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年月日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两大趋势,其一是经济一体化;另一个是区域集团化。在这种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中俄双方应该准确的认清自身处境,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合作,加强双方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牢固确立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双方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从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提出适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双边贸易关系;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has two big trends, one is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ther is a regional group. In this kind of econom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both sides should be accurate recognise their own situation,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strengthe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s, firmly established both strategic partner relationship, enhance both parti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in-win purpose. So that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from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the 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Keywords: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Restricting factors;Policy measures

目录

一、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1)

二、中国和俄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一)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二)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三、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

(二)双方贸易结构上的差异制约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双方贸易的投资水平较低,投资架构不合理………………………?

四、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长期的战略合作计划发展中俄双边贸易………………………?

(二)以促进双边贸易量的增长为目的调整贸易制度……………………?

(三)中俄加强互相投资力度以改善双方的投资架构……………………?

(四)双方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展自身优势领域………………?参考文献……………………………………………………………………………?

由于长期累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以及受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

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途径上出现了新的变革,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将贸易和投资的重点转向了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俄罗斯,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具有各方面的优势,更加应该与俄罗斯进行深入的合作。

一、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当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全球的经济发展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

其一,在全球经济中,新兴经济体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据统计,新的“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1年占全球GDP的2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经济力量。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升高,其人口总数、GDP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仅APEC成员人口即达27亿,占全球40%,GDP和贸易量总额分别占全球的53%和54%。

其二,新兴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参与引导的能力不断提高。它们积极参与到各种重要的国际协调工作中,推动了全球经济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当前,二十国集团正处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转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重大经济、金融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三,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实力上升,其全球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和主张在国际事务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开始有一些话语权。

二、中国和俄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中国跟罗斯作为“金砖国家”中的成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下文将对中国和俄罗斯索面对的经济形势展开分析。

(一)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当然中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稳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进一步显现。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

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警示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部分外贸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偏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一些出口行业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这一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突出,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已被迫关闭或外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上升致使企业利润被压缩,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被迫调整,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加工贸易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和稳定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中应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实施的主要是以鼓励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也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即出口金额及增速皆大于进口,我国连续17年皆为贸易顺差,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扩大内

需和稳定外需政策的实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二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以上,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及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三是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与最大的前十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这些不平衡现象客观上要求我国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二)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使俄罗斯成为全球经济的重灾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制定和实施反危机计划的过程中,经济现代化问题被提到俄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经济现代化面临艰巨的双重任务:既要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即市场化、工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同时又要推进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即国民经济的知识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化。

2010年5月,为配合国家的现代化计划,俄外交部专门制定了《有效利用外部政治因素实现俄联邦长远发展的计划》,指出要与主要欧洲伙伴乃至欧盟建立“现代化联盟”;利用美国的技术实力、排除美国长期以来对俄转让高技术的限制。2010年7月12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在会见俄驻外使节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欧盟和美国是俄罗斯的主要伙伴;同时,为了保证俄东部地区的安全,将加强与中国、日本和印度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无疑是俄罗斯外交优先次序的重大调整。对此,梅德韦杰夫总统表示,外交部的首要任务是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为发展现代化,可以同那些将为俄罗斯的科技发展做出最大贡献并帮助俄高科技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积极合作,这首先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欧盟和美国。外交优先次序的调整,表明俄政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而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俄罗斯政府再次提出经济现代化问题,并将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后危机时代俄罗斯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从战略布局看,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如何调动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投资动力是核心问题;从制约因素看,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仍严重受制于市场经济的“制度质量”,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仍是关键因素。因此,俄罗斯这种自上而下的经济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三、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俄两国原有的经贸体制、运行机制被打破,而新的经贸体制、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这便导致了两国经济往来出现了无序的混乱状况。为了更好的解决经济体制的问题,双方都进行了制度改革,中国实行了以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生产到流通,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改革较为缓和,因而对市场的冲击较小。与之相反,俄罗斯为了快速建立自

