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教材重难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②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②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对比: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追问: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

2、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现象

①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

思考: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

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②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是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学生不能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去观察电视机,通过研究电视机的画面发现光的三原色及各种色光的产生原因。,学生观察之后能够发现,电视机的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颜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过渡:电视机能产生各种色光,因为电视机能够发光,那么大家现在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们有颜色,但它们能自身发光吗?它们为什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物体的颜色指导学生朗读,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当光照到物体上时,物体对光有哪几种作用?

(1)实验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

强调透明塑料片的颜色,观察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①将红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红光)②将绿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绿光)③将蓝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蓝光)④无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七种颜色)学生思考反馈:塑料片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2)实验演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观察白纸上的光谱的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的光?(七种颜色)思考:红花,绿叶在太阳光之所以呈现红色、绿色是因为什么原因?

4、颜料的三原色

提问:大家在画水彩画时,是怎么得到水彩盒里没有的色彩的?介绍:色光三原色

六、【板书设计】

光的色散教学反思

《光的色散》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学生在小学里可能已经做过,教材中通过三棱镜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对此现象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此,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应该把观察实验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在讲到色散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太阳光可被分解成七色光,但受小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七色光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课本上却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仅两个字的差别,却让学生感到困惑。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思维定势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不可忽视,而学生特别习惯于机械记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思维定势对知识掌握的影响,很值得我们思考。

在"物体的颜色由什么所决定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课件来让学生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的,从学生的表情当中我看出学生的困惑,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让学生到暗室中做实验,可能效果更好。

1、反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的兴奋点,课堂中会期待着兴奋点的出现,课后会因为兴奋点的出现而心情舒畅,会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中找到兴奋点呢?如何处理好教师的兴奋点与学生兴奋之间的差异性呢?对于本节课,我把自己教学的兴奋点定位于色散实验的演示和物体颜色的成因这两个地方,这两处恰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要成功做好色散实验还需要依靠天气,假如遇到阴雨天气可能就做不好,另外还与上课的时间有关系,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由于上课时间的不同,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关于物体颜色的成因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学生很强的好奇心,此处是老师与学生的兴奋点的交叉点,很容易把课堂的氛围引向高潮。在这里如果能够做好演示实验效果将更佳,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只能用课件代替,因此教学效果有点打折。

2、《光的色散》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学生在小学里可能已经做过,教材中通过三棱镜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对此现象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此,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应该把观察实验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3、在讲到色散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太阳光可被分解成七色光,但受小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七色光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课本上却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仅两个字的差别,却让学生感到困惑。对于7年级学生来说,思维定势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不可忽视,而学生特别习惯于机械记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思维定势对知识掌握的影响,很值得我们思考。

4、在"物体的颜色由什么所决定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课件来让学生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的,从学生的表情当中我看出学生的困惑,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让学生到暗室中做实验,可能效果更好。

5、本节课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特点,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本节内容的,学生普遍显得比较兴奋,这也许可以说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第5节光的色散 整体设计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看不见的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本课采用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原因,进而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实际应用。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培养他们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判断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 .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二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

初二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就和丁博士一起来看看初二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看不见的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过程。 (3)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白纸、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类似彩虹的彩色光带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然后通过感受三原色相互混合出现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1视屏 提问“同学们见过彩虹吗,你看到的彩虹什么颜色的?”,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彩虹有关的传说视频来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实验 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情景2演示实验 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墙壁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五、光的色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色散现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3、明白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复合。 难点:1、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2、物体所显示的颜色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雨过天晴,在天空可能出现美丽的彩虹,十分壮丽;大家在小时候用肥皂水吹过肥皂泡泡,在阳光下,那些泡泡是不是多彩而漂亮呢?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1666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观察白光,解答了这一问题。 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1]介绍三棱镜,然后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 ......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解释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屏幕,屏幕上将会出现彩条.彩条有红、绿、蓝三种。为什么是这三种呢?原来人们发现,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同比例混合的话,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所以:(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比较】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分析得: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介绍】大自然界中色彩种类很多,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美是感受和联想是不同的,见到红、黄、橙暖色,会想到什么?火或太阳;见到蓝、紫、绿等冷色,又会想到什么?水或草地。 冷暖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 ..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 ..的色光决定的。 [练习]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D)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回顾总结 5.作业布置

初二物理上册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

3八年级物理上册4.5 光的色散教案

4.5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 (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2、能力与方法领域: (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 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 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 (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 趣和亲和感; (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 (3)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仪器:较强的手电筒, 三棱镜,屏幕; 小组实验仪器: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纸,白的、黑的、红的、 绿的、蓝的透明玻璃纸,三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实验报告 纸。(4人/组) 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 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实验教材。《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光的色散、颜色。本节教材的教学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属于知道级的教学内容,只安排了一教时,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光的色情景引入 演示、观察、归纳 演示、引导、归纳 实演、讨论、交流 演示、交流、授课 光的色散 单、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课后巩固拓展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高中物理19.4光的色散教案

