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2009.9体育文化导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雷震 龙佳怀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现状。提出:确保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逐步转变儒家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转变国民教育观念;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立长效监督考评制度;抓住后奥运会的契机,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宣传,营造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开放;健康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学校体育探索素质教育的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在积极探索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更新,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的理论和成果不断出现,学校体育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差等。

一、学校体育发展历程

(一)从文革混乱状态到工作的全面回复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1.时代背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学校体育遭到极大的破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体育教学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此时,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富余,高考制度开始恢复。

2.学校体育政策法规。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生体育卫生工作交流会,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暂行条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规格和要求,使得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1982年8月27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在各级学校全面实施。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使得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3.学校体育科研。此时学校体育科研得到重视,学术气氛活跃。1986年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并举行了多次全国性论文研究会,并与日本、韩国举行多次研讨会,打破了体育学术的封闭状态,成立了十几所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并创办了《中国学校体育》、《体育导刊》等杂志,为国内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对体育课程中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提供了舞台。

1978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于建国后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性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初步摸清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制定中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修订体育锻炼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981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大、中、小学校设立健康卡片制度。三部委于1985年又进行全国规模学生体质调研,发现学生体型出现身长体轻的现象,即身高增长快,体质增长不明显。同时,规定每3年一次小样本检测,每10年一次大样本体质调研,这都对学校体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着重要意义。

4.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是“体质教育论”,先前的体质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明显,体质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学校体育的评定标准,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接着是“双基”教学思想,这些都是“注入式”、“传习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对教师教的内容机械地做出接受,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8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界开始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1984年湖南汩罗率先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早期探索。

(二)稳步推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1.时代背景。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也是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各种前期准备。国民经济维持在6%~8%的增长速度,中国开始逐步进入耐用消费品时

75

代。政府获得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大都投向城市,如城市教育、城市学校体育。到90年代末,全国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扫尾阶段。当然,政府机构和法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完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农民收入偏低,税费重。部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

2.政策法规。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条例》规定,我国的中小学校到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要开设体育课并作为必修课。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为了保证《条例》得到更好的实施,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80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1993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素材和准则。

为了研究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五部委在前两次测试的基础上,于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统一抽样的大规模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在1995年以前速度、力量等素质持续有所提高,但耐力和柔韧素质有所下降,儿童肥胖率有所增加。到2000年我国学生更是在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素质方面全面下降。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用法的形式肯定了学生的权益和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依据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讨论稿)》中的有关安排和精神,原国家教委拟定了《体育两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旨在更有效的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完成多元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两类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教学指导思想。稳步推进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技能体育、体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多元并存。上述提到的体育两类课程改革及(中发[1999]9号)文件,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此时,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展开。

(三)深化改革时期(21世纪初至今)

1.时代背景。步入新千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中央宏观调控下,GDP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在9%左右,居民收入随之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大。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税取消,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不减,学生升学压力仍不减。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家投入重点偏向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工作进展缓慢。

2.政策法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议》(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通知,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地位及作用开始显现。

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开始实验,新的课程目标把过去大纲定位的三大块目标与任务,即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道德品质三大目标,化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五个领域之下又各自被分为6个水平。

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加快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新《纲要》提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三自主”选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事实上,“三自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部分学校试行,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该方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面实施。2006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大会同时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分三部分内容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了20项要求,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学校体育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文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南,也是我国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3.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学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表现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三维健康观和发展动态的健康观,与其相应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总体上,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向和关注广大学生的生命生存质量。

二、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76

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开设达不到课程标准,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是87.2%,毕业班体育课时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甚至没有体育课,体育课被改上其它课也不少见。普遍重视智力教育,在升学、考试指挥棒指挥下,教学中过度学习、强化学习,不考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很少有时间去主动锻炼身体,每天锻炼1小时只是口号,幸福生活一辈子太遥远。学校体育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落实难。

(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短缺

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约40多万个,器材达标率中学46.29%,小学33.70%。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影响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专职体育老师数量少,2001年,不完全统计全国专职体育教师约37万多人,如一所1千多名学生的农村基层学校,只有1名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工作量大,且待遇偏低。

