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一、

名词解释

1、罗斯福

是一位有远见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出身资本家家庭,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经济危机袭来后,他在纽约州立即成立“临时紧急救济署”,拨款几千万美元,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力图缓和危机的打击。在州长任内,他多方结交具有自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律师,组成参谋性的“智囊团”。1932年11月,美国进行总统选举。由于胡佛政府内外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威信扫地。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中反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吹关心“被遗忘的人们”,并提出“新政”作为竞选口号。选举结果,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3.4罗斯福正式宣誓就职后,立即大刀阔斧的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提出的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和建立联合国的构想,都得到了实施。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2、新政

罗斯福为应对美国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

从1933年3月初通过“紧急银行法”到六月中旬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初期阶段,史称“百日”新政,1935年4月起,国会又通过了政府的提出的一系列法案,掀起“新政”第二次高潮,后期新政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改革,1941年3月,租借法通过以后,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度,新政遂告停止。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2、复兴工业;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了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

3、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首次试验,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也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3、纳粹

纳粹党:德国法西斯政党。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纳粹党的理论是19~20世纪各种反动思想的混合,国家社会主义者通过种族及社会煽动进行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欺骗宣传,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纳粹党还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

二战后,德国对纳粹进行了彻底的反醒,许多宣扬纳粹主义的人和组织因此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罚。

4、国会纵火案

德国纳粹分子打击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1933年2月1日,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举行新的国会选举。为了减少共产党在国会中得票数,保证纳粹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希特勒政府不择手段的迫害共产党。在戈林的策划下,2月27日晚,柏林冲锋长率10名队员潜入国会大厦纵火,其他冲锋队员逮捕了在现场的半

痴呆者共产党员卢贝。然后嫁罪于德国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德国共产党是被迫第一个退出议会,随后希特勒取消了魏玛宪法中关于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的一系列条款。希特勒向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5、二二六事件

是由于日本军部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矛盾升级,由皇道派军官发动的未能成功的一次兵变。目的是实行昭和维新。

背景是,永田事件之后,统制派幕僚军官为了打击皇道派的嚣张气焰,把皇道派的第1师团從東京调往满洲。这一做法激怒了皇道派军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皇道派少壮军官率领1400余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他们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其他重要国家机关,杀死了内务大臣、财政大臣、及教育总监等人。暴乱者发表“起义宣言”,提出兵谏,要求罢免统治派军官,成立以皇道派为首的军部独裁政府。暴乱者陷于孤立,2月29日,兵变被镇压。荒木真崎等皇道派头目退出现役,一些下级军官被处死。

从此皇道派一蹶不振,军部的统治大权落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治派的手中。广田弘毅组阁。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例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

6、斯达维斯基

1930年后,法国陷入经济危机,政治形势动荡,出现了“火十字团”、“爱国青年”等法西斯团体。

白俄侨民斯达维斯基长期从事投机活动,诈骗巨额财富,1934年初,斯达维斯基伪造五亿法郎债券事件事发,畏罪自杀。他曾先后贿赂一千二百名政界人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金融投机案被揭露后,旭丹内阁在丑闻中倒台,各法西斯组织借此攻击共和国和议会制度。1934年2月6日,各法西斯组织成员集会示威,声讨与丑闻有关的议员。示威者还扬言要推翻共和国。达拉第内阁在骚动中倒台。法国人民平息了法西斯分子的暴乱,保卫了共和国。

7、戴高乐

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法国军事学院,22岁入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1937年在最高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极力提倡坦克战思想,但没有引起法国军界的重视,1938年,他指责慕尼黑协定是投降与屈辱的举动,他一贯主张放抗击法西斯侵略,在法兰西战役中因战功被提升为准将,1940年担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积极主张连英抗德。法国被德军占领后,他在英国,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参加“自由法国运动”。在贝当政府对德投降后,他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新的领导机构,1942年自由法国改称战斗法国。8月戴高乐返回巴黎。签署了解散内地军的法令。

