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频繁的洪水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宿州市为例,讲述了洪灾的定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等。

关键字:洪水、灾害、危害、防治

一洪灾定义

(1)洪水

洪水泛指大水。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

(2)洪灾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

(2)

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

(3)

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宿州市位于安徽北部,是安徽的北大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淮北平原,东临江苏淮阳是,西接河南商丘和淮北市,南靠蚌埠市,北频山东菏泽市及江苏徐州。全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四县一区,全市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大多起源于废黄河南堤,全市有南四湖水系、故黄河水系、新汴河水系、奎濉河水系、怀洪新河水系、安河水系共6大水系,共有中小河流35条,长度1320km。

黄河流经宿州市的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给两岸的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黄河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排洪能力差,以及人为的破坏植被致使河道更加堵塞,都是造成洪灾泛滥的原因。在今天的砀山县城,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但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的决口,一次次的黄泛造成了淤积,大运河开始渐渐萎缩,最后它也遭到了砀山县城同样的命运。砀山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

由于连年的水患,当地人都纷纷四处逃难,维修大堤这样繁重的工程依靠当

地的人力已无法完成,于是朝廷就开始迁移外地居民来修筑堤坝。他们后来就留在了当地,在这里落地生根。除了河道的堵塞、植被的破坏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总结来讲,洪灾的形成原因有:

1、自然原因

(1)大量冰雪快递速融化。

(2)集中的大范围强降雨

(3)河道堵塞、、

2、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极快。

河道淤塞,排洪能力差。

(2)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蓄洪、滞洪能力下降

(3)各种不合理的工程活动、、、

都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洪灾的特点

1、范围广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常

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

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

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

四洪灾的危害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灾致使两岸的人民流离失所,颗粒无收,甚至家破人亡。造成人畜伤亡。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中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打原有的生态平衡。

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

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

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 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4.媒介生物滋生

(1)蚊虫滋生: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2)

蝇类滋生:

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

鼠类接触增多:

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 传染病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

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五、洪灾的防治

(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记载,1949年前的2000多年中,我国发生过1600多次一泻千里的大水灾。几乎年年有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由于我国是一个洪涝灾难频发国家这一现实,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切实加强对全体国民进行灾难知识教育,提高对防灾减灾抗灾重要性的熟悉,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工作,时刻树立防灾减灾抗灾意识,积极投入到防灾减灾抗灾具体工作实践中。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因此,我们必须强化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

在抵御各种自然灾难过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保证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有序开展。“面对严重的防汛防洪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密切配合,真正把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落到实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难,有关地区和部门全力以赴,组织群众抗灾救灾,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根据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充实指挥部成员单位,增强防抗灾害的协作部门,并将防汛责任落实到地方、到单位、到个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防汛指挥部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指挥责任,统一组织领导辖区内的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为应急管理在紧要时刻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当灾害到来时,各级政府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按照责任逐级下派专家组或工作组,深入到镇、村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防御工作。防汛指挥部对防灾抗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对有关部门和下一级防汛指挥部下达指令,监督指令执行情况,使灾前防御、灾时避险、灾后救助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在指挥决策过程中,应科学指挥决策,优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应急措施,确保有序有效。

(三):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更多地在规划洪水使其驯服上下夫,

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为主,在加固加高堤围工程上还要继续加强,必须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样重视起来。大江大河堤围近年来年年加高,但许多江河基本上被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抵消了。只有两条措施一起搞,河道行洪能力才能增大。因此,在防洪涝害工作中应当采取蓄泄统筹,标本兼治相结合,治水与治山相结合,工程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将下降的水量进行合理再分配,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要把绿化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作为防御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来抓。首先要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减少

泥沙入江河量。对此,应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涵养水源、治洪先要

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之源。在山区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这样,山区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库、中下游筑堤,洼地开沟,就能调节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第二,扭转重库轻堤,重建轻管的倾向。增加防洪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尽快扭转

