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经 名词解释

宏经 名词解释
宏经 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具体地说: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衰退:失业增加(充分就业);繁荣:通货膨胀(物价稳定)}、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经济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中众多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的研究。定义: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的。

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内生变量在模型之内决定。外生变量:模型给出的作为既定的变量,不能由模型本身决定。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收入帐户的核心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或者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或消费的产品。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增值法:计算在生产不同阶段增加的产值,即仅仅计算销售产品和劳务收益与为生产该产品或劳务而购买中间产品费用之间的差额。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漏出:指家庭将其收入部分用于储蓄,而没有全部用于消费。

注入:指厂商获得了追加的投资。

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消费(C):即居民支出,一般占到GDP一半以上。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固定投资:分为居民住房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固定的含义是可以长期存在和使用。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的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投资(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每年新增的资本应该是净投资,即投资减去磨损后的余额。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对磨损的补偿就是折旧,也称重置投资。因此有:净投资= 投资- 折旧(重置投资)或净投资= 期末的资本存量- 期初的资本存量除非作出特别的说明,把投资和净投资看作同一个概念。

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净出口(X-M):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了它们的市场价值。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的净支出。

收入法:收入代表供给,因而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产品最终价值:除了要素的收入以外,还有折旧、间接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工资: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利息: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利息,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

租金: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专利、版权等收入。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主要指自办业务的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商贩的收入,类似于中国的个体户收入。利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常混在一起,无法区分。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等。

资本折旧: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里面。

企业转移支出:对非赢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企业间接税: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企业转移支出和企业间接税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是通过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

如所得税。

生产法:又称部门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

国民收入(NI):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NP、NDP等经济活动总量。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指广义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NP。(这里国民收入是指税前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PI):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部分。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当年价格:也称为即期价格、现期价格或当年价格。

不变价格:指基年价格

GDP折算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原因:有大量闲置资源;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当需求变动时,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2*2假设:不存在政府、外贸。只有居民和厂商。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投资是自主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折旧、未分配利润等=0,GDP、NDP、NI、PI都相等。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线性消费函数:a是常数,自发性消费。其含义: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by,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 = a + by的图象如下:

普通消费曲线:当消费函数为一简单的线性函数时,边际消费倾向MPC为一常数b。当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时,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最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即边际消费倾向MPC有递减的趋势。具体如图所示: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C。根据定义有:APC = c / y,APC既可以小于1,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总量小于收入总量(产生储蓄);也可以等于1,意味着人们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还可以大于1,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C。根据定义有:MPC=Δc/Δy,当消费增量Δc与收入增量Δy趋于无穷小时,即:MPC = dc/dy,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1 > MPC > 0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线性储蓄函数:储蓄与消费相对应,线性条件下,c = a + by,代入s = y - c

,s = y -(a + by),整理:s = - a + (1-b) y (1 > b >0),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或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图象如下:

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根据定义有: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根据定义有:MPS=Δs/Δy,当储蓄增量Δs与收入增量Δy趋于无穷小时,即:MPS = ds/dy。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特别地,当储蓄函数为一简单的线性函数时,MPS为一常数(1-b)。当储蓄函数为非线性状态时,MPS将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且有递增的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不论MPS是常数还是变数,它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MPS小于零,便意味着收入增加时人们的储蓄反而减少;如果MPS大于1,则意味着收入增加时储蓄的增量大于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与现实相距太远,显然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因此,有: 1 > MPS > 0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

消费函数分成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是出自O点的直线(CL = bY),短期消费函数是有正截距的曲线( C = C0 + cY)。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

棘轮效应:是用来描述经济学中那些变动方向不可逆转的现象。

棘轮效应内涵: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生命周期模型:人们会在很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假定条件: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不留遗产给后代、储蓄没有利息。表达式:C = aWR + cYL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WR为实际财富,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由弗朗科-莫迪利安提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YP),YP是现在和未来收入的加权平均值。YP =θY+(1-θ)Y-1 ,θ为权数,Y和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一般θ>(1-θ),即距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C=c YP ,c是长期消费倾向,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cθ,低于c,只有当收入变动是永久的,人们才会调整其消费。

投资:是建设新企业、购买设备、厂房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以及存货的增加,其中主要指厂房和设备。投资包括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两个部分。投资就是资本的形成。

