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06.2

*

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古代非洲埃塞俄比亚人发现了咖啡,中世纪阿拉伯人栽培了咖啡。中世纪晚期,中国人促进了咖啡

从神饮药饮转变为大众休闲饮料,土耳其人发明了咖啡正宗科学的饮用法,印度人参与了传播咖啡。在地理大发

现时代(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欧洲人把咖啡传遍全世界;此后又将咖啡馆文化发展得最繁荣。所以非、亚、欧人

民都为咖啡发展为今日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做出了贡献。晚清咖啡传入我国,民国在华已站稳脚跟。改革开放以

来咖啡饮用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咖啡文化。

【关键词】咖啡;种植;食用;传播;咖啡馆文化

【中图分类号】S571.9;K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06)02-0022-08

Probe into Origin,Development,Spread and Beverage Culture of Coffee

ZHANG Jian

(Faculty of Histor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

Abstract:The Ethiopian of Africa discovered the coffee in ancient time and the Arabian planted it in middle age.In the late medieval time,the Chinese promoted coffee to turn into a popular pastime beverage from a reli-gious drink and a medical drink,the Turk invented the genuine and scientific drinking way of coffee and the Indi-an took part in spreading coffee.The Europeans spread coffee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the time of the 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from the ends of15th to17th century),and developed the coffeehouse culture to the most thriving too ever since.Therefore the people of Africa,Asia and Europe have made contributions(in)together to that coffee becomes one of the three greatest beverages in today’s world.Coffee spread into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got a firm foothold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drinking coffee becomes fashionable in China and the coffe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own is forming gradually.

Keywords:coffee;planting;edible use;spread;coffeehouse culture

咖啡与茶、可可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饮料,为全世界约1/3的人口所饮用,其消耗量已仅次于茶。饮用咖啡在欧美国家很普遍、流行。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咖啡的饮用今天也有逐渐流行的趋势。但在中国学术界,还未见过从农业史、风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论文和专著;也未见过在哪本农史书、历史地理书、饮食史书中有关于咖啡的一章、一节或一目。

*[收稿日期]2005-10-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年度重点项目“15世纪末以来新大陆农作物在世界、中国的传播和意义”

[作者简介]张箭(1955—),男,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鉴于此,本文探讨咖啡的起源、发展、食用、传播、入华和饮料文化等问题,以便抛砖引玉,开展和促进相关的研究,适应今天的形势。

一、咖啡的起源

咖啡树和咖啡食用的起源地公认在非洲,其具体地区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在东非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关于咖啡起源的时间则莫衷一是。

在咖啡的发现、起源和利用史上,有一个神奇的故事非常流行,我以为也较为符合实情。很久很久以前,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咖法(Keffa )地区的牧羊少年卡尔迪(Kaldi )一次赶羊经过一片树林时,他的

山羊群啃食路边大型灌木丛上的红果子。

①卡尔迪无意中发现,山羊吃了红果子后异常兴奋,即使是老山羊也像小山羊一样奔跑跳跃。牧羊少年觉得奇怪,便也摘下一些果实品尝。结果自己也变得非

常兴奋、精神,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咖啡(果可食用并能提神)就这样被人发现了。

②人们把这种果子就叫成当地的地名“咖法”(keffa ),以后经过长期地传递和演变就成了今天的“咖啡”(coffee )。咖啡

被发现后人们最初只是采摘野生的果子食用,③后来才慢慢开始人工栽培。在食用方式上,最初是连

肉带核(即咖啡种子—咖啡豆)一起嚼食,后来进步为把咖啡果泡水或煮水喝。④在用途上,最初主要

用于宗教界的宗教活动和医生治病及病人恢复。埃塞俄比亚—红海一带基督教、犹太教都有,后来还有伊斯兰教。各种宗教的教士、修士、教徒嚼了咖啡果或喝了咖啡水后,在彻夜进行的宗教法事活动时便很有精神不打瞌睡。病人们嚼了它或喝了它也能恢复一些精神。

咖啡的食用、采摘渐渐跨过非常狭窄的红海传入阿拉伯半岛。《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

条》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咖啡条》说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人已开始栽种咀嚼食用咖啡,

但它们没有例证和文献出处,不大可信。而且,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审视,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假如当时已有“阿拉伯人”的话)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如果那时他们已有了农耕种植,那也只可能种植椰枣、麦子、瓜菜等粮食、蔬菜、多用途作物,而不可能栽培药用类、嗜好类、消闲类作物咖啡。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只允许他们种植那些作物,以保证自己少挨饿,生存下去。新版

《美国百科全书?咖啡条》认为,公元后6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栽种食用(咀嚼)咖啡。

⑤有的学者还把栽培利用咖啡的时代地点精确到公元575年在也门开始栽种。

⑥我认为公元后6世纪开始栽培咖啡相对较为可信。由此推断,埃塞俄比亚人发现利用咖啡当在此前好长一段时期,或者在此前两三个世纪,即约公元3世纪。公元9—10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家拉吉斯(Rhazes ,865-932)在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到