8、库恩。贝拉

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1914年被征入伍,1916年被俄国俘虏,1917年夏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二月革命后,被选为托姆斯克省党委会委员,1918年返回匈牙利。后担任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匈牙利共产党在实践中很重视领导武装斗争,1919年2月11日,卡罗利政府逮捕了以库恩为首的绝大部分匈共中央委员和其他领导人,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产生,库恩担任外交委员。1919年6月,法国向匈牙利提出通牒,要求匈牙利红军撤出捷境。库恩支持接受通牒,导致各地发生反革命叛乱,最终导致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颠覆。

9、武断政治

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1、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2、限制朝鲜民族资本。3、地税苛重。4、通过森林法等一系列法案抢占土地和森林5、颁布矿业法,控制资源。6、实行奴化教育,璀璨文化。

10、孟太古蔡母斯福改革方案

是1918年7月由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和印度总督蔡姆斯福签署的关于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改革方案,标榜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

背景是一战后,英帝国主义为缓和印度人民反抗,维持殖民统治。内容有,一总督下设两院制,但总督保留否决权。二中央政府各部以及省政府警察财政均由英国人控制。三政府次要部门可由英任命的印度人担任

其宗旨是保证总督大权在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在印度实行双重政制。以此笼络地主,破坏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罗拉特法。

11、甘地主义

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2、巴黎和会

一战后协约国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会议,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会议主要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三大问题。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和会在巴黎及近郊凡尔赛宫正式召开。27个战胜国国参加会议,战败国与苏俄被排斥在外。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任大会主席。真正操纵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1、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战胜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相继订立了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2、列强决定对苏俄经行经济封锁,武装干涉。3、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4、会后建立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的。

13、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英法美中意荷比葡九国参加会议。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日三国。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以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协定,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他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拆散了英日同盟,英国被迫放弃海上优势,日本丧失了独霸中国的机会。。

补充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史称华盛顿体系。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4、道威斯计划

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主要来自关税、消费间接税、铁路运输收入、以及工业利润;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15、洛迦诺公约

法国为了解决安全保障问题、防备德国崛起后的军事威胁,而召开的会议。

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洛迦诺公约》主要内容有,1、德法比三国保证不破坏《凡尔赛条约》关于三国边界问题以及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2、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3、洛迦诺公约没有对德国的东部边界做出保证,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和徳捷边界现状的义务。4、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

洛迦诺公约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1、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重新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与平等。2、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3、法国则丧失了对德国的仲裁权,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4、但也使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16、巴黎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即《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是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和平主义”的最高成就。

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美、英、法、德、意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公约全部内容为三条,第一条声明各缔约国废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各缔约国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或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或冲突。第三条约定各方以各自的宪法程序批准该公约。但各国都做了保留,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成为一纸空文,没有实际约束力。但他为各国政府废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也主要依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

17、四月提纲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下,制订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1、提出俄国当前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2、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3、结束帝国主义战争4、修改党的纲领,将党的名称由社会民主党改为共产党,建立新的共产国际。

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8、七月事件

是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发动的镇压人民群众的反革命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立

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俄国的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资产阶级用暴力来镇压人民的和平示威,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背叛革命,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为附庸。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19、《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背景是七月事变以后,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党的方针路线面临重大转折,为了从理论上提高全党的革命自觉性,列宁于1917年8月——9月,撰写了此书。1、对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以及当应该采取的行动纲领进行了分析。2、论证了革命暴力的历史作用3、总结了巴黎公社的教训,阐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该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学说,从理论上武装了党,对于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0、苏俄国内战争

苏俄国内战争是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

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派遣干涉军进犯苏俄,并扶植一批以前沙皇俄国将领为首的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到1918年底,苏俄击溃了捷克军团的主力,打败了克拉斯诺夫的进攻。1919年到1920年先后粉碎了协约国三次进攻,消灭了高尔察克匪军,邓尼金匪军、解放了乌克兰、克里木半岛。于1920年底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打退了帝国主义的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他为苏俄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21、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弱小国家)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来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一种外交政策。

推行这一政策的代表国家是英法,其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达拉第,在第二次大战前,英法屡次对法西斯集团采取妥协政策,企图将祸水东引,引导法西斯进攻苏联。表现有:英法承认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法国关闭法西边界,从背后打击了西班牙共和国。

慕尼黑阴谋是这一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这种政策使法西斯势力更加猖狂,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不利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2、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慕尼黑协定》。会议把苏联排除在外。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捷克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协定。

