t + S t + C t + I t 乘法模型为: 时间序列的分解方法 (1)运用移动平均法剔除长期趋势和周期变化,得到序列TC。然后再用按月(季)平均法求出季节指数S。 (2)做散点图,选择适合的曲线模型拟合序列的长期趋势,得到长期趋势T。 (3)计算周期因素C。用序列TC除以T即可得到周期变动因素C。 (4)将时间序列的T、S、C分解出来后,剩余的即为不规则变动,即:

时间序列的模式 时间序列一般包括四类因素,长期趋势因素、季节变动因素、循环变动因素和不规则变动因素。四种因素的组合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类, 其中记Xt为时间序列的全变动;Tt为长期趋势;St为季节变动;Ct为循环变动;It为不规则变动,它总是存在着的。 1)乘法模式,其中, a) X t与T t有相同的量纲,S t为季节指数,C t为循环指数,两者皆为比例数; b) c) I t是独立随机变量序列,服从正态分布。 2)加法模式X t = T t + S t + C t + I t 这种形式要求满足条件: a) X t,T t,S t,C t,I t均有相同的量纲; b) ,k为季节性周期长度; c) I t是独立随机变量序列,服从正态分布。 3) 混合模式

a) X t与T t,C t,I t有相同的量纲,St是季节指数,为比例数; b) c) I t是独立随机变量序列,服从正态分布。 时间序列分解法试图从时间序列中区分出这四种潜在的因素,特别是长期趋势因素(T)、季节变动因素(S)和循环变动因素(C)。显然,并非每一个预测对象中都存在着T、S、C这三种趋势,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一个具体的时间序列究竟由哪几类变动组合,采取哪种组合形式,应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时间序列及研究目的来确定。 时间序列分解法各因素的确定 分解法的基础是容易理解而且直观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它为预测和检验提供了独特和非常有用的资料。我们用一个例题来说明各个因素分解的步骤。 设有某产品十二年(91年-02年)的季度销售额数据。见表4.3中的第二列,共有48个数据。如果将这些数据画在图上(图.1),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利用分解法,假设这48个数据可表示为 。这里X t是这些原始数据,通过分析原始数据X来确定T、C、S(剩下的为I)。

时间序列分解结果

在随机时间序列分析中,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时间序列主要由趋势项(T)、季节项 (S)和随机项(R)构成。 # 读入数据,画曲线图 > sales <- read.csv(file = "sales.csv",header = TRUE) > head(sales) > plot(sales$t,sales$Y,type = "l") 观察这幅图形,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 利用分解法,假设这48个数据可表示为:,Yt代表实际销售额

度。 长期趋势的分解 用时间回归法,在同一图中画出趋势项目、季节项和随机项的数据图,如下: decompose()函数主要用来做季节指数分解,figure项即指季节指数。同时也返回原始数据,以及MA算法的结果;trend趋势项使用光滑移动平均法求得,它包含了长期趋势T 和周期变动因素C,之前用回归法求得长期趋势T,利用此函数的返回值Trend即可求得周期变动因素C;Random即为不规则变动。 此函数的基本结构: Additive: xt = Trend + Seasonal + Random Multiplicative: xt = Trend * Seasonal * Random > sales1 <- ts(sales[,2],start = 1,frequency = 4) # 季节变动趋势分解 > m <- decompose(sales1,type = "multiplicative") > plot(m) > m$x Qtr1 Qtr2 Qtr3 Qtr4 2003 3017.60 3043.54 2094.35 2809.84 2004 3274.80 3163.28 2114.31 3024.57 2005 3327.48 3493.48 2439.93 3490.79 2006 3685.08 3661.23 2378.43 3459.55 2007 3849.63 3701.18 2642.38 3585.52 2008 4078.66 3907.06 2828.46 4089.50 2009 4339.61 4148.60 2916.45 4084.64 2010 4242.42 3997.58 2881.01 4036.23 2011 4360.33 4360.53 3172.18 4223.76 2012 4690.48 4694.48 3342.35 4577.63 2013 4965.46 5026.05 3470.14 4525.94 2014 5258.71 5189.58 3596.76 3881.60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2014年6月个人收集+整理+例题)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原创+收集+整理) 2014年06月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 双代号网络图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网络计划形式。它是以箭线及其两端节点的编号表示工作的网络图。 双代号网络图中的计算主要有六个时间参数: ES:最早开始时间,指各项工作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最有可能开始的时刻; EF:最早完成时间,指各项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本工作有可能完成的最早时刻 LF:最迟完成时间,不影响整个网络计划工期完成的前提下,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LS:最迟开始时间,指不影响整个网络计划工期完成的前提下,本工作最迟开始时间; TF:总时差,指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FF:自由时差,不影响紧后工作最早开始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一般采用图上计算法。下面用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试计算下面双代号网络图中,求工作C的总时差?

早时间计算: ES,如果该工作与开始节点相连,最早开始时间为0,即A的最早开始时间ES=0; EF,最早结束时间等于该工作的最早开始+持续时间,即A的最早结束EF为0+5=5; 如果工作有紧前工作的时候,最早开始等于紧前工作的最早结束取大值,即B的最早开始FS=5,同理最早结束EF为5+6=11,而E工作的最早开始ES为B、C工作最早结束(11、8)取大值为11。 迟时间计算: LF,如果该工作与结束节点相连,最迟结束时间为计算工期23,即F的最迟结束时间LF=23; LS,最迟开始时间等于最迟结束时间减去持续时间,即LS=LF-D; 如果工作有紧后工作,最迟结束时间等于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取小值。 时差计算: FF,自由时差=(紧后工作的ES-本工作的EF); TF,总时差=(本工作的最迟开始LS-本工作的最早开始ES)或者=(本工作的最迟结束LF-本工作的最早结束EF)。 该题解析: 则C工作的总时差为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