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字辈,寻找宗亲(50-阎)

百家姓,姓氏字辈,寻找宗亲(50-阎)
百家姓,姓氏字辈,寻找宗亲(50-阎)

百家姓,姓氏字辈,寻找宗亲(50-阎)

阎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闫”。字辈派行山东《阎氏家谱》经过阎氏族人的再三斟酌,在原40字的基础上略做改动,第一句的源字改为祖字,第八句的裕字改为励字,因为源和渊,裕和宇字音相近,容易造成祖孙同名。最终审定的命名序名为:继祖德贵久承宗让宜先启明识若海维新智同山晓法敦世和弘业铺国轩光前真善美励昆宇博渊山东济宁微山县字辈:允,士,广,锡,洪,家,成,德,培,厚,五,世,乐,其,昌。辽宁辽阳字辈:廷炳德广,庆春长荣,泽毓宝树,永世福洪山东宁阳阎氏字辈:循绪笃源本纂修恪宪章师承至德统祖泽延英长山东阎氏一支字辈:“佘纪成培宪居庆泽锡章”。山东青岛阎氏字辈:“昌学恒立志作瑞启广辉”。山东昌乐阎氏字辈:“钟毓庆锡守令德武昭文心正达致远才

睿端聪宁立志名可秀惟尔承国荣宗泽隆昌盛华龙腾飞鹏千禧年”。山东长清阎氏字辈:“玉兆树荣培西”。山东微山阎氏字辈:“允士广锡洪家成德培厚五世乐其昌”。山东聊城阎氏字辈:“德西井家月瑞”。江苏窑湾阎氏字辈:“成宗德长怀世和春”。江苏宿迁阎氏字辈:“以殿成宗士守长”。江苏无锡、宜宾、常州阎氏字辈:“金兆朝卿殿德昌继世长”。江苏赣榆阎氏字辈:“思仁鸿振伦朝家繁传古道庭训首先贤鸿章”。湖南怀化阎氏字辈:“文武在朝廷富贵平阳昌”。湖南长沙阎氏字辈:“绍家声大振广世德永昌树文名泰运膺廷锡”。辽宁大连阎氏字辈:“培传家承善树玉相国炳忠怀”。辽宁东港阎氏字辈:“克福吉炳志”。辽宁阎氏一支字辈:“廷炳德广庆春长荣泽毓宝树永世福洪”。四川资中阎氏字辈:“泰民安定君臣露云”。注:后续字辈已无。四川阎氏一支字辈:“诗礼传家敦仁行义安帮定国”。四川雅安阎氏字辈:“国亁炳洪艳□旭”。广西全州阎氏字辈:“红公明九鼎俊位立三台”。广西玉林阎氏字辈:“锡乃兰玉生”。重庆忠县阎氏字辈:“察登天星孝万世永纯学文光宗修德明道家友代”。重庆新湾阎氏字辈:“纯文光中修德明仁”。河南孟州阎氏字辈:“进法吉立庭庆景生万民升都赐殿亲”。河南鹿邑阎氏字辈:“新志(治)振春国家”。甘肃民勤阎氏字辈:“发基向有本仁义礼

智信”。北京朝阳阎氏字辈:“德凤振国嘉”。安徽太和阎氏字辈:“廷钦(庆)永(纪凤)茂协德”。黑龙江大庆阎氏字辈:“培锡清桂立炳”。河北临漳阎氏字辈:“德金玉俊福连瑞”。山西义马阎氏字辈:“万玉生兆复守法文可立国泰天心顺朝正民自安勤奋家昌盛忠厚人寿康”。甘肃景泰阎氏字辈:“邦良自秉文大世熙兆宪廷穆立沛起尉敦睦宗克昌至德瞻泰伯让礼雍晋芳”。上海阎氏一支字辈:“文式定修……”阎氏一支字辈:“世立元长成晓”。阎氏一支字辈:“尚明继纯化德茂可广恒汝若相吕太邦本兆长安”。甘肃景泰阎氏始祖为:邦奇;以下宗族排序依次为:良、自、秉、文、大、世、熙、兆、宪、廷、穆、立、沛、起、尉、敦、睦、宗、克、昌、至、德、瞻、泰、伯、让、礼、雍、晋、芳山东济阳字辈:希朝纪圣;於万思年;维秉荣尊:仝乐大有。山东一支辈分:守景希锡振;凤士廷功勋;久定克大正;万国乐仁文濉溪县五沟镇:守真继宗、心存忠正、硕俊传道、大志济龙、明德儒崇、克振家兴。四川省宜宾的“闫”姓字辈是:天地皇衣食,有国正逢春,仁义礼智信,安邦定乾坤山东菏泽成武县辈分是:儒子传世召德乃锡恩修家思里志为国敬尔身山东济宁:云景传开古,阶因之同关,中华一道庆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闫马村辈分:子朝春九甲景克尚懋法世守宗基业绍先自广大云梯百丈步青天阗苑仙风两袖全文可华邦武定

国花添锦上庆千年阎氏的宗支昭穆表1、山东郓城县本宗支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同上村。于洪武三年(1370)奉诏东迁至山东郓城县城南戴家集。经630年己相传25代。(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2-102页)。2、山东鄄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山西洪洞东迁山东的阎氏家族有四:一入山东鄄城,始祖是阎氏七十九世孙顺建;一入山东郓城,始祖是顺建堂弟顺德;一入山东宁阳,始祖是顺建的从弟国宝;一入山东青州(益都),其始祖是顺典。这几宗支入山东后迁徒频繁无通谱,只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支立谱。(中华阎氏通谱一卷103-198页)。3、山东宁阳明初东迁的四支中,阎国宝卜居宁阳西寺头村。(中华阎氏通谱一卷199-200页)4、山东益都明初迁入山东的四支中,顺典卜居益都。至四世第四支正兴分支迁巨野,恰与顺健系下的四世二支守义相聚。正兴“于永乐五年(1407)诏命难违”从益都城西三十五里莲花盆迁到巨野城西六里董庄。守义从阎什口迁到巨野城南棠林集。两支历年已久,素称一家,且行辈字同。(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00-212页)5、辽宁盘山盘山谱中这一宗支是从山东省武定府海丰县(今无棣县)阎家花园移居奉天省(今辽宁省)锦州府广宁县(今北宁县)城南双台子(今盘山县)北高家屯。迁居始祖阎存养,与无棣谱同一祖先。(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13-232页)6、辽宁海城本宗支的族谱载:“先世最古周时,封于山西太原郡阎乡。数迁居于河北永平府西南乐亭

