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写作》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写作》考试教案

第一章新闻写作的作用和特点

一、脚功与笔功

“脚功”是指新闻采访的功夫,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笔功”是指写作功夫。

广播电视报道对文字表述有特殊要求,它是一种“互补写作”和“配合写作”,即解说语言(解说词)必须与画面、同期声、音乐等其他表达符号配合使用。

中国新闻的最大弊端在于官腔化、概念化、公式化,对人物的命运漠不关心,如2008年初关于雪灾的报道,竟然成了政绩报道,根本缺乏对具体人物命运真诚的关心。概念性的新闻报道一般只是图解政治,写作技巧低劣,新闻报道写作一旦涉及到人的命运,涉及到有血有肉的个体的人,就需要记者具备很高的写作积欠和能力。

二、广播电视报道中写作的特点

1、广播电视写作是一种综合艺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互补写作”和“配合写作”。

互补写作:主要指解说语言与画面语言相互补充,当画面信息不足或者缺失时,用解说语言(解说词)来补充。

配合写作:指解说语言、画面语言、同期声、文字语言(解说语言)以及音乐音响等表达符号相互配合,确保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大多数电视作品需要写作的配合,大部分电视报道由画面、同期声和解说词三部分组成。当然许多电视纪录片也没有解说词,在解说语言不足以达意或者必须突出画面信息时就尽量用画面来加以突出和补足,在这种情况下画面语言往往更加客观真实,生动形象,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解说语言。如《英与白》,这些纪录片采用的是画面语言,完全依靠画面叙事,体现的是蒙太奇思维和表达技巧。

2、关于电视写作的两种观点:“弱写作”与“强写作”

弱写作观点:认为写作在电视作品中只处于补充和附属地位,强调电视的本质是纪实,应该强化电视的纪实特征。

强写作观点:认为一切题材均可进入电视节目,在电视报道中画面语言并非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写作才是电视报道的基础,应该强调和突出写作的地位。

3、如何看待“弱写作”与“强写作”

不能抽象地谈“弱写作”与“强写作”问题,事实上不同的节目类型对于写作的依赖性有所不同。

(1)一般的新闻节目主要由画面、同期声和解说词构成,解说词往往能够独立成章。

(2)专题节目对写作的依赖性确实非常强,目前的大趋势是传统纪录片已经越来越专题化。举例:《广岛》等历史题材专题片,通过文字建构历史成为必然。

(3)评论性、政论性电视节目对写作要求也非常高,这类节目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结合。

(4)一般的电视谈话节目、演播室访谈节目、文艺性、综艺节目的写作主要表现为文案设计写作,应该将之视为另外一种写作,其难度并不低,因为要考虑诸多因素之间的协调和,要考虑周详的采访设计。

(5)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视作品的写作无论是主题、结构,启承转合等逻辑关系仍然体现出一般写作的规律,因此要注意电视写作的特点,不要人为将二者割裂。

三、广播电视写作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目的

1、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性的写作原则,如真实性、新闻事实、语言、风格等。

(2)操作性的写作规范,如标题、导语、导视语、新闻主体、新闻开头结尾、新闻背

景、新闻角度。这些东西有成例,也有特例。

(3)节目作品的选材、主题、结构,这些都体现了写作的一般性规律。

(4)各类电视节目的写作特点,如新闻节目、评论节目、电视专题节目、纪录片。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1.新闻写作为何必须真实

a.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主观与客观相符。

b.新闻最重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只有真实才能为人们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c.求真是人的天性,反映了人的理性。

d.引导舆论所必需。

2.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①事实真实,确有其事,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②新闻要素必须真实可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绝对真实。

③新闻中涉及的过程、细节、环境等描写必须真实,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必须有依据,不能“合理想象”。

