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一)主张自由放任

(二)主张分工

(三)主张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2.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

(1)1:1交换后的数量

二、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

(一)适用的分工条件

(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两女士的例子

(三)李嘉图的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

(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

水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

(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该理论的缺陷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

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假设较多

(1)两国两商品;

(2)劳动价值论;

(3)成本不变;

(4)没有运输费用;

(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

(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8)物物交换;

(9)完全国际分工;

(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第二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

一、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一)理论基础

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生产要素的供给;(2)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二)H—O理论的分析思路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2.在一定汇率范围内,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P67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

结论:如果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丰富,则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则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则该国出口该产品。

反之亦然。

(三)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

在短期内由于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国际贸易只影响产品价格。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减少。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

(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四)赫—俄—萨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1948

eg.澳大利亚出口小麦,日本出口布匹。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提高,日本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下降,两国土地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

劳动力的价格也如此。

长此以往,会使两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均等。(五)罗布津斯基定理

斯—萨定理、赫—俄—萨定理都假定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变。

罗勃津斯基定理分析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

与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称为要素禀赋原理的四大定理。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

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按照这一原理, 美国是资本供给__,劳动力相对__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_____产品,进口______产品。而里昂惕

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验证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里昂惕夫反论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又称要素密集度反向论。

2.人力资本

3.贸易壁垒说(市场不完善论)

4.需求偏向论

5.自然资源的稀缺

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发展的动因:

1.里昂惕夫之谜。

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展变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为主;

(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

(3)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4)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

一、模仿滞后假说——技术差距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1959年提出来的。

该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其他国家的模仿存在技术时滞,在这段时间内,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因而引起国际贸易。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营销上的运用

费农R.Vernon在1966年提出。

(一)费农的观点

(二)威尔斯的观点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提出,格鲁贝尔等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2.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现象。

3.同类产品的分类原则

(1)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产品;

(2)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

(3)生产中需要相似的要素投入。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具体因素引起的局部产业内贸易。

1.产品差异化理论

产品在根本特性一致下的不同层次,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格局的重要原因。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作出分析。

(1)一种工业品首先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的。

(2)两国的需求偏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的贸易可能性越大。

(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

反推: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的贸易量越大。

解释产业内贸易:

3. 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效应

外部经济可进一步分为

(A)技术外部经济

(B)货币外部经济(扎堆效应)

先发优势—先行者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阻止后来者进入。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91年提出。

(一)四组基本因素——菱形机制

(二)两组辅助因素

1.机遇

2.政府作用

两者要通过四组基本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五、空间经济学

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传统经济学没考虑在那里生产,没考虑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

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一)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1、循环因果关系——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集聚力:集聚效应:

外部规模经济(外部性)包括:

金融外部性:

前向关联:搜寻成本、运输、竞争、劳动力市场池;

后向关联:

技术外部性:技术外溢;

分散力:市场竞争效应、市场拥挤效应

2、内生的非对称性——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当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分散力,市场的接近性优势超过了市场拥挤劣势,均衡分布被打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随之初始均衡分布结构演变为非均衡分布结构。

3、突发性集聚——在某些临界状态下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生突变

如果贸易自由度提高到某一临界值(突破点),则可使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发生突发性聚集。

4、区位的黏性——也就是“路径依赖”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

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付很大的成本。当粘性很强时,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原有状态的,此时外生冲击,如某种政治事变,人们预期的变动或出台新的区域政策等将起重要作用。

5、叠加区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叠加区:出现不同产业分布模式相互叠加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叠加区时,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的变动。

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某种经济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个个体也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经济模式。这样,人们预期的变化将把原有的经济系统推向另一种经济系统。

6、“驼峰状”集聚租金——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额外利润)

聚集租金是贸易自由度的函数,显示为驼峰状。

7、本地市场(放大)效应——需求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融合——

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经济的演化将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 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

条件有三个: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时;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意味着较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它们是最大的集聚力。

关键系数的微小变化会使经济发生波动,原先两

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转变,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使该地区变成产业集聚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非产业化的外围。也就是说,经济演化使得对称均衡在分岔点上瓦解,区域性质发生突变。当然,“中心—外围”模式能够发生并不表示必然发生,即便发生是否可以维持也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地区形成的产业集聚可以自我维持,但在同等条件下,产业在两个地区的分布也可能是稳定的。这也表明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地理结构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三)空间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

