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学误解事件共23页文档

十大心理学误解事件共23页文档
十大心理学误解事件共23页文档

【转】十大误导心理事件

【编者按】心理世界神秘难测,人们期待着心理学家能解决所有麻烦,这种想法催生了很多理论,但有人过于急着把不完备的想法付诸实践,结果是全世界跟着疯狂,这算不算另一种迷信?本文摘自心理网站“现代心理学”。 V 34]5

J sQmn

写在前面vM /D7YS:

心理健康领域偶尔会孕育和发展出一些完全疯狂的想法。例如,18世纪和19世纪的医师基于相同的人性异常理论,使他们的精神病患者承受了怪异而残暴的治疗。他们设法打击精神分裂症患者,使其“重新恢复本我意识”。

T# G (&0J5

比如,医生们会让病患流血直到他们昏迷,或者蒙住他们的双眼,让他们通过一个活盖落入寒冷的水中,这就是所谓“令人惊讶的浴室”。这种“创意”不可能具有任何实际的治疗价值。8# ~x6\!b

本世纪人们同样提出了一些令人质疑的理论和技术。例如在90年代,大批从业者试图和言语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更容易的交流”,他们的策略是将孩子的双手引到计算机键盘上。一些孩子的表现声称他们曾经受到过性虐待,有一个孩子甚至用该方法写了一本小说。然而,没过多久接二连三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些技术的无用,所有的想法都来自于那些推动者而非孩子。 w }QU;rl8q

但不幸地是,无论反对的证据多么有力,人们仍然经常坚持错误的观念,包括这个“更容易的交流”技术。在这里,我们列举了十个心理健康行业中尚延用的观点。有些时

候它们的影响是好的;而有时,当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就会伤害很多人。 y e1h cQ

zJa , kN|m

一.模糊之间探测人的内心? Sg} ] 5Mn`

+oMe\wYR$r

在30年代,因研究白鼠和鸽子而闻名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发明了言语随机抽样演示器,这一装置无疑受到很多心理分析学者的欢迎。每分78转的录音向听众播放了模糊不清的短语,由听众来分析内容。 b MpC Q

yzQ^KqLH

假如你听到一些奇怪的发音,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单词呢?可能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短语。投射测验——是一种强迫人们对模糊的线索进行解释的测验,心理分析学者相信诸如此类的测验能够通向患者的无意识世界。毕竟,我们推测对同一种声音做出不同解释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不同的。斯金纳的测验并未流行,但其他的测验得到流传。最著名的是在19世纪初期,由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为评估人格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对称墨迹图。早期的词语联想测验也被认为是一种投射测验,该测验要求患者对普通词汇做出快速反应。 kdH-P v=/U

@`6 db

对这些测验的早期评价称赞它们是对人格的“十分安

全的X光射线”,然而最终人们发现投射测验的回答有可能随环境、指导语和记录者的改变而变化。如果不同的实验室技术产生了显著不同的X射线,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这种测试。但投射测验至今仍被临床治疗师广泛的运用。近期对投射测验的评论认为,与直接询问来访者这种更实际的方法相比,它揭示的信息更少。 Pq :GvM`

s&7,gWy}BE

二.记忆恢复的是谁的记忆 aZMMcd

J0vCi } L

19世纪80年代中期,帕特丽夏在接受抑郁症的治疗中经历了一种恐怖的体验。她的治疗师使用催眠和药物治疗帮助她恢复自己在童年受虐待的记忆——诸如拷打,食人,甚至参加了充满杀戮的祭祀。她还被告之自己有300种交替出现的人格。帕特丽夏就医两年,病情并没有改善。 *[ e

h0 $

'y?(s +

最后她开始怀疑自己“恢复”的记忆是不是真的?她控告她的治疗师及其助手和他们所在的医院,最终获得一千多万美元的赔偿。 =A, 6KY=E

+ h$) l/>:

帕特丽夏是80年代“记忆恢复”热潮中的受害者。激进的治疗师鼓励来访者回忆压抑的童年被虐经历。从1985

年到2000年,引发了超过800起对“虐待者”的诉讼。其中很多以驳回告终,但有一些却导致了自杀。 Lit@

m2 {\

QJaF6 >m

大多数案件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许多原告在稍后就被释放了。但是,如果这些“被恢复的记忆”是不正确的,那它们是从哪来的呢?为什么患者会接受这些记忆的真实

性?x*A_1_ A

P-?ya!@"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伊丽沙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她对目击者证词的研究证明,记忆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她拿一张犯罪现场的照片给受测者看,之后马上让他们描述照片上的停车标志,结果发现,很多受测者都回忆到这一标记,其实这一标记根本不存在。 YJlpP0;++

l qO"