1、由于苏台德地区的关键地位,实际上为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准备了条件,

2、严重恶化了国际局势,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给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带来了困难

3、加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3、敦克尔克大撤退

是二战中,英军在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进行的历史上当时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英军被迫实行敦克尔克大撤退。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使英国最终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

1、大撤退使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英法联军损失惨重,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2、但保存了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成为日后反攻欧陆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迅速,被西方称为“敦刻尔克奇迹”

24、珍珠港事件

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日本南云舰队于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到达珍珠港以北海域开始组织进攻。早晨6时起,日本舰载飞机分两个冲击波先后起飞,对珍珠港实施袭击。珍珠港美军麻痹大意,反击无力,遭到巨大损失。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因不在港内未遭攻击,为日后重建舰队保存了基干力量。日本在袭击珍珠港一小时后,才正式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日本偷袭成功,大大改变了太平洋日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5、斯大林格勒战役

是二战中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苏军展开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1月,是苏军防御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空军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开展巷战;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2月为苏军的反攻时期,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

1、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迫使德国转入战略防御。

2、苏军的胜利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扩大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3、德国内部开始出现了倒希特勒运动。

26、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1943年6月3日,为了稳定军心,日本海军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发动中途岛战役。美军提前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得以沉着应战。战役中日军损失惨重,美国海军不仅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

海战结束后日军逐渐由战略进攻展位战略防御,而美军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27、第二战场

是二战中,相对苏德战场而言的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战场。它的开辟以诺曼底登陆为标志。

1943年12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决定1944年6月——8月实施在法国北部登陆的“霸王”战役和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铁砧—龙骑兵”辅助战役。1944年,盟军在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在诺曼底完成了登陆。8月15日,盟军实施“铁砧—龙骑兵计划,在法国南部戛纳市以西登陆。随后占领了法国,解放了比利时。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缓解了苏联压力,对德国形成夹攻。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28、雅尔塔会议

是盟国为尽快结束二战,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一次会议。

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段,日德意败局已定,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需要迅速解决。

1945年2月4~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会议。雅尔塔会议对于处置德国的问题,对日作战问题、波兰政府问题、联合国和托管制问题达成了协议。

1、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主要革命措施及其意义

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摧毁旧官吏旧军队,建立工农红军。有利于稳定政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武装的掌握对左右局势提供了条件。

②镇压反革命叛乱,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有利于维护革命秩序加强社会治安。

③解散立宪会议和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有利于完善国家行政立法,完成了苏维埃国家的创建阶段。

④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改造了经济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⑤土地改革和打击富农的活动,有利于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提供了条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在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实际情况是农民几乎是无偿将粮食贷给国家。富农对此采取了抵制政策,中农贫农也非常不满。

2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主要消费品实行国家配有制。

4、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它使苏维埃国家能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存在着许多弊端:1、强令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

2、取消一切私人贸易以后,影响了日用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

3、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损于工农联盟。

4、人们在战争辉煌的激励下,加紧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他来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导致了大饥荒的发生。

3、试述德国革命的性质及历史作用

从革命的实际社会内容看,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结束了半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在这次革命中,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广泛使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手段和方法,发动大规模罢工,举行武装斗争,在局部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所以德国十一月革命具有双重性。但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占主要方面,所以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德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容克地主,官僚贵族的势力。加强了资产阶级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制定了魏玛宪法。

2、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打碎国家机器;必须要有正确的党的领导。

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产生和锻炼了德国共产党,同时在南部巴伐利亚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说明德国无产阶级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局部地区曾取得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简述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领导下的首次群众性反英斗争。是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标志。

(1919年2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加强对印度人民的统治。印度国大党根据甘地的建议,决定在1919年4月6日举行全国总罢工,地址罗拉特法,3月——4月间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罢工、和暴动。英国对人民的反抗实行了残酷的镇压,1919年4月13日,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人民的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国大党甘地为了利用和控制工农运动实现自治目标,吸取阿姆利泽惨案的教训,决定对英国展开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响应,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0年9月,国大党决定把哈里发运动的要求作为不合作运动纲领的一部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起来共同抗英。1921年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同印度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民族斗争的高潮。1921年11月,英王储威尔斯亲王巡视印度引发了人民大规模示威抗议。群众与军警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1922年2月5日,乔里乔拉村村民发生暴动。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5、试评价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构成。甘地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神秘主义的色彩,有利于团结不同种姓、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行自治,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印度的自治领地位,进而脱离英国完全独立。二: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斗争策略是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中心口号是“回到纺车去”,他的经济自主运动是大力开展家庭纺织。社会思想:1、主张发扬民族文化,推广印地语,注重民族教育,2、他反对种族歧视,致力于加强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团结。3、、主张男女平等4、、还主张改革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印度人口过剩的问题。

