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全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全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全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容: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非子: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非子认为能够

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

相互补充。

解析:a.全文的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非子的“法”

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b.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

【2010,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2009,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一反三

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孔子的教育,不只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用切实的行动来教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悟出大道,这种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考点探究

考纲规定必须熟读成诵的十篇:

一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自主探究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答: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②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③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修己安百姓。④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孔子的政治主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均贫富。孔子主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5.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如何看待?学生甲:法治、德政都是手段,

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学生乙: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二克已复礼

整体感知

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戴先生在《先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作了这样的阐述:“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在的精神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一块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赏心悦到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

2.孔子“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做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跟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行为的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

自主探究

1.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容?

答: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而的容:克己、崇古、秩序、道、正名、孝悌、报恩、崇乐尚仁。

2.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细目的容有些?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周礼?

答: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而周

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恢复周礼能起到规社会的作用。

4.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的涵有哪些?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答:恢复周礼的涵有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悌、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礼的首要条件是天下有道。

5.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

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核; “礼”是“仁”的到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7.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答: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8.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答: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已,达到“礼”所规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9.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五四激烈批判的封建礼教一样吗?

答: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共遵循的礼节仪式,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加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家更把孔学中的许多规解释成了“天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枷锁,到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变本加厉,人们饱受身心折磨,当个体缺乏活力的时候,社会也就缺乏了一种创造力,所以鲁迅先生喊出了“礼教吃人”的痛心之语。

今天我们要分辨中国古代礼教的精华与糟粕。孔子礼教中仁爱、正义、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等在精神,对于一个人良好生命精神的形成,一个礼治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文化氛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封建礼教的特定容(像特权思想、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尊卑观念、亲疏有别、专制主义等教条)使人在这种种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因此我们要以平等思想取代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人人平等取代尊卑等级,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整体感知

孔子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自主探究

1.对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

己“不敢不告” ?

答: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沐浴,表明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接舆所唱的歌有劝阻孔子的意思,那为什么孔子想与他交谈,接舆却“趋而辟之”呢?

答: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谈;再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还是及早避开。

3.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答: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出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果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4.丈人与其他隐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5.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个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6.本课为什么把这些隐士的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答:这些故事写了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种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孔子都是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7.讨论:你对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学生甲:我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值得肯定。

学生乙:我觉得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值得大力提倡。

学生丙:我倒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不应提倡。

学生丁: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首先要看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如果为了正义事业“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理想主义的光芒就会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当然要大力提倡。

学生戊:是啊,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时,尤其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作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乱世之中,如果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不过,就斗争策略而言,也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作无谓的牺牲。

四仁者爱人

整体感知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探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诚心诚意地协

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善待动物,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管仲虽然没有“杀身成仁”,但他“霸诸侯,一匡天下”,对于维护统一、安定百姓功劳极大,他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仁者”。

自主探究

1.“仁”的具体涵有哪些?

答:“仁”的具体涵有:①“仁”之精:爱人。②“仁”之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③“仁”之则:忠恕。“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之上:达到“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答:“能近取譬”,即推己及人。

3.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恰好相吻合吗?为什么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

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那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现在还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对如此“不忠”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仁者”?

答:孔子主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为似乎违背了仁道。但是,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作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是大仁。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

5.怎样理解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孔子主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意思是人类纵然迫于生计,也只能取自然界中该取的一部分;孔子主不要射杀在巢穴中孵化幼鸟的大鸟,为的是避免殃及幼鸟,以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我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户网”了。要知道人类绝不是地球资源的独占者,与万事万物若没有共存共荣的心态,终有一天大自然反扑的力量会吞噬一切。现在该是重温孔圣人的教诲的时候了。

6.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的仁爱观。

学生甲:“仁”,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凳度看问题,也就是要多作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

学生乙:“仁”,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于的事,不能强求别人去做。

学生丙:要达到“仁”,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关爱幼者,同情弱者,这些都是“仁爱”的具体体现。

学生丁:“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作贡献,而不应拘泥于小信小节。

五君子之风

整体感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在的修养。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自主探究

1.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全文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容和要求有哪些?

答: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2.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么小人是怎么样的呢?孔子对他们持什么态度?

答: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3.孔子提倡君子要“杀身以成仁”。对此,你作何评价?

答: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已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4.孔子是怎样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的?

