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a long journey into the age of iron

冰川时代/旧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2万年:大约200万年前,巨大冰盖的交替前进与后退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冰川时代,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冷暖循环。几乎与此同时,在温带的非洲,一种被现代学者称为霍玛哈贝利斯的早期人种正在使用石斧、石刀和其他类似工具与自然进行着斗争。这些粗糙的石器工具虽然不断得到改进,但它们在此后的数十万年里一直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过了约100万年后,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学会用火来弄熟食物、取暖和驱赶野兽了。也就是在这时,从霍玛哈贝利斯进化而来的直立人,开始向北缓慢地扩散,到了50万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了冰川时代的欧洲。

面对着严峻的气候挑战,这些移民进化成尼兰德特人。他们的生理结构非常适合这种寒冷的气候。尼兰德特人生活在有组织的群体中,繁衍了12万年,直到在3万年前彻底被完全意义的现代人--智人--所取代,他们也经常被称为克鲁马努人。

克鲁马努人的起源还不清楚,正如尼兰德特人的最终命运还是个谜一样。实际上,曾有学者认为尼兰德特人进化成克鲁马努人了。但如今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智人很可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从那里迁徙到欧洲,与尼兰德特人杂交并最终进化成一种新的现代欧洲人。

能够肯定的是生存下来的克鲁马努人要比尼兰德特人进化得多。他们

不仅能够制作更精细的石器工具,还创造了精美的艺术品,如左图所示的野牛雕刻。它是1.6万年前刻在一个驯鹿角上的,是一个抛矛器的头。

中/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1.3万年--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1.2万年,世界气候开始变暖。有了这种相对稳定温暖的环境,早期欧洲人开始居住在固定的定居点里。公元前1万年左右中东地区开始出现农业,他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欧洲农民们开始开辟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的粮食可以常年储存。这种长期的食物储备可以使相对大量的人口永久居住在一个地方,而不是为了寻找食物进行季节性的迁徙。这种变化还导致社会上出现了等级划分,产生了酋长、商人、工匠和农民等不同阶层。

公元前4000年以后,犁的出现使农业的规模更大,欧洲社会的大部分地区已经以种植和饲养牲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大陆又由于铜的使用而发生巨变,这种金属在工具制造和装饰品制造中有更好的延展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有轮车辆,大宗货物可以长途运输到较远的地方。

此外,在这一时期欧洲人还开始建立气势宏伟、经久不衰的纪念碑。悬石阵至今仍然屹立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堪称是其中最有气势的代表。到了公元前3000年,成千上万的巨石沿着大西洋

沿岸和北海沿岸竖立起来,从现代的西班牙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虽然他们还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有一点,那就是欧洲人从来没有忽视农业的重要性,正如右图所示的拿着镰刀的上帝雕像所暗示的(它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

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0年,就在欧洲最早的城市文明沿爱琴海沿岸出现的同时,冶金学家发现将铜与锡合炼可以得到青铜--一种比锡和铜都硬的金属,它可以用来制造锋利的有刃工具,或铸成大型复杂的装饰性物品。到了公元前1800年,欧洲中部已经出现了繁荣的采矿、金属冶炼加工和贸易中心。青铜首饰、武器和家用品在这块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扩散,它们还经常出现在有钱人的陪葬中。这些墓地遗址和其他青铜制品的地窖--其中一些可能是作为向上帝的奉献而故意丢弃的,为我们了解史前时代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在欧洲冶金业的崛起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所谓的“尤尼太斯文化”。位于欧洲中东部的尤尼泰私人开发并控制了巴尔干和阿尔卑斯山中的铜矿、波希米亚的锡矿以及将商品从地中海运到北欧的贸易路线。到公元前2000年中叶,青铜制造技术传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使该地区的金属加工业飞速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工匠们消耗了大量的进口青铜,把它们变成了精美的物品,如图所示的在仪式中使用的带角的头盔。可是与此同时,欧洲各地的兵器制造者也把青铜铸成剑和战斧,它们被一个好战的武士阶级所挥舞,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