(三)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效率不高

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学生肥胖检出率增加,近视眼检出率高居不下,初中生比2000年上升了8.7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肺活量、耐力、速度、力量身体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学校体育工作效率与学生体质健康改善不明显。若按一般常规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也带动国民体质的快速提升,如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青少年生长发育、体质水平连续增长。这是我国学校教育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观念更新太快,但体育教学实践操作跟不上,学校体育新的理论研究丰富,而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相对偏少。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五大学习领域”的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楚;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偏离了方向;对教学方法的轻视和对教学改革的误导,导致体育课成了游戏课。以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的理念难以操作,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性质把握不准,对体育课目标、改革的方向不清晰等。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城市好于农村,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学校好于中学和小学。

三、对策与建议

(一)确保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体育教学战线上奋斗着,然而,从2006年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得知,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在下降,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健康受遗传、营养、卫生、学业负担、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教育因素、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

锻炼很重要,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学校体育教学效率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我认为就像治病时对症下药一样,药量的问题,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对了,运动量、运动负荷的大小控制的如何,一节课的负荷和密度与课的类型、内容有关,平均为25%~35%,只有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教学中不应只强调快乐体育,而应同时重视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付出辛苦的基础上体验成功。不是只要“健康第一”下的平安体育课,而是正常的有汗有痛的体育课。各地各学校要想方设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形式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二)逐步转变儒家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

儒家文化深深制约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和”为贵、重文轻武的思想,传统的自律、责任、服从教育孩子的方式,培育出的大都是爱好静的、尊重传统的、好面子的、顺应型的孩子,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的运动欲望,也制约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这一点只有靠社会、家长逐步转变儿童教养方式和方法,减少“和谐文化”、“面子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消极影响,增加“个性文化”、“篮球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积极影响。

(三)提高落后的国民教育观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有增无减,使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像学生说的,“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即使运动起来也是一时的兴趣,怕吃苦,不能坚持下去,达不到锻炼效果,从而体质下降,当前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降,必须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家长要提高落后的教育观念。必须逐步改革当前教育考试制度,如果学生、家长、学校整天还是围绕考分转,那么,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很难扭转。

(四)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粥”,学校体育教学,若缺少常规场地器材,那么教学成效将大打折扣,国家应加大经费投入,逐步配齐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同时配齐短缺师资。中央7号文件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另外,尽快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正确的学校体育考试机制,将能大大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五)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力军,课改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一支忠诚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要总结经验,完善体育教师培训制度,改进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近,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已经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不久,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问世,那时,体育教师将有纲可抓、更好组织教

77

78

学。同时,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特别是体育教学实践操作性研究,提高一线体育教学的效率。

(六)建立长效监督考评制度

监督和制度越完善,社会就越文明和进步,同样,学校体育工作也要有完善的监督和考评制度,上级到基层督导检查,不应是座谈式,而是看一线的工作具体落实情况,从学校体育分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到体育经费的使用,从学校校长到体育教师的工作落实情况。对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考核和评比,好的给予表扬,只有各方面互动起来,学校体育工作才能搞得又快又好。

(七)抓住后奥运会的契机,发展学校体育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我国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取得金牌数第一的优异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51次在赛场上奏响,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他们社会价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要以北京奥运会为载体,大力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让青少年充分领略体育的魅力和价值,把对奥运的热情转化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行动中来,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自我体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彻底改变原来的态度,把体育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将会成为终身体育者。

另外,要抓住后奥运会时期,举国体制的暂时削弱,国家将对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倾斜投入的契机,把学校体育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搞上去,从而更好的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

(八)加大宣传,营造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便》[M]. 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 2002:115~118.

[2] 舒盛芳.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和问

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4):33~36.

[3] 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学校体育, 1996

(4)25.

[4] 季浏. 《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0~33.

[5]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6~69.

[6] 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

示活动综述[J]. 中国学校体育, 2008(10):12.

[7] 刘海元.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 2008 (5):7~8.