县阎家庄(今河北乐亭县阎各庄)。一世祖秉义、秉恩、秉照兄弟三人,于清顺治八年(1651)移民来到关东,入奉天府海城县牛庄界镶黄旗五品官候牛禄工部铅厂为民,遂于今之辽宁省海城县东北大屯而定居焉。至今已传十三世矣。”此谱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孟春修制。(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33-239页)。7、山东无棣本家支的族谱载:“吾稽,阎氏畾祖,于明成祖二年(1404)自京东迁安县移居无棣。生有慎、恂、愿、恫四子。考畾祖至今历有五百余载。”(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40-254页)8、山西翼城本支昭穆图分五世前和五世后两部分。(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54-268页)。9、河南郑州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青)该区《阎氏祖茔碑文》载:“粤稽姓氏考泰伯封长子伯焚于阎邑,以邑为氏而阎姓以始,厥后族频盛于太原洪洞。大明之初余始东迁郑焉也”。居于郑治坤域离城十里许地名留兴屯,留兴屯者即今之齐礼阎是也。此宗阎族于明初由太原洪洞迁至郑州齐礼阎。又据其1936年《阎氏家谱总序》,其始祖初仕于汉,至晋其先祖阎乐,天水人也,为晋大鸿芦。此宗阎族以乐为始祖修续家谱。(中华阎氏通谱一卷269-575页)。10、山西盂县东坪村本支阎姓依托这片热土,历经清未腐朽、变法为新、民国战乱、人民革命,从贫穷落后走入小康进步。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家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个人、家庭随着社会的兴衰而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6-577页)。11、内

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阎氏宗支(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8页)12、济宁市微山县此宗支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于滕州钓鱼台(现为枣庄市陶庄)阎家村。从效景起又迁到微山县夏镇。(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9页)。13、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牟家村据讲此村虽称牟家但没有牟姓人家,全村九十余户均姓阎。老人讲此村阎姓是一个祖先,明未从山西太原迁过来的。据阎汉章讲:“小时,村子有完正的围墙,村门楼上有太原堡三个字”。(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79页)。14、天津市原谱“文革”中被毁,这时只收录到阎金城一支。(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0页)。15、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此宗支祖居于钢屯镇阎二虎沟村,全村大部分为阎姓。这里仅仅收录到一支。(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0页)。16、河北省广平县此宗的家谱也是在“文革”中被焚。据广平县志载:广平县自金大定七年(1167年)置县后,地旷人稀。明初,山西居民大量迁居广平,阎氏宗族先人也随着迁入定居。(中华阎氏通谱卷一581页)。17、山西定襄(原属五台)河边村这一支是阎锡山的家族。阎锡山的祖籍在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迁到阳曲县坡子街,后又迁到五台长条坡,继而定居河边村。(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1-584页)。18、新民——彰武宗支本支原籍河北省河间府肃明县(肃宁县)大阎庄。由始祖阎文亮迁入辽宁省新民县城内西北园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4-585页)。19、山西孝

义本宗支始祖阎仁,最初从平阳迁到灵石。至12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从灵石迁到安生。至今已相传21世。(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84-589页)。20、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犁川镇南河村本支始祖阎小明于抗日战争时期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没有留下祖先的交待,只能从他开始记录其家族的发展。(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0页)。21、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1页)22、山东莱州市北门里(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2页)。23、河北永年县南大堡(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3)。24、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百和乡何阎家村据该村阎氏族谱实录载:“阎氏原系山西省洪洞县大柳村巷人氏。在明朝时曾官至太师之职。后辈于明未因触犯法规被发配来甘肃河州(现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4-597页)25、山东省阳谷县阎家庄祖自夏禹时为官邑宰,至商为林令,至周有功于民封于有阎之田、遂姓阎氏。周宣王时水浸东土,因救民有功、加封男爵,世世享周禄。逢秦时而爵失为庶民,至汉朝通文艺复为大夫,唐时以诗取士,中三进士,一学士,宋时文章益精有七才子、五将臣武盛而文轻矣。延及元、明武职累累,族中有一巨富赴山东后为三支,一支籍沂州,一支籍东平,自东平迁居安平镇者,乃始祖也。(中华阎氏通谱一卷598-599页)。26、三让堂阎氏家谱古人尝以“郡望”“堂号”来区别其他姓氏,实质上是代表一个姓氏的集体。三让堂涵盖了山东省定陶、

曹县、单县、成武、河南商丘、民权、虞县、和安徽亳州、江苏沛县等地的阎氏家族。(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00-620页)。

27、吉林省公主岭阎氏宗支此宗支在公主岭至今已传衍十代子孙。其迁入时间应在1750年以前即清乾隆年间。来自何地不详。(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21页)。28、山东鱼台县据《鱼台县城西北阎氏家谱序》载:“闻先世有云,元未山左大乱,兖郡多成丘墟。明初奉旨搬迁,吾祖遂自洪洞占籍鱼台。”(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21-656页)。29、甘肃徽县阎氏宗支据其《阎氏族谱》云:“原系大槐树下移民,迁至徽县大河乡老君殿,后至阎家湾。清朝中期,因灾荒连年,薄田欠收,难以糊口。一部分人迁住徽县榆树乡曹家坪居住。另有弟兄四人迁至徽县红旗沟(粟川乡阎家庄)居住。”(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57-658页)。30、河南温县北冷阎姓宗支此宗阎氏源于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阎家庄(现属霍县),后迁至潞安府壶关县。(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59-662页)。31、甘肃庆阳阎氏宗支此宗支于庆阳,始于明朝陕甘行省安邑商阎灿公。至今近五百年。据此宗族谱序言载:“始祖阎公讳进,世居陕西榆林,魏本郡太守。其子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2-666页)。32、甘肃临洮县阎氏宗支此宗支始居燕京大柳树巷,因宦游秦陇,遂家陇焉。后居全县乃子堡和临洮之窑头。(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7页)。33、河南省郾城县商桥镇大阎村此宗支来自何地,什么时间迁入均不