江河防洪能力普遍偏低的的被动局面。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并建立排灌两用抽水机站。第三,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严禁和限制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坚持退耕还湖,加快江河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工程防洪调蓄的作用。第四,增强水患意识,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涝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各河流汇集的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河流夏涝冬枯的变化。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基本概念 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的成因 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降雨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份饱和,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此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或因拦洪工程设施溃决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因素 具体来讲,人类的不当行为有以下几种: ①、毁林开荒。毁林开荒致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加大和加快了地表径流的形成,使灾情加重。同时毁林开荒又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了水库、河道的调洪和行洪能力。 ②、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积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另外,新增城镇多向低洼处发展,由于必要的防洪排涝设计跟不上,行洪河道演变成排水沟,必然加重洪涝灾害的损失。 ③、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由于不顾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开挖,弃土弃

渣和盲目与河争地,挤占行洪河道,造成山洪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而加重山洪危害。 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 强降雨的前兆 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河流改道、基础设施毁坏、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危害。 避灾躲灾常识 1.防范 每个人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学习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建房、修路要远离河滩、沟谷、低洼地带和不稳定山体; 无论是在居住场所还是在野外活动场所,都必须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要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的洪水预警信息,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严禁涉水行走,更不要乘交通工具涉水过河;不要在山崖、涵洞、沟道、危房、低洼地里,危墙、高墙、高压线下避雨;一旦认定情况危急时,除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邻里报警外,应先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2.报警 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要采取喊话、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背景 摘要:该论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进行相关介绍,并通过对其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简单小结,分析发生灾害的原因,并对广西隆安县的洪涝灾害防御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防御对策 一、隆安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部,地处东经107°21′—108°06′,北纬22°51′—23°21′,隶属南宁市管辖,东部与南宁市西乡塘区、武鸣县相连,南部与崇左市扶绥县、江洲区交界,西部与崇左市大新县、天等县接壤,北部与百色市平果县毗邻。东西长77.5km,南北宽56.2km。县城距南宁市区80km。 (二)地形地貌 隆安县地势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线倾斜。主要地貌类型有台地、丘陵、低山和岩溶地貌。县境内最高点为西大明山系脉的小明山最高,海拔973米,最低点为白马河口,海拔81米,据统计,低山丘陵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1%,岩溶地貌占31.2%, 平原台地貌占17.7%。 (三)山系水系 隆安县西南部以峰林、峰丛石山(喀斯特地貌)为主,南部边缘山地为西大明山系脉,属低山、丘陵。主要山脉有小明山,海拔973米,为全县最高点,地要山海拔807米,平付山海拔726米,空林山海拨715米。东北部土山丘陵和石峰兼而有之,海拔多在200-700米,其间敏阳乡三宝山海拔721米,六暖山海拔742米,为东部最高点。中部右江沿岸以平原、阶地、低丘为主,并有一些石灰岩孤峰和残丘点缀其间,其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全县主要河流有右江、绿水江、罗兴江、丁当河、驮玉河、百朝河、大滕河、布泉河等8条,共有地表水11.08亿立方米,全县有地下水源12个,地下河18条,集中分布在都结、布泉、屏山、杨湾、乔建等乡镇,共有地下水3.94亿立方米。全县有中型水库3处,总库容量为5758.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4263万立方米;有小型水库55处,总库容318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392.8万立方米;小型塘库251处,总库容38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63万立方米。 (四)气候 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较明显,气温分布特点是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递增,雨量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和向西北逐渐增高。