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谱光谱解读

核磁共振谱光谱解读
核磁共振谱光谱解读

第八章核磁共振谱光谱

学习要求:

1、学会如何借助光学技术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2、掌握谱图分析,了解各种质子化学位移的位置。

3、知道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对于一个未知物,红外光谱可以迅速地鉴定出未知物分子中具有的哪些官能团,能指出是什么类型的化合物,但它难以确定未知物的精细结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核磁共振技术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发展成为研究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成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不可缺少的手段。

8.1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核的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两者之间是奇数或两者均为奇数时,I≠0,该原子核就有自旋现象,产生自旋磁矩。如等。当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为偶数时,I=0,原子核不能产生自旋运动,也没有磁矩,如等。

当I≠0的原子核置于一均匀的外磁场(H O)中时,核的自旋具有(2I+1)个不同的取向。对于氢原子核(I=1/2),其自旋产生的磁矩在外磁场中可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称为顺磁取向。该取向的磁量子数m=+1/2,或用α表示。另一种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称为反磁取向。该取向的磁量子数m=-1/2,或用β表示。

反磁取向的能量较顺磁取向的能量高,这两种取向的能量差⊿E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E=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γ为核常数,称为核磁比。对于氢原子,γ=26750。以上关系如图9-28所示。不过即使在很强的外加磁场中,⊿E数值也很小。对于氢原子核,当

H0=14092G(高斯,1G=10-4T)时,⊿E仅为2.5×10-5kJ/mol,当H0=23468G时,⊿E约为4×10-5kJ/mol,相当于电磁波谱中射频区的能量。

若外界提供电磁波,其频率适当,能量恰好等于核的两个自旋能级之差,hγ=⊿E则此原子核就可以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发生核磁共振吸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谱就是描述在不同电磁频率下的核磁共振吸收情况。

由上面的公式可得:bfsdjbchvbhsd

从上式可看出,一个特定的核(γ=常数),只有一种共振频率能使核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发生核磁共振。上式又叫共振条件。例如1H,当H0=1.0×104G时,γ=100MHz。而当H0=14092G时,13C和19F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频率分别为24.29和15.08MHz。

有机化学中研究得最多,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氢原子核(即质子1H)的核磁共振谱,又叫质子磁共振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PMR或1HNMR。近年来13C的核磁共振谱(13CNMR)有较大的发展,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核磁共振仪简介:

图9-29为核磁共振仪示意图。其核心部件是一个强度很大的磁铁,样品管放在磁铁两极之间,样品管周围为射频线圈。其轴垂直于磁场方向,输入线圈的轴垂直输出线圈的轴。因而三者相互垂直,互不干扰。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固定磁场H0,改变频率γ,这种方法叫扫频;另一是固定频率γ改变磁场H0,这种方法叫扫场。一般的核磁共振仪中多用扫场的方法。当磁场Ho和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时,样品中的质子便发生能级跃迁,接收器就会收到信号,有记录仪记录下来。实验室中常用的核磁共振仪有60MHz,90MHz,100MHz,220MHz,甚至可到400MHz。

(3)化学位移和屏蔽效应:

按照上面的公式,在一固定的外加磁场(H0)中,1H核磁共振谱应该只有一个峰,即在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乙醇的1HNMR中就有三个峰(图9-30)。我们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核与独立的质子不同,其周围还有电子。在电子的影响下,它们发生核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与独立的质子不同。这种原子核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叫化学位移,它是核外电子云的屏蔽效应引起的。所谓屏蔽效应,就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核与独立质子相比较,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对氢核有屏蔽作用,其核磁共振信号出现在高磁场。电子在外加磁场中产生感应磁场,起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反,所以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比外加磁场略小一些(图9-31)。由于屏蔽效应,外加磁场的强度要略为增加,才能产生核磁共振信号。显然,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亦愈大,共振信号将移向高磁场区。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受到所连基团的影响,因此不同化学环境的核,它们所受的屏蔽作用不同,它们的核磁共振信号就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根据吸收峰的多少知道化合物中有多少不同环境的质子。再根据峰的位置推测出是哪一类质子。从乙醇(CH3CH2OH)的结构来看,它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它的1HNMR 应该有三组信号三个峰(如图9-30)。

