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DNA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质粒DNA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质粒DNA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综述:质粒DNA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一、质粒DNA

细菌质粒(plasmid)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自主复制的

遗传成分,除了酵母的杀伤质粒(killer plasmid)是一种RNA质粒之外,迄今所知的所有质粒无一例外地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DNA分子[1],质粒DNA分子可以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2],为了更好地适应细胞的生理特点,质粒主要以细长并具有负超螺旋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原核细胞中[3]。环形双链的质粒DNA分子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超螺旋型(SC)质粒DNA;开环型(OC)质粒DNA和线性(L)质粒DNA分子[4]。

用于基因工程改造的质粒载体通常包括复制子、选择标记和目的基因和启动子[5],为了获得高稳定性、高产量的质粒DNA,在构建质粒DNA时,需仔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 质粒复制子的选择

Prazeres[6]报道到2010年,以质粒为核心的基因免疫和治疗的市场产值将会超过450亿美元,质粒DNA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无论从科学还是经济角度出发,在构建DNA疫苗和基因治疗用途的质粒时,为了提高质粒产量,复制子的选择非常关键,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选择拷贝数高且仅需宿主编码蛋白的ColE1复制子[7]。在携带

ColE1复制子的质粒中,RNAII是复制的正向调节分子,RNAI是复制的负调节物,另外,由质粒编码的一种Rop/Rom蛋白可提高RNAI 与RNAII结合的效率,增强RNAI的负调控作用,因此,Rop/Rom 基因缺失至少可使colE1质粒拷贝数提高3至4倍[8]。Yavachev 和Wang [9-10]研究报道非荷载的转移RNA的二氢尿嘧啶环、反义环和CCA序列可与RNA I或RNAII的环有高度的同源性,从而会影响到质粒DNA的复制,但是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据Minton[11]报道,pUC19系列载体同样被缺失了rop基因,但其与其他缺失rop基因的质粒在拷贝数上的表现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于pUC质粒在RNAII序列上带有一个G到A的点突变,可依温度的不同而改变正向调节分子RNAII的二级结构,Chambers S &Yanisch-Perron C等研究表明在42℃或者45℃下,RNAII似乎折叠成抗RNAI抑制的构型,于是DNA合成的起始加强,结果拷贝数特别高[12-14]。

尽管构建DNA疫苗时普遍使用ColE1类型复制子,但Uhlin B & Remaut E报道的一种由低拷贝发展而来的由温度控制的“失控型”复制子同样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这种失控的质粒可使质粒DNA大量积聚在大肠杆菌中,其拷贝数可以高达1000[15-16],Ansorge M 和Chao Y证实这种拷贝数已成功地应用来表达大量的重组蛋白[17-18],尽管“失控型”复制子的优势非常明显,但还没有使用这个类型复制子来构建DNA疫苗的成功例子,至今不清楚什么是导致此种复制子未得到开发的具体原因[19]。

2. 抗性基因的选择

在选择抗生素抗性基因时,由于极少量即可引起部分人群强烈的过敏反应,首先应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而应考虑氨基糖苷类的新霉素和卡那霉素[20],因为这些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很少使用,且无耳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所以更为合适[19]。

3. 其他元件的考虑

设计、构建DNA疫苗和基因治疗质粒载体的策略已经十分明显,它除了必须包括一个能使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维持、分裂的元件;一个能促使目的基因在机体内表达的元件和选择标记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调控元件,以促使转基因的表达和质粒的稳定[21],这些元件包括真核启动子、终止子及其终止信号等,启动子是外源基因在动物细胞内获得表达的必要前提,常见的有CMVI/E、SV40、EF-1α及UbC和MHCI等,CMV比SV40[22]和UbC[23]等更为有效,其中内含子A 更能提高CMVI/E的表达水平[22],CMV现已被广泛使用在商品化载体上,这对商业开发DNA疫苗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另外,一些抗原基因本身来源的启动子也可用来构建DNA疫苗,但对于想同时表达多个抗原基因的质粒而言,此种启动子的效果不明显;常用的转录终止子及终止信号包括牛生长激素(BGH)、SV40及人β-珠蛋白。此外,在构建DNA疫苗时,可利用非甲基化的细菌DNA-CpG寡脱氧核苷酸来优化整个质粒,提高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这是因为真核生物CpG的概率只有原核生物的1/16左右[24],这种频率上的差异使得其与模式识别受体TLR-9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免疫应答水平

[25]。

4. 目的基因

在选择和构建质粒DNA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质粒DNA可否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因此,在选择目的基因时,须严格避免目的基因同人类基因组之间具有长片断的同源序列;启动子和终止子同样须认真筛选以严格控制其生物学活性;此外所有构建质粒DNA的过程需要有详细的记录,且附有基因的序列,宿主菌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26-32]。

5. 质粒的稳定性

质粒DNA导入宿主细胞后,必将引起宿主菌生理发生改变[33],质粒的复制增加了宿主菌的负担,引起宿主菌生长速率下降,使得重组工程菌的发酵过程比非重组菌的发酵过程复杂化,进而有可能降低质粒DNA的稳定性;同时,外源基因的插入也会干扰到质粒本身的稳定性,在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发酵过程,还必须考虑到宿主菌的遗传特性[34-36],判定其是否存在可以降解重组DNA,或者产生引起重组DNA的不稳定性的蛋白酶或其他一些蛋白分子。

5.1 质粒不稳定性的概念

质粒不稳定性,是指工程菌在生长过程中重组质粒发生变化,结果不呈现原有的表型特征。质粒不稳定可分为两类:分离不稳定性和结构不稳定性[37]。分离不稳定是指在细胞分裂中由于缺陷分配引起部分或全部质粒的丢失;结构不稳定则是由于重组质粒DNA上的缺失、插入或重排引起的,质粒的分配不稳定性和结构不稳定性的结果都将使我们得不到预期的质粒产量和质量。如果发生质粒分离不稳定,由

于部分重组质粒的丢失,工程菌的发酵过程实际上是工程菌和不含有质粒的宿主菌的混合培养,Imanaka[38]证实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含有重组质粒的工程菌的比生长速率(μ+)往往小于宿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μ-),经过25代后,培养液中几乎都是无质粒的细胞。

5.2 质粒拷贝数

质粒拷贝数是体现质粒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拷贝数首先决定于自身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受到宿主菌生理状况及生长环境的影响,Enberg & Nordstorm[39]研究认为宿主菌生长速率增大,质粒的拷贝数下降,这可能是高比生长速率下,质粒的复制速度跟不上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质粒拷贝数不断下降。此外,Koizumi[40]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营养物质的限制或缺乏也会导致质粒拷贝数的下降。一般来讲,质粒拷贝数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因质粒的不同而不同,Futcher & Cox[41]对几种质粒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质粒稳定性随着拷贝数的增大而增加,但当质粒拷贝数太高时,质粒也往往不稳定,因多次复制,增加了出差错的机会。

5.3 培养方式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培养基对质粒的稳定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aulcott [42]研究表明质粒在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的丢失频率大于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低温往往有利于重组质粒稳定地遗传,而当温度高于50℃时,重组质粒在分批培养的对数后期和连续培养时均呈现遗传不稳定状态[43]。