换而言之,实际上,很多恢复的记忆都来源于治疗师对答案有诱导性的提问,尤其在结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以及采用催眠和暗示性的释梦,这些都很容易让患者产生看似很

真实的记忆。S

0 _#h)

H }OOkzwrA

最近几年中,许多记忆恢复的“幸存者”在起诉他们治疗师的案件中都取得了胜利,不过因为“错误记忆综合症基金会”的支持,恢复记忆疗法仍在被使用。 gxX0$\8o 7

GU JaeFe

三.“严爱”被政府借用 :&#HrD[K T

8K- ioL{h

在19世纪70年代晚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让政府领导者很头疼。心理健康领域的“严爱”理论被他们拿来借用。他们开始尝试建立军事化的训练营,通过严酷的纪律和严厉的管理来控制犯罪者,试图使他们变得诚实。第一个成人营地建立于1983年,10年后,至少15个国家为成人和青少年发展了类似的训练营。 cSYW )c |t

D}SYv})Ti

尽管最初的报告是全是令人鼓舞的消息,但在90年代中期反映训练营虐待的小说开始面市。在1998年,有人起诉亚利桑那州训练营的五位职员,包括一名营地护士,与一个16岁营地成员的死有关。该死者身上有71处伤口和瘀青。最终该营地被关闭,16名营地职员的大名被记录到国家儿童

虐待者名册。 ! c`K zq

5cbtM NP

然而,训练营罪犯的累犯率达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比通过温和管理的累犯率更高,这种现象很普遍。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严酷的纪律主要教导人们苛刻地对待自己,并把这种憎恨转化到纪律制定者身上,但这一发现对于训练营的发展已经太晚了。几个月前国立健康研究学会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严爱”计划,但所有的评估都表明该计划并未见

成效。 7 tOOrui C

|wASeZ MO2

四.用“我是天才”来暗示自己 c qzd9L6

u~ #QvA~]

著名的喜剧家加里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故事里“所有的女性都很强壮,男人都很英俊,所有的孩子都超过平均水平”。然而从统计学上来看,所有的孩子不可能都超过平均水平,除非他们在被自尊迷失的美国长大。)D

^.{70N

2Y~6~*8-*~

在19世纪60年代,“自我感觉良好”之风盛行,它已经代替了脚踏实地的做事,其中部分原因是受到纳撒尼尔《自尊心理学》的影响。到了80年代,许多学校每周开始开设三个小时的咨询和自尊课程,一些学校提出了“每月优秀学生”的口号。教育心理学者米雪尔提出的自尊塑造课程激励了上千种诸如“我爱我自己”的训练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用“我是天才”,“我很漂亮”这样的句子造句并记住

它们。 Gz JLG =M

aa8xo5 tIp

但是,许多的研究都未能证明自尊训练能产生持久的积极效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仅仅对自我感觉良好不是让自我更有用的充分条件。近来的研究表明自尊训练可能有害,因为它让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比如,有一个研究显示有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变得暴力和成为种族主义者。 Yqs

N#E3pf

fs U6o4

五.“共依赖”使你越爱越错 oQgd] | v

csg-:# -gE

一般地,我们认为爱和支持是美好的事物,但在19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滥用药物的作家和顾问声称酗酒者家人因为过多的爱而“纵容”了酒鬼的行为。他们坚持“严爱”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V[-4cu,Ph^

lW S @< j

更甚者,他们认为这些酒鬼的妻子与酒鬼之间存在一种“共依赖”的关系,认为她们极可能在童年时期是性虐待的受害者,虐待降低了她们的自尊,使她们更有可能去忍受那些不值得他们关心的人。还有些作者坚持认为所有的成人问题都是由于儿童受虐造成的。 - .A%c (|Q

T 9 r "vw

而共依赖的定义很广,几乎代指了所有关于爱的行为或自我牺牲。销量最好的麦乐迪的《不再互相依赖》和罗宾的《爱得太多的女人》更将这些观念强加进了公众意识,直到今天还影响广泛。 - lHSojq~H

u gexk dgM

相当多的证据表示共依赖观念是完全不正确的。在199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酒精中毒治疗的综合研究中,斯坦福大学

