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摘要:我们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时时刻刻都与微生物共舞,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了解微生物,让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利害关系

在谈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昵?一提到微生物,人们就说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是微生物昵?微生物就是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通称微生物。它大致分为细菌、.真菌、病毒。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管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还是我们体内都有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不光分布广,而且种类繁多,数目庞大,让我们无法想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微生物打交道,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到底微生物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昵?实际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两个方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一、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物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食物。我们每天吃的很多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包、泡菜等食品。我们喝的营养丰富的酸奶;各种酒类-调味品中的醋、酱油它们都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制作出来的。还有我们吃的营养丰富的菌类,如各种蘑菇、木耳,银耳。还有药用价值的灵芝,冬虫夏草也都是微生物。

但是,微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负作用。比如:肉、蛋,水果等食物,如果保存不当,就会腐烂、变质。还有以丝、毛为主要原料的衣物,夏季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这都是细菌、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造成的。

二、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在人体肠道中有很多微生物,其中要有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生活在人的肠遭中能合成核黄素,维生素k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在医药方面,自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类药物的诞生。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紊、庆大霉索、卡那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这些药物都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抗菌类药物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得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得以有效治疗。

为了预防一些由于感染某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生物学家们利用病毒制成病原疫苗,通

过接种疫苗来控制人类的疾病。现在的很多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使这些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能流行开来。如:乙脑、流脑、乙肝,脊髓灰质炎等。

科学家尝试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

但是,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而且大多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例如:解放前曾肆虐的鼠疫、霍乱、疟疾等,2003年引起人们恐慌的SARS,还有近期部分省份新出现的手足口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虽然微生物的个体小,但是威力却很大。fl 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我国在解放前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随着科技、医疗条件的提高,我相信由这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不再肆虐。

三、微生物与农、牧

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腐生性微生物能将人、畜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分解,并能转换成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养料。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植物就会由于没有充足的营养物质而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有的微生物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含氮物质。这样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施肥量。如根瘤菌。

有的微生物能杀死农林害虫。如:苏云金杆菌,可使菜青虫生病而死亡。有的病毒可以防治一些农林害虫。人们把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的基因转入到植物体上可以培育出来具有抗虫功能的农作物新品种。如:抗虫棉。利用这些微生物防治农林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但是,有的微生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烟草花叶病、水稻矮缩病都是病毒引起的。有些微生物会使动物患病。如: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四、微生物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中水域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以前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景象再也看不见了。很多河流都变成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河。有些水域会出现赤潮。这都是水域受到严重污染的结果。水域污染治理的方法很多,在众多的污水、废水处理方法中,生物学的处理方法具有经济方便,效果好的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有些微生物能将水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气体。将含氮有机物分解成氨,硝酸等物质。将汞、砷等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盐在水体中进行转化,以便回收或除去。在以后的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既能够使农民增收,

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什么是生态农业昵?实际上就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将农作物的秸杆以及人、畜粪便等有机物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用来做饭和照明的。沼渣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机肥料。生态农业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这里微生物甲烷菌是功不可没的。

五、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腐生性微生物会把这些动植物遗体分解,并能转换成植物能吸收和利用的养料从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试想,自然界中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那么地球上的动植物遗体早就堆积如山了。那么我们人类将会由于没有生存空间而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繁衍。

微生物种类多的惊人,科学家研究发现,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的种类,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微生物我们对它们还是一无所知。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将会认识更多的微生物,让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再侵犯人类,不再给人类带来灾难t让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微生物更好的为人类服务,那么我们学习,研究和利用。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专业班级:制药类11班姓名:甘青玉学号:20108094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微生物,让微生物给我们带来最小的伤害和最大的益处。 关键词:疾病、青霉素、健康、菌群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000000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

2015 微生物与人类课程论文格式

注意:蓝色字体为考核要求,请在打印时删除。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科学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33 姓名:周晨阳 学号:201311621332

微生物与生活 摘要:微生物的分布很广泛,虽然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们也常常使工业器材受到腐蚀,使食品及原料腐败和变质,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本文在此就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意义及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活健康疾病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1 1.1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1.2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1.3 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姓名:骆泽钰学号:20152240113 院系:物理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摘要:微生物是我们对于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还有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卢剑2005 微生物防腐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科学 [2] 杜瑛2010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科技 [3] 陆建中,林敏,邱德文2007 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4] 唐珊熙1996 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 岑沛霖,蔡瑾2000 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6] 韦革宏,王卫卫2008 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7] 邓紫筠2006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农业与技术 一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