—国际模型

要素流动在集聚形成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 要素流动会受到种种限制, “国界”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都是国界造成的。

正是因为国界,在“中心—外围”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不能导致世界人口向有限几个国家集聚, 却能产生一种专业化过程, 使特定产业向若干国家集聚。

那么, 关联效应、贸易成本(涉及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和国际不平等或世界经济的“俱乐部收敛”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如何影响内部地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同产业区域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将如何改变?一个忽略国界的“无缝”世界(更完美的一体化世界)将是什么样子?空间经济学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对一国内部来说,开放对外贸易是提升了还是抑制了国内的区域专业化水平?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考虑的是国际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所得,将空间经济理

论应用到国际贸易传统问题,更强调了外部经济在贸易中的作用,即行业层面上的收益递增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专业化生产不同商品。虽然从总体上看贸易自由化会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分散,但对某些工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却可能带来空间集聚。这隐喻着由于存在这些效应,使得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民福利的增进,比通常讲的贸易所带来的福利要多得多。一般认为,国际贸易所得来自于消费者所得和生产者所得,其中后者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所带来的。但空间经济地理的分析表明,贸易可导致内部经济地理的重新组织,它既在总体上促使制造业活动变得更加分散,同时又促使某些产业发生集聚。当一个产业为了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而重新组织生产时,意味着贸易也许通过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来改变一国经济的福利水平。

六、新新贸易理论

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

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

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2、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低即零部件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外包生产可以增加对零部件生产商的投资激励,企业不会进行一体化生产。基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南方进行外包,生

产率较低的企业在北方进行外包。

(2)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同样出于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随着生产率水平从高到低,企业获取零部件的方式依次为:直接投资、国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内外包。

(3)不同于低技术行业(即零部件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总部服务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国内生产为主。并且,总部活动密集度越高,行业内生产率差异越大,进行一体化生产的企业越多。(4)贸易成本或南方工资水平下降,会促使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分国内一体化企业转向国际外包。

第四篇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

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一、基本思想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发展对外贸易以输入金银是一国富强的首要途径;

3.获取贸易顺差;

4.主张保护贸易政策。

二、重商主义的种类

1.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英国托马斯?孟为代表。

三、政策主张

第二节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调,但美国、德国等国,则先实

行保护贸易政策,后转向自由贸易。

一、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理论根据

1、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理论体系的中心是对生产力的研究。

(1)李斯特的生产力的概念

(2)“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3)自由贸易政策妨碍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2、自由贸易政策将使德国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自由贸易理论是世界主义经济学。

他的理论是国民经济学。

3、在不同的时期,应当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

历史学派

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原始未开化时期;②畜牧业时期;③农业时期;④农工业时期;⑤农工商业时期。

4、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干预。

二、政策主张

1、保护对象

2、保护手段

第三节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二战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国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代表人物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基本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AS=C+S+T+M

AD=C+I+G+X

二、贸易顺差对一国有利

1、增加总需求

2、增加投资和就业

3、外贸乘数理论

ΔY=K[ΔI+(ΔX-ΔM)]

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涵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补贴促进出口”论

表1 两家企业竞争

表2 对空中客车提供10单位补贴

(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对战略性产业进行进口保护,可扩大战略性产业的市场份额,取得规模优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

导论

一、进出口贸易的基本业务程序

(一)准备阶段

1. 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

2. 制定出口或进口商品经营方案;

3. 出口方落实货源或进口方落实进口货物的去向;

4. 商标管理和广告宣传;

5. 建立和发展客户关系。

6. 取得有关的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如获得进、出口配额、取得进、出口许可证等。

(二)交易磋商和订立合同阶段

1.交易磋商的内容──交易条件或合同的条款。

(1)主要交易条件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

①商品名称;②商品品质;③商品数量;④商

品包装;

——①有关标的的条款

②价格及贸易术语;

③货款的支付;

④运输和交货;

⑤货物运输保险。

(2)一般交易条件或合同中的一般条款:

①商品检验;②索赔;③仲裁;④不可抗力。

2. 交易磋商的环节

有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

3. 订立合同

经过交易磋商后,如一方的发盘或还盘被另一方所接受,除另有约定外,则双方的合同关系即告成立。

在实际业务中,通常双方签署有一定格式的书面合同。

(三)履行合同阶段(以信用证支付方式为例)信用证的基本流程:

⑧审单、偿付

②开证申请书;开证押金或担保

③电开本,SWIFT核对密押test;信开本,核对印鉴signature

⑤信用证付款的条件:单、证一致。

⑧开证行偿付后有没有追索权?议付行议付后有没有追索权?

