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2600÷100=24×9+24=

8×125=2。5×3。6=2。4×0。5+0。5×3。6=

1300÷100=50×9×2=15。31-(0。31+3。5)=

21×100=4×7×25=(16。8+1。47)÷0。7=

2.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1。8×2。58+1。8×1。42+0。5=

(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

=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

=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

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

=(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

=2×1。7-0。7=3。4-0。7=2。7。

3.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

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一组’

(1)11。72-7。85-(1。26+0。46);

(2)13。8×7。6-(4。29+3。31)×8。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订正。

(1)11。72-7。85-(1。26+0。46)

=11。72-7。85-1。72

=11。72-1。72-7。85(符合减法性质的特点)

=10-7。85=2。15;

(2)13。8×7。6-(4。29+3。31)×8。8

=13。8×7。6-7。6×8。8(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13。8-8。8)×7。6=5×7。6=38。

思考: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

这两道题从题目本身上看,不符合简算的特点,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某一步符合简便运算的特征,就在这一步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

在计算过程当中,哪一步能简算,就要在哪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还要随时观察每一步算式的特点。

二组:

(0。19×5。4+2。6×0。19)×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讲解:

(0。19×5。4+2。6×0。19)×12。5

=0。19×(5。4+2。6)×12。5(根据乘法分配律)

=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

=0。19×(8×12。5)

=0。19×100=19。

思考:

这道题中,可以进行几次简便运算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因为题目中的括号内符合乘法分配律,而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又出现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所以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在简算一次之后,还能进行简便运算,称为二次简算。所以,我们在进行一次简便运算之后,还要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可以简便运算的算式。

三组:

3。2×0。9+0。32;9。5×8。8+0。02×95+9。5;202×99-19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3。2×0。9+0。32

=3。2×0。9+3。2×0。1

=3。2×(0。9+0。1)

=3。2×1

=3。2

9。5×8。8+0。02×95+9。5

=9。5×8。8+0。2×9。5+9。5

=9。5×(8。8+0。2+1)

=9。5×10

=95

202×99-198

=101×2×99-198

=101×198-198

=(101-1)×198

=100×198

=19800

202×99-198

=202×99-99×2

=(202-2)×99

=200×99

=19800

思考:

这几道题怎样做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需要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分析。

四组:

(6。81-2。572)×(1-5。7÷5。7)

=(6。81-2。572)×(1-1)

=(6。81-2。572)×0

=0

这道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差为什么没有计算出来(

因为第二个括号中的差为零,不管第一个括号差为多少,相乘的积都为零。)

小结:

如果最后相乘的因数中有一个为零时,其它的因数不必计算。

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一定要全面审题,时刻提高简算意识,根据题目中数字及符号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能否简便运算。能简算的说出简算方法,不能简算的说出运算顺序。

(1)6。25+37。5÷1。25×8;

(2)20-6。75+3。25;

(3)2。5÷0。4×0。078;

(4)9。8+0。2-9。8+0。2;

(5)1。2×4÷1。2×4;

(6)0。65×76+2。4×6。5;

(7)25。25×0。6×4÷0。6-0。09。

3.思考题:

填空:

(1)[(1。8-0。6)÷□+2。5]×0。4=3。4;

(2)填同一个数。

□-□+□+(□÷□×□-□)=10。

4.课后作业:P40: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利用加法、乘法的五大定律及减法、除法的两个性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定律及性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复习中,通过口算对简算的方法进行梳理,学生明确掌握各自的特点及方法,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做好准备。

在新授课及练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简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例41。8×2。58+1。8×1。42+0。5

=1。8×(2。58+1。42)+0。5=1。8×4+0。5

=7。2+0。5

=7。7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实行探索、发现,在理解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点,提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能够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能够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能够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能够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实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实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实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晰,法则记得牢靠,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36-135÷9或36-135÷9=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36- 135÷9=21=135÷9(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 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240- (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博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易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进行简易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敏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易。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 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研究 教育文档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研究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信息社会中计算思维应该和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为了落实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Excel作为最流行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领域。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很多高校也开设了Excel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Excel 教学是大学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 Excel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Excel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涉及到数据处理,就可以选择使用Excel来解决。目前的Excel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教学过程,很多教师把Excel狭义工具论。目前,在1.1 Excel仅仅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介绍,着重讲解Excel的操作细节。

教学场景往往是:一边教师先简单介绍Excel菜单功能,再详细演示操作过程;另一边,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然后依照教师讲解重复操作。这种“软件培训式”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学习Excel就是学会如何使用Excel工具,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专业学生的Excel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认为Excel课程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没有关联,缺乏对Excel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3 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投影演示等手段使讲解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在Excel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近年来,大学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要途径。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如果要实现自动处理功能,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Excel需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

