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方法。

【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专制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立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是:(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

央掌握;(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五)国民具有统一国籍;(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使。

【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邦联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点主要是:(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国家机构(政治机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综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会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员或通过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

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即(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和解释;(二)政治哲学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三)政治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因、内容和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程,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让步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民主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

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政治学名词——《政治学基础》中的名词解释

【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标、方针和任务。【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同强大敌人(3)

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治变迁就是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从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统治、专政与镇压】镇压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理。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的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政治决策】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政治干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过程。

【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政治稳定】指政治体系在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统一的;4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应性。

【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压力集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达。政治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的行为。

【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度”。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政治学相关简答题及答案

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道德论: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

法律论: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纯粹法学家凯尔逊。

权术论: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法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管理论: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其代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政策论:将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其代表是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

2.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

2)法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流派。著有《韩非子》,其观点主张“法治”和“霸道”。

3)道家其观点主张“无为而治”,是与前两者相反,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

3.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包括三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a.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b.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

c.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各自代表作《乌托邦》《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

第二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及其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贯穿始终。

第三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

a.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

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

c.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它掩盖了政治的本质。

5.《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观点?

它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2)指出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

4)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代替私有制。

5)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政治斗争,最集中的表现是政党之间的斗争。

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国外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3)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或说是政治本质?

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是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揭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

a.时间范围,即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

b.空间问题,即识别政治现象的标准问题,在阶级社会中直接或间接围绕国家政权的阶级关系就是政治现象。这里的标准有两个,即政权和全局性。(二)1.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

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2)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管理,议事会,是一切成年人平等表示意见的民主。

3)在其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欧洲)国家产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1)雅典国家,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2)罗马国家,其平民斗争,加速了氏族制度的崩溃和国家的形成。

3)德意志国家,是德意志的日尔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尽管国家产生的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却是一致的,都是社会内部经济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即国家的定义和含义)1)列宁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2)它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4.国家权力的含义和特点?

国家权力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特点:强制力的垄断性、普遍的约束力、主权性。

5.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

1)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2)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4)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途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和自发性。

6.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国家起源理论评价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起源,主要有三方面:

1)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 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阶级矛盾。这说明国家产生的作用。

非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起源,主要有三种论点

1)神权论,也称君权神授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政府的权威都由神意所授予,君主代表神意,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

2)契约论,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其具有进步意义,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供有力思想武器。

3)暴力论,国家的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其错误在于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否认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7.论述结合实际分析国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1)国家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有时又叫镇压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4)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其职能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a.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逐渐扩大,既不是对国家政治职能的否定,也不是对国家政治职能的削弱。

b.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职能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扩展、深化,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已不占主要地位。

(三)1.(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的关系?

区别:

1)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2)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3)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所以革命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用暴力手段,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

联系:

1)革命与改良是实现社会政治变化的两种基本方式。

2)改良是革命的辅助手段。

2.西方领主占有制和我国地主占有制的不同特点?

1)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2)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

1)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2)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3)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度的核心

4.论述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更替规律和途径?

国家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更替规律:

1)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个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3)在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

4)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途径:其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5.论述中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点?

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是分封割据制,中国是中央集权制

a.西方领主制中,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

b.中国地主制中,实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政治力量是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地主个人无权直接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2)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是等级制,中国是官僚制

a.西方领主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逐级分封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就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

b.中国地主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土地所有制的等级结构,不存在西方式的封建等级制

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中国是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及儒学宗教法

a.西方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宗教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思想,表现为教义、教条;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组织,表现为教会b.中国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建立其思想统治的功能,即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四)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封建主私人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封建主为了获得使用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方式进行(封建主是以人身依附方式进行)4)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封建主是以超经济强制作为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国家(或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类型与特征?

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其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

革命,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形式,法国封建社会划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贵族,第二等级的僧侣,是特权等级,而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是第三等级

3)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它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

3.比较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治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

1)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

2)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国家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基本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

3)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在“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4)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

1)逐渐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以保护集体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

2)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担任政府要职

3)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4.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深化。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 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运动,也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矛盾的发展。一是,激化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二是,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矛盾与斗争,三是,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5.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a.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

c.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对外职能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a.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都不免要规定出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暴力方法,二是,“自由主义”的方法,即采取扩大政治权利、实行改良、让步等措施的方法6.论述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意义?

1)(内涵)在资产阶级统治较为稳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常采用的是所谓“民主”方式,是以选举制、代议制和多党竞争制作为政治生活的基本机制

2)(意义)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斗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表达自己利益的要求,二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某些实际利益,三是,它使无产阶级获得政治斗争的经验2)本质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统治方式是一种虚伪的民主,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7.论述结合当代福利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和评价福利国家的含义、特征和实质?

