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教学设计及教案

矩形教学设计及教案
矩形教学设计及教案

《矩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鸡东县第四中学张丽华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矩形的判定》

二、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矩形的判定》。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它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矩形的判定是以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为研究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矩形的判定又是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应用的深化和扩充。矩形是有一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判定又将作为研究探索有两个特殊条件的正方形的基础,所以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矩形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和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它就是学生小学已经学过的恨熟悉的长方形,所以,从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出发,在矩形的定义、性质基础上,以矩形的定义为判定依据,从角和对角线两方面探究矩形的另外两个判定方法,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接受。对于学生难以判断的命题,用举反例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

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矩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矩形的判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基本理念,我对本课设计如下:

1、引课之前,我设计了“课前热身”、“温故知新”环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牢固的学习基础。

2、通过学生“画图、观察、猜想、证明”的形式得出判定定理。将练习适当变化后,作为例题示范,并在此基础上,变化条件(三个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练习。设计中,补充了练习题,增大了课堂容量。

3、按照课前预期,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轻松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一些学生可能有吃不饱的现象,于是,在新课结束之际,我安排了“课堂延伸”环节,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预习探究下一节课“菱形”的有关知识。

4、画反例图形,很有说服力。在本节课中反例发挥了特殊作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

1、重视矩形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将“画图、观察、猜想、归纳”等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相结合,通过举反例图形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如,活动二中,探究“最少有几个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画具有“一个直角”、“两个直角”“三个直角”的四边形,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环节,得出了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和判定定理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的结论。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2、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适时进行归纳,及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由于《矩形的判定》一节与前面所学的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关系密切,所以第一个环节首先设计了“课前热身”活动,利用课前3分钟,对以上问题让学生进行对照提问,为学习新课打基础。其次,在两个判定定理均已经推导得出后,及时进行知识归纳,帮学生理清脉络。最后,在新课全部上完以后,我设计了“反思与评价”

环节,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查找问题,并及时给予诊断解决,然后,教师在肯定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梳理全课,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学生理清矩形的判定有两个不同的基础,所以,矩形的判定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判定,另一种是间接判定。可以由“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直接判定,也可以先判定其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利用“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来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学生概念清楚,思路清晰。

3、重视数学方法思想的渗透和与生活的联系。矩形的判定这节课,较多的使用了矛盾的转化思想和归纳的思想方法。如研究“矩形的两个判定的推出,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根据定义,将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证全等来解决”。由“一个直角、两个直角、三个直角的四边形是否一定是矩形”的探究过程,渗透了归纳的数学思想。本课中的两个问题情境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了本节课的内容以后,问题得以解决。

4、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个别提问较多,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表述解题思路,教师只做了适当点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和习题处理形式上,采用了多媒体直观操作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活动二中,探究“最少有几个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画具有“一个直角”、“两个直角”“三个直角”的四边形,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环节,得出了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和判定定理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的结论。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定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活动三“练兵场”,主要是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判断正误。以检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活动四“解决问题”有例题以及三个变式训练题,主要是矩形判定定理的运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灵活恰当的利用条件选择方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这时本节课的难点。

所以,本环节采用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教师适当点拨。而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层次关系,明确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也是突破难点的的关键。因此,特意安排了“归纳新知”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层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将更多的课堂空间交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矩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⑵、使学生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判定的过程,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意识;形成几何分析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推理能力,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证明,体会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形的判定的内容。

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三、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

2、教学过程设:

思考2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高中物理5.7向心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节向心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3、能够应用向心力公式求解圆周运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过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必力的表达式。 3、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 教学难点: 向心力公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还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或(和)方向。所以,沿着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一定不为零,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向心力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去而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那是因为它受到了力的作用。用手抡着一个被绳系着的物体,使它做圆周运动,是绳子的力在拉着它。月球绕着地球转动,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在“拉”着它。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就叫做向心力,即: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做向必力。 ①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大小。 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可是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它们的合力,还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如果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向心力并非是物体受到的合外 力。 如图,在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牵在手里,将 手举过头顶,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感受球运动 时对手的拉力;改变小球转动的快慢、线的长度或小球的质量,感受向心力的变化跟那些因素有关。 随着小球质量变大、角速度变大、转动半径变大,小球对手的拉力也变大,说明小球受的向心力变大。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怎样呢? 把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2)、向心力的大小 F = r =m(=mr r v m 222T 2)πω=2ωmr 2、向心力大小的粗略验证 分析课本实验,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1)、用秒表记录钢球运动若干周的时间,再通过纸上的圆测出 钢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算出线速度。 (2)、用天平测出钢球的质量。 (3)、用公式计算钢球所受的向心力。 (4)、利用F=mgtan θ算出向心力的大小。 (5)、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力,并对实验可靠性做评估。 3、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物体做加速圆周运动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小于900 ,此时把F 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跟圆相切的F t 和指向圆心的F n ,如图所示,其中F t 只改变v 的大小,F n 只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

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质课

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背景分析: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2的内容,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应用分析:通过对本章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把生活事例简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复习旧知,强化受力分析能力,用学过的物理规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结构分析: 教材先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以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性质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最后分析一般曲线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质量、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经历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并熟悉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力和运动的观 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媒体展示,小实验展示,提出问题,演示过程,指导实验,总结结论,反馈评价。 (2)学法:独立观察、分析小结,发表见解,小组讨论,了解原理,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分析数据,验证理论,掌握理论,运用规律解决 其他实际问题。 2.教学媒体设计: 视频:水流星、花样滑冰转圈、飞车走壁,三个过程。 黑板:出示标题,例题讲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1、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需传承,国学经典需传颂,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古诗,听老师来朗读一下。第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描写的是:在浩瀚沙漠里,孤烟直上,落日浑圆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秋季西北边塞的风光(大雁飞回衡阳,一点没有停留之意。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接落日) 我们男女合作来诵读一下这两句诗,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半分钟时间背诵一下,展示背诵。 西北的风光美丽而又神秘,有一种植物常年驻扎在那里,它就是——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精读课文 1、首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划出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语句。 课文主要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2、第二个问题,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用一个字概括(高,大,直——高大挺秀)【板书:高大挺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茫茫的大戈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戈壁的图片。你觉得戈壁的环境怎么样?先用文

中的话说一说?(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们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就是“浑黄一体”。你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戈壁?(恶劣荒凉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废弃的土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戈壁是一个浑黄一体的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所以戈壁滩上才广泛种植白杨树。 4、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之前,先给我们介绍了它生长的环境。作者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借描写环境之恶劣,突出白杨之顽强。) 5、爸爸又是怎么介绍这顽强的白杨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齐读。同学们自由练读一下这段话,想一想哪些字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6、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你觉得哪个词应该加重语气?(“从来”)这个“从来”说明了什么?(白杨树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笔直,自始至终都在守卫着边疆。)第二句呢?“哪儿”需要重读,谁能试一试?白杨树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句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咱们上学期学习过的《梅花魂》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谁能用“不管……不管……”说句话? 7、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表情是(严肃的),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生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

动的方法。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

1.2.2数轴教学设计

1.2.2 数轴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数学思考: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能够准确画出数轴,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有理数以及在数轴上读出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课题 教师活动设计: 请大家看,这是一支温度计,它的用途大家是知道的.但是你会读温度计吗?请同学们读出此时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22度).这样看来,液面所在的刻度就表示此时的温度.这说明温度计上的刻度与一些有理数建立了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学生活动设计: 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象这种生活中的例子,同学还能列举出来吗?(收音机的标尺、超级解霸上的标尺等)我们能否利用一个类似于温度计图形,用它的刻度(也就是点)来表示所有的有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问题1:观察温度计的刻度规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温度计,从温度计上发现:刻度有正有负也有0,结合有理数包含正数、零、负数的特点,类比一条直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数轴,于是:因为有零,就必须在直线上取一点,用这个点表示零.(如图1)我们把这个点叫做原点,用大写字母O表示.由温度计的刻度规律可知:原点的一侧表示正数,另一侧表示负数.因而我们就规定原点的其中一侧为正方向,那么另一侧就为负方向.习惯上,当直线水平放置时,原点右方为正方向,原点的左方为负方向.正方向的一侧我们用箭头表示.(如图2)现在同学们来猜想一下,正有理数应该在图2的哪一个区域?负有理数呢?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人教版高一年级)