的丧失,因此,各国都对雇佣合同的期限进行了限制。如巴西《贝利法》第30条的规定,职业体育运动员合同的最短期限为3个月,最长期限为5年,超过5年的合同即告终止。我国对体育雇佣合同期限的限制则很少,即便存在也只是规定了合同最短期限而没有关于最长期限的强制性规定, 如《中国足球协会运动员身份及转会规定》中的第35条就规定:永久性转会双方应签定两年以上合同,但并无最长期限的规定。这种训练单位与运动员签定长达十几年的合同、甚至签订有始无终合同的做法,会严重侵害运动员的人身自由和合同自由权利。

此外,就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封闭性特征与体育雇佣目标的多样性特征来看,两者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正是体育雇用目标上社会目标的突出,致使雇用方在体育雇佣关系的调整上所兼顾的利益较多,并不能完全按

照效益原则或经济目标对雇佣关系进行断然决策和最优调开放式契约封闭式契约

社会目标导向 经济目标导向

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特点示意图

整。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特征可以用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特点示意图表示。

明确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雇佣关系的经济目标导向,实现从封闭型雇佣契约向开放型契约的转变,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在沿用我国现行《劳动法》、《全国运动员交流管理办法》(试行) 等相关法规调整体育关系、创建体育市场的同时,尽快建立专门的体育雇佣法来调整规范我国体育雇佣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 颜元民.体育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王洪潮.体育科学论丛[M].成都:成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 范姣艳:国际法视角上的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J]. 中国劳

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2(25~27).

[5] 夏群佩,王新平.如何区分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J]. 中国劳

动, 2004,9(57~58).

[6] 魏峰,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

学报, 2005, 8(5): 82~89.

[7] 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8(1018~1020).

[8] 向勇,周西宽.体育社会功能的哲学话语[J].体育文化导刊,

2004,12(32~35).

[9] 梁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议草案)第446条[C].

《民商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525.

(上接第74页)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 一、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实状况 (一)我校体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 体育工作,改革体育考试内容和形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开展了大量而富有创意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展现出喜人局面。 (二)我校体育教育水平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体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方面发展”基础思想,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稳步推进,老师教学方法正在不停改善,教学能力在不停提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不停丰富,教育科研水平不停提升。不过,老师对新课程了解能力和实施水平有待深入提升,老师专业化水平落后于体育发展要求。 (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有待改善,我校体育设施、设备得到部分改善,但和学生需求和课改要求相比,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仍是我校体育教育发展关键障碍。 二、-体育教育发展计划 针对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实状况,依据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紧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特制订(-)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体育老师素质为关键抓手,坚持健康第一基础理念,主动改革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体育新课程试验,不停创新体育活动方法、方法,全方面提升我校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全方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全方面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础形成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 价体系;创新机制,不停提升体育老师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方面提升,全体学生基础形成良好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含有良好身体素质。 (三)关键任务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天天一小时锻炼时间。 2、全方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停优化体育老师队伍结构,经过多个渠道、多个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方面提升体育老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全方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制订我校体育新课程年度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点、和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主动加强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4、加强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深入规范老师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5.、建立起多个形式课外文体活动爱好小组,丰富学生课外文体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深入改革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组织方法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升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爱好和身体健康水平。 6、主动训练,提升我校体育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认真处理好普及和提升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内校外多个形式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 一、古代学校体育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 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 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幻灯片4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5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发展概述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体育和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和教育从来就有紧密联系。体育作为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和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始人类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去实现的。教育和体育的原始形式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了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备邻国侵袭,统治阶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视对贵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体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内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中国周朝为奴隶主子弟设立的学校中,也很重视体育,“六艺”教育中的“射”和“御”都属于体育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体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其内容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相对减少,这主要是重文轻武思想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和影响。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体育的内容。西欧世俗封建主骑士教育的“七技”(击剑、投抢、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主要内容都属体育。 近代体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实验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体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增强社会成员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体育作为教育的组织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趋势,如体育教育义务化、体育设施开放化、体育方式多样化、体育手段科学化等等。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积极的因素。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一生的健康打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的调查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深入人心,全国各大中小学也逐渐开始重视学生们的体质与发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完善中,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也有很大的改善。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措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学生人人享受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奋斗目标。中小学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体育课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想要达到体育课程所要求的目标,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到潜意识里将体育当做自己人生发展的方针,最后到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过程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体育只是被当做了一门和数学生物一样的应试科目,体育教师也只是助学生们通向中学大学的过路客,更悲观的是,体育只是作为一门副科,并不受家长与学生重视,所以在国家号召改革体育事业之际,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我研究的是我所在的城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中小学,有振华小学,顺德第一中学,顺德实验小学,华侨中学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 一.性别,年龄的现状分析