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幫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時,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內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微生物对人类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传染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我们再熟悉不过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餐具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在人类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与病毒再做斗争,进而使医学不断进步,不断发达。虽然人们在不断与病毒做斗争,但是由于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即使人们治愈了以前的疾病,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还能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产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微生物与人类——小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清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创建之前,人类曾长期处在“身在菌中不知菌”或“微盲”的无知状态。这从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严重瘟疫而大批死亡的惨痛事实就可充分说明,例如鼠疫、天花、肺结核、流感、痢疾和梅毒的大流行。直到今天,多种新发传染病还在疯狂的残害人类,例如艾滋病、萨斯、禽流感、疯牛病等。在人类历史上因传染病的大流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大大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物种的人类,也可以因为微生物的肆虐而变得虚弱不堪。所以,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微生物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生长,引起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在我们的体外生长,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引起疾病。如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毒素,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素、黄曲霉素、毒蘑菇等。与产毒素微生物相反,感染性病原或寄生微生物,可以在我们的体表面或组织上生长(有些是专性寄生的)。这些微生物通常从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有时也可以由伤口或动物如蚊虫叮咬等而感染;一旦进入体内,这些病原微生物便掠夺宿主的营养、生长繁殖或利用宿主的合成体系合成病原体自身,可引起宿主动物的死亡或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殖。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另一方面,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工业产品中的微生物也会污染各种工业器材,如金属、仪表、电讯器材、绝缘材料和纺织品等,它们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种种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机物质,因此,都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使之老化变质。铝及其合金制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例如,曾发生过飞机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蚀而漏油。飞机机翼的内铝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蚀。钢铁及其制品因长期与水或土壤接触,受到铁细菌、

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微生物息息相关的,要对微生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让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可以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另外微生物还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如疫病的传播。并且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引起疫病传播的新微生物种类总不断出现。 最近出现的超级病菌就是由于变异产生的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 MRSA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的缩写。1961年,MRSA在英国被首次发现,它的致病机理与普通金黄葡萄球菌没什么两样,但危险的是,它对多数抗生素不起反应,感染体弱的人后会造成致命炎症。在医院里,“肮脏的白大褂”臭名昭著。现在金黄葡萄球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人们从外面带来各种各样的球菌,这些病菌附着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白大褂上,跟着四处巡视,有时掉在手术器械上,有时直接掉在病人身上。在医院内感染MRSA的几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万倍。最令医生们头痛的是,由于MRSA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具抵抗力,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会无限拉长,最终转为肺炎而死。很幸运,至今这种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病菌仍然只在医院里传播。 钟南山教授提到,“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或不动杆

微生物与人类_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论文 人与微生物关系 学院:建工学院 班级:09级工程力学2班 学号:0963125210 姓名:冯玉玺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虫)和无细胞生物(如病毒)三类。 微生物与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微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接触的物体上,我们的皮肤上、消化道内等等,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它们有些是有害的,但也有些是有益的,还有一些是无害无益的。微生物的数量多得惊人,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下面是一些数据: 农田中,每克土壤中的数量:细菌9.8×10^7个;放线菌2.0×10^6个;真菌1.2×10^5个;藻菌2.5×10^4个;原生动物3.0×10^4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 所以,不管是你身边还是体内,都遍布着微生物。于是,有些同学便这么想了:既然我周围的环境我无法左右,那我就“洁身自好”,然后尽量不去接触外界的不就可以了。勤洗手固然重要,但是洗手也要注意细节:

我们知道,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大多数要依赖外界环境某些媒介的携带和传递,才有可能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而“定居”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与各种物品接触的机会最多,故手被视为病原微生物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如在一个家庭或宿舍中,一个患感冒的人,可以通过他的鼻和手把感冒病原传播给他碰过的物体,而这些感冒病原可以在这些物体上存活,如果别人不小心又碰到这些物体,再用手擦鼻子或揉眼睛,这样他也可能被感染。一项研究显示:人在1小时内至少会有3次用手去碰自己的鼻子、眼睛、嘴等部位。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面部皮肤感染、感冒、肠道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通过手—口途径进行传播。因此,饭前使后、接触传染病人或抚摸过宠物后,洗手是必须的一道“工序”。 微生物学家们发现,在人类的皮肤上生活着182种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是人类皮肤的永久居民,另一些则只是偶尔光顾。据统计,人体皮肤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一万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手部皮肤上的细菌,除寄生于皮肤表面外,还存在于皮肤的汗腺、毛囊、皮脂腺内,根据细菌寄生深度不同,通常皮肤上的细菌分为两类:一类为暂居菌,另一类为常驻。 暂居菌位于皮肤表面,是皮肤与其他物品接触时滞留在皮肤上的,这类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变化不定,与每个人接触物品的次数、污染的程度和对手的清洁习惯密切相关。在暂居菌中有一部分是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在皮肤上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足24小时,用肥皂洗手时可将其清除。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 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主要分支之一,是它们发展的先导和基础,特别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健康、资源紧缺、粮食危机等方面,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制氢两个方面论述微生物在环保和能源方面的巨大作用。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大,但目前人类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质能源,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从而造成了能源的短缺。与此同时,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一味的发展,对地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有科学家预测说能源和环保将是人类社会在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