《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9页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使用实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能够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 加、减法计算的灵活使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及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比比谁算得快 16×5 = 28× 3 = 120×10 = 210×4 = 25× 8 = 45 × 2 =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 2、连一连 通过连线回忆、复习对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使用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课题。

(板书:简便计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例1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那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吗?(课件出示例题) 小明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出算式 3、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4、全班汇报交流,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134(页) 5、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和理由 6、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7、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小练习: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⑴独立列式计算 ⑵指名板演 ⑶说明理由 8、学习例2

计算思维课程标准

《计算思维》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软件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代码为71093301。课程学时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上机16学时。该课程的后续课程为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本课程采用教材为:郭艳华,马海燕主编的《计算机与计算思维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定位 大学计算思维课程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有一样地位的通识类思维教育课程。本课程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存储的基本概念、网络世界的信息共享与计算以及计算思维问题求解思想,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均获得一定了解,为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从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视角出发,以满足本专业就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为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岗位工作目标与任务分析,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采用并列和流程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构建教学内容的任务和达到工作任务要求而组建的各项目,以及教学要求和参考教学课时数。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 本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电子商务、信息家电、工业企业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移动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等岗位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工作岗位有软

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人员以及系统维护员等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同学在了解计算机相关历史、原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及处理计算机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表达形式和行为习惯。计算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获取的各种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新信息。因此,在大学里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教育和传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像是教学生“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这应当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信息存储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网络世界的信息共享与计算、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思想、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这门学科有全面的了解 (2)方法能力:本门课程主要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理解和建立“信息、计算、智能”这三大核心科学概念,围绕计算思维的精髓培养学生掌握以“合理抽象、高效实现”为特征的构造性过程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展示计算之美。 (3)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2、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能做什么,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 (2)了解为什么计算机内部只能用0与1来表示,了解二进制如何来呈现数字世界、文字世界以及声色世界; (3)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个人电脑等概念; (4)理解计算机的存储体系,包括内存储系统、外存储系统、数据库系统; (5)掌握信息的传输平台网络、互联网、网络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等; (6)了解如何用计算思维来求解问题以及什么是算法。 3、素质目标(体现教书育人、培养素质的理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卫存旺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活跃起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计算思维与项目教学法

计算思维与项目教学法 1.1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 进一步地定义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递归思维,是一种并行处理,是一种把代码译成数据又能把数据译成代码,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是基于关注分离的方法(SoC方法);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也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衷的思维方法。 1.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对C++项目式教学法还包括: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软件度量、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配置管理等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创新的需要,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目式教学不能仅限于软件工程指导下的C++语言基础的综合训练,还应该在软件项目管理原则下的培养创新性思维。 2C++项目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案例 蝶变 ──一节学生没有教科书的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安排的我的数学公开课了,教学内容是《简便计算》。几天前我就为这节课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并且预想了好多种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想好了应对方案。因为我自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决不能平时指导学校老师工作,自己上公开课反而“掉链子”。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准备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早读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想着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这时,一贯“多事”的王小芳拿出数学书跑上来,边翻边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上《简便计算》了?”她这一问,所有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拿出数学书开始翻起来。对,就是这里了!我脑中灵光一闪,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翻书行为,并让他们把数学书都交上来。 虽然满脸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听话地把数学书交了上来。可王小芳、学习委员陈珠和班长杨佳丽三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就是不肯给我。陈珠说:“您把我的书收上去了,我还怎么学习呢?”“我是让你们把书借给六年级的学生看一看,待会儿上课就会还给你们的。放心吧,保证不会弄坏的!”我连哄带骗地把最后三个“小气鬼”的书给“抢”了过来。 上课了,我并没有把书发还给学生。看到听课老师一个个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神色开始显得紧张起来。王小芳一脸愕然,杨佳丽和陈则开始小声抱怨:“老师骗人。事先又不告诉我们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还把我们的书借给六年级的人看,上课了又不还给我们。待会儿我们怎么回答得来问题呀!” 看到她们付样子,我有点忍俊不禁。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故作无奈地说:“唉,六年级那些学生可能没有你们聪明,说四年级的书太难看懂了,请求我让他们再看一节课,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平时我又总是在办公室夸你们如何如何聪明好学,所以这些老师听说你们把书借给了六年级的同学,就想趁此机会来看看你们到底有多聪明,是不是没有书也能学会。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们看?” 在我的几顶“高帽子”和“激将法”之下,这些孩子们果然“上当”了。脸上的紧张神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跃跃欲试。王小芳也从愕然中惊醒:“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老师们失望的!” 于是开始上课。我把课本上的内容串联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利用打印好的例题代替了书本。由于没有了书本上的提示和答案,学生个个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但寻找到了书本中提示的方法,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另外的简便方法。 这是一节学生真正放飞思维的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于生活。所以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十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却有着太多的照本宣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教材的束缚,把数学融入生活,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脱离了教材束缚的学生,破茧成蝶了! 【附: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一)书店新到四种书,定价分别是:《教育心理丛书》56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1元,《怎样当一名好教师》19元,《新世纪对教师的挑战》24元。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教材中提示的两种方法:(1)把每三