感。这些武器与那些为了抵御侵略者而修建的工事性定居地一起,成为青铜器时代的典型象征。

铁器时代

公元前800年--0年:铁器最早是在公元前800年出现的,它是伴随着一个经济上非常发达的人种的崛起而出现在欧洲中部的,他们的后代被称为凯尔特人。哈尔施塔特时代(初期铁器时代)是一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村命名的,人们在那里发现了铁器时代初期的墓地和盐矿中心。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初期铁器时代文化伴随着铁器加工的传播而传遍了欧洲,甚至包括遥远的不列颠群岛。

与在此之前的青铜时代一样,铁器时代也有自己的精英阶层--武士阶级通过主宰与南方地中海地区的贸易而变得十分富有。这些武士在位于公路和水路两侧的山顶据点进行统治。可能是由于贸易的中断,他们的权力在公元5世纪有所削弱,到了公元前450年,随着商业的复兴,新的凯尔特文明中心又开始崛起。一心掠夺或征服凯尔特人武装入侵者,逐渐将目光瞄向他们熟悉的领土以外。大约在公元前400年,他们穿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公元前391年,凯尔特武士洗劫了伟大城市罗马。

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文化到达了他的顶峰,其势力遍及从爱尔兰到意大利,,从伊比利亚半岛到现代乌克兰的广大地区。但罗马人又卷土重来,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人已经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

部的部分地区,此后罗马军团又继续向北逼近不列颠群岛,使它成为凯尔特文化的最后堡垒。在那里,工匠们继续按照凯尔特传统来制造物品。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六章

c 第六章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导读 查理曼的帝国,从来没有跟拜占庭和伊斯兰竞争过它的伟大。在800到1000年这段时间,他的邻居兴旺繁荣时,他的帝国却崩溃了。在拜占庭,有着几个世纪的荣光,标志性的事件有保加利亚屠杀者巴希尔的征服,圣西里尔和圣米赛迪乌斯两兄弟(the sainted brothers Cyril and Methodius)使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还有拜占庭的影响延伸到罗斯等事件。在巴格达,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一个广阔的阿拉伯帝国,一个闪闪发光的宫廷,以及一种非常棒的精神和艺术文化。诚然,这个曾经一统的阿巴斯帝国在十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哈里发国家,但即使是这些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仍然是巨大而且运转良好的。 西方就不那么幸运了。查理曼帝国的内在隐患随着814年老迈皇帝的去世而浮现出来,而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也迅速成为新的隐患。在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他的孙子们分裂,而后来的继承人们的分裂只能使加洛林世界脆弱的政治联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西欧还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的锤打:东方的马扎尔人,南方的穆斯林,以及北方的维京人。查理曼关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梦想仍将存在,不过正如时间表6.1所示,那是在他的帝国分裂,并且这些入侵者的力量能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政治新格局以后的事了。这个政治新格局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英格兰王国,西部法兰克一群自治的公国和郡县,东部法兰克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半岛上各个强有力的城市。 分裂:加洛林王朝晚期 像一个不错的法兰克人那样,查理曼安排的政治格局是要把他的帝国分裂给他的几个儿子们,但是,很凑巧,他只有一个合法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元814—840年),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所以,完全是出于巧合而不是计划,查理曼的帝国完好无损的传给了唯一的继承人。 虔诚者这个名字对路易来说很不错。他把查理曼的小妾都驱逐出了帝国宫廷;他全心全意支持阿尼埃尼的本尼迪克进行的教会改革;而比他那顽固的父亲走得更远的是,路易本人致力于实现那个统一基督教欧洲——一个由上帝带到地球上来的城市——的梦想。不过路易缺乏资源来维持他父亲查理曼,他的祖父矮子丕平,以及他的太祖父查理马特赢得的这片广大疆域的团结一致。他既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精于政治,也不像他们那样军事成功。甚至,随着征服的战争变成防守的战争,他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和财宝做礼物赠给他的那些贵族追随者了。随着皇室厚恩的衰减,大土地所有者们——他们许多人通过皇室过去的慷慨奖励而占有许多土地——开始撇开君主,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对路易最大的威胁之一靠近了这个家庭:不快乐的儿子们。在他统治早期,他准备把他的皇权给他的长子,给他另外两个儿子两个大小合适的王国。这些年轻一点的儿子对他们哥哥得到的巨大遗产很不高兴,而他们的不高兴随着路易的第四个儿子的出生而加重,因为还需要准备一份给这个小弟弟的遗产。最终,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公开背叛他,并且使帝国陷入内战。甚至路易本人也被俘虏,并被废黜。 路易的儿子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但他们的竞争也利用了帝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当其中一个儿子用古德语而另一个儿子用古法语各自盟誓时,他们为了照顾各自第一语言不同的士兵们所做的让步(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宣誓)就是利用语言差异的一次实际行动。今天,斯特拉斯堡誓言似乎跟实际意义一样有了象征意义,因为那誓言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在欧洲的政治统一中从未被抹去过(Today, the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笔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等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