5.4 解决办法

在重组基因工程菌发酵过程中,克服质粒丢失的最广泛使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针对抗性基因的抗生素。FDA规定不管在生产还是管理上都应用卡那霉素代替氨苄青霉素,其原因是考虑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另外,用抗生素添加法来消除质粒脱落性的不稳定性在大规模生产时并不可取,因为这种选择压力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影响质粒稳定性的各个过程(质粒的复制、质粒的转移及质粒在子代细胞中的分配等)[44];此外,质粒的平衡致死系统有可能为彻底摒弃抗生素的使用奠定基础[45]。

二、菌种库的建立

对转化大肠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原始种子库。分析种子库的遗传稳定性,要明确该种子库可以传代的次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并应保证该类细胞库没有噬菌体和其它外源因子的污染;并对细菌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和检测,保证细胞库中细菌的遗传背景包括基因型、表型未发生改变;应检测细菌的形态学,保证细菌的均一性;应检测导入基因的存在状态。并对工作细胞库的规模、保存条件、扩增条件、传代过程中质粒的稳定性(拷贝数及表达量)、允许的传代次数等进行研究。

三、含重组质粒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影响质粒DNA 产量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宿主菌株的遗传背景和质粒分子本身的拷贝数,除此之外,在工业发酵中宿主菌株的生长条件和培养基类型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一般建议使用endA 基因发生突

变的(endA1)大肠杆菌宿主菌株,例如DH5α,JM109,以及XL1-Blue 等,因为endA 基因突变的结果,使得大肠杆菌宿主细胞失去了合成具有功能活性的核酸内切酶Ⅰ的能力,从而增进了所含质粒DNA 分子的稳定性[46]。

在典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质粒是由大肠杆菌在摇瓶中发酵生产的,温度、转速和培养基是唯一可控制的因素[47]。一般培养物的质粒产量在1-10mg 之间;在高密度培养的发酵罐中,诸如培养基组成、温度、pH 值、溶解氧、积累的代谢产物,搅拌速度等影响细菌及质粒产量的因素都能得到监测和控制,质粒产量可达摇瓶的10到50倍[48],Lahijani R[49]的研究数据显示每升培养基可以产出220mg 质粒DNA,Schmidt T[50]也表明质粒产量可达225mg/L。高密度培养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增加产率,而且也为减少发酵罐容积、减轻分离纯化、减少污水、降低能耗和成本带来好处。

3.1 培养基的组成

大肠杆菌可以在营养丰富或贫乏的培养基中生长,但是营养物的种类及来源对质粒DNA的质量和数量都产生重大影响[51]。由于可生产高的细胞密度,丰富的、复合培养物,如酵母膏和/或蛋白水解物很受欢迎,肉膏因为可能含有疯牛病等动物病毒而成为潜在的污染源被排除在外。除了丰富营养物,还需加入葡萄糖或甘油等碳源物质,Korz[52]研究表明,以甘油为基础的碳源培养基的生长速度较慢,几乎不产生乙酸,终产物也比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多,但当它们超过一定的范围时都会阻止细胞的生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间歇发酵

中增加营养物的浓度并不能得到高细胞密度的原因。

目前,常用的有三种形式的培养基:限制性培养基、半限制性培养基和复合培养基,其可重复性依次降低。O’Kennedy[53]的研究结果表明,半限制性培养基生产质粒pSV的产量为9.12μg/mg干菌,比复合培养基的4-6μg/mg干菌高一些。同时,O’Kennedy[54]还证实了用于质粒生产培养基最佳的C︰N为2.78︰1,最大比例不要超过12︰1,因为在此范围内,细菌膜上的肽聚糖的成分没有发生改变,不会影响到化学裂解的特性,在试验过程中,O’Kennedy还发现添加氨基酸后的限制性培养基SDCAS,无论在提高质粒超螺旋的比例上还是在减少质粒的丢失率上都比LB培养基的效果好,且SDCAS经碱裂解后产生的宿主基因组DNA也明显减少。

3.2 发酵方式的选择

发酵一般以分批或者流加的方式进行[55]。在这两种方式中,流加发酵可以提高细胞密度,并因此可能改变质粒的质量,Matsui[56]报道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固体葡萄糖,可以使DCW(dry cell weight)达到134g/L,质粒在细胞中一般呈现负超螺旋结构,但据了解,宿主菌的生长条件,溶解氧及温度等的改变都可以改变超螺旋质粒的密度[57]。D.J.Korz[58]研究证实,溶氧不足或CO2过剩都会促进乙酸形成,促使细胞衰老和死亡,降低质粒DNA的产量和质量。Lahijani[59] 探讨了温度和流加操作对质粒产量的影响,培养物在连续流加操作中保持37℃直至OD600达到某个数值后,升温至42℃或45℃,这样可大大提高质粒的产量,补料过程中,可尽量使用氨

水来调节pH,这样可以补充氮源。也有实验指出质粒的生产因为质粒本身而异,相同发酵条件下不同的质粒产量会有很大差异;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控制细菌较低的比生长速率,对质粒的复制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宿主菌过快的直接后果是质粒复制跟不上细菌的生长,导致拷贝数下降或者质粒丢失。理想的质粒收获阶段应该是在细菌生长进入生长对数后期或静止期前期,此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的水平处于最低,质粒的复制达到最高水平。

1989年,Reinikainen [60]研究小组得出结论,pH值介于6.2-6.8之间和30℃的培养温度有利于ColE1类型复制子质粒产量的提高,此外,添加氯霉素[61],氨基酸饥饿[62],添加痕量维生素[63]等都可以提高质粒DNA的产量。

四、质粒的分离和纯化

在质粒的最终产物中,宿主基因组片段、高分子量的RNA尤其是核糖体RNA和质粒的异构体不利于质粒的基因转染,因此,如何有效消除这些杂质尤为关键。因为质粒DNA的这种带负电荷的多形结构使得它的电荷性和亲水性能够与许多分子如内毒素和杂蛋白相结合,加大了其纯化的难度,虽然目前有很多种方法可用来纯化质粒DNA,但迄今并没有一个相关的标准。

在实验室未优化的条件下,质粒产量通常较低,且提取和制备的质粒DNA损失严重,不符合FDA等相关组织机构的条例。除此之外,质粒的大规模提取要考虑到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并按照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rsearch, CBER)

下属的疫苗研究和管理办公室已有的章程严格执行[64]。

如前所述,质粒纯化时,主要考虑四种杂质:gDNA,RNA,蛋白质和内毒素。质粒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除了要除去这些杂质之外,还应该避免使用有毒,有机、易燃试剂和动物源性的酶试剂[65]。在保证产率和纯度合格的情况下应选择省时、省成本、省纯化工艺的操作流程。所有的操作都应该能够放大到每批生产克级甚至千克级的质粒。最重要的是,所有过程要有重复性,这样才能使生产出的质粒一直符合产品规格。一般的,质粒的大规模纯化包括下面几个或所有步骤:细胞裂解,沉淀,酶消化,柱层析(一步或多步),脱盐或着改变缓冲液,以及无菌过滤。质粒的大规模生产纯化的大致流程如下图所示[66]:

4.1 细胞收集

细胞培养结束后,必须通过连续流或者微过滤[67]对培养菌体进行浓缩,这不仅仅是要对菌体进行浓缩,而且是为了去除对接下来的纯化有影响的培养基成分。

4.2 细胞裂解

细菌细胞裂解是纯化流程中的关键一步。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完成细胞的破

碎:机械破碎(珠磨法、渗透压冲击等),酶解法,热裂解和碱裂解法。

4.2.1 机械裂解

关于机械破碎裂解大肠杆菌以释放质粒的研究表明只有微流体化和珠磨法能获得完整的质粒分子。当用微流化器破碎细胞达65%时,质粒最多可以回收35%,而用玻璃珠研磨破碎细胞达50%时质粒分子最多可以回收达74%,用微流化和玻璃珠研磨破碎细胞后,超螺旋质粒在总释放质粒中分别为80%和94%,增加细胞破碎频率将使超螺旋质粒减少至10%以下[68],绝大多数质粒呈现“smear”形状,为获得相对产量较高的超螺旋质粒必须降低细胞破碎率,因此,在规模化生产上,这些破碎方法并不适用。

4.2.2 热裂解

Zhijun Wang[69]等研究认为热裂解具有不需完全破裂细胞、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快捷等诸多优点,其所需设备一般有蠕动泵、去污剂和循环热水浴等,但是我们的热裂解实验结果表明:靠蠕动泵将悬浮在Triton、EDTA中的菌液循环于沸水浴一段时间后,得到的菌液粘度太大,不易下一步操作,且含有的宿主基因组DNA太多,因此我们放弃了进一步的尝试。

4.2.3 碱裂解

目前最受欢迎的细胞裂解法是由Birnboim & Doly[70]提出的碱裂解法,它主要是靠0.2M NaOH、1%SDS和pH4.8的KAC来完成的,它的整个步骤包括我们常说的SolutionI、SolutionII、SolutionIII 三步,首先是将菌体悬浮在SolutionI中,其中的EDTA比较关键,它起着两个作用:(1)鰲合细胞膜和骨架上的Ca2+、Mg2+,从而使细胞更易破碎(2)鰲合Mg2+,使得内源性DNase没有Mg2+

不能发挥作用,保持质粒DNA的稳定性,另外SolutionI中的Tris 起着稳定pH的作用,葡萄糖起着缓冲防止gDNA断裂的作用。SolutionII是非常关键的一步,SDS破坏胞膜,释放菌体内容物,同时也能使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脂肪变性并溶解,NaOH使质粒DNA 和基因组DNA都变性,而质粒DNA由于有特有的拓扑超螺旋结构,可以在下一步中自然复性,而基因组DNA则永久变性,在这一步中注意事项是在混匀过程中动作必须轻柔,原因是防止局部pH大于13而导致质粒DNA不可逆变性和粗暴操作导致的基因组断裂,局部高浓度的SDS也会形成鬼带(ghoast band)[71]。接下来的是用SolutionIII进行中和,使质粒DNA复性,同时高浓度的KAC也起到了盐析的作用,最终形成的SDS-gDNA-蛋白不可溶复合物而被去除,这一步使得变性的蛋白质和脂质变成不溶的,凝乳状的沉淀,同时一部分染色体DNA也沉淀出来,而质粒DNA 仍然呈溶解状态。这是因为染色体DNA 和一些蛋白质及脂质是部分相连的,而质粒通常没有这种连接状态。在最终的沉淀步骤,考虑到质粒DNA 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带磷酸基的骨架构成,存在着互相排斥的可能性,所有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NaCl和NaAC等使得DNA更易沉淀,天气炎热时还可降低温度,以抵消布朗运动效应带来的质粒不易沉淀的后果。

由于SolutionIII中KAC的成本非常昂贵,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根据溶液III的原理,摸索了许多种新配方,同样也能达到相似的效果,成本却大大降低,为大规模生产质粒DNA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2.4 苯酚、氯仿直接抽提法

1999年,Jun Song[72]等人报道了用苯酚和氯仿直接抽提培养菌液来获得质粒DNA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大大节约质粒提取的时间,尤其体现在通量筛选重组克隆时优势明显,但其不能去除宿主基因组DNA。

4.3 质粒制备液的净化和浓缩

在实验室水平上,去除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和核酸沉淀物的办法通常是离心。然而,这并不适用于质粒DNA 的工业化生产。在工业操作中,这应该由被证明是产生剪切力低的操作来完成。这是因为:第一,应避免将染色体DNA 剪切成片段,否则染色体DNA 将从沉淀中释放并污染质粒;第二,质粒在分离过程中也要受到剪切,如果质粒分子较大,则可能发生分子链的断裂。工业上的离心机通常采用连续流加方式操作以达到高的处理量。进入离心机的流体所产生的离心加速度可能导致剪切,从而打散已经沉淀的物质和gDNA。因此,过滤成为比较理想的操作,但是如何防止粘稠的沉淀复合物不堵住过滤孔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

质粒DNA在大肠杆菌裂解液中只占总核酸的1%(w/w)[73],裂解后,仍然存在大量的RNA 和蛋白质,这些都必须在随后的步骤中被去除,同时应该降低溶液的体积以便于后续操作。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过柱法,包括离子交换[74]、分子排阻[75]、疏水层析[76]、三链DNA亲和层析[77];或者通过加入无水乙醇、异丙醇来达到浓缩质粒DNA的目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存在着不足,过柱的速度

通常较慢,且质粒DNA的电荷性和疏水性与杂质RNA、内毒素、宿主蛋白都很相似,不易掌握具体的pH和盐浓度;醇类的浓缩需要的体积很大,无疑增加了成本,而且有背于不能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原则。因此,其他的浓缩方法应运而生,这包括分子切向流法[80],小分子类物质如精胺[79]、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80]、聚电解质[81]等,另外芳香化合物[82]和MnCL2[83]等都有报道。

4.4 宿主细胞中核酸和其他内容物的组成

正常生理状况下,大肠杆菌宿主细胞含有水、核酸、蛋白质、内毒素和小分子和一些离子,其占有含量和种类各不相同,分子量也差异很大,如Atkinson[84]所述,见表。

种类总量(%W/W)种类/个细胞平均分子量

水 70 1 18

核酸

基因组 0.5 1a 2.8×106

转移RNA 4.8 40 28

核糖体RNA 0.9 3 500-1000

信使RNA 0.3 400-800 660-990

质粒DNA <1 1 3300b

蛋白质 15 1100 8-200

内毒素 5 10

小分子和离子 3 800-200 <1

a.快速生长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4个基因组分子。

b.质粒分子大小为5kb。

4.4.1 RNA

粗制的质粒DNA中,RNA的含量是质粒DNA含量的20倍左右[78],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RNA尤其是大分子量的核糖RNA和信使RNA 十分重要。现今,绝大多数的纯化方法都使用了牛源性的RNase A,这有违于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酶制剂的相关条例[85]。2001年,Cooke[86]有使用表达RNase A基因的宿主菌来制备质粒DNA的成功报道,本实验室也有使用大肠杆菌分泌表达的重组牛RNase A 来消除RNase A的成功经验(未发表)。David[87] 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孵育也可以很好地消除RNA,但是根据我们的试验数据,超螺旋质粒DNA的比列严重下降,损害了质粒DNA的质量。此外,37℃利用内源性RNase A也可去除40%的RNA[88],2M的氯化钙[89]、5M氯化锂[5]等都可成功消除RNA。