人教版高一年级《向心力》教案 一、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 搜集有关白杨、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19.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 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预设: a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b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c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d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

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竞赛

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课题:《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推荐单位:泰山学院 参在选手:殷允帅 所学专业:物理学 学历层次:本科 山东·烟台 2009-8-16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教材通过实例分析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表达公式,然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同时,向心运动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可以科学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向心运动现象。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的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轴》教学设计及教案

《数轴》教学设计及教案 《数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和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数轴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及数轴的应用。 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三、教学方法 讲评辅助教学,主要使用引导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主要采取课前预习独立思考、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选用以观察探索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屏幕上的三个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学习的成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正方、单位长度,说出含义即可。) 小游戏: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教学说明:⑴在回顾上面问题和游戏中画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根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并让学生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向心力》教案(1)

向心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 通过a 与r 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r v m mrw F 22==,向心加速的大小r v r w Q 22==, 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 (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 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模拟上述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4)通过讨论得到: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b: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数轴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数轴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中赵洁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小学里已经学习过在“射线”上用点来表示数和读出或写出“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对数与点的这种对应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上一节又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为数轴概念的建立和进一步学习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积累的必要的学习经验,具备了“表示”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数轴是用“长度”度量各类量的抽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用弹簧称(刻度在直线上)称重量等,都已为学生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任务分析: 这一课时学习的数轴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起点,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从现在开始,在教学与学习中注重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本章后面的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由此可见这一课时学生学好数轴概念的重要性.数轴是用“长度”度量各类量的抽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用弹簧称(刻度在直线上)称重量等,都已为学生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本节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互为相反数两数的几何意义.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②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动手练习,归纳总结;第四环节: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第五环节:加强练习,巩固提高;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

向心力教案

5.7 向心力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重点】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知识要点】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 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 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 向心力演示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用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使他们运动的半径r和相同,观察得到露出的红白相间方格数比值为2:1,即两个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也为2:1,因此F与m成正比。 (2)当m、相同时,半径比为2:1,向心力的比值也为2:1,因此F与r成正比。(3)当m、r相同时,比值为2:1,向心力的比值为4;1,因此F与2成正比。 ⑶由此验证向心力大小的公式:F=mr2 4.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 圆周运动运动。 5. 圆周摆 ⑴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 ⑵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问题探究】 【问题1】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结论: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问题2】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结论: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切向力的作用效果:改变速度的大小。 【问题3】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向心力的教案

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提出问题:你在跑400m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

《白杨》教学设计

3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 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 相似之处 【解决策略】: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 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 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 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 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 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 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 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 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内容《白杨》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 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数轴优质课教学设计纳雍思源梁孝林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通过第一节有理数的回顾分类 正数 1 、正整数 2 、正分数 有理数

二、实例分析,引入概念 活动一:感悟新知 2、 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温度计的刻度排列有什么特 点? 3、 同桌合作:考查对方能否正确指出你所说的温度的位置。 4、 思考:(1)能把温度记看成一条直线吗? (2)用怎样的一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你能试一试 吗? 活动二:观察图片,渗透法制 (1) 水位图渗透安全教育。 (2) 车距确认图渗透交通法。 (3) 刻度尺。 1、 引领学生归纳数轴:a. 一条直线b.直线上有一个点划分有理数 三个阶段 C.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d.确定单位长度度 2、 试一试:按以下步骤自己动手画一数轴。 第一步:画出一条直线(一般为水平方向),标出一点为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并用向右的箭头表示。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在表示每个单位长度 的点下面标上与之相对应的有理数。 3、 定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数轴的概念:规定了 _____________ 、 和 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1、你认为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 。 2、通过画数轴我们发现画数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到一点在其下边标上 0作 1、观察下面的温度计, 分别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用生活中的 知识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学 习兴趣,建立 数轴的初步 印象。 引导学生观 察温度计、刻 度,引出概 念。 通过归纳分 析使学生对 于数学概念 有了一个生 动化的认识, 以加深对概 念的理解和 记忆.)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