甘地主义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也有一些消极影响:1、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之中,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导致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6、结合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和内容证明其帝国主义性质

1919~1920年,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它包含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1、他排斥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具有明显的反苏反共反革命性质,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2、他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矛盾指向广大劳动人民,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4、他在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的矛盾,4、他根据战胜国的意志强行划定欧洲西亚非洲的政治地图,使边界纠纷更加复杂;5、战胜国对于战败国的处理过于严苛,也没有触动战败国的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等使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加深;6、战胜国之间由于分赃不均,各国所的权益相差很大,矛盾也在升级。

7、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根源

⑴封建主义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温床。德国又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经济危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⑵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⑶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这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

⑷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法西斯上台的根本原因。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法西斯得以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7、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形成的主要过程以及意义。

过程:(1)美英同盟。法国败亡后,美国彻底抛弃了中立立场,开始积极介入战争。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它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也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美英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起点。

(2)苏美英三国同盟。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发表了支援苏联的声明。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苏美英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签订了二战期间第一个三国协定书——《对苏供应第一号议定书》,这次会议加强了苏美英三国的军事政治合作,三国的联盟关系实际上已确定下来,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基础。

(3)《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告各国政府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停战或媾和。《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历史意义(1)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各反法西斯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在物质上互相支援。反法西斯联盟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背向和团结互助方面,都比轴心国集团占明显优势,为以后盟国战胜法西斯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改变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反法西斯盟国在战略上开始由劣势转变为优势

(3)加强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为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8、试分析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反动实质及其对欧洲时局的演变关系的影响

道威斯计划反动实质:美国为了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为以后的德国政治走向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洛迦诺公约反动实质: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为以后的德国政治走向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道威斯计划对欧洲证据演变:计划实施后,德国资金奇缺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从美国得到大量物质装备和技术帮助,其经济趋于稳定和恢复发展;法、英等收到一些赔款;同期,美国经济逐步高涨繁荣,为欧洲提供资本的同时也扩大了进口,使欧洲经济整体趋于稳定。长期来看,道威斯计划促进了资本的垄断和集中,其贷款在不改变生产目的的前提下是难以收回的。实际上贷给德国的债务最终就没有收回。德国经济只是在大量外资和技术等输入下才等以振兴。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洛迦诺公约对欧洲政局演变:欧洲政局经过这样一番调整确实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欧洲的安全问题依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首先,该条约以英美“保证”的形式处理法国安全诉求。法国不仅无法单独制裁违约的德国,东部边界还只是依赖于英美不切实的保证。其次,该公约为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西部边界,德国看到了恢复莱因区的希望;在东部边界,德国拒绝为波兰、捷克的边界给以保证。历史的必然性必然是通过无数个偶然性因素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从单个偶然因素体现出来的。为以后的德国政治走向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9、试述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及其实质

公约的全部内容共三条:1声明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废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2规定各缔约国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或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或冲突3约定各方以各自的宪法程序批准该公约。部分大国在签订时提出了保留条件,事实上,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非战公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但公约毕竟是相对稳定时期“和平主义”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国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即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

10.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中心措施是复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评价: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

影响:1、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罗斯福新政,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但它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首次试验,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也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89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三国同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2.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4.波斯尼亚危机 这是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从而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场危机使得塞、俄童年德、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5.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是由施里芬在任德国参谋长期间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的去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而且在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6.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 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3分)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 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1分) 纳尔迈调色板 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2分)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陵墓。(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涅杰斯 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2分) 拉美西斯二世 埃及第19王朝法老。(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1分) 伊普味陈辞 古埃及文献。(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2分)

世界史名词解释2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 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 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 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