4.4.2 蛋白质

粗制质粒中杂蛋白的含量也相当可观,一定数量的杂蛋白除了降低质粒DNA的转染效率外,可引起机体的异源免疫反应,它的去除一直依赖于对人体和环境有污染和腐蚀的苯酚、氯仿。考虑到蛋白的分子量远远比质粒DNA小,Teeters认为可以利用分子量上的巨大差异来去除蛋白质[92]。Russel J [80]和Wahlund[81]报道利用CTAB 或聚电解质与DNA双螺旋大小沟特异结合的特性可以选择性沉淀DNA,而将杂蛋白留在上清中,通过离心就达到去除蛋白的目的。另外,用离子交换层析[91]和亲和层析柱[92]等技术都可以除去蛋白

质,达到纯化质粒DNA的目的,并取得了很好的纯化效果。

4.4.3 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上的特有结构,在细菌生长、死亡的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在质粒制备过程当中,细胞破碎后,大量的内毒素都释放到溶液中[93]。由于内毒素具有极强的热源性,少量的LPS 就可以引起发烧、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休克死亡,因此它的去除显得十分地重要[94]。由于内毒素常常形成囊状结构,其分子量与质粒大小相似,而且电荷性与疏水性都与质粒DNA相似,给质粒DNA的纯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目前,内毒素的去除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非选择性去除,包括活性炭吸附和萃取[95],利用分子量差异进行的超滤[96]和pH值差异进行的离子交换色谱[97],这几种方法没有考虑到LPS结构方面的特殊性质,去除效率较低;二是选择性去除,主要是指亲和色谱法,找出适当的配基,将其固载于亲和色谱的基质上合成出亲和介质,即可成为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的LPS吸附剂,这些包括组胺、组胺酸类[98];多粘菌素B[99];聚阳离子配基如PEI[100],聚-L-赖氨酸[101];荷正电聚合物γ-甲基-L-谷氨酸酯[102]等;三是特异性去除法,这是根据LPS结合蛋白(LBP)的结构和功能,提出的一种内毒素去除的特异性配体。

4.4.4 基因组DNA

符合药物动力学质粒中的宿主基因组DNA的含量必须小于10ng/μg质粒DNA,在发酵至纯化的过程中,由于酶解和机械剪切力的作用,宿主基因组非常易断,而现行的离子交换等各层析法纯化

质粒DNA包括了其不能有效去除宿主基因组DNA和内毒素的缺点,在消除基因组DNA的试验中,以Levy[103] 和Winters[104]的硝酸纤维膜和硅酸钙最为有效。

4.5 质粒纯化策略

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是质粒纯化的标准分子生物学方法,但此方法耗时,而且难以扩大,并使用了有毒和诱变试剂,不适合用于临床的质粒DNA的生产。虽然目前纯化质粒DNA的技术还很不成熟,但一些方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目的上来讲,实验室制备小量的质粒可能更多的从纯度上考虑,但是要大规模生产质粒,除了纯度上的问题,还有过程的可放大性,重现性,成本等诸多问题需解决。4.5.1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EC)利用离子交换剂为固定

相,是根据荷电溶质与离子交换剂之间静电相互作用力的差别进行溶质分离的洗

脱层析法。鉴于核酸溶液带有多聚阴离子,可以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方法纯化

质粒DNA[105]。DNA 的双螺旋结构使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分离,疏水性碱基处于双螺旋的内部,两条螺旋形糖-磷酸链缠绕在双螺旋结构的外侧,从而形成多阴离子、高度水化的亲水表面,Stahlberg 等人[106]提出一种量化理论,假定带有多电荷的生物分子和离子交换剂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两个带电荷表面在与缓冲盐溶液接

触时的远距离静电作用,固定相表面是带电荷的基团,使其表面和溶液之间产生了静电势差,从而具有吸引那些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质分子来到表面的能力。

4.5.2 分子排阻色谱

分子排阻色谱,又被称为凝胶过滤,可以用来分离不同大小及具有不同流体力学半径的分子。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不同,用作分子排阻色谱的树脂不和质粒或

者其它杂质结合,该树脂包含有具有确定大小的通道。较小的分子比较大的分子更容易进入这些孔中,并且由此在柱中的流动受到阻碍。既然不用以高浓度的盐或者有机试剂来洗脱质粒,分子排阻色谱的操作显得相对较为简单。洗脱顺序与分子大小顺序相反,最大的分子最先洗出。分子排阻色谱在将质粒DNA从小的RNA片段及被RNA 酶消化的核酸中分离出来显得特别有效,它也能被用于移除质粒溶液中的盐、缓冲液和其它低分子量的化学试剂。分子排阻色谱也可能将质粒从比它更大的gDNA 分子中分离出来,而且,分子排阻色谱在移除内毒素方面显得很有成效。但分子排阻色谱有相对较低的分辨率,一般要将两种分子达到完全的分离需要这两种分子大小相差至少两倍。因此,在分子大小上与质粒DNA 相近的染色体DNA 以及高分子量的RNA 片段就很难由分子排阻色谱除掉。该基质的排阻极限对蛋白质是100×106 Da,对线性DNA是20kb,对球状微粒是400nm。70%的回收率中洗下部分几乎是纯的超螺旋质粒DNA[107]。

4.5.3 疏水色谱

大肠杆菌gDNA本身是双链DNA,但经碱裂解之后,绝大多数变成了单链,两条链相互分离并部分断裂,因此疏水碱基暴露,在疏水色谱(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C)过程中,质粒分子的疏水碱基隐藏在双螺旋内部,与配基的作用力非常微弱,另一方面,高浓度的单链核酸,如RNA和变性的gDNA则与配基牢固结合,同样道理,变性的质粒DNA也暴露了疏水碱基,可以通过HIC去除,LPS通过脂基团而与HIC的配体发生作用,而且只有在降低盐离子浓度后方可被洗脱,合成的寡核苷酸进行的试验表明,单链越长,与HIC柱子吸附的时间越长,说明了核酸分子中碱基多少与吸附时间成正相关。Diogo[108]报道通过此方法可以降低内毒素的含量20倍以上,天津大学的Yuan Li[109]等人报道使用HIC来纯化质粒pcDNA3.0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5.4 亲和色谱

亲和层析基于连接在固相支持物上的寡聚核苷和引入目标质粒的特定序列之间形成的三重螺旋结构发展起来[110]。显然,这些支持物对超螺旋构型的质粒的亲和力比对松弛异构体的亲和力高。回收率可高达62%,同时将RNA和gDNA 的含量降低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另外,乳糖阻遏蛋白等也能与特殊DNA序列结合的物质小规模纯化质粒。不管是寡聚核苷和质粒结合还是特殊的蛋白和质粒结合,亲和配体和固定相偶联,并同质粒的目标序列相互作用。因为这种结合是依据特定序列的,所以亲和色谱能够高效地将质粒DNA从蛋白质,

RNA 和非特定DNA中分离出来。然而,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小规模的质粒纯化。这主要是因为构建大量的亲和树脂在技术上有困难,同时成本很大。此外,Woodgate[111] 和Kostal[112] 分别研究了使用锌指结构的GST的序列特异性的层析和以温度诱导金属调节蛋白MerR进行质粒纯化的策略,这两项研究可以丛细胞裂解液中直接纯化质粒DNA,规模可以放大,特异性好,成本也较低,为今后的质粒纯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4.5.5 芳香层析

