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名词解释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2大叶性(肺泡)肺炎:病原体先在肺泡引起炎症,经肺泡间孔向其他肺泡扩散,致使部分肺段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症改变。典型变化为肺实质炎症,通常并不累及支气管。致病菌多是肺炎链球菌。X线胸片显示肺叶或肺段的实变阴影。
3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其他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病毒,肺炎链球菌以及军团菌等。X线显示为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阴影,边缘密度浅而模糊,无实变征象,肺下叶常受累。
4间质性肺炎: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可由细菌,病原体,支原体,病毒或肺孢子菌引起。累及支气管壁以及支气管周围,由肺泡壁增生及间质水肿,因病变仅在肺间质,故呼吸道症状较轻,异常体征较少。X线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从肺门向外伸展,可呈网状,其间可有小片肺不张阴影。
5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6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7葡萄球菌肺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化脓性炎症。
8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片显示一个或多发的含气液平的空洞。
9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10原发综合症:原发型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11结核球:多由干酪样病变吸收和周边纤维膜包裹或干酪空洞阻塞性愈合而成。
12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14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

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
,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5气道高反应性AHR: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是哮喘发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6肺动脉高压PH: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所得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或者在运动状态下mPAP>30mmHg。此外诊断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除需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末压<15mmHg。
17原发PPH(特发IPH)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或偏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害和坏死性动脉炎等构成的疾病。
18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19胸腔积液: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
20胸膜反应:若抽液时发生头晕,冷汗,心悸,面色苍白,脉细等表现应考虑胸膜反应。
21原发性支气管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22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肺癌。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
23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是由于上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起。表现为头面部和上半身淤血水肿,颈部肿胀,颈静脉扩张,患者常主诉领口进行性变紧,可在前胸壁见到扩张的静脉侧支循环。
24Horner综合症:肺尖部肺癌又称肺上沟瘤(Pancoast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少汗或无汗。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以在夜间为甚。
25副癌综合症:指肺癌非转移性胸外表现。
26类癌综合症:其典型特征是皮肤,心血管,胃肠道和呼吸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面部,上肢躯干的潮红或水肿,胃蠕动增强,腹泻,心动过速,喘息,瘙痒和感觉异常。这些阵发性症状和体征与肿瘤释放不同的的血管活性物质有关。
27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1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

O2<60mmHg,PaCO2常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
2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
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8 肺性脑病:CO2潴留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这种由缺氧和CO2潴留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又称CO2麻醉。
29中央型发绀:真正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的发绀。严重休克等原因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分压正常,也可出现发绀,称作外周性发绀。
30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指由心源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病理生理改变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主。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31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指机体在遭受急性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突然打击后,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2 个以上气管功能障碍,以至在无干预治疗的情况下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综合症。
循环系统:
1心力衰竭: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症。
2KerleyB线:是在肺野外侧清晰可见的水平线状影,是肺小叶间隔内积液的表现,是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性表现。
3AHF: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气管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症。
4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5IR:胰岛素抵抗(IR):是指必须以高于正常的血胰岛素释放水平来维持正常的糖耐量,表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退。
6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高血压早晚期均可发生,危象发生时,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动脉痉挛累及相应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7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

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
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
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9MI: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坏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严重类型。
10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
11IE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12心肌疾病:是指除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分类: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DCM: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HCM: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RCM:限制型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
13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是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症。
14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15稳定型心绞痛:亦称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消化系统:
1胃炎: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急性胃炎是由

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一过性病变。病例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以中性
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烧伤致者称Curl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Cushing溃疡。
2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3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4UC: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表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变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5CD: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块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6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
7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8HRS:肝肾综合症,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HPS:肝肺综合症,是指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
9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10伴癌综合症: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症等。
11HE: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门体分流性脑病(PSE):强调门静脉

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12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13 Grey-Turner征:少数重症胰腺炎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灰蓝色,称为Grey-Turner征;也可致脐周围皮肤青紫,称Cullen征。
14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
泌尿系统疾病
1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比率(PCR)>200mg/g。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
2白细胞尿:新鲜离心尿液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或1 小时新鲜尿液白细胞数超过40万或12小时尿中超过100万者称为白细胞尿。因蜕变的白细胞称脓细胞故亦称脓尿。
3血尿: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为镜下血尿,1L尿含1ml血即呈现肉眼血尿。
4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A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
RPGN: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系指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而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5肾病综合症NS:诊断标准是1尿蛋白大于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其中1,2为诊断所必需。
6IgA肾病: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IgA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
6UTI: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复杂性尿感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返流等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在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

