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精选

禅诗精选
禅诗精选

禅诗精选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畝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潭州龍山--●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寒山--●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雲蓋智本--●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雪竇重顯--●一條官路坦然平,無限遊人取次行;莫謂地平無險處,須知平地有深坑。--慈受懷深--●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成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蘇東坡--●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歸心;直繞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楚石梵琦--●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以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蘇東坡--●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憨山德清--

二.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呆菴普莊--●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古德--●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福田待

來春。--憨山德清--●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圓澤--●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巖前一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寒山--●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愿雲--●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法演--●已落雙鵰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杜牧--●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君閒看幾十年。--跋陀羅--

三.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洞山良价--●天為羅帳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朱元章--●少小離鄉不記家,回思往事總堪嗟;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憨山德清--●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黃檗--●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鍼來日日忙;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石屋清珙--●月白風清涼夜何,靜中思動意差訛;雲山巢頂蘆穿膝,鐵杵成針石上磨。--瞎堂慧

遠--●月色松聲總見聞,禪心妄想聖凡分;消歸一念無生處,此意如何把似君。--憨山德清--●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龍牙--●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四.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布袋--●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閒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趙州從念--●本來無物使人疑,卻為參禪買得痴;聞道無情能說法,面牆終日尋妄思。--王安石--●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知玄--●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千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憨山德清--●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憨山德清--●光明寂照遍沙河,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天。--張拙--●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古德--●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成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憨山德清--●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古德--

五.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鳥巢--●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濤愁煞人;奈是根深自堅固,幾回經古又逢今。--蓮池--●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呆菴普莊--●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憨山德清--●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憨山德清--●披毛戴角世間來,優缽羅花火裡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同安常察--●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佛印--●明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仗又思惟;為僧衹和居巖谷,國土筵中甚不宜。--淨土惟正--●空門寂寂汝思家,禮別雲房九下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淚下,老僧相伴有煙霞。--金喬覺--

六.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浮峰普恩--●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成枯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慧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憨山德清--●是非不必

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學道求真免無常。--憨山德清--●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憨山德清--●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憨山德清--●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此菴守淨--●若逢知己宜依份,縱遇冤家也共和;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布袋--●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憨山德清--

七.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白居易--●粉壁朱門事甚繁,高牆大戶內如山;莫言山林無休士,人若無心處處閒。--龍牙--●紙上傳來說得親,飛腔易調轉尖新;世人愛聽人言語,言語從來賺殺人。--天如惟則--●從來共往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石頭希遷--●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耶律礎材--●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憨山德清--●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無盡藏--●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王安石--●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

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慈受懷深--●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憨山德清--

八.

●喚處分明應處親,不知誰是負恩人;東家漏泄西家事,卻使旁人笑轉新。--長靈守卓--●寒梅帶雪嶺頭開;冉冉天花落講臺;好遣上方香積國,為予一缽盡擎來。--憨山德清--●幾年鑫戰歷沙場,汗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煙今已熄,踏花歸去馬蹄香。--浙江如炎--●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憨山德清--●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龍牙--●粥罷教令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飽餐叢林客,且道其間有誤無。--天童正覺--●閒到心閒始是閒,心閒方可話居山;山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恕中無慍--●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蘇東坡--●萬丈洪崖倚碧空,人間有路不能通;奈何一點雲無礙,舒卷縱橫疾似風。--兜率從悅--●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菩提月,淨蓮深栽濁世中。--慈受懷深--

九.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慈受懷深--●萬事無如退步高,放教痴頓卻

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熬。--慈受懷深--●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跡時容野鹿餐;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懷志--●塵網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須論;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吾盧夏木陰。--蓮池--●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鄉遠,滿目空雲帶夕陽。--憨山德清--●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張無盡--●醉眠醒臥不歸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龍門清遠--●撥草占風辨正邪,先須拈卻眼中沙;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喫趙州茶。--黃龍慧南--●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底人。--龍牙--●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性空妙普--

十.