了咖啡,即记载下有人将干咖啡果研碎后用水煎服当药喝。

⑦据16世纪的一份阿拉伯文献《咖啡的来历》记载,13世纪中叶有一位穆斯林阿訇奥玛尔

(Sheikh ①

③④⑤⑥⑦

cf.W.G.Struning :Coffe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7,P.46。cf.Jon Thorn eds :The Coffee Companion ,London ,Quintet Publishing Ltd.,1997,P.8.

cf.William G.Struning :Coffe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Chicago ,Grolier Incorporated ,1988,Vol.7,P.187.

cf.Ibid.,P.51.

cf.W.G.Clarence -Smith &Steven Topik eds :the Global Coffee Economy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1500-1989,Cambridge

Univ.Press ,2003,P.50.

cf.RenéCoste :Coffee Producti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cropedia ,15th edition ,1974,Chicago et alibi.,Vol.4,P.818.即咖啡果,比红枣稍大;咖啡株一般叫咖啡树,归类上它可归入大型常绿灌木,也可归入小乔木。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Omar )

被判罪,从也门摩卡(Mocha )流放到欧撒巴。途中,他看到一只鸟在快活地啄食着路旁树上的红果子,便也试着摘了一些煮水喝。小果子有一种奇妙的味道,喝了后困倦、疲劳顿时消除。奥玛尔于是把咖啡果饮用法传授给一些大病初愈的人。奥玛尔后来放逐期满返回摩卡后便把咖啡果和饮用法

传播开来。①奥玛尔发现咖啡的传说在阿拉伯地区非常流行,我认为这个传说喻示着几点:一、奥玛尔

可能是独立重新发现食用野生咖啡的人士。他可能发现了不同的野生种—栽培种。现已查明,咖啡有不同的野生种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栽培种,如小果—阿拉伯咖啡(Coffea arabica ),中果—顶篮女

童咖啡(C.canephora ),大果—利比里亚咖啡(C.liberica );[1](P258-259)二、奥玛尔可能是阿拉伯地区最

早尝试种植咖啡的人士之一;三、奥玛尔是推广咖啡食用和栽培的人士之一。

我们知道,阿拉伯地区中世纪时农业也比较发达,大量种植多用途作物椰枣和其他作物。阿拉伯人在知晓咖啡可食用饮用并有奇妙的效果后不进行人工栽培便难以理喻。所以我推测,大概6世纪以来便在也门地区零星、偶尔观赏、研究性栽培的咖啡,从奥玛尔时代起即从13世纪起发展为大田栽

培了。1454年,也门的穆斯林王朝正式颁令允许饮用和种植咖啡。

②这说明咖啡的种植食用此前已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从此,咖啡在广袤的阿拉伯地区广泛地种植和饮用了。

二、咖啡的发展与阿拉伯、中国、土耳其的促进

咖啡在阿拉伯地区的饮食用、栽培、发展还与中国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有关。1405—1433年郑和船队及其分多次造访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各国,包括也门。下洋官兵、水手、士人携带茶、饮茶、销售茶,把中国的“国饮”—茶文化带到阿拉伯世界。明成祖为下西洋颁发的一通敕书就

说:“下西洋之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开支。———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

③三下西洋的马欢记下所访问的一些国家地区“无茶”。如榜葛拉(今孟加拉)“多有烧酒,市卖无茶,人

家以槟榔待人”。

④又如爪哇国(今印尼爪哇)“遇客往来无茶,止(只)以槟榔待之”。⑤专门记下夷人“无茶”,说明他们想向当地人介绍、销售茶。另外,瓷器是下西洋船队用于交换、销售的主要大宗产品之一。阿拉伯地区炎热干燥,穆斯林们不可一日不用水、不用盛水器皿。中国瓷器中的餐具、水壶、茶具、盛水器皿等成为他们急需的日常用品,需求量很大。四下西洋的费信记述:天方国(沙特麦加)“货

用金银、缎匹、色绢、青花白磁(瓷)器、铁鼎、铁铫之属”;⑥费信对佐法儿国(阿曼佐法尔)、阿丹国(也

门亚丁)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瓷器在此两国都在“货用之属”。下洋人士常用瓷器与阿拉伯人交换,互市。如“……见本国差人往彼(按指天方国即沙特麦加),就选差通事等七人,赍带麝香,磁(瓷)器等

物,附本国船只到彼,往回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

⑦中国瓷器深受阿拉伯人民喜爱、珍视。所以阿拉伯人至今仍称瓷器为“锡尼”(sini ),意为“中国”;同英语称瓷器为china (中国)一样,誉称中

国为“瓷国”。[2](P143)咖啡老家的埃塞俄比亚人则称瓷器为sino ,也是中国之意。

③④⑤⑥⑦《瀛涯胜览?