④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和材料必须准确,并尽量标明出处。

新闻材料按照性质主要分为:新闻事实材料、背景事实材料、言论性材料。

按照获取方式可分为:直接性材料(第一手材料)、间接性材料(第二、三手材料)。直接材料是记者直接采访获得,不需要特别交代来源;间接性材料必须尽可能交代来源。

3.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①体制性失实。如德国纳粹的宣传性报道,中国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新闻报道。剖析:西方“妖魔化中国”。又如雪灾报道。体制性失实主要属于故意失实。

②经济利益性失实。主要与有偿新闻、因媒体利益驱动而片面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相关,一般都属于故意失实。

③业务性失实。主要因为记者采访不细致、作风不踏实、业务水平等原因造成。

二、新闻写作是用事实说话

1.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坚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胜于雄辩,此外鲜活的事实能够吸引大众。

评论虽然突出了思想和观点,但也以事实为基础。

2.事实的选择和表述。

用事实说话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公正,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其实就意味着态度和立场。

但是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坚守一些基本原则:

①准确。如时间的精确,如美联社《太空人登陆月球》。

②快速、新鲜、简短。如《九江段决堤30米》。

③平衡。举例:Bush:Mideast Must Move Torward Democroncy.

④事实与观点分开。如美联社《毛泽东逝世》中对未来中国接班人的猜测。

三、电视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①观念要求:为看而写,互补写作。

记忆研究表明画面信息更加为人们记忆。电视作品中的解说语言主要是配合画面,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理解画面,写作必须充分考虑与画面等因素的配合。电视节目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声画同一。

②对语言的要求:通俗易懂,口语化。

电视节目是多样化的,因而对电视写作语言风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如政论化、学术化、历史感等。对修饰风格的要求同样多样化,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第三章新闻标题写作

一、标题的作用

题好文一半,新闻标题的写作非常重要。标题的作用如下:

1.吸引读者;

2.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内容;

3.帮助读者尽快了解报道基本内容和主旨;

4.美化版面。

二、标题的种类

1.完全标题式。同时包括主标题、肩题(引题)和副题

(肩题)四架飞机、一辆汽车攻击世贸中心、五角大楼、国会山、带维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主题)江泽民当夜致电布什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向死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副题)江泽民对我在美工作人员、留学、旅美华侨和在美港澳台同胞的安全深表关心

2.主肩标题式。由主题、肩题构成

(肩题)上午回答清华学生提问,中午与江泽民话别,下午游八达岭

(主题)布什昨日满载而归

3.主副标题式。由主题和副题构成

(主题)忍看朋辈洒热血更将义愤化豪情

(副题)本报集会愤怒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血腥暴行

4.主标式标题。只有一个主标题,多用于短消息。

拉宾遇害,举世震惊

中国克隆牛诞生

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三、标题写作的要求

1.准确;

2.凝练;

3.生动鲜明

标题写作并不一定要拘泥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第四章新闻导语、导视语写作

一、导语写作概述

1.导语是消息类体裁所特有的,它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

消息贵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有导语,而导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开门见山,将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要素、新闻事实告诉受众,其他文体写作一般都不含有导语。例如,文学写作讲究铺垫、伏笔和悬念等。

二、导语的类型

1.根据导语中所突出的特殊要素,将导语划分为时间导语、人物导语、事件导语等。

2.根据导语的叙述方式,可以将导语划分为直接导语和延缓导语(也称间接导语)。

直接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突出要点、揭示主题。如《许霆判刑五年》。

延缓导语的特点:采用曲笔、设下埋伏和悬念,正所谓“开门不见山、一语不中的”。

3.根据记者选取事实、反映事实,表达(描述、概括、提炼)事实的特点,可将导视语分为: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和评述型导语。

4单自然段导语与复合导语(多自然段导语)。

三、导语的作用

1.开门见山,道出最重要的事实。

2.揭示主题,为全篇报道定音。

3.突出新奇材料,以及吸引受众。如南方周末《枪击疑云》。

四、导视语的写作

导视语是电视节目的主题概括和提示性内容,非常简短、凝练,多用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专题类电视节目的开头和段落之间。