●學道容易悟道南,不下工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憨山德清--●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孚上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舉世應無百歲人,百年終作塚中塵;余今八十又三歲,自作詩歌送此身。--宗淵--●趨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急須反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布袋--●鍊得身形似賀行,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白雲守端--●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哪得免無常。--憨山德清--●聽聞容易實踐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憨山德清--

十一.

●一天風月留空界,隔嶺鐘魚應海潮;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觀破這一念,觀破如今觀的人。●了妄歸真萬慮空,河沙凡聖體通用;迷來近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鶴出籠。●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卻為兒孫榜樣計,只從柔處不從剛。●入門便悉彌勒笑,出寺難求俗慮拋;俗慮惱人無止境,不如時與世尊交。●刀山劍樹為寶座,龍潭虎穴作禪床;道人活計原為此,劫火燒來也不忙。●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看前眼不見;劃波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境界。

十二.

●大千一栗未為寬,打破娘生赤肉團;萬法本閒人自鬧,更從何處覓心安。●山也空來水也空,隨緣變現體無窮;青山綠水依然在,為人疑妒難相容。●山重重又水重重,透出重重重見功;重重妙義重重意,不管東南西北風。●不怕虎生三個口,只怕人懷兩樣心;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六代傳衣到野僧,千年繼踵嶺南能,椎樁日久工夫熟,祖宗堪挑無盡燈。●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耐他何;見深見淺由他見,水是水兮波是波。●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鴣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

十三.

●少年莫笑老人頻,老人不奪少年春;此老老人不將去,此老還留與後人。●文章有皮有骨髓,欲參此語如參禪,我從諸老得印可,妙處可悟不可傳。●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家園;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未兒孫作馬牛。●月半月圓尤存月,本來無暗復何明;一片寒光耀古今,三千世界總輝騰。●木犀盈樹幻兼真,折贈家家拂俗塵;莫怪靈山留一笑,如來原是賣花人。●世事紛紛如閃電,輪迴滾滾似雲飛;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論是非。●句中有眼悟方知,悟處還同病著錐;一箇機關無兩用,鳥巢拈起布毛吹。●四蛇同

篋險復險,二鼠侵藤危復危;不把蓮花栽淨域,未知何劫是休時。●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與溝坑;歸來一滴曹溪水,灑向雲廚味自珍。●未曾生我我是誰,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十四.

●本無一事可思求,平地風波信筆收;從地倒還從地起,十方世界任遨遊。●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沈;娑婆業海風波惡,苦勸諸君努力修。●白髮蒼蒼似銀條,老樹無根怕風搖;家有黃金貯百斗,難買菩提路一條。●石火電光時幾何,總因恩愛受折磨;若人識得真假性,罪滅心忘出網羅。●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回憶當年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靜念投於亂念裡,亂心全入靜心中。●自結玄關自活埋,自吾閉也自吾開;一拳打破玄關竅,放出從前者漢來。●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住此閒房又一年,嶺雲溪月伴枯禪;明朝欲下岩前路,又向何山石上眠。

十五.

●佛地人多心甚閒,日看飛禽自往還;有求莫如無求好,進步那有退步高。●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

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前多劫興供養,所積廣大福德緣;一念瞋心才興起,盡焚彼福成灰燼。●佛國好景絕塵埃,煙霧重重卻又開;若見人我關係處,一花一葉一如來。●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直是一番齊著力,桃花三月看飛紅。●坐禪成佛心中病,磨磚作鏡眼中眼,一破牢關金鎖斷,等閒信步便歸家。●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

十六.

●快適須臾意已閒,暗中愁裡老蒼顏;不須更時黃梁熟,方悟勞生一夢間。●戒為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痴暗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為船筏。●身在營中心出家,身披鎧甲是袈裟;刀刀親見彌陀佛,箭箭射中白蓮花。●事不三思終有悔,幸能一忍永無慮;諸事隨時皆流水,此懷無日不春風。●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盡斷真福田。●舍內分明有個人,無端答應內無人;叩門借宿非他也,你我原來都是人。●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

住,再來拿我金碧峰。●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十七.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個個明明呈似君,不須特地策功勳;風和日暖黃鶴叫,春在花梢已十分。●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何時撐得到灘頭。●埋頭雪嶺豈平常,為道忘驅世莫量;不經一番徹骨後,如何做得法中王。●耕田欲雨剮欲晴,航要順風花要露;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欲成佛道度眾生,具心大力唯人能;天龍修羅金翅蟒,神仙餘趣皆不及。●欲悟山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十八.