答:孔子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已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是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运用“浮云”这一形象的比喻,鲜明地表达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用不正当的非法手段谋得富贵、金钱,是可耻的。

5.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代有什么影晌?

答: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这一“义利”观符合人们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豹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信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见利思义”,这种“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怎样理解“知者乐水,仁者”?

答:水,清澈、灵动、自如;智者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两者极其相似。山,崇高、伟大、宁静;仁者坚守道义,稳重安定,两者十分相似。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含有惺惺惜惺惺的意味。

7.讨论:文中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述。

学生甲:我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这些人害怕承担责任,所以逃避退缩,因而孔子认为他们不能一起侍奉君主。

学生乙:我认为“患得之”是“害怕得不到”的意思。这些人贪得无厌,为了往上爬,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孔子斥之为“鄙夫”。

学生丙:我认为“患得之”是“所患(忧)在于得”的意思,也就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的意思。这样一来,下文的“无所不至”才有着落。

六周而不比

整体感知

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尽管孔子人生哲学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以及朋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的。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

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他提出察人的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观过,斯知仁矣”。他指出择友的原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伍,损矣。”他还教给学生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直报怨、事人有度等。进而提出交友的目的:促进品德培养。强调以“义”交,不能以“利”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并且在交友的过程中要保持人格的独立。

孔子提出的交友之道体现了儒家诚实守信、躬行修为的交往原则。

自主探究

1.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不要争强好胜,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吗?

答:不与时代相悖。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2.孔子认为应该怎样了解别人呢?

答:孔子认为,对人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心,全面观察了解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了。

3.主“以直报怨”是不是“以牙还牙”?

答:不是。“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显得宽厚;“以牙还牙”即“以怨报怨”是法家思想,显得太偏狭。“以直报怨”即当面直其怨,不以曲为胜,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已的怨愤。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直报怨”应当是比较好的境界。

4.依据第四、五章课文注解和译文,谈谈你对这两章的理解。

答:①第四章孔子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人为人处世,要看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他安于什么。有的人安于逸乐,有的人安于贫穷,有的人安于平淡。做人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修身”篇中,就是知人论世的重点所在。

②第五章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于其党”,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由他所属的那类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错,譬如某人做人的态度非常坏,是否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相同的错误。如果有就改之,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自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加强仁德的修养。

5.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该如何理解呢?

答: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唯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讨论:请联系实际,谈谈“益友”和“损友”分别有哪些表现。你是如何看待“益友”和“损友”的?

学生甲:益友,正直善良,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好的行为习惯,个性随和。损友,品行不端正,有不好的习惯,有太多个性缺陷,愚昧无知。“益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益友”身上我们应取长补短,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对“损友”的缺点,我们要“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我们也要做“损友”的“益友”。

学生乙:益友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有礼,有道德的;损友是谄媚,假装和善,夸夸其谈,道德低下,虚伪自私的。结交益友是最好的,但却并不可以苛求朋友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生活中更多的是与自己相差不多的、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损友确实不可交,但若一个人道德高尚,意志坚定,损友或许也可被感化、受影响而成为正直的朋友。

学生丙:益友,在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真心的祝福,在困难的时候送上一声鼓励,在失落的时候陪在身旁安慰你,在别人挑拨时不离不弃,永远相信自己的朋友。损友,表面上逢迎谄媚,

背地里为了个人利益耍手段,玩心眼,为了一己弘利便会反目成仇。我们要学会哲思,明辨是非,分清益友和损友。损友自当远之,益友则应付出真心与其交往,相互帮助,相互进步。

七诲人不倦

整体感知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本课所选录的巧章中包含了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育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人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自主探究

1 结合文本容看,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哪些素养?

答: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精神上要“安贫乐道”,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等。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体现了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面传授,只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3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答: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4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答: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有教无类”,无论是理解为“人无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还是理解为“人不论年龄大小,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都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相通的;与我们今天主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是相通的。

5“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6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问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答:“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在实践;“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点。观察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只看他的片言只语,要听其言观其行。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重视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认为后天的实践是重要的,这些都说明孔子更倾向于学习、习染对人的品行智力的影响作用。

7探究: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也自己

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八高山仰止

整体感知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骄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仭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