的精神病学家鲁道夫和他的同事得到明显的结论:家庭支持帮助过量酗酒者保持冷静。而以“严爱”的名义放弃酗酒者有时会促使一种病态复发,将给家庭关系带来很大的损害。

1

PWs">*(

1 @Dp

< Q

至于儿童受虐的观点,与已有证据非常地抵触。并不是所有产生情绪或行为问题的成人都在童年时期受到过虐待,而且也不是所有遭受过虐待的儿童都必将在成年后发展出

心理问题。 NpV# z zE

DSG tt/n

六.莫扎特的音乐神力 I Xb]\ )

@y% 4BU&>0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数百万的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最受欢迎的是D大调奏鸣曲。在1993年,研究者弗朗西斯和戈登宣布为大学生播放D大调奏鸣曲能暂时提高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学生在考卷上也表现出优势。因此研究者推测莫扎特的音乐(而不是其他的作曲家)对大脑有积极的影响。 ?sQOz[

ig;

ConX P\M-

该研究激起了大量的产业发展,其中大部分是由音乐学者坎贝尔发动起来的,他将短语“莫扎特效应”注册成商标,他在1997年出版的相关书籍成为当时的最畅销读物。

+We_[R e`<

m~; fklX S

尽管有证据表明高强度的音乐训练的确可能对一般认知产生有利影响,但还没有实质上地证据表明仅仅靠听音乐——而且仅仅是莫扎特的音乐——就能产生显著的或持久的效果。甚至早期的研究者弗朗西斯和戈登的研究仍值得怀疑,因为在1999年的重复研究中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V-wfeaDJ w

\lj.vzD-A

在此之间,全国的医院向新生儿父母分发莫扎特的CD,田纳西州和乔治亚州的地方官员甚至把该实践作为本州内

的强制命令。 *^j'G^n

,&>LB dG`

七.青春期就一定焦虑? qY D $-_a

p=F!)TnJN

正因为有这么多坏想法,心理学界的许多污点也必然开始暴露出来。青春期的焦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观点由

心理学先驱霍尔在1904年提出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必然的情绪骚动期。这也为美国的问题青少年审判系统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审判系统每年会处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青少年。当然青春期焦虑也是大部分治疗方法的

核心观点。

AY]dwKw

但霍尔的青春期观念基于在一个错误的生物学理论——“重演论”,该理论认为每个生物个体的发展都是对物种进化发展的重演。霍尔推测青少年正在重演远古的“野蛮”期——“一段暴风骤雨般的远古时期”。到了19世纪30年代,重演理论被证明不具可信度,但这并未影响霍尔的理论,这一理论至今还在发展。 Z(S tyn/x

Z L! ,

s#

尽管青春期焦虑这一观点在现代的文化中普遍深入,但青春的骚动并非不可避免。近期,研究者对186个工业化前的社会进行回顾,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社会都未出现这一现

象。ze* = 7

OIi8x? .~]

霍尔的理论可能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社会用法律和治疗来对待青少年问题(酗酒,吸毒,未婚先孕等),但却引起了更多的青少年问题和叛逆。生活喧嚣舞台上我们所谓的“青春期”无疑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产物,而不是人类发展史中的必然阶段。R _# x

9f UD68Nob

八.死亡的五个阶段e6? iQ0

.h({P #QT

伊丽莎白对死亡有一些特别的观点。我曾经听过她的演讲,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部分是因为她在整个2小时的讲演中连续不断的抽烟。伊丽莎白在2004年去世,她的理论众所周知,她认为患绝症的病人会经历死亡的五个独特的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和接受,在她1969年出版的《死亡和死亡的过程》中有详细介绍。 Y-I-u&H+ \

' 3%JhG)#

她的理论听起来的确非常完美:最初,我们告诉自己我

们并不是在走向死亡,我们不能接受,然后我们感到愤怒,而后感到沮丧,但最终我们接受这种必然性。她的理论流传广泛,拥护者马上将垂死的病人与她的理论进行比对,据伊丽莎白的书推断背离了她的五阶段论是对病人有害的。

x*`S>_j27=

6XP>qI,AJ

问题是伊丽莎白的理论是基于对绝症病人的访谈上的,该模型的普遍性并未在实际中受到检验。 C8{bqmlm

@

bE Qy5A X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收容所的牧师乔治菲奇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强调垂死的病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衰弱。最近,多伦多西奈山医院的米雪尔声称伊丽莎白访谈的许多病人并不知道他们正走向死亡,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虚弱的病人会变得愤怒及持拒绝的态度,因为医院的员工包括伊丽沙白自己都向病人隐瞒了他们的病情。 .j

e t0w

} Z /[ "