二、合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惯例

(一)有关国家的国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出现“法律冲突”时,如何确定合同适用法律?

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理“法律冲突“的规则:

(1)以当事人意思为主——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

(二)国际条约和协定

“条约优先于国内法”的规则

目前,国际上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公约,影响最大的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80年3月通过,并已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截止2010年9月1日,共有76个缔约国,其中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联邦、美利坚合众国、日本(2009年8月1日正式加入)。

我国于1981年9月30日签字加入《公约》,于1986

国际贸易原理概述

国际贸易原理概述 1. 国际贸易就是国家之间的贸易。 参考答案:× 2. 国际贸易指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货物贸易。 参考答案:×

1. 国际贸易的本质功能就在于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资源配置行为由国内扩张到世界范围;从而提高了各国的经济效率。 参考答案:√ 2. 类似日本这样的国家,国际贸易是成就其世界经济他国地位的最重要的经济条件之一。 参考答案:√ 3. 商品就是用于交易的货物。 参考答案:× 4. 独立关税区经济体能够独立地决定关税制度并予以执行的经济体区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独立关税区。 参考答案:× 5. 国际贸易值又称国际贸易总额,等于世界上所有独立关税区经济体对外贸易值之和。 参考答案:× 6. 对外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值。不变价格指统计期内认定的基期年份当年的价格。 参考答案:√ 7. 贸易条件(TOT)指开展国际贸易的各种条件。 参考答案:× 8. 间接贸易一定包含着转口贸易。 参考答案:√ 9. 转口贸易就是间接贸易。

10. 转口贸易意味着其他国家的商品输出到另一国时必须经过本国国境,所以一定是过境贸易。 参考答案:× 1. PPF曲线既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多寡,也可以用来表示该国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参考答案:√ 2. 对应于机会成本递增、递减和不变的三种生产技术,PPF曲线分别表现为凸向原点的曲线、凹向原点的曲线和直线。 参考答案:× 3. 两种产品X和Y都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减技术的产出品时,它们一定也都是机会成本递增的产品。 参考答案:√ 4. 生产可能区域内任何一点所表示生产组合意味着:在资源完全使用的情况下,生产上没有达到最高效率的生产组合。 参考答案:√ 1. 关于无差异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条线上任何两点所代表的消费组合能够带来的效用一样 B.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该点横轴表示商品的机会成本 C.越是远离原点的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D.不同的两条线有可能相交 参考答案:D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在横线空白处) 1. 总贸易体系是指以一国的 C 作为统计界限。 A. 货物进出口 B. 服务进出口 C. 国境 D. 关境 2. 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为 D 。 A.过境贸易 B.转口贸易 C.无形贸易 D.有形贸易 3. 根据《INCOTERMS2000》的规定,采用FOB或CIF术语成交,货物在海运途中损坏灭失的风险 B 。 A. 均由卖方承担 B. 均由买方承担 C. 前者由卖方承担,后者由买方承担 D. 前者由买方承担,后者由卖方承担 4. 一般来说,按CIF Landed条件成交,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限为 B 。 A. 货物交给承运人 B. 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C. 货物在目的港卸货 D. 货物到达目的港 5. 国际贸易术语中“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的英文缩写字母是 B 。 A. CIP B. CIF C. CPT D. FAS 6.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A 。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承运人负担 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7. 成都出口到莫斯科一批机床,中方办理出关手续,俄方办理进关手续,价格中包含成都至莫斯科的运费和保险费,适用的贸易术语为 D 。 A. CFR莫斯科 B. FOB成都 C. CPT莫斯科