由市场经济,采取了以私有企业为主体的激进改革方式,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国民经济的衰退。中俄双方改革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经济行为的不协调,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另外,在国际制度接轨方面,两国也存在着区别。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渴望与世界接轨,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往来,学习国际市场的现金技术,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本着这种原则,中国势必与国际经济制度接轨。近年来,中国为了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织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而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世界贸易国排名的第11名跻身前三。而俄罗斯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程度却显然落后于中国。正室由于两国国际接轨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对自由贸易区认知的差异,实施了不同的贸易制度,进而影响双边贸易的发展。例如:俄罗斯队中国进口商品实行较高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对于进口比重较大的商品,如鞋帽、防止服装、家用电器等大宗商品征收15%~20%的高额进口关税,严重制约了对中俄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双方贸易结构上的差异制约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

中国的产业基本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以劳动密集集型商品为主,占出口比例的14%。俄罗斯的产品结构则属于资源型经济,其优势产业为油气资源,因而其出口商品占比重较大的为燃料能源产品、机器制造及运输工具、贵重金属及其制成品。2003年,俄罗斯对非地连体国家出口的商品中能源产品占59.9%。据俄罗斯官方统计资料显示,俄罗斯对华出口商品主要为石油、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而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主要为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等。轻工业产品高达双方贸易额的60%,商品附加值较低。2004年,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仅占双边贸易额的17.16%,其中中方对俄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25.71亿美元,占俄出口总额的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进口俄罗斯同类商品为10.72亿美元,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8.9%,双方呈现单一贸易结构。鉴于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转变,中俄以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模式短期内很难发生突破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近期很难实现,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边贸易额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双方贸易的投资水平较低,投资架构不合理

近年来,中俄投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投资项目也逐年增多,但是与两个大国的经济水平相比较而言,还是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在俄罗斯投资项目共计65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为9.77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对外投资额的 1.8%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建筑、轻纺、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俄罗斯在中国投资项目共1894个,合同投资金额累计达14.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累计约5.41亿美元,仅相当于俄罗斯对外投资总额的6.3%,中国世纪利用外资额的0,。0089%,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另外,两国在吸引外资的能力上也出现差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持久和平的和谐社会原则,与邻为善,为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府方面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力图完善投资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更有效的发挥投资效果奠定基础。地方上,设立了工业园、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以低偿或无偿提供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吸引外资

建厂,并在执行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土地政策”,赋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俄罗斯对外资的吸引力收到了诸如气候条件恶劣、劳动力资源匮乏、贸易通道原理国际市场以及社会安全、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官僚腐败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双方的投资结构的失衡导致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时产生了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俄罗斯方面态度比较保守,中国方面则是采取了顺应中国利益取向的积极态度。

四、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长期的战略合作计划发展中俄双边贸易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双方高层多次会晤,将合作重点逐步转移从政治安全转移到经贸合作。双方正努力把贸易和投资总额提高几倍,并且至2011年贸易额已高达600-800亿美元。当然,这离不开两国高层制定长期战略规划,通过制度安排,拟定基本框架,进而有效的实现了目标。两国在自由贸易区的进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双方沿边互市贸易区的顺利发展,俄罗斯“入世”谈判与融入亚太经合组织,中方融入亚欧区域合作及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2006-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中俄双方对未来经贸关系的长期发展制定了战略方针和规划,正确评估两国经贸关系在各自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地位,认清两国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并针对目前具体情况将双边贸易关系放到巩固发展国家关系乃至影响两国安全利益的高度。

(二)以促进双边贸易量的增长为目的调整贸易制度

中俄贸易制度差异以及对待双边贸易采取的不同态度,给中俄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严重制约了贸易规模的扩大,因而两国贸易制度的协定谈判势在必行。中国应抓追俄“入世”契机,借助06和07年两国互办“中俄国家年”的平台,采用国际贸易组织相关规划解决中俄发展中的争端,不再制造新的贸易壁垒,力求促进中俄经济贸易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经对俄方产品划定了范围类别,确定了具体关税并逐年降税。俄罗斯也应在入世后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三)中俄加强互相投资力度以改善双方的投资架构

相互投资是改变中俄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单一的有效途径。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有利于改善双方投资环境,提升贸易水平,进而扩大贸易规模。双方在国内建立独资、合资、合营企业,旨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国早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俄罗斯也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一环。中俄双方也应加强相互间的投资,俄罗斯在轻工业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因而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轻工业的投资,扩大投资规模。

(四)双方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展自身优势领域

对于两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优惠待遇,而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则可以通过结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强经