九.重生治疗害死人# !0=I s^

v U,V[ 1^a

10岁的坎迪斯正在经历“反应性依恋障碍”,这种障碍让人无法与别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2000年的4月,她的养母带她去见一个专业的“重生者”,他许诺能帮助坎迪斯重生。这种技术在19世纪60年代由《打破致命的习惯》这本书的作者伦纳德奥尔开创。奥尔的技术训练了超过一万人,该技术主要是让人们想象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时刻。 E

,k Dy:

\DiAfx

“重生者”使用奥尔的方法来治疗坎迪斯:四个成人用枕头和毛毯围紧着坎迪斯——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模拟的

子宫。他们的想法是让这个女孩通过模拟的产道后再出现在收养她的新家庭中,这样她就能与新家庭建立亲密的关系。然而,不幸地是,这名女孩窒息死亡,她的养母和这四个重生者都被控谋杀罪。 x / p X?k

A _ !N,< -

尽管重生法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在不合法的治疗,但有时合法的治疗师,如亚特兰大的咨询师沃特斯罗斯也将这种技术列入了他的治疗工具册中。沃特斯说通过使用重生法使一些寻找“个人成长”的来访者的“治疗加速”。她同样提出了“团体重生”法。 8a qH;|fG}

/n2qW.qJ>

在2002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宣称“该技术不属于治疗学范畴,有时它可能带来致命的伤害。”但只要治疗师还在使用这个方法,只要来访者不拒绝它,重生法还不可能消

失。 s v.?C pE

w t6 &-N{@

十.不爽就要宣泄 !C& ^%a

wX 4gy r

宣泄理论认为,过去未解决的伤痛遗留下被压抑的精力,这些精力导致当前的心理痛苦。当一个人再次体验与过去相同的经历时,强烈的情感就通过精力宣泄出来。在19世纪60年代,极端的自我表现风靡一时,鼓励人们用尖叫来宣泄

的“尖叫治疗“和激励人们接近崩溃状态的治疗成为主流。许多人相信愤怒是某种可以被“控制”的力量,它是有益于健康的“发泄”或“释放”。 H -K% F_

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教学文案

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人们对心理学的几种误解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的发出这种问题。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和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误解二:心理学是伪科学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这着实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格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而人的心理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变化莫测,是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失望。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诸多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物理心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误解三: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张甚至歪曲。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另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人也会好奇的去探寻一下究竟。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担心: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我?这个未知的领域被很多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基调,让人向往的同时有那么一丝恐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慢慢地被人熟知,但是相对我们庞大的群体,了解她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此,对心理学的认识的误解和偏差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它真的是那么神奇,遥不可及吗? 其实,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心理学通常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更爱聊政治?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也有必要针对一些误解做一些澄清。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学习并把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 一、心理问题≠不正常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

面有问题。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咨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是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很多同学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这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这样经常导致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三、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员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堆积

消费者的十大心理,做一个聪明的微商

做生意卖货过程中的关键用户,用户心理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而作为微商的你,就应该了解消费者心理在想什么?消费者有十大心理特征,读懂这些,做一个聪明的微商! 第一点:面子心理 国人有句俗语: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对弈在宅微店也好,还是独立的网页也好,你的面子就在于你的店铺的整体布局,整体风格,是不是能够跟你的整体形象搭配(显赫的抬头)内容(穿着名牌),服务(自信满意)相匹配! 1:倡导者:产品购买的发起者,他的面子就是我推荐的,肯定是好的,怎么才能引起别人去推荐你的产品,这是一种情况! 2:决策者:就是当家,男当家还是女当家?亦或者家长还是自己当今爱,这些都是在咨询过程中都可以发现的,男女面子家长面子自己的面子都需要顾及到的! 3:影响者:就是经常发难,抱怨的人,尽量把影响者的影响降到最低,主动去影响他! 4:使用者:会针对何种疑惑,不懂的细项,提出问题的人! 5:追随者:就是看到别人买过之后,自己才会买会用,而且还会说的很好的人,因为国人对面子尤为重视,面子功夫做到了商品也就卖出去一半了! 第二点:从众心理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网上的气氛怎么烘托,就是以数字说明,这样才能达到从众的母的,比如:为什么每个微商都要做爆款,就是要引