由于屏蔽效应所造成的磁场强度的改变数量很小,通常难以准确地测出其绝对值,因此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来对比。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CH3)4Si,简写为TMS,它只有一个峰,而且TMS中氢核所经受的屏蔽效应很高,一般质子的吸收峰都出现在它的左边—低场。其他峰与四甲基硅烷峰之间的距离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常用δ表示。其定义为:样品质子吸收峰频率与TMS质子吸收峰频率之差与共振仪辐射频率之比。因为由此所得数值很小,故乘以106,即以ppm为单位表示。

其中δ为样品的化学位移,γ为样品吸收峰的频率,γTMS为四甲基硅烷的吸收峰的频率,γo为核磁共振仪的辐射频率。按IUPAC的建议,将TMS的δ值规定为0,其他质子的δ值应为负值,但文献中常将负号略去,改为正值。因此δ值大的出现在低场,δ值小的出现在高场。一般环境相同的质子,不论它在哪一个分子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化学位移。表9-8列出了一些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

表9-8 一些基团质子的化学位移

δ值应用方便,对于分子中给定的氢与所用仪器的射频无关,均具有相同的数值。除用δ度量外,化学位移亦可用τ表示,他们的关系如下:

τ=10-δ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即影响屏蔽效应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电子效应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氢核(质子)外面的电子围绕氢核运动而产生屏蔽效应,显然屏蔽效应的大小与核外电子密度有关,电子密度越高,屏蔽效应越大,质子在较高的磁场吸收。当与质子相连的碳上连有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官能团(例如卤素、硝基、氰基、羰基、烷氧基、氨基等)时,质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减小,在较低的磁场发生吸收,例如:CH3-C:δ=0.9;CH3-N: δ=2.3;CH3-O-:δ=3.3。同样在卤代烷中,甲基氢的化学位移δ随卤原子电负性的增大而增大。如:CH4:δ=0.9;CH3I: δ=2.2;CH3Br: =2.7;

CH3-Cl: δ=3.1;CH3-F: δ=4.3。而在CH4,CH3Cl,CH2Cl2,CHCl3系列中,δ=值随氢原子被氯取代的程度而增加(向低场移动),它们分别为:0.9,3.1,5.3和7.3ppm。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可以影响邻近质子的化学位移,但是当它们之间有碳原子将它们隔开时,影响减弱。例如:CH3Cl: δ=3.1;CH3-C-Cl: δ=1.5;CH3-C-C-Cl: δ=1.0。因此,我们通常只考虑相邻碳原子上的基团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此外,烷烃中不同类型的氢原子的δ值按RCH3、R2CH2、R3CH的顺序增加,即伯氢出现在高场,仲氢次之,叔氢出现在较低场。

碳的各向异向效应为什么乙烯性质子(δ=4.5~5.9)、醛基质子(δ=9~10)和苯环质子(δ=6.4~9.0)的δ值这么大?这是由于磁各向异性效应引起的。

由电子组成的化学键在空间形成小的磁场,它与化学键不对尘世,称为”各向异性”.

当存在外场H0时,由于π电子比δ电子容易流动。当它环流时就产生一个附加磁场(诱导

磁场),其磁力线的方向在双键中间与外加磁场的方向相反(屏蔽区域),而在双键质子处与外加磁场相同(去屏蔽区域),是双键上的质子可以在较低场发生吸收,δ值增大(图9-32)。根据同样道理,我们可以设想炔烃的δ值应该很大,可是实际上它只有2-3。这里有两种效应在起作用。首先,由于叁键是直线结构,π电子云围绕C-C轴呈筒状分布,它所产生的诱导磁场与双键时不一样,磁力线正好以和外加磁场相反的方向通过叁键,这样就产生了屏蔽效应,使叁键质子的吸收移向高场。其次,叁键碳的s成分较大,C≡C要吸电子,使C-H键中的电子远离H,产生了去屏蔽效应,使叁键质子在低场吸收。这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使叁键质子在δ=2-3处吸收。