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微生物对人类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公选课课程论文 益生菌与人类健康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人类 姓名:郭传耿 学号:102259002017 学院专业:材料工程学院 成绩: 指导教师:肖顺副教授 提交时间:2011年5月3 日

益生菌与人类健康 【摘要】益生菌,源于希腊语“对生命有益”,他们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关键词:有益;肠道;健康 所谓益生菌就是能活着到达人体小肠,并抑制有害菌在肠道内的繁殖,能促进肠道蠕动,提高肠道机能从而改善肠道环境,增强和保持肠道内环境的自然平衡,对人体健康和免疫系统有着重要作用的一类细菌的总称,也可以说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 一、认识细菌 人体是一个细菌的乐园对于许多人来说,听到“细菌”这个词首先想到让人痛苦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细菌”带给人们的也是很不舒服的感觉,很多人甚至恨不得生活在无菌的世界里。但大多数人还不了解,我们的身体确实上百万亿细菌的乐园。 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菌的乐园。人体中的多数细菌寄居在肠道之中。科学家们估计细菌种类多达500至1000种,这些细菌的基因组数与人体相当,而基因总数则可能是人体的100倍以上。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在我们走来走去工作睡觉的时候,肚子里还带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个体数目庞大,还处在永不停息的更新换代之中。在大肠中,每分钟死亡和新生的细菌多达两到五白万,而在小肠之中,这个数字还要高上10倍。

细菌是人体的一部分。益生菌的活动给人类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分解一些人体不能消化的纤维,合成一些人类健康必须的维生素,协助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等等。而致病细菌,就是细菌中的恐怖分子。只要它们进入人体,突破了人体的防御抵抗体系,人体就会生病,最坏的情况下甚至死亡。 二、认识益生菌 一百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Metchnikoff)注意到保加利亚的农民比较健康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他们所食用的发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细菌,这就是益生菌概念的产生。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学研究逐渐认可了这个概念,认为补充足够数量、适当种类的活细菌,有助于人类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等等。因此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人体许多健康问题都是由肠道失衡引起,决定因素是微生态的平衡,可通过使肠道菌群重新达到生态平衡来实现缓解与治疗的目的。比如腹泻、便秘等肠道综合症状,证明使用特定的经临床证实的益生菌可有效地进行治疗。虽然益生菌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功效,但这些不同的功效高度依赖于“菌株的特定性”。也就是说,通过大量和长期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某个特定的益生菌株具有某种明确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也必定有同样或相似的功能。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还能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产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发生感染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人体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能抵抗病原微生物。寄居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还能向宿主提供必须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1)

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学号:14111206 姓名:龙长文 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与食品、医药卫生、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来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食品医药卫生 引言比起搏击长空的雄鹰和遨游大海的鲸鱼,微生物对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除了生病 的时候,平常很难会想起它。实际上,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绝不比高等生物疏远,甚至更加密切。微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清洁环境并使土壤肥沃,他们在食品工艺学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维生素。它们能够在体内外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 些甚至还保护我们免受别的有害微生物的侵犯,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有些微生物也会对我们的身 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贡 献潜力,都有着光辉的记录并将继续创造者新的功绩。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 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所以现代微生物学时一个具有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科,它对食品、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 你能够想象依靠微生物解决温饱问题吗?你能够想象细菌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食品吗?随着 人类的基因图组绘制的日趋完善和克隆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面所提出的假想真的有可能在某天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微生物有可能帮助我国过农业关。”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使人类告别向土地要粮的历史。 当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只是有利的一面。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一些微生物对生产和健康的影响较小,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一些情况下有利于生产和健康,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利于生产,有害于健康。 我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品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生产的。如食醋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发酵乳制品是用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啤酒是以优质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为辅料,经过制麦、糖化、啤酒酵母发酵等工序酿制而成的一种含有二氧化碳、低酒精度和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像这类食品还有很多中,可见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微生物的污染。 二、微生物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快速检测技术来检测食品受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如:气相色谱法、“既用胶”测定法、以生物化学手段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活细胞计数检测、PCR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流式细胞术FCM和基因探针技术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等。微生物在食品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性,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不仅对食品造成损失浪费,同时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益亦有害。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新的研究、新的技术完成有害到有益的转化或是将有害方面减少到最小,从而使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