济结构的改革。除了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外,还应加强双方的分工合作,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例如:中国可以向俄罗斯输出劳动力,进行工程承包、林业采伐等项目开发,同时加强发展轻工业、纺织等相对俄罗斯具有优势的行业:俄罗斯可以在机械、航空航天、军用设备等高科技领域方面到中方投资合作。

我国制定了许多边境贸易的优惠和管理政策,在一定时期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但是对于中俄双边贸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决。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一些政策已经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在俄罗斯经济迅速恢复,且已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顺应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中俄双边贸易政策,抓住时机,促进贸易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宿丰林.创建中俄沿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2(5):33-34

[2] 宋玉成,宿丰林.关于创建中俄沿边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2)

[3] 梁琳琳.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03(6):19-21

[4] 陆刚.中俄自由贸易区分析:障碍与对策https://www.360docs.net/doc/431686344.html,/spl/lugang/1657332882.shtml.

[5] 刘兴范,王新力.中俄经贸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 薛君度,陆南泉.中俄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 俄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 军火贸易作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另一支柱,发展相对波折。俄罗斯是中国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与印度并列的俄罗斯武器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俄罗斯出于对中国未来军事威胁的担忧,在对华武器销售中有很大的保留。 4、中俄文化关系的现状 二、中俄关系的前景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现状就有前景。作为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国际关系变化莫测,对未来走向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说:“论述当前如何向未来演变的著作,即使是讨论业已出现的趋势,也不能自以为它就是历史的真理”。“预料不到的事情,纯粹的偶发事件,发展趋势的突然中止,都可以使本来最合理的预测归于破灭”。虽然如此,任何事物的前景都是由其之前的相关因素决定的,正如很少有人预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破裂,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但决定这些结果的因素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并非无章可循,仍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分析影响中俄关系的相关因素,我们完全可以对中俄关系的走向和前景进行预测。 (一)、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 1、国际局势。(相关国家,北约日本的威胁)国际局势一直是影响中俄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的国际局势依然是美国一家独大,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的盟友或伙伴。中、俄由于与欧美的利益分歧,则显得相对孤立。当前,美国大力推行重返亚太战略,拉拢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实施战略包围,在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南海甚至新疆、西藏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遏制中国,尽量延迟中国的崛起。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中国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同

中俄石油贸易分析

中俄双边石油贸易分析 王勃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五班 201024204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稳定的能源供应从何而来,本文主要论述中俄石油贸易的原因以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的石油困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全国82个主要沉积盆地开展石油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更缔造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据2009年数据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可采量约67.91亿吨,待探明储量约14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近中期正处于储量发现的稳步增长阶段。但是,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局面并不乐观。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2009年国内石油表现消费量为4.0837亿吨,2010年国内石油消费突破4.5亿吨,达4.58亿吨。面对国内石油的刚性需求,1993年我国就已经石油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成直线上升。2001年石油净进口7416万吨,2004年达1.1062亿吨,2009年突破2亿吨大关,2010年更是达到2.55亿吨,成为稳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号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5%。国内石油产量虽然在2010年突破2亿吨,但相比之下,由于政策导向以及东部石油产区减产,西部产区开发缓于预期,海洋石油产量低等原因,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国内油田显然力不从心,海外购油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56.2%,非洲22.5%,欧亚地区21.3%,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非洲,两者之和高达79%。这种进口结构风险很大。自古以来中东以及非洲就非太平之地,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纷扰不断。石油时代来临之后,更成为各大国争夺的实力范围。20世纪美国“卡特主义”剑指波斯湾,而今,爆发在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国的政治危机更加重了本区的紧张局势,石油开发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同时我国石油进口的运输渠道单一,从中东以及非洲进口的石油必须通过海运,提高了运输成本。从战略风险角度讲,海运通过波斯湾以及马六甲海峡,那