第五章欧洲西部 第一节欧洲西部自然地理概述 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面积1 016×104km2,是世界第六大洲。 欧洲的经纬度位置。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 66°10′E~9°34′W之间。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位于寒带的面积也不大,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 欧洲的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欧洲大陆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环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 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三)气候特征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

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其主要特征。 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区包括; (1)极地冰原气候区。 (2)极地长寒气候区。 (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 (4)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5)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亚热带夏干气候区。 (7)高山气候区。 (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 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长度在1 000km 以上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北德维纳河、易北河、卢瓦尔河、维斯瓦河等。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 2、湖泊 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由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与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湖泊比较集中分布在第四大陆冰川中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附近的北欧地区和山地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区。 二、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欧洲近代史概述

唐婉祺|九级 如果大航海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欧洲后来的发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历史就在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展开。 大航海运动给欧洲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植物、动物、新的人类与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它们是如此的不同于欧洲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于是这刺激了欧洲人对于新的问题的探索。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科学革命。 毫不奇怪,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领域,正是这些领域与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行航海活动,葡萄牙人首先开办了航海学校,虽然亨利王子本人对于学术毫无兴趣,但是他还是热情的支持这些学校,没有它们航海活动就无法开展。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相继取得成功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相继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航海学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为了确定在海洋中的方位,天文学具有了实用的价值,因而在航海学校中得到了认真的研究。而科学革命恰是从天文学起步的。1496年,23岁的波兰人科波尼克来到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学习,经过了6年的学习以后回到了他的祖国,在那里他一面从事医生、教士的职业,一面在业余时间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于原来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提出了挑战,很多在航海中新获得的资料也无法用原来的理论进行解释,于是科波尼克利用这些资料重新进行了计算,大约在1513年初步完成了他的日心说,并写成了短文在他的朋友之间流传。然而他并没有胆量挑战教会的权威,只是在自己的古稀之年才将早已经研究的成果出版。如果我们对科波尼克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那么我们一定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他的拉丁文名字哥白尼。哥白尼之后另一个对科学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人伽利略。1597年,在开普勒的影响下,他开始相信日心说,后来他利用望远镜观测了星空,给予了日心说以实际证据的支持。1642年,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诞生了。对于牛顿的伟大贡献,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他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在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数学、力学与天文学呢?而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在做了五年的环球航行以后,收集了大量标本,才开始考虑物种进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航海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大航海,那么科学可能仍然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然而尽管科学在大航海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航海依旧使用着帆船,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也依旧是步行或者牛、马拉的车,人们依旧用蜡烛照明,住的房子依旧是木头或者石头的,羊毛、亚麻与棉布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衣服原料,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仍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到了18世纪晚期才开始改变,而这一切,似乎与航海的深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与科学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不同,工业革命起初只是英国人的事情;与科学革命是由科学家主导的不同,工业革命中几乎见不到科学家的影子,工业革命可以说是一场由商人和工匠主导的革命。关于这场革命的起源,也自有着它的逻辑。当年最早航海的葡萄牙人是冲着亚洲的香料来的,后来荷兰人排挤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亚洲的香料,当香料在欧亚贸易中衰落以后,荷兰人成功的培养了欧洲人喝咖啡的习惯,自己则依然垄断着咖啡的贸易。尽管英国人经过了两次英荷战争,成功地让荷兰人接受了《航海条例》,但是英国人在亚洲仍然没有撼动荷兰人的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2017年版)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理解 4.《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伊索寓言”; 应用: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识记:奥林波斯神系。英雄传说。 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应用:希腊神话的特点。 第三节荷马史诗 识记:《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理解:荷马史诗。 应用: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古希腊戏剧 识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特征。 应用: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三大悲剧诗人对希腊悲剧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理解: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市民文学。《罗兰之歌》。《列那狐传奇》。 应用: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第二节但丁