高中物理 19.4 光的色散教案 【教具】 激光器、三棱镜、分光镜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1: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单色光、什么是复色光? ☆学生:答问… 复习提问2:单色光和复色光能不能通过眼睛的视觉来判断? ☆学生:回忆“光的色散”的知识(教师补充颜色混合 ....的基本常识)… 那么,光的色散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这里先看一个高一级学校教材关于介质折射率展示的表格—— 常见介质的折射率(钠黄光λ= 58930A) 金刚石 2.42 岩盐 1.55 ………… 这个表格给了我们一个两方面的信息:①光的折射率和介质相关;②光的折射率和光的颜色相关。 一、光的色散 各种色光在冕牌玻璃中的折射率 色光紫、靛蓝绿黄橙红 折射率 1.532 1.528 1.519 1.517 1.514 1.513 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①在同一介质,光的颜色从紫、蓝到橙、红变化时,折射率逐渐减小;②在同一介质中,光的折射率随光色的变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1

对于其它介质,这种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平 均数字有所不同而已)。 下面我们看这两点在折射光路中具体会形成 什么效应。 当一束很细的“白光”以60°的入射角从空 气射到冕牌玻璃表面,它的折射光路怎样? ★学生:计算紫光、红光的折射角(分别 为34.4°、34.9°);画光路图(如图1)… 启发:同学们,在这个光路中色散是否已经 发生? ☆学生:是。 色散:复色光在介质中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分 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在上面的光路中,要观察色散现象,是否容 易? ☆学生:否。 为了让色散现象明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努力呢?—— 二、三棱镜 1、棱镜:截面为三角形或多边形的柱形透明体。示例: 镜、(分组实验用到的)梯形玻璃砖、(实物展示) 三棱镜。 典型的三棱镜有:等腰三棱镜、等边三棱镜、 45°直角棱镜。 过渡: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如何呢? 2、三棱镜的光路 a、光线向底边偏折 光路展示图2; 演示:激光光源演示图2的光路。 偏折角θ=α+β *根据折射率的物理意义,n较大,α和β均较大,故θ较大。 启发:同学们,我们刚才在图2中画的是单 色光的情形,如果是复色光,光路又会怎样? ★学生:在草稿上尝试画图(如图3)…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n的不同导致每折 射一次,不同色光散开一次,两次的折射将使不 同色光分得更开——所以,用三棱镜,能是光的 ......... 色散现象更 ..。 .....明显 演示:“白光”光源下三棱镜对光的色散。 2

八年级物理上册4.5 光的色散教案(1)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色散、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光谱、紫外线和红外线。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学及教师适当讲解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重点:了解色散、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光谱、紫外线和红外线。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处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明确: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割,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述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是色散? 2 色光的三原色是什么? 3 什么是可见光谱? 4 什么是紫外线?紫外线有什么特点? 5 什么是红外线?红外线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知识梳理 1 色散 情境介绍: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知道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这才解开了光的色彩之谜。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1)出示三棱镜让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点评:透明的,有三条棱。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 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个钟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的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青)、紫。 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青)、紫集中颜色叫做色散。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被分解出来的其中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点评:七种色光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 (3)拓展: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下雨过后,空气中有很多小水珠,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比较大,上半部分比较小,近似于一个三棱镜。太阳光经过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气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 2 色光的三原色 (1)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其中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 有条件的话播放色光的混合视频。没条件的时候进行口述讲解。 明确: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能产生各种颜色。因此把红、 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2.5光的色散 山东诸城市龙都街道吕标初中岳正国王泽礼 教案背景 1、面向全体学生,初二上学期。 2、课时,一课时 3、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物理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光现象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 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重点 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基色。 教学难点 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 三棱镜,白屏,盘子,平面镜,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红色玻璃、红纸,绿纸、绘面颜料,调色盘,白纸,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语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迷。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与颜料的三原色。 2、通过探究,知道物体的颜色决定的因素,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示:重点是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与颜料的三原色。难点是物体的颜色决定的因素 学习活动 一、观察实验:光的色散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另一侧的白纸屏 上可看到一条彩色光带。 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 按、、、、、、 的顺序排列的。这种现象 叫。 思考:什么叫光的色散?举例说明: 练习:用彩色笔画出七色光 知识卡片: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混合组成。 “彩虹”是常见的一种色散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多小水珠色散而形成了彩色光带 二、小组合作: 1、色光的混合 将有顏色的薄膜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薄膜的顏色。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 红光、绿光组合成;红光、蓝光组合成;红光、绿光、蓝光组合成。