详。(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34、广西资源县阎氏宗支此宗支繁衍于广西资源、全州一带,历史悠久,族系庞大。据其族谱载:“始祖为阎应喜,于大宋建隆初年(约961)自饶州鄱阳县由登仕郎入朝官至工部工曹员外郎职。奉檄来粤,过往湘源,览山川灵秀,择全州建乡而卜居焉。”该宗支系泰伯后裔属阎乡系统。(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35、安徽颍上阎家此宗系太伯后裔,祖籍山西太原,明代迁至颍上,历经近400年的繁衍生息,后嗣遍及颍上各地。(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8页)。36、陕西陇县阎氏宗支自明洪永年间,由晋至秦地长安,由兴平而陇州,始祖阎才顺入陇至今已相传27世,约600年,人口约2万。(中华阎氏通谱一卷669页、二卷6-14页)。37、海城大河沿村此宗支原居直隶省永平府滦州(今河北省滦县)阎家庄。于清顺治八年(1651)迁居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正北十里大河沿村居住。历经351年相传14代。(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5-24页)。38、辽宁鞍山大阳气此宗支是顺治八年(1605)由山东登州府蓬来县,大阎各庄兴盛社移民到东北,已有300多年。(中华阎氏通谱二卷25-34页)。39、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阎家地村此宗支原籍辽宁(据祖传老家是关东沈阳)。始祖随多尔兖进关到内地,后来分三支,分别居阎家地、阎家店、阎家庄,前两支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后支在河北省。(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5页)。40、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此宗支来自山东逢莱

(原登州),迁入东北。(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6页)。41、山东阳谷县阎家庄此宗支由山东东平迁居安平镇。(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7-48页)。42、陕西大荔县(原朝邑)仓头村此宗支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朝邑县南乡仓头村(原名阎乡),始祖阎信。历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至1959年已发展成一个阎氏村落,人中约7000多人。当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实行有组织的移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49-54页)。

43、宁夏中卫阎家湖此宗支迁祖于明初来自山西大槐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4-58页)。44、江苏沛县张庄镇马庄此宗支系清诗人阎尔梅的后裔。阎尔梅的四世孙阎博之五子丛灏于乾隆46年(1781)迁居张庄镇马庄。(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60页)。45、黑龙江宁安市海浪镇太平村始祖泰伯,属阎乡系统。本支迁始祖阎有德于康熙二年(1662)从山东临朐迁至宁安。经历340年,到2002年未,阎氏家庭已传至14代人,计有221户共1060人。(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1-72页)。46、江苏沛县一世祖诚相传于明永乐二年(1404)迁往沛县北五十里沙河,其弟景率众迁往河南夏邑之阎阁。(中华阎氏通谱二卷73-74页)。47、河南省新野县此宗支一世祖阎文清于1750年前后由山西省迁来,今已250余年。(中华阎氏通谱二卷75-79页)。48、河北广平县陈固村明初朱元璋为强国富民推行屯田,实行移民。山西籍阎登高、阎登云、阎登枝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肥乡县陈固村。(中华阎

氏通谱二卷80-81页)。49、山东鱼台县大阎村大阎村始祖阎贵系泰伯七十八世孙。明洪武三年,奉旨东迁。六百余年。传沿至今,二十三世,四千余人。此宗支从2002年始使用《中华阎氏通谱》议定的中华阎氏统一命名序。经该族认定,迁始祖阎贵系泰伯78世孙,阎贵系下的23世即泰伯100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82-174页)。50、河北平山县西荣村从明朝永乐二年(1404),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底下迁至河北省平山县西荣村,到2003年已经599年。(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75页)。51、河南温、沁阳、博爱三县此宗颇大,人丁繁多,总的来自山西霍县。为阎邑系统之阎姓。(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76-195页)。52、甘肃庆阳(庆阳现改庆城)本宗支始祖为阎灿,原籍山西泽潞。明代,灿公调任陕甘行省安邑总商,时值明朝,继续移民,遂带家眷西迁甘肃省,卜居庆邑驿马佛寺坳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195-206页)。

53、江苏沛县(日月堂)此支始祖阎诚,祖籍山西,明初迁至江苏沛县。至今繁衍24代,历经600余年。此支人口较多,分布于江苏沛县、丰县、徐州、铜山、安徽肖县、砀山、河南夏邑、虞城、山东微山、鱼台。(中华阎氏通谱二卷207-368页)。54、广西全州资源(中华阎氏通谱二卷369-525页)。55、辽宁复州城阎屯此宗满族,于清开国有功康熙赐阎姓,拨属地辽宁复州高丽城,康熙23年赴属地定居。(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25-530页)。56、新疆塔城阎氏家族分布新

疆各地,居住在塔城的阎氏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来的。(中华阎氏通谤二卷531-532页)。57、河北涞源走马驿镇五门子村清朝初年阎国囤、阎国凯老哥俩带五个子女定居此地。(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33-538页)。58、陕西洋县黄安镇阎家堡原籍系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大槐树下,于洪武元年(1368年)奉诏迁徒到陕西洋县九里岗、贯溪铺,1621年迁到黄安镇阎家堡村,落户至今。(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38-539页)。59、山东淄博市山区(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40-568页)。60、山东荣成夏庄镇石硼阎家村此宗支祖继先公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昌乐迁于宁海之文山,祀仲才公为吾族始祖。成化五年(1469年),四世祖瑛公卜宅于文山东七十五里车辕庄之东北。(中华阎氏通谱二卷