资本边际效率:指正好使得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指人们因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为了进行正常交易所需要的货币。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多;交易数量越大,需求越大。

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突发性事件、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上述两个动机可以表示为:L1 = L1 (y)一般认为:L1 = k y

投机动机

投机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以买卖有价证券而持有的货币。L2 = L2(r)= -hr,投机于证券市场。证券价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是债券的分红收入/当期利率,利率越高,证券价格越低。

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美鲍莫尔、托宾):人们持有货币犹如持有存货,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需要更多货币;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提高,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上升,货币需求会随之减少。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美托宾):人们会根据收益和风险的选择来安排其资产组合(购买证券还是持有货币)。持有货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1)狭义货币,M1: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2)广义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3)更为广义的货币,M3:M2+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近似物。本课程的货币供给量主要用M1。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垂直。

有效需求: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产出总量和需求总量。

总供给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厂商销售其产品时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总额。

总需求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居民购买消费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

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上述两者的实质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此外,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3)产业政策4)收入分配政策5)人口政策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财政政策效果:政府收支使得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得国民收入变动的多少。财政政策乘数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等,因为政府支出乘数没有考虑到利率的影响,由于存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要小于简单的政府支出乘数。

货币幻觉:短期内,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即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的幻觉。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短期内,工资水平不会同步调整,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增加。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政策第一目标:一切生产要素(通常专指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或者说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处于受雇佣或自我雇佣的状态就被称为充分就业。由于测量各种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通常以失业的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价格稳定—政策第二目标:指价格总水平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根据采集商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定义: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总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含义:一般来说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蓄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充分就业: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利用,没有闲置和浪费。价格稳定不是价格静止不动,略微上升和下降都属于价格稳定。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经济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政府购买(政府投资):实质性的支出,有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构成国民收入,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是财政政策的有利工具。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

税收: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财政收入手段。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税收可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税收:固定、无偿、强制。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按债务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债、地方债。

内债: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

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且使用要更为谨慎。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

补偿性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实行,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收入的差额。减税和扩大支出所造成。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所形成。

平衡预算包括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

凯恩斯之前,主要是年度平衡预算:衰退时,收入减少,为了平衡支出,必须增加收入,会加深衰退。反之,过热时通货膨胀,税收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加剧通货膨胀。

周期平衡预算: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经济衰退时,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得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消而实现预算平衡。周期平衡预算实行起来很困难。因为很难估计繁荣与衰退的程度和时间,两者也不一定完全相等。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货币筹资:即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加高能货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

债务筹资:即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

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债户上。

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为原始存款,通过银行的作用派生出来的存款为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两者相加为银行的存款总量。派生存款为银行创造的存款。商业银行一般在按法定准备率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尽可能地全部贷出,以增加银行利润。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货币创造乘数图8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是在商业银行缺乏准备金并需要向中央银行借款以作为准备金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银行无需向中央银行借款,则再贴现率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再贴现率政策的特点: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具有被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总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国内与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的需求(出口)。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即:AD=C+I+G+E,通常出口指净出口,出口减进口(X-M),上式可写为:AD=C +I+G+(X-M),这里总需求就是GDP;总需求也是总支出。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现象(又称凯恩斯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动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庇古效应)

总供给: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消费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也就是总收入,也就是GDP。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

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总量生产函数,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

关系。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的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宏观生产函数为:y=f(N,K),N为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由于资本存量很大,新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在分析宏观经济波动问题时,可以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y=f(N,K),该函数为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该函数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下,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该函数的特点: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照递减的比率增加。下图。图13

潜在(充分)就业量: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机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见上图N*,图13

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是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见上图y* 图13

宏观经济均衡:就是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均衡

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三个条件:(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2)没有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

“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男性指16至60岁,女性指16至55岁。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它包含有工作和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换言之,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因而失业率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或局部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技术、偏好、不流动性—变化导致)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没有周期性失业的就业叫充分就业)

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U/N=L/(L+f),N-劳动力U-失业人数L-离职率f-就职率,自然就业率=1-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率)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图19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图20

消费物价指数(CPI):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筛选原则:①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②销售数量(金额)大; ③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④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 ⑤所选的代表规格品之间差异大。CPI=当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100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资本品.中间投入等的价格变化。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原料。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MV=Py,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收入/货币供给量,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进一步变形:dp/P = dM/M-dY/Y +dV/V ,即: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图2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叫超额需求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1)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