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五月至九月为主要降雨期,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85%左右,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 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对国民生产的影响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出现。由于我县都属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全县的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洪涝灾害统计中,每年汛期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我县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7月我市受当年三号台风“榴莲”的影响,从7月2日晚上开始,全县局部出现降雨,后扩大成全县大面积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县江河水位暴涨,至使右江发生八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隆安县水文站出现了自1937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从7月3日4时起,隆安县水文站水位从111.40米涨起到4日23时30分达到最高洪水位123.86米,超警戒水位9.45米,洪峰流量8270立方米/秒。右江沿岸的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被淹。“7.4”洪灾,是我县有史以来淹没面积最大,淹没损毁民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涝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 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造成1998年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水文站的洪水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又是多路来水汇合的地方,如果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在这里相遇,必然酿成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关键性的还是部分蓄洪量比1954年要减少了很多.根据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立方米.而1954年洪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多亿立方米,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立方米. 这时,人们又会提出问题:长江水位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积提高了?①关于河床淤积情况 为了开发水电资源,我国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水电站和小水库,这使江河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并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等结果.根据长期观测资料显示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但也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洪湖河段,这一河段受下荆江栽弯工程影响,因此栽弯河段上有冲刷,河床有淤积现象. ②关于湖泊淤积情况 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都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这种情况下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例如: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了湖泊容量约为40多亿立方米,由于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由于围垦140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容量约80多亿立方米.湖北省的长江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锁,减少面积5700平方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 引言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而一旦发生水灾,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本文通过对水灾事故的诱发原因、对策以及事故处理的分析,提出一套矿井防治水措施,为煤矿持续、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矿井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导致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等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1地表水水灾 矿井附近有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积水,以及季节性雨水时,当水位暴涨,超过矿井井口标高而涌入井下,或由裂隙、断层或塌陷区渗入井下造成水灾,这种水源叫地表水。受这种水危害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位于低洼地带的矿井,由地表水冲破矿井周围围堤而流入井口,或由于歼石山、炉灰等堆积位置选择不当,被洪水或雨水长年冲刷到附近的江河当中,使河床增高或造成河水超过堤或拦洪坝直接进入井口。这种地表水来势凶猛,而且伴随许多泥沙、砾石。如防备不当,常造成淹井事故;二是地表水与松软的沙砾岩层相通,当井筒掘进穿透冲积层含水层时,地表水将顺着砂砾岩层的裂隙涌入井下造成淹井;三是地表水与煤层顶底板的含水层相连通或由断层沟通,地表水通过含水层或断层进入井巷,致使发生水灾事故;四是煤层采掘以后,冒落带一旦进入老窑或与地表水系沟通,也会发生地表水涌入矿井,造成水灾事故。 1.2孔隙水水灾 当煤层被松散含水的流砂层、砂层、砂砾层、卵石层、粘土砂层所覆盖,在开采第一水平时,煤岩柱留设不够,往往是冒裂带直接进入松散层,或是松散层底部存在富水含水层,开采前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没有按含水层下回采条件留设煤柱,回采后水、砂或泥溃入井下;超限出煤,破坏煤岩柱或在煤岩柱中开拓巷道、硐室,破坏了隔水煤岩柱的完整性,年久渗水,冒落坍塌,使冲积层水或流砂、泥流溃入井下,淤塞巷道甚至造成淹井。 1.3裂隙水水灾 水源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这些煤层顶部常有厚层砂岩和砾岩,其中裂隙发育,如与上覆第四纪冲积层和下伏奥陶系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时,可导致严重水灾事故以及建井时期发生淹井事故。若砂岩层缺乏补给水源时,则涌水很快很快变小甚至疏干。 2矿井水灾对策