D. CIP莫斯科 8. 7.在交货地点上,《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中对C的解释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对FOB的解释基本相同。 A. FOB Under Tackle B. FOB C. FOB Vessel D. FOB Liner Terms 9. FOB术语的运费支付方式是B。 A. 预付运费 B. 到付运费 C. 第三地支付 D. 比例运费 10. 如果合同中规定包括平舱费、理舱费在内的装船费用由支付运费一方负担,这是 B 。 A.CIF船底交货 B.FOB班轮条件 C.FOB包括平舱 D.CIF班轮条件 11. 代理人一般以 B 的名义从事业务活动。 A. 自己 B. 委托人 C. 第三者 D. 以上都不是 12. B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D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拍卖的特点是 B 。 A. 卖主之间的竞争 B. 买主之间的竞争 C. 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D. 拍卖行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word资料13页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国际贸易常用的基本概念 了解: ◇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等概念的及其互相区别。 ◇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国际贸易地理、对外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差额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二、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关境(结关)为统计进出口标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前者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后者说明一国作为生产和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具有的意义。我国当前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 三、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等于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个国家的广义的对外贸易总额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之和;狭义的仅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之和。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里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做“贸易差额”。 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叫做“贸易平衡”;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就是以有形的货物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 服务贸易是以无形的服务作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它主要包括运输、装卸、保险、金融、邮政、通讯、国际旅游、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转让等等。 六、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之间直接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叫做直接贸易,对生产国来讲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讲是直接进口。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一、绝对成本论 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 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 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 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 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 (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 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 (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 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 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 或绝对低。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 3、点评: (1)、互利性: 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 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 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2)、科学性: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①不论一个国家属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 即使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因此互利性和

国际贸易全套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际贸易属于() A.历史范畴 B.社会范畴 C.哲学范畴 D.经济范畴 2. 在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国际贸易出现在下列哪一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3. 各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取决于() A. 国家性质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生产方式 4. 下列哪项不仅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出对外贸易的规模,便于把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由此计算各个时期定期的或环比的物量指数。() A. 价格指数 B. 贸易量 C. 贸易额 D. 贸易结构 5. 通常所说的国际货物贸易额是指() A.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B. 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C. 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进出口货易量 6. 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出现在下列哪一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7. 下列哪一项在世界贸易中是主体,是各国的主要市场,在各种国际经济贸易机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A.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B. 发展中国家 C. 社会主义国家 D.美国 8. 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也常用以表示对外贸易的是() A. 国际贸易 B. 转口贸易 C. 海外贸易 D.货物贸易 9. 关于国际贸易的统计方法,我国采用的是() A. 国际贸易额 B.国际贸易量 C.总贸易体系 D.专门贸易体系 10. 下列指标中,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是() A.对外贸易值

B.对外贸易量 C.对外贸易额 D.贸易差额 二、多项选择题 1. 列入总进口的项目有() A. 供国内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 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 C.进入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区的进口货物 D.从海关保税仓库退出后进入本国市场的货物 E.从自由区退出后进入本国市场的货物 2.列入总出口的项目有() A.本国产品的出口 B.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 C.从国化货物的出口 D.从自由区出口的货物 E.从海关保税仓库出口的货物 3.列入专门进口的项目有() A.供国内消费或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 C.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区退出后进入本国市场的货物 D.进入自由区的进口货物 E.进入海关保税仓库的进口货物 4.列入专门出口的项目有() A.本国产品的出口 B.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 C.本国化货物出口 D.从自由区出口的货物 E.从海关保税仓库出口的货物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会受到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地理位置 B.经济互补性 C.国际分工的形式 D.贸易政策 E.运输条件 6.就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来说,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对外贸易的困难比国内贸易多 B.从交易过程来看,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明显的区别 C.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经营目的不一样 D.对外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E.对外贸易比国内贸易风险大 7.下列国家中,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国际货物贸易的国家有()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德国 E 澳大利亚 8.对外贸易构成可以反映出该国的() A.经济发展水平 B. 产业结构状况 C.服务发展水平

国际分工理论

一、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 1.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全球贸易、对外贸易、海外贸易 2.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3.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4. 对外贸易值与贸易量 5. 贸易差额、净出口与净进口 6.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复出口与复进口 7.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8. 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与国际贸易地区结构 9. 外贸依存度 10. 贸易条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 分工理论: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结论 ①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②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③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 局限性: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有利?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一)主张自由放任 (二)主张分工 (三)主张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2.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 (1)1:1交换后的数量