表1 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比例 年龄(岁) 人数(人) 比例(百分比) 20~30 144 48% 31~40 114 38% 41~50 33 11% 51及以上 9 3%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当前从事体育事业的教师的年龄与性别比例极不平衡。30岁以下的教师144人,占48%;31至40岁以下的教师114人,占38%;41至50岁的教师33人,占11%;而51以上的只有9人,占3%。年轻教师偏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偏少,一方面年轻教师偏多从发展趋势来看是件好事,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敬业精神不够,专业钻研能力较差,教学经验不足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0 20 40 60 80 100 女教师类别2图1 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比例 系列2系列1

学校体育学试题集

1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 发展概况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体育 2.大众体育 3.竞技体育 4."六艺"(西周) 5."六经" 二 填空:(每空0.5)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 )年 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 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 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 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 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 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 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 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 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 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 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 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 () A :50年 B :100年 C :150年 D :200年 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 :礼乐 B 书数 C : 诗易 D :射御 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 () A :秦 B :汉 C :唐 D :宋 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 A :乾隆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颜元 10.“体育科”最早出现于 () A :1903 B :1913 C :1923 D :1933 11.《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恽代英 D :颜元 12.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 A :1950 B :1956 C : 1957 D :1958 13.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 :1955 B :1956 C :1957 D :1958 14.《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年份是 () A :1977 B :1978 C :1979 D :1980 1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 () A :1990 B :1991 C :1992 D :1995 1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场外性 B :竞技性 C :技术性 D :基础性 四.双项选择(每小题1分,答错扣0。5分) 1.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是 ()()

浅析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3344089.html, 浅析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康丹丹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愈来愈受党和政府的重视。这促成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诸如师资力量及师资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获得一定进展、学生的体育素质有较大提高等。但是,与世界上体育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学校体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学生普遍体育意识淡薄、学校体育地位受重视程度较低等。笔者在本文试图根据上述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促进学校体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问题对策 学生身体素质及其涉及的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有序的学校体育正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生活质量的基础或必要条件。因此,党和政府在资金及政策等方面给予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也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据2011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其中7-12岁小学生为40.89%,13-15岁初中生为67.33%,16-18岁高中生为79.20%,19-22岁大学生为84.72%。同时,我国有较大比例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城市学生肥胖率持续增加等。因此,全面反思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显得极为必要。 一、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经费不足,体育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制约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体育经费不足,而这又直接造成体育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体育产业,2012年当党的十八大更是将文化产业列入核心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体育产业取得了 一系列成绩。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当前体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与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较缺乏,如美国的大学除了满足学校师生的体育运动锻炼及教学雪球外,还经常提供给周围的居民群众,甚至举办一些较大的体育赛事,而在中国几乎不可行,所有较大赛事基本上要修建专门的体育场馆;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二者严重失衡。据资料显示,学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竞技体育经费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思想落后 对于新课改,很多教师还没有领会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教学思想还停留在技能知识的传授层面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而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学科成绩,对小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和个性方面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小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而体育不是必考的科目,很多学校就会减少体育课的课时,这些都不符合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不科学 教学考核的主要评判者是教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判定也基本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而且经常被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十分单一,对学生身体、心理和智力方面没有仔细地分析,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努力也比较忽视,只是采用固定单一的模式和标准对小学生进行判定,这种模式无法对小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起到的是负面作用。 3.教学内容乏味 教师或学校对小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都不够重视,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体育教学的经验和专业要求来要求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百米赛跑、八百米跑或接力赛等项目,但是还有一些老师则采取放羊式教学,让男同学随便踢足球或打篮球,而让女学生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等,形成了小学体育课上学生们自由活动,教师观看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会逐渐让小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规定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点。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评价渗入到课堂的所有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思考和创造,发挥自身的潜力。 2.加强道德品质培养 体育学科属于行动教育范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够体现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培养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还要

如何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如何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论体育竞赛的改革及重要性 分盐中学周琼波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如何促进学校体育发展谈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另外,《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学校体育现状反馈的社会现象

学校体育现象反馈的社会现象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出台以后,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迈向了一个新阶段,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体育原来的课程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新的形势为改革的契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以及素质结构内容的多面化和多层次。利用学校体育多功能和多形式,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如何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则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当我们面对任务和职责的时候,又发现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纯在的诸多问题,值得社会深思、教师深思、家长深思、学生本人深思。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基本要完成一下的内容: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能技能。二、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效率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