祖法儿国》,冯承均校注,中华书局,1955年,第53-54页。《星槎胜览?

后集?天方国》,冯承均校注,中华书局,1954年,后集第25页。《瀛涯胜览?

爪哇国》,冯承均校注,中华书局,1955年,第11页。《赢涯胜览?

榜葛拉》,冯承均校注,中华书局,1955年,第60页。巩珍:《西洋番国志》所附皇帝诏书,向达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前面第10页。cf.Jon Thorn eds :The Coffee Companion ,P.13.cf.Jon Thorn eds :The Coffee Companion ,P.

12.2006.2

可以设想,中国船队人员曾经多次请各国人民品茗饮茶,并把茶叶和茶具赠送或出售给他们。中国人的茶叶、茶具和饮茶嗜好给穆斯林们以启示:原来提神的饮料也可以成为日常生活消费品。这一认识加速了咖啡的普及,促使咖啡从宗教性的神饮、医生病人用的药饮发展为大众性的休闲饮料。最后一次(即第七次)下西洋是在1433年,阿拉伯也门王朝明令允许饮用和种植咖啡;如前所述是在

1454年,

两者仅相距21年;今天全世界的包括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杯形状上更多地像中国的茶杯(即传统的带茶船或茶托的盖碗茶杯),而不像西方的又深又大的啤酒杯、较深的水杯和高脚的葡萄酒杯———这两点似乎也是旁证。

15世纪中叶咖啡种植和饮用在阿拉伯也门合法后,

其传播开始加速。15世纪70年代传到伊斯兰教各大圣地,15世纪末传到开罗。

①从15世纪末起,世界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即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持续到17世纪末结束,从此(16世纪初)海道大通,世界真正地连成一体。也从此开始形成西、葡、英、法、荷、俄这些具有

近代意义的殖民大国。

②还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交流包括农业农作物的大交流。说起农作物的大交流人们容易想到美洲印第安人发现培育的各种农作物包括三大饮料之一的可可传入了旧大陆传遍了世界,也不难想到旧大陆的农作物包括中国人发现培育的头号饮料茶传到了各大陆、各大洲、各国各地,但很难想到非洲埃塞俄比亚人发现的阿拉伯人栽培的三大饮料之一咖啡,也在此期间乘此机会从红海周围一隅传遍了全世界。

咖啡在更大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与奥斯曼土耳其密不可分。几乎在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大帝国的同时,奥斯曼土耳其也膨胀为封建宗教大帝国。1453年土耳其灭希腊化的古老帝国拜占廷,占领君士坦丁堡,并进一步向东南欧、地中海、黑海大举扩张。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1536年占领也门……西亚、北非、小亚、中亚、东南欧都处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咖啡于是在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土耳其境内快速传播。16世纪30年代在大马土革出现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经营的咖啡馆(厅、

室),1554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

(原为君士坦丁堡)也出现了咖啡馆,③同年土耳其苏丹苏莱曼(大帝)对咖啡的生产、经营征税。④对咖啡征税既是一种限制盘剥,我认为也是对这种新产业的某种承认

和保护。从此欧洲旅行者和商人在土耳其境内的咖啡馆接触到由“黑色种子煮成的黑色糖蜜”热饮。

在土耳其的统治下,咖啡不仅在其广袤的领地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出现了休闲聊天的场所咖啡馆,而且咖啡的加工制作饮用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阿拉伯人制作的咖啡饮料奥伊希尔(Oishr )只利用了咖啡的果肉部分,而把味道更好的种子(果核)咖啡豆丢弃了;或者将咖啡果肉干燥后

再压碎,然后与油脂混合制成球状食用;或者将其果皮与青豆混合,使之发酵酿酒饮用。

⑤16世纪初至上半叶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区后,开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废弃的咖啡豆,将其晒干、焙炒、磨碎,再用水煮成汁来喝,并加糖。从此形成近代饮食咖啡的基本方式。在土耳其境内出现的首批咖啡馆便是用这种新型饮料招徕款待顾客的。与此同时,土耳其人还大量出口咖啡果实赚钱赢利。为了垄断咖啡生产,土耳其人严禁生豆和咖啡苗、咖啡枝条出口,规定出口的咖啡果、咖啡豆必须经过沸水煮,或

⑤cf.W.G.Struning :Coffe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7,P.46.

cf.W.G.Clavence -Smith &S.Topik eds :The Global Coffee Economy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P.51.cf.Jon Thorn eds :The Coffee Companion ,P.13.只不过俄罗斯的殖民地与本土相连,并很快俄化。cf.W.G.Clarence -Smith &Steven Topik eds :The Global Coffee Economy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P.51.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者焙炒,或者把咖啡豆的皮剥掉(类似剥掉蚕豆或胡豆的皮;咖啡豆比蚕豆或胡豆稍小),使之不能发

