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

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
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一、前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企业资源基础观点”到“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演变,“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现在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持续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进而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与此同时,在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管理作为命脉。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使用、保存、维护和转让的管理。知识管理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近来,据美国《财富》杂志调查:全球500强中至少将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系统实施知识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而在未来2~3年内,这个数字更将提升到

80%。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将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隐性知识的内涵 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益。 2.1、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一般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上海之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7-05-08 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特点存在于文档中、可编码的(Codified)、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容易转移。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特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的(Uncodified)、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于转移。 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弗朗希思·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对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是财富。这预示着一种新的财富的分配格局——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能赢得财富。21世纪的经济,不再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价值。在这样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你都必须置身其中,接受知识带给你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拼搏,去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企业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再通过知识在企业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够在组织内全面的、充分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那么,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内部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诸如产品目录、价格、商标、产品性能、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而隐性知识,是更为深层次的。个人拥有非知识,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它不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电子邮件系统和反馈系统来实现全面的知识共享,但隐性知识却并非这样简单,它的共享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本文将着重讨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一、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一个高明的厨师不会随便把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除非是他的亲人。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以后,他就会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徒弟的水平超过了师傅,对于师傅来说就是一种风险。酒楼可能把他解雇,改请他的徒弟。如果他的厨艺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酒楼的顾客就会减少,厨师的收入要减少,这个小事例说明,拥有知识的人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这是共性问题。 2、隐性知识在表达、收集和交流方面的困难。 比如,一个熟练工人有一手生产的诀窍,企业决定开一个技术推广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表演他是如何操作的,其他人观看以后可以照样学样,企业的生产技术很快可以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最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内容:课程论文 课程教师:孔老师 学生姓名:曹年华 学院:生仪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016硕 学号:21615083 2017年4月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摘要: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是隐性知识,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质差别等关系的基础上,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视角, 浅谈如何获得隐性知识,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两种知识的作用。 关键字: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本质,实践 引言: 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人类的文明史客观上来说更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知识学习,运用和创新使得人类在大自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 它一直是哲学和知识论的中心问题。而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些知识说得清,道得明,有些知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即:“ 我们知道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1] 正文: 看得见的是胸围,看不见的是胸怀,那什么知识说得清,道得明,什么知识又说不清,道不明呢?首先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出发,人们对客观存在不间断的探索,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以达到揭露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就是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这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也就转化为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唯物思想深刻内涵所在。 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

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构建

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构建 本文在阐述隐性知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基础上,从企业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问题,以期提升企业文化构建质量。 标签:隐性知识;知识共享管理;企业文化;构建 企业文化是塑造员工行为以及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从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氛围比较浓厚的企业,其经营的业绩也往往会较高。企业文化对组织经营业绩并不是直接的影响,而是依靠对于知识资源的吸收能力、扩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来提高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并以这种间接的形式对企业绩效造成影响。现代企业只有对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才能够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隐性知识概述 1、隐性知识的概念 企业隐性知识就是在个人或者是企业组织中形成的,具有典型隐含性、复杂多样性、私有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而且可以通过沟通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取进而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资源。 2、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 (1)依附性。隐性知识必须依附于个体才能形成,与其依附载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隐性知识失去所依附的载体那么它也就失去了隐性知识原有的含义。所以,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而且他人很难学习和模仿的知识。 (2)情境性。特定的情境之中存在着隐性知识,不相同的隐性知识又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所产生的,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3)非系统性。企业隐性知识是由很多点滴的、零散的知识组合在一起的非系统性的知识,在对其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时候必须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和分析。 (4)实践性。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把自己置身于隐性知识所处的特殊情境之中才能够进行学习,而且这种实践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真正领会隐性知识的内在含义。 (5)难以复制性。隐性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之中使用,所以说拥有隐性知识资源的企业在使用隐性知识时通常是难以被复制或者是模仿的,对该资源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有重要作用。文章在讨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机制。 标签: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

