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作者:————————————————————————————————日期:

?

初一数学上册《 余角和补角》

余角和补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3、说教法 (1)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2)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4.、说设计: 一、导入设计 由数字入手向学生提问:90°和180°在几何中表示哪两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学生画出这两个角。并与书上合作学习作比较得出课题。

《余角和补角》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4.3.3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1、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2、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难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自主探究 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500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 船 只(如图),立即赶往检查.现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 画出示意图. A·可疑船 B·缉私艇 先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 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 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 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 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 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 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 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 南方向”、“西南方向”。 创设问题情境,使 学生从中发现数 学,建立模型,引 发思考。 让学生阐述各种 解决方法的思维 过程,旨在使学生 在数学活动中获 得经验的同时,体 验从复杂的情境 中分离并抽象出 数学模型,并主动

余角和补角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余角和补角——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余角和补角——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⑴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⑴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⑴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⑴1与⑴2互余,⑴3与⑴4互余,并且⑴1=⑴3,那么⑴2和⑴4什么关系?为什么? ②如果⑴1与⑴2互补,⑴3与⑴4互补,并且⑴1=⑴3, 那么⑴2和⑴4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⑴1=⑴2,⑴3=⑴4,并且⑴2+⑴3=90°,⑴4+⑴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⑴5=40°,那么⑴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含答案)

7.6 余角和补角 课内练习 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90°角是余角;(B)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它一定有余角 (C)若∠1+∠2+∠3=180°,则∠1,∠2,∠3互补;(D)等角的余角一定相等2.如图1,∠AOB=∠COD=90°,则∠AOC=∠BOD,这是根据() (A)同角的余角相等;(B)直角都相等; (C)同角的补角相等;(D)互为余角的个角相等 (1) (2) (3) (4) 3.如图2,O是直线AB上一点,OD是∠BOC的平分线,OE是∠AOC的平分线,在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COD与∠COE互余(B)∠COE与∠BOE互补 (C)∠EOC与∠BOD互余(D)∠BOD与∠BOE互补 4.一个角的补角等于这个角的3倍,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A)45°(B)60°(C)75°(D)30° 5.如图3,从O点看A点,下列表示A点位置正确的是() (A)东偏北52°(B)南偏西38°;(C)西偏南38°(D)东偏南38°6.55°18′的角的余角等于______,34°56′的角的补角等于________. 7.∠1与∠2互余,∠2和∠3互补,且∠3=113°,则∠1=_______. 8.一个角与它的余角之比为9:1,求这个角的度数是 ________. 9.如图4,∠ACB=90°,CD垂直于AB,∠1的余角有_______ 个. 10.已知∠α=32°21′,则∠α的余角的补角的度数是 _______. 11.如图:(1)射线OA表示的是________方向; (2)射线OB表示的是________方向; (3)画方向线:西北方向(OC); (4)画方向线:南偏西40°方向(OD).

7.6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7.6 余角和补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 3、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 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和使学生学会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几何中的计算题是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难点。 三.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先观察如图,∠1+∠2与Rt ∠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再观察如图,∠α+∠β与∠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 ∠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 ∠AOB 相等吗? 同样∠α+∠β与∠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 相等吗? 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 1.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 2.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180°,所以∠1与∠2互补.反之,因为∠1与∠2互补,所以∠1+∠2=180°. 1 2 A O B α β A O B

(完整版)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2.1 余角与补角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AB ,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OC 与∠COE 互为余角 B .∠BOD 与∠COE 互为余角 C .∠COE 与∠BOE 互为补角 D .∠AOC 与∠BOD 是对顶角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图 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锐角一定等于它的余角 B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锐角不小于它的补角 D .直角小于它的补角 4.如图2所示,AO ⊥OC ,BO ⊥DO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1=∠2 B .∠2=∠3 C .∠1=∠3 D .∠1=∠2=∠ 3 图2 图3 图4 图5 二、填空题 5.已知∠1与∠2互余,且∠1=35°,则∠2的补角的度数为 . 6.如图3所示,直线a ⊥b ,垂足为O ,L 是过点O 的直线,∠1=40°,则∠2= . 7.如图4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M ⊥AB ,?若∠COB=?135?,?则∠MOD= . 8.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 对对顶角. 9.如图5所示,AB ⊥CD 于点C ,CE ⊥CF ,则图中共有 对互余的角. 三、解答题 10.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BOE=90°,若∠COE=55°,?求∠BOD 的度数. C O E D B A

11.如图所示,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D,∠AOC=?120?°. 求∠BOD,∠AOE的度数. 一、七彩题 1.(一题多解题)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OF=3∠FOB,∠AOC=90°,求∠EOC的度数. 二、知识交叉题 2.(科内交叉题)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和比平角少10°,求这个角. 3.(科外交叉题)如图所示,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若∠1=42°,∠2=?28?°,则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______度. 三、实际应用题 4.如图所示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的示意图,图中4个角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4个入球袋.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假设用足够的力气击出,使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该球最后落入哪个球袋?在图上画出被击的球所走路程.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4、游戏一:找朋友 环节一:老师把事先准备的标有度数的角的卡片发给一些同学,并介绍了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一张卡片,说要找余角(补角)朋友时,拿到它的余角(补角)的同学请立刻起立,并说:“我是一个____度的角,我是你的余角(补角)朋友!” 环节二:将班级同学分成左右两个大组,参与的同学可以向另外一组的同学提出考验:“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 余角与补角