生活方式。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上几点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但就是如此重要的内容恰恰较难完成。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一下几点,望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一、当前,由于理论上对体育的人文性隐性课程的重视、建设、开发远远不足,没有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人文需求,对显性课程重视和对隐性课程忽视。通过对各方面的资料分析,有65.87%的管理者和63.94%的教师还有51.61%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认同率不高,各个方面对教学的投入也感到有些不足,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不好。由此可见,体育工作者应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传统的“灌输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在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工作领域发挥自身优势。 二、学生自身的认知不健全,在调查学生问卷的时候,有97.5%的学生认为体制体能锻炼是徒劳的,在做无用功。所谓的体育课就是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活动”。没有任何约束和课程任务。反之学生会觉得“累”,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感。学生由于自身的意识形态不够健全,不能正确的认识体制体能锻炼的重要性,所以造成课堂不积极,态度不认证。到了初三的时候开始知道要考试,才临时抱佛

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规划

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发展规划 一、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发展现状 (一)我校体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改革体育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开展了 大量而富有创意的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呈现出喜人局面。 (二)我校体育教育水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 我校体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基本思 想,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改善, 教学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教育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能力和实施水平有待 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落后于体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有待改善 “十五”期间,我校体育设施、设备得到一些改善,但与学生 需求和课改要求相比,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仍是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障 碍。 针对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根据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 快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教育(2006-2010)发展规划。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体育 教师素质为主要抓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积极改革学校体

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体育新课程实验,不断创新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我校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形成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主要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全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制订我校体育新课程年度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点、与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积极加强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4.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5.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外文体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一步改革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 一、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校体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改革体育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开展了大量而富有创意的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呈现出喜人局面。 (二)我校体育教育水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体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改善,教学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能力和实施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落后于体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有待改善,我校体育设施、设备得到一些改善,但与学生需求和课改要求相比,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仍是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2010-2015体育教育发展规划 针对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根据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为加快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特制订(2010-2015)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为主要抓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积极改革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体育新课程实验,不断创新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我校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形成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主要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全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学校体育发展史复习题讲课教案

学校体育发展史复习 题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成均和庠)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 基础。 2、从公元前720年开始,斯巴达人在140年间,一直在奥林匹克祭神竞技会上保持优势,便是(体育训练制度)带来的结果。 3、巴泽多(JohonnBasedow,1724—1790),德国18世纪泛爱主义教育家。巴泽多受卢梭的影响极力推崇自然主义教育,于1744年在德绍创办了一所(私人学校)。 4、菲特(GerhardAntonVieth,1763—1836)于1794年至1795年间相继出版了(《体育百科全书》)1~3卷。 5、(古茨穆斯)(JohannChristophFriedrichGutsMuths,1759—l839),德国体育教育家,从1786年起担任司尼芬撤尔泛爱学校的体育教师,任教长达50年。 6、中国: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该章程中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都设“体操科”(体育课)。 7、学校体育以体操为主要手段,主要有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而(英国 学校体育)却以户外运动和游戏为主要手段,形成了近代体育教学内容的三大 基本体系。 8、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 —1778)的巨作(《爱弥儿》)讲的是一个按照全新的教育原则,使 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将一个贵族子弟培养成自食其力、身强体壮、勇敢刚毅、 心地善良、能独立思考的人的故事。

9、健美性体操的鼻祖是曾经当过演员的法国人(戴尔萨特)(FrancoisDelsarte,1811—1871)。他的第三代后继者———邓肯家族把该流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10、(篮球)是春田专科学校(SpringfieldCollege)的一位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J.Naismith)为了安排冬季的室内活动,于1891年的深秋发明的。 二、选择题(单选或者多选) 1、古奥运会最初的时间是(一天)。 ①一天②三天③五天④七天 2、在国际赛场使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来的是(吴传玉)。 ①郑凤荣②吴传玉③容国团④陈镜开 3、下列运动项目源于美国的有(篮球排球棒球)。 ①篮球②排球③网球④棒球 4、古代奥运会是从(前776年)年正式开始的。 ①前576年②前676年③前776年④前876年 5、属于我国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有(礼御书)。 ①礼②御③诗④书 6、我国的《体育锻炼标准》,是模仿(苏联)的体育制度。 ①瑞典②苏联③德国④日本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讲解学习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现端倪,其中“骑士七艺”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相似,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 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3、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的标志是由德国的德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等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史称德绍五项 4、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5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二简答题 1、简述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的特点 答: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教学原则上采用凯洛夫的五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 2、简述21世纪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答:(1)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额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之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心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填空题 1、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 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