中俄能源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现状、问题 及建议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毕业时间:2016年6月 经济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目录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指导日志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目的、意义 中俄两国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双方在能源领域开展了一大批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中俄有关能源的投资项目、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因此,本文就中俄能源贸易现状、发展前景、障碍因素及建议等进行探讨,使广大的学生更了解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二)学术价值 俄罗斯拥有完整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体系,在世界油气格局中举足轻重,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供应量的20%。中国则是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进口、原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在向中国供应石油的国家当中,俄罗斯暂居第三位,位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之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建设,将会促进中俄全方位的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贸易质量,扩大贸易规模,深化能源合作,促进投资领域多元化发展,提升两国在经济现代化领域的合作和发展。对中俄能源贸易现状、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资环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充分发挥两国关系中的合作优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与俄罗斯的利益差异,理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俄罗斯有着天然的能源优势,是能源供应大国,而中国是能源供应大国,因此,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拥有广阔的前景。国内对中俄能源贸易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相关论述也比较丰富。 韩玉军在《中俄石油贸易中的障碍因素与策略选择》中指出,目前阻碍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四点:①中俄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性②中俄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③中俄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④美国与日本石油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刘晓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中指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借助这一战略,双方签署油气协议,扩大能源合作规模;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发挥能源经济互补性,促进合作多元化发展。 汪巍在《中俄油气合作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中指出,①油气管道项目成为中俄

论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个政治力量,正走得越来越近。在最近十几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总是在诸多问题上保持了一致的立场;在事关双方国家利益的诸多重大问题上,中俄也分别做出了有利于对方的选择。以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在台湾问题还是在东突问题上,俄罗斯都做出了比较积极的表态。纵观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作为中国周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给予了中国以政治、技术等各方面的有力的支持。新时期,在面对北约东扩、美国反恐战争概念的不断模糊扩大,中国与俄罗斯在面对共同的威胁的时刻表现出了空前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这片火热的表面形式之下,如何更深远的看清中俄在未来关系上的取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些我们必须得考虑到。 关键词:合作竞争未来 中国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俄两国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振兴民族,复兴强国成为两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中俄两国都提出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连续增长的态势,重新崛起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就目前两国实力状况而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恢复程度与中国崛起的势头相比显得要逊色许多,但中国崛起对俄罗斯复兴已形成一种巨大外在推动力,使俄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明显加快。 因此,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纵观中俄交往几百年历史,不难看出,中俄当前密切的联系完全出自一个原因:两国共同面对一个强势力量的威胁。这个强势力量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俄国攫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后来的中苏蜜月,再到后来的两国交恶,继而到今天的两国关系温和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中俄军事论文

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中俄双方基于彼此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但是,美俄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和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介入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理性的认识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且有步骤、有层次的发展和深化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有必要的。 一、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 军事技术合作,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制与开发,也包括装备的购买、技术引进等。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深化的今天,开展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寻求国家安全的一项基本政策。当前中俄是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下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就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国际格局。人们对于美国的力量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力量优势按照自己意愿来塑造世界格局的感受越来越深。1993年美国的首次对伊战争,是在申请并获得联合国的决议才进行的,并在初步目标实现后从伊拉克撤军;1999年美国对前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此时的美国打着人道主义的借口并且是在绕开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北约的名义进行的,虽然美国没有尊重联合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尊重了自己的欧洲盟国;时隔仅仅四年,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动十万大军,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也不再需要北约和欧洲盟友的帮助,连"人道主义"的外衣也不再需要,而是以后来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须有"的罪名,对主权国家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这表明美国超强实力的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国际力量的严重失衡。不管美国历届领导人是对中东的重视,还是对中国的不友好,这都表明了美国企图成为世界霸主的野心。特别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深深的触及了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有的甚至是威胁到双方的根本利益。这可能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际背景。 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便可发现, 后冷战时代变化的国际格局,是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进程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是后冷战时代中俄两国为了增强双方的军事实力,部分实现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 实现国际关系多极化和保护各自核心国家利益为考虑的一大战略举动。换句话说,只要美国霸权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新保守主义为方针的单边主义路线, 先发制人的攻击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 中俄以军事技术合作为主体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有存在乃至深化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从中俄双方各自的国家背景来看,美国的一系列扩张动作威胁着中俄双方的核心国家利益。从俄罗斯方面来看,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由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扩大势力范围与影响的动作,已经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而言, 台湾问题关系着我国根本国家利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企图日益彰显。 美国对台湾军售一览[1]

