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后明天会更好,我天天笑,只能迎来一天比一天坏。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不久前在上海,一位从日本回来的男孩子连续捅了他母亲9刀,这个母亲居然还说我家儿子是懂事的,这个事情在人类史上也不会多见。

最奇怪的事情是国学复兴。我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复兴”非常可疑,且来历不明。我们从小唱儿歌打倒孔老二,到30年后的今天孔夫子再度成为圣人。30年在历史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为什么能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处?这就极其可怕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比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更可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先不讨论概念,也不讨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问题太抽象或者太复杂了。我想思考的是,国学为什么最近三五年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如此盛行?那些30多年前被批判、被彻底地践踏在脚底下的东西,为什么到今天会翻身起来?

民族老年症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老年人的症状。老年人有两大特点:眼前的事情记不住,50年前的事情比谁都清楚;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乱睡。中国历史有时候看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对当下历史、对100年来的中国历史看不清楚。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中国这100来年历史的缩影和反思。

从1979年到现在短短3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如果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能够在短短的30年里,物质财富增长如此之快。今天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且,过去3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从来没有超过30年不打仗的。

有快速增长的财富、有无须担忧的国家安全、有日益增长的自由空间,按照人类以往所有的经验,这个民族不可能不幸福,它不会缺乏幸福感。但是中国现在就缺乏幸福感。我们的时代同时具备了财富、安全和自由这人类历史的三大要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具备这三大要素的时代还不太多,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突然发现没幸福感了。

改编练性歌

--------------------------------------------------------------------------------

2011/5/14 23:50

页面内容

学国学,烦心安,所遇之事皆有缘。看人长,观己短,破除习性度量宽。

缓发言,胜心勉,人前逞能总不敢。私要除,过要减,总要吃亏无天遣。

淡权利,送名誉,利誉事以让为先。私欲少,内心安,努力工作干在前。

常感恩,思根源,有恩无我天地宽。早锻炼,晚内观,思过神清意志坚。

事已毕,心不烦,心安理得帐已还。色不变,气不喘,心火下降回光返。

无明尽,罪苦满,回头莫把别人管。时助人,勤奉献,功德圆满得自然。

显示标题(细览页)

【大家谈】从经典国学看今朝

2011/8/26 7:37

页面内容

什么是“国学”?“国学”者,即是中国学问、中国文化也。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它浸透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里。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应该把重点放在传播“国学”经典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保持基本统一、各民族和谐共荣辱的格局,就是得益于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辉煌的优秀精神、文化血统,这其中“国学”经典所载述的内容是主要部分。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中国最早的文化典藉《易经》之语,这短短的八个字集中、凝练地概括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品质的精髓。《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具有种子的力量!”

如何让二十一世纪过得更好?就必须回到孔子那儿去,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只有真正大声去读,用心去记,才能品尝出经典的魅力,不是吗?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灿烂的文化经典呀,都是我们最好的素读大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

《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老子》《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

希望大家能够反思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着自身现实问题,以科学的精神和虔诚的态度,结合现代文明的成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梦魇,分析比较研究华夏六千年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沧州实业公司工程队徐桂敏)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2014/4/1 14:03

页面内容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呼俊敏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习近平在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是对中华民族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

华夏民族从渔猎采集到男耕女织,从手工劳作到大机器生产,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从物质生产到创意经济,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

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东晋“书圣”王羲之“墨池”,隋朝李密牛角挂书,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

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政者,正也”,《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