洪水灾害综述

洪水灾害综述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86~1995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占全部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32%,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的31%和55%,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洪水泛指大水。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洪水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失与祸患,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2)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3)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 洪水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按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成灾环境特点,可将常见洪水灾害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溃决型、漫溢型、内涝型、蓄洪型、山地型、海岸型、城市型等。 一、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地理因素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横跨北纬22°~53°。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西高东低的三阶梯地势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东南注入海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主要由融水和局部的暴雨形成。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广、面积大、频次高、灾情重,是江河治理和防洪的主要地区。 2、气候水文因素 我国西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易旱易涝。汛期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与季风进退有关,始于东南、西南地区而后向北推进。汛期4个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 3、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因素 洪水灾害日益严重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为因素从两方面影响气候乃至区域的水旱灾害,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变暖,从而改变大气环流、气候和水旱灾害;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属性,如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等,来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因素,进而产生水旱灾害,后者具体表现为:

洪水基本知识分类讲解

洪水的类型 洪水是河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流量急剧增加、水位明显上升的水流现象。降水、融雪(融冰)通过地表经坡地、河网汇流和地下汇流,继而进入河槽下泄形成洪水。河流洪水根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泥石流和溃坝洪水等多种类型。在河口区有潮汐洪水和由风暴潮、地震海啸引起的洪水等。但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暴雨洪水和山洪为主。 一、暴雨洪水 由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速增加并伴随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称暴雨洪水。暴雨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在同一流域内,或同一条河流,常年出现的暴雨洪水与偶尔出现的特大暴雨洪水,在量级上相差悬殊,洪水特征也不一样。 山洪指山区溪沟或干沟中突发性迅速涨落的洪水。由于山区坡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 二、风暴潮 风和气压聚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 三、冰凌洪水 冰凌洪水是河流中因冰凌阻塞和河槽蓄水量下泄而引起显著的涨水现象。冰凌洪水又称凌汛。它是热力、动力、河道形态等因数综合作用的结果。按洪水成因,可分为冰塞洪水、冰坝洪水和融冰洪水三种。 冰塞洪水是河流封冻后,冰盖下冰花碎冰大量堆积,阻塞部分过水断面,造成上游河道水位显著雍高。当冰塞融解时,蓄水下泄形成洪水过程。冰塞常发生在水面比降由陡变缓的河段。 冰坝洪水是大量流冰在河道内受阻,冰块上爬下插,堆积成横跨断面的坝状冰体,严重阻塞过水断面,使坝的上游水位显著壅高,当冰坝突然破坏时,河槽蓄水迅速下泄,形成冰峰向下游演进。冰坝洪水多发生在由南向北流向的河段内。 融冰洪水是封冻河流或河段主要因热力作用冰盖逐渐融解,河槽蓄水下泄而形成的洪水。开河前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日照时数增长,气温升至0℃以上,封冻冰盖上融下化,岸边、河心融冰相继出现,冰盖的温度显著降低,敞露水面上下游贯通,河槽蓄水量缓慢释放而产生洪水。融冰洪水水势平稳,凌峰流量较小。 四、融雪洪水 以积雪融水为主要来源而形成的洪水称为融雪洪水。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⒋5月份。冬季积雪较厚,随着春季气温大幅度升高,积雪融化,江河水位或流量突增形成融雪洪水。因受气温影响,融雪洪水年际变化较大。同一河流的同一断面,多数年份融雪洪水的峰量一

2021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2021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43

2021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人井下,造成水灾。 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 3、井巷位置设计不当。如将井巷置于不良地质条件中或过分接近强含水层等水源,导致施工后,因地压和水压共同作用而发生顶、底板透水。如此案例国内曾有发生,但为数不多。 4、井巷施工质量伪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

致透水,或工程钻孔在固井止水前误穿巷道,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5、测量错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 6、井下无防水闸门或虽有而管理、组织不当,造成透水时无作用而淹井。 7、出现透水预兆未觉察或未被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透水。 8、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设备不完好。 9、排水设备平时维护不当。如水仓不按时清挖,储水能力不足而淹井。 10、其它原因。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19知识讲解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成因及规律分析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5), 456-464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03651309.