中俄天然气贸易带来的思考

中俄天然气贸易俄方态度研究 于渤涵 201306221 摘要:在长达二十年的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中,受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俄国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中俄天然气贸易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俄方态度的几大因素,并探究了当今俄国对华天然气贸易的态度及原因。 关键词:天然气,俄罗斯,中俄贸易 2014年5月,俄国总统普京访华,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两国天然气贸易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变化并非偶然,中俄天然气贸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势的变化决定了俄国对于推动天然气交易谈判的态度,也推动了贸易合作的达成。 一、中俄天然气贸易谈判发展历程中俄方态度变化 (一)中俄天然气谈判大事回顾 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 1999年:俄天然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天然气出口协议 2006年3月:中俄签署《供气谅解备忘录》 2008年:中俄建立副总理级常规天然气谈判机制 2009年6月:中俄元首签署《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1年10月:中俄天然气谈判陷僵局 2012年6月:普京访华,重启谈判 2012年12月:俄中双方就“西线”项目展开对话 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中石油与俄气签署初步共识协议 2013年10月:中俄双方基本商定供气的定价公式 2014年4月:俄气与中石油发表声明称,双方供气合同谈判进展显著 2014年5月:普京访华,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 (二)俄国在二十年内的态度变化及原因分析 中俄天然气合作一波三折,双方合作的态度与意愿也屡经变化。经过多年反

复的利益博弈,双方在天然气合作上也逐渐变得理性务实。总体来看,按照双方态度来看,中俄天然气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博弈。 第一阶段:1992至2000年,此阶段的特点为中方消极俄方积极。 在这一时期,中方与俄罗斯就天然气合作保持了频繁的沟通与接触,建立了对话机制,也签署了系列文件。如1992年和1994年中俄双方分别签订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经济技术论证总协定,以及可行性研究协议。1996年4月,中俄初步建立了国与国间天然气沟通合作机制。1997年,中俄签署了《关于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和开发俄罗斯凝析油项目的基本原则的谅解备忘录》。2000年11月,中韩俄三国共同签署了《共同开发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协议》。 但从上述合作事件中我们发现:双方签署的均是协议或者备忘录之类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两国在天然气合作上没有实质性进展。同时,在合作中还出现了中方冷淡俄方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其一、俄方急于利用能源外交重振经济。1991年俄罗斯经历解体后的经济衰退。1998年,又遭遇了金融危机,导致经济雪上加霜。此时,俄罗斯急于利用能源扩大国际市场,为俄罗斯换取经济发展急需的外汇,以达到重振经济,重返大国强国地位的目的。 其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没有全面对外开放,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均有限。因此,中国对俄罗斯构成的安全威胁可能性非常低。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4年,特点为中方积极俄方消极。 俄方在此时期转变了对中俄贸易的态度,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其一、全球天然气供需状况。在这一时期,全球天然气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天然气价格也进入上升态势。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在能源价格上涨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国力的恢复,使俄罗斯对中国要求合作的意愿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 其二、地缘政治因素。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也成为此阶段影响中俄罗天然气合作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朝野上下担忧中国强大对俄罗斯安全的不利影响,导致该阶段双方天然气合作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友谊和国际社会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协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是高层次的,具有战略性眼光,这对中俄两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国的战略协作影响着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以至于对国际格局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会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友谊几个方面对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俄关系,国际格局中,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今天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经过两国的不断努力,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在不断的加深。两国关系的友好建立,除了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是促使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是积极的影响。 一中俄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89年5月份,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第一位兼最后一位苏联总统)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与其会见,并宣布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正常化的。二是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联邦,在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执政期间内,中俄的关系已到了“三步走”程度。叶利钦于1992年访华,与中国建立了“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的关系。三是1994年中俄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四是1996年在叶利钦在来中国的飞机上亲笔写下了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五是在普京执政时,2001年10月中旬,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谈的依旧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以上5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之间很重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俄两国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两国的密切关系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更强的军事、经济等实力,使之有了更强的综合国力,从而使两国对国际的影响力较大,且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均需要联合彼此的力量共同应对侵犯者,然而两国又是竞争对手,并非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