导视语与新闻导语不完全相同。新闻导语一般用于消息新闻,要求直接明了,不事雕琢,导视语更强调艺术性,强调与节目整体的完美融合。

导视语可分为总导视语和分导视语。总导视语是整期节目的内容导视,分导视语是节目中各个分段落的内容提示。

五、评价导视语写作的评价标准

(1)概括准确,重点突出。对事实的概括要准确,同时必须突出重点,突出重大而具有戏剧性、刺激性的情节。

(2)既要达意,也要达情。所谓达意是要有编导的观点,达情是要有强烈的感情投入。

(3)善用修辞,富有文采。

第五章新闻背景(见教材)

(请参考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第十一章)

第六章新闻角度

一、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新闻角度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十分重要。理由:

1.新闻角度与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记者更准确、更深入地挖掘新闻价值。

2.新闻角度与报到效果。好的新闻角度往往也会达到良好的报道效果。

3.新闻角度与独家报道。在实际报道中找准角度,找到好的角度是一项基本功,许多新闻报道都是因为找到了好的新闻角度。

二、如何选择满意的新闻角度(几种基本方法)

1.以小见大。

重大新闻主题和意义未必都是从重大新闻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有些其实可以从小事件、小角度中体现出来,记者要善于发现。

2.以旧见新。

许多题材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属于常识性老题材,如两会,植树节,重大庆典等,作为记者要善于从这些老题材、常规题材中发现新的新闻点和新闻角度,体现新的意义。

3.虚中觅实。

记者经常会面临一些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事实材料,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记者也经常会面对许多会议新闻,每一会议中都会有主题、议程等抽象事实,这是就要善于化虚为实。

4.启动逆向思维。

如新华社《盲目追求广告效应,秦地酒厂陷入困境》P374。又如本人采制的报道《长江建桥忧思录》。

第七章电视写作的开头和结尾

一、开头与结尾

消息的开头就是导语部分,一般不另作开头。

结尾是指能够特别深化主题、深化报道主旨的最后部分,但是对于消息而言由于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最后一段往往是最次要的材料,一般不特别加写结尾,尽意即可。

真正具有艺术创新价值的是通讯类或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开头和结尾。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或者说是详细而形象化了的消息。其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形象性)、评论性。

二、几类典型的写作开头模式

1概述性开头。如《红色芭蕾的最后经历》,开头:概述其一生命运的大起大落;结尾:摘录其日记,突出其背叛爱情。

2描述性开头。如《孕妇之死》、《富士康自杀调查》、《保卫荆江》以及SILENT FOR TOO LONGDENG等。

3描述概述结合开头。如《大国的握手》等。

第八章新闻写作主体

(请参考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第十章)

第九章电视写作的主题

一、什么是主题

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生活是客观的,如何反映生活,如何理解生活却是主观的,主题决定着编导对素材的取舍,决定着作品的叙事、结构,主题还决定着作品本身的价值。

二、电视作品主题的强与弱

新闻不同于文学文艺作品,新闻作品因为体裁的不同,传播目的的不同,其主题表达可以是强主题,也可以是弱主题。

1.属于弱主题的电视节目主要有:

(1)一般的消息类新闻、客观报道等

这些节目大多属于弱主题,客观报道本身要求避免主观倾向性,强调报道客观事实。

(2)电视科教节目

科学题材的记录片等基本上属于弱主题。因为这类节目主要是介绍自然史、科学史、科技发明等知识。但是这类节目也有另外一种深刻,如知识的丰富和深入,观点的哲理性等。

(3)电视综艺节目、娱乐节目和文艺晚会

大多也属于弱主题。这类节目主要是文艺表演、知识竞猜、旅游观光。

2.属于强主题的电视节目主要有:

(1)电视政论节目、电视专题节目。

(2)人文类、哲理类、人物类记录片、专题片。

(3)解释性报道。

三、客观报道与报道主题之间的辨证关系

客观报道既是一种主要报道方式,也是一种主流报道观念,其核心是要求新闻报道准确、真实、尽量避免倾向性。

1.客观报道观念与报道主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客观报道要求尽量避免主观倾向性,保持客观中立,反对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反主题的。

2.但是坚守客观报道原则并不以为着必须放弃主题,许多优秀的客观报道本身也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主题。

如萨达姆使用化学武器毒杀库尔德人的图片报道。

可见深刻的主题既可以通过非常艺术化的主观提炼而获得,也可以通过遵循严肃客观报道理念而获得。

当然通过严肃客观报道理念所获得的主题深刻与否主要取决于新闻事件性质本身。如上海最近的公交车自然爆炸事件,其主题的深刻就不及前述几例,因为公交车自然爆炸事件属于一般的事故。

四、主题的提炼

主题的提炼没有一定之法,但是有高下之别,有个性之别;有价值的主题一般都能够契合时代精神、富有批判精神。

在中国去意识形态化也就是去主题化。例如,如果将奥运火炬中的护旗处理成为纯技巧性的故事,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十章电视政论片的写作主题

一、背景:

央视诉巨资投拍,2003年播出,共12集,涉及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中国等近500年间先后崛起的世界大国,胡温新政伊始,通过此片展示新人物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

二、主题分析

1.总结各大国的崛起历史经验,探寻强国之路。

2.阐释这一主题其实面临着许多矛盾。如意识形态的矛盾(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几拍摄的八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与强国之祸的矛盾(如德国、日本等富强之后祸害他国)。这些矛盾是在节目构思和写作中必须加以决的。

3.解决矛盾的办法。在基本尊重历史的条件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历史材料取舍。

4.具体分析:《日本》本片如何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第十一章电视专题片的写作主题

一、电视专题片定义

电视专题片是集中对某一社会现象和人生课题给予深入专门报道的电视节目形态,尽管一些电视纪传体片也采用的纪实手法,体现出一定的纪实风格和记实观念,但其最大特点是允许创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认识和主张。

电视专题片的几个重要特征:

1.主题的表达明确集中,比较容易判别和解读,主题的主观色彩很强烈,特别是传统电视专题片往往有主题先行的特征。

2.在电视表现手段上,电视专题片强调画面、解说词和和同期声采访,主观建构色彩强,不采用或者很少采用纪实手段。

3.当代电视专题片创作有时也采用“历史重现”和“情境还原”等表演元素。

二、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的写作主题

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的主要特点:

1.这类节目都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电视节目资源的角度来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史题材完成可以成为专题片创作丰富和稳定的节目资源来源,稳定和丰富的节目资源来源是电视专题片栏目化、市场化生存的必要条件。

2.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的要旨之一是传播普及历史知识,重现历史,探询和发掘历史真相。人们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真相普遍感到兴趣,电视专题片能够以非常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再现历史,能够很好地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诉求。今天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经被时间所湮没,电视专题片能够以非常故事化、戏剧化的方式重新展现这些历史,唤醒人们的历

史记忆。

3.许多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不仅仅满足于一般地传播普及历史知识,重现历史,同时还着力去追求和表现历史价值感和文化价值感。历史价值感主要涉及到历史反思、历史评价和历史批判,文化价值感主要涉及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味、文化影响以及文化评价等。

4.同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一样,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突出解说词和同期声采访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也开始比较多地运用纪实手法,甚至在节目中引进表演和道具。

三、地理文化类电视专题片的写作主题

地理文化类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兴盛的原因以及主要特点:

1.地理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人类生活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空间,如山脉、河流、平原、丘陵等等一般都会抱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这些对其他地区的人们还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许多人渴望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自然地理风貌,这些地理风貌无疑很容易唤起人们的亲近感。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丝绸之路》、《东方大峡谷》、《三江源》等。