569-590页)。61、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下六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1页)。62、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岭东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1页)。63、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巴公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2页)。64、甘肃徽县粟川乡阎家庄此宗支系大槐树下移民,迁至大河乡老君殿,后至阎家湾。清朝中期一部分往徽县榆树乡曹家坪居住。另有兄弟四人迁至徽县红旗沟(粟川乡阎家庄)居住。(中华阎氏通谱二卷593-594页)。65、山西孝义县东生村本宗支始祖阎仁,最初从平阳迁到灵石。至12世尚完、尚美兄弟二人又从灵石迁到安生。已相传23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

595-600页)。66、山东莱阳市沐浴村(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1-605页)。67、山西平遥东关程家巷始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6-608页)。68、内蒙古赤峰宁城小窝铺村本宗支由山西太原榆次县阎家庄迁入。(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9页)。69、河北宁晋东汪镇(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09页)。70、河北昌黎赵各庄村本宗支系迁祖是从卢龙县阎家上庄迁移至此的,时间约在清嘉庆年间(1818年),赵各庄位于昌黎县城西南25公里处,西靠滦河。(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10-612页)。71、山东青州莲花盆、西水渠此宗源于太伯,望出并汾之间。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洪武三年五月,应朝廷移民诏,伯留、仲、叔、季移。三史弟乃携眷汇集于洪洞县,旋迁于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历经630余载,延至23世。(中华阎氏通谱二卷613-675页)。72、山东金乡张阁村此宗为阎顺健之后,多辈失续,在修续《中华阎氏通谱》过程中,由阎世民、阎世增在阎魁先生的协助下积极开展寻根问祖活动。终于认定迁始祖和迁徒过程。(中华阎氏通谱二卷宗676-677页)。近几年,在续修《阎氏家谱》中我们阅读有关姓氏的书籍,对于阎姓从封邑得姓至今的总世系,答案总是:中间无稽、断代等。有幸:于零柒年初冬国宝与立章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经小宁与吴女士的帮助,阅读了《中华阎氏通谱》并摄制了数十页资料。通过认真的阅读,发现了“山东嘉祥阎姓从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得阎姓,

从泰伯算起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由洪洞迁民时,阎姓是七十九世昭穆不紊”。巩义《阎氏家谱》载:阎姓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上谕迁民到巩县的,由洪洞迁巩六百年、世系有序。由此,阎姓总世系,将会有根有据排列出来了。粤稽,《中华阎氏家谱》纵观阎姓氏族文化4000多年,横观《阎姓家通谱》收录达五省数十个市、县二十多本阎姓家谱序,集古今阎姓氏族文化之总汇,我从中整理出阎姓总世系之梗概,供关心阎氏世系之贤达探讨。元宗世系表在没有姓氏前,原始社会却存在着血缘关系,这种无姓之前的血缘关系的原始祖先称元宗,把这些祖先排列成世代相承的系统称“元宗世系表”。阎姓的元宗世系表《中华阎氏通谱》收集列出不同的三种元宗世系表:1、《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泰伯十八世;2、山东济宁《阎氏家谱》所载:从后稷到泰伯二十六世;3、《香港至德宗亲总会》的研究成果,从黄帝至泰伯计二十七世。上述三种元宗世系,因我们不是“史家”无从评说。河南省巩义市阎姓三门《阎氏家谱》在2006年第六次修谱时,我们选用了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和卷四·周本记第四》排列如下:黄帝—玄器—矫极—帝喾(音库)—后稷—不窋窟(窋音烛窟音枯)—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音语)—公叔祖类—古公亶父—泰伯。计十八世。史家称“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封仲奕使让仲奕祭记泰伯,

所以应称泰伯为阎姓的始祖。泰伯世系表《中华阎氏通谱》第一章,修谱序篇中载:山东省嘉祥阎姓1951年修谱时的序言中称:粤稽我氏郡出太原泰伯之裔,由来尚矣,至七十九世顺健公,于洪武三年奉旨东迁,卜居濮州(今山东鄄(音娟)城)阎什口迄今六百余载。《中华阎氏通谱》修谱序第3页载:清宣统三年家谱序,阎氏东迁祖谱序中称:洪武三年奉诏徙民,有始祖顺健偕从第国宝携谱东迁,至东界(山东省边)遇寇相失,独留濮州卜居阎什口;国宝则卜居宁阳县西寺头村。文中的“顺健”在本序注释中称:顺健,阎顺健,阎氏七十九世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由此,在洪武三年,顺健携洪洞《阎氏家谱》迁山东,顺健为七十九世是可信的。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王氏家谱字辈

王氏家谱字辈 1、善庆堂: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雲、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最新]王氏家谱

[最新]王氏家谱 王氏家谱 《海曲王氏概述》(2009年1月发布) 日照一大族,分支亦颇多。我之一族除东港区三庄镇龙泉官庄外,西湖镇圈村、大白石村、小东台村及陈疃镇曹家官庄村之王姓均为同宗。乾隆四十年,咸丰七年,光绪十七年之《海曲王氏家谱》均已毁于“文革”,现仅存宣统元年及民国三十八年两卷本,但谱序中对迁徙等叙说近无,难以查证。族人对此亦非常惋惜。 据族中老人述,我族出自“三槐堂”,“文革”前村内所存两红灯笼所书“三槐王”可证。据传,始祖七兄弟因避乱自“三槐堂”出,至“七袄岭”分手,弟兄七人撕破一件棉袄,各执一块,共七块,相约日后以此为证。我之始祖一直逃到江苏东海定居。后明朝“壬午大乱”时,我支始祖携兄弟五人外逃,始祖定居现日照市东港区袁家庄(原坟茔均已淹于日照水库),兄弟五人中之长居圈村,之五居三庄镇龙泉官庄村,余二、三、四均已失传。据我考证,现诸城市芝灵乡王家巴山村之王姓一支可能乃我同宗。 上述情况多为口碑,无汉字可查。查阅家谱,我宗支传下来的字辈简述如下: ,、,、,世均已失讳;,世乃单字;,世为“进、之”;,世为单字;,世为“思、 成、清”;,世为“乾”或“氵”旁;,世为“进、守、振”;,,世为“儒、隆、庆”;,,世为“士、仕”;后,,辈为: 昭培庭训久,功业可同昌,建德积福禄,勤学裕文章,继传世代永,富贵乐安祥。 此情况提拱者之辈份应为“庭”字辈,按此推为,,世,据族中老人称,旧时修谱时,因谱本遗失,漏,—,辈,据此推应为,,世或,,世,有待考证。 (日照奥林匹克帆船)