●理事圓融泯自他,白雲飛去了無遮;海納百川流不盡,空谷萬象是吾家。●眼裡塵沙耳裡土,千峰萬峰不肯住;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處去。●終日忙忙無了期,不如退步隱清居;草衣遮體同羅緞,野菜充飢勝飽肥。●貧室多為兒女苦,家饒又慮子孫稀;道人飯罷無餘事,西望白雲片片

飛。●最是平常最神奇,說出懸空人不知;好笑紛紛學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自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渾身似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等為他談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無戒欲求生善道,如鷹無翼欲飛空;如人無足欲遠行,亦如渡海無船筏。●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發腳尋師為參禪,孤雲高臥枕石眠;白月無風光自淨,青松有雨響聲寒。

十九.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慈悲誓願如山重,業識塵勞似海深;十字街頭賣魚去,護生心是殺生心。●新花枝勝舊花枝,從此無心念別離;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對數歸期。●毀譽無憑由他去,榮枯有運莫尤人;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心自真。●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工夫;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夢裡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枕頭撲落忽驚起,四壁清風無處尋。●寧守貧賤持淨戒,聖財寶德且嚴身;破戒眾人之所輕,持戒人天咸敬重。●潛龍終要投深浦,巢鳥應須佔健枝;名利門中難立足,隱藏雲水更何之。

二十.

●誰云鷲嶺佛難逢,佛在心中哪有蹤;涉水登山空負累,不如端坐自家供。●輪迴流轉似油煎,念佛如同救命船;忙裡忽記黃金面,不再鼻孔被人穿。●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應化非真包古今,隨緣應世本無心;靈機一脈威音外,無口先生晝夜吟。●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齋罷堂前錫杖閒,靜裝爐香自焚檀;殘經讀了無餘事,聊塑圓融合掌看。●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成功不由別處得,惟依忍耐天下平。●麗天昊日照寒空,風自西兮雲自東;好把繩頭牢穩住,莫隨流水任漂蓬。●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寂待重興;此來不用傷遲暮,佛法弘揚本在僧。

]禪是什麼?這是從「現代人的生活」這個觀點而講禪。佛學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議」,意即無法用頭腦去想像、推理,無法用嘴巴說明。這是佛法最高的層次,或者是佛法體驗的最高層次。禪是什麼?剛才一開始我就告訴了諸位,禪沒辦法說明,它不可思議,沒辦法講、沒辦法想,所以不必講、不必想。但我還是要講,那只有配合實際的生活來講,旁敲側擊的講,根據前面所提的六項,配合講,看看

禪對現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一)不反對知識而超越知識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禪不反對它,但若說要充實學識至「汗牛充棟」、「學富五車」的程度,或把耶魯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全部讀完,那也不必。禪宗史上的六祖惠能並不識字,至少識字不多,不像現代的人要讀幾十年的書。在禪師之中,有讀書人,不讀書的人更多,知識分子佔少數。禪宗斥知識為葛籐絡索。相信知識、倚賴知識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這種人不可能瞭解禪。我說知識、學問不離思想、語言,而離開思想、語言,才能得到禪,因此仰賴知識理解禪是困難的!可是我又說禪不反對知識,那怎麼說呢?知識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開悟後,仍要聽經,這樣他可以知曉佛學上的名詞、理論,他可用那些邏輯、名詞,化度其他人。如果他僅僅開悟,而嘴巴不能說,如何化人?如果沒知識,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經》傳世。《六祖壇經》充滿智慧,也利用知識。而且有好幾部經對六祖來講是很熟悉的,這是知識。