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取笑言偃(子游)用礼乐之教管理武城一地的老百姓,“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予以反驳,孔子马上致歉;孔子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马上发誓表示自己的清白。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孔子在这里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自己做错了,马上就能改过来,并没有用老师的架子来压人。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对子路弹瑟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只是尚未人室。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担心子路,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连跟从的人都认为他是悲伤过度了。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望,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却要拉住病人的手,这是真情的体现。

九沂水春风

整体感知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孔子结合自身,循循善诱、启发开导,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顾虑,从而引发了学生纷纷发言言志。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勇且知方”的治国理想,冉有则通过对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对三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

子路因为“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轻率,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志向理想。曾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讽咏而乐的图画,是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提问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出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心感受等。对学生的回答,孔子给予了不同的评价,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叹之”,对公西华“惜之”,对曾誓“与之”。即使对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是“哂之”;对曾皙的理想描绘,则“喟然”叹之,体现出他对学生的尊重

十中庸之道

整体感知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有人认为,中庸就是做事圆滑、世故,不得罪人;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人云亦云;有人认为,中庸就是碌碌无为,平庸甚至是庸俗,不思进取。总而言之,中庸,作为儒家的观点,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其实,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见,真正走近《论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但没有理解“中庸”,而且

还可能大误解了“中庸”。

在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时,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结果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过犹不及”可以看做中庸之道的一个核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我们汉语中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说的是任何极端的主和做法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向反面。

弄清了中庸的基本含义,我们还应回过头思考一下,孔子为什么把中庸当做一种最高的道德呢?这是不是也有违他自己所言的“中庸”之说了呢?其实,我们不能忽略“民鲜久矣”所说的语境。孔子看到“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这一现实,强调中庸为至德,是有针对

性的。平常人往往不明白中庸的真谛,居于高位的人也不能按中庸之道来行事,如此说来,中庸,才显得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重读《论语》,我们走近中庸之道,其根本目的是获得修身养性的启示。从中庸的基本涵出发,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并以此作为行动的重要指南。

1做人要正直,但是不能清高。正道而行,光明正大,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应该是我们的必然追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而要豁达为人,宽容处世,常作自我反思,切忌清高而自骄或自馁。有傲骨但不存傲气,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承认。

2要与人为善,善于接纳他人,但是不能一味调和,该说“不”时就说“不”,更不能懦弱无主,成为他人满足私欲的牺牲品。

3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要自强不息,抓住机遇,不信宿命,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要懂得团队合作而不单打独斗,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人规劝。行为要果断,但千万不能独断专行;行事鲁莽,必将终无所成。

4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要相信自己,行之以道,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要敢于直面挫折,笑对失败。但是;无论何时,都要善于变通而不固执,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做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该放弃的时候要学会放弃,学会做人生的加法,更要学会做人生的减法。懂得竞争,也要学会妥协。

5无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动脑子,有智谋;能力不足时,以勤补拙,切记幽默机智,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彩,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卖弄小聪明,更不可耍滑甚至做奸诈之事。大处精明,小处糊涂,方就大业。

自主探究

1从课文整体上看,中庸的基本涵是什么?答: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2 如何辩证地理解“过犹不及” ?

答:从字面上看,“过犹不及”可以理解为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过犹不及”可以看做中庸之道的一个核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孔子用中庸的方法,将对立的两端结合起来,反对“过”与“不及”两种偏向,保持事物“度”的平衡。同时,强调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的位置,灵活处置。

3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答:君子和谐而不混同。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同,等同,混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4 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

答:不矛盾。这里说的有三种人:一种是“中行”,一种是“狂”,还有一种是“狷”。“狂”者是率性而行、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人;“猖”者谨慎小心,循规蹈矩;“中行”兼有二者之长。狂、狷各有所偏,中行最好。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5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程度来评价?

答:孔子把中庸看做“至德”,即中庸之德,而不只是当做一种处理的方法。“乡原”看似忠厚老实,但往往是“同而不和”,只是四方讨好,八面玲珑,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这种人,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6在把握中庸之道基本涵的基础上,回顾所学课文,说说孔子的哪些言行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

答:如“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这些容都可以认为是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突破方法

1.文字与文章是阅读的基础,然对《论语》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因学《论语》

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故考生应注重《论语》文化涵的评析和探究。

2.把握《〈论语〉选读》的基本架构。教材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伦理

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和哲学思想(14-15);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一个分论点。备考时应特别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隐退等几组关系的阐述。

