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逍遥游(全文 重点词 翻译)

劝学 逍遥游(全文 重点词 翻译)
劝学 逍遥游(全文 重点词 翻译)

2019古诗文重点字词、文言翻译训练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海传说中的大鱼传说中的大鸟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振翅奋飞悬挂在天空的云海动天然形成的大海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记载怪异的事物在水面上振翼拍水|环旋着往上飞|旋风《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离开|凭借|气息吹拂

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鹏堂上低洼之处小草

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着地就、则

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

然后才开始|凭阻塞计划向南飞蝉斑鸠快速的样子

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

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碰|榆树和檀树或投、落下到……去南行往|近郊一日“返”很饱的样子

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那么费劲地高飞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捣掉谷壳此

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智”寿命寒蝉四季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长寿|独|为人所知比就是这样草木

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旋风直上穿过鴳雀

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辨”区别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胜任合“耐”能|取信笑的样子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全勉沮丧至此而止

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至此而止。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拼命追求的样子轻快的样子

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招福“变”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何物我不分无所谓故无功不立名

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劝(劝勉,鼓励)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靛青),取之于蓝(蓝草),而(表转折,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符合)绳,輮(同“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弯曲程度)中规,虽(即使)有槁(枯)暴(晒)(枯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变锋利),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每天)参(验,检查)省(省察)乎(于)己,则知(同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有博学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么他将拥有贤明的智慧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后跟站着)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长(长度)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明显,显著)。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使…利)足(脚)(脚步快)也,而致(达到)千里(一日千里的速度);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资质,禀赋)非异(不同)也,善假(借助)于物也。

积(堆积)土成(形成)山,风雨兴(兴起)焉(于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善行)成德(高尚品德),而(表因果)神明(像神灵一样的智慧)自得(自然获得) ,圣心(像圣人一样的心怀)备焉(句末语气词)。故不积跬(古代的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达到)千里;(因此不积累半步的距离,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

不积小流,无以(能够)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劣)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的距离,劣马能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锲(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折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如果半途放弃了,烂木头也弄不断,雕刻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木头也可以雕刻)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强,上(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专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是因为内心专一)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寄托身体的地方)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中庸全文及翻译40518

中庸全文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 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 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 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 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 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劝学全文翻译

劝学全文翻译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而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冰,是水形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从而形成车轮,它的弯度符合规。即使又晒干了,不会再变直。是因为用火熨木使它弯曲的缘故。因此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变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变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日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知识;我曾经提起脚跟远望,不如站在远处见得广。站在远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然而人站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而听的人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够达到很远的地方;借助船只的人,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擅长借助于外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累土壤形成山,使风雨兴起;积累水流形成深水,使蛟龙生存,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半步,没有用来到达很远的地方的办法;不积累小的水流,没有用来形成江海的办法。骏马一跃,(距离)不足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刻着停了,腐朽的木材也不会折;不停地刻,金石都可以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螃蟹六条蟹脚两只蟹钳,不是蛇鳝的巢穴不可以寄托的缘故,(这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 子思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与物得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 ,在物即物性。遵循本性自然得规律,叫做“道”。修养人性自然得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就是片刻也脱离不开得,能够脱离开得,就不就是“道”了。因此,有道德得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得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她得天性 ;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 ;能助天地化育万物 ,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瞧不见、耳朵听不见得东西“道” ;遏制住欲念,即使就是在隐晦或细微得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得时候她就是特别谨慎得。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与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与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得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得标准,叫做“与”。中就是天下得根本,与就是天下得通途。能达到中与得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 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就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 ,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 ,做不到中庸,就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就是至高无上得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得原因,我知道了。聪明得人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得标准;愚钝得人却常常达不到中庸得标准。中庸之道昌明不起来得原因,我就是知道得。贤德得人往往做过了头,不贤得人却常常达不到标准。 这如同饮食一样,人没有不进饮食得,但很少有人能品准饮食得味道得。”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哀叹说:“中庸之道大概流行不起来了吧?!”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可以说就是有大智慧得人吧!但她却喜欢发问 ,并善于审察哪怕就是浅近得话。她不揭露别人得缺点,却宣扬别人得长处;能掌握事物得正反得两个极端,用中正得法则去指导民众;这就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得缘故吧!”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 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原文,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原文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劝学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

中庸全文及翻译22706

中庸全文及翻译 简介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xx 中(zh o ng绳 輮(r o) 槁(g a o暴(p u ) 就砺(l )i 参(c a r省(x i ng) 须臾(y u)

跂((q) 楫 ( (j)i 生 ( (x ng)非异 跬 ( (ku步 骐 骥 虞(qji)i 驽(n u马十驾 锲(qi d而舍之 xx 可镂(I o u) 螯(a o ) 蛇鳝(sh a 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 ?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劝学原文和翻译和赏析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 欧阳学文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符合用以取直的墨线,把它烤弯煨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

荀子劝学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荀子劝学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 劝学 】 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 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君子性 一作:君子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 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 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 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 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 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 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 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2章)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原文及译文5: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庸》原文及译文6: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7章)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

劝学原文对照翻译完整版

劝学原文对照翻译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 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 结而成的,但却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此木材用墨线量,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石上磨过也就能锋利了,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 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 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完整版)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篇一】《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 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 能够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

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 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 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 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 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 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 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 其人。

《中庸》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中庸》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 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 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 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 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 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 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 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 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 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 也是没有止息的。 注释 (1)息:止息,休止。 (2)征:征验,显露于外。 (3)无疆:无穷无尽。 (4)见(xian):显现。章:即彰,彰明。 (5)一言:即一字,指“诚”字。 (6)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 (7)斯:此。昭昭: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