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摘要: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成为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与性别研究的理论及成果,并介绍该研究潜在的新领域——网络语言的性别与差异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性别差异;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4-01

社会语言学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语言与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男女在词汇、语法以及会话风格方面的性别差异。

一、国外有关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语言和性别的考察还处在零散研究时期。研究者只是针对语音或语法层面对语言和性别的关系进行摸索似

的探究。1908年,stopes在其论文中论述了英国法律中”man”和”woman”的使用情况。1913年,parson指出了男女不同的诅咒语标准。1922年,jespersen首次描述了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女性话语特征:使用委婉语较多,空洞,完成话题平稳转换等。

性别语言的差别

性别不同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衣着装饰上,在生理、看法等方面也有所表现。并且男性和女性在运用语言时也明显地有所差别。 然而为什么性别会使语言出现差异呢?语言作为思维、交际的工具。同时也受到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当然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性别语言的成因可分为:一,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对语言使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地位对语言性别差异产生重要的影响。二,心理因素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特点对语言的运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两者在语言上出现某些差异。三,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更是对性别角色有所制约。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性别语言差异体现在男人和女人在几乎相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下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它反映出男女两性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的心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趋向。假如听见有人自称“人家”或说“心烦”这类词语,不难判断说话者是个女性。这是由女性的柔弱性格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所导致的。首先,女性用语偏于保守、委婉、含蓄,带有浓烈色彩的词语。男性

更多使用偏于直白、强烈的语言。 男女在交谈的话题上也有所不同。女性更多谈个人的情感、日常生活琐事等,把谈话作为一种交流关系的方式。男性更关注政治、经济、体育等把谈话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比较抽象、委婉、文雅的话语来表达他们所忌讳的、不宜直说的、隐私的或被认为粗俗的事物。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指委婉词语,而且还包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女性较男性更常运用委婉的词语,女性常常对生理现象与某特定的人体部位名称避而不言。另外,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人们常常从生理方面评价女性,几乎所有指称女性的词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贬低,如小姐原指年轻女子或未嫁的女子的称呼。但目前小姐也指从事性工作的女子的委婉表达。 女性更喜欢使用文雅、委婉词语而男性则不然。男性更多使用强烈和禁忌语,借以表达其男子气概。比如:男性更多使用“他妈的”,而女性更多使用“讨厌”、“可恶”、“有毛病”等。女性把粗语当作禁忌,因此选择使用委婉语来回避。女性在交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男性却认为叫板、反驳、贬低等在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已经把委婉语的使用扩大到生活上的许多方面,只要让她们感觉可能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尴尬、不便的内容都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出来。其次,男女两性在谈话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男性谈话时一般侧重于信息交流,提出个人对事情的意见、看法或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夏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性与性别 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 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 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 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 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