识记: 1.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3.诗集《新生》。 理解:《神曲》的主题思想。 应用:《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派;七星诗社 3.应用: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第二节塞万提斯 1.识记:历史剧《奴曼西亚》;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堂吉诃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及艺术成就。 3.应用: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 第三节莎士比亚 1.识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作;四大悲剧: 2.理解:喜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悲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 3.应用:哈姆莱特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马里诺派”,“贡哥拉派”;卡尔德隆与《人生如梦》。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三首长诗;高乃依于《熙德》;拉辛与《安德洛马克》。 2.理解:“三一律”。 3.应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莫里哀

欧洲自然地理分区

东欧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范围: 东欧位于欧洲东部,西濒波罗的海,北濒巴伦支海,南濒黑海、里海为界。包括:东欧平原区、乌拉尔山区、克里木半岛 二、地形: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广布。 乌拉尔山脉,东欧平原。 三、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为主,东欧平原中南部;东欧平原北部为苔原气候;东欧平原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黑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四、水文: 特征:河网稠密,数量多,流程长。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伯朝拉河。 湖泊多为冰川湖,拉多加湖是欧洲第一大湖。 五、植被、土壤 大部为亚寒带针叶林一一漂灰土 六、资源: 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库尔斯克(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异常区) 石油资源:伏尔加一乌拉尔油田 煤炭资源:伯朝拉煤田、莫斯科煤田、顿涅茨克油田 有色金属:乌拉尔山区、

西欧的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 位于欧洲西部,包括不列颠群岛,法兰西和荷比低地; 地形: 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单元:西欧平原,巴黎盆地,奔宁山脉、中央高原、 洛林高原、阿登高原、伦敦盆地。 不列颠群岛(西北高东南低),法兰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特征: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全年有雨,冬雨较多;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在法国临近地中海的地区有一小部分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 植被类型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山毛榉、橡树等为代表性树种。地中海沿海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河流: 河网密布,运河航运发达。河流补给类型为降水。主要河流有卢瓦尔河、加龙河、塞纳河、罗纳河、泰晤士河、黑文河。 资源: 煤:奔宁山脉,里尔煤矿区,比利时阿登高原 油田:北海 铁矿:洛林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 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在纺织业中,已广泛使用水力漂洗。水力也日益普遍地应用于鞣皮、造纸、玻璃制造等行业。动力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纺织业中,生产工具也有改进和发明。十四五世纪,手摇纺车普遍推广;15世纪末,又开始使用自动纺车。这种纺车把纺线和缠线过程合二为一。漂洗呢绒的技术也有了改进,以前用人力搓洗,这时改为用水轮牵动大木槌,打净漂洗中的呢绒。 此外,15世纪以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从13世纪起,欧洲人开始使用指南针。中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就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毛瑟枪。最初毛瑟枪是用引火线来点燃的,只有放在特制的支架上才能射击。到16世纪,出现了较轻便的、装有燧石扳机的毛瑟枪。枪炮的广泛使用,是军事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中世纪时披盔戴甲的骑士在枪炮面前失去了意义,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据势力的可靠保障了。 社会分工的扩大 生产力的增长,扩大了社会分工。欧洲一些大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业迅速增加。14世纪末,巴黎的手工业行业已达350种;德意志法兰克福的手工业行业从1387年的92种增至15世纪的190多种,其中专门从事制铁的手工业行业就有18种。每种行业里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序也在增多。15世纪,呢绒制造已由不少于20种具有专门技术的手工业者分工完成。分工的发展有