余角和补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先观察如图,∠1+∠2与Rt ∠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再观察如图,∠α+∠β与∠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 (二)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 ∠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 ∠AOB 相等吗? 同样∠α+∠β与∠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 相等吗? 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 1、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 2、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180°,所以∠1与∠2互补.反之,因为∠1与∠2互补,所以∠1+∠2=180°. (三)归纳总结,概括知识 1、试举出互余、互补角的例子. 1 2 A O B α β A O B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2.能用规范的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余角、补角,并进行相关的求角问题的计算 3.理解有关余角、补角的两个命题 重点与难点;余角、补角的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内容(如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计算,画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两个角之间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 1.余角,补角的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90°,那么∠1和∠2互为余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余角,那么∠1+∠2= 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度 ( 平角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180°,那么∠1和∠2互为补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补角,那么∠1+∠2= 180°。 概念关键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和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两个角在不在一起没关系,主要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2.求出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试一试:(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完成下列表格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5° 32° 45° 62°23′ 77°38′45″ x 填图后思考: 1.所有的角都有余角吗? 2.所有的角都有补角吗? 3.一个角的余角的表示:() 一个角的补角的表示:() 4.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 3 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为(180-x)度,它的余角为(90-x)度180-x=3(90-x) X=45 答:这个角为45° (练习: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2倍多25度,求这个角) 4 余角、补角的性质 通过观察得到: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练习 书105页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 五、作业 练习册7.6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余角和补角》教 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

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七年级数学余角和补角习题精选

7.6 余角和补角 [基础训练] 1、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 (即 °),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 是 即( °),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⑴∵1∠和2∠互余,∴=∠+∠21_____(或2_____1∠-=∠) ⑵∵1∠和2∠互补,∴=∠+∠21_____(或2_____1∠-=∠) 3、若∠α=50o,则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4、7150'?=∠α,则它的余角等于________;β∠的补角是2183102'''?,则β∠=_______ 5.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 =_____,∠α的补角∠γ=_____,∠α-∠β=___. 一个角的补角比余角大 ° 6、若∠β=120o,则它的补角是 ,它的补角的余角是 。 7.已知∠1=200,∠2=300,∠3=600,∠4=1500,则∠2是____的余角,_____是∠4的补角. 8.若∠1+∠2=90°,∠3+∠2=90°,∠1=40°,则∠3=____°, 依据是_______。 5、如图,∠ACB=∠CDB=90o,图中∠ACD 的余角有 个。 6、若∠1与∠2互余,∠3和∠2互补,且∠3=120o,那么 ∠1= 。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7、如果∠1+∠2=90 o,∠2+∠3=90 o,则∠1与∠3的关系为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 如果∠1+∠2=180 o,∠2+∠3=180 o,则∠1与∠3的关系为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 如果∠1+∠2=90 o,∠2=∠3,∠3+∠4=90 o则∠1与∠3的关系为________,其理由是 __________ 如果∠1+∠2=180 o,∠2=∠3,∠3+∠4=180 o,则∠1与∠3的关系为________,其理由 是__________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8、如图,其中共有________对对顶角。 第8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A C B D

最新初中数学余角补角知识点,

初中数学余角补角知识点, 补角知识: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余角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A +∠C=90°,∠A= 90°-∠C ,∠C的余角=90°-∠C 即:∠A的余角=90°。 余角的性质: 同角的余角相等。比如:∠A+∠B=90°,∠A+∠C=90°,则:∠C=∠B。 等角的余角相等。比如:∠A+∠B=90°,∠D+∠C=90°,∠A=∠D则:∠C=∠B。 补角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A +∠C=180°,∠A= 180°-∠C ,∠C的补角=180°-∠C 即:∠A的补角=180°- ∠A 补角的性质: 同角的补角相等。比如:∠A+∠B=180°,∠A+∠C=180°,则:∠C=∠B。

等角的补角相等。比如:∠A+∠B=180°,∠D+∠C=180°,∠A=∠D则:∠C=∠B。 余角补角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概念及理论中知道:若有一角∠α,使得∠β与∠α有如下关系: ∠β+∠α=90° 且有一∠γ,使得∠β与其有如下关系: ∠β+∠γ=180° 则我们可以说+∠γ是∠α的余角补角。 知识归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4.3.3 余角和补角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4.3.3 余角和补角 授课教师: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李皓 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几何语言的表示方法; (2)会求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 (3)初步获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 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2)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 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学生探索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的“说理”也是难点之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并以三角板、多媒体课件、为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四、教材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成的角AOB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公开课优质教案