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国学与管理》课程感想与建议

慢阅读——《国学与管理》课程感想与建议 曾经在《读者》上看了这样一段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吃快餐的方式对待阅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信息吞到肚子里去。有的专家甚至研究出让视线在书页上走Z字的快速扫描方式,教读者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一页书——照此办法,阅读有望提速4—5倍,远远超过火车提速。这些做法都在灌输一种观念,快即好。同时还有另一个情况助长了“快餐式”阅读的发展,那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主动读书了,即便是那少数部分也是读那些和专业、技术等相关的操作类的书籍,而很少有涉猎哲学类、文学类书籍的人,更不用说品读传统文学的人了。 而本学期开设的《国学与管理》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会“慢阅读”的机会,要求我们学习能真的沉入其中,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学到某些东西。《国学与管理》的课程内容依次是国学总论、易经与管理、儒学与管理、道与管理、墨家与管理、法家与管理、佛家与管理和兵家与管理。虽然每周只有短短的两三节课,我却受益良多,以前一直喜欢传统文学和历史人物传记,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在此之前其实是很少几乎是没有想过能将国学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既能从这门课中品读国学的博大精深,又能学到国学中的管理脊髓。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外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每读到此处不得不为先人的先进思想所折服,为传统国学的博大精深而惊叹,同时又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管理思想:“内圣而成身”:按照天人德行、遵循仁义礼乐,成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必然可以成为“内圣”,即“圣于内”,强调修身养德;“外王而成圣”:人们有法可依、人们有事可做、人们有所可养,自然对外成王,对外强大只是必然的结果,其侧重立业治业。短短的四个字就包涵了如此多的哲理、管理学理念,哪容得了我们半点“快餐式”阅读! 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而本课程又涵盖范围广,所以必然导致各章节的知识只是一个入门引导或者说只是一个兴趣培养而已,也许我个人更能接受对某一学派的深入了解与探索,而不是这样“通而不精”,所以在课程之外,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慢慢地品读,细细体会其中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国学经典讲解书籍 篇一:图书馆中的国学书籍推荐目录 篇二: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 蒙学 《三字经》《幼学琼林》 经部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诗经》《尚书》《尔雅》史部 《史记》《汉书》《战国策》《三国志》《资治通鉴》 子部 《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集部·文学《楚辞》《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全唐诗》《宋词三百首》《窦娥冤》《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古文观止》《人间词话》自然科学《山海经》《黄帝内经》《水经注》《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艺术生活《茶经》《园治》 百科 《水乐大典》《四库全书》 篇三: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南怀瑾推荐的国学入门书籍 (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1、“三百千千”。台湾老古出版的《国学初基入门》,收录有:四体三字经、四体百家姓、四体千字文、千家诗注释、增广昔时贤文、二十四孝、日记故事。《国学初基入门》应为影印本。 2、《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编撰者萧良有,湖北汉阳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最高学府的校长亲自撰写蒙书,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后来,杨臣铮认为《蒙养故事》比较简略, 于是加以补充订正,书名改为《龙文鞭影》。“龙文”是指古代良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的启蒙阶段,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观念树立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提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有必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入手,探索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国学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进行吸收,从而塑造高尚的品格,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经典的诗词作品,教师应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走入国学经典的世界中,学习历史中的经典,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从识字入手,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时期,增加词汇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可以渗透汉字的发展历史,从字形、字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明白汉字背后的故事,为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金木水火土》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解,我在PPT上为学生展示了“金木水火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写法(由于资料限制,甲骨文中缺

少了“金”)。我让学生进行观察,不同时代的“金木水火土”有什么样的不同。很多学生发现,在甲骨文中,“木”字非常像一棵树,“水”非常像一条小溪,“火”非常像一幅画,画着正在燃烧的火。随着时代的推进,“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也逐步与现代汉字相贴近。学生认识到,原来汉字是这样进行发展的,对于汉字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同时也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有了了解。通过识字教育,学生能够追溯中华文化的启蒙时代,为国学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歌吟诵,感受语言之美 在小学教材中,有非常优美的诗词歌赋。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刚刚接触到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诗歌和背诵诗歌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非常困难,他们难以在诗歌中发现中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让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对诗歌进行记忆,更要深入对诗歌进行感受,体会诗歌的韵味。 例如,在学习《咏柳》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我先为学生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跟随着朗诵走入诗歌当中,想象柳树在二月的春风中飞扬的场景。然后,我为学生进行了范读,让学生跟着我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情感地朗读这首诗,渐渐地从僵硬、刻板的朗诵,转变成为带有丰富情感的朗诵。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仿佛也来到了春风吹拂的柳树下,与学生共同享受