3.要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

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

4.提炼章句中的成语。

5.比较分析不同的观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儒家部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作用,是本题型的命意所在。如:【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耰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①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②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答案:①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②“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6.明确核心概念间的关系。

《论语》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不仅要能说出它们的正确含义,还要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问题,不仅要理清《论语》的核心概念,还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已的话简要述。

首先,要明确这一章句的大致容。子贡问的问题是孔子中心思想的要点之处,他说假使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可以说是仁了。而孔子的回答其实是暗示子贡的理想太高了,于是就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使自己站得住,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得住。学问道德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从主观愿望和行为效果两个方面去看待“仁”与“圣”的关系。

最全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全方位全面复习)

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清单 1.算好一笔账 冲刺阶段复习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讲究实效,前提对于是清楚地了解自己语文考点的达标情况。找来最近三四次模拟考试试卷,进行两类分数统计: (1)七个大题的平均得分; (2)21题每题的平均得分; (3)考点水平统计:哪些考点得分比较高,哪些考点得分比较低,哪些考点忽高忽低。 (4)参照“高考语文考点得分一览表”做以下几项分析: 高考语文不同水平考点得分一览表

①自己语文水平处于那个分数段? ②冲刺阶段全班或学生自己若想上一个档次,应该着力抓好哪些哪一块?哪些考点? ③那些考点短期容易突破,那些考点难以突破,确定三四个冲刺阶段突破点。 ④突破点确定好后,分析一下这些考点过去失分的原因是什么,突破这些考点需要采用什么的训练资料,如何去突破。 冲刺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是会有一定效果的。从复习策略而言,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大幅提高成绩。所以对以往考试中失分较多的试题一定不要放弃。无论突破哪个考点都会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知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只要我们冲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措施得力,一般来说,“中等水平”的同学在自己原有分数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分、“较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5—10分、“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2—5分,完全是可能的。 附:2014年四川卷考点强化训练要点 1.语音:重点注意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命题规律: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2.字形 3.词语(含成语) 4.病句题:(1)尤其警惕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序不当这几种病句,熟练掌握这几类病句的各各小类;(2)注意句子中标志性词语;(3)头脑中要有病句标本。 5.语用题:(1)重点关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压缩语段、点评;句式仿写;图文转换(2)强化三种意识——①认真练好“压、仿、准确、简明、修辞”这几项基本功,不去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训练所谓创新题型;②不断提高纠正以上诸点普遍失误意识;③强化训练准确审题,准确把握答题要求,快速答题的能力。 图文转换答题方法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徽标类解题思路 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4、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5、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画文转换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

最新浙江高考作文2017

最新浙江高考作文2017 浙江高考作文2017篇1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

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

浙江省高考语文 满分作文汇总

2015年xx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似曾相识xx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

语文基础知识清单

语文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写出对象特性)夸张、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强调对象特征)对偶、引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方式:直接、间接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引用、摹状貌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特殊形式词语 1、ABB:慢吞吞、懒洋洋、兴冲冲、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静悄悄、雾沉沉、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白茫茫、 AABB:高高兴兴、许许多多、漂漂亮亮、仔仔细细、、红红火火、明明白白、花花绿绿、干干净净、严严实实、舒舒服服、确确实实、零零星星、结结实实、郁郁葱葱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日日夜夜、来来往往 AABC: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ABAC:人山人海、诚心诚意、惟妙惟肖、自言自语、无影无踪、无法无天、无边无际、各种各样 2、又()又():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又松又软、又香又脆、 ()来()去: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走来走去 不()不():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3、带反义词的成语: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左右为难、黑白分明舍近求远、因小失大、头重脚轻、积少成多、舍本逐末、贪小失大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大同小异、小题大做、大呼小叫、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大惊小怪、南辕北辙 带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发百中、千方百计、万紫千红