2003和2004年,Lemmens和Lena M[82,113]先后报道了在高浓度离液剂或水化盐的情况下,使用芳香硫醚为配基的亲硫层析进行了高质量的质粒纯化,其机制可能是包括质粒DNA在内的各种核酸分子在高浓度水化盐如硫酸铵的存在下,各分子发生不同程度的浓缩和结构的改变,而恰恰是这种结构的改变促使超螺旋质粒DNA可以通过π-π作用与配基上的芳香基团结合而被纯化。

4.5.6 去污剂

CTAB 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可以与DNA 分子上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发生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同时,其碳链也可以和DNA 分子发生疏水互作用,从而中和带电的DNA 分子使它们从溶液中沉淀下来。向细胞裂解液缓慢地加入CTAB,一方面,可以选择性地沉淀质粒DNA;另一方面,蛋白质、RNA和脂多糖等杂质保持完全溶解的状态。质粒沉淀后,可以往沉淀中加入浓的氯化钠溶液来去除CTAB。质粒沉淀物中还含有少量gDNA,但是如果加入的氯化钠的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实验报告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 2、初步了解DNA纯化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2、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3、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4、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三、实验步骤 1、挑取单菌落接种到含Amp的LB液体培养基试管内(3.5ml/管) 2、将试管放入恒温震荡培养箱中,37℃,200r/min培养12-16h。 3、将菌落转入1.5ml离心管中(尽量倒满)1200r/min,离心30s(沉淀菌体) 4、重复一次第三步的过程 5、弃掉上清液并扣干,加入预冷的Solution1 100微升,剧烈震荡打散菌体

高中生物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导学案苏教版必 修2 C 1、指导杂交育种: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 (注:AA=aa)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Tt,表现型是抗锈病。(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抗锈病和不抗锈病,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TT或Tt。其中基因型为 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从F2代开始选择抗锈病小麦连续自交,淘汰由于性状分离而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直到抗锈病性状不再发生分离。 2、指导医学实践:判断遗传病显隐性的常规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性状。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DD或Dd,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100%或1/2。 【典型例题】 例

1、若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下图中能表示自交代数与纯合子所占比例关系的是例 2、(11)小麦抗锈病基因R和不抗锈病基因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R和基因r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B、基因R和基因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 C、自然条件下根尖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能遗传给后代 D、基因R和基因r的本质区别是核苷酸序列不同例 3、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例 4、下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对于该病而言,有关该家系成员基因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I2是杂合体 C、I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3 例

果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果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茹正耀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09制药2班 摘要:浅谈果胶及生产原理。分析我国目前果胶生产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外生产工艺,指出我国果胶生产工艺发展前景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果胶生产现状生产工艺 天然果胶是以原果胶、果胶、果胶酸的形态广泛分布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叶中的多糖类高分子化合物,以果实中果胶的含量最高。比如苹果、柑桔等的果实含量颇丰。此外,胡罗卜的肉质根、向日葵[1]的花盘等也富含果胶。目前商品果胶的原料主要是柑橘皮(含果胶30 %) 、柠檬皮(含果胶25 %) 及苹果皮(含果胶15 %) ,真正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果胶来源 首推柑桔果皮和苹果榨汁废滓[2]。另据文献报道,甘薯渣的果胶含量达31 % ,且甘薯果胶凝胶特性与苹果的相似[3]。 果胶具有良好的乳化、增稠、稳定和胶凝作用,在食品、纺织、印染、烟草、冶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果胶具有抗菌、止血、消肿、解毒、降血脂、抗辐射等作用,还是一种优良的药物制剂基质[4] ,近年来,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1.果胶生产的原理 果胶在植物体内一般以不溶于水的原果胶形式存在,在果蔬成熟过程中,原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可溶性果胶,最后分解为不溶于水的果胶酸。 在生产果胶时,原料经酸、碱或酶处理,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分解,形成可溶性果胶,然后在果胶液中加入酒精或多价金属盐类,使果胶沉淀析出,经漂洗、干燥和精制而成商品。 我国果胶生产现状 2.果胶资源 我国果胶资源丰富,柑桔皮甜菜压粕、苹果皮渣,柠檬皮渣、向日葵盘等均含有大量果胶。已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的主要原料[6]。目前国内以柑桔皮为主要原料生产果胶。 3.果胶生产技术现状 果胶生产工艺主要分预处理、萃取、浓缩、沉淀、干燥等5 个步骤,其关键步骤为提取和沉淀。目前国内果胶生产多采用传统方法[7 ] ,其工艺技术路线为:原料处理→酸萃取→过滤→真空浓缩→酒精沉淀→低温干燥→粉碎、标准化→成品。但此工艺乙醇用量大,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少数企业采用盐析法,因其工艺条件要求严格,不易控制,往往使产品灰分高、溶解性差。 4.目前国内外果胶生产工艺概况 4.1 预处理 果胶原料的预处理各不相同。如果是鲜皮渣应及时处理,以免原料中产生果胶酶类水解

关于编制果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果胶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360docs.net/doc/426774787.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果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 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果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果胶项目发展概况 (12)

《分子生物学》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实验报告

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日期2020年5月14日室温25°C 成绩 一、实验报告摘要 【实验题目】 质粒DNA的提取与琼脂凝胶电泳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质粒提取原理和各种试剂的作用。 2、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和操作。 二、实验原理 1、质粒: 质粒是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并能稳定遗传的一种环装双链DNA,分布于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一些动植物细胞中。细菌质粒是应用最多的质粒类群,在细菌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构复制质粒自身的DNA 2、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标准方法之一,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用各种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以分离长度为200bp至近50kb的DNA。此外,直接用低浓度的核酸染料进行染色,可确定DNA在凝胶中的位置。琼脂糖凝胶通常采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 三、操作要点:

(1)质粒DNA的提取 1、收取细菌:将4mL细菌培养液分为2次加入2mL的塑料离心管(子弹头)内,每次以12000r/min离心1min(注意平衡)弃去上清液。 2、加入100uL用冰预冷的溶液I,用移液枪将细菌沉淀打散成为悬浮液。(溶液I放置冰中) 3、加入200uL溶液II,盖紧盖口,翻转离心管5次,充分混合内容物,避免振荡,将离心管置于冰上。 4、加入150uL用冰预冷的溶液III,盖紧盖口,翻转离心管,温和摇匀直至粘稠状的细菌裂解物出现,置于冰上5分钟。(溶液放置冰中) 5、用微量离心机12000r/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移到另一离心管。 6、加入等量的酚:氯仿(1:1)混合液,轻轻混匀,12000r/min离心7分钟,将上清液收集到新的离心管中。 7、加入2倍体积100%乙醇沉淀DNA,轻轻混匀,1200 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倒置在滤纸上干燥,漓尽液体。 8、用1m170%乙醇洗涤DNA沉淀,按照步骤7去除上清液,空气干燥10min。 9、用50uL的无菌水溶解质粒DNA 。 (2)琼脂凝胶电泳分离鉴定 1,制胶。将电泳缓冲液和琼脂糖在微波炉中熔化,混匀,冷却至55°C,加入EB染料,倒入已封好的凝胶灌制平台上,插上样品梳。 2.加入10u1的6x加样缓冲液到DNA样品,混匀,然后用移液器取50u1样品加入样品孔中。(不要漫出加样孔) 3.接通电极,在120V电压下进行电泳20min-30min 。 4.当加样缓冲液中的溴酚兰迁移至足够分离DNA片段 的距离时,关闭电源。 5.已染色的凝胶可以直接在紫外透射仪上观察或照相 四、实验结果: 成功分离DNA片段,能看到超螺旋质粒和单缺口质粒的条带。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学生版)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 命题热点预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1.考查内容:主要考查遗传杂交实验的方法、遗传概念的辨析、性状显隐性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定、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应用等。 2.考查方式:以遗传实验、遗传现象及遗传图解的方式单独考查,或者与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综合考查。 3.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涉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分析 知识点1:几组核心概念的理解(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熟记)1、交配类:杂交(×)、自交(○×)、测交(杂种一代×隐性纯合子,如Dd×dd (验证杂(纯)合子、测定基因型)P:亲本、♀:母本、♂:父本、F 1:子一代、F 2:子二代 2、性状类: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3、基因类 4、个体类: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如DD 、dd 、AABB 、AAbb )、杂合子(如Dd 、AaBB 、AaBb ) 注意:多对基因中只要有一对杂合,不管有多少对纯合都是杂合子。 知识点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假说-演绎法)1.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2.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提醒 ①孟德 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基因”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来,孟德尔用“遗传因子”表示。(基因是在1909年由约翰逊提出)②F 1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D 和d,D 和d 的比例为 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生物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人工异花传粉(两性花)的一般步骤:去雄(即去除母本的雄蕊,豌豆在花蕾期进行)→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受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注: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单性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不用去雄。 相同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复等位基 因(若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 数目在两个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 血型的I A 、I B 、i 三个基因)