国学管理与修心开智

国学管理与修心开智 张其成教授 国学管理首席专家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修心开智》。因为我们昨天讲到了人生的三个境界,怎样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需要修心开智。 我们兴起的这股国学热,它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都要来学国学,要学《易经》,要学《论语》,学《道德经》等等等等国学的经典,它起了两个作用,第一是修心;第二是开智。 修心,是我们心灵获得一种纯净、一种安宁、一种虚空,这样人才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才快乐。第二个作用就是开智慧,这种开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这智慧在哪里呢,智慧怎么来求呢,我们说这个智慧就在通过几千年来留下的这些经典里面,当然这些经典必须要把它变成,把它的精华部分给它吸收,吸收之后变成自己心里的东西。 一、归零心修 那么,我们有一种方法,就是集中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白天禁语,晚上小参,白天要禁语,这个是集中在某一段时间里面,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叫特训营,叫修心的特训营,三天时间,长的应该达到七天,这段时间里面,白天禁语。因为我们好多事情都是语言上、说话太多了,所以导致的。所以白天禁语,晚上可以小参,小参是什么,晚上来分享,把白天所思所想这些在晚上进行分享。“静坐静行,布衣素食”。要静坐,按照传统的坐法,它有一种坐法就是叫禅坐,不是坐在凳子上,是禅宗有一种坐法,跏趺坐,佛教的一种坐法叫跏趺坐,两腿重叠。当然了,也可以就是叫做自然垂坐,静坐静心,这样把心慢慢慢慢地放下来。我们在平常的特训营里面都有一种训练的方式,这种对于人的心理慢慢慢慢地它就可以平静下来。布衣素食,穿布衣;素食,吃斋饭,就是要清淡,集中起来这段时间要清静。 “音乐洗脑,清茶洗肠”,要听的是什么呢,是那些非常安静的民乐呀、茶乐呀、道乐,清茶洗肠,喝的是清茶,这个茶一般的是绿茶为好,茶叶它分为三类,一类是发酵的,一类是不发酵的,一类是半发酵的,那么不发酵的那就是绿茶,红茶是全发酵的,其他茶是半发酵的。 而绿茶为什么可以洗肠,为什么喝茶可以参禅,参禅悟道,为什么呢?这有一个故事,说达摩大师来到了我们东土,从印度来到了我们东土,来到以后,他先是在现在的南京拜会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篇一: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人格的养成,是在童年就做好铺垫的,及早让儿童接受中国国学经典的教育,就是趁孩子在最纯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慢慢开启他的智慧,培养其福德。 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一:养正我们的心,看问题多角度,由主观任性变得客观公正。 二:我们的心容量变大,原来或许针尖大的地方,容不下一粒沙子,诵读完国学经典后慢慢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遇事冷静客观爱思考!原来可能冲动急躁好事变坏事。慢慢的这种冲动易怒急躁不见了,冷静思考使得做事有智慧,坏事可以转忧为喜! 四:变得会经营家庭了,夫妻关系更融洽,婆媳关系更融洽,家庭美满和乐幸福!五: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喜欢推己及人,站人家角度看问题,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启成人智慧,说话写文章陈述事件简单明了,并且文笔越来越好! 七:对待生活乐观坚定自信,自己人生开始有规划,家庭开始有规划,获得幸福能力增强! 八: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教育变得简单化!期待孩子的样子慢慢如我们所愿一步步实现!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覆熟读。以这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孩子在学习这些经典之后,就会被里面的知识熏陶。从而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础。 中国的国学经典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孩子熟读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帮助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读诵3O 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 篇二:国学包括内容 国学包括那些内容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自汉代以来,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 发表时间:2019-11-21T10:46:16.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作者:蒲春燕[导读] 开展国学教育是对国学文化的一种传承 国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作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开展国学教育是对国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国学的知识较多,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国学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得以升华,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小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当小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一些国学知识,然后应用到作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便能够提高写作业的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国学教育中的知识点较为深奥,通过深入挖掘,学生会了解到国学知识的魅力,在受到国学熏陶的情况下,能够使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2.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在小学语文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渗透国学教育,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等,则有助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得到有效促进。 3.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法,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渗透国学教育,在完成语文教材内容目标的基础上,还让学生学习到国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礼仪、有爱心的人,显然使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得以升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探究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意义突出,为了使国学教育有效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对其渗透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主要策略如下。 1.深入解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 (1)有效教学课堂的创建《狐假虎威》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战国策》,讲述了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如果采取以往教师讲学,学生听加朗读的方式,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如有的学生扮演老虎,有的学生扮演狐狸,有的学生扮演松鼠,有的学生扮演小鸟,有的学生扮演乌龟,然后结合课文内容的台词展开角色扮演游戏,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里面,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结束后,教师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如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像狐狸一样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自己要有真本事,要善待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样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学会聪明,不能被小人利用。 (2)国学教育效果剖析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既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狐假虎威”,要有真本事,从而有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反思国学教育的渗透,有时可借助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上述提到的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避免教学过程突兀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解读国学知识的内涵 国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国学知识较多,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其国学知识内涵深刻。如果一味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可能学生难以理解里面的国学知识。所以,可以巧借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直观体验,然后由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里面的国学知识。下面以《悯农》这篇五言古诗为例,对其涵盖的国学知识进行解析。 (1)国学教育效果剖析通过观看短视频,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更能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之心;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通过生活细节及人们熟知的事实,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追问学生“我们需不需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学生观看短视频后均会回答“需要”。这样,便培养了学生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以及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 (2)有效教学课堂的创建以往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解读的方式,让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为了渗透国学教育,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课堂之前,可以搜集有关这首古诗的图片、视频,然后结合文字,制作成短视频;进一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短视频,这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便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通过观看短视频,能够增强学生视觉体验,理解这首古诗的深刻内涵。 (3)教学反思为了渗透国学教育,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涉及的国学知识,然后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某种优良品格,这样才能够使国学教育的价值作用得以体现。如上述案例,便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日常生活意识,很好地完成了国学教育的目标。 3.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知识的能力 除以上教学策略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应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我国汉字博大精深,有音可读,有形可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汉字的宋体、楷书等,通过临摹学习汉字的写法,了解书法的精髓。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如自主阅读《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故事,然后布置任务,问学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阅读明白了什么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国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以及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及精神。因此,国学教育值得推崇,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渗透国学教育,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国学经典都有哪些