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浅论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特征及技巧 人类有性别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又发杂的两性意识,不这不仅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 一、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一)发音 (1)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发音器官有别于男性。一般而言,男性的声带比较宽、厚、长,所以说话声音低一些。女性的声带窄、薄、短,因此女子讲话会给人以声音高、尖的感觉。例如:二梅还没进门就尖着声喊:“奶奶,饭熟了没有?”奶奶站起来笑着说:“熟了,有功的回来了。”(孙犁《麦收》) (2)与男性相比,女子的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善于运用语调韵律的变化,她们说话的音调往往给人起伏多变的的印象。如“是吗?真的呀!”“啊!多漂亮的衣服呀。”在许多语言中,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于表现力。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相比之下,男子话语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调型变化较单调,给人计划“四平八稳”的印象。 (二)词语的使用与话语方式的选择 (1)词语 在语言交际词语的使用方面,首先女性掌握的色彩术语比男性多且精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女性使用颜色词时比男性更富想象力,能更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颜色。比如很多女性就知道用“苹果绿、藕荷色”等词去描绘事物。而大多数男生可能根本知不知道有这些词。其次,女性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使用的表达感情的词语比男性丰富,比如女性夸赞一个女孩长得好看的时会用adorable或者charming,而不像男性那样呆板。再次,两次在交际中的称呼语也表现出不同,女性喜欢使用亲密的表示友好的称呼语,男性则不然。比如一个女孩称自己的朋友叫“丽丽”,而男性肯定不会叫自己的朋友“强强” (2)在感叹句的使用方面,女性运用感叹句的频率较男性高。感情外露的特点突出,她们格外喜欢使用感叹句来表达各种情感。矛盾《邻家铺子》结尾时,有一段张寡妇“带哭带嚷”的话:“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在遭遇这突发事变之时,她难以抑制情绪,于是发出了这一的感叹,在这激烈的言词下更多的流露出了一个女性的无奈。男子较少有这一类表达,男子容易克制感情能把情绪的激动转化为行为的冲动。 (3)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①含蓄与直露。两性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隐”与“显”的差别;女性言语倾向于“隐”,说话多含委婉含蓄,较少显山露水,而男性语言则偏好直接果断。比如:明明想邀男友出去散步,却不明说,只是絮叨‘这房子窗户怎么这么小?’‘这屋子里真闷!’言在此意在彼。而如果男子想表达类似的想法,一般都会直来直去。 ②细腻与粗犷。男女双方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有粗细之分。首先在内容方面,女性交谈的话题有时过于琐细;而男性的交谈则多有意避开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男性往往习惯粗线条地陈述,显得粗放;女性则多关注其中的细节,表达上显得周详绵密。其次,在言谈方式方面,女性说话往往自习考虑自己采用的言语形式能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主观上倾向于使用较为规范标准的言语形式;男性说话时较少去考虑这些。 (三)交际话题 两性在会话题材的选择上各有其倾向性:女性往往在谈话的内容上较多关注社交生活、个人感情、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的内容,男性关注的话题则大多涉及新闻、政治、军事、体育等。 (四)话语量 在像课堂讨论、会议等公开场合,男性说话较多,女性话少;而女性在家里这样的私下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_现代汉语_历史与社会语言学_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265-271页,北京 《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 P.Chen著李晋霞刘云述评 Chen Ping(陈平)《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M odern Chinese:Its H istory and S o2 ciolinguistics)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供国外的汉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以还原现代汉语的发展史为目标,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对自19世纪末至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考察,对外国人系统了解现代汉语和汉语的现代化过程极有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的,但对于国人而言也很有价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现代汉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现代汉语的发展史我们却未必都知道。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汉语拼音化、汉字简化这些“语言运动”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汉语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更是所知甚少。读完本书,这个缺憾会得到很大的弥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了这本著作之后萌生了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该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下面择要介绍。 1.现代汉语口语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标准语和方言。 1.1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 在简要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汉语标准口语的历史之后,作者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振兴中华的运动蓬勃发展,语言改革也是其中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很多方言之间不能相互交流,在这一现实面前,建立和发展标准的现代汉语,并改革书写系统,就成为汉语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的任务。 受日本的启发,几位知名学者将日本的“国语”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国语被确立为现代标准汉语。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统一国语方法案》通过。由该法案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建立和发展现代标准汉语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国语的标准不止语音一个方面,还包括词汇和语法;(2)国语应主要建立在官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应具有正确、文雅、合逻辑的特点;(3)现代标准汉语不应该只建立在某个单一方言或单一方言群的基础之上,而应包含不同特点,容纳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这些设想和建议成为“国语运动”的基本使命。 本刊网址: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4311367317.html, 562