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03651309.html,/10.12677/jwrr.2019.85052 Analysis on the Floods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in Jiangxi Province Jiawei Fu, Delong Li, Xiaohua Xu, Siying Li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ul. 31st, 2019; accepted: Aug. 21st, 2019; published: Sep. 16th, 2019 Abstract The main causes of flood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ainstorm factor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Based on the data of more than 600 floods from 19 hydrolog-ical station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flood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strong sea-sonality, high frequency and strong sudden occurrence of flood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mainly local floods; rainstorm floods in May-June are frequent. The flood peak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peak, multi-peak or single peak with a long duration. In July-September, the flood is usually single peak, and the duration is relatively short. Keywords Jiangxi Province,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Flood Characteristics, Cause Analysis 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成因及规律分析 付佳伟,李德龙,许小华,李斯颖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9年7月31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16日 摘要 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成因主要有气象因素、暴雨因素和地形地貌因素。结合江西省地区19个中小河流水文站600多场洪水资料数据,分析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特征规律,其结果表明: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存在季节性强、发作者简介:付佳伟(1985-),男,汉,江西省樟树市,工程师,研究方向:防洪减灾及水利信息化。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示范文本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示 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引言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 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 矿井水灾。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而一 旦发生水灾,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 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做好矿 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下 面,本文通过对水灾事故的诱发原因、对策以及事故处理 的分析,提出一套矿井防治水措施,为煤矿持续、安全生 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矿井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导致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等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1地表水水灾 矿井附近有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积水,以及季节性雨水时,当水位暴涨,超过矿井井口标高而涌入井下,或由裂隙、断层或塌陷区渗入井下造成水灾,这种水源叫地表水。受这种水危害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位于低洼地带的矿井,由地表水冲破矿井周围围堤而流入井口,或由于歼石山、炉灰等堆积位置选择不当,被洪水或雨水长年冲刷到附近的江河当中,使河床增高或造成河水超过堤或拦洪坝直接进入井口。这种地表水来势凶猛,而且伴随许多泥沙、砾石。如防备不当,常造成淹井事故;二是地表水与松软的沙砾岩层相通,当井筒掘进穿透冲积层含水层时,地表水将顺着砂砾岩层的裂隙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频繁的洪水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宿州市为例,讲述了洪灾的定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等。 关键字:洪水、灾害、危害、防治 一洪灾定义 (1)洪水 洪水泛指大水。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 (2)洪灾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 (2) 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 (3) 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宿州市位于安徽北部,是安徽的北大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淮北平原,东临江苏淮阳是,西接河南商丘和淮北市,南靠蚌埠市,北频山东菏泽市及江苏徐州。全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四县一区,全市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大多起源于废黄河南堤,全市有南四湖水系、故黄河水系、新汴河水系、奎濉河水系、怀洪新河水系、安河水系共6大水系,共有中小河流35条,长度1320km。 黄河流经宿州市的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给两岸的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黄河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排洪能力差,以及人为的破坏植被致使河道更加堵塞,都是造成洪灾泛滥的原因。在今天的砀山县城,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但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的决口,一次次的黄泛造成了淤积,大运河开始渐渐萎缩,最后它也遭到了砀山县城同样的命运。砀山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 由于连年的水患,当地人都纷纷四处逃难,维修大堤这样繁重的工程依靠当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336-93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 理(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引言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而一旦发生水灾,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本文通过对水灾事故的诱发原因、对策以及事故处理的分析,提出一套矿井防治水措施,为煤矿持续、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矿井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