芽。①土耳其靠严厉的检查垄断了咖啡生产、销售达100多年。

三、咖啡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咖啡馆文化

欧洲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接触到咖啡饮料后,有的人便很快喜欢上了。商人和资产者更垂涎于咖啡带来的效益和利润。但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15世纪末—17世纪末),欧洲或其他任何帝国对奥斯曼土耳其还不具有军事优势(须知土耳其甚至在1529年和1683年两次大举围攻维也纳)。还无法采取军事暴力手段来获取咖啡苗(诸如击败土军,占领某地,抢走当地的咖啡树和咖啡果)。面对土耳其的严厉控制政策,既不能合法进口,又无力武装抢夺;于是人们只好设法去“偷”,从而演绎出咖啡外传

的诸多有趣故事。1616年,荷兰人从也门摩卡港躲过土耳其严格检查,偷运出一株咖啡树苗。

②他们驾船走葡萄牙人开辟的新航路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大西洋、英吉利海峡绕道回国。但欧洲的气候水土不适合热带亚热带植物咖啡树的生长,荷兰人只好把它作为实验树栽培在暖房里。1656年荷兰人

侵入锡兰(斯里兰卡)。1658年荷兰人就在锡兰岛上进行咖啡树苗的大田种植并获成功。

③1603年荷兰人在印尼爪哇岛上建立起第一个商站—殖民据点,1619年荷兰人侵占雅加达,

并把它改名为巴达维亚。1696年荷兰人从印度西南部沿海的马拉巴尔(Malabar )地区运进咖啡树苗和种子把它们栽种

在印尼爪哇巴达维亚的种植园。经过一点波折后终获成功,并很快获益赢利。

④不过印度西南部的咖啡林却不是荷兰人或其他西欧人传去的,而是由当地的一位叫巴巴?布丹(Baba Budan )的人于17世纪30年代传入的。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巴巴?布丹去过伊教的圣城麦加朝圣。返回时他把七粒能发芽的咖啡豆(种子)紧贴在肚皮上,躲过了土耳其人的检查,成功地“偷”

回了他在印度西南部的家乡。从此,咖啡开始在南亚生根栽培了。

⑤综上可知,东非埃塞俄比亚人民发现了咖啡,阿拉伯人民栽培了咖啡,中国人民促进了咖啡从神饮药饮转变为大众饮料,土耳其人民发明了咖啡最正宗最科学的饮用法,南亚人民也参与了传播咖啡。可见,咖啡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非、亚、欧洲人民都为之做出了贡献。不过,对咖啡最钟爱,把咖啡馆(文化)发展得最繁荣,把咖啡传播得最远的是欧洲人民。

1615年威尼斯商人把进口的咖啡豆运回威尼斯开设咖啡馆经营。

[3](P11)这大概是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咖啡馆老板使用的是进口的土耳其咖啡而非在意大利种出来的咖啡。1650年,英国

牛津出现英国的首家咖啡馆,1652年,伦敦出现咖啡馆。[4](P178-179)1643年,

巴黎开设了首家咖啡馆,1650年,马赛也开设了咖啡馆……。[4](P161)1684年,

维也纳出现首家咖啡馆。[4](P52)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大中小城市已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普及。

从此欧洲(包括后来的北美)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多了喝咖啡这项内容,街头多了咖啡馆这道风景线。人们在咖啡馆里休闲,聊天,看简易的文艺表演,谈生意,议论国是,吃零食,谈情说爱,咖

⑤cf.Ibid.,P.8.

cf.Ibid.,P.8.cf.Ibid.,P.8.cf.Ibid.,P.8.cf.Jon Thorn eds :The Coffee Companion ,P.

8.2006.2

啡馆成了与中国茶馆媲美的一种西式休闲场所。一些文人、作家、艺术家在泡咖啡馆时构思了自己的作品;一些政客在咖啡馆里活动,一些罪犯在咖啡馆里策划犯罪,一些青楼女子也在咖啡馆里拉客……咖啡馆成了欧美人民的重要社交场所。

欧洲人喝咖啡嗜好的形成和咖啡馆的普及又反过来刺激着咖啡(种植)的传播,以便节省外汇和不受制于人。1714年,一株咖啡树被荷兰作为厚礼送给了法王路易十四,被栽种到巴黎加丁植物园

并加盖暖房而存活下来。①自然,咖啡在欧洲只能进行研究性栽培。次年,这棵树结的果子就被法国

人引种到东非马达加斯加岛以东的小岛留尼汪岛(Reunion )。②不久以后,咖啡就在那里成林收获了。

1723年,

一名法国军官德?克留(De Clieu )偷取了(stole )加丁植物园的一株咖啡苗,把它养在玻璃箱里(类似盆景),乘船带往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属殖民地马提尼克岛(Matinique )。一路上他精心呵护,在淡水供应紧张实行配给时,他甚至把自己的一份淡水匀点出来浇灌那株咖啡苗。到达后他把树苗种在自家的院子里,四周种着保护用的荆棘灌木,幼苗时期还叫奴隶们日夜守护。这株小树茁壮成长,1726年首次收获