(四) ——日照市情网——市志办之《海曲王氏溯源》( 发布时间: 2009-1-9 ) 王姓是我国五大姓之一,支脉甚多,发端有五。一是远族,出于上古时期,为古帝虞舜之后。二是出自商代。有王子比干,被纣王杀害,剖腹验心,子孙以其号为姓。三是出自西周时期。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四是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无忌,因出自王族,子孙便以王为姓。五是贵族王者之子孙,好称王氏,常以“王”为姓,其他也有赐姓或冒姓者。王氏后来又分好多堂号,多以名人出生地或故居名之。如太原王、琅琊王、三槐堂王、临川王、九院王等等。 一、三槐堂王的由来 三槐堂王出自太原王氏,是东周太晋的苗裔,自西晋王昶兴胜至 唐朝高宗王皇后之兄王翼,反对武则天专权,遭镇压。王翼之后王言带领家人逃到山东莘县。经唐后期和五代十国二百多年繁衍后,有个叫王徹的,在五代十国后期中了状元。之后又出了个王祐。当官后,在朝野厚施而不图报,功显汉周之际。宋太祖夺取政权后,见其文武忠孝,封晋国公,委以重任,全国人民也希望他能当上宰相,但由于他直道不容于时,结果与宰相无缘。卸任后,在开封府东自己的府第内亲手栽了三棵槐树,并说我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不久,其子王旦果真当了宰相,辅佐宋真宗。期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享荣华富贵一十八年。被封为魏国公。王旦之子王素,为左督御史参知政事,以直谏事仁宗三十余年,被封懿敏公。王素之子王巩,德厚而有文,与大文豪苏轼是至交。于是,苏轼为其家写了一篇文章叫《三槐堂铭》,赞扬王家曰:“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势乃成。既相真宗,四方抵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唯德之符。”从此王祐之后,便以三槐堂为号。 二、三槐堂后裔迁日照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主修:王军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创建时间:2014-1-2 17:02:31 基本情况--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基本信息 淮南王氏简介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经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据统计,在淮南地区人数最多的姓,也首推王姓。次为张姓;加上陈、刘、李三姓,为淮南市五大姓氏。 家谱序言--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家谱序言 王氏修谱赞王氏三槐堂,巍然震晋唐。郡望出莘县,王祜大名扬。后代多流寓,神州遍地庄。陇原之一脉,明末落斯乡。勤劳事耕耘,诗书焉敢忘。祖先始创业,数代历风霜,合族惟忠厚,家风百世芳。而今修谱牒,宗德永流光。巨擘墨留香,高人书华章。序言叙概况,谱例更周详。隆重延宾礼,虔心祭祀忙。我来送祝福,百世永其昌。 源流迁徙--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据说王家祖上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至今已有600年。人口众多,英才辈出。 家谱字辈--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家谱字辈 本族民国三十六年四月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此二十辈本族正在使用,不必再重新拟定,至于各地区派字如何衔接,会前保岚已跑遍各地,多下找人磋商核正,以第一届代表会为基础,进行恰当合理的维排统靠决定。民国卅六年四月王氏各地代表在田家庵同泰森竹木厂会议统靠辈份一览表:长丰县蔡城塘王祠:永庆积祥来长丰县三和王家圩、淮南王郢:保有万宗道怀远县安乡:世德万宗化怀远荆芡乡前咀:兰为乃之兆淮南黑泥乡林王:宏多吉祥来淮南黑泥乡王巷:朝宗同体道长丰杨公汤王庙会:多德秉化绍长丰车王集:多德秉化绍长丰代集王岗:金兆维化绍淮南田家庵新王郢:玉文家士道长丰杜集官塘王:春成玉厚光长丰下塘钱集:在士克庆绍长丰庄墓王户:兆凤永化绍长丰水湖上塘:文华统克开长丰水湖小王家:大登传宗本定远南王、清水洼:锡庆吉祥来长丰埠里、罗集吴店:长丰代集新发户:王祠地区:永庆积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长丰县三和乡王家圩、淮南舜耕王郢:保有万宗道,“道”字下面接“长”字;怀远县安乡:世德万宗化,“化”字下面接“长”字;怀远荆芡乡前咀:兰为乃之兆,“兆”字下面接“长”字;淮南黑泥乡林王:宏多吉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淮南黑泥乡王巷:朝宗同体道,“道”字下面接“长”字;长丰杨公、汤王庙、车王集:多德秉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代集王岗:金兆维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田家庵新王郢:玉文家士道,“道”字下面接“长”字;杜集官塘王:春成玉厚光,“光”字下面接“长”字;庄墓王户:兆凤永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下塘钱集:在士克庆绍,“绍”字下面接“长”字;水湖乡上塘:文华统克开,“开”字下面接“长”字;埠里、吴店、罗集:字下面接“长”字;定远靠山乡南王、能仁乡清水洼:锡庆吉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水湖乡小王家:大登传宗本,“本”字下面接“长”字。吾施(族)外地边远地区派字没有衔接好的,由各邻近分会会长负责洽谈磋商,共同搞好派字的衔接工作,不要在一个派字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要弄清来龙去脉,如有不同意见,请报全族会认真研究,力争尽量统靠合理为妥。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序 盖闻水源木本,物理斯彰,尊祖敬宗,人生所重。则稽谱碟序,本支此事曷可稍缓哉!无如世远年湮,渺无考据;族繁户衆,猝难详明。有志族谱者,往往不无遗憾耳。愚姻兄毓炳、毓祥,久有收族序谱之志,日夜图维,苦於无徵;焦心劳虑,盖亦有年。因闻愚之族谱遭兵燹遗失者,曾求当庄土地神,藉乩笔以续之。故命其姪景莹与孙怀棕、怀麟相继问字之馀,特邀以襄阙事夫二公,既欲昭来兹以绳其祖武。愚亦乐讲敦睦而永言孝思。遂乃设檀敬祷,推原自枣强远来者为始祖,凡十余世,历五百余载。近居者详之,远出者註之。條分缕晰,脉络分明。其有旧碣可考者,颇略相符合,虽源远而流长,亦支分而节解。於是辑为谱书,户藏一帙。当春露秋霜一披览,而高曾之矩矱,粲若列眉;支流之亲疏,瞭如指掌。不啻宗庙之有昭穆,国家之有史乘焉。庶乎,椒衍瓜棉,绳绳继继,伦次不紊,相乘勿僣。刘氏後生之孝子贤孙,悠然思修谱之苦衷、睦婣之雅谊也夫。 岁贡生侯选训导愚妹丈程登桂谨序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世孙怀麟谨书 又序 自来家谱之修,由来尚矣。何者族衆支繁之家有谱可稽者,虽千百世而支流不紊;无谱可寻者,即十余世而胍络难分?所以有心者体水源木本之意,切敬宗收族之情,汲汲于修谱之事,其関系岂浅鲜哉。余刘氏祖相传明洪武二年始祖兄弟四位自枣强迁于东坡、涝峪、黄家庄、桃科、柳埠等庄,不数传而谱书遗失。祖茔在东坡庄之西隅,历年祭祀,迄今族繁人衆,支流不明。欲修谱书以垂后世,惜始祖之墓无谱碑可考。而且自迁居以来,至今五百余载,年深日久,难以追序。于是考各处之碑碣,尽搜族间之记载,相质一堂,而支流尤不堪分明。自愧才疏识浅,无计可筹,余心怠矣。偶与妹丈程公闲叙,言及彼之族谱遭兵燹遗失,曾求当庄土地神追序明白。是以复萌前志,与衆尚议,诚心设坛,请土地神追序十余世,而详明可据。由是编帙成谱,分给合族。庶几使族衆覩斯谱者,披阅一過,明如指掌。知高曾所从出,顿起报本追远之意;知同宗为一本,共切敦宗睦族之情。不致叹世系之无考,同晓然于秩序之不紊也矣。后有见此志者而重修不怠焉,则幸甚。 十七世孙毓炳序 凡例 一义子冒姓不录。 一郑重世谱,如有亵渎毁坏,禀族长重责罚,令祭祖不恕。 一谱中同名者,俱以改正;至或有二字音同字不同者,惟二名不偏讳是遵。 一无嗣者直书,未免神伤,故于名下不书子以示異。 一出继之人即承祧一支,不准再继。 一出继之人仍于本支註名,但于名下书岀嗣,以表明之;继父名下书某名,以承嗣註之。 一或有迁居外庄郡县者,但于名下书迁居某地处以志之。