知識是用之於對外的。同樣的,知識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的理解如何體驗禪,如何進入禪的境界。所以禪不反對知識,但也不倚賴知識,而是超越乎知識。(二)順乎科學而不受科學限制

科學能改善、運用物質生活的條件,以及人與人之間事務的處理,因而類分出自然、社會、人文的科學。禪不

反對科學,因為禪並不是一樣東西,也並不否定一樣東西,它並非是什麼。從《六祖壇經》看,六祖惠能涅盤前,召集弟子說:「我有三十六對,能瞭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對就是生、滅,煩惱、菩提,明、暗,清、濁等。這都合乎邏輯,邏輯本身就是科學,從科學精神來求證。胡適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禪要證據,因此禪宗重印可、印證。不管自己禪修有多深的體驗,一定要有老師證明。老師是過來人,他知道新進入禪境,或得到禪的悟境的人是什麼程度。自以為是,便不科學。有一位科學家跟我說:「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視經驗的邏輯。僅僅是邏輯上講得通,不一定是事實上通。所以今天科學有理論,理論之後,要講實踐,要實驗。如果理論講通了,在實驗上通過了,那證明你這是正確的,這是科學的精神。如果你說這是在佛法道理上講得對,我可接受,但是在實驗室裡實驗一下,才能讓我信服。」我告訴他:「這是精神的,實驗室裡只能用放大鏡、顯微鏡,或方程式把它代出來。禪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實地從事,等於說我們有了理論,你到實驗室去從事實驗的工作,你願不願意去實驗?」他回答:「我現在信都不信,怎麼去實驗?」我說:「你這就不是科學的精神。比如有一位理論家,把一種理論說明了,說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願意到實驗室去實驗,而實驗室那個人說我不想實驗,因你還不能證明它是行得通的,這就本末倒置,不

是科學。如果要講科學,就照你說的,有理論你願意去實驗,實驗以後才可以證明。精神的部分,是不可思議的,就是已經體驗過的人,他沒有辦法寫成文章,或者拿給你看,就是要你親自去體驗。然這絕對沒離開科學精神。」

(三)從時間的支配到時間的消失時間一秒秒的過去,剛才兩點半開始演講,現在已快到四點鐘了,大家都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滑動。現代人的生活,時間縮短了,因時間縮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禪的方法來拉長時間。時間縮短的原因是,誘惑太多,使人們產生興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時間不夠支配。禪就是要我們不受種種外境的誘惑,認定自己的興趣、專長,專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學這學那的。宜把興趣的範圍縮小。禪首先教我們把心看住,心看住了,就不會受外境的誘惑。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家人把鐘撞好就夠了;在座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鐘可撞。我們要安分守己,認定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做的工作,努力發揮,不要三心兩意,朝秦暮楚。人的時間有限,一個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試驗上,認識自己最要緊,要安於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癡的,沒有失敗之前,不甘心,非要試一試,今天學這,明天學那,結果一事無成。我們要珍惜時間,警覺時間的可貴,好好支配時間,把每一秒都作最行效的運用。只要我們從內心減少慾望,減少攀緣心,就不難做到。如何來使時間消失?那就應該把自己

的心放在一個特定的念頭上,這個念頭就會變得無限長;如果不能系心於一念,東想西想,時間過得特別快,事實上,時間浪費更多。時間的長短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比如說良宵苦短,而在苦難之中,則度日如年,這是主觀的。但從佛法或禪的修行,開始注意我們心念的活動,瞭解念頭怎麼在活動,究竟在想些什麼?如果你發覺無事可想,則念頭漸漸減少;如果你對所想的事興趣濃,則念頭漸漸多而亂,這樣就把時間浪費掉了,把生命浪費掉了

