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与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得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得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与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得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得中医临床路径与中医诊疗方案与卫生部制定得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得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与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得临床路径得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与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灸推拿科:

组长:

成员:。

(2)内一科:

组长:

成员:

(3)外一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内三科:

组长:

成员: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得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得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得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得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得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得评价指标与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得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得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得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得措施。

(2)决定病人就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得确定、计划与执行、

(4)对病人得康复进行评估,就是否合乎临床路径得预期目标、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得项目。

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得部分。

(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得项目。

(3)负责病人得活动、饮食与相关得护理措施。

(4)协助与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5)记录与评价就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6)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得健康教育。

(7)制定与执行出院计划。

(8)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与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9)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得项目。

药剂科得职责:

(1)监测合理用药、

(2)在保证质量得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3)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得变异、

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1)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得项目。

(2)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得变异。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径。医务部、护理部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得综合考评,信息科

(与病案室)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财务部与医保办负责收费得实时监控。

(二)临床路径得病种选择

1、内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2、外科:胆囊炎.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3、妇产科: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4、针灸推拿科: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5。内2科:眩晕病、胸痹中医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得实施

(一)临床路径标准得修订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得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与卫生部制定得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得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得、必要得、常规得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得医嘱与临床路径得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临床路径得顺序进行。

(三)培训

实施之前召开专题会议,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

及其她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另外采取院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得意义与进展情况。

(四)试行

时间: 2015年1月1日起。

病种:各科室按我院确定得9个病种试行。

要求: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得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

(五)追踪与评价

实施临床路径得宗旨就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得医疗服务,因此每次每一种疾病得临床路径实施后,都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通报。

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得相关要点

(一)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严格遵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办法》等执行,改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状况。

(二)按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三)加强危重病人与围手术期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危重病人报告、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审批等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六、临床路径管理得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

各相关科室务必认真学习临床路径知识,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与

方法实施确定病种得临床路径管理,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日常督查,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得稳步提高、

(二)强化监管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与督查"制度。院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得综合质量检查,了解病种得费用变动情况,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路径管理效果评价。定期对药品进行筛选,降低药品费用;定期对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进行通报。

(三)严格考核

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同劳务分配直接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四)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就是一项全新得工作任务,国内可借鉴得成熟经验很少,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饱满得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医疗治疗与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得医疗服务。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得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得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得基本思维与路线得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2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得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得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得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她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得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得情况下,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得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得《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得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 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TCD编码为:BGS000伤筋病)。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编码为:M65·391扳机状指;M65·992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5年度消渴病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评估分析报告2015年,我科执行了消渴病临床路径工作,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科本年度消渴病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入径总人数为322人,变异15人,入径率为47.5%,变异率4.65%,平均住院日8.65天。

1、符合路径未入径人数多: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意识; 2、变异原因笼统,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执行路径中对变异病例的分析及评估不够细致深入,为后期整改及修正临床路径细则方案不能提供详实的说明数据; 3、科室终末质控病案资料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

生自由录入所致。 五、整改措施: 1.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提高入径率,入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 4.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效率指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同时加强对单病种总费用、确保医疗费用的健康,尤其是对高值耗材的使用进行管理。 昌吉州中医医院内三科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

2018年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附表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腰痹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 (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 (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 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 肝肾亏虚证 寒湿侵袭证 血瘀气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的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 M51.20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尿酸、风湿免疫系列。 (3)心电图。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中医临床路径》word版

皮肤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67)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路径 (272)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78)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8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66 —白(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患者。 一、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 编 码:BWR1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性银 屑病(ICD-10 编码:L4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 床常见证候:血热证 血燥证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 编码为:BWR170)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为:L40.00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 (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骨伤科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患者。 一、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蚀(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 2. 疾病分期 参照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依MRI所见,股骨头受累区分:I-A 股骨头受累<15%。 I-B 股骨头受累15%~30%。 I-C 股骨头受累>30%。 Ⅱ期 X线片表现异常(股骨头斑点状改变、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在X线平片及CT上无股骨头塌陷表现,髋臼无改变,依据股骨头受累区分:Ⅱ-A 股骨头受累<15%。 Ⅱ-B 股骨头受累l5%~30%。 Ⅱ-C 股骨头受累>30%。 Ⅲ期 X线片上出现新月征,根据正、侧位X线片上新月征累及股骨头的范围。 Ⅲ-A 股骨头塌陷<2mm或新月征<15%。 Ⅲ-B 股骨头塌陷2mm~4mm或新月征l5%~30%。 Ⅲ-C 股骨头塌陷>4mm或新月征>30%。 Ⅳ期 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关节间隙变窄,髋臼也显示有骨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变化。

3.分型 参考2001年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协会(JIC)修订的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标准。 A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1/3内侧负重面; B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2/3内侧负重面; C型指坏死区占据超过2/3内侧负重面。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蚀(TCD编码:BNV090)和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的患者。 2.分期属于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因患者意愿以及病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

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与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得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得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与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得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得中医临床路径与中医诊疗方案与卫生部制定得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得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与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得临床路径得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与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灸推拿科: 组长: 成员:。 (2)内一科: 组长: 成员: (3)外一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内三科: 组长: 成员: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得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得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得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得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得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得评价指标与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得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得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得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得措施。 (2)决定病人就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ICD-10:M47.1+G99.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具有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出现颈椎病相应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以及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各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姿势固定或特定姿势症状仍反复。 (3)康复期: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基本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可伴有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等表现。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沉重,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沉重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大小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 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 。 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中国急性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 。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方案” 。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元气 败脱证风火上扰 证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阴虚 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ZYYXH/T22-2008)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血压、心电图。 (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 RA、DSA 或C TA、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