王氏家谱录(我整理地)

王氏家谱录 一、富源县营上镇大坪、宽塘王氏家谱: 顺义朝德正(先辈传下来),国家兴光明(先辈传下来),盛世永康恒(原为“达”),书礼可超群,忠孝致仁爱,祖佑启后贤,恩泽宣善济,勉之应继承,洪繁钟毓(yù)秀,荣华富贵春。 二、省安岳县王氏家族: 廷兴正秀世,德永昌宏朝,文章显家国,治作定宣昭, 祖宗承先泽,本立道必超,明映崇天子,万方时序调 三、永城的二十二世家谱: 传家守忠孝;德庆印华帮;广昭允恭俭;克诚继书香 四、茅田王氏辈份: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时善,化爱永兴隆。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通经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仪凤飞腾汉,芳枝秀遇春。伦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五、省市城阳区家谱: 之昌作宗克,极衍芳永世,富泰晋震宇,明胜同需前。 六、省东阳市鹤洲王氏字辈: 忠信兆承祖,明立亮世英,允嘉启正治,洪永守家祥,瑞常双开泰,喜进习高官。 七、天津家谱:国玉金肇广,文学杰汉章,荣华兆家延,福寿自。 八、瓦房店市家谱:德传奎风玉,永学吉日明。 九、家谱 新尚立学永;开先大友传;继志崇君兆;敬忠北圣贤。 十、德阳家谱:明受君良世,永德昌朝宗,万安思祖福,钦正必开元,秀士成光耀,忠顺子定高,彩风怀玉绍,崇运启金茂,道通邦达显,廷善淑惠浩,景秉兴全远,清尚维应兆。 十一、兴化王氏后裔家谱: 家玉萃兴朝,文章艳碧霄,云梯迎北斗,什伯绕群寮,日月光方大,门庭善益昌,力田足禾贝,勉学汉循良。 十二、会泽家谱:启(继)世(仕)忠有道,朝开国振(正)兴。 十三、省市胶南市家谱:泽恩昱统绪,培植茂先声,诚正为其本,思志俊德明。 十四、,通山的:富德永兴龙,文武全棕义,贤能定友功。 十五、镇雄家谱:国泰战开玉,官清民自安。乾元光大道,慈孝尚家传。修文树德正,习武立身宽。吉祥承圣钜,华章方义翰。 十六、王氏(铜梁人)家谱: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士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 十七、太湖郡三槐堂西源里王氏家谱:知相小彦宗,逢时启族隆,修源承懋泽,亦代毓芳丛,肃睦家宜理,熙和宇自融,经心怀至德,章显大廷中。 十八、渝北王氏字辈:朝廷国正民安,永清大定世传,盛时吉祥有自,必以信义为先,元良惠泽广运,万邦同庆福全。 十九、的家谱:国世腾急虎细永之朝文容品登大德中性庆开林。 二十、临江府迁至家谱:嘉宁可仲正,永延运朝天,光明昌万世,礼岳湛文元。 二十一、寿县谷贝寺王姓:福义汉朝遐,正大光明家.秉武开世泽,锡汝应清华.玉大真玺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王氏家谱序言