(咖啡的生长期为播种三年后可结果)。到1777年马提尼克岛上已有1800万棵咖啡树。并由此传遍加勒比地区。③1727年,荷兰与法国在圭亚那发生领土纠纷,双方请求中立的葡

属巴西的一位官员帕赫塔(Palheta )调停。帕赫塔同意调停,但要求得到一袋生咖啡豆作为酬谢;荷、法表示同意。最后调停成功,但两国却拒付生咖啡豆。最后,帕赫塔只好去恳请诱惑法属圭亚那总督

夫人。总督夫人既同情又恋上了帕赫塔。于是她在送给他的鲜花里暗藏了咖啡种子。④从此,咖啡

(种植)传入了如今是世界咖啡生产第一大国的巴西。

土耳其人的封锁、垄断终于被彻底打破了,咖啡的大田栽培逐步遍及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咖啡的饮用嗜好则随欧风美雨的吹洒也渐渐浸染世界各地,传入远东。

日本人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接触到咖啡(饮料)。1793年,日本本州仙台地区的一条船12人遇风暴往东北漂到了俄国的堪察加半岛。他们被俄国人走陆路经伊尔库茨克送到了俄都彼得堡。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近代以来就接壤。饮用咖啡嗜好估计当在17世纪下半叶便传入俄国。到18世纪末俄国人的咖啡馆和饮用咖啡已比较常见了。日本人初次在俄国见识到咖啡饮料。这批日本人返国后其中一位叫大艸玄泽的写了一册游记《环海异闻》,书中提到了咖啡,把它记为“迦兮”(俄称“咖

啡”为ko Φe )。后来日本又改写成“珈琲”。[5](P351)明治维新后日本比中国主动和早些接受欧风美雨。

但日本的气候不适合咖啡树生长,所以直到1878年才有咖啡苗从印度传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试种。[6](P151)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茶馆始增设咖啡座位提供咖啡饮料服务,20世纪初日本大城市

开始出现独立的咖啡馆。

[5](P351)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今天从咖啡果中提取的咖啡因(Caffeine )—咖啡碱既可用作医学上的兴奋剂苏醒药,也可能被滥用制成低端毒品供不富裕的瘾客吸食,所以应该加强对精神类药品的管制。

④cf.W.C.Struning :Coffe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7,P.187.

cf.Jon Thorn :Coffee Companion ,PP.10-11.cf.W.G.Clarence -Smith &S.Topik eds :The Global Coffee Economy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P.68.cf.Jon Thorn eds :Coffee Companion ,P.9.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四、咖啡传入中国和中国的咖啡文化

说咖啡传入中国有几层意思:第一,咖啡饮用传入中国,最初在来华的欧美人士中饮用;第二,出现商业性的咖啡馆,老百姓、中外人士皆可去饮用消遣;第三,咖啡在中国大田栽培,自产自销自用。目前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皆几呈空白,需要我们努力工作。本文在此通报一下我的研究进展情况。

从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出版的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乾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 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

“嗑肥”等。

①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从

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

“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

,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Coffee ”。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

《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

也”。

②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 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

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

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

③清同治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第52页。

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卷95《舆地略?物产?谷类》注引《舟车闻见录》,同治三年刊本,第1646页。参见清同治五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第52

页。2006.2

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关于中国何时何地开始引种栽培咖啡,其种植又如何传播,这些情况更加不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等皆说,咖啡于1884年引种到中国台湾省,1908年引种到海南省,以后相继引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但条中既无书证,又无资料出处,也无任何论证、参考文献。故此说尚待考证。笔者据此提供的线索,查阅了清乾隆年晚期余文仪撰写的《续修台湾府志》,清光绪年集体编修的《台湾通志》,清乾隆年晚期陈寿祺等编《福建通志》,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清嘉庆年谢启坤监修《广西通志》,清光绪年王文韶之《续云南通志稿》,仔细研读了其中各府州县的“物产”、“土宜”部分,但仍未觅得栽种、生产咖啡的蛛丝马迹。另外,笔者还查阅了清咸丰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编》,清道光年吴其艻的《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书中均亦毫无提及。所以,这个工作还得继续下去,并盼知晓者惠示。中国大陆最早引种咖啡大概始于20世纪零十年代的云南。当时,一个法国传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宾川县栽培种植。①云南属亚热带热带气候,近代属法国的势力范围,所接壤的越南、老挝等又已是法国的殖民地。故说20世纪初法国人把咖啡种植传入云南,我认为较为可信。到民国时代,中国已确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产了。1926—1936年的台湾省,日本殖民当局鼓励种植旨在排挤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7](P368)从1932年至1942年,台湾播种面积中增长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7](P370)祖国大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生产。所以现在只能肯定,在民国前夕和民国时代中国已有了咖啡栽培生产。解放后咖啡种植有所发展。[1](P258-259)

咖啡饮用习惯、咖啡种植和咖啡馆等在中国传开后,也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在语言方面,形成了咖啡这个新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咖啡碱—咖啡因、咖啡色等常用词汇。改革开放以来,咖啡馆和饮咖啡在中国开始普及,并流行起了“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这样的通俗歌曲,有的家庭也备上了咖啡杯盘和速溶咖啡饮料。可以相信,随着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咖啡馆、咖啡饮,咖啡文化会在中国进一步发展普及。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植物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2]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施丽薰.咖啡style[M].台北:台北传统色事业有限公司,1998.