关于计算思维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探讨

关于计算思维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探讨 关于计算思维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探讨 内容简介: 1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 201X 年 3 月,原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的计算思维。周教授认为: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1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 201X 年 3 月,原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的计算思维。周教授认为: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国内学者也对计算思维的核心体系结构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计算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核心点构成: 抽象性 : 计算机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化形式表达处理客观问题,所以抽象和形式化成为计算思维的基础框架。自动化: 自动化意味着需要计算机来解释抽象,并且是一个具有处理、存贮和通信能力的设备。构造性:

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之前,应建立有效的算法途径,构造具有抽象性的解决问题的模块化体系结构,并且具有可计算的高效性。网络化: 是指信息从一个过程或者对象传输到另一个过程或者对象。协作: 是为保证多个主体在进行规模性合作计算中能够合理分配角色和资源得到确切的结论而对整个过程中各步骤序列先后顺序进行的时序控制。符号化: 采用标识符号抽象代表现实物理世界,对待解决问题进行符号化的逻辑推理,使得计算思维具有数字化的表达特性。 2计算思维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201X 年 7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具有巨大影响性的实际成果,并发表了《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中特别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明了当代大学计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计算机技术成为解决信息传递、数据分析和智能处理的必备工具,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养。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学不仅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背景的实践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具备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将面对的各类实际问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计算科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理论手段和实践方法,它的地位已如同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一样重要。计算机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或进行程序设计,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任。计算思维不仅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结构原理及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者理解和掌握领域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推理能力的案例分析

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推理能力的案例分析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 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怎样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合情推理是指“观察、归纳、类比、实验、联想、猜测等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从一下几点培养小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对运算能力理解不全面,这部分教师只重视让学生运用法则会算、算得快,很少让学生亲身经历法则的探究过程,他们认为只要教给学生计算法则模仿多算、多练就行,没有探索的价值,造成计算只知方法,却不知其算理,缺乏计算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对其计算原理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易出错。二、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推理,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与感觉,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一猜想”。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观察为基础,联想为桥梁,想象为动力,创新为目的。计算教学恰是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思维方式,运用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形式得出计算法则,这样才能充分理解算理,运用时才能举一反三、一题

让“计算思维”在Scratch实例教学中落地生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4408667.html, 让“计算思维”在Scratch实例教学中落地生根 作者:赵辉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第10期 在已出版的Scratch教材《游侠传》的序言中有一段话:在创作Scratch作品的时候,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学习如何编写计算机程序,而是学习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系统化地推理,而这些都是未来他们获得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核心能力。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思维,在Scratch实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的思想,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具体内容包括思维与归纳、程序与算法、抽象与自动化、分解与建模、测试和调试等。根据Scratch课程的目标,笔者筛选出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分解、算法、纠错和归纳五个核心要素开展教学实践,并结合Scratch实例教学经验,总结出Scratch实例编程教学的常规教学流程图(如图1)。 Scratch课程的内容不能枯燥地讲解算法知识点,教师应该把知识点渗透到各个实例中, 由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层层递进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制作实例来学习编程,体验一个程序完整的开发过程,知道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所以,教学实例的选择必须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炼生活中的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对案例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是对实例抽象和分解的基础。笔者就以《口算软件》为例,谈谈Scratch实例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本质教育的一般操作流程和策略方法。 抽象建模,形成思维 所谓抽象,是指通过忽略可有可无的细节来降低难度。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变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问题。抽象是选择案例后实施编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会抽象可以更容易找到Scratch编程的切入点,更好地理清程序规则。 1.情境模拟,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根据实例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情境,并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情境过程,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感受程序抽象问题,让抽象问题具体呈现出来。 首先笔者通过情境模拟二年级学生举办一个口算大赛。模拟过程:让2位学生带上头饰,一位扮演二年级的学生,一位是扮演电脑小博士。教师说开始,并请电脑小博士出一道2个数相加和为20以内的加法题,学生回答问题,电脑小博士思考后说:“恭喜!答对了”或“答错了!加油哦!”(如图2)。笔者接下来让学生“玩”程序,把刚才的仿真情境在电脑中重演一遍。随后笔者提出问题:①程序里有几个角色?②表演中的“学生”角色在哪里?学生经过初步判断得出四个角色分别是电脑小博士、加数、被加数、答案,后面是舞台背景,里面包括“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优良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例外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例外、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

