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

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运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表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你对上述规律中“各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如何画?

问题解决:1.

2.你的理解是:

经验交流: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核外电子排布几条规律。

练习反馈:

1.有X、Y两种原子,X原子的M层比Y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Y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是X原子L层电子数的二倍,则X为,Y为。

2.今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指出x的可能数值及相应微粒名称和符号,并画出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X值

微粒符号

微粒名称

结构示意图

交流与讨论:还有哪些微粒有10电子?

你知道的有:

3.小结

4.巩固练习

1.下列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C. D.

2.某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A.S B.C C.Si D.Cl

3.已知a X m+和b 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m-n 4.和氖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的微粒是()A.He B.K+C.Cl-D.

5.17

8O和16

8

O原子核外电子数(判断前后两者的关系) ()

A.大于 B.小于C.等于 D.不能肯定

6.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A m+和B n-,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7.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

A.Mg2+、Al3+、Cl-、Ne B.Na+、F-、S2-、Ar

C.K+、Ca2+、S2-、Ar D.Mg2+、Na+、Cl-、S2-

8.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1层最多能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 ) A.K层 B.L层C.M层 D.N层

9.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另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于两种粒子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可能是同位素B.可能是不同分子

C.可能是相同的原子D.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11.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能与氧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12.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按要求填写化学式

⑴只有两个原子核和两个电子组成的分子是

⑵最外层分别为4个和6个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⑶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氢化物

⑷由3个原子组成的电子总数为10的化合物是

⑸离子化合物AB中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化合物AB是

13.A+、B-、C、D四种微粒中均有氢原子,且电子总数均为10个。溶液中的A+和B-在加热时相互反应可转化为C和D。则A+为,B-为

C和D为、。

参考答案:

1~10: C、C

C、A、C、C、

D、CD

11、碳、、 CO2

12、H2;CO 、CO2;NH3;H2O; LiH

13、NH4+;OH-;H2O、NH3

5.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会考考纲: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B)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表-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设疑: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

2.进行新课

二、元素周期律

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是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表-2 1~18号元素原子半径

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具有相同的原子,其半径随的递增而。

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

你的解释是:

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表-3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问题: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试判断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

你的结论是:

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

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表-5 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

②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表-6 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①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

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

3.元素周期律

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⑵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小结

4.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2.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3.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A.r(K+)/r(K)B.r(Al)/R(Mg)C.r(P)/r(s)D.r(Cl)/r(Cl-) 4.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Z和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X>Y>Z B.Y>X>Z C.Z>X>Y D.Z>Y>X

5.A、B、C、D、E五种元素的原子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且具有相同的电子层,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E 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A.A、B、C、D、E B.E、C、D、B、A ()

C.B、A、D、C、E D.C、D、A、B、E

6.HF、H2O、CH4、SiH4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A.CH4<H2O<HF<SiH4B.SiH4<HF<CH4<H2O

C.SiH4<CH4<H2O<HF D.H2O<CH4<HF<SiH4

7.下列事实是由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结果的是()A.次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弱 B.氯能置换硫化氢中的硫

C .硫离子的还原性比氯离子强

D .硫能在空气中燃烧,而氯则不能

8.在1~18号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①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②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9.A 、B 、C 、D 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1、4、5、7。已知B 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A 、C 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D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酸。;

⑴A、B 、C 、D 分别是 、 、 、 ;(填元素符号) ⑵A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⑶C、D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写化学式,并用“<”或“>”表示强弱)。

参考答案:

1~7: A 、C 、C 、D 、C 、C 、B

8、Na 、H

9、Na 、C 、P 、Cl ; 、 ;HCl>PH 3 5.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元素周期律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会考考纲:

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

2.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B )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A )

4.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学习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重要作用与价值(A 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2 8 1 +11 2 8 5 +15

教学重点: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至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2.进行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②族

练一练:找出氯、硫、钠、铝,氖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所在的周期和族),分析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的关系。除氖元素外,其他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

①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氯:第 周期、第 族;硫:第 周期、第 族;钠:第 周期、第 族;铝:第 周期、第 族;氖:第 周期、第 族

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关系是: 。

活动与探究:下表是Ⅻ A 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

周期 ( 个横行, 个周期) ______( 个) 第1周期(共 种元素) 第2周期(共 种元素) 第3周期(共 种元素)

第4周期(共 种元素)

第5周期(共 种元素) 第6周期(共 种元素) 第7周期,目前发现 种元素) ______( 个)

______( 个) 族

( 个纵行, _个;用 表示 ) 个;用 表示 )

族( 个,共 列) 族( 个,共 列)

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1.你认为Ⅻ A 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变化有什么规律?