果胶市场调研报告

果胶市场调研报告

目录 一、果胶基本信息 (2) 二、果胶应用 (2) 三、果胶供应市场现状 (2) 四、果胶需求市场分析 (4) 五、敏特采用果胶新产品信息 (6)

一、果胶基本信息 1、定义:果胶(Pectin)是一组聚半乳糖醛酸。它具有水溶性,工业上即可分离,其分子量约5万-30万。 2、分类:

3、工艺:原料→预处理→抽提→脱色→浓缩→干燥→成品。 二、果胶应用 三、果胶供应市场现状 1、国际市场 国际上能生产果胶的国家仅有欧美几个国家,年产量仅有30000-35000吨,产值约4.55亿美元,约合13000元/吨。亚、非、澳及南美洲几乎没有国家生产,所以果胶行业近乎垄断,世界五大果胶生产商决定着世界果胶产业的产量,决定世界果胶行业的价格,决定这世界果胶市场的产品走向。 国际果胶生产厂家分布情况见下表: 2、国市场

国专业生产厂家只有2-3家,集中于,占有地域及原料优势,生产苹果胶。用柑橘皮生产果胶年产量不足500吨。其中,低酯果胶国还不能规模化生产,主要依赖进口。 国生产厂家分布情况见下表: 四、果胶需求市场分析 1、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果胶年需求量40000吨(2009年数据)(存在10000吨市场需求空白),并以5%的市场递增。其中,美国年需求量6500吨,俄罗斯2700吨,日本2300吨,加拿大、西班牙、哥伦比亚、巴西、泰国、印度、国等国家的果胶客户,对果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国市场 国果胶需求量约3000吨,随着人们对果胶保健作用的认识,具有保健作用的低酯果胶、特种果胶、药用果胶需求日益提高。国专业生产厂家只有2-3家,集中于,占有地域及原料优势,生产苹果胶。用柑橘皮生产果胶年产量不足500吨。国生产厂家有安德里果胶、金枫果胶、鹤善实业等。 (1)国食品行业果胶企业需求表(部分企业):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碱裂解法) 一、实验原理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含有以下3个步骤: ①细菌培养物的生长;②细菌的收获和裂解;③质粒DNA的提取与纯化。 本实验以碱性SDS快速法小量制备pUC质粒。碱裂解法对于以前应用的所有大肠杆菌均卓有成效。该方法的特点是:加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小量制备可省略不用溶菌酶),去污剂SDS可使细胞裂解,并使蛋白质变性,在碱性条件下,破坏碱基配对,可使宿主的线状染色体DNA变性,但闭环质粒DNA链由于处于拓扑缠绕状态而彼此不分开。当条件恢复正常时(加入酸性试剂中和),质粒DNA链迅速得到准确配置,重新形成完全天然的超螺旋分子。细菌染色体DNA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下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中,乙醇沉淀后可得到质粒DNA。如需进一步纯化,可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或氯化铯一溴化乙锭梯度平衡法。 环状双链的质粒DNA分子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当其两条多核苷酸链均保持着完整的环行结构时,称之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样的DNA通常呈现超螺旋SC 构型;如果两条多核苷酸中只有一条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另一条出现有一至数个缺口时,称之为开环DNA(oc DNA),此即OC构型;若质粒DNA经过适当的核酸内切限制制酶切割之后,发生双链断裂而形成线性分子(LDNA),通称L构型。质粒DNA M r一般在106~107之间,常以kb表示(l kb双链DNA=6.6×105),如质粒pUC19的M r为1.8×106(2.69kb)。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构型的同一种质粒DNA,尽管M r相同,仍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率,其中走在最前沿的是scDNA,其后依次为LDNA和ocDNA。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 1、用品与仪器 可调微量取样器(20 μl、l 000 μl),移液吸头,1.5 ml Eppendorf管,常用玻璃仪器,恒温空气摇床,台式高速离心机,旋涡振荡器。 实验材料:含pUC19质粒DNA的大肠杆菌。 2、试剂 LB(Luria-Bertani)培养基:每升含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I 10g,用 10mol/LNaOH调pH至7.0。高温高压灭菌。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第6课时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苏教版

第6课时基因的分离定律(Ⅲ) 学习目标 1.掌握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及其概率计算。2.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基础知识| 一、解决基因的分离定律问题的重要工具 1.“六把钥匙” 亲本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①AA×AA AA 全为显性 ②AA×Aa AA∶Aa=1∶1全为显性 ③AA×aa Aa 全为显性 ④Aa×Aa AA∶Aa∶aa=1∶2∶1显性∶隐性=3∶1_ ⑤Aa×aa Aa∶aa=1∶1显性∶隐性=1∶1 ⑥aa×aa aa 全为隐性 2. (1)乘法定理当两个事件互不影响,各自独立,那么这两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出现时概率的乘积。 (2)加法定理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另一个事件就被排除,这样的事件叫做互斥事件。互斥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之和。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1.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设计育种过程。 2.在医学实践中,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的推断。 |自查自纠| (1)若亲本之一是显性纯合子,则子代均表现显性性状( ) (2)若子代出现隐性性状,则亲本一定均含有隐性基因( ) (3)杂合紫花豌豆自交,所得的紫花后代中杂合子占二分之一( ) (4)杂合子(Aa)连续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概率逐渐增大( ) (5)人类多指患者的基因型不确定,而先天性聋哑的基因型确定( ) 答案(1)√(2)√(3)×(4)√(5)√