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 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1、泰和县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我们刘家是来自江西太和(泰和),祖先叫刘忠华(刘华忠),先到了贵州绥阳,后其子孙刘文英于清嘉庆年间从贵州绥阳郎里三甲阿蛇自讷村到了云南文山,到我辈是第六代了,望了解情况的同志,刘氏家亲能告知,派文资料联系人:云南刘永国 2、江西泰和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提供者:刘永国。39、安福郡马刘氏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卹,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3、泰和县上模乡北溪案山村刘氏新字派计编二十一世起派行,重以文应若,思惟望自隆,盛世鸣凤起,志钦日兴徙,秀达恢先祖,经书永建中,抡元昭示品,清定奏嘉功。 提供者:刘鸣杨liumingyang67@https://www.360docs.net/doc/4112198112.html, QQ:407136547 4、泰和江夹洲刘氏:形成于南宋,来自西昌(即泰和),以刘曰修为开基始祖。谱载,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最小的儿子楚孝王刘嚣。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乡江夹洲村堂号为"崇庆堂"。江夹洲刘氏开基始祖刘曰修,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2代孙。当宋朝末年,刘曰修的3个儿由西昌枣树玉泉迁居江畔,淘金江夹洲。他们后裔世代居此,因此尊父亲刘曰修为本支始祖。族谱所记自刘立礼到刘日修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立礼→2刘嗣宗→3刘居焱→4刘宣→5刘震→6刘揆→7刘

景→8刘敏才→9刘升→10刘叔周→11刘子亨→12刘曰修。江夹刘氏自始祖"曰"字派刘曰修开始,订立了如下字派:"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5、泰和樟塘龙陂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0代孙刘子富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宗海→40刘轸→41刘南立→42刘洋→43刘世显→44刘仕贵→45刘伯宝→46刘叔周→47刘绍宗→48刘惟文→49刘德成→50刘子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自开基始祖刘子富开始,该族使用如下字派:"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6、泰和冠朝大溪刘氏: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好先→40刘*(鬲+甫)→41刘刘仲武→42刘节→43刘端仁→44刘胜汉→45 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为堂号。 7、泰和下坊刘氏: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刘元鉴为开基始祖。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惇生2子:

【免费下载】三槐堂王氏族谱辈份

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宗排: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待续)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 劉雄輝劉主 編彭 城氏堂第 滿一公冊 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 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 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穀旦。“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齊嵩,字嶽靈,號少龍。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庭階培玉樹,

祿閣校華章。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6、本次重版,對舊版中的皇歲紀年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皇歲與甲子紀年矛盾,則以甲子紀年為標準更正皇

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

【2017年整理】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2017年整理】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

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9、湖南省长沙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名,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

后刘庄刘氏家谱

后刘庄刘氏家谱 始祖明末清初,来自沛邑江南徐州乃故籍。相传来者兄弟三人长讳伯××现居中牟.次讳××居祥符。本支始祖讳全居文正为宋沂国王文正之故里,迁坟与村西约一里。历三世祖分为七门。五世祖讳孟奇邹平县尹嗣后奉贡生员。七世祖讳礼移居后刘庄。子孙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第一世(全)第二世(致)第三世(拾) 第四世(铎)第五世(云)第六世 (杨) 第七世(经)第八世(霞)第九世(桢) 第十世(曰)第十一世(橋)第十二世(托) 第十三世(齐)端方移居油坊庄第十四世(圣) 第十五世(广)第十六世(渊)第十七世(明)子清山(药铺)第十八世(允)清山;长子;本源。次子;本立。三子;本荣。 四子;金荣。五子;金相。六子;相成。七子;根成。 第一十九世(笃)本源;妻;史氏,陈氏。子;孟栓。 第二十世(诚)孟栓;妻;张氏。长子;银堂。次子;玉堂。 第二十一世(忠)银堂;妻;常爱梅。长子;桂发。次子;桂兴。 三子;桂中。长女;秀英。次女;随英。 三女;秀荣四女秀峰。 二十二世(肃)桂发;妻;李群梅。子;兵。长女;艳红。 次女;艳敏

二十二世(肃)桂中;妻;阮二妮。子;东辉。女;艳芳 二十一世(忠)玉堂;妻;刘改梅。子;青海长女;桂英次女;桂针 三女秀玲 第一十九世(笃)本立妻韩氏。长子鐟离次子铁栓。三子运升第二十世(诚)鐟离妻李氏子聚财。 第二十一世(忠)财聚妻张氏子发银女丑云。 第二十二世(肃)发银妻高氏长子玉山次子成林长女玉凤 次女冬枝三女小恩四女玉恩 第二十三世(恭)玉山妻侯秀香长子永治次子永亮长女慧珍 次女慧萍 第二十四世(懿)永治妻王明霞长子超次子润超 第二十三世(恭)成林妻吴书梅长子会永次子永贵女慧菊 第二十世(诚)铁栓妻史氏王氏长子辰酉次子福勋 三子广勋四子连勋五子双勋 长女社妞次女玉珍 第二十一世(忠)辰酉妻孟氏子升妞女丑妞 第二十二世(肃)升妞妻周桂花长子灿周次子灿军长女娟妞 次女喜兰 第二十一世(忠)福勋妻王清梅长子申彦次子申林三子杨林第二十二世(肃)申彦妻陈喜梅子中伟长女金霞次女金莉 第二十二世(肃)申林妻孙祥针长子金伟次子现伟 第二十二世(肃)杨林妻马小俊子宁女芳 第二十世(诚)润升妻张氏时氏长女坡妞次女秀群 第一十九世(笃)本荣妻孙氏孙世长子国桢次子宝庆女百玲第二十世(诚)国桢妻李氏长女停妞次女莹妞 第二十世(诚)宝庆妻张氏长子建勋次子建功长女随福 次女福兰 第二十一世(忠)建勋妻张氏孙氏李氏长子振华次子振杰 三子华杰四子俊杰女松琴 第二十二世(肃)振华妻吴桂枝长子志敏次子志芳三子志强 长女芳兰次女淑芳三女淑敏 第二十三世(恭)志敏妻盛铁荣子浩女婷婷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 (1)