含义:福利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特征:1)从国家本身的变化来看,从过去的“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

2)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从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

3)从国家推行的社会政策来看,从过去的不为社会服务变为为社会服务

4)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来看,从过去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民主转为所谓集体主义的“多元民主”

实质:上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其实质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其特点是在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下扩大政府权力,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

评价:1)福利国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

2)从长远看,福利国家是反动的。

8.如何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

1)背景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全面的社会危机,要求政府解决

b.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要求扩大政府权利

c.资本主义从自由主义走向垄断,政府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少数利益,必须加强干预

2)内容a.政府行政权不断扩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b.暴力手段取代自由手段,成为主要的组织手段

c.从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

3)评价a.它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产物

b.它是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

c.它是促进资本主义走向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

(五)1.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同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

1)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历史上这一切变革,都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是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2)在以往一切社会变革中,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制度内逐渐形成,当新的生产关系基本成熟时,社会革命就爆发了,它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平发展的情况有哪些?

1)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庞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

2)在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和传统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3)资产阶级拥有的武装力量在战争的环境中被冲垮,而又来不及重新组织和掌握反革命武装力量

4)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作出重大让步

3.民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

列宁说:“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2)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3)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列宁说:“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4.为什么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时期)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运用政权力量

1)在经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而这种所有制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立即能实现的。

2)在政治方面,实现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也不是短时间可解决的,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3)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方面,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求有极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求人们有适应这种经济情况的极高的思想觉悟,这就是运用政权的力量,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1)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a.从公民与政权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b.从阶级统治方法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方法

c.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新型民主表现为民主集中制,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

2)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实行新型民主,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3)新型专政就是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这个专政已经不是原意义的国家,列宁称为“半国家”

4)这种新型专政与旧型专政的区别还在于它的过渡性,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

5)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无产阶级民主制

6.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a.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工农联盟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5)社会主义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国家

(六)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包括概念)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2)政体是指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的问题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

a.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b.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

c.一般来说,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d.国体相同,政体可能不同,国体不同,也可能采用相似的政体

2.马克思主义如何划分国家政体?

1)既要从政体分类,更要从国体进行分类,首先依据国体的不同,把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家政体形式归为两类,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根据政体划分,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大类3.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各有什么特点?

1)议会共和制

a.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b.其特点,是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2)总统共和制

a.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总统共和制b.其特点,是政府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美国)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特点:1)是国家统一领导实行的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3)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5.我国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即一国两制的内容)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是指在统一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建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的制度。

特点:1)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3)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独立的税收制度;独立的外事权)

6.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含义和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代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2)人代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形式之一,具有巴黎公社、苏维埃等一些共同特点,人民性、议行合一、民主性

3)人代会还具有一些其他不同特点

a.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c.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人代会的根本特点

七)1.国家机构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

1)国家元首,任何国家都要设置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无论在事实上、形式上还是礼仪上,国家元首是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其通常由一个个人组成,有时由集体组成或个人与集体结合为一

体组成。

2)立法机关,其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一个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机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4)司法机关,狭义的指仅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指除法院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特点: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强制性

2.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议会)的职权?(已考)

1)立法权

2)财政权

3)监督权

对政府的监督表现在四个方面:

a)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决定—议会制,监督—总统制)

b)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c)行使弹劾权;

d)行使质询权。

3.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政府)的职权?

1)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立法—指行政立法)

2)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3)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4)军事权

5)立法参与权,即政府有权参与立法程序,由此构成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的制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立法创议权适用于议会制国家,二是,法律否决权,适用于总统制国家

4.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和主要制度原则?

职权: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2)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3)违宪审查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5.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主要职权?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管理权

3)行政区划管理权

4)社会管理权

5)议案权(最重要的是法律议案)

6)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7)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6.我国司法机关的构成及活动原则?

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共同构成,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

2)公开审判原则

3)保障诉讼参与人权利原则

4)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5)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6)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7)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7.论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主

集中制”原则的不同本质和体现?

(一)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衡原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小论)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每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的权力时,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实质:

1)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它是以民主的假象来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2)对统治阶级来说,它可以调节内部关系保持权力平衡。

(二)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或中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小论)1)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

2)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基本也以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配置为结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为归依

3)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运作上体现在四方面:

a)从权力顶点角度看,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b)从议行关系角度看,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c)从横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e)从纵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

挥两者的积极性

(八) 1.民族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1)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2)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2.民族问题特别是地区民族冲突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它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

2)民族冲突使国际政治问题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过去习惯由冲突双方或多方自

行解决,现在基本上在国际社会参与下实现

3)民族冲突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导致在国际化解决民族冲突问题中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会因解决途径不同而引起国际社会有关国家间的纷争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其进一步复杂化

3.剥削阶级实现其民族压迫政策时通常会采取哪些方法?