2013浙江省高考作文-高考作文

2013浙江省高考作文-高考作文 【篇一:201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消逝的童真】 童真犹如山上的清泉,那么的清澈,那么的纯净。 童真犹如早晨的空气,那么的清爽,那么的天然。 而如今童真渐渐消失,在孩子们的身上永远都少了曾今所拥有的那一片最为真挚纯洁的天真。而多的是一些呆板和本不该有的“成熟”。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平板电脑取代了大自然。一种叫身临其境的感觉代替了亲身体验。孩子们很少再会出门了解自然去和蝴蝶们一起捉迷藏,去和鸟儿们一起唱歌。他们只是在家对着电脑看节目,玩游戏,聊天。在那里他们也了解他们所谓的“大自然”。那 个所谓的“大自然”带给她们的是什么?是过早的“成熟”,是对游 戏的痴迷,还是那双伴随他们一生的近视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里有很多事是我们必须去体会一下。那比在电脑前呆着更加有趣,来的更有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还存在着一批孩子,他们由于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得承担起家里的重担。更本就没有体会到他们本该有的童年美好。他们因为家庭原因在本该享受爸爸妈妈的爱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照顾起了他们的父母。 在前不久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让我看了十分的感动和怜惜。在四川某个山区,有个小女孩因为他的母亲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他而去了。

他母亲的离去换来了他的降临。但是老天好像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样,就在她还只有5岁的时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瘫痪。可怜只剩爷爷奶奶两个靠一些蔬菜买卖来供他读书。懂事的他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照顾他的爸爸。喂他吃饭,帮他擦身,跟他讲话好像是在呼唤他的醒来。小小的她背上背负着比同龄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艰辛苦楚,但是重来没有一句抱怨。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心痛却又无能为力。那种心酸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 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剥夺了部分人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让他们在还没有机会享受时就硬把他们划除在孩童名单中。 渐渐地孩子们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下与童真这个概念越来越远。童真渐渐消逝。我们不经想问童真哪里去了?而它没有回答只见一个孩子愈走愈远,最后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 【篇二:浙江省2013高考满分作文:长大】 “呵!”看着镜中得自己,不由得笑出了声音。头发被梳成了马尾,留着齐刘海,架着一副边框眼睛,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踏着板鞋。这就是现在的我! 拿出孩提时所拍的照片,与现在相比,“哇!”连自己都会感慨怎么变化这么大。我拿着我刚出生时的照片,问妈妈:“那时的我怎么样?”“那时的你,恩……呵!只知道吃喝拉撒呗。”那时的我确实是快乐的,可以整天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不必考虑另外的什么,只有一样东西是我每天想着的——玩! 慢慢的,我进入了幼儿园,小学,那时的我依旧是快乐的,我们

语文知识清单2

语文知识清单,大家经常犯迷糊的语文基础知识(2)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2018浙江高考作文题)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范文 丢弃佛系扬儒系 陈爱娟 《说文》:“浙,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一路走来能到达山阴的水,势必非同寻常:它首先得有强烈不服输的进取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精神、博采众长的宽胸怀、知行合一的实干劲…… 从我的角度而言,浙江人不属于流行性的佛系,而当归位于积极进取的儒系。 虽然现代生活高压非常,节奏快捷,但是,我不懒,虽然不一味追逐名利,却也没有消极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始终觉得,人难得在世上走一遭,人生词典里必须要有进取心,否则,若不凭自己的努力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就匆匆告别人世,虽然是佛系青年倡导的时尚,却未免窝囊。因为,倘若每人都“佛”了,那这个世界便不再有进取的姿态。 故身为浙江人的我一直信奉“儒”的入世精神。 入世方可跟上时代的脚步。信息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我们从不停歇,也要时时担心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当别人都卯足干劲在拼搏时,你不前进就已意味着后退,更不要说持佛家与世无的心态了。其实,“佛系”一词在定义时就出现了差错。佛家追求的“无欲不求,灵台清明”的洒脱是靠禅悟出来的。这与“佛系”的出于被现实打击后的妥协心态南辕北辙,是懒人的精神胜利法。 如果你是人,就应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奋起直追,哪怕前方困难重重、阻碍道道。如果你是青年人,那么,请你昂起头、挺起胸,带着自信的笑容,大步向前冲。因为,你正处在人生最美丽的阶段,一如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说的“青年如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应该成为弄潮时代的主流,要用热血为世界谋出路,用激来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手捧枸杞红枣茶,笑看积极进取者。 入世带来人生的自信。努力付出就有收获,而不断的小收获又鼓励自己奋然前行,从中不断树立自信。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真臂高呼“时势造英雄。”那个年代的英雄,在自信中造出了载于汗青的时势,推动着文明的车轮前行。 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将目光聚焦于马云、马化腾、李彥宏等人,不要“让自己卑劣地过完这短暂的一生”(莎士比亚),而要沿着前人足迹,自信昂扬、从容大度地入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是浙江,浙江是我 徐海蛟 要真正读懂一个地方,不止去看它的山,不止去品它的水,不止混迹于它的街头巷尾,于热腾腾的人间烟火中,找寻由来已久的习俗。这些都不够,真正让你懂一个地方的是人,植物自大地上长出来,它们呈现出大地的情状,人则从一个地方的地理文化里长出来,他们呈现出这个地方的性情,人才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你听一个人说话,看一个人行事,就能知道他喝的是哪条江里的水,吃的是哪块土地上长出的稻米。 浙江的水土孕育别样的浙江人。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藏十万个传奇,浙江头枕江南,面朝东海,背倚青山;浙江历经千年,世代崇文,一派风雅。因了这样的地理历史形态,就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性格。浙江性格是什么呢?浙江性格是以青山做骨骼,以秀水为性情,以大海当胸怀的性格。浙江性格是杭州人的精致温婉,是宁波人的经世致用,是绍兴人的智慧机敏,是温州人的开拓通达,是台州人的秉直刚正……浙江性格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十数年时光而终成大业;浙江性格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回百折,以身殉情,于无望尘世里破茧成蝶的至死不渝;浙江性格是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傲然屹立,以鲜血祭奠一个崭新黎明的慷慨豪迈;浙江性格是竺可桢尽五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

