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济南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是在学习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的一节内容,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初一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循序渐进,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由于本节知识较多,所以本节课只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条件。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明确光合作用的原理

课前准备:1、将紫茉莉暗处理一昼夜,选叶遮光后照光;利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收集氧气2、相应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婴儿、学生(现场拍摄)照片

【出示】种子萌发、参天大树照片

人类长大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而植物能从一颗小幼苗

长成参天大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就要关系到世界上最伟大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密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到底产生了什么!!!

二、自主分析

【演示】小魔术:卫生香复燃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展示】自拍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视频

师生明确: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三、合作探究

除了氧气外,光合作用还有什么产物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演示】馒头遇碘液变蓝

【展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方法步骤:

1、暗处理:将生长旺盛的秋海棠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选叶遮光、照射:选一片叶子,用黑纸片把该叶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盖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去掉黑纸片。

3、隔水加热:将该叶放在盛有95%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4、漂洗、滴加碘液: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5、观察结果: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生:对于本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充分提问,尽量用学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练习《-细胞》

《细胞》中考专题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 ( 2分) 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液泡 2. ( 2分) 洋葱躺片叶内表皮细胞具有,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A. 细胞核 B. 细胞质 C. 细胞膜 D. 细胞壁 3. ( 2分) 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4. ( 2分) 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对其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B. 甲、乙细胞中都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线粒体 C. 甲细胞中的①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 D. 乙细胞中的②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5. ( 2分) 关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A. 擦拭载玻片后,在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 B. 用消毒牙签轻刮口腔内侧壁 C. 盖盖玻片时,一边先接触液滴再缓缓放下 D.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 6. ( 2分) 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刮取细胞的部位和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 A. 口腔内侧壁、自来水 B. 牙缝、清水 C. 口腔内侧壁、生理盐水 D. 牙缝、生理盐水 7. ( 2分) 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关系,错误的叙述是() A. 基因就是DNA B.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D. 每个DNA分子上具有多个基因 8. ( 2分) 在下列结构中,动、植物细胞都有的是:①叶绿体②细胞壁③细胞膜④细胞质⑤线粒体⑥细胞核()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9. ( 2分) 动物体和植物体虽然形态.结构各不相同,但构成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10. ( 2分) 下列实验选用的材料、用具合适的是()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班级学生大多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较多,对生物学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有求知的欲望,喜欢科学探究。老师开展生物课教学和生物探究活动遂心应手。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两节,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组成等的基础,而且是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多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本节通过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使学生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是学生认识和识别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前提,也是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主要功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 技能目标: 进一步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情感目标: 通过制作标本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准备: 1、植物细胞立体模型。 2、搜集各种植物细胞的形态图片。 3、FLASH: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视频:细胞质的流动。 5、学生预习本实验,了解实验步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究竟是什么样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观察?激发起观察的兴趣。 二、新授: 观察实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讲述:使用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出示]:植物细胞结构图片,引导学生熟悉植物细胞的每一部分结构。 [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提问]:这个实验我们制作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怎样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适中、不卷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 [补充]:注意撕取的内表皮尽量不要带有叶肉,这样会影响观察。 【学生活动】初步认识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 请几位同学发言,带领全班同学回忆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方案:可以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轻轻划出长、宽各0.5cm左右的几个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 教师:[演示]: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染色方法的演示。 [思考]:(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2)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3)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样的染色方法? [表扬]:同学们的建议使染色更为简单,这样观察的效果与我们传统的染色相比会怎样,建议这几位同学待会可以尝试一下。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老师的染色过程,并思考回答:(1)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2)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后;(3)洋葱内表皮无色,染色是为了便于观察。 提出可以在载玻片中直接滴碘液,把撕取的内表皮放在碘液中进行染色。 教师:[播放FLASH]:制作植物细胞的载玻片标本。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观察]:仔细观察你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的哪些结构?与课本图3—2相比,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与其有哪些区别?