余角与补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和学案实施教学. 四、学法指导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直尺等; 学生:预习课题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1.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上,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目前已知其倾斜角达到12°,你能求出斜塔与底面所成的锐角的度数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余角的概念: 互为余角(互余):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若∠1+∠2=90°,则∠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30度,则∠A的余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是其余角的2倍,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多媒体展示】若比萨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小锐角度数为78°,请问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大钝角的度数是多少?想一想!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补角的概念: 互为补角(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若∠3+∠4=180°,则∠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130度,则∠A的补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比其补角小30度,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2、小试牛刀 【多媒体展示】问题: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角的两种特殊关系:互余、互补; 2、掌握互余、互补角的两个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会利用互余和互补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 4、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互余、互补的定义、性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利用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学会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 1、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性质. 四、教学设计: 1、演示文稿计算下列各式: (1)76°45′+13°15′= (2)53°+37°= (3)124°34′+55°26′= , (4)30°+150°= 2、(1)76°45′+13°15′= 90°,

(2)53°+37°= 90°, 互余定义: 当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简称互余; 3、两个角互余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余,那么∠1+∠2=90°, ∠1=90°-∠2 4、(3)124°34′+55°26′= 180° (4)30°+150°= 180° 互补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 补角,简称互补. 5、两个角互补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补,那么∠1+∠2=180°, ∠1=180°-∠2 6、例题学习: 例1已知∠α=5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0°17'=39°43', ∠α的补角=180°-50°17'=129°43'. 7、跟踪训练: 例1.已知∠α=53°23′,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3°23'=36°37', ∠α的补角=180°-53°23'=126°37'.

初一数学上册《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严重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详尽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胜利,感受到胜利的欢乐,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3、说教法 (1)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开朗,有新鲜感。 (2)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欢乐。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4.、说设计: 一、导入设计 由数字入手向学生提问:90°和180°在几何中表示哪两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学生画出这两个角。并与书上合作学习作比较得出课题。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余角和补角》练习题

4 321D B A C 45? 30? 60?68?O 东 南 西 北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3 角 4.3.3 余角和补角 1.如图所示,∠1是锐角,则∠1的余角是( ). A . 1212∠-∠ B .132122∠-∠ C .1(21)2∠-∠ D .1 (21)3 ∠+∠ 2、(1)A 看B 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 看A 的方向( ) A:南偏东69° B:南偏西69° C:南偏东21° D:南偏西21° (2)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OC 的方向是北偏东60° B: OC 的方向是南偏东60° C: OB 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 OA 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点O 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 ,在点O 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 ,则∠AOB 的度数是( ) A:100° B:70° C:180° D:140° 3、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4、如图,∠AOB=90°,∠COD=∠EOD=90°,C,O,E 在一条直线上,且∠2=∠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南 西 5、如图.货轮O 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 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 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 和海岛D 方向的射线.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民族初级中学周刚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图形的认识》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理解余角、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它为以后证明角相等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中从“数量”关系定义余角、补角,使学生对定义认识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认知水平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 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余角、补角、 对顶角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角(等角)的 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③通过对余角、补角性质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数学思想方 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 ④通过关于比萨斜塔的新闻轶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余角和补角 优秀教案

80? 65? 46? 44? 25? 10?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1):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170? 120? 100? 150? 80? 10? 30? 60?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2):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重要提醒: 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α的余角是(90°—∠ α ) ∠α的补角是(180°—∠ α )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是x °,则它的补角是( 180°-x °),余角是(90°-x °) 。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龙海长边中学----黄月红 课本要求 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内容分析 知识层面: 本节课内容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4节第3课时.通过欣赏比萨斜塔图片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课堂找朋友活动”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能力层面: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再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思想层面: 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为以后论证角的相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 2.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 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余角、补角的性质过程及应用 教学策略 1.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 2.以问题窜的形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个人独立思考与师生沟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比萨斜塔图片、教具操作活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过意大利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肯定也没见过他们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萨斜塔吧?

生:是的 师:老师也没见过,不过老师这边有两张比萨斜塔图片,跟大家一起欣赏欣 赏.从数学的角度看,比萨斜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垂直于地面, 而是与垂直方向还有一个小角。那你知道这个小角与斜塔本身和地面 的夹角,这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90° 师:请大家继续看第二张图片,这两个角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具体直观,引出余角概念. 二、新知探索 活动(一)概念 师:引出概念,1、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 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师:概念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即每一个角都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总是成对出现) 师:拿出直角教具剪开成两个互为余角,任意摆动位置,问这两个角还是互为余角 吗? 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无关. 活动(二)画图 师: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我们怎样画出它们的几何图形? 生:动手画图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引出:1-902∠?=∠ 师:已知BOC ∠,在不能用量角器的条件下,你能画出BOC ∠的余角吗? 生:画 活动(三)几何语言 师:根据概念、结合图形,我们一起用几何语言.... 表示. 活动(四):探究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师:现在大家对余角和补角都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老师随口说出一个角,你能马上答出它的余角(补角)吗? 生: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活动”! 师生:一起互动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归纳出,余角的性质1:同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1:同角的补角相等 活动(五)探究等角的余角相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画出了两对互余的角:21∠∠与,43∠∠与,如果31∠=∠,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