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中草药--苍耳子

《诗经》中的中草药--苍耳子
《诗经》中的中草药--苍耳子

《诗经》中的中草药--苍耳子

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症。

“苍耳子,手儿多,跟着妈妈住沟坡。看见谁从身边过,扯住衣角笑呵呵。”这首儿歌说的是浑身带刺儿的苍耳子,像一群粘人的孩子。深秋时节到郊野游玩时,一不小心就会粘一裤脚,摘也摘不尽。

苍耳是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卷耳、葹、苓耳、地葵、白胡荽、胡苍子、苍棵子、刺儿棵、粘粘葵等。它生命力极强,田间、坡岭、路边、沟旁,到处都能见到它浅绿色的身影,夏季蔓成蓊蓊郁郁一片,高的可长到大半米深,农人都把它作为与庄稼争夺养分的杂草、害草,毫不留情地刈锄。到了深秋或初冬,它那青绿色的带刺浆果成熟了,名曰“苍耳子”,一蓬蓬在枯枝败叶间支棱着,不管是人是畜,只要经过了,苍耳子立马粘上了,就像小学课本里那篇课文说的,“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在《诗经·周南·卷耳》中,年轻的女子边采集苍耳,边怀想远行在外的爱人,希望自己的这份思念化作一颗颗小小的苍耳子,伴随所思所念的爱人行至千里万里。有意思的是,苍耳子纠缠不休、缠缠绵绵的秉性,大诗人李白在诗中也有表述,他在去找城北的老朋友范居士吃酒的途中,粘连一

身的苍耳子,“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走到城壕边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识路了。不管多么珍贵的翠云裘衣,由着这些讨厌的苍耳子欺负吧,我还是赶紧去找老伙计喝酒去。

苍耳子是一味中草药,想来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久病懂医的。他30多岁即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生涯使病情不断加重,到了晚年,四肢麻木疼痛,行走不便,十分痛苦。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杜甫写了一首《驱竖子摘苍耳》的诗,其中有“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之句,他让儿子采集苍耳子,蒸熟后外敷内食,以疗治风痹之疾。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症。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枲耳实”,列为中品。后来,药王孙思邈将其收入《千金要方》食治方。《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

苍耳子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每至入冬,我脚上的冻疮开始发作,痛痒难耐。母亲用野地里采来的带有苍耳子的棵子,连同经了霜的老茄子棵儿一起熬水,将患了冻疮的手脚放在汤盆里浸泡,连泡大半个月就好了,以后也不再犯了。还用有苍耳治鼻炎的方子,嫩时采摘浆果榨汁滴注,老熟后将苍耳子焙成深棕色后研粉,加蜂蜜团成药丸冲服,一般的鼻炎皆有疗效。

《诗经》里走来的小小苍耳,像极了那些顽劣不羁、喜欢搞点恶作剧的乡里娃,于我们确有着不小的裨益呢。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经典志诗句

[标签:标题] 篇一:经典励志诗句80首 经典励志诗句80首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3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3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及翻译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中有很多经典名句,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些诗经励志名句及翻译! 诗经励志名句赏析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让我时刻放心上。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9.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译: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摘要:“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稳定,便产生了“孝祀”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本文立足于孝这一伦理思想,对《诗经》中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对孝这一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弘扬中华孝文化。 关键词:诗经孝弘扬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父母、国家给了自

孔子与诗经

孔子与《诗经》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今日我们言及诗经,便不能不说到孔子。孔子自述:“吾自卫返鲁,而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间公认孔子对于《诗经》这部典籍的保存与传播功不可没,微孔子,则此一部煌煌巨著恐怕早已散逸,我们今日便不得一见了。司马迁在其《史记·孔子世家》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孔子编纂《诗经》的珍贵史料,但其中三千余篇去其重以成诗三百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按孔子自卫返鲁,整理诗经时在鲁哀公十一年冬,距圣人去世仅有四年,而《论语》中孔子却两次说到“《诗》三百”,一次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另一次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这两次论及“诗三百”都在这四年之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另外,从第二句的语气看,孔子把诵诗三百作为其弟子的必修功课。孔子会在69岁高龄才要求弟子去读《诗》吗?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礼观乐,其中演奏的顺序与《诗经》几乎吻合,此时孔子尚幼,可见《诗经》的大致框架在孔子编纂之前就已经确定,孔子所做的工作,正如其自述,主要是“正乐”,即将在民间传播中被扭曲或被庸俗化的乐曲订正,使之合礼。 孔子作诗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赋予文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圣人之所用心,是以诗经来保存先王之道,以传之后世,使之于歌咏之中体味尧舜之道。孟子的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印证:“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同时由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 孔子将诗经用于教化,当时诗经的教育自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分析文学表现手法,或者讨论什么情爱诗传统之类。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的教育,其特殊的功能在于让人掌握语言的精妙与政治辞令的技巧。它同礼乐一道,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孔子还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诵诗说达到的目的是让弟子们能够通晓政治,娴熟地运用外交辞令,游刃有余于春秋乱世之间,以自己的能力说服君王,完成平天下的大业。相反,如果不学《诗》或者学之不精,在外交或者政治场合就难免贻笑大方了。在《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外交上以《诗》较量的场面: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

诗经中表示激励的句子

诗经中表示激励的句子 【篇一:诗经中表示激励的句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你读过诗经吗?诗经里面有很多 的励志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诗经的精选,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精选励志名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1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诗经中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6 河水清且涟猗。 《诗经魏风伐檀》 27 蒹葭苍苍,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论语》vs《诗经》古人的必读书