起顾客的从众心理。 第三点:权威心理 什么是权威?国字号,有认证,国外授权,媒体专家提到的,先是权威鉴定,权威不权威,肯定往下,那就是机会,比如一个简简单单的刮痧板会有5中认证,仅仅是检测性的认证,还可以更多:比如专家说,明星说,知名人物实力之类的! 第四点:占便宜心理 记住:占便宜心理并不是将东西价格尽可能卖的低廉的意思,而是说把10元的东西包装成为价值100元的,再给他减到50,让他感觉享受到了5折的优惠,这就有人会提问,难道消费者没有估价能力?通过额外附加卖点,产品是你独有的,就没有可比性,价格也不是透明的了! 第五点:朝三暮四心理 这个心理不好把握,或者叫后悔心理,买过之后感觉不值得怎么办?主要靠增值服务,在做产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销量比较好的单品(包退包换)。还有,规定一个是时段内,销完就没有了,运用的再好一些的花,可以根据数据制定活动! 第六点:价位心里 这也就是定价的艺术了。 要注意“一中间线为基准线”上可升下可降,上升价格要太突出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下降要突出物美价廉下降品质没有下降,服务依然有保障,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其附加值的确是销售的重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最新销售人员必会的心理学10大应用

销售人员必会的心理学10大应用 1 2 贵与便宜,对顾客来讲,是个相对的概念.每个顾客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心理3 帐户",贵与便——在消费者的心理帐户中是可以自由转换的。再贵的产品,只4 要推介得法,也不显贵,也能销售出去.再便宜的产品,推介不得法,也销售不出5 去。 6 你看着别人开单眼馋?他们总是有很多客户是么?其实,优秀销售60%的业7 绩都来源于老客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老客户进行有效的回访,创造新的价8 值?这就需要懂一点销售心理学了。 9 一.销售心理学 10 ①顾客要的不是便宜,是感到占了便宜。 11 ②不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价值。 12 ③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服务。 13 ④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 14 ⑤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 15 ⑥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卖不出货的人。 16 ⑦成功并不是运气,而是因为有方法 17 二.销售心理学 18 客户问:你们和A企业比较有什么优势?如果你滔滔不绝,你就掉进陷阱的19 迹象!建议反问:您这样问,肯定是了解过A产品的,您觉得,他的哪方面让您20 最满意,为什么?回答完毕,然后你方可淡定地说:我非常理解,这几个功能我21 们也同时具备,除此之外......

22 23 三.销售极富创造性 24 销售极富创造性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是综合了心理学、口才学、市场学、25 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因此,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与头脑的是26 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使用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27 腿的才是合格的销售员。 28 四.销售心理 29 在美国的Wal-Mart超市里,啤酒与尿布被摆在一起出售,这使尿布和啤30 酒双双增销了,原因是美国女人会要求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布,男人在买完尿31 布后就会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形成了如此神奇的销售效果,这就是交32 叉销售和关联销售...... 33 五.杀价中的5个潜规则 34 1、绝不先开价,谁先开谁先死。 35 2、绝不接受对方的起始条件,谁接受谁吃亏。 36 3、杀价必须低于对方预期目标,不杀是傻子。

对于心理咨询,人们存在哪些误解

对于心理咨询,人们存在哪些误解?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电影《史密斯夫妇》开篇一幕中,史密斯夫妇多年生活磨平当初的激情,而多些平淡与乏味,互生倦怠的夫妻一起去婚姻心理咨询师那里进行咨询——在美国,这就如同去医院配药一样的普遍行为。 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情形。许多遭遇婚恋困扰的情侣、夫妻,通常不会想到去找专业的婚姻心理咨询师,而多会向亲友、居委会、妇联乃至律师寻求帮助。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婚姻问题、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师缺乏相对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有了心理困扰自身无法解决,却仍然硬撑着,延误了最佳调整时期,最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困境。那么,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哪些误区呢? 广州心理咨询为您盘点。 一、“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对心理咨询的惧怕等同于对“精神病”,以为进行心理咨询会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被认为“心理病态”,即使轻微的心理问题,“捂着”、“瞒着”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导致情况越发严重。 一部分来访者是因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等过来,通过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其实,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成长问题、灾难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工作问题、

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另外,心理咨询具有许多功能,有一个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即挖掘来访者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更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积极促进人生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大都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当他们感到心绪不佳时,就会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免影响工作。 二、去心理咨询丢人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国内人出现婚姻问题时常向亲友等寻求帮助,对心理咨询师并不信任,倾诉时也会有所顾忌。 其实,心理咨询最基本的原则里有一项“保密原则”,来访者将内心世界坦诚展示,心理咨询师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帮助来访者接纳、挑战自我。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忌地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三、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聊聊天 许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和他们聊聊天,并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教他怎么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虽然心理咨询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但不帮助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此外,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很多,除了谈话还有其他的,比如催眠、意向对话、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但每个来访者的情况不一样,咨询师会通过倾听、分析和探讨,运用针对性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从而帮助来访者对目前所面临的困扰进行客观的分析,梳理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来访者做出启发和指导,让其能更快更好地走出困境。很多来访者因为不了解往往产生误解,觉得这样的谈话根本没有给自己实质性的帮助。 尽管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四、心理问题都可以一次性解决 不少来访者以为心理咨询就像感冒头痛打针吃药一样,一次两次就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因此来之前对治疗抱着很大的信心,一次治疗之后觉得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灰心失望。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心理学