二、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 (一)适用的分工条件 (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两女士的例子 (三)李嘉图的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 (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

水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 (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该理论的缺陷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 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假设较多 (1)两国两商品; (2)劳动价值论; (3)成本不变; (4)没有运输费用; (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 (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8)物物交换; (9)完全国际分工; (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第二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 一、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概论》练习题完整

《国际贸易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政府采购协议》,政府应遵守非歧视国民待遇原则采购()。 A、武器 B、军用物资 C、办公设备 D 国家安全所需物资 2、首次确立有关服务贸易规则和原则的多边框架,以便在透明和渐进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协定是()。 A、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议草案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关贸总协定 D、服务贸易总协定 3、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是()。 A、海关税则 B、海关编码 C、海关统计 D、海关年鉴 4、按照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实行协议分工的国家必须在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 A、具有互补性 B、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C、大致相等 D 无要求 5、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新议题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 A、热带产品 B、服务贸易 C、农产品 D、补贴和反补贴措施 25、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新议题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服务贸易和_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___。 6、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订与修改是由()进行的。 A、国家行政机构 B、海关 C、国家执法机构 D、国家立法机构 7、1993年11月1日获得所有成员国批准生效并标志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条约是()。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单一文件》 8、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立的经济特区属于() A、综合型经济特区 B、自由边境区 C、过境区 D、科学工业园区 9、阐述协议国际分工理论的著作是() A、《国富沦》 B、《对外贸易论》 C、《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24、日本教授小岛清在其著作__《对外贸易论》__中提出了协议国际分工理论。 10、歧视性政府采购一般是指政府优先购买()。 A、外国产品 B、合资产品 C、名牌产品 D、本国产品 11、《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的时间是()。 A、1992年8月12日 B、1989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1月18日 12、承租人选定机器设备,由出租人购置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这种租赁方式是() A、金融租赁 B、服务性租赁 C、杠杆租赁 D、转租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 易理论 代表人物政治主张评价 重商主义学说(14世纪末到18世纪)早 期 重 商 主 义 斯塔福特 (William Stafford)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 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 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 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 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货币 平衡论。 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 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 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 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 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 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 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 辟结论。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托马斯.孟 (Thomas Mun ) 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 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 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 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 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 于进口(顺差)即可—贸易平衡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19世纪中叶)绝 对 利 益 学 说 亚当?斯密 英国著名经 济学家,也 是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 学派的主要 奠基人之 一。代表作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 论” 1. 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 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这种优势的 基础上的。斯密认为各国因地域和 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 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 主张自由贸易。 比 较 利 益 学 说 大卫?李嘉 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经济学 家,资产阶 级经济学古 典学派的奠 基人之一。 代表作《政 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一方 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 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通过贸易 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 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 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 国际贸易仍可能获得利益;而另一 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 成本比国外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 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进步性: ★为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 级的自由贸易主张提供了 理论支持,促进了英国生产 力的发展。 ★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各国根据各自的比 较优势组织生产、从事贸 易,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 且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 展。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Ch2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个例子表2-1 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酒的绝对成本差异单位:单位劳动p32 2.1.1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1776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封闭经济条件下 ?开放经济条件下 英国减少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的劳动,节省的120单位的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 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省1.71*110=188.1单位的劳动 葡用节省的188.1单位的劳动生产酒,产量为188.1/80=2.35单位 只要葡用x∈(1,2.35)单位的酒交换英1.71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 ?绝对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只解释了∧∨或∨∧的情况,对于∧∧或∨∨的情况没能给出解释 如表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酒的绝对成本差异单位:单位劳动 大卫·李嘉图1817 《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 ?封闭经济条件下 ?开放经济条件下 即使一国两个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比对方国家高,但是存在相对成本更高的部门 英国放弃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劳动,节约的120单位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 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约劳动1.71*60=102.6单位 葡用102.6单位的劳动生产酒,酒产量102.6/80=1.28单位 只要葡用x∈(1,1.28)单位的酒交换英1.71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的情况,也解释了∧∧、∨∨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 1.掌握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 2.熟悉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优缺点。 3.了解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4.了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基础知识。 5.了解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发展的最新特点。 学习重点: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和里昂惕夫反论 3.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国际贸易特点,揭示国际贸易规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阶段,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第四阶段,是里昂惕夫反论所引起的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其代表作是《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这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要素比例说又叫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在《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这一学说。 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表示消费者需求。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 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本国化产品:复出口。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复进口现象) 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 2.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 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货物可以从生产国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货物的运送方式: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6.对外贸易的统计指标:a贸易额:以金额表示的贸易总值。对外贸易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金额表示的对外贸易总值。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对外贸易量=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额:一定时期内以金额表示的国际贸易总值。反映某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规模.国际贸易量=各国出口贸易额\出口有价格指数 b贸易量:主要用于货物贸易规模的统计。 c对外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比较的差额。d净出口净进口 e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一定时期内各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以比重表示。 f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和程度。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g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提出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2.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考试试卷