隐性与显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 显性模式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

教师隐性知识及其共享的策略分析--尚春燕

教师隐性知识及其共享的策略分析 尚春燕 (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师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存在着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体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各种障碍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教师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策略 [作者简介]尚春燕(1977-),女,文学硕士,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一、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阐释 1.教师隐性知识及内涵 一般认为,教师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 北京大学陈向明在《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一文中曾对教师的隐性知识作过专门的分析,根据他的论述,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这些知识既来自教师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来自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扩展。 2.教师隐性知识共享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指通过教师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促使教师将个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分享的过程。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以及教师在学校内的教师组织中讨论交流;三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存在隐性知识共享的愿望,但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要真的发生,还需要有隐性知识共享的渠道,这也是学校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隐性知识可以经由内隐认知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方式得以共享。交流、师徒制、协作学习、培训、自我反省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技术与技术两个方面。 1.非技术方面的障碍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调查是无记名的,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学校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大学 3、您当前教授的课程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生物G.政治H.其他 4、您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是: A. 5年 B.5~10年 C.10~15年 D. 15年以上 5、您对隐性知识的概念: A.比较熟悉 B.了解很少 C.没听说过 6、您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有没有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偶尔有 D.从来没有 7、您觉得平时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经验、技巧、心得体会、思维方式对您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太重要 D.不重要 8、您认为与其他教师探讨教育观念、教学心得、交流科研感悟、分享学生成长乐趣意义如 何? A.非常有意义 B.很有意义 C.有一定意义 D.没意义 9、您是否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您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技巧、心得感悟、管理策略、 个人价值倾向? A.非常愿意、而且会主动分享 B.愿意、但不会主动分享 C.不好说,有时候(有些场合)会分享 D.不愿意分享 10、您平时和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经验、技巧、感受、困惑主要通过什么方式? A.有组织的活动(如例会、听评课等) B.一般的人际交往 C.私下里交流 D.借助于网络环境和工具(如虚拟社区、BLOG、QQ等)

11、若上题您选择多个选项,请在此排序: 12、您所在的学校教师之间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是: A.听课 B.集体备课 C.观摩优质课程 D.导师制 E.专家讲座 13、请对您12题得选项在此排序,也可以进行补充: 14、您平时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如何? A.经常交流 B.有时交流 C.偶尔交流 D.很少交流 15、您感觉学校中教师之间探讨问题、交流想法的人际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 D.不太融洽 16、您认为目前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和硬件设施对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知识分享 作用如何? A.很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不太有利 17、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思路、技巧、感悟和经验的过程 中,您的收获如何? A.收获很大,学到很多东西 B.比较有收获 C.收获不明显 D.没有收获 18、您每周平均上网时间是? A.1小时以下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小时以上 19、您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可多选)? A.看新闻 B.逛论坛 C.聊天 D.看电影 E.写博客 F.玩游戏 G.查阅资料 20、请您在此对19题的选择排序,也可进行补充: 21、您平时上网(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主要有(可多选)? A.论坛(BBS) B.博客(Blog) C.维客(Wiki) D.播客(Podcasting) E.电子邮件(E-Mail) F.即时消息(MSN、QQ等) G.聊天室 22、请您在此对21题的选择项进行排序,也可以补充: 23、您对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共享知识所持的态度是? A.很赞同,这样可以开阔知识面,加强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学到实用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B.比较赞同,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交流渠道 C.基本赞同,但要以现实中基本的交流和沟通为先 D.不赞同,工作比较忙,网络不真实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学院:会计学院姓名:涂兵方学号:5214064711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 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而所谓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隐性知识在人的知识获得中具有很强的作用,人的行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其支配,包括获得显性知识的过程。团队和组织成员接受更多的显性知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增加,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因此,把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野中郁次郎建立的SEIC 模型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支持。SEIC 转化的矩阵模型按照野中郁次郎建立的模型,转化过程分为 4 个部分: 一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其他人的过程,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传承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和修辞来转化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但不能全部转化为显性知识。部分隐性知识必须要通过如观摩、模仿、亲自实践等方式才能得到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和原有隐性知识的衰减。 二是外部化过程。外部化是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人们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例如修辞、建立模型等,将不易表达的知识转化为人们认为可以理解的知识。把实践经验中感性的内容转化理性的知识,是一次知识的升华。 三是综合化过程。这是指将转化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转化和组合、化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不断聚合中产生新的理念。分布式文档管理、知识库管理、异构数据库搜索、数据仓库等工具,则是知识综合化的有效手段。 四是内部化过程。内化过程是新的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源自于显性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我们获得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在应用中有所创新,实现知识总量的增加和更新。经过内化阶段后,团队和组织的竞争力增强,知识转化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社会化外化 显性知识内化综合化 (图为SEIC转化的矩阵模型)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与规避