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 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晰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例外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 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师:同学们能采用例外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思考很有见地。刚才大家靠自己的智慧发现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例外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计算另外两道算式。(学生都选择第3种算法)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六.实践反思。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用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选中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调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小学

思想实验_一种适合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_王荣良

王荣良 华东师范大学 思想实验:一种适合计算思维的 教学方法 ● 认识思想实验 提起实验在科学中所发挥的强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是功不可没的。伽利略凭借他独特的实验设计、高超的实验技巧,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天才的实验,用实验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的科学统治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实验,当年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同时落地,从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的断言是错误的。 我们有理由猜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前,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在1636年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写道:如果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假设有两块石头,大的重量为8,小的为4,则大的下落速度为8,小的下落速度为4,当两块石头被绑在一起的时候,下落快的会因为慢的而被拖慢。所以整个体系和下落速度在4~8之间。但 两块绑在一起的石头的整体重量为12,下落速度也就应该大于8,这就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界。所以,物体下落的速度应该不是由其重量决定的。 这也是一个实验过程,只不过与比萨斜塔所做的真实的物质实验相比,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人脑中完成的,通过推理来推进实验的步骤和过程。这种实验,称为思想实验。事实上,思想实验并不是伽利略时代才开始有的,在各种物质条件和观察设备缺乏的古代,思想实验所起的作用有时比物质实验还要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的完善,思想实验的过程更加严谨了。 在当前的科学实践中,当现有的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实验自身的要求时,实验者会在其自身的思维领域构建出一个条件似真的理想化世界,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包括了理想化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以及符合要求的理想化的实验对象,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的处理以及应用逻辑思维整理和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因此,思想实验就是运用人脑思维而不是实物观察的实验过程, 从已有且公认的经验事实出发,假设出一个现实中有可能无法实现的似真的环境,并经过一系列的推理推导出最终的结论,用来作为对某一理论的支撑和证明。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可以开展思想实验:现有的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实施的需要,或实验的中间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前者如物理学的中原子核裂变,后者如程序设计,我们可以知道程序运行前的条件和运行后的结果,但是无法观察程序运行的过程。 ● 思想实验的意义与特征近代科学中所倡导的实验注重借助各种科学仪器,人为地改变自然条件,为种种现象的发生创造优越于自然条件的人工条件。但实验条件的改善,并不能否认思想实验的作用。开展思想实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规避实验设备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超越现有的物质条件,探索真理。 首先,开展思想实验,可以克服物质实验的局限性。在物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实验设备的制约,也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实验环境的影响。在这种实验氛围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计算教学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会一题多解,下面我以《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简要分析一下计算教学过程中诸要素。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说教师 应该怎样做、做什么。一节数学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来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达到没有;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就是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学具是低年级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缺少学具学生就失去了认知与体验的桥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具的运用和操作,可以这样说,教具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于教具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1、理解主题图。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景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一个主题图情景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 本能力之一。

计算思维案例及平时成绩讨论题

1.5本章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 案例1: 计算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从最远古的手指计数到中国古代的算盘计算到近代西方的纳皮尔算筹及帕斯卡机械式计算机,至当前的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度计算,不管是计算方法还是计算工具都有了变革性的创新,计算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存在,并成为人类科学思维的重要一员。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 现今,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计算机能不能再快些?我们还能不能依靠单一的电子器件加快我们的“大脑”?从历史来看,机械到电子不但是材料的进步,也是思维方式的进步。计算机发展,归根结底是计算思维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计算机的历史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史,它已经经历了少年时期的疯长,进入了青年时期。它还会有下一轮的飞速成长,但是要靠人类的智慧作为营养哺育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将计算机变成一个众多学科交叉结合而成的精灵。而到那时,我们相信那个精灵传承和发扬的仍然是计算思维。 案例2: 抽象就是忽略一个主题中与当前问题(或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问题(或目标)有关的方面。通过抽象,人们可以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是一种从个体把握一般、从现象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在本章中介绍了图灵机模型,它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模型。图灵把他的计算模型抽象成一种非常精简的装置:一条无限长的纸带、一个读写头、一套控制读写头工作的规则、一个状态寄存器。有了图灵机这一抽象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本质的规律,通过抽象我们能够抽取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烦琐的细节,在抽象的模型上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虽然图灵机是现代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但它不等同于实际的计算机,如何设计实际可用的计算机系统,也需要抽象的思维。在第3章中介绍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就是对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种抽象认识。 本章小结与思考 本章通过对计算技术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的介绍,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从计算机的起源开始,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器件的发展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计算机的“存储程序方式”和采用二进制思想。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最近20余年却取得了飞速的进展。这里面蕴含了其自身的规律性,值得深刻领悟。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己使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己经无处不在。 信息作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类资源,它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计算机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今天,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