[4]提勒多曼.咖啡馆里的欧洲文化[M].林珍良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5]进上诚.コ一ヒ一,珈琲[A].世界大百科事典(第11卷)[M].东京:平凡社,1983.

[6]星川亲清.栽培植物の起原と芇播[M].东京:二宫书店,1978.

[7]吴田泉.台湾农业史[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

①参见成都良木缘咖啡连锁店办《阿拉比卡Arabica》,2005年总第1期,第15页。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311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讲解学习

杜邦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作者:aq07文章来源:安全文化建设网点击数:503 更新时间:2010-8-22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 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杜邦历史安全伤害统计记录,以及在这过程中公司和员工在当时对安全认识的条件下曾作出的努力和具备的安全意识,是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化总结。该模型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过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应用该模型,并结合模型阐述的企业和员工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初步判断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所处的状态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杜邦的经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同阶段中企业和员工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2)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3)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咖啡历史溯源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內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有关咖啡起源的传说各式各样,不过大多因为其荒诞离奇而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门在15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种子出口!这道障碍最终被荷兰人突破了,1616年,他们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 咖啡的溯源之:牧羊人的故事 有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後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著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後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咖啡的溯源之:雪克.欧玛的故事

另一些传说是阿拉伯半岛上(即指北叶门)的守护圣徒雪克.卡尔第之弟子雪克.欧玛在摩卡是很受人民尊敬及爱戴的酋长,但因犯罪而被族人驱逐。雪克.欧玛因此而被流放到该国的俄萨姆,在这里偶然发现了咖啡的果实,这是一二五八年的事。一日,欧玛饥肠辘辘的在山林中走著,看见枝头上停著羽毛奇特的小鸟在啄食了树上的果实後,发出极为悦耳婉转的啼叫声。他将此果实带回并加水熬煮,不料竟发出浓郁诱人的香味,饮用後原本疲惫的感觉也随之消除,元气十足。欧玛便采集许多这种神奇的果实,遇见有人生病时,就将果实做成汤汁给他们饮用,恢复了精神。由於他四处行善,受到信徒的喜爱,不久他的罪得以被赦,回到摩卡的他,因发现这种果实而受到礼赞,人们并惟崇他为圣者。而当时神奇的治病良药,据说就是咖啡。 咖啡的溯源之: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的故事 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大约在1720或1723年左右,在马提尼克岛(Matinique)任职的一个法国海军军官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即将离开巴黎的时候,设法弄到了一些咖啡树,并决定把它们带回马提尼克岛,他一直精心护理着树苗,把它保存在甲板上的一个玻璃箱里,从而防止海水和保温。 德.克利在旅途中遭受了海盗的威胁,经历了暴风雨的袭击,还有同船的嫉妒和破坏,甚至在食水短缺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来浇灌这棵树苗。 他的咖啡树终于在马提尼克落地生根,1726年获得首次丰收,据说到1777年马提尼克就有18791680棵咖啡树,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功不可抹。 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在1724年11月30日在巴黎逝世,1918年人们在马提尼克的法国福特植物园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 咖啡馆的历史 据资料,1645年的威尼斯,诞生了欧洲第一家公开的街头咖啡馆。巴黎和维也纳也紧随其后,轻松浪漫的法兰西情调和维也纳式的文人气质各居一格,成为以后欧洲咖啡馆两大潮流的先导。 咖啡馆的最突出处,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在许多城市,它曾是最早的市民可以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读报、辩论、玩牌、打桌球……著名的“咖啡馆作家”宣称自己的终身职业首先是咖啡馆常客,其次才是作家,去咖啡馆并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他们的一种存在的方式。从个性解放的自由旗帜卢梭、伏尔泰到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有自己固定聚会的咖啡馆。如现实派小说的奠基人狄更斯、以批判风格著称的作家巴尔扎克和左拉、毕加索、直至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一连串辉煌的名字,则把欧洲近代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在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文化溯源的角度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防灾害活动。但是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才在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严格的说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有以下三个: (1)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由现代科学技术构造的现代社会生活(家庭及办公)特点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器及物质的品种越来越多,生活及办公室越来越密集化和高层化,人造环境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挤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办公效能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灾害。这样一个社会