我常勸人,攝心專注於所做的事上,如此可節省時間,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亂想時做得更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禪的鍛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集中注意力。不論聽什麼,就是聽,清清楚楚的聽下去;不論做什麼,就是做,清清楚楚的做下去。這樣絕對比胡思亂想時做得更好,工作效率更高,時間也就經濟多了。我常勸沒有時間玩的人學打坐、參禪,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了。為什麼?工作時間減少,而工作效率反而更好,這就是善於支配時間。但支配時間以後,在打坐過程中,如果念頭停留在同一個念頭上,則沒有時間存在的感覺。我常測驗打坐的學生,經過打坐一個小時以後,我叫他們參禪,過了十分鐘,我問他們:「你們感覺到剛才有多少時間?」心很亂的人可能說十五分鐘,為什麼?因為他想了很多事,腿也有點痛,身體也不大自在;心比較專注,坐得情況較好的人說五分鐘;

有的說一分鐘;有的說好像才剛剛坐下去嘛。時間的感受不一樣。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是心理上感受的時間。以人的壽命來講,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到八百歲,但世上的人頂多活到一百歲。為什麼?因為勞神傷腦,身體發生問題。如果心理沒有問題,經常保持輕鬆愉快,身體不會有病,即使有病也會好。因此對於時間不夠,覺得時間太短的人,禪的方法可使他的時間拉長,可以活的時間長,可以利用、支配的時間長,直到最後,時間的感覺消失。明末憨山大師,常坐在廟前溪上的木橋橋墩上,聽流水聲。一日,他一坐下去以後,忽然忘掉了自己。先是動念即聞水聲,不動即不聞,眾響皆寂,也失去了自己。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時,突然間坐忘如睡,五天之後,有人以引磬,在他耳邊連敲數十聲,他始微微醒覺,開眼視之,不知身在何處?來人對他說:「我行,師即閉門坐,今五日矣。」憨山答:「不知道啊!我剛剛呼吸了一下而已啊!」

對憨山大師來說,五天的光陰,只是剛剛的事情,那麼這時間有沒有?時間消失。因此可用禪的方法,使時間拉長或消失;既然時間能自由的拉長或消失,故對時間沒有長和短的感受,已經不在乎,也不會緊張了。(四)從空間的阻礙到空間的粉碎這個演講室位子,只有兩三百個,還有很多人進不來。因為有位子,而有阻礙,位子在空間裡,有空間一定有阻礙。一般的觀念認為,空間一定是沒有阻礙

的,空間就空間,怎麼會有阻礙。事實上,我們知道有空間,是因為有阻礙,才知道有空間。沒有阻礙,不是空間。這個演講室這麼小,怎麼知道它小?因為來的人太多,位子太少,所以覺得空間太小;因為有阻礙,所以有空間的感覺。空間存在嗎?空間是不存在的,而是我們人感覺有空間。為什麼?因為有阻礙。這是佛法的講法。因為空間有阻礙,則感覺空間有大小,距離有長短,這就是不自在。有空間存在,則不自在。人們覺得地球很小,我們到太空去,到太空去那裡?到月球去,月球到那裡?到火星去,到太陽系以外的星球去,到宇宙的深處遠處去。宇宙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障礙,為什麼?我們本身就是一個阻礙。因為我們的身體佔空間位置,阻礙了空間,才感覺到空間的存在。由於有阻礙,所以我們要想突破空間是不可能的。要想超乎空間,征服空間,征服太空,都不可能。只能一步步地發覺阻礙到什麼程度。空間的位置,從阻礙而產生,也從時間而產生。例如從甲地到乙地,雖沒行阻礙,卻花費了時間。坐上飛機,從美國到台灣,天上沒有阻礙,可是一飛飛掉那麼多時間。這是時間告訴我們,空間距離的存在,如果時間消失,空間就沒有。有一篇文章說,如果我們乘坐火箭,以超過光速的速度,飛向太空深處,則時間的感覺便近於零,而人可繼續生存。因此如果乘坐等光速的火箭,從很遠的太空轉了一圈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不見了,我們這裡的人也早已不見了,可是他們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诗里特别有禅》