国学经典都有哪些 篇一:什么是国学经典 什么是国学经典 第一线程是“经”类:易经、道德经、诗经、黄帝内经、孝经、金刚经、孙子兵法(兵经); 第二线程是“典”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 第三线程是基础类:、、、、、、、、、?? 累积法的原则是:经类为主,典类为辅,基础类作为补充,这就是累积法的系统性原则。1 篇二:关于什么是国学文化经典 关于什么是国学文化经典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后来虽然有变化,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心理学证明,零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多数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了。如何在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是天下父母应该关心的重要课题。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幼儿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

此时的教育都依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四至六岁儿童理解能力弱,学习生活中依赖父母之处尚多。此时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纯净,记忆力最强的阶段。父母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成长,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着重要作用。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孩子告别幼儿园,就进入了少年时期,理解能力显著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至于到了初高中的青少年时期,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建议父母选择有助于孩子立志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有了书籍的力量,就会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情,建立坚定的信心和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成人养德”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稿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以下是精心的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郭子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__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觃》,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觃范,他 gap 是·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迚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进、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进。。。。。。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源进流长,千年沉淀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可谓恢弘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文史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三年级柴艳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现在本人就将在语文课上如何进行国学教育及一些浅显的见解总结如下: 一、利用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欣赏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学国学的基础。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孩子们走近我们的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简易的历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班班通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印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