学案1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学案略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该学案重点引导你如何进行比对。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

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 一、审准话题 审题是作文成败的第一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应试时应慎重。审题准确,作文就有可能踏上成功之路;审题失误,写得再好,最多 也只能得一半左右的分数。就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而言,审准题 意就是要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 求”(即通常所说的背景语、启发语、话题语、强调语)的各个部分 仔细审读揣摩,全面确切地理解文题的所有含意,这是理解话题作 文的关键。具体方法为:第一步,读“背景语”和“启发语”,巧 借“启发语”的提示,弄清“背景语”的隐含意义,弄懂题目要求 写的就是“话题语”。第二步,弄清“强调语”有哪些要求,即弄 清立意、文体、拟题、字数等要求。第三步,应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为确保“符合题意”,在写作时,尽可能 在开头点,中间提,结尾扣,这样,写就平稳的扣题文应该不成问题。 二、选妥文体 “文体自选”,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而是为考生提供选择最擅长文体的自由。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写出来的文章就应该具备这 种文体的特征,从而做到“符合文体要求”,而不是“四不像”。 那么怎样选择文体呢?这就要根据作文的“提示语”和“要求”来考虑。若需要通过自己忆、记、闻,或涉及写人物、事件、景物、场 面时,一般应选择记叙文;若需要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就应选择说明文;若需要阐述主张、表明观点, 自然选择议论文。如果有的内容兼用几种体裁都可以时,就要根据 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采用的文体。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 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 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归纳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填空练习 歌 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日》北宋·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唐·白居易

州词》唐·王翰 董大》唐·高适 塞》唐·王昌龄 天门山》唐·李白 行》唐·杜牧 句》唐·杜甫 石 灰吟》明·于谦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洞庭》唐·刘禹锡 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西林壁》北宋·苏轼 隐 汪伦》唐·李白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淘沙》唐·刘禹锡 歌子》唐·张志和 园不值》唐·叶绍翁 唐·刘长卿 石》清·郑燮 白 桥夜泊》唐·张继 岛 梅》元·王冕 明》唐·杜牧 食》唐·韩翃 日》南宋·朱熹 浩然 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 军行》唐·王昌龄 州词》唐·王之涣 映深竹。《秋浦歌》李白

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州西涧》唐·韦应物 衣巷》唐·刘禹锡 南春》唐·杜牧 枝词》唐·刘禹锡 夕》唐·杜牧 花卿》唐·杜甫 临安邸》宋·林升 儿》南宋·陆游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疾 清照 船瓜洲》宋·王安石

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唐·杜甫 亥杂诗》清·龚自珍 二、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西游记》知识点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5.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6.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7.《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三、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知识点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5浙江省高考作文

2015浙江省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

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

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神态和衣饰)、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从本质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肖像描写的作用: 描画人物的外在特征,让读者从外形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

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八、描写(观察)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反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绘图表 十四、小说故事情节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形象,从侧面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12篇优秀满分作文汇编