[摘要] 隐性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和对策。[关键词] 隐性知识共享障碍规避一、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意义隐性知识又称为不可编码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对于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及其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隐性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显性知识能够进行编码,容易沟通与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是不能或难以编码的、隐藏于个体内部,主要体现为个体所涉及的专业经历、经验、专业诀窍或个人不愿外露或无法明示的知识。同时,隐性知识的获取往往是个人工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与显性知识相比,它具有隐含性、积累的长期性等特点,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隐性知识共享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为企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感悟和直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索和判断,一旦这些感悟和思索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人才智力资源是满足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隐性知识共享能帮助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素质。 4.有助于培育团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只有隐性知识的充分共享才能重塑企业竞争力,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提高。同时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可以培育团队的合做精神。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机理分析L·Nonaka和H·Takeuki认为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及内隐化的过程,使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不断循环流动,形成知识螺旋,最终演变成整个组织知识。在这一转化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隐性知识本身原因隐性知识本身就具备难以共享的特性,因为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长期经验、教训积累的基础上并高度个性化的意会知识,如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它深深植根于个体的行为本身,植根于它赖以形成的环境与情景之中,难以用语言、图表或数据明确表达,其传递主要依靠传授者的演示和学习者的揣摩,这就决定其不易大规模被积累、储藏、传播与学习,而知识的表达、收集、存储、传播既是知识共享的前提,也是知识共享的内容。 [!--empirenews.page--] 2.员工原因(1)心理原因。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相连。通常员工靠其隐性知识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所以,员工不会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这就是隐性知识占有方的独占性,它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接受方的抵触性也会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因为企业中促进知识共享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训,但许多员工却误认为接受培训则说明自身能力不足,而往往是那些知识丰富的员工才明白培训的意义,乐于积极报名参加培训。这样,组织群体的知识共享便无法开展。(2)能力原因。由于员工的能力原因,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同时由于沟通的方式不畅,许多员工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他们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 3.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能够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如果企业的成员对于分享与合作持开放、信任的态度,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定义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 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 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 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 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 预感。 特点存在于文档中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可编码的(Codified)不可编码的(Uncodified)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 容易转移难于转移 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 o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 o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Explicit to Explicit) o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o比如从多个来源收集、整理和学习知识,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独占或隐藏,存在于不同介质中的知识难于整合,难于搜索。 ?内化(Internaliz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Explicit to Tacit)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述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述 摘要:近年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是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对语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在国内研究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接口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加以总结,以供二语研究者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二语习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教学 一、引言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是国外二语习得领域 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对语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显性与隐性二分法依然很难界定。正常儿童能成功掌握母语,而成人即使很长时间接触目的语,最终的语言水平却依然参差不齐,从理论角度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否是其内在原因?对此,很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作出各自不同的推测。从实践角度看,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为二语学习习者的最终语言水平差异所提供的合理解释对课堂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接口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加以总结。 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Ellis (1993)认为显性知识是有可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之后,Ellis(2004)对于显性知识又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定义:显性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的知识,即学习者知其所知,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学习者知道自己的相关知识。显性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构成,其中包括对语言总体的知识和对某种语言的知识。Paradis(1994)将隐性知识定义为偶尔习得、隐性储存、自动使用的知识。本族语者的隐性知识可能是陈式化(formulaic)的知识,也可能是基于规则基础的(rule-based)知识(Ellis,2004)。又有学者做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Bialystok (1994)指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他认为隐性语言知识的学得受到始学年龄的影响,而显性知识的学得不受年龄的限制,成人学习者同样能学得语言规则,隐性知识是完全默会的知识(tacit know ledge)。儿童习得母语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母语的特征和规则,他们关于母语的知识是隐性知识,但隐性知识可被描述为学习者不知其所知。 国内学者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如顾琦一(2005)认为传统的描述性语法为学习者提供的就是显性的语言知识。显

