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实验只是分享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实验只是分享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实验只是分享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4)不要看着桶内的小球抓,要随机去摸,且顺便搅拌一下,以增大其随机性,用双手同时去两个桶内各抓一个。

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动物的睾丸(精巢),植物的雄蕊(花药)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植物的雌蕊。(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2)睾丸(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卵巢中的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体细胞,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5、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答:观察是否有同源染色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

答:MI中期:同源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 MII后期:着丝点分裂

﹡实验三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P88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一样)(4)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注意辨认哪些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3、现象: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4、讨论:

(1)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分配到细胞两极

(2)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是:洋葱(2n=16)、大葱(2n=16)、蒜(2n=16)、蚕豆(2n=12)。实验中应先培养出根再低温诱导处理,因为未生出根前进行低温处理不利于其生出不定根。

﹡实验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P91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出现。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特点。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的特点。

方法: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

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3.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患病的家族群体进行调查统计。

4.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步骤: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某种遗传病的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计算公式:发病率=== × 100%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讨论: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小组成员也可以分工进行调查。具体程序是:成立调查小组,选好组长→确定调查课题→制作调查记录表→实施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知识梳理 一、知识点 1、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 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 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 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 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

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 ∶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 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 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 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 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 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 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 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归纳 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三实验一:模拟尿糖的检测目的: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班氏试剂:①在40ML水中加入85ML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形成柠檬酸钠――Na2CO3溶液。②在50ML热水中加入8.5g 无水CuSO4制成CuSO4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如有沉淀可过滤。 班氏试剂同斐林试剂一样,同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优点:1,班氏试剂可长期保存,不必现配现用,柠檬酸钠――Na2CO3为缓冲对,产生的OH-有限,2,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

度高,干扰因素少,实际应用更多。 生物必修三实验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面,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面,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的低处倒入水。 (3)将采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注意:动物的个体不要太大,数量不要太多) (4) 封上生态箱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二实验教案资料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4)不要看着桶内的小球抓,要随机去摸,且顺便搅拌一下,以增大其随机性,用双手同时去两个桶内各抓一个。 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动物的睾丸(精巢),植物的雄蕊(花药)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植物的雌蕊。(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2)睾丸(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卵巢中的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体细胞,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5、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答:观察是否有同源染色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 答:MI中期:同源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 MII后期:着丝点分裂 ﹡实验三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P88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一样)(4)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注意辨认哪些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3、现象: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4、讨论: (1)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分配到细胞两极 (2)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是:洋葱(2n=16)、大葱(2n=16)、蒜(2n=16)、蚕豆(2n=12)。实验中应先培养出根再低温诱导处理,因为未生出根前进行低温处理不利于其生出不定根。 ﹡实验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P91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出现。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特点。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的特点。 方法: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 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3.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患病的家族群体进行调查统计。 4.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步骤: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某种遗传病的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计算公式:发病率=== × 100%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讨论: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小组成员也可以分工进行调查。具体程序是:成立调查小组,选好组长→确定调查课题→制作调查记录表→实施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梳理

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 ①实验原理: 糖类中的还原糖(所有的单糖、绝大多数二糖(除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化学选修五已讲原理可自行了解}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②材料用具: 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含量高、细胞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材料。 脂肪的检测:富含脂肪的材料。 蛋白质的检测:富含蛋白质的材料。 ③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硫酸铜溶液。 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 的硫酸铜溶液。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碘液、苏丹Ⅲ/Ⅳ染液 ④检测方法步骤: 还原糖的检测: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现配现用;50-56℃水浴加热。 脂肪的检测:从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切下薄片,先染色(Ⅲ 3min / Ⅳ 1min),再用酒精洗去浮色,用低倍镜找到物像、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检测: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⑤现象: 还原糖:溶液先变蓝(斐林试剂颜色),再变棕(红蓝混合),最后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溶液呈紫色。 脂肪:Ⅲ: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Ⅳ:红色的脂肪颗粒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实验原理: {教材原话感觉都比较重点——}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虽然书上说了一大堆成分以及配制方法,但凭我多年的做题经验来看没考过} ③方法步骤: 制片:1、在纯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维持细胞形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酸)教案 1、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 料再加入酸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图表 l)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答:生物材料加入酸性溶液HCl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答:当加入少量HCl时, Na2HPO4溶液呈碱性,对HCl起了缓冲的作用。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 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答: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相当于实验中的缓冲剂。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对酸性物质(如HCl)不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因而再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的最大。缓冲液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变化十分平缓。而两种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较平稳,说明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因此我们得出在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平衡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教案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 糖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肺汤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

&第一册分子与细胞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由C H O N(少数含有S)化学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酶大部分是蛋白质,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 1)氨基酸的结构与脱水缩合(理解)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以肽键的形式相连形成多肽链,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CO—NH—”表示) 结论: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氨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氨基数羧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羧基数 2)蛋白质的结构(理解)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同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多样性。 3)蛋白质的功能(理解)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催化作用如:酶;③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④调节作用,很多激素都是蛋白质;⑤免疫作用,比如抗体。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了解) ﹡核酸的分类是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来区分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 T RNA(核糖核酸):核糖 U ﹡结构: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核苷酸: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 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 ﹡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理解) ﹡种类:单糖/双糖/多糖(单糖不需要水解,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 植物中的多糖有:淀粉(植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和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动物中的多糖有:糖元(动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作用:由C H O 化学元素组成。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4、脂质的种类与作用(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高考备考“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 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必修一必知实验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加热 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 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 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 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 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 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 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 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 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 Cu ( OH ) 2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 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 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 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 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的。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及选修三实验总结(3),推荐文档

必修三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酸碱缓冲液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二、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测试起始的PH值,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其目的分别是: 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使用的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提纲)期末必备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dd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检测

一、单选题 1.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雄性个体数标记数/ 只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3.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 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 4.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5.下列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 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 6.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黑光灯诱捕法 D.取样器取样法 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这个池塘中大约有鲫鱼()条 A.380B.382 C.385D.386 8.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不包括 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垂直分布D.集群分布 9.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A.样方法B.五点取样法C.标志重捕法D.黑光灯诱捕法 10.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假期作业9 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探讨标准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问题探讨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问题探讨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问题探讨 提示: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问题探讨 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问题探讨 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第3节《伴性遗传》 问题探讨 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

高一生物必修二实验

高一生物必修二实验 高一生物必修2基因的组合规律实验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组合规律。 高一生物必修2基因的组合规律实验步骤: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 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 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 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