1)实行民族歧视,制造民族纠纷

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

3)分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怀柔政策

4)制造民族分裂,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

5)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借“民族自决”煽动民族分裂

4.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和民族特点还没有消失,这是其主要原因

2)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其遗留下来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影响

3)国内外阶级斗争

5.论述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总问题,就是革命和政权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的核心即革命和政权问题

紧密联系

1)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

2)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看,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a.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防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团结斗争是一个伟大的力量

b.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各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

6.论述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和实现民族团结。即各民族的平等联合

2)民族平等就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

3)民族联合是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自愿联合,实现的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4)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统一的,两者统一起来构成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7.论述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对外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对内实行各民族的自由联合。

2)中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各族人民自觉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力量。

3)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共的领导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4)长期的历史发展,使各民族杂居。

5)在国际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颠覆的威胁。

(九)1.政党的功能(或作用)?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2.资产阶级政党在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标志

2)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的机制

3)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3.比较英美两党制?

不同点:

英国:1)两党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议会选举获胜称为执政党

2)两党采取集中制

美国: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获胜称为执政党

2)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共同点:

1)两党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

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4.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主要类型?

1)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特点:政党数量多、各政党划分两大阵营,轮流执政、政权更替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德国和法国第五共和国2)多元并存的多党制。(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由几个政党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意大利、瑞士、芬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前的法国

3)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存在多个政党,但只一个政党处于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则属于在野党)印度、新加坡、墨西哥、1955-1993日本5.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党的领导?

1)政治领导,(核心)就是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2)思想领导,(前提)就是不断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1.试卷号码:2208; 2.资料整理于2019年11月5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聘,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面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9.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7.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6、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部分 031、政治关系 2、国家 3、社会公共权力4、政治行为5、政治沟通6、政治表达041、政治 2、政治行为3、政党 4、政治社团 5、政治社会化6、群体政治心理051、压力集团 2、政治行为 3、政治斗争4、政治参与5、政治社会化6、政治思想061、政治文化 2、利益矛盾 3、政治斗争4、个体政治心理5、政治改革6、政治领导071、政治体系 2、压力集团3、政治权利4、政治社会化5、政党政治6、政治行为081、政治权力 2、国家机构3、利益矛盾4、政治参与5、政治认知6、政治制度 091、政治2、政治革命 3、政治思想4、政治表达5、政治文化6、政治民主 1、政治(04名)(06名)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政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②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的权力与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从而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关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统。 2、政治学 政治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任务;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政治关系(03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与政治权利分配伟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她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关系的外化与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人类政治的发展变化。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关系三个方面。 4、利益 利益就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与特性的需要,它的形成就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就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指的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包括个人与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基本矛盾既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与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6、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就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就是经济关系与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其特点包括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7、利益矛盾(06名)

2002.10-2016.10月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题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和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P57 2.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P258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P163 4.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P152 5.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P54 6.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7.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P147 8.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P261 9.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P380 10.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P286 1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P6 1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P50 13.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P142 14.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P339 15.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P252 16.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P149 1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P202 18.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P369 19.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P332 20.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P179 21.单一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P164 22.马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君主论》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填空题和选择题及名词解释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政治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 D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F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H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J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L 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M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Q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

自考政治学概论论述题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答:①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②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④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 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 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 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对 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 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 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 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 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国家安全;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 系?答:①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 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 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政 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 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 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 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 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 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④ 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 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 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 内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 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 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 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 利弊,是非得失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 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 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 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 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 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 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 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 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 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 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 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 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 答: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 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 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 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 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 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 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 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 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 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 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 益关系的发展。 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答:①民族冲突导致 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 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 和社会生活;②民族冲突又使国 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 大变化;③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 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 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 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 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 ①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 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 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 主的积极性;②完善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 和法律监督;③进一步密切各级 人大与群众的联系;④加强人大 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 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⑤完善全 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 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 度建设;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 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 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 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 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思想; 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 则。答: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②时 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时代特征; ③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 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④有 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 则;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 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 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⑤兼政并 蓄、批判借鉴原则;弘扬民族传统 政治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 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 并蓄,为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 服务;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 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 政治: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氏族:所谓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3.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 4.政体: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5.民族:所谓民族就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体制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6.政党:所谓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7.革命:所谓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8.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9.政治学: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10.君主制:所谓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11. 11.共和制:所谓共和制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2.单一制:所谓单一制是将国土案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形式。 13.分离权:所谓分离权是指分离的自由,分离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必须分离,这就不是分离权利而是分离义务了。 14.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知政党。15. 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16.一党制:所谓一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准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由国家机器掌握和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 【主权】是指在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 【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政治生活的特定资格。 【合法性权利】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