近十年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2009年第12期(上半月刊 )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研究很快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热点。一些语言学家也对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就1998年以来近十多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21篇相关研究论文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探讨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的新视角。 一、相关研究文献状况分析(一)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来源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 )键入主题词“性别差异”检索并查阅了1995年至2008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经统计仅32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七种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现代外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这些期刊涉及语言研究的面比较广,因此能较好地反映近十年来国内在性别差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分布 首先我们按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对32篇文章进行统计,以了解近十多年以来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在七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总体的趋势。从表1我们发现,就期刊而言,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发表的有关论文最多,其次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除2003年和2008年未刊登性别差异的相关论文外,其他每年都有1篇。从图1相关文献在不同年代的分布状况来看,从2001年到2008 年,每年发表的有关性别差异的论文数量没有太大区别,最多也就是4篇,出现在2002年和2004年,其他时候都是2-3篇。而在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这六年中所查阅的相关论文篇数仅为8篇,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关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在国内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其他课题的研究相比仍很匮乏,并未引起语言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表1 1995-2008年国内外语类七种核心期刊有关性别 差异的研究分布情况 周 浩赵光年 近十年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 *本文系周浩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09年度教改项目“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性别差异与二语习得能力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浩,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湖南长沙410128);赵光年,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湖南长沙 410128) [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成 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近10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语言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可采用的新视角。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问题;启示 年度期刊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总计 外语与外语教学1112110018 外国语2000000002外语教学1110111107外语研究1001000103现代外语0000110002四川外语学院学报0020001014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3100101006 总计834343322 32 26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一、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圣经记载,上帝在开天 辟地时只造了一个男人,他就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当亚当在人世间感到无比寂寞时,上帝为了排遣他的忧愁,就从他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变成了一个女人,她就是在尘世间陪伴亚当的夏娃。这说明在人类产生伊始,就决定了女人从属于男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性别歧视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对于这个神话色彩极浓的传说,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原因、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以及社会角色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语言使用中性别差异形成的根源。 1.历史原因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人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最初并没有在两性之间划分所谓的? 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但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这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或歧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的性别差异通常是指语言形式上和使用中对女性的歧视。人们逐渐意识到两性语言不是凭空而生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在语言上的反映。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短暂辉煌后,很快进入了?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传统分工中,地位高的职业几乎都是由男性占据,女性往往只做一些地位低下或没有地位的工作,如操持家务、哺育孩子等,而这也正是导致她们在语言上表现出从属于男性的原因。 英语国家的语言发展状况也不例外。 语言学家曾指出: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它们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的偏见。既然英语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是一个从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宗法社会中形成的,那么它的词汇和语法经常反映出排斥或贬低妇女的态度,对此人们是不应该感到诧异的[1]。关于造成男女用语差别的原因,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假设。比如由于当时连年征战,战胜的一方就会把当地的男人杀绝,然 后将女子纳为自己的妻室。 这样他们的下一代中女孩儿就从其母讲母辈的语言,而男孩儿就从其父讲男性语言。在一代代的不断灌输和语言学习及使用过程中,男性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男性语 言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更具优势,而女性的劣势地位反映在语言上就更凸现出其受歧视的命运。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也充分说明了两性语言的差异自古就存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心理特征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发育以前,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形成工作任务感和工作责任感方面比男性成熟的要早,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岁到一岁半。过了青春发育期,男性女性的心理特征差异更加明显。男性敢于铤而走险,喜欢争强好胜、说话干脆、做事果断,对异性之美表现一种特殊的关注,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往往表现粗心、不拘细节;女性文静怯弱、温柔顺从、感情丰富细腻、善解人意、待人友好、有礼貌,但遇事往往犹豫不决、自信心不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渴望异性的关爱、支持或帮助,依赖性较强。 男女在青春期后性格、心理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为了掩饰自己在身体或心理上与男性的差异,据有关研究表明,相同社会背景的人群中女性倾向于使用更具优势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概述

语言学概述 这就是综述一下,不过下面提到的名词的都是考过的知识点。 一、定义: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二、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下面的术语要尽量全都认识,不然做题时可能看不懂选项) 1、Phonetics 语音学 2、Phonology 音位学 3、Morphology 形态学 4、Syntax 句法学 5、Semantics 语义学 6、Pragmatics 语用学 三、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这个考过的。Parole这个概念是 F. de Saussure(索绪尔)提出的。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所有(语言使用)个体头脑中存储的词语-----形象之总和”,这个整体相对较为稳定;Parole 指某个个体在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说出的具体话语,它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实体。 四、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这个也考过的。考过the informative function,就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的那道题) 1、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2、The regulatory function 3、The heuristic function 4、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5、The personal function 6、The imaginative function