2.地理还是一个历史概念。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间之中,人类同时还生活在特定地理空间中所形成的特殊历史之中,自然地理空间和人类的具体生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们都构成了历史的发展,这种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与单纯的自然地理相比较,有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如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

3.地理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一定的地理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形态相关联的,今天许多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不仅仅去再现和表现一定地理环境下的自然和历史因素,还刻意去表现某些独特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因素,这是一个有着更加深刻内涵的领域。

《望长城》是中日合作于1989-1991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在节目中,长城不仅仅是具像的长城,更是心理和文化的长城,它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的象征,全片以长城为结构中心,寓意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脉相承,生生不熄。

本片通过大量同期声,长镜头,跟拍手法以及主持人的深度参与确定了节目的纪实风格。《望长城》是中国当代专题片向纪录片创作过度的里程碑作品,确立了以后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观念。

第十二章电视写作的结构

一、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1、结构的定义

所谓结构是指新闻素材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总体布局和构思。合理的写作结构可以使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更为清晰准确,行文逻辑更为清晰明了,也可以使报道主题更为集中突出,不合理的结构则会导致报道的事实、观点以及逻辑、主题等陷入混乱。

消息类报道的结构相对简单,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平面媒体中的通讯类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结构就要复杂得多。

2、结构的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类结构方式:

(1)时间结构方式(纵式结构)。即以时间变化为主要座标去组织素材,此类结构方式中空间无变化或其变化居于次要地位,它追求的是时间的变化及其意义。

(2)空间结构方式(类似纵式结构)。即以空间变化为主要座标去组织素材,在这种结构方式中,时间无变化或其变化居于次要地位,它追求的是空间的变化及其意义。

(3)时间、空间并重的结构方式。在这类结构方式中,时间空间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

义,都构成素材组织的依据,同等重要。

(4)非时空结构方式(主题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按照主题的需要,根据新闻事实和客观生活的性质和内在联系去组织素材,在这种结构方式中时间和空间都不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内在关系都成为次要因素。大多数科学探索探秘节目也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如《时间机器》、《人类本能》。

(5)另类结构(伪时空结构方式),如《幼儿园》,节目中时间和空间是人为建构的,主要是为了含纳素材,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此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二、结构的基本原则

1.结构必须服从主题;

2.结构必须有助于更好地反映和表现客观事实;

3.电视作品的结构应该体现最佳的形式感和美感。

第十三章电视叙事

一、定义

所谓叙事是指艺术化地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各种技巧和方式。对于写作而言,叙事要考虑的技巧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线索、叙事角度(视点)等。

电视写作不仅仅要研究主题、结构,也要研究各种叙事技巧。对于那些记录性比较强的电视节目来说,事件、故事和情节是构成节目的主要素材和内容,在主题和结构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艺术化地表达这些素材,使之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正是叙事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几种主要的叙事技巧

1.叙事人称

电视叙事的人称主要有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混合人称叙事等。第二人称叙事比较少见。

第三人称叙事最为常见,如《藏北人家》等。

第一人称叙事也比较常见,如《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在电视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既可以通过解说词的形式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同期声采访,通过人物的述说来实现,比如在《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中第一人称叙事就是通过主人公柳芭的述说来实现的。

混合人称比较少见,但如果处理的好也会收到好的效果。如《金发约翰》采用的就是混合叙事,节目中的人称不断处于变化之中。

具体分析:节目中有三种人称变化:

第一人称,主要是约翰的同期声独白以及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画外配音。

第三人称,主要是节目中的解说部分。

2.叙事线索

在电视节目中,事件和故事的发展总是有一些基本线索,这种线索的发展或是沿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或是沿着特定的心理情绪,或是沿着互相关联的不同主题,基本线索可以是单线的,也可以是复线的,据此可以将叙事方式区分为单线叙事和复线叙事。

(1)单线叙事。

特点:一般都有明显的事件发展线索贯穿始终,线索单一,注重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情节的连续变化起伏,注重整体布局的完整性。