刘氏出自伊祁姓,帝唐尧之后。尧之子监明,生子有纹,二字在其左手,曰刘累公,陶唐封刘姓,因以为名,能扰龙,侍夏孔甲,封御龙氏。在商封为诼韦氏,在周封为杜伯氏,亦称唐杜氏,至文宣王灭其国,其子刘显叔,奔晋为士师,生士唯,唯生伯缺,缺生士会适秦,归晋为司空氏,隋氏,有子刘秦,自为刘氏。生刘明,明生远,远生阳,阳生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居大梁,都于丰,生清公,刘定公之后,数世而生丰,徒居丰沛二县,生太上皇名瑞,字执加,生有四子:伯、仲、邦、交,邦为汉高祖。自唐尧至高祖二千四百余年。 高祖名邦字季,国号隆汉,布衣起兵,已未入关,已亥灭秦,除秦乱,灭项羽为汉帝,封同母四弟交于彭城为楚元王,是族分支之祖也。高祖皇后三、高、吕、戚氏,立位于西汉陕西咸阳县,在位十二年;生惠帝盈在位十年;吕后在位八年;文帝名恒在位十六年:武帝名辙在位八年;景帝名启在位五十四年;中山靖王明帝名佛在位三十二年;宣帝名询在位二十三年;元帝名爽在位二十三年;成帝名赘在位二十六年;哀帝名欣在位六年;平帝名衡在位五年;孺帝名缨在位三年。承继之绪,固皆世之英主也。(注:东西两汉各帝在位年限,以“二十四帝”为准) 哀平孺帝间,不幸遭王莽之乱,奈天未弃刘氏,于冥冥之中,使我光武皇帝名秀复继同绪,大振中兴之业,立位于东汉河南省洛阳,在位二十二年;生明帝名庄在位十八年;生章帝名烜在为十二年;和帝名肇在位十九年;殇帝名隆在位一年;安帝佑在位九年;顺帝保在位十九年;冲帝名炳在位七年;质帝名缵在位一年;桓帝名志在位二十六年;灵帝名宏在位二十六年;献汉帝名协在位三十二年。继之天下亦安。 奈何灵献汉帝临卸之日,复遭奸臣曹操之厄,而汉室江山遂微矣。惟中山靖王之后裔名备字玄德号昭烈,立位于西蜀三载,皇后甘氏糜氏生子乳名阿斗号刘禅,在位四十三年。皇后张氏生七子,本支第五子刘谌封汉北地王,夫人

王氏家谱序言

王氏家乘十二续序 我王氏之先,其远系出于山西太原。迨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我祖政兴,兄弟三人(政兴、文兴、义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河南,迄今六百四十六年。 当时迁移之规定,兄弟间不得同居于一方。长门以政兴为一世祖,居柘城霸王岗(今伯岗);二门以文兴为一世祖,居郸城虎头岗(今虎岗乡包头王庄);三门以义兴为一世祖,居鹿邑柳岗(今高集乡王屯村),即“西北至东南,百里站三岗”。 我祖三支后裔皆有家乘世系名录,后因二门谱谍失存,又碑刻族伦,亦于一九五八年被毁;三门谱谍也于兵荒马乱中遗失。于是两门支脉族人,寻亲思源,寒来暑往,周而复始,于一九八五年春寻至伯岗,观掌门谱,族首团聚,排叙宗伦。世系辈次自此而分明,水源木本之念自此而兴起。 我王氏系居霸岗大起遗址,始于一世祖政兴,于明初洪武年间最早始迁兹土。当其时,与族为邻为友者不过数人而已。余皆荆棘,尚未垦辟。二世祖徳礼、从礼,率邻友动手披荆、垦壤、立农事,霸岗东南隅,尽为开辟之所,而甸治之田至今犹存。当时,此址遍地枯草蓬蒿,荆棘丛生。此处虽原野广袤,土地肥沃,然明朝前叶,曾是春冬枯旱,夏秋淫涝,蝗虫起落,作物被毁,因此耕种粗放,僻居荒野,四周大漠孤烟,满目苍凉。足以想我王氏祖先曾饱尝凄风苦雨,历尽沧桑磨难。 今太平盛世,政策惠及黎庶,泽被百姓,族众遍享福祉,先人有

知,含笑九泉。我王氏后人,当承前启后,守先辈之业,肩负因宗统族,续修家谱之使命,诚所谓,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谱,乃立家之本,记载家族之繁衍脉络与生命血统之延续,系每一户家族成员之根基,亦知同一家族中家庭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故谱谍身之本也。 始祖政兴,自山西太原大槐树下,泪别家族,徙柘西霸台(今伯岗),因远谱湮灭于勝国之兵燹,远祖名讳失考,后人不敢妄扳名宗郡堂,即掖县、颖川、汤阴各有一支,世有贤达,闻问相通,因年代久远,泒系不明,亦不敢混入,以滋罔诬也。 今又适逢续谱之年,训祠仪节,世世相承。编修族人及各支脉、各地域参编族人,敦宗睦族,恪尽职守,秉承祖德宗功,堪为后世效法。 而今,世人不知始祖名讳者甚多。待数十传后,后人之视今人,犹如今人之视前人。不知祖为何人者,昧本忘源也。为人子孙,岂能不知创始之祖为何人?继世之祖为何人?亲我者,我亦亲之。知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天下者,有一家而积也,取一家之谱牒,统叙之,使世系、支派昭然,辈次秩然。虽世远而情近,虽人众而分一,使后来者不致叹于考稽之无从矣。 遵十一续托后言,我族人当在此续《王氏族谱》上卷,将前十续之序词碑文、孝子贞妇、名人谨述列入第一卷,扬前人之徳,使后代继之,子孙展卷兴思,乃全族之愿。 时维今日,因旧谱自然脱落,凡刊印字迹模糊处、漏字处,谨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