中的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手工业时代的安全常识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现代安全科学知识、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能力。 (2)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更是技术复杂、大能量、集约化、高速度的过程,一个液氨罐贮量可达5000m3,一个发电厂的控制台有上百个仪表,一个中等企业有上千名员工,现代工业一但发生事故损失极大,而现代工业设备又非常复杂,生产、运输及贮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准确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就这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高度的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法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时代,即以企业整体的经营文化品格来统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始终不稳定,不断出现事故突发、火灾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

关于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人们喝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饮料、果汁、茶饮、咖啡等等一系列饮品供人们选择。而咖啡几乎成了现代的人们每天必喝的,但是对于咖啡文化你又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咖啡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小编跟大家介绍咖啡的起源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咖啡起源的传说各式各样,不过大多因为其荒诞离奇而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门在15 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种子出口!这道障碍最终被荷兰人突破了,1616 年,他们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 有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後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著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後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咖啡的起源 八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开始大量饮用咖啡,当时是将咖啡当做酒和药品使用。最初咖啡只是为了解除回教徒的困倦及医生用以帮助

咖啡历史

咖啡的历史与咖啡的酿制方式,有着同样丰富的内容。它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 非洲——咖啡的起源之地 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树是在非洲之角发现的。当地土著部落经常把咖啡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 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 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 当时,人们不了解咖啡食用者表现出亢奋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知道这是由咖啡的刺激性引 起的,相反,人们把这当成是咖啡食用者所表现出来的宗教狂热。觉得这种饮料非常神秘,它 成了牧师和医生的专用品。流传至今,反映咖啡发现过程主要有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说,一位放羊的牧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的羊群在食用了野生咖啡树上的果实之 后变得格外亢奋。出于好奇,他也尝了尝咖啡果。一尝之后,由于咖啡豆的作用,他也像那些 乱撞乱跳的山羊一样,开始手舞足蹈起来。发生在牧民身上的这一幕,恰恰被一群僧侣撞个正 着。于是,每当有必要在夜间举行宗教仪式时,这些僧侣都用咖啡豆煮成汤水喝下,用这种方 法来使自己保持清醒。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穆斯林托钵僧被他的敌人赶入沙漠。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他 听到声音,提示他采食身边的咖啡果。他把咖啡果放在水里,想把它们泡软,由于咖啡果过于 坚硬,他没有成功。不得已,他只好将浸泡咖啡豆的水喝了下去。最后,这个托钵僧就靠这种 手段存活下来。当这个托钵僧走出沙漠之后,他觉得自己能够幸存,并且自己身上之所以能够 获得神奇的能量,全都是真主安拉相助的结果。于是,他就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并且 把这种配制饮料的方法介绍给了别人。 咖啡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咖啡的种植始于15世纪。几百年的时间里,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出产地, 市场对咖啡的需求非常旺盛。在也门的摩卡港,当咖啡被装船外运时,往往需用重兵保护。同 时,也门也采取种种措施来杜绝咖啡树苗被携带出境。 尽管有许多限制,来圣城麦加朝圣的穆斯林香客,还是偷偷地将咖啡树苗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因此,咖啡很快就在印度落地生根。 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有无数的商船队与来自阿拉伯的商人进行香水、茶叶和纺织品交易。 这样,咖啡也就通过威尼斯传播到了欧洲的广大地区。许多欧洲商人也就渐渐习惯饮用咖啡这 种饮料了。后来,在许多欧洲城市的街头,出现了兜售咖啡的小商贩,咖啡在欧洲得到了迅速 普及。 对咖啡的强劲需求,为咖啡在原产地以外的其他地区迅速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世纪,荷 兰人将咖啡引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与此同时,法国人也开始在非洲种植咖啡。时至 今日,咖啡成了地球上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交易品!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儿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是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56个民族自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在这其中,历史发展到今日,有些文化始终贯穿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之中,有些文化只有少数文化继承人在传播,还有些文化已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到博物馆里也许才见得到。虽然中国人现在不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写毛笔字,不再崇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也不再兴盛,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有一种文化依然亘古不变地传承着,那就是中华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时代,吃饭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饮食文化因其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华饮食文化,也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说,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易于中国人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也是最易于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传播的文化。邀请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是吸引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我们应该多多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制作方法及用具、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人餐桌上的礼仪、继承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五个方面,来介绍中华饮食文化。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起源于燧人氏时期,通过钻木取火,熟食诞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有四种:炮,就是钻火使果肉炸开;煲,把食物用泥巴包裹起来,然后烧;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到了神农氏时期,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迅速变熟。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代不同,周秦时期农作物主要是稷,也就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到了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从西域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时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所谓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与“满汉全席”相媲美。?烧尾宴上美味陈列,佳肴重叠。其中有58款佳肴留存于世,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其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叹为观止。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继承和发展了唐宋食俗,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制作方法及用具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典型代表就是八大菜系——川菜、粤菜、