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2)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3)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图2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叫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根据生产成本的构成,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原料推进和利润推进三种不同类型。

1)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2)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生产率的提高方面:不同的产业部门的速度不同。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允许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生产要素却总在要求,向更高的报酬转移,以要求“公平”收入。即使不能转移,也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收入跟上去,向高工资看齐。尤其是导致工资的上涨。

通货膨胀螺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得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

菲利普斯曲线:价格调整曲线,又被叫做菲利普斯曲线。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图23

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图24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曲线或,称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式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叫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另一定义: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图26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此时,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换关系,经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率也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政策含义:从长期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1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真心不是人学的。。。稀稀拉拉整出来这么多因为卷子上也木有标准答案(全尼玛是参照教材啊!!),基本上都是自己总结的有错的或不全的表怪我啊。。。大家多多补充嘛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说明:黑体是历年考题,斜体是范晓波老师的重点 1、国际经济法:调整营业地不在同一国境内的国家、国际组织、法人、自然人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以及国家对这种跨国财产流转的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能够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并形成经济关系的主体都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公司、一般组织、自然人或个人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国际经济法规范存在的具体形式和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所依据的各类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和。分为两种:形式渊源,即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的法定程序和方法;实质渊源,即提供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存在的证据。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CISG):于1980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会议上通过,并与1988年生效。是目前为止影响力最大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但不是国际上最早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 5、风险:对于货物买卖合同而言,风险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那些与履行货物买卖合同相关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影响买卖双方权利或异物的所有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损害、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而狭义的风险是指这些风险中应当由买卖双方按照风险分配或转移原则承担的风险。国际经济交往中以狭义为准。 6、实际全损: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灭失或者受到严重损坏完全失去原有形状、效用,或者不能再归被保险人实际拥有。 7、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要件:(1)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必须遭遇共同危险;(2)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有意而合理的;(3)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必须是特殊的;(4)措施必须有效果。 8、推定全损:货物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与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损失状态。对于推定全损,可由被保险人选择,或按实际全损赔偿或按部分损失赔偿。 9、国际商业惯例:国际经济关系当事人或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长期实践、接受和遵守,并对他们

宏观经济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使用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使边际成本等于相应的边际收益。 4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5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6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7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被归纳为四条:①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②要素替代的难易度。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④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8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9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0劳动力参与率:该比率表示现实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亦即等于劳动力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百分比。 11交叉替代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失业的统计概念: 13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14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5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派生需求?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①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②时间长短③企业目标④社会制度安排3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4影响劳动力供给因素?①自然因素: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另一个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③社会制度因素:1.劳动制度2工资制度

宏经 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充分就业:对应于一较小比率失业的就业。 2.充分就业产出(潜在总产出):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可视为不变,这种情况下的最大总产出。 3.实证分析方法: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经验实证,逻辑实证) 4.均衡:维持不变。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状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维持不变。 5.静态分析: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没有时间维度。 6.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7.总量分析: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8.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 9.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 10.统计分析:对事后变量进行分析。 11.经济分析:对事前变量进行分析。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收入: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用货币衡量的每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全部最终成果,从而表明一国整体经济水平。 2.最终产品:将消费掉的、亦即价值即将被消耗的产品。包括消费品、基建投资用品和出口品。 3.中间产品:将被买去作进一步加工,其价值还将继续增加的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按国民核算的总产量,核算包括海外的一国全体居民生产的总产量。 5.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国土核算的总产量,核算发生在一国境内的总产量。 6.消费:非耐用品支出、耐用品支出、劳务支出。 7.投资:固定投资、建筑投资、净存货。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投资购买支出(更新投资、折旧)、为扩大再生产进行的投资购买支出(净投资)。 8.净存货(净库存):年末存货减去年初存货的差。 9.政府购买:一般政府购买、政府雇员薪金支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欲望:指人们的各种需求或需要的总和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本和经济物品是相对不足的 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边际分析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假定自变量是不变的或已知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局部均衡: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将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继的各个期间

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所以,过程分析又称“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 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 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动态分析法: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 的速率等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 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欢迎下载 2