中俄石油贸易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分析 摘要 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之快,而石油问题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各国能源禀赋不同,各大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在数次石油危机中逐渐认识到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虽然各国竞相在节约能源和开发石油替代资源上加大投资力度,但是仍然不能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外资来源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201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双边贸易的规模和质量不减反增。2015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超过4000万t,同比增长28%。2016年,俄对中国出口石油4012万t,2016年俄对中国石油出口比2015年增长3%。中国的石油消费供不应求,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克服石油安全问题。而俄罗斯作为中国毗邻,石油储量丰富,两国石油贸易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建设性作用,但多种制约因素减缓了合作力度。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加强和俄罗斯石油贸易、保证海外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研究背景 2017年3月21日,俄罗斯官方消息2017第24届俄罗斯(喀山)国际石油、石化机械贸易展会在俄罗斯的“石油之城”--喀山举办。这样的石油、石化机械国际展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大有影响力的石油,石化设备贸易展览会之一。俄罗斯很大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每年的石油及天然气产量巨大。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油气资源勘探发现,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石油公司和政府也是积极引入国际合作伙伴,开发油气田资源,从而对石油机械及管道的需求量巨大,也是石油机械出口到俄罗斯的终用户。中国的石油机械企业有很大比重的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此展会正是中国石油机械企业能真正在终用户和采购商面前展示产品并成交贸易的机会。同时,此展会也是促进中俄石油贸易的一个巨大的平台与机会。 二研究目的 (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急需石油等能源作建设基础,研究中俄石油贸易合作,解决中国能源短板问题,确保石油供给安全,加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众所周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陆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范围涵盖对俄罗斯银行、能源、武器以及航运业类的制裁措施,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限制银行资金往来,第二种是通过欧佩克压低原油出口价格。研究中俄石油贸易以解决两国石油贸易合作中的制约因素,提升中国亚洲地位和国际地位促进中国俄罗斯友好伙伴关系。 (三)分析中俄石油合作历程及现状,提出对策方案,丰富中俄石油贸易理论。 (四)通过研究问题,查询历史文献及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知识。增强中俄国际关系的认识。 三研究意义 石油合作有利缓解我国巨大石油供给紧张问题 (二)有利于我国石油来源多元化,确保石油安全 (三)有利于降低我国石油输入成本 (四)有利于巩固中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 (五)有利于维持亚洲石油价格稳定 (六)有利于俄罗斯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在中国对外交往关系中,中俄关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两国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科和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近400年的交往历史。40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俄罗是世界大国,又是我国最强大的邻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在谈及两国国际关系的时候,从国家利益的根本立足点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俄加强战略合作实为明智之举。 (一)中俄军事方面合作的背景和问题 首先从地缘角度分析,中俄有4300公里的漫长接壤国界线,2008年 随着黑瞎子岛问题的解决,中俄双方在领土方面的争议问题基本解决,双方在领土方面基本没有了利益冲突。从中国方面看,美国一直将中国作为潜在威胁最大的敌人,日本更是将战略假想敌直指中国,为牵制中国发展,美国一直暗中扶植台独势力,对台军售,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分裂状态,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最大最直接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东海竭力与中国争夺钓鱼岛,妄图控制东海一带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而在南中国海,在美国的支持和扶植下,东南亚各国蠢蠢欲动,非法占据中国南海岛屿,非法修筑各种军事民用设施,大量开采属于中国的油气资源,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最大的威胁在东南沿海,而中国在西面北面与俄罗斯接壤,为更好直面和解决东南沿海的复杂问题,中国必须将俄罗斯作为其战略纵深。 从俄罗斯方面看,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都大大下降,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美国和西方也趁机侵入俄罗斯原有的势力范围,普京时代,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而北约的新一轮东扩,更是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分离和包围的态势,从西面对俄罗斯造成重大威胁。与此同时,俄罗斯境内的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的威胁都存在于西部地区,为应对北约威胁及三股势力,俄罗斯也必须将中国作为东南的战略纵深。。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长期处于政热民冷的状态,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互信,但双方国内的社会基础却明显不足。虽然中俄两国政府和军方建立起一系列互访机制,交流密切,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历史、语言等原因,两国民间交流明显不足。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社会基础和民间的深入了解,不符合两国利益的观点甚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军事合作。中两国事技术合作进入发展调整期,矛盾浮出水面,带来更多利益纠纷。目前中国军事技术合作处于转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装备交易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等一些内部性争面。 (二)中俄战略合作现状和前景