教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教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探究专题的复习 教材分析: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性目标要求、技能性目标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要求。其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 根据《关于印发佛山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佛教考〔2007〕9号)的精神,生物学科被列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查科目。其中实验和探究部分并入有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约占20%。可见实验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面临生物毕业考查,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对初一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实验探究部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老师有必要帮学生归纳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过程与方法: ◎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知道怎样提

出问题、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根据探究课题作出假设、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实验探究的信息。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个实验探究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收集和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见学案) 二、确定目标,筹划策略 依据学案中“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励。 【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学的起点与落点,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 式和多元互动过程,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其中,立足学生实际是关键,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新)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蚯蚓(书上9页)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自备)、粗纸、棉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注意观察它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节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右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3、将蚯蚓放在粗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身体的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看看是否有黏液。 应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的腹部有小突起(刚毛),在玻璃板上爬行慢,在纸板上爬行快。 实验结论 了解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书上76页) 实验目的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器材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4、用解剖针挑起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应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结论 认识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 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 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 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实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 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 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 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 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 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 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 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 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实 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

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相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水平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对比法实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3、情感目标

初中生物知识点全归纳、(全!).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七年级上册19的例子 5、*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空气、阳光、水等 6、*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解能力,但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如: ①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产者 ②从地域因素来说,各种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看书P30 12、*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3、*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看书P36 1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内含酸、甜、辣和色素)、叶绿体 15、*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6、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核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17、*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染色体细胞核细胞质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

初中生物生物结构图专题复习

生物复习图专题 (附题目) 七年级(上) 植物细胞膜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1.植物细胞有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3.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是因为液泡中有细胞液。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5.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6.无论植物还是动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7.根主要吸水部分是成熟区,因为有大量的根毛。 8.根尖的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 9.根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10.根生组织的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1

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11.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 12.种子的表面的一层皮是种皮。 13.胚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14.玉米种子实际上是一个果实。 2桃花的基本结构 15.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的。 16.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 17.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是最重要的。 受精的过程 18.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黏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 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 19.胚珠里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20.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

发育成种皮。 木本植物幼茎的切面示意图 21.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22.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23.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的韧皮部细胞。 3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24.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细胞——保卫细胞形成的空腔。 25.叶片下表皮气孔孔比上表皮的多。 26.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七年级(下) 子宫内的胎儿,胎盘,和脐带 27.陪盘成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28.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

初中生物 观察植物细胞

观察植物细胞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 ①:观察、识别 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 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nb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特征: 1.生活需要营养 ①植物吸收外界的H2O、CO2、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①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 ②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 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5.能生长和繁殖 ①蘑菇等真菌——孢子 ②植物(高等—种子,低等—孢子) ③动物(卵生、胎生)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合作等) ②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适应:生物对环境表现出的相适合的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2.适应的特征 ①普遍性: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②相对性:生物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上的适应, 并不是永久的,长期不变的。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等。) 三.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关键:设计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即对照试验1.实验组和对照组2.只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一样) 四、生态系统 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初中生物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过程与方法: 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课前准备: 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可分为……(学生接述)我们还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步骤可分为取镜……(学生接述),大家对显微镜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我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就是为了便于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结构。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一下植物细胞结构。 ●三、讲授新课: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56,思考: (1)显微镜所观察的材料一定是什么样的?如何处理:

(2)玻片标本的种类分为哪些种类? 基础跟踪练习1: 1、生物材料还必须使可见光能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象。因此,观察的材料一定要_________。 答案:薄而透明 2、我们常见的玻片标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能否长期保存又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答案:切片涂片装片永久玻片临时玻片 自学指导2: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通过教师的演示,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对《探究活动报告册》P16~17页做好预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完成P17~19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小结与反思。 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P59,结合实验观察的和课本细胞图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在课本上划出)。 基础跟踪练习2: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 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2、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细胞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保护和支持细胞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含叶绿体含有遗传物质内含细胞液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

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 课时分配 2课时 4 教学设计思路(见表1) 表l 教学内容基本策略生态系统的概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个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生态系统的组成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观察与思考”时,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调节能力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5 教学实施程序(见表2) 表2 教学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观看课件,并分析讨论作答。引出教学件展示蒙山森林公课题;园;提问:你看到蒙山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精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初中生物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 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 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 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 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 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 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 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 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 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 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 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 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 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通过远程学习,我认为:一是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 的解释;二是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三是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书内书外两个实验渠道;四是探究性实验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特点,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五是探究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现举两个例子: 如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 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本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与交流、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 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会、掌握和运用探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 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鼠妇通常躲在阴暗的花盆、石块下,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 因为鼠妇怕光,所以所以鼠妇通常躲在阴暗处。 (三)制定计划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植物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植物知识点汇总 1、区分稀有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区分稀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子叶一片。 在玉米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蓝色 4、种子萌发的条件 5、种子萌发的进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求),胚根打破种皮,构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植株的生长: 7、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8、果实和种子的构成

9、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10、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流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温。 11、光合作用 12、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植物的生长包括很多,下面我们为你复习关于关于植株的生长的知识。 关于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芽发育成枝条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2、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3、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从以上的复习,我们知道幼根的生长和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 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 杯(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 2 、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 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 观察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 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 (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 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 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 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 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