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到文艺复兴)资料整理

汉语言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整理(古代到文艺复兴)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 欧美文化和欧美文学的“二希”源头:(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文学) 古罗马文学继承古希腊文学,是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一、古希腊文学 《伊索寓言》以动物生活为题材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1、《俄狄浦斯王》主题: 1)社会意义:不回避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2)命运主题 表现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与邪恶命运(杀父娶母)抗争的悲剧英雄:努力抗争、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惩处。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发现”--“突转” 二、古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希腊各种文献中,它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识。 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 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1、神的故事: 包括神的产生、谱系、活动与创造。 分为前奥林匹斯神系与奥林匹斯神系两大系统 2、英雄传说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人神结合所生的后代,“半人半神”。他们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是对现实和历史中的氏族英雄的神化。 希腊神话的特点: 1、神人同形同性 2、极强的想象力众神的高度人格化;故事性强; 3、哲理性强,思想内涵丰富。 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 1、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基础,是欧洲文学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马克思语) 2、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反映了初民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界的斗争。 反映原始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与部族制度。 3、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抗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西方文学确定了人本意识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 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

外国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概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意识和神圣与超越意识共同构成西方文学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西方古代文学主要指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在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后产生的早期基督教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 二、古代希腊文学:1、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2、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⑴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古希腊人尽情的展示着人类童年的自然天性,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⑵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⑶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3、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⑴第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是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此外还有代表作家是赫西俄德,其代表作有教谕诗《工作与时日》,是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叙事诗《神谱》,是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⑵第二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 ①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著名代表诗人是萨福和阿那克瑞翁,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阿那克瑞翁是独唱琴歌代表诗人,创造“阿那克瑞翁体”;品达是合唱琴歌代表诗人,代表作《胜利颂》;寓言即《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比如《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②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戏剧方面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历史散文有“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雄辩家有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理想国》、《会饮篇》等,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学术集大成者,代表作《诗学》。 ⑶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是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流传下来的喜剧只有《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田园诗又称牧歌,主要作家是忒奥克里托斯。4、新喜剧:是指“希腊化”时期的喜剧,这一时期希腊沦为马其顿帝国的殖民地。这类戏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新喜剧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优雅,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5、《伊索寓言》主要内容:作品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通过农夫救蛇而被蛇咬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能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龟兔赛跑》劝诫人们不要骄傲;《驮盐的驴》教导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

北大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

《中世纪欧洲史》 教学大纲 目的 本课程以叙述中世纪(5-15世纪)欧洲政治史为主线,介绍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拜占庭、俄罗斯、北欧诸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之所以强调政治史,一是希望竖立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清晰的坐标,一是希望理清制度史上的一些问题。中世纪的政治总是与宗教纠缠不清,二者在权力与信仰上的博弈造成了欧洲历史的独特景观。一个等级社会的形成,是信仰、制度、文化等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信仰在中世纪并非总在正统的宰制之下,异教和异端叙说着信仰的多样性。正统与异端,主流与边缘,在斗争中共生。文化无形亦有形,是习惯?是文字?是建筑? 中世纪往往被人们看作黑暗的,这是进步观念使然。人们也对中世纪生出许多向往,则是末世心态的体现。我们难道真的可以想象一个黑色的或者玫瑰色的中世纪欧洲吗?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与精神的叙事中,我们或许能够给出自己关于历史的解释。在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中,让我们思考并参与历史。 要求:按时上课;准备和参加不定期的分组讨论。翻译作业;读书报告;学期论文;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出勤和讨论:10%;翻译作业,10%;读书报告:20%;学期论文:20%;期末考试:40%。 阅读:原始文献;相关研究著作 办公地点、时间: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2院110);每周一,12: 30-14: 30 导言:中世纪欧洲史(2月26日) 一、时间和空间:欧洲的历史与欧洲的观念 二、研究动态 三、历史与解释 阅读:韦伯,《学术与政治》。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世界历史》,2001年 第1期。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年 第5期。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中世纪欧洲的形成 —————————— 第一讲古典世界的结束与中古欧洲的开端(3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