“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知论的门,直到1879年心理学才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哲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华生: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从而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其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罗杰斯: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二、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一)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二)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三)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四)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和解梦 三、心理学中的一些常识 这里是我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中的几个“常识性”问题,同学们不妨试着回答一下,看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的常识是否有所区别。 ★做梦用多长时间?

梦是否是来去一瞬间的呢?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①几秒钟;②一两分钟; ③若干分钟;④几个小时。 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 ①难得或从不做梦;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 ③大约每夜都做;④每夜都做好几次。 牛奶一样多吗? 厨房的桌子上放着两瓶相同的牛奶。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向到坛子。这时妈妈问:“瑶瑶,是瓶子的牛奶多还是坛子的牛奶多呢?”瑶瑶的回答可能是: ①瓶子的牛奶多;②坛子的牛奶多; ③一样多。 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把合资赌马。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为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最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 ①更为谨慎;②更为冒险; ③既不更谨慎也不会更冒险。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实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的分类: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心理学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心理学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的形式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为我们提供了成堆的建议,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但是你知道吗?有一些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其实是片面或者错误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那些错误的心理学常识。 误解一:发泄比压抑更健康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丁新华说,情绪是有能量的,需要一个空间去让这股能量得到表达和释放,就好比高压锅,如果里面的气体储存过多,超过一定的承受能力,就会爆炸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发泄要比压抑好。有好多不善调节情绪的人,尤其在体验到很多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痛苦等,如果没有很好的方式去释放和转化这些情绪的话,这些情绪能量就有可能会以身体或心理层面的各种问题展现出来,比如头疼、高血压、皮肤病等等,很多的生理疾病与不良情绪有关。发泄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压抑更健康,但并不是说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还要因时因地因境,进行健康的发泄。 如何发泄是健康的呢?有一个最基本的“三不”原则,就是在不伤人、不伤己、不伤物的前提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比如先给自己一个空间、大声唱歌、用力砸枕头、关着门自己独自倾诉等。然而,丁新华博士也指出,如果自己对别人生气,直接对着别人吼,虽然愤怒的能量是出来了,但是却把这个能

量又传递给了其他人,导致紧张的人际关系,所以这不是建设性的发泄方式,只是图一时之快而已。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发泄比压抑健康?人们或许会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把愤怒发泄出来会让他们感觉更好,而不是等愤怒自行消退。然而,愤怒自行消散说不定会比发泄出来使人感觉更好。 误解二: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 专家指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禀赋、兴趣,所有能够根据个体的需求和状况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那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的确应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对于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来说,还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班有30、40人,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老师能做的就是按照普通孩子的一般水平来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这样对于智力和学业水平处于两头的孩子,则很难照顾到其个体差异。现在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会按照孩子的水平来分层展开,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分为不同的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到不同的课堂来学习,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很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实,家庭教育则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场所,因为父母是最了解、最熟悉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气、禀赋、个性,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 误解三:积极心态可以治愈癌症 专家认为,积极心态有助于癌症的康复,但并不代表说就真能治愈,真正的康复需要的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等多方面的治疗和重建过程,因此积极的心态是癌症康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身心是相互影响的,积极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对于癌症的康复非常有利。除了有积极的心态,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在生理层面进行积极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积极心态是你的内心更多处于平和、安宁的状态,对所发生的一切持接纳和信任的态度,不管未来往何处发展。 误解四:人们走向死亡时要经历五个阶段

MBA消费者心理学案例集

2010最新版 MBA《消费心理学》 案例集 MBA导师亲自编写并附案例解析指导 第一章绪论 案例1: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 1988——1990年,中国消费者陷入非正常购物怪圈,一些消费者家庭消费支出打破了计划性,不是量入为出,而是有钱就花,为了追赶消费潮流盲目地把货币变成商品;一些消费者家庭没有摆好即期消费和中远期消费的关系,在市场上超常购物,有的消费者无消费目的地多买多存,影响了中远期消费;一些消费者的购物心理短时期出现逆向转移,购买心理动机由求稳、求全、求廉、发展为随多、喜新、争胜、保值,又发展为求稳、求全、选择、求廉。这个非正常的购物圈,不仅圈住了消费者正常消费的手脚,也制约了我国消费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正常运行,许多生产企业由此陷入困境,企业销售人员竭尽全力进行推销,仍没有减轻企业产成品货满为患、资金占压过多无法运营的压力。 1990年以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出现了变化,人们在购买行为上出现了“十买十不买”。 十买是:(1)名牌、质高、价格适中的商品买;(2)新潮、时代感强的商品买;(3)新颖别致、有特色的商品买;(4)迎合消费者喜庆、吉祥心理的商品买;(5)名优土特商品买;(6)拾