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 【教析分析】 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物理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光现象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 ?知道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探究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试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的探究。难点:光的色散的探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器材】三棱镜、光源、投影器、光屏、红、绿、蓝玻璃纸、红、绿、蓝蜡光纸、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什么是光的折射?为什么会“潭清疑水浅”? 2. 雨过天晴,一条美丽的弧光带悬挂在天空,十分壮观。彩虹是怎样产生的?二、讲授新课 (一)光的色散师:太阳光是白色的,是最单纯颜色,白色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而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猜想:太阳光可能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或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比较各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正。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修正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 归纳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

初二物理《光的色散》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2)没有黑光的存在,白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调配出来。 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早晨和傍晚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单色组成。如果射入人眼的光少了几种,我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就是由剩下的那几种光混合而成的颜色。地球的大气层厚达几十千米,大气中漂浮着无数的尘埃、小水滴以及各种气体分子,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在碰到大气层中的尘埃和小水滴时容易被散射开,而红色、橙色光则不容易散射掉。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后再斜射到地面,太阳光中的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几乎都被散射掉了,所以看上去太阳光是红色的了。 5、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红外线(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到。(2)红外线的功能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③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④红外线具有可见光一样的特征,沿着直线传播,被物体反射。应用于加热物品、取暖、摇控、探测、夜视。 7、紫外线(1)紫外线在光谱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2)紫外线的功能①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照射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③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可以用来进行防伪,鉴别古画等。(3)紫外线的来源 ①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②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于太阳光,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 8、光的散射 (1)光是一种波,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光具有能量,就像水波能推翻渔船一样。 (2)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我们要多看书,早自习、做作业时都拿出来翻一翻。因为本章中记忆的知识非常多,多看几遍牢记于心,学习物理如果你理解了其中的奥妙,你读物理课本比读小说还有劲。 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物理学科培训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学员编号年级八年级课时数 2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培训师 学科组长签字教务长签字 课题光的色散 备课时间:2013-11-23 授课时间:2013-11-24 教学目标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知道光的三原色 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 重点、难点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考点及考试要求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和知道光的三原色 教学内容 1、光的色散 (1)、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结论: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 和紫七种颜色的光。如图所示。 (2)、正确理解光的色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阳光发生了色散,揭开了物体的颜色之谜.: 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进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彩虹”是常见的一种色散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多小水珠色散而形成了彩色光带。 2、物体的颜色: (1)、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室外的大屏幕的色彩是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的。

(2)、色光的相加混色: A、红+绿=黄; B、红+蓝=品红; C、绿+蓝=靛; D、红+绿+蓝=白。 (3)、物体的颜色: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能使与它相同颜色的色光通过,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3、红外线和紫外线: 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 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红外线,紫外线。 (1)、红外线: 一切物体不停地发射红外线。1800年,美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在研究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发现了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 特点: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能力比较强。 用途: 医学上用装有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的照相机给人体拍照,有助于对疾病作出诊断;步枪瞄准器上的红外线夜视仪;电视机等的红外线遥控器。 (2)、紫外线: 太阳光是紫外线的主要来源。1802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在可见光谱地紫外部分发现了紫外线。 特点: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荧光效应。 用途: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可以用紫外线灯来灭菌;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色散-知识点总结

光的色散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内容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几遍记住重点知识即可。 二、知识要点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2)没有黑光的存在,白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调配出来。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早晨和傍晚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单色组成。如果射入人眼的光少了几种,我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就是由剩下的那几种光混合而成的颜色。 地球的大气层厚达几十千米,大气中漂浮着无数的尘埃、小水滴以及各种气体分子,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在碰到大气层中的尘埃和小水滴时容易被散射开,而红色、橙色光则不容易散射掉。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后再斜射到地面,太阳光中的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几乎都被散射掉了,所以看上去太阳光是红色的了。 5、光谱 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红外线 (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到。 (2)红外线的功能 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 ③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④红外线具有可见光一样的特征,沿着直线传播,被物体反射。应用于加热物品、取暖、摇控、探测、夜视。 7、紫外线 (1)紫外线在光谱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紫外线的功能 ①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照射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③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可以用来进行防伪,鉴别古画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4.5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②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原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③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色散现象,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教学难点】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原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学具】 三棱镜、各种白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括早晨日出现象,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你有没有想过阳光是什么颜色,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可能与光的色散有关)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色散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色散,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色散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下面就用我们今天要学得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1、探究一、演示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请同学仔细观察白屏上的光带,颜色依 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学生活动:得出白光不是单纯的光,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设计说明:对于这个比较抽象得知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得出结论,容易理解而且可以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探究二、教师活动:解释不同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 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演示实验: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色散成七种色光。 ①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只留下红色,其他色光都被玻璃吸收了。学生亲自观察并 得出结论。依次用蓝色玻璃、绿色玻璃做实验。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得色光决定。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体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容易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如果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只有被红光照亮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是暗的。同样换成其他颜色的纸,重复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换成白纸和黑纸重复做实验。 设计说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2、探究三、实验演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由于该实验条件不容易满足,所以利用多媒体 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示。 结论: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