|图解图说| ★如果患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则该病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则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区分抗锈病小麦与易感锈病小麦? 提示:给小麦接种锈菌,观察小麦是否出现锈病。 探究点一相关基因型、表现型的推断 【典例1】人类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决定的。某男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分析回答: (1)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该男孩与一个父亲是单眼皮的双眼皮女孩结婚,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__________。 ◆解法展示 首先需确定显隐性:据“双眼皮×双眼皮→单眼皮”推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然后逐小题解答。 (1)单眼皮男孩的基因型是bb,其中一个基因来自父方,一个基因来自母方,所以双亲都含有b基因;又因为双亲均表现双眼皮,必然均含有B基因,所以双亲基因型均是Bb。 (2)单眼皮父亲的基因型是bb,其中一个b基因一定传给其女儿,又双眼皮女孩必含有B基因,所以女孩的基因型是Bb。男孩的基因型是bb,女孩的基因型是Bb,根据“bb×Bb→Bb、bb”推知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双眼皮或单眼皮。 答案(1)Bb Bb (2)双眼皮或单眼皮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课时作业2苏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解,概述测交实验的过程,说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2.结合教材资料,简述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图解: (3)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A和a 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了分离。2.基因分离定律 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与表现型 (1)表现型: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即表现型。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即基因型。 (3)二者的关系: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个体的基因型,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4.纯合子与杂合子 (1)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和aa。 (2)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 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原因,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其优点是: (1)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保证杂交实验的准确性。 (2)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使获得的实验结果易于分析。 2.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中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等位基因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 (6)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答案(1)√(2)√(3)×(4)√(5)√(6)√ 填空: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 1.两个小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小球代表配子,红球代表含基因A的配子,绿球代表含基因a的配子。两种颜色小球的数目相等,代表雌雄个体各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1)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 (2)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 2.目的要求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及其比例之间的关系。 (2)为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3.方法步骤 (1)在1号、2号两个小罐中放入红色玻璃球和绿色玻璃球各50个。 (2)摇动两个小罐,使小罐中的玻璃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小罐中随机抓取—个小球放在一起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的合子类型,记录小球的颜色;每次记录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罐重复50~100次,然后统计结果。 (4)将所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1.实验中,甲、乙两个小罐内的玻璃球数量都是5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答案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年产1000吨苹果果胶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1000吨苹果果胶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5)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5)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原则和研究范围 (5) 1.3承办企业概况 (6) 1.4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6) 1.5研究工作概况 (8) 1.6研究结论 (8) 1.7问题及建议 (10) 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第二章市场需求预测及建设规模 (12) 2.1产品市场分析 (12) 2.2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4) 2.3产品价格分析 (15) 2.4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5) 2.5生产规模 (16) 2.6产品方案与产品的质量标准 (16) 第三章厂址位置及建设条件 (18) 3.1地理位置 (18) 3.2自然条件 (18) 3.3区位交通条件 (19) 3.4厂内基础设施条件 (19) 3.5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0) 3.6厂址选择 (20) 第四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21) 4.1项目组成 (21) 4.2工艺技术方案选择 (22) 4.3工艺流程和消耗定额 (23) 4.4主要设备选择 (24) 4.5自控技术方案 (25)

第五章总图及公用工程 (27) 5.1总图运输 (27) 5.2 土建 (28) 5.3给排水 (30) 5.4供电 (31) 5.5供热 (32) 5.6贮运设施及机械化运输 (32) 5.7厂区外管 (33) 5.8采暖通风及空调 (34) 5.9维修 (34) 5.10中心化验室 (34) 5.11 消防 (35) 第六章节能、节水 (36) 6.1概述 (36) 6.2主要设计依据与原则 (36) 6.3节能措施 (37) 6.4节水措施 (37) 6.5能耗、水耗指标分析 (37) 第七章环境保护 (38) 7.1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38) 7.2厂址与环境状况 (38) 7.3新建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38) 7.4环境保护综合利用论述 (39) 7.5环境保护费用 (39) 7.6环保说明 (39) 第八章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40) 8.1所采用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40) 8.2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40) 8.3设计中采用的安全卫生防范措施 (40) 8.4预期效果及评价 (41)

(完整版)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凝胶电泳进行DNA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原理。 2.学习并掌握凝胶的制备及电泳方法。 3.学习并掌握凝胶中DNA的分离纯化方法。 4.掌握碱变性提取发的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5.掌握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质粒DNA的提取——碱变性提取法: 提取和纯化质粒DNA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碱变性提取法、煮沸法、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和Wizard法等。其中,碱变性提取法最为经典和常用,适于不同量质粒DNA的提取。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操作,一般实验室均可进行。提取质粒DNA纯度高,可直接用于酶切、序列测定及分析。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主要适合于相对分子质量与染色体DNA相近的质粒,具有纯度高、步骤少、方法稳定,且得到的质粒DNA多为超螺旋构型等优点,但提取成本高,需要超速离心设备。少量提取质粒DNA还可用沸水浴法、Wizard法等,沸水浴法提取的质粒DNA中常含有RNA,但不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亚克隆及连接反应等。 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细胞以扩增质粒;收集和裂解细胞;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在细菌细胞中,染色体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质粒DNA以共价闭合环状形式存在。细胞破碎后,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被释放出来,但两者变性与复性所依赖的溶液pH值不同。在pH值高达12.0的碱性溶液中,染色体DNA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断裂,但两条互补链不完全分离。当用pH值4.6的KAc(或NaAc)高盐溶液调节碱性溶液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可恢复原来的共价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而溶解于溶液中;但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是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形成缠连的、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这种沉淀通过离心,与复性的溶于溶液的质粒DNA分离。溶于上清的质粒DNA,可用无水乙醇和盐溶液,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淀。由于DNA与RNA性质类似,乙醇沉淀DNA的同时,也伴随着RNA沉淀,可利用RNase A将RNA降解。质粒DNA溶液中的RNase 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过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质粒DNA。 2.凝胶电泳进行DNA分离纯化: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会向相反的电极移动。凝胶是支持电泳介质,它具有分子筛效应。含有电解液的凝胶在电场中,其中的电离子会发生移动,移动的速度可因电离子的大小形态及电荷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利用移动速度差异,就可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第4课时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苏教版

第4课时基因的分离定律(Ⅰ) 学习目标 1.概述孟德尔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2.阐明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基础知识| 一、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1.实验材料——豌豆的特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差异明显的相对性状。 2.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 P(亲本) 紫花×白花↓ F1(子一代) 紫花 ↓? F2(子二代) 紫花白花比例接近_3∶1(1)P具有相对性状 (2)F1全部表现显性性状 (3)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4)实验结果与正交、反交无关 1.理论解释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F1中显性遗传因子(A)对隐性遗传因子(a)具有显性作用,且彼此保持独立。 (3)F1(Aa)产生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花粉,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卵细胞。 (4)F1自花传粉时,不同类型的两性配子间结合的概率相等,从而F2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是AA∶Aa∶aa=1∶2∶1,性状表现及比例是紫花:白花=3∶1。 2.遗传图解

雄配子 1/2A 1/2a 雌配子 1/2A 1/4AA紫花1/4Aa紫花 1/2a 1/4Aa紫花1/4aa白花 3. (1)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 1号罐、2号罐雌、雄生殖器官 罐中的彩球雌、雄配子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 小罐编号→分装彩球→抓取→记录→放回→重复→统计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及数量比:AA∶Aa∶aa≈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3∶1。 |自查自纠| (1)豌豆一般都是纯种,原因是豌豆为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 ) (2)欲实现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杂交,只需将二者间行种植即可( ) (3)若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只表现高茎性状,则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 ) (4)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 (5)杂种F1(Aa)中紫花因子A对白花a因子表现完全显性作用,从而杂种F1只表现出A 所控制的性状( ) (6)为了使得每次抓取时两种小球被抓的概率相同,抓取过的小球要放回小桶( ) 答案(1)√(2)×(3)√(4)×(5)√(6)√ |图解图说|