遗补缺商品买;(7)卫生、方便、节省时间的商品买;(8)落实保修的商品买;(9)价廉物美的商品买;(10)日用小商品买。十不买是:(1)削价拍卖商品不买;(2)宣传介绍摆“噱头”的商品不买;(3)不配套服务的商品不买;(4)无特色的商品不买;(5)缺乏安全感的商品不买;(6)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不买;(7)无厂家、产地、保质期的“三无”商品不买;(8)监制联营商品不买;(9)粗制滥造商品不买;(10)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商品不买。由此可见,近年来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明显地更加理性化。思考题 1.上述事例能否说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市场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什么? 2.90年代以来,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出现“十买十不买”的原因何在? 3.运用自我观察法剖析个人消费心理的特点。 案例2:丰田公司 在丰田公司的所有口号中,最重要的一个是Kaizen,在日语中的意思是“不断改善”。不像许多其他公司那样将精力放在谋求巨大的突破性进展上,丰田公司始终如一地将一点一滴的琐事做得尽善尽美。Tercel是丰田公司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最小的微型汽车,虽然这个型号的汽车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太多利润,丰田公司还是努力进行了改善。1991年新款Tercel轿车与它的上一代四开门微型轿车相比,行驶更快速、乘坐更舒适、噪音更小、重量更轻,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

评《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的心理学不是一本正规介绍心理学的书,它没有总结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不是写给即将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者看的,而是为广大的读者群——应用心理学信息的人们所写。《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其中的与众不同主要强调心理学与大众接受的媒体宣传和读者自以为的心理学的不同,从科学角度逐步阐述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书中以案例的方式解释人们对心理学产生误解的原因,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心理学,从而不被媒体宣传的心理学所误导,不被自身内心的心理学所误导,正确地使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此书对于人们了解批判性思维技巧有着重要作用,使人们正确认识心理学这门科学,更好地去理解心理学的论题和人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下面我将对我通过阅读此书理解最深的几点进行探讨。 充满活力的心理学这章里让我们对科学到底是什么有了新的认知,科学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观察方式及程序,它让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宇宙的运作。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此书讲到科学有三个紧密相连的核心特征:

系统的实证主义,可公开验证的知识:验证性与同行评审,能用实证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具可验证性之理论的探求。通常我们本科生做科研、搞研究都是做个实验、做个调查,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或调查结果撰写报告或是论文,这样便得到了“成果”而后申请发表,是作业便提交,一般便没有后续了。这样的研究离得到真正的科学成果还有很远,首先,用事实来说话大部分人做到,但也不乏有人为得到预期结果捏造数据,还有一点便是单一的实证主义是不够,有人根据某一个单一实验现象就下结论,这是不正确的,只能是说明有可能有这个结果,揭示世界的规律需要系统的实证主义。再则,一个基本知识是:任何科学发现在没有接受科学界其他人的批评和验证之前,都不能称其为科学知识。科学是通过重复验证这一机制来实现其可公开验证性,要得到认可必须如此,而我们过多地关注论文在哪本杂志上发表,并以此为荣,而很少关注是否得到重复验证。这样看来,我们许多人还缺乏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此书让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及科学研究是怎样的有了全新的认知,阅读“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找到了强烈认可感。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竭力强调可证伪标准在科学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确,有那么多的科学研究者、研究结果、同一件事还可能被研究出几种或完全不同的结论,这说明有些理论不可能完全正确,这时证伪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去支持一些理论或否定一些理论,这里的否定便是证伪的意思。“在表述科学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 编辑推荐 推荐1:单纯靠卖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销售! 推荐2:用心理技巧拿订单的终极销售策略,顾客不开口,我们也知道;顾客不答应,我们有办法! 推荐3:每个消费者的心中都有一本“账”,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不是价格的“经济账”,而是价格的“心理帐”。 推荐4:消费尊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求,消费尊严比消费本身更重要。 推荐5:销售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如果你想成功卖出产品,就必须读懂客户内心和了解客户需求。 内容推荐 为什么标价9.9元一定比标价10元的商品卖得火? 为什么热情推销的销售人员,反而不如让消费者自由选购商品的销售人员业绩好? 为什么喝彩的只是看客,挑剔的却成了买家? …… 这些问题你可能早就注意到了,但却并不容易回答,看似简单的消费行为背后其实是与人类复杂心理密切相关的。其实这就是消费行为心理学的内容,《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就是