路感染。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但尿培养由真性菌尿,也可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
真性菌尿:中
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细菌定量培养由细菌生长。
7ARF:急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潴留和尿量减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个系统并发症。常伴有少尿(<400ml/d),但也可以无少尿表现。
8CKD:慢性肾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伤病史>3个月),包括GFR 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
CRF:慢性肾衰竭则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症,简称慢性肾衰。
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 (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2IDA缺铁性贫血:指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相关的缺铁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的一种。
3AA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症,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4溶血: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A.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红细胞膜异常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治疗有效。
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系统识别功能紊乱,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HA.系正常细胞贫血。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由缺陷,红细胞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临床上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血栓形成。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D55,CD59表达下降。
5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

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AL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CNS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
发生在治疗后缓解期,这是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以ALL最常见,儿童尤甚,其次为M4,M5,M2。临床上轻者表现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C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又称慢粒,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病程发展缓慢,脾脏肿大。
6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7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症。
内分泌系统疾病:
1垂体卒中:在肿瘤发展的基础上可发生垂体瘤内出血,称为垂体卒中,引起严重疼痛,视力急剧减退,眼外肌麻痹,昏睡,昏迷,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指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可以是单种激素减少与或多种促激素同时缺乏。由于腺垂体功能减退可原发于垂体病变,或继发于下丘脑病变,表现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靶腺功能减退和(或)鞍区占位性病变。
Sheehan希恩综合症:妊娠期腺垂体增生肥大,血供丰富,围生期因某种原因引起大出血,休克,血栓形成,使腺垂体大部缺血坏死和纤维化,临床称为希恩综合症。
3甲状腺肿:是指良性甲状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甲状腺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亦称非毒性甲状腺肿,是指非炎症和非肿瘤原因,不伴有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甲状腺肿。
4甲状腺毒症: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

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其病因主要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Plummer病)。非甲状腺功能亢进类型包括破坏性甲状腺毒症和服用外源性甲状腺激素。
破坏性甲状腺毒症: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炎症(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症
状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破坏,滤泡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过量进入循环引起的甲状腺毒症。此类型甲状腺功能不亢进。
Graves病(GD):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最常见病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毒症,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胫前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危象:也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症,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创伤,精神刺激等,临床表现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等。
5亚临床甲亢: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下限,而T3,T4在正常水平,不伴或伴有轻微甲亢症状。
6库欣(Cushing)综合症: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其中最多见者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临床类型,称为库欣病。
7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HHS:高血糖高渗状态,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
风湿性疾病
1RA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2异质性:指患者遗传背景不同,病因可能也非单一,因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3Caplan综合征:尘肺患者合并RA时易出现大量肺结节,称之为Caplan综合征,也称类风湿性尘肺病。
4Felty综合征:是指RA患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5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表现有

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本病病程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较差。
6APS抗磷脂抗体综合症:可以出现在SLE活动期,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7雷诺现象:是指因受寒冷或紧张刺激后,肢端细动脉痉挛,使手指(
足趾)突然出现苍白,相继出现皮肤变紫,变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短暂的临床现象。原因不明的称为雷诺病。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1中毒: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
2毒蕈碱样症状:又称M样症状,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产生类似毒蕈碱样作用。平滑肌痉挛表现:瞳孔缩小,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括约肌松弛表现:大小便失禁;腺体分泌增加表现:大汗,流泪和流涎;气道分泌物明显增多:表现咳嗽,气促,双肺有干性或湿性啰音,严重者发生肺水肿。
3烟碱样症状:又称N样症状。在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ACh蓄积过多,出现肌纤维颤动,甚至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也可出现肌力减退或瘫痪,呼吸机麻痹引起呼吸衰竭或停止。交感神经节受Ach刺激,其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儿茶酚胺,表现血压增高和心律失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