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古诗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姿势端正、字体工整。老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教学中每周都有一节写字课,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这样孩子对字的字形,演变等都有了了解和练习。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到老了,将一事无成。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孝敬,礼仪,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爱国和奉献;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

学习国学管理有感

学习国学管理有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学习国学管理有感 钢品公司徐保苹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国学培训,两天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现将些许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易经的思维应用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很多会议,讨论对待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或是对于下步工作的计划安排等。在会议室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和而不同”的宣传标语,在开会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等,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讨论出新的解决办法,不能因为怕与别人观点相悖得罪人而保持沉默,当然观点应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 在以上事例中,还要保持“度”,或是要快速接收别人表达的意图,不能固执己见,和别人争吵不休。这又体现了另一个问题,与人沟通交流,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做到彼阳我阴、彼阴我阳。沟通中出现问题,首先应找到问题的表象;分析表象后的内因;区分事物的阴阳并找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尝试将阴阳置换,最后去解决问题。

二、法家的管控力应用 法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此法应是在工作中无条件被遵守的,所以讲到制定法的三个方面。 1.制定此法的目标方向; 2.制定此法的价值导向; 3.法所结合的实际情况。 有些“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当时的“天时、地理、人和”可能不适用,但在“法”没有做出改变之前,我们必须无条件遵循。 “术”讲运用法的方法,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三思后行,多听取周围人的观点。 “势”讲运用法的权力,日常工作中,若想让其依“法”做事,必须赋其依“法”做事的权力,上级领导应给相关人员强调某岗位职员可依法行事,在他那没有特殊情况。 就像我们报价过程中,严格按照报价策略提供报价,有特殊情况可请示上级,在我们这就算你讲述的理由再充分,也不成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权力范围,其中不包含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报价,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弊是耗费时间较长,利是权力分工明确,防止根据主观臆想随意出具价格,能更好的管控成本与报价。 三、兵家的竞争力应用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摘要】国学,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范畴,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作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而对于国学教育,则是对国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国学知识较多,因此有必要开展国学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得以升华,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地提高。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分析 国学这种文化载体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伦理观。一些正确的传统价值观念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如古代人的拾金不昧精神、舍己救人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属于国学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当中,有涉及了较多的国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而其意义总结起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在小学语文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渗透国学教育,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等,则有助

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得到有效促进。 2.有助于小学生文化素养地提升 当小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一些国学知识,然后应用到作文写作过程中,通過引经据典的方式,便能够提高写作业的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国学教育中的知识点较为深奥,通过深入挖掘,学生会了解到国学知识的魅力,在受到国学熏陶的情况下,能够使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探究 1.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解读国学知识的内涵 国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国学知识较多,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其国学知识内涵深刻。如果一味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可能学生难以理解里面的国学知识。所以,可以巧借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直观体验,然后由教师引导,让學生深刻体会里面的国学知识。下面以《悯农》这篇五言古诗为例,对其涵盖的国学知识进行解析。 2.深入解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国学知识的魅力在于从一首古诗、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成语,都能够反映出深刻的知识内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深入解读国学教育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下面以《狐假虎威》一文为例进行剖析。

学习国学管理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学习国学管理心得体会国学经典管理之道你了解多少?国学的管理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学习国学管理心得体会,欢迎赏读。 学习国学管理心得体会篇一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国学培训,两天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现将些许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易经的思维应用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很多会议,讨论对待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或是对于下步工作的计划安排等。在会议室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和而不同”的宣传标语,在开会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等,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讨论出新的解决办法,不能因为怕与别人观点相悖得罪人而保持沉默,当然观点应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 在以上事例中,还要保持“度” ,或是要快速接收别人表达的意图,不能固执己见,和别人争吵不休。这又体现了另一个问题,与人沟通交流,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做到彼阳我阴、彼阴我阳。沟通中出现问题,首先应找到问题的表象; 分析表象后的内因; 区分事物的阴阳并找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尝试将阴阳置换, 最后去解决问题。 二、法家的管控力应用