为你揭开这些消费行为中的小秘密而生。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会把它与“神秘”、“深奥”、“难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的心理实在千变万化。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因此,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成功近在眼前!具体到销售人员来说,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可以说就是一门必修课程了。因为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与消费者进行心理博弈的过程。要想在这场心理战争中获胜,就必须掌控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的各种心理。 这绝不是信口开河,曾经有一项针对901种新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以一种周到的、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方式销售产品,那么该产品的销售成功率(在销售环节存在5年以上算是成功)大约为53%,而如果是采用缺少心理技巧的一般销售方法,成功率只有24%;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销售的品牌中,对低价竞争的有效抵御力高达82%,而运用一般销售方法进行销售的品牌中,竟然只有10%的产品能够勉强抵御住低价竞争。总而言之,心理学能够让销售人员花更少的时间和金钱销售更多的商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很好地运用心理策略,那么消费者会更加忠诚、不再对价格斤斤计较。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对伪心理学说不 观后感

对“伪心理学”说不 金融理财41120055 张梦磊 这本书的原名为”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作者是Keith E.Stanovich.他是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自1983年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我们现在阅读的是第8版。 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真的有点难以理解,头脑中完全没有概念。可是定下心来仔细阅读,发现这本书不像传统学科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全书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什么是心理学,如何辨别伪心理学。但是与其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心理学,不如说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书中的例子鲜活生动,容易理解。在诙谐幽默中同时又显示出专业性,书中心理学常见的名词,以及定义都做出了解释,让我知道了科学用语和观点与日常生活中的差别。正因如此,这本书让我读着有点累,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理解,尤其是一开始翻阅的时候,曾几度放下。在内心的坚持和作业压力下,我冷静下来阅读。在思考中写笔记,在写笔记中再思考,最后写读后感。我特别想感叹,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太不一样了,科学方法和直觉思考也太不一样了。每当阅读到具体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容易理解,然而一遇到理论阐释我就会难以理解。尤其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是靠自己去理解,思考然后凭借直觉得到答案。而这些答案的正确让我误以为自己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其实不然。阅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我离真正的科学还有段距离,学术也不严谨、专业,在实践之前我的理论知识还是非常不扎实,需要阅读更大量的经典著作来进步。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关键的特性——科学性就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它了解它的方向和思路。科学性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特点,是所有独立学科的重要特点。理解科学性,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科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曾经辉煌强大。无论从数学,化学,还是宗教文化,我们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仔细一想,中国古代的种种发明创造主要都是依据经验。经验主义,就是仅仅根据现象表面去推断,局限而狭隘,并没有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导致知识理论得不到推广。古代的什么地动仪,还有观天象等活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人依靠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建造了许多实用的建筑、器具。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我们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看看

十大心理学误解事件共23页文档

【转】十大误导心理事件 【编者按】心理世界神秘难测,人们期待着心理学家能解决所有麻烦,这种想法催生了很多理论,但有人过于急着把不完备的想法付诸实践,结果是全世界跟着疯狂,这算不算另一种迷信?本文摘自心理网站“现代心理学”。 V 34]5

J sQmn

候它们的影响是好的;而有时,当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就会伤害很多人。 y e1h cQ zJa , kN|m 一.模糊之间探测人的内心? Sg} ] 5Mn` +oMe\wYR$r 在30年代,因研究白鼠和鸽子而闻名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发明了言语随机抽样演示器,这一装置无疑受到很多心理分析学者的欢迎。每分78转的录音向听众播放了模糊不清的短语,由听众来分析内容。 b MpC Q yzQ^KqLH 假如你听到一些奇怪的发音,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单词呢?可能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短语。投射测验——是一种强迫人们对模糊的线索进行解释的测验,心理分析学者相信诸如此类的测验能够通向患者的无意识世界。毕竟,我们推测对同一种声音做出不同解释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不同的。斯金纳的测验并未流行,但其他的测验得到流传。最著名的是在19世纪初期,由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为评估人格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对称墨迹图。早期的词语联想测验也被认为是一种投射测验,该测验要求患者对普通词汇做出快速反应。 kdH-P v=/U @`6 db 对这些测验的早期评价称赞它们是对人格的“十分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