(2)复线叙事。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基本线索在节目中交替出现,这些线索互相对照,相互阐发,共同推动事件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完成主题定义的建构。如:《广岛》中美军研制和投掷原子弹,日本人民的苦难就构成了两条基本叙事线索。

(3)板块叙事。

整期节目由若干板块内容构成,这些板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板块并非由同一事件联系,贯穿于板块之间的是主题或情绪,在这种叙事方式中,时间、空间的关联性并不强。大部分新闻专题节目,新闻调查报道都采用这种叙事方式,一些记录片也采用这种叙事方式。

如《藏羚羊之死》,藏羚羊生存的自然环境,藏羚羊被盗杀,海外藏羚羊皮毛市场调查,政府打击偷盗分子等构成了不同的板快,连接这些板快的是主题。又如《河殇》的叙事方式也属于板块叙事。

3.叙事角度(视点)

对同一事情的叙述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或视点。有意义的视点或角度主要有:编导(叙述者)、当事人和观众,其中编导、当事人是最活跃的叙事角色,观众并不直接参与到叙事中,但是观众的期待其实也制约着叙事角度的选择。

依据叙事者、当事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以下几种叙事角度(视点):

(1)全知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基于叙述者的角度,叙述者不但完全掌控叙事权,而且是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叙述,叙述者根据需要调整和控制信息的释放时机以及释放量。

许多新闻节目、新闻评论节目、电视专题片都是采用这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主观色彩很浓厚,缺乏真实感和客观性。

(2)限制叙事。

叙述者主要充当生活的客观记录者角色,叙事者、当事人与生活事件的发展同步,叙述者绝不超越事件的发展。如:《神鹿呀,我们的神鹿》、《望长城》等。

(3)纯客观叙事。

叙事者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得少,他仅描述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如:杨天亿的《老头》等。

补充材料:

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开头与结尾案例分析

(1)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以人物采访直接开头,以艾滋病患者舞蹈结尾,展现主题、意味深长。

(2)电视纪录片《英与白》,以倒立的电视新闻画面开头,暗示节目主旨,以白在新千年之夜凝视夜空结尾,将主题和情绪推向高潮。

《与梦同行》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投资拍摄的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2004年6月在首届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获最佳电视专题片奖。该片以十几位残疾人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和生活片断为主要素材,表现了残疾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创造艺术奇迹的感人故事。全片电视表现手段运用娴熟,电视表达符号丰富多彩,解说语言极富感染力。

《藏北人家》

《藏北人家》是四川电视台编导王海兵执导的作品,该作品获1991年第一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该片纪录了藏民措达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展示了作为游牧民族的藏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风貌。

人类学也称作民族学,广义的人类学就是指文化人类学,它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科学。影视艺术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北方的纳努克》就是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代表作。

《藏北人家》特别关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力图展示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风貌,努力探求这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地理、气候等原因,这些都使得这部纪录片具有了人类学纪录片的特征。

《藏北人家》以客观精神纪录了措达一家人一天的生活,部分采用了现场同期声,电视画面十分鲜明生动,体现了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这期节目严重依赖解说词,基本上属于格里尔逊式纪录片,无法确保最大程度的真实,同时在结构上编导认为制造了一个二十四小时的节目结构,而节目并非在二十四小时内同步拍摄而成,破坏了节目的真实时空。

《地球无限》

BBC拍摄制作的大型科学纪录片,广泛记录了世界各地的地理、地貌、山川、河海以及各类珍惜物种。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场面宏大,解说优美,极富创意,是当代科学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分析配合写作与互补写作。

《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

以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为题材,策划一期纪录片拍摄方案,提出新的节目拍摄角度,并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1.主题价值;

2.节目可看性;

3.节目拍摄的可行性。

解释性报道的弱点:对于原因的解释未必客观、公正。

新闻是商品。

新闻选择的标准主要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

导语多用于动态消息开头,但是非动态和非事件消息之前也常用导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