法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此法应是在工作中无条件被遵守的,所以讲到制定法的三个方面。 1. 制定此法的目标方向; 2. 制定此法的价值导向; 3. 法所结合的实际情况。 有些“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当时的“天时、地理、人和”可能不适用,但在“法”没有做出改变之前,我们必须无条件遵循。 “术”讲运用法的方法,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三思后行,多听取周围人的观点。 “势”讲运用法的权力,日常工作中,若想让其依“法” 做事,必须赋其依“法”做事的权力,上级领导应给相关人员强调某岗位职员可依法行事,在他那没有特殊情况。 就像我们报价过程中,严格按照报价策略提供报价,有特殊情况可请示上级,在我们这就算你讲述的理由再充分,也不成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权力范围,其中不包含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报价,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弊是耗费时间较长,利是权力分工明确,防止根据主观臆想随意出具价格,能更好的管控成本与报价。 三、兵家的竞争力应用 兵家讲战略战术、用人管理。 战略战术讲公司的扩张、各种竞争等,现在单讲项目销售。我们的项目销售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取得全胜,上策须‘诛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与管理研究中心弟子规十德梳理

弟子规第一课到第五课 仁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弟子规圣人训 shǒu xiào t ì cì jǐn xìn 首孝悌次谨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泛爱众而亲仁 yǒu yú lì zéxuéwén 有余力则学文 义 xiōng dào yǒu dìdào gōng 兄道友弟道恭 xiōng dìmùxiào zài zhōng 兄弟睦孝在中 cái wù qīng yuàn héshēng 财物轻怨何生 yán yǔ rěn fèn zìmǐn 言语忍忿自泯 礼 f ùmǔ hū yìn g wù huǎn 父母呼应勿缓 fùmǔ mìng xíng wùlǎn 父母命行勿懒 fù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父母教须敬听 fùmǔ zéxū shùn chéng 父母责须顺承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 亲有疾药先尝 zhòu yèshìbùlíchuáng 昼夜侍不离床 sàng sān nián cháng bēi yān 丧三年常悲咽 jū chǔ biàn jiǔ ròu jué 居处变酒肉绝 sàng jìn lǐ jìjìn chéng 丧尽礼祭尽诚 shì sǐ zhě rú shì shēng 事死者如事生

huòyǐn shíhuòzuòzǒu 或饮食或坐走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 长者先幼者后 cháng hū rén jídài jiào 长呼人即代叫 rén bùzài jǐ jídào 人不在己即到 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称尊长勿呼名 duì zūn zhǎng wùxiàn néng 对尊长勿见能 lùyùcháng jíqū yī 路遇长疾趋揖 cháng wúyán tuìgōng lì 长无言退恭立 qíxiàmǎ chéng xiàchē 骑下马乘下车 guòyóu dài bǎi bùyú 过犹待百步余 zhǎng zhělìyòu wùzuò 长者立幼勿坐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 长者坐命乃坐 智 信 忠 shìsuī xiǎo wùshàn wéi 事虽小勿擅为 gǒu shàn wéi zǐ dào kuī 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ī xiǎo wù sīcáng 物虽小勿私藏 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 苟私藏亲心伤 孝 dōng zé wēn xiàzéqìng 冬则温夏则凊chén zéxǐng hūn zédìng 晨则省昏则定chū bìgào fǎn bìmiàn 出必告反必面jū yǒu cháng yèwúbiàn 居有常业无变

2020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教育的立场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 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 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

同时,古代 ___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 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了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国学教材 小学教材中的内容,除了富有时代感外,还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 课堂教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门口,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小学(1~6年级)学习的国学内容: 1.古典诗词专题 1~4年级侧重于五言绝句;5~6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 2.国学经典