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有何变化? 问题解决:

1.Ⅻ A 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

,非金属性 。 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 ,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练一练: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问题解决:

①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界线

②在图中4个箭号旁的方框中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③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符号(放射元素除外)。

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9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预测其;

②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如等;

③在过渡元素(和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3.小结

4.巩固练习

1.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的()

A.最外层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B.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C.次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D.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2.元素X的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种元素位于周期表的()A.第4周期ⅢA族 B.第4周期ⅦA族

C.第3周期ⅣB族 D.第3周期ⅣA族

3.某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2个电子,该元素是()

A.一定是IIA元素 B.一定是金属元素

C.一定是正二价元素 D.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4.同主族相邻周期的A、B两种元素所在周期分别最多可排m和n种元素,且B在A 的上周期,当A的原子序数为x时,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A.x―n B.x+m C.x―m D.x+n

5.紧接在氡下面有待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是()A.109 B.118 C.136 D.137

6.下列内容决定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①质量数决定于;

②原子序数主要决定于;

③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

7.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

①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②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③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名称为,该物质在无色火焰上灼烧时火焰

色。

8.A、B、C、D、E

已知A元素能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AO2,AO2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

且A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位于第周期、第族,A的氧化物除了AO2外还有;

D元素的符号是,位于周期、第族;B与氢气反应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E单质的化学式,与C具有相同核外排布的粒子有

(至少写出两种)。

9.主族元素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A、D同主族,B、C在同一周期,A、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少2个,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A、B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以体积比2∶1完全反应,生

成物在常温下是液体。此液体与D 单质能剧烈反应生成A 的单质。所得溶液中含有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 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元素符号A____,B____,C____,D____。

②写出B 单质与D 在加热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化学式 。 ③写出一种有A 、B 、C 、D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参考答案:1~5: D 、D 、D 、AC 、B

6、原子核(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7 ;第三周期第ⅥA 族、第三周期第ⅠA 簇;硫化钠、黄 816、三、ⅥA 、AO 3、F 、第二、ⅦA 、H 2+Cl 2

点燃

2HCl 、I 2、K +(或Ca 2+、Cl -、S 2-

)

9、H 、O 、C 、Na ;2Na +O 2 △

Na 2O 2;NaHCO 3

5.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3)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6.布置作业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课

一、基础知识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各种元素,按 排成横行;再 排成纵行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 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共 个周期( 、 、 短周期; 、 、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2.族:

①由 构成的族,叫做主族; 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②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 族到 族10个纵行,包括了 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 ,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③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共18个纵行( 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 族;一个 族( 、 、 三个纵行))。

元素周期律1.含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 8 1 +11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苏教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2课时教学设计

1-2 元素周期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核外电排布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钠镁铝的活泼性顺序、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同周期元素化合价上升等,学习归纳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及数据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4.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律。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板书]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1] [问题与探究] 分析1-18号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问题与讨论] 画出一个直角坐标,把1-18号元素的核电荷及其最外层电子数,标在该直角坐标中,然后把这些点逐一用线条连在一起。 (1)、说明你所画出的图包含的信息及化学意义。 (2)、该图能否说明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规律性? [板书] 1.原子序数: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顺序编号。 [思考题] 指出自然界有那些现象具有循环重复的特征。说明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2.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周期性变化: 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增加到8(H→He为1→2)。这种重复在现有全部元素中无一例外。 [问题与讨论] 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把表1-2中各元素的核电荷及其原子半径标出,并用线条连接。把所得到的图与前边所画的图(核电荷--最外层电子数)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原子半径均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 [板书] 元素原子半径,随其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 [问题与讨论] 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标出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核电荷数,并用线条将各点之间连起来。所得图与前边二个图做对比,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主要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 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运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表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你对上述规律中“各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如何画? 问题解决:1. 2.你的理解是: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微粒质量/kg 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C -27-19质子 1.673×10 1.007 +1.602×10 -27中子 1.675×10 1.008 0 -31-19电子9.109×10 1/1836 -1.602×10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 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31?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kg ?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