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12篇优秀满分作文汇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满分范文合集】 01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人生坐标当随现实变化而变化 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生命虽是短暂、渺小的,但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这种期许和追求,这种人生坐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发生变化,个人的人生坐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对作文材料进行概括) 简言之,人生坐标当随现实变化而变化。 龚自珍有句诗说得真好,“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我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就像是“四海”,个人就是“一室”,家庭、社会的需要“变秋气”了,个人的人生坐标就不能停留在“春”天,也难以停留在“春”天。 人生坐标随现实变化而变化,首先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家庭、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一) 既然个人是“一室”,家庭、社会是“四海”,“一室”处于“四海”之中,两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家庭、社会的需要,个人的人生坐标就要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在抗击新冠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党政公务人员,都舍弃个人舒适安逸的生活状态,服从社会需要,挺身赴一线工作。在他们原先的人生坐标里,也有着许多计划甚至蓝图,比如结婚生子、进修旅游、探亲访友……但社会需要他们去一线抗疫,他们个人的人生坐标就相应作出调整。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解析及优秀作文】 解析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 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 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 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 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 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 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经常 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 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 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类似的例子, 不胜枚举。 例文展示 文显其品动人心 一考生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 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 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 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 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

高考语文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2020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20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了,本文整理了语文作文题目以及范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范文:人生坐标 人的一生匆匆忙忙,在这匆匆的人生中,你是否考虑过人生的真正意义与它的哲理呢? 人生就好比杯中的咖啡。在你不放入任何佐料,即你不为它做任何的工作,原汁原味的咖啡,喝上一口,那苦苦的味道是不被旁人所知的,它会苦得让人泪流不止;但如果你给它添一些糖,即为你的人生做一些事,为了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而努力拼一拼。你会发现,放了糖的咖啡带着甜味,让你留恋。 人生就如坐标轴。它由原点开始,横轴是我们的年龄,纵轴是横轴每个点所对应的你做了些什么,有了什么成就抑或是哪些过失,成就在正半轴,过失在负半轴。最后在你生命结来之际,你的人生坐标也已勾勒完成,通过这幅坐标图就展现了你的一生。 每个人的人生坐标图都各不相同,你的人生可以是一条弧度优美的抛物线;可以是一条勇往直前的直线;亦可以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正弦或余弦曲线…… 由于人们的想法不一,目标不一,能力不一,所以坐标图也姿态各异。 有的人生来地位很好,但不努力珍惜,便会下滑至深渊,最后在清醒之际又向上攀爬,这样就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抛物线。 有的人生来地位很低,但他不自卑,相反地却很努力,在失意仍不放弃一丝希望之光,这样就勾勒了一幅起伏不定的弧线,但这样的人生亦是精彩美丽的。 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虽没有气贯长虹,一鸣惊人,但它是充实的、精彩的。 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勾勒出令自己满意的坐标图,让自己没有遗憾!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731508.html,/

人教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语音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 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 知识回顾: 音节拼音规则: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字母的规定写字母。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声母b p m f 能和o 拼,不能和uo 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 tóng),花儿(huār) y、w的使用: 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 开头。(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开头。(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 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1)韵母iou ,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2)ü和n、l 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 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 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 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 1.挨紧āi 2.挨饿受冻ái 3.白皑皑ái 4.狭隘ài 5.不谙水性ān 6.熬菜āo 7.煎熬áo 8.鏖战áo 9.拗断ǎo 10.拗口令ào B 1.纵横捭阖bǎi 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 炮羊肉bāo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bèi 9.蓓蕾bèi lěi 10.奔波bō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14.麻痹bì 15.奴颜婢膝bìxī16.刚愎自用bì17.复辟bì18.濒临bīn 19.针砭biān 20.屏气bǐng 21.摒弃 bǐng22.剥削bōxuē23.波涛bō24.菠菜bō25.停泊bó26.淡薄bó27.哺育bǔ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 cī 4.差错chā 5.偏差chā 6.差距chā 7.搽粉chá 8.猹chá 9.刹那chà10.差遣chāi 11.诌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羼水chàn 14.场院cháng 15.一场雨 cháng 16.赔偿cháng 17.偿佯cháng 18.绰起chāo 19.风驰电掣chè20.瞠目结舌chēng 21.乘机 chéng 22.惩前毖后chéng 23.惩创chéng chāng 24.驰骋chěng 25.鞭笞chī26.痴呆ch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