7、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五、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这个也考过的,这五个特征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提出。 弱弱地说一句:如果真的在临时抱佛脚,那就不要管这五个术语的具体含义了,只要能强行记下来应付考试就是了。>_< 1、Arbitrariness 任意性 2、Productivity 多产性 3、Duality 双层结构 4、Displacement 移位性 5、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性 六、语音学和音位学 (一)语音学 Phonetics: the study of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1、三大分支 (1)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 (2)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3)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 2、辅音和元音(这个考过的,考过二者的区别) (二)音位学 Phonology: aims to discover how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form pattern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1、三个术语 (1)Phone音素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著者:曹咏彤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引言: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其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两性平等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母语VS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 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 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1)从习得方式看: 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2)从习得环境看: 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Language Gender Differences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I Introduction (1) 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in Language and Gender (1) 2. Aim and Function of this Research (1) Chapter One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2) 1.1 Th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2) 1.2Lexical Items Aspects (3) 1.2.1Females grasp color words better than males (3) 1.2.2Females prefer to use emotional words than males (3) 1.2.2.1 The use of adjectives (4) 1.2.2.2 The use of adverbs (4) 1.2.2.3 Intimate words (4) 1.3 Syntactic Aspects (4) 1.4 Speech style (5) 1.5 Daily Conversation (5) 1.5.1 Differences in Topic Selection (5) 1.5.2Difference in the Choice of Words (6) 1.5.3Difference in Conversation Quantity (6) 1.5.4Difference in cooperation (6) Chapter Two Possible Caus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Gender (7) 2.1Culture Factors (7) 2.2Society Factors (8) 2.2.1Social Status (8) 2.2.2 Definition of Gender Role (8) 2.3Physiology Factor (9) 2.4Psychological Factor (9) 2.5 Personal Experiences (9) Conclusion (10) Bibliography (11)