从八月开始一直在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半缘兴趣半为工作,断断续续终于到了隋唐佛学,满篇古文终于到了理解无能查询无果的瓶颈处,特别是禅宗,偏偏又不想直接跳过,从书架上抽了这本趣味小书来读,以诗解禅,应该是有趣味的。 读之前就立了两个问题,禅是什么?那些参禅的人都在干什么?本期望得知一二,但不想读完收获比期望多。本书大多是偈语诗,还有一些有禅味的诗,以诗谈禅,顺带普及了一下从西天初祖摩柯迦叶、中国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创立南禅宗以及之后的禅宗历史发展和小故事,整体散而不乱,附以一些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观感和读感都很适宜。 作者开篇就说了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又给了一个理解的角度,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也许这个角度有些缥缈,禅在我初识看来偏向于心学,即修心,也可以说是修炼一种心态,禅宗到后来本身也强调在量的积累后的顿悟。但是经过了这些诗的漫谈过后,有一些新的理解加了进来,简单一点就是圆容两个字,稍微扩展开来用作者的一段话,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偏执地看,无论在哪一边都不对,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泯灭了对立的整体,才能达成对世界的彻悟。然而,这些是禅,但禅又不仅仅是这些。禅是你的禅。 慧能建立的南禅宗,看重心外无佛、顿悟和不离世间。于是这世间的种种都是修行:粗茶淡饭、尔虞我诈、荣华富贵、平平淡淡&&信仰宗教的人想成佛,在世间生存的我们也可以用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超脱,形式是什么不重要,殊途终同归。 禅的内化是来了解和认识自己,而外化后达成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方式,再外延的就是将这份感悟和生活的态度传承下去。就像是内心有光,世界亦是明亮的,打通内心与世界之后,你发现你是世界,却又什么也不是。所以禅如果定义就失了意义。 至于第二个问题,参禅的人在生活。平常心是道。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了本书,问题算是没解答,却又生问题。但心是欢喜的。

禅意诗句

禅意诗句 经典禅诗欣赏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五)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辽金元明清及近代(1) 赠天纪 ☆圆至 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 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圆至(1256—1298)元僧,字牧潜,号天隐。尝遍历荆襄吴越诸地,后居建昌之能仁寺。精研禅理,且阅书无数;工于古文,诗亦清婉,与本诚(觉隐)、大欣(笑隐)以诗自豪相颉颃,并称“三隐”,为当时三位最著名的诗僧。著有《牧潜集》七卷及《唐诗说》。【赏析】这是一首诗兴豪狂的赠友诗。 天纪是诗僧的诗友兼僧友,工诗善答,隐居山中,超尘脱俗。这首赠诗,将两位诗友间令人开怀又令人钦羡的狂吟病,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将诗友间亲密自在的浓情,表现得如火如荼。信笔拈来皆妙品,说明诗人灵感不绝,立意常新;兴来豪叫欲拿云,说明诗人并非苦吟深酌,而是依兴而发,豪气干天,气势如虹。诗人自嘲这是一种狂吟病,最难收拾的是一方才罢一方又起,此起彼伏,永无绝期。首二句诗意张扬,尾二句似转折抑落,而张扬更甚。起承转合,自得其

妙,实为佳构。 晓过西湖 ☆圆至 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 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 【赏析】衲子较常人本别具一格,其描写胜景西湖的诗作自然不同凡响,气色高华。 清晓时分,平湖薄雾初起,四下阒无人迹,是一幅最自然本色的湖光山色,这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这是西湖一天中最美丽的景色,这样清新悦人的景色,谁有幸第一眼亲睹芳泽?自然是心与大自然相契的僧家了。 西湖景色在常人眼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妩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旖旎,有“叠爝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妖艳。但是作为无一丝挂牵,无一点尘缘的出家人,则喜爱的是西湖的清旷与幽明,此处再举一诗无妨。元僧梵琦(1296—1370)作有《晓过西湖》为:“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描绘的是秋晨的西湖的清旷秀丽,风格疏朗质朴,写景淡雅清幽,同样饱具释子气度。