果胶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果胶研究进展 作者:苏艳玲, 巫东堂, SU Yan-ling, WU Dong-tang 作者单位:苏艳玲,SU Yan-ling(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巫东堂,WU Dong-tang(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刊名: 山西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37(6) 参考文献(34条) 1.Iglesias M T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nflower pectin[外文期刊] 2004(3) 2.卢文清果胶的制备及应用 1988(04) 3.Gholamreza Mesbah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beet and citrus pectins in food systems[外文期刊] 2005(4) 4.凌关庭果胶的新进展 1999(03) 5.田三德;任红涛果胶生产技术工艺现状及发展前景[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3(01) 6.Henrik Vibe Scheller Biosynthesis of pectin 2007 7.Ridley B L;O'Neill M A;Mohnen D Pectins:Structure,biosynthesis,and oligngalacturonide-related signaling[外文期刊] 2001(06) 8.肖凯军;陈健;李巧玲高频电磁场强化浸取果胶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1(03) 9.郑志花;曹瑞林;李永祥用微波加热技术从向日葵盘中提取果胶[期刊论文]-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3(04) 10.侯春友微波条件下提取果胶的研究[期刊论文]-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1999(02) 11.龚冉;杨海燕;贺昱微波法萃取甜菜废粕中果胶的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4(01) 12.Bartley I M;Knee M;Casimir M A Fruit softening I.Changes in cell wall composition and endo-polygalacturonase in ripening pears[外文期刊] 1982 13.Barrett D M;Gouzalez C Activity of softening enzymes during cherry maturatiou[外文期刊] 1994 14.程杰山;沈火林辣椒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2006(06) 15.李玲;王如福果蔬减压贮藏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西农业科学 2007(03) 16.强煦菁南瓜粉中果胶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食品工业 2000(03) 17.赵利;王杉果胶的提取及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综述 1999(05) 18.李文德纤维素酶提取甜菜果胶的工艺条件[期刊论文]-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9(04) 19.张一青;陆兆新;尤华原果胶酶提取柑橘皮中果胶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5(01) 20.Alexander V;Matora;Viktoria E The applicatiou of bacterial enzymes for extraction of pectin from pumpkin and suger beet[外文期刊] 1995(01) 21.林曼斌;黄传香超声波、盐析法提取仙人掌果胶的研究[期刊论文]-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3(04) 22.Pagan J;Ibarz A Extraction and t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ectin from fresh peach pomace[外文期刊] 1999(2) 23.张鸿发;励建荣;周勤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0(06) 24.Anurag Payasi Pectate lyase activity during ripening of banana fruit[外文期刊] 2003 25.Abu-Sarra A F;Abu-Goukh A A Changes in pectinesterase,polygalacturonase and cellulase activity during mango fruit ripening 1992

果胶提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综述

果胶的提取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果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果胶的结构、性质、作用、提取的方法和发展前景,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果胶;提取;前景 引言: 果胶是植物中的一种酸性多糖物质,它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稍带酸味,具有水溶性,工业上即可分离,其分子量约5万一30万,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内层,为内部细胞的支撑物质。在食品上作胶凝剂,增稠剂,稳定剂,悬浮剂,乳化剂,增香增效剂,并可用于化妆品,对保护皮肤,防止紫外线辐射,冶疗创口,美容养颜都存一定的作用。因而果胶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果胶的性质及来源 果胶(Pectin)是一组聚半乳糖醛酸。在适宜条件下其溶液能形成凝胶和部分发生甲氧基化(甲酯化,也就是形成甲醇酯),其主要成分是部分甲酯化的a(l,4)一D一聚半乳糖醛酸。残留的羧基单元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或形成铵、钾钠和钙等盐。 不同的蔬菜,水果口感有区别,主要是由它们含有的果胶含量以及果胶分子的差异决定的。柑橘、柠檬、柚子等果皮中约含30%果胶,是果胶的最丰富来源。 二、果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果胶作为胶凝剂广泛用于生产果酱、果冻、果脯、蜜饯、软糖、焙烤食品与饮料中,还可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添加于果汁、乳制品中。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果胶在各领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国每年消耗果胶3000 吨以上,进口果胶约占80%,由于进口果胶的价格高于国产果胶,国产果胶成了国内众多企业的期盼,因此大力开发果胶生产新工艺,利用我国丰富的果胶资源,生产出优质果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已显得极为迫切。

果胶生产工艺主要分预处理、提取、浓缩、沉淀、干燥等5 个步骤,其关键步骤为提取和沉淀。目前国内果胶生产多采用传统方法。提取过程主要采用酸提取法,辅之于微波、超声波处理等辅助手段提取。沉淀方法主要是醇沉法和盐析法。整个工艺方法的缺点是乙醇使用量大,其中醇沉法工艺生产1 吨果胶需消耗7 吨乙醇;盐析法可使乙醇用量下降至4 吨,但生产成本仍较高,且产品产量低,沉淀性状不好, 灰分含量高,溶解性差,工艺条件也较难控制。 三、果胶提取新型方法的研究 (一)甘薯果胶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前,我国甘薯加工主要集中在提取淀粉,制作粉丝、粉条等粗加工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废渣。鲜薯渣中含水量高达80%,不易贮存、运输,腐败变质后产生恶臭,如果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国外多以柑橘皮、柠檬皮渣、苹果皮渣等为原料生产果胶,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主要从柑橘皮渣、苹果渣中提取和生产果胶,但尚未有从具有高果胶含量的甘薯渣中提取和生产果胶的报道。资料表明,甘薯渣中至少有20%~30% 的果胶物质。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我国果胶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丰富甘薯渣资源的现状,以简化果胶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对甘薯果胶[1]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和讨论,以期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二)酶法制备低甲氧基果胶的工艺研究 果胶是一种植物多糖, 其基本组成是部分甲酯化的半乳糖醛酸, 通常按甲氧基含量分为两大类: 甲氧基含量高于7%的高甲氧基果胶和低于7%的低甲氧基果胶。 工业化高甲氧基果胶[1]生产原料主要是柑桔和苹果的皮渣, 低甲氧基果胶[1]的生产是由高甲氧基果胶在一定条件下脱酯得到。果胶的用途很广, 70%用作食品添加剂, 两类果胶的最大区别在于胶凝机理不同。 高甲氧基果胶只能在可溶性固形物高于55%和狭小的pH 范围( 3.0 左右) 才能胶凝, 主要用于高糖食品的生产。低甲氧基果胶只需较低的糖浓度甚至无糖条件下, 就能在Ca2+或其它二价阳离子体系中形成凝胶。为满足肥胖和糖尿病人等的需要, 可制成低热量的食品, 这使低甲氧基果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只有高甲氧基果胶的生产技术,低甲氧基果胶加工技术尚不成熟,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培优学案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培优学 案 [考纲明细]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板块一知识·自主梳理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 1.性状类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 性性状。 (3)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基因类(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和A就为 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 b、C和 c、D和d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三种,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 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A和D等;一种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C和d等;还有一种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c和d等。 3.个体类(1)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会发 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 性状分离。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决定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4)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是基因型 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3)豌豆花大,便于进行异花传粉操作。 2.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去雄→套袋→人工传粉→再套袋。 3.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 比例分离等问题。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1)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六、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内容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适用范围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七、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