《论语》VS《诗经》——古人的必读书 《论语》VS《诗经》 《诗经》与《论语》可以说是先秦文学的典范。《论语》记载圣哲言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宝典,更是指导后世文人学子修身治学的教科书。《诗经》为中国古代诗歌之滥觞,堪称记录先秦社会人文风情的“百科全书”,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传统。直到今天,学界对这两部著作仍然给予高度关注,它们仍然具有很高的学习与研究价值。体现在中学教育阶段——你看每年的中高考的名句默写都会有这 两部著作的身影,它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有时间的话,小编推荐大家好好读读这两本书,篇幅不长,但绝对让你获益匪浅。当然,没时间的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两本著作中经常出现在考试名句默写中的句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孔子说:“由啊,教给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3.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周任说过:“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一个工匠想要做好活计,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孔子在河边说:“那消逝的时间,就像眼前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够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译:凡是自

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摘要】孔子的教化思想主要包括“以礼教化”、“以德教化”和“自律教化”。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孔子对《诗经》独有研究,许多思想都从《诗经》中研究和推敲出来,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加上其自身的想法,才演变出这些教化思想。时至今日,孔子的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能给我们发展和建成真正的现代社会予极大启发。 【关键词】礼德中庸教化儒家诗经 所谓教化,指的是某一群人或某个人用自己的思想或自己承认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教育和感化其他人,力求自己的或自己承认的这种思想普及化,并被社会所接受,同时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形成一定实践效果的过程。这种被用来教育、感化他人的思想有可能为统治者统治人民服务,也有可能被思想家们用来为自己传播自己的思想服务,还有可能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服务,或几者兼而有之等等。就孔子的教化思想而言,是以春秋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在实践中虽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也对社会产生过极大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具有不容被国人所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以礼教化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与“仁”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主干。在孔子思想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孔子非常重视“礼”,他曾这样形容礼的重要性:“礼者,政之本也。”正因为“礼”如此重要,所以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人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读必背之书。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论述诗歌作用的著名言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再如《秦风·无衣》中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把《诗经》的教化作用解释的更为清楚明白:“然则其《诗经》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所感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亩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

诗经中励志句子

诗经中励志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经中励志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 2、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5、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6、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7、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8、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9、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10、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1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2、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1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1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18、及而携老,老使我怨。

19、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20、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21、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22、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23、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24、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2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7、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28、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29、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0、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31、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32、子不思我,岂无他人? 3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4、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35、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3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7、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38、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39、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4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1、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4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4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6、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4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48、未见君子,怒扣调饥。 49、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5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51、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52、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53、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54、式微,式微,胡不归? 55、夜如何其?夜未央。 56、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57、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58、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59、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60、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61、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6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学习励志诗句

[标签:标题] 篇一:激励学习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名言赏析

名言赏析 导读:本文名言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名言赏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基础训练5”里学习的句子。这些语言脍炙人口,在世间广为流传,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 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

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w w w . f w s i r . c o m)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

诗经中最励志的句子

诗经中最励志的句子 【篇一:诗经中最励志的句子】 共收录353个《诗经》的句子:本页收录的《诗经》名言/《诗经》经典名句/语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 通过这些《诗经》语录可以了解《诗经》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诗经》名句,欢迎出来与我们共享。 【篇二:诗经中最励志的句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你读过诗经吗?诗经里面有很多 的励志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诗经的精选,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精选励志名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1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诗经中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本文对动植物意象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探究,认为古人动物的崇拜对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情感表达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诗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和细微观察。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它们本身的特质,还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之象,艺术地表现了诗和时代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情感表达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象征。这些动物有马、燕、雀、鸠、鱼等。在《诗经》中成为了爱情婚姻的象征,而在象征的背后,动物象征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 在《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土如归妻,冰未泮”。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婚令的季节催人,所以姑娘今天一大早就到渡口来了,她就是要告诉未婚夫一句话:你如果要娶我为妻,趁着济水还没有结冰赶紧来迎亲吧!姑娘仰起头向河对岸又一次远远望去……。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恋爱着的执着追求婚姻幸福的年轻姑娘在等待她情人的形象。大雁唱,是爱情的象征。诗里用作背景,含有好婚姻一定成功的意义。而叶枯,雁鸣是季节的象征。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而秋冬农闲,正是周人法定之婚期。“周人婚

励志诗经经典名句摘抄

励志诗经经典名句摘抄 励志诗经名句精选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3):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 经《诗经》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诗经》 (5):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6):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诗经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 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诗经·郑风·子衿》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9):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诗经·王风·采葛》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 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诗经·小雅·采薇》 (13):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诗经》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诗经·卫风·木瓜》

浅析孔子的三观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礼乐观人文观天命观 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伟大创造的结晶。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 《中庸》中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的一段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就是说,“仁”是人类的本质,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孔子重礼、执礼,主张仁礼并重、文质并茂,但主要是想透过礼的形式复兴其所内蕴的文化价值理想。孔子是把周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与文化的根源、理想来信从、坚守、承担、自任的。“礼之用,和为贵”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几千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孔子重“礼”,是对春秋时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这正是孔子要批评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里指出了礼乐形式背后的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人们都可以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们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们决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就是人与人之关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广之,这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仁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上)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

孔子&诗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7、礼之用,和为贵。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