10首禅理短诗

10首禅理短诗 转自:诗词课堂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 ▲早上看到花开满树都是红的,晚上花落了树上已然空了。其实,人世间的事和这花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 ?只看他人短处,不知自己短处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这是一首讽喻诗。裁缝为了做衣,拿着刀尺为他人量短长,却从来没有为自己量短长。这世上的很多人不都是如此吗?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计较他人的长短,却从未回头正视自己的长短。 ?有时候苦苦寻找的就在身边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每天都在寻找春天,为此走遍无数山峰,鞋都踏破也没有找到春的气息。回到家时,偶然嗅了下梅花,却发现梅花枝头已经布满了春天的气息。有的时候,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早已拥有了。 ?退一步,是另一种前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农夫一株株地插秧,低头就看见倒映在水里的天空。当我们心里没有杂念的时候就是悟道了。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悟道在心不在形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门庭清净就是闭关入禅了,何必还要枉费钱财去买山闭关呢?只要心里坦荡如月亮,那么,即使在家也比出家悠闲。悟道在心,而不在于形式。 ?人生短暂,不要太在乎过程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人来时赤条条,去的时候也没有征兆。人这一生就像梦一样,所以,何必太在意人生中的事呢。《红楼梦》中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又何必又太在意这梦中之事呢。 ?坐看云起,笑对月升,就是闲适人生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看山上白云云卷云舒,天边的月亮升起又落下。低头走入茅房里,不觉笑出声来。这样闲适的生活,夫复何求。 ?何必想太多,珍惜当下美好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中华经典禅诗三百首(七言)

中華經典禪詩三百首(七言) 整理蜂见花 插秧詩南北朝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道宋宋守端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 滿目春山青草綠更求何處可忘機贈衡嶽僧 唐懷素祝融高座對寒峰,雲水昭丘幾萬重。五月衲衣猶近火,起來白鶴冷清松。題僧院唐靈 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無限青山行欲盡,白 雲深處老僧多。簡寂觀唐靈徹古松古柏岩壁 間,猿攀鶴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 法華寺上方題江上人禪室唐皎然路入 雪 。 松聲遠更奇,山光水色共參差。 梁朝老掛枝。欲歸山留別韓潮州愈偈唐大顛 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台殿不將金鎖閉, 來時自有白雲封。馬上作唐貫休柳岸花堤夕照紅,風清襟袖轡璁瓏行人莫訝頻回首,家在凝嵐一點 中 春送僧唐無名氏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沖 。 雨到江潯。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中作唐處默席簾高卷枕高攲,門掩垂蘿蘸碧溪。 閑把史書眠一覺,起來山日過松西。孤猿叫落中岩月偈

唐延壽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殘半夜燈。 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千尺絲綸唐德誠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春晚書山家屋壁唐貫休柴門 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贈質上人唐杜荀鶴桶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 無事人。溪上遇雨二首 雨,噴灑前山次獨晴。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 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O 年石上古人蹤唐寒山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岩前 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老尋討問西東。 唐拾得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顆水精潔暇翳,光明透出滿人間。瀉山牯牛 丈懷海放出瀉山水牯牛,無人堅執繩鼻頭。綠楊芳草春風岸,咼臥橫眠得自由O 唐趙州從諾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裏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 只為宮商調不同。答僧偈唐大梅法常池荷葉衣無盡,滿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 入深居。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经典禅诗赏析

经典禅诗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开善寺 梁·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2、赠法和颂 后秦·鸠摩罗什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3、陵峰采药触兴为 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带下,故有上皇民。 4、祖道赋 隋·慧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题峰顶寺 唐·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2、阙题

禅与诗

禅与诗 “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因为同样的一句话,把它平静的说出来和把它叹出来,其所传达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诗经》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尾都带有“兮”,这都是中国诗歌原始面貌的遗留。 感情活动的引发除了有外部契机,还有内部的契机,那就是内心的意念。初唐的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前两句是写他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所谓“前不见古人”,是说燕昭王那个时代已经从成为过去的历史,自己不可能见到了;所谓的“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来不及见到后世的贤明之主。西方有个说法: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和死,因为人总是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从这个世界上被夺走。显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自己登台时所发生的