同理,苯环中环流效应产生的附加磁场,环内为屏蔽区,而质子所处的位置为去屏蔽区(图9-32),质子在较低场发生吸收,δ值较大。在[18]轮烯分子中,环外质子的位置与苯环上的质子相似,处于去屏蔽区,其δ值较大为8.2ppm;而环内质子的化学环境与环外质子的化学环境相差很大,处于屏蔽区,质子在较高场发生吸收,δ值甚至超过TMS的δ值,为-1.9ppm。

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羰基中的氢处于去屏蔽区,δ值较大。除上述因素外,氢健、样品浓度、溶剂的类型和测量温度等也能影响化学位移。

(5)等价值子与积分曲线

判断两个侄子是否化学等价的方法是将它们分别用一个实验基团取代,如果取代后得到同一结构,则它们是等价的,反之则为不等价质子,如CH3CH2CH3中,六个甲基氢都是等价的,两个亚甲基氢也是等价的。等价的质子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再如2-溴丙烯分子中双键碳上的两个情事不等价的。因为将它们用氯原子取代,得到两个异构体:

由于这两个侄子的化学环境相似,它们的化学位移差别不大(分别为5.3,5.5ppm),有时不容易区分。

在1HNMR图中,有几组峰表示有几种化学不等价的质子,每一组峰的强度,即其面积,则与质子数目成正比。根据各组峰的面积比,可以推则各种质子的数目比。

峰的面积用电子积分仪测定,得到的结果在谱图上用积分曲线表示,积分曲线为阶梯形,各个阶梯的高度表示不同化学位移的质子数之比。如果再知道化合物的分子式或它的质子总数,那么各类质子的具体数目就可以知道了。图9-33是苯基丙酮的1HNMR谱图,其中积分曲线所给出的三个峰的面积之比为3:2:5,即为甲基质子、亚甲基质子和苯环上质子的数目比(3:2:5)。

从苯基丙酮的核磁共振谱来看,每一组氢原子都呈现为单峰,但并不是所有的谱图都是这样。例如:氯乙烷CH3CH2Cl,从结构看它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氢。从它的1HNMR谱(图9-34)来看有两组峰,以δ=3.6为中心的四重峰是亚甲基氢,以δ=1.5为中心的三重峰是甲基氢(这种峰的裂分现象将在下节讨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氢原子数时,是测量每组峰的总的面积,而每一组峰代表处在一种环境中的氢原子。从图9-34中可以看出,两组氢原子的比例Ha:Hb=3:2.

从高分辨的绝对乙醇核磁共振谱(图9-35)中,我们可以数出它积分曲线三个阶梯高度:6格、12.4格和17.8格。因为乙醇中有6个氢,积分曲线的总高度是36.2格,所以左边的信号代表6个氢,右边的信号代表3个氢,中间的信号代表个氢。

(6)自旋耦合和自旋裂分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上面那张乙醇的高分辨图,不难发现它们是三组峰,每组峰的中心与面那张低辨图中的一样(δ=1.17;3.62和5。37)。所以不同的,前面两个矮而宽的峰现在分裂成两组细长的峰。那么核磁共振信号为什么会裂分呢?这是由于受不等性质子的影响。故这种裂分现象俗称为自旋裂分。我们知道核的自旋方式有两种:与外加磁场同向(↑)或异向(↓),因此它要使邻近的核感受到磁场强度加强,或减弱。这样就使邻近质子在半数分子中的共振吸收向低场移动,半数分子的共振吸收向高场移动。原来的信号列分成强度相等的两个峰——及一组双重峰。

这种相邻碳上氢核的相互影响称为自旋耦合。两个裂分峰间的距离为耦合常数(J)。假使

邻近有两个不等性核在