宏微观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四、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替代效应 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四、名词解释 1.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3.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要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4.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5.吉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四、名词解释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2005-12-28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 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自测题(2002年秋季)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自测题(2002年秋季)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当X 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1X X =+2,收入效应2*X X =-1,则该商品很可能是 ( )。 A. 正常商品 B. 一般低档商品 C. 吉芬商品 D.奢侈品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80%,而同期消费者的收入却增加了40%,则该商品很可能是( )。 A.必需品 B. 奢侈品 C. 一般低档商品 D.吉芬商品 3.已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2,供给价格弹性为1,则价格波动形成的蛛网形状是( )。 A. 收敛型 B.发散型 C. 封闭型 D.不能确定 4.已知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x x y y yx P dP Q dQ e ==-0.1,则X ,Y 这两种商品的关系是( )。 A. 独立品 B. 替代品 C. 补充品 D.不能确定 5.以下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错误的说法是(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出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用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在技术上的比例。 B. 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 C. 随着一种投入要素的增加,该要素能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逐渐增加。 D. 边际技术替代率呈现递减规律。 6.企业处于规模经济递减阶段,则长期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 )。 A. 最低点 B. 左端 C. 右端 D. 不能确定 7.某企业销售甲产品的单价为50元,销售量为100。已知该产品的平均总成本为60元,平均固定成本为20元,则甲产品单位贡献利润为( )。 A. 50 B.30 C. 10 D.1000 8.关于差别价格,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 A. 三级差别价格最厉害,消费者剩余最小。 B. 一级差别价格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的价格。 C. 实行差别价格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可以进行分割。 D. 一级差别价格意味着根据不同的需求数量进行定价。 9.如果某项目β系数大于1,说明( )。 A. 该项目的风险收益大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收益。 B. 该项目的期望收益大于整个市场的期望收益。 C. 该项目的风险大于收益。 D. 该项目风险较小。 10.提出人们应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比例理论的是( )。 A. 杜森贝 B. 凯恩斯 C. 佛里德曼 D. 莫迪利安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H-O-S)theorem):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绝对和相对收入。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劳动的实际收入和资本的实际收入将与要素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特定要素模型理论(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不利于用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

宏经名词解释

3.Disposable income:Income remaining after the payment of taxes. 可支配收入:税后收 入。 4.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The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resulting from a one-dollar increase in disposable income. 边际消费倾向: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时所引起的消费增加。 5.Real interest rate :The return to saving and the cost of borrowing after adjustment for inflation. 实际利率:根据通货膨胀调整之后的储蓄收益和借贷成本。 6.Inflation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通货膨胀: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 7.Hyperinflation:Extremely high inflation. 恶性通货膨胀:极高的通货膨胀。 8.Money: The stock of assets used for transactions. 货币: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 9.Fiat money: Money that is not intrinsically useful and is valued only because it is used as money. 法定货币:本质上无用而是由于用作货币才有价值的货币。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1619293.html,modity money: Money that is intrinsically useful and would be valued even if it did not serve as money. 商品货币:本质上有用的货币,即使不作为货币也会受珍视的物品。 11.Money supply: The quantity of money available in an economy. 货币供给:一个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12.Quantity equation: The identity stating that the product of the money supply and the velocity of money equals nominal expenditure (MV = PY ); coupl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stable velocity, an explanation of nominal expenditure called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数量方程: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名义支出的恒等式 (MV=PY);加上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假设,这一方程对名义支出的解释称 为货币数量论。 13.Income velocity of money: The number of t imes a dollar bill enters someone’s income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s)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 学的一部分,它分析 像消费者?厂商和 资源所有者这些个 体的经济行为(宏观 经济学与之相反,它 分析像国内总产品 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2、需求:消费者在 一定时期内在各种 可能的价格水平下 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

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6、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

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两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

度。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1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12、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13、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登记来表示。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的。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示范方向的变动关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价格。 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因其本身需求量的变动程度。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蛛网稳定条件——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相同。

精编【财务管理知识】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财务管理知识】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电大四,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的。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示范方向的变动关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价格。 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因其本身需求量的变动程度。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蛛网稳定条件——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相同。 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消费者偏好——影响和制约消费者行为的重要主观心理因素。 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价格条件下,共卖各种商品的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的状态。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的点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价格-消费曲线——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的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化轨迹。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攀比效应——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正效应,消费者的一种赶时髦的偏好,即想拥有一种其他消费者已拥有的商品。 虚荣效应——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