1年级上册、下册《弟子规》;2年级上册、下册《三字经》;3年级上册、下册《千字文》;4年级上册、下册《笠翁对韵》;5年级上册、下册《增广贤文》;6年级上册、下册《幼学琼林》。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教法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与古代英雄、圣贤、伟人们对话,能领会到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文言文的魅力。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 有课前导入、课中渗透、课后提升等教学方法。 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每天安排1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教授不同内容的国学书籍,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国学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国学概述 第一节谓“国学”? “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传统时期的学术和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 《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经部、子部的文献多是传统中国各思想流派学者的著作。其含传统国人对哲学、管理、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礼俗、伦理、数术、军事等面的丰富思考。 四库全书: 经: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群总、四书、乐、小学、经、汇编等12类。多为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正、编年、纪事本末、别、杂、诏令奏议、传、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汇编等16类 子:儒、兵、法、农、医、天算、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丛书、汇编、小说家、释道、耶、回、西学格致等19类 集:楚辞、别集、总集、词曲、闺阁等5类。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太白集》《杜工部集》《昌黎集》等 第二节国学与管理 企业管理是由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根据企业环境、企业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各项资源和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在管理过程中,为了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团结同事和下属朝着企业目标奋进,并协调各种关系、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完成企业任务,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丰富的领导智慧、妥善言行艺术和一定的战略眼光。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这些智慧中的很多容可以超越时空界限抽象地被后人继承,以便指导今人的管理活动。在对现代企业及其管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审视和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和学习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有利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分,可以丰厚管理者的素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 管理者应对中西管理文化中适应于现实的容兼容并蓄,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第二章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一节儒家管理思想简介 儒家是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中国二千年的政治、管理、文化、经济活动。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家有子、孟子、荀子等人。儒家管理思想具有如下特征: 1.运用仁爱思想指导组织伦理建设; 2.为政以德的管理式; 3.修己安人的领导式; 4.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 5.任贤使能:用人之道; 6.三才配合:组织协作管理; 7.重视权变管理。 第二节子的管理智慧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公元前551—479年。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宗师,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管理和文化。他一生主要从事四面活动:1.教育;2.对西典籍进行整理;3.提出自己的理论;4.利用合适的机会从政,推行自己的政治和管理理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其次是人民的文化教育需求逐步增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激起了中国深厚文化的国家兴趣。在正规小学语言教学中掀起了全国教育的热潮。 首先,定义国学教育定义 国学被提出,是相对于西方的。在晚清时期,西方学习借着炮艇引入中国,国学的概念是由一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出的。国学有具体的社会和历史内涵和特点,它植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以儒家为核心,兼容道教,佛教思想的文化体。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进行了更全面的讨论,他认为国家可以理解为西方学者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主体,并解释一扇门 胡一说,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算术,包括他们在内的历史,狭隘的分裂,国家的广义,狭义的中国学习,传统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形式,是中国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体现的本质。 国学教育内涵,因此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观点。我们在这里探索小学语言教学国学教育,是狭义的意思,即传统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的思想水平。以外行人的意思,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丰富我们的优质教育的内涵。 二,中国教育在小学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1,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 国学古诗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千万年来,这些美丽的话是万颂川,她培养下一代,已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不仅是爱与兴趣两者,容易吟唱, 而且激发人们的思想,让学生们终生难忘。通过阅读经典的杰作,如门徒,三个字,家姓,千字“孔子孟子”和其他蒙古教科书,学生可以教很多教室不能学习知识,学习的语言文字有用的添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2,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在当今社会中,市场经济潮流的影响使得功利主义的普及,人文精神的衰落,在日常青少年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否认意识形态和道德课程的积极作用,也不否认现代科学作为心理辅导咨询作用的基础,但我们更加注重古代传播的质量,学生的生活精神,正如杜福老春雨,激发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微妙的作用。 国学经典包含传统美德,在塑造儿童个性的微妙影响力,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如门徒回归促进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门徒回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