浅析咖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咖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如果说,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那么,咖啡就是西方文明的精华。 一杯好咖啡,初次不会懂它的味道。一旦懂了,就萦绕在心头多年难以忘怀。 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树源自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非洲大地部落战争频繁,当地土著将咖啡的果实磨碎,与动物脂肪混合做成“神丹”。 在当时这种“神丹”极其珍贵和神秘,土著们认为人吃了之后表现出来的亢奋狂热,是天神赐予部落的力量,所以只有那些出征打仗的战士们才有资格享用。 咖啡最初是作为牧师和医生的药物,直到11世纪左右,咖啡饮料才诞生。13世纪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战火和咖啡一起带到了阿拉伯世界。 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 后来,咖啡种植技术和制作方法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不断地改进完善,慢慢形成了热情洋溢、简洁自由的西方咖啡文化。 法国人最喜欢点一杯咖啡慢慢品,花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体验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作派。 咖啡,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它以水滴石穿般的温柔,慢慢改变着人的心灵。

初尝一口的苦,慢慢回味的甜,人生如此,生活如是,咖啡用一种宁静的态度,宣告着古老哲学的精神。 咖啡适合一个人,亲手研磨冲调,从头到尾,不假他人之手。在午后的阳光下,或缠绵的小雨里,隔着窗慢慢细品,欢欣也好,悲伤也罢,咖啡总能在你轻搅慢品中,悄悄平复你的心境。 学做咖啡,苦甜自知,是一种境界的修炼,在苦与甜中品味生活,慢慢地饮,在纷繁众生里寻回初心,简单快乐。 1. 咖啡知识讲解 2. 咖啡研磨、手冲咖啡 3. 法压壶、虹吸壶讲解 4. 摩卡壶、比利时壶讲解 5. 电动、手动磨豆机调试 6. 专业意式咖啡机调试 7. Espresso解析与标准8.奶沫的打法与练习 9. 制作花式冷热咖啡10.咖啡辅料与拉花缸解析 11.拉花水流练习(上)12.拉花水流练习(下) 13.复习水流与奶沫练习14.正式咖啡拉花制作 15.爱心郁金香天鹅树叶等多种系列拉花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

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

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 时间::公元6世纪 地点:草原上 人物:牧羊人(卡迪)修道院院长(传说一) 酋长雪克·奥马病人(传说二) 旁白:有关咖啡起源的说法不一,具有可信度的大约分为两大类,一则是广为流传的“牧羊人的传说”,另一则是伊斯兰教徒盛行的“奥马酋长的传说”。 第一幕(传说一) 幕起:旁白:在美丽的草原上,牧羊人卡迪在放羊。突然发现羊群蹦蹦跳跳,兴奋异常,即使入夜亦无法睡觉,于是跑到阿比西尼亚修道院求救。 卡迪:院长,我的羊突然很异常,好像中邪了,怎么办? 院长:怎么了?我去看看。 旁白:院长跟着卡迪来到羊圈,观察了一阵,除了看见羊特别精神的样子,没发现什么不同。院长沉思了一会,然后低下头去查看羊吧粪便。 院长:卡迪,今天你带羊去哪里吃草? 卡迪:今天我带它们经过矮树林,想穿过矮树淋,去远一点的草地去。结果,这些东西就在矮树林里不走了,它们特别爱吃矮树上的红果子。 院长:(高兴地)这就对了!你看羊的粪便里面就有红色的东西。 卡迪:(不解地)这与它们中邪有什么联系吗? 院长:联系可大了!吃了这种果以后会很兴奋,不管是人还是动物。 卡迪:(若有所悟地)原来如此! 牧民甲和牧民乙:(在一旁)异口同声地说;“这种果如此神奇,我们也去摘来煮水喝,肯定可以有使不完的劲!” 旁白;牧民们听说了这件事,知道矮树林的果子有这奇效,就摘回家煮水喝,他们觉得味道很好又芳香宜人,喝了以后精神抖擞,真是一种难得的饮料。 这个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在北美洲流传开了。后来,一位企业家把这种果制成豆状和粉状,并给这种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咖啡”。

第二幕(传说二) 奥马酋长传说是伊斯兰教徒阿布达尔·卡迪在其1587年编撰之《咖啡由来书》中所记载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舞台是十三世纪也门山中: 1258年,因犯罪而被族人驱逐出境的酋长雪克·奥马,(疲惫地)流浪到离故乡摩卡很远的位于阿拉伯的瓦萨巴时,已经饥饿疲倦难行,当他坐在树根上休息时发现一只小鸟停在枝头,以一种从未听过,极为悦耳的声音啼叫。 (惊喜地)他仔细一看发现那只小鸟是在啄食枝头上果实后,才叫出这美妙的啼声,于是他便将那一带的果实采下,放入锅中加水熬煮,不久之后竟开始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饮用之后不但感觉酣醇可口,而且亦可解除身心疲惫,于是他采下许多这种神奇的果实,遇到病人便给他们熬汤饮之。由于其四处行善,国王与故人便赦免了他的罪行,请他回到故乡,并推崇为“圣者”。 经考证,目前已公认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的种植及园艺推广则源于阿拉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