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本部分共45题,每题后的备选答 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答对得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共 45分。) 1.货物贸易就是以()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 A.有形的货物 C.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B.无形的服务D.以上都对 2.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是()。 A.过境贸易 C.直接贸易 3.以CFR贸易术语成交时,应由()。 A.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C.卖方办理租船订舱,买方办理保险4.工厂交货为()贸易术语。 A.C组 C.E组B.转口贸易 D.多边贸易 B.卖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D.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卖方办理保险 B.F组 D.D 组 5.国际贸易术语中“成本加运费加保险费”的英文缩写字母是()。 A.CIF B.CIP C.CPT D.FAS 6.()是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包含内容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A.《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C.《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B.《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D.《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7.由买方负责出口清关手续,并承担相关费用的贸易术语是()。 A.FCA B.FAS C.EXW D.FOB

2 8.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以FOB Stowed贸易术语的变形成交,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 A.货交承运人 C.货物在目的港卸货后 9.FOB术语的运费支付方式是()。 A.预付运费 C.第三地支付B.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D.货物在装运港船边 B.到付运费 D.比例运费 10.大连某进出口公司对外以CFR报价,如果该公司采用多式联运,应采用()术语为宜。 A.FCA B.CIP C.DDP D.CPT 11.下列享有独家专营权的贸易方式是()。 A.包销 C.经销 12.()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购货代理 C.一般代理B.定销D.代理 B.独家代理D.销售代理 13.来料加工项下进口直接用于加工生产的出口产品而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燃料、磨料、触媒剂()。 A.可以全额保税 B.可以差额保税 C.不可以保税 D.有时可以全额保税,有时可以差额保税 14.在寄售协议下,货物的所有权在寄售地出售前属于()。 A.代理人 C.代销人 15.投标人发出的标书是一项()。 A.不可撤销的发盘 C.可随时修改的发盘B.寄售人D.包销人 B.可撤销的发盘D.有条件的发盘 16.招标公告出来后,研究并编写标书处于招标、投标的()的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

国际贸易分工

国际贸易分工 2011030271060 刘怡 [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和新兴古典阶段,反映了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互利性的产业间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新阶段;新兴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又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回归了斯密的分工专业化思想,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 分工理论新兴古典学分工与专业化新古典经济学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历史演进 亚当〃斯密把分工看作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1] (P8),并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与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有一个理论前提,即一国必然会有某种商品在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这样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即如果一国没有任何一种商品在生产上占有绝对成本优势,该国要不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如果仍然可以参与,该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利益来自何处?斯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显现了出来。 一、分工专业化思想的梳理 1.斯密定理 著名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取决于范围的大小,分工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市场范围的大小又取决于的条件.分工会带来专业化和专业的多样化,而这必然要求人们互相交易,互通有无.斯密定理直接地表述为市场范围扩大是分工深化的必要条件,市场范围扩大的关键因素是交易费用(盛洪,1994).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市场需求被默认是外生的,市场范围的扩张只能停留在交易费用外生的水平上.斯密定理仅从市场需求方面静态地分析了分工演进机制,却没有将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结合起来研究分工演进机制.而在市场供给方面,降低交易费用可以刺激供给,有利于增加物质资本与资本.因而,斯密定理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揭示分工演进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