诗与禅(一)

诗与禅(一) 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 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佛家所主倡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自性,而禅宗则把这种自性看成是每个人的空明静寂的本来心情,六祖惠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就是说,禅家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回复到自己本心为归依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本心”,它实际上是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当然也更没有感情活动的--种主观状态。惠能所谓“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就是这种境界。黄檗曾把佛心比作恒河的沙子:“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它没有喜怒哀乐之情,因此也就能处处自在,而诗则完全相反。按照中国传统的见解,诗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喜怒哀乐的感情,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而且中国传统诗论中所特别推崇的是诗人的忧患意识,强调悲愤的感情是好诗的来源,古人赏乐以悲为美,司马迁说诗经三百篇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作”,韩愈讲“不平则鸣”,以及后人所谓的“诗穷而后工”、“不愤不作”等等,都是这种例子。如果说,一切感情都属于佛家所要扫灭的“烦恼”之列,那么悲愤的感情是表现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折磨人的烦恼,所以也就更为佛家所不容。韩愈有一篇《送高闲上人序》,是写给-位叫做高闲的和尚的,他是个书法艺术的爱好者,特别喜欢学张旭的字。但韩愈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他:书法是情感的表现,张旭的书法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喜怒窘穷,忧悲愉陕、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而僧人却是“一生死、解外腰,其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心中没有张旭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学习张旭的笔法,“未见其能旭也”。韩愈这里所说的虽然是书法,但其道理尤其适用于诗。后来明末人陈宏绪说:“诗以道性情,而禅则期于见性而忘情,说诗者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而咏歌之,申之曰:发乎情,民之性也。是则涛之所谓性者,不可得而指示,而悉征之于情。而禅岂有是哉?一切感触等于空华阳焰,漠然不以置怀,动于中则深以为形,而况形

最新整理经典禅诗欣赏.docx

最新整理经典禅诗欣赏经典禅诗欣赏 南乡子词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 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于樵话里听。 秦王苻坚墓碑诗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记,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xxxx子莫愁诗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 知足歌 人生尽是福,惟人不知足; 思量肩担苦,步行便是福; 思量走路苦,骑驴便是福; 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露宿苦,藏头便是福; 思量荒乱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无业苦,佣工便是福;

人生能几时,不要不知足! 得过歌 得过且过,多惜福,少惹祸; 石家豪势倾苍天,项楚乌江竟难度,何如陶潜抚孤松,醉来闲向北窗卧。世事到头终坎坷,快意终须有折挫,得过且过! 石天基莫愁诗 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场扯淡没来由。当年楚汉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憨山大师劝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惹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唐伯虎对玉环带清江引词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 花落花开,朱颜容易衰; 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 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 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 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 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 此外更无别计策。 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 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 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 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禅诗赏析

禅诗賞析 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高僧悟道诗100首

高僧悟道诗100首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亘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悟新禅师赞六祖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斵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弘一为红菊花说偈)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碧流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澄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寺诗) 35.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踪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初中诗歌分类(哲理诗)教师

初中诗歌分类(哲理谈禅诗)赏析 一、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是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B、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影”比喻书的内容,运用比喻表现诗人疑惑不解而徘徊思考时的境界。

禅诗精选六首

禅诗精选六首 (图片来自光明网妙趣横生博客)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寥寥隔尘市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

经典禅诗100首

经典禅诗100首 经典禅诗100首:收藏心如明镜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699—7467) 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赏析】 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

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示法诗 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 希迁(700-790) 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圆寂后赐无际禅师。【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个上古圣贤都不识、千圣不明的不为到底是什么呢?它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为什么连圣贤都不能明白呢?这就是道,是佛性本体。它可悟而不可知解,它既非知也非不知,既不有为也不无为,既然如此,便只有潜符冥行,随缘任运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一 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 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按照周裕锴的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2](30-32)由此,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 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标示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3]意境萌芽于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托名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成为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禅的诗人熟悉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思维习惯,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理解。据近人覃召文所考,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余首,以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