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中文 本文对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促进第二语言中介语发展的必然依存性进行实证性研究。作者以CET4的题型为测试蓝本,通过对处于不同学习策略的二语学习者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发展成效进行测试,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促进第二语言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必然性给予确证。本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简介,主要介绍该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相关定义。第二章对研究方法进行构想并使之具体化。第三章则详细报告试验过程.第四章对试验后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分别给出小节;随后针对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的主要特点,基于已有数据分析资料,详细分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二语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依存性。第五章再次在理论的高度对主题观点进行总结,并对本研究结果的理论及实用价值做出概括。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如一味强调对二语习得者进行正规语法指导,而忽视二语习得者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操练,一方面并不能改变二语习得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甚至会妨碍这一进程;但另一方面,对二语习得者进行正规的语法指导,的确给二语习得者带来有益影响,甚至提高其二语习得最终所能达到的造诣。第二:由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的发展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及系统性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26932.html,等特点,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具有渗透性,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通过本文的试验量化分析已得到证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正是在这两种知识的相互渗透、依存与合作过程中获得能量得以动态、系统的发展。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和作用在于:首先,本篇关于二语中介语发展中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相互依存性的研究着重围绕中介语发展的自然特征展开,这对加深了解中介语发展中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依存性将大有裨益;其次,在此实证研究分析中,二语中介语发展的自然特征在显性与隐性知识协同作用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这将对二语习得者及二语习得教育者了解二语中介语发展的自然特点,以便调整学习或教学策略,获得最佳的二语习得或二语教学效率提供帮助;再者,在本次实证研究中,笔者提供出翔实的定量分析资料,并同时做出大量定性分析,这对二语教学工作者发展新的二语教学策略无疑提供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译文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codependency between explicit knowledge and implicit knowledge in L2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mprovement. In this dissertation, by means of research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learners’ strategies and different associated output in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mprovement, the author tries to get an appropriate interface for the so-called Analytic Strategy and Experiential Strategy according to Stern (1990) in EFT practice, thus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黎加厚 (2007-12-02 17:58:00)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内容摘要:我们的时代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本文讨论了电化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从过去主要着眼于运用媒体在教学中传递教育信息,发展到从知识管理的视野关注知识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运行规律,从而科学地调整我们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媒体、知识管理。 一、引言 《电化教育研究》出刊100期,是我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的一件值得祝贺的大事,20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千百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今天,每一个教师、电教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都更加关心《电化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考我们怎样迎接以“教育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时代到来? 1999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联合了16个教育机构,经过几年时间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专家、教育管理层、师资培训部门的调查,组织了许多有关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会议、信息技术论坛,并通过互联网和问卷方式向社会及个人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NETS),规定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全体学生从小就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交流、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开宗明义地宣称,今天我们面临的世界变化了:工作变化了、工具变化了、通讯与交流变化了、信息变化了、儿童变化了、学习也应该变化了! 面对全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2000年后,《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杂志上,关于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等文章大量涌现出来,反映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