语言性别差异

语言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与女性文学 一、对语言和性别的批判性思考 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是被话语建构的,在其话语建构的行动中,男人和女 人形成各自男性和女性的主体。 有关语言和性别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差异模式展开的。这种模式仅仅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没有解释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而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延续;另外,对男女谈话方式的差异的强调也往往掩盖了男人与女人语言行为中存在的大量相似性。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对性别差异和语言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社会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或者说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关注差异被生产 和被诠释的过程。 二、性别差异——借助商品符号表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品扮演了构造性别认同的角色。也就是说,商品常常成为我们表现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道具”。例如,口红是专为女人使用的,而香烟似乎成为男人消费的专利。事实上,所有的商品,都具有某种性别:男性、女性或中性。有人说,大街上的服装店绝大部分是为女人开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服装是女人用来塑造“女人气”的主要“道具”。同样道理,街上的烟酒专卖店绝大部分是为男人开的,因为烟酒是男人塑造“男人气”的重要方式。男人肥胖,只要不过分,可以叫做“福态”;女人肥胖,不论如何,都不是好事情。所以,“减肥茶”便有了女性的性别,因为它主要是为女人做的。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首先是生理解剖结构和生理自然属性和行为的区别。例如,男人嗓音浑厚,女人嗓音清脆。男人肌肉较有力量,女人力量不如男人,等等。但是,这种区别只是两 性的第一层次的区别。 男性和女性的第二层次的区别是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区别,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别。社会和文化分别给“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赋予不同的内容,并对二者的行为规范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人们在互动中也分别根据对方的性别而相对应地抱有不同的社会期待。例如,理想的男人被期待要勇敢、坚毅、不畏挑战和困难、勇于承担责任、主动积极、坚强有力、冷静、理性、善于思考、果断、体魄健壮,等等。理想的女人则被期待坚忍不拔、温柔体贴、被动、顺从、富于爱心和同情心、情感细腻丰富、细心周到、爱美、喜爱干净整洁、身材苗条美丽,等等。当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规定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无论如何,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往往是与对方相对比而存在的。现实中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很难完全符合这些理想的标准,因此,根据现实中的人与理想的两性气质标准的符合程度,又可以分别将这些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分成不同的等级。但是,主导这种等级分类的,是男权话语霸权。例如,在大男子主义者看来,那些女权主义者的女性气质,就应归入较低的等级。而那些传统的温柔体贴、服从温顺、美丽动人的女人的女性气质,就属于最高等级。男性和女性的第三层次的差别是社会心理的区别。由于社会和文化分别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做出了规定,因此,社会往往根据这些规定来教导每个幼儿。例如,成人往往让男孩玩汽车、手枪、变形金刚等玩具,因为这些玩具有助于培养男孩的男性气质。如果男孩玩洋娃娃,则会得到大人及时的纠正和引导:“那是女孩子玩的,男孩子不能玩。”正是通过这种性别社会化过程,每一个孩子逐渐获得了一种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性别心理。社会的性别秩序,便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违背了这个秩序,不但会被人嘲笑,而且当事人也会感到难堪和窘 迫。 男性和女性的第四个层次的区别是符号的区别。既然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对比而存在,那末,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便要通过特定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符号来体现和表达。这些符号必须是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感触得到的,同时又表达了社会关于性别差异的看法。这些符号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性别营销”越来越多样化,这表明,营销已经开始打破用性别刻板印象塑造性别形象的模式,使品牌对性别特征的把握更为合理。同时也反映出现实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营销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将它及时地再现出来,塑造成新的消费范例,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就给企业开展商务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必然要求在营销沟通中要考虑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对社会性别的运用。 关键词:性别营销策略企业 1、性别营销的定义及溯源 性别营销,即把消费人群区分为男性与女性,企业选择男性市场、女性市场或者中性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由此展开的基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展开的营销。 在传统市场领域,服装、化妆品、卫生用品等向来是考虑性别差异的,因此,性别特征在这些性别取向明显的传统市场领域往往因为被视作理所当然而遭到无形中的忽视,价值大大失落。但伴随着上个世纪较早时期国外市场上女性酒、女性香烟以及男性化妆品的出现之后,一些产品品牌专门针对某一性别推出,有明确的产品性别定位,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看似无性的烟、酒,其实也存在男女之别。 中国市场的性别营销意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2、传统的性别营销 唐锐涛在其所著的《亿万市场:洞察中国新兴消费群》一书中提到:中国在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悠久历史、渴望统一的民族精神和提升国际地

位的努力,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然而,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一分为二。 在中国,传统的性别营销必须了解到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2.1 男女消费行为区别 王新珠在《性别、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远远大于男性。在现在的很多国家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女性,但男性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并不多,而是通过女性的手去消费的。也就是说,女性所购买的商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用的物品,另一类是为男性购买的。这种情况可能和男性和女性传统性别角色有关,男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上,女性则要考虑如何照顾这个家庭的成员。 2.2 男性营销:获取成功 孙璇在其所撰的《论现代广告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叙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标准来界定男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出生到死亡,男人的终极使命就是尽其所能的去达到光宗耀祖的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中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有以下的特点: (1)他们渴望积极进取,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反对个人主义,它所倡导的成功是以严格的社会体系为基础,它主张克制,而不鼓励自我实现,男性也只能通过感受释放积郁的受挫感,体悟自我价值。因此成功的男性往往带有传奇色彩。 (2)孔子说男人必须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所以在成立家庭之前,男人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养家糊口。 (3)重视友谊。中国男性不愿意对亲人诉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但却愿意在迷惑痛苦的时候,把朋友当作最好的避风港。 (4)受“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男性渴望获得一种能够展示自己地位,能够俯瞰他人的成功。 这里我们只是对中国男性进行的一种初步而广泛的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针对男性消费群体的营销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