思想麻痹,从而导致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等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1地表水水灾 矿井附近有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积水,以及季节性雨水时,当水位暴涨,超过矿井井口标高而涌入井下,或由裂隙、断层或塌陷区渗入井下造成水灾,这种水源叫地表水。受这种水危害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位于低洼地带的矿井,由地表水冲破矿井周围围堤而流入井口,或由于歼石山、炉灰等堆积位置选择不当,被洪水或雨水长年冲刷到附近的江河当中,使河床增高或造成河水超过堤或拦洪坝直接进入井口。这种地表水来势凶猛,而且伴随许多泥沙、砾石。如防备不当,常造成淹井事故;二是地表水与松软的沙砾岩层相通,当井筒掘进穿透冲积层含水层时,地表水将顺着砂砾岩层的裂隙涌入井下造成淹井;三是地表水与煤层顶底板的含水层相连通或由断层沟通,地表水通过含水层或断层进入井巷,致使发生水灾事故;四是煤层采掘以后,冒落带一旦

设计洪水的概念

设计洪水的概念 洪水的大小及其发生时间是随机的,所以,防洪也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期望在不 超过某特定洪水条件下的安全,而不能保证任何极值洪水条件下的安全。防洪限度一般 相对于洪水发生的频率或重现期而言,即防御指定频率的洪水,称为防洪标准。由于洪 水的概率意义,工程的防洪设计准确地讲是在降低洪水损失的风险。 不同频率的洪水大小不同。防洪措施要与防洪标准相适应,因此,无论是工程措施 还是非工程措施,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推求指定频率的洪水。 设计洪水的推求 由于设计洪水必须具有频率的意义.推求设计洪水就是估计指定频率的洪水值,所以数理统计、频率分析法是推求设计洪水的重要方法。根据水文信息资料的不同,设计 洪水的推求途径可归纳如下。 (1)由流量资料推求 当工程所在河段附近有K期水文站,具有较K时期(一般要求30年以上)的洪水 流量观测资料,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对洪水资料进行统计、频率分析, 求得符合一定标准的洪水特征值。这是最主要的设计洪水推求方法。对于桥涵、路基、 堤防及调节性能小的水库等,设计洪水一般可只推求设计洪峰流量。 (2)由暴雨资料推求 工程所在流域及邻近地区有较K期的实测暴雨资料(30年以上),并有实测大暴 雨,以及对应暴雨的洪水观测资料,可进行产汇流分析计算,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再由产、汇流模型转化为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这是一种洪水成因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由于雨量测站多,测量方便,暴雨资料往往比洪水流量资料系列K,而且具有 较好的地区一致性。 (3)由地区综合分析法推求 如果工程所在流域暴雨及洪水资料十分短缺,可利用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或调查资 料进行地区综合分析,得山经验公式,或制成地区图表及手册,供无资料流域查算设计 暴雨,再转换成设计洪水。水文特性具有地区性差异,这一点必须给予重视,所以,地 区综合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小流域地区设计洪水的推求。 (4)可能最大暴雨及可能最大洪水法 如果工程所在流域及邻近地区缺乏暴雨、洪水资料,但有水文气象观测资料时,可 用水文气象法计算可能最大暴雨,再推求可能最大洪水。这种途径得到的可能最大洪水 通常作为重要工程的校核洪水。 设计洪水推求途径的选择没有定量标准,取决于哪类资料更丰富,哪个系列更K。 为了使推算的结果更可靠,有的规范规定:可同时采用多种途径推算,并通过分析比较 各种结果的可靠性,来决定设计洪水值的选用。 上述各种推求设计洪水的途径,都是以已发生的水文现象和观测到的资料为依据。 资料的可靠性、代表性对于推求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利用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值估 算之前,做好洪水资料的选样、审查、样本系列展延等是非常必要的 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 及事故处理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引言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而一旦发生水灾,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本文通过对水灾事故的诱发原因、对策以及事故处理的分析,提出一套矿井防治水措施,为煤矿持续、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矿井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导致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等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1.1地表水水灾 矿井附近有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积水,以及季节性雨水时,当水位暴涨,超过矿井井口标高而涌入井下,或由裂隙、断层或塌陷区渗入井下造成水灾,这种水源叫地表水。受这种水危害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位于低洼地带的矿井,由地表水冲破矿井周围围堤而流入井口,或由于歼石山、炉灰等堆积位置选择不当,被洪水或雨水长年冲刷到附近的江河当中,使河床增高或造成河水超过堤或拦洪坝直接进入井口。这种地表水来势凶猛,而且伴随许多泥沙、砾石。如防备不当,常造成淹井事故;二是地表水与松软的沙砾岩层相通,当井筒

掘进穿透冲积层含水层时,地表水将顺着砂砾岩层的裂隙涌入井下造成淹井;三是地表水与煤层顶底板的含水层相连通或由断层沟通,地表水通过含水层或断层进入井巷,致使发生水灾事故;四是煤层采掘以后,冒落带一旦进入老窑或与地表水系沟通,也会发生地表水涌入矿井,造成水灾事故。 1.2孔隙水水灾 当煤层被松散含水的流砂层、砂层、砂砾层、卵石层、粘土砂层所覆盖,在开采第一水平时,煤岩柱留设不够,往往是冒裂带直接进入松散层,或是松散层底部存在富水含水层,开采前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没有按含水层下回采条件留设煤柱,回采后水、砂或泥溃入井下;超限出煤,破坏煤岩柱或在煤岩柱中开拓巷道、硐室,破坏了隔水煤岩柱的完整性,年久渗水,冒落坍塌,使冲积层水或流砂、泥流溃入井下,淤塞巷道甚至造成淹井。 1.3裂隙水水灾 水源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这些煤层顶部常有厚层砂岩和砾岩,其中裂隙发育,如与上覆第四纪冲积层和下伏奥陶系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时,可导致严重水灾事故以及建井时期发生淹井事故。若砂岩层缺乏补给水源时,则涌水很快很快变小甚至疏干。

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年长江大洪水原因分析

————————————————————————————————作者:————————————————————————————————日期:

对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 摘要: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关于98年特大洪水分析其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正文 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降水量异常是洪水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使用生态学三大定律归结起来: 一:直接原因:1998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 (1)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2)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

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 长江流域1931-1998年6-8月降水量柱状图(单位:mm)(3)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间接原因 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 (1)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持续到次年,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造成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