中俄关系回顾与启示

当代中俄关系回顾与启示 论文摘要: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毗邻,随着中俄关系的逐级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的不断丰富,加强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国际战略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不仅不断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政治合作,而且经贸合作和人文合作也空前高涨。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就是两国战略伙伴与合作关系发展的合乎规律的延续。在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东移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国际战略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土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俄美关系由于伊拉克战争和北约东扩而出现倒退,目前处于一种非敌非友、既竞争又合作、既矛盾又协调的状态。从长期看,美国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将导致其重新崛起,会危及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很可能对俄罗斯实行遏制政策,俄美关系同样不容乐观。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美日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国家,与很多国家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国家,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东南边,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中美两国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从长期看,美国认为经济崛起的中国将是“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有可能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形成挑战,其全球战略的延伸,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延伸会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导致中美产生互不信任和矛盾。而朝鲜半岛和台湾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 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挤压政策,被迫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重视加强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外交,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 300公里的边界线,其中,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是中俄

论中俄关系

论中俄关系 结构:1.理论概述 2.中俄关系现状 3.形成原因 4.中俄关系未来展望 第一篇:理论概述(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中俄两国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

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中俄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中俄两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第二篇: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关系回顾 a.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b.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 c. 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d. 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e.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中俄关系现状 一.政治方面 目前中俄双方已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

中俄关系分析论文

XX大学题目:论中俄之间的关系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俄关系国际形势中俄军演共同发展

一中俄关系上升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世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27日在俄罗斯联邦政府接待宫会见了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李克强表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立法机构和人民的友谊将更加牢固。李克强首先转达了吴邦国委员长对马特维延科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李克强表示,此次访俄期间,我与梅德韦杰夫总统、普京总理举行了深入、友好的会见、会谈,涉及两国关系广泛领域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就双方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李克强说,在与俄罗斯各界接触中,我深感两国人民之间长久的面向未来的友谊基础深厚。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保持着经常性的交流,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立法机构和人民的友谊将更加牢固。

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摘要:中俄作为有着漫长边界线的邻国。并且有许多共同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但石油贸易也数额不大。这与俄国传统的战略中心有着很大的关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俄间的石油贸易会进一步提到的层次。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输油管线能源战略经济合作 Oil trade between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bing Abstract:Russia as a long, boundary neighbours. And there are many common strateg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ut oil trade also were scarce. This traditional strategic center with Russia has very big concern, but with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Russia and China trade between the level of oil further reference. Keywords:cooperation Oil pipeline Energy strategy Economic coope 1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 我国自1993 年开始我国一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2002年达到2.457亿吨,排名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预计到201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 亿吨,有可能接近4 亿吨。到2020 年,中国需要进口6 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 倍。国际能源机构 2004 年11月1日发布的《2004 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 万桶增加到2030 年的每天1000 万桶,到2030 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在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寻找石油时,在我们的邻国,就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俄有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最主要的储存、开发国,其原油产量达4.88105亿吨(973.5万桶/日)。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中国从俄进口石油约占我国进口量的11%,而且在逐年增长之中而且,输送手段主要依靠铁路送。而对输送量大,陈本低的,而有战略意义的输油管道却不感兴趣。中俄两国政府2001年9月开始,拟共同建设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最终俄政府决定铺设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主管道,同时建设至中国大庆的分管道。再到后一再变更的安大线到泰纳线。, 2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铺设输油管道始终扑朔迷离. 多年来,中俄两国已签署一系列加强石油合供给和技术合作的协议,为此相关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政治阻力、供油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俄始终不愿建设直接通往中国主干输油管道。即使俄也伯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俄与中国仅有一江之隔。对于俄方所提的建设资金问题,中方已尽最大努力,但俄依然摇摆不定! 2.2对于已定好的输油计划,俄方也是没有完全实现.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综述 许华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之际,为配合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俄罗斯国家年”的活动,加强中俄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于2006年6月19~20日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论坛由“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和“全球化与中俄经济”国际会议两部分组成。该活动为“俄罗斯年”的国家级项目之一。 “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复旦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俄罗斯人文基金会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活动旨在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学术特色和优势,给中俄两国研究历史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相聚一堂的机会。会议共分3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中国和俄罗斯历史;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地区合作。 一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会议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受挫之后并没有出现本质性的改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地区争端和冲突不断升级,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