苏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教案全册

课题: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2.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演法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 [讲述]一、化学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燃素化学时期(1650年到1775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二、化学与人类进步 1.化学的历史功绩 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 东汉永元五年的木简 毕生的活字印刷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 2课时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生:看书、讨论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离子键-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设计

第1课时离子键 目标与素养:1.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3.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一、化学键 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离子键和共价键是两种常见的化学键。 二、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的形成(以NaCl为例)及概念 (1)图示

(2)分析 (3)概念: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4)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2.离子化合物 (1)概念: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类型 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等; 绝大多数盐:NH4Cl、Na2SO4等; 强碱:KOH、NaOH等。 (1)常见的哪些元素易形成离子键?形

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离子键中的静电作用?能否说离子键是“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提示]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形成离子键,一般位于周期表中为ⅠA、ⅡA 族的金属元素与ⅥA、ⅦA 族的非金属元素。形成过程为 ?????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 ??? ??M ――→-n e - M n + N ――→+m e -N m -―――――→吸引、排斥达到平衡 离子键 (2)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静电吸引即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静电排斥即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的排斥作用。 三、电子式 1.概念: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叉号)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2.电子式的书写 (1)原子的电子式:氢原子H·、钠原子Na·、氮原子 、氯原子 。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是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其电子式就是其阳离子符号,如Na +、Mg 2+等。 (3)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氯离子 、氧离子 。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氧化钙、硫化钾。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高中化学 专题3 第2单元 第4课时 糖类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4课时糖类 目标与素养:1.知道糖类的组成、重要性质和主要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认识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3.能够设计实验确定淀粉水解的产物及水解的程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糖类的组成与物理性质 1.组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物,其组成大多可以用C n(H2O)m表示,过去曾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2.常见糖类物质 种类组成 物理性质 色态水溶性甜味 葡萄糖C6H12O6白色晶体易溶有 蔗糖C12H22O11无色晶体易溶有 淀粉(C6H10O5)n白色粉末不溶无 纤维素(C6H10O5)n白色固体不溶无 多糖。 二、葡萄糖的性质 1.生理氧化 1 mol葡萄糖缓慢氧化放出 2 80 3 kJ能量,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 803 kJ·mol-1。 2.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最终试管底部产生光亮的银镜 实验结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3.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管内产生了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 4.在酒化酶作用下,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 6H 12O 6――→酒化酶 2C 2H 5OH +2CO 2↑。 三、淀粉的水解反应及糖类的用途 1.淀粉的主要性质探究 (1)淀粉溶液――――→滴加碘水现象:溶液变蓝,结论:淀粉遇I 2变蓝色。 (2)淀粉溶液―――――――→加入硫酸溶液△(4~5 min ) ――→冷却溶液――→分装 →若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 在上述实验中,H 2SO 4的作用是催化剂,加入NaOH 的作用是中和水解液中的H 2SO 4,使溶液呈碱性条件,便于检验产物。 (3)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2.糖类的用途 (1)葡萄糖:用于制镜工业、医药、糖果制造业。 (2)淀粉:人类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能量,生产葡萄糖,酿酒。 (3)纤维素:生产葡萄糖、制造酒精。 淀粉和纤维素制酒精和醋酸的反应流程如下: 淀粉(纤维素)―――――→一定条件水解 葡萄糖――――→酒化酶 酒精―→乙酸。 在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时,为什么要先加入NaOH 溶液?

(完整word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 蔡本松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得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得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得原子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得电子排布规律得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得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得复杂性与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得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就是构成原子得各微粒得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得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解决: 1.原子就是由、与三部分构成得。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就是由与之与决定得。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得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就是静止得,而就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得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得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得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得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得核外电子就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得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得一些数据,请您总结电子运动得特征 ①核外电子得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得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得特征就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得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得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就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得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得规律 思考与交流:瞧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就是从能量得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得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得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与15号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得递增而呈现出得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得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