学校体育发展规划 一、我校体育教育发体现状 (一)我校体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改革体育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展开了大量而富有创意的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表现出喜人局面。 (二)我校体育教育水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 我校体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稳步推动,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持续改善,教学水平在持续提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持续丰富,教育科研水平持续提升。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水平和实施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落后于体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有待改善 近几年,我校体育设施、设备得到一些改善,但与学生需求和课改要求相比,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仍需增强,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仍是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针对我校体育教育发体现状,,为加快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体育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体育教师素质为主要抓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积极改革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大力推动体育新课程实验,持续创新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我校体育教育水平,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全面推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形成适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体系;创新机制,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基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主要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全面增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持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升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制订我校体育新课程年度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点、与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积极增强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4.增强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5. 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外文体生活,促动学生自主发展;进一步改革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升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6.积极训练,提升我校体育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升的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展开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7.提升我校体育教育装备、设施配置水平。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增大学校体

正确把握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正确把握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切实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校体育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当前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或者说是最根本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之一)。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历来是极为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多年来一直是把它视为国民素质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建国之初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毛主席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随后,我们在全国搞了《劳卫制锻炼标准》。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我国编制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了达标活动;2007年,首次,直接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专门文件,再次强调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届的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在中央的综合文件中提出:“深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学校体育人认真学习、思考和领会的。 所谓健康:就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和谐状态。

所谓体魄强健:体,是指身体的形态和机能;魄,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的综合状态,就是形态、机能之外的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素质的特征。体魄强健,是身心健康基础之上的更高要求。 多年来,各地在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由于缺乏管理规范和基本制度的保障,学校体育工作遇到了诸多困难。目前从总体上看,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写起来重要,执行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从85年——2010年,连续25年,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态势,近几年虽有所止跌,现仍未明显改善)。相当的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查相似度20%,14年50%)。“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得到根本落实,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制度建设急待加强,学校体育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现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视力上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的运动不足和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所导致,但根子则在我们的教育认识和教育管理体制上。亿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层面,是高度重视的,是有明确要求的,广大的有良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忧心的。问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基础: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回顾: 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骑士七艺”: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锋): “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

学校发展体育的使命

学校体育的使命与发展 作者:李俊匡留仁孔华唐俊张也 关键词:体育健康生命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开展学校体育,并不是简简单单字面上理解为在学校里面开展体育课那么表象化,它必然要有一个宗旨。作为称职的体育工作者不能让学生害怕体育和讨厌体育,这样的体育课是很失败的。而“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这样的体育课也根本不是真正的体育课,更不能称之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该是让学生都融入到体育中,喜欢体育并且热爱体育。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种种因素使得我国部分学校体育的开展无法达到“真正的”学校体育,也就是“理想的”学校体育的水准。学生无法从中得到健康、快乐和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所以,我国目前部分学校体育的开展正面临着很多问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表示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质调研,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对这样严重的问题,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都有一定责任。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考名校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在学习高考文化课上。当前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下,对学校来说,升学率仍是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如果一旦出现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一般的话,有可能会出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的现象。开展体育活动,费时、费力、费钱,学校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一旦出现受伤事故学校还需承担责任,对学校和领导老师的名声肯定有一定的影响。而当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当学生面临最后的中高考时,学生考的不好,升入重点高中、名牌高校的升学率不高,就有可能会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学校就可能存在种种危机。因此,学校在培养新世纪人才“一切为了学生”升学的情况下,不免会占用学生们健康锻炼的时间,这样的方式反而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家长们的心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文轻武的观念之占主导地位的。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好好学习,做老板、做高官等等。并且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做比较,如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前几名,升学考试考入了哪所名校,这都是家长出去炫耀的话题,于是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升学上。休息日在家都必须看书背书,不许出去游玩,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结果学生们的体质在直线下降,而眼镜的度数却在直线上升。现在,学生身体情况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体质健康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应该下大决心和力度,打好青少年的身体基础,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人民的体质,以应对各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不单是为了改变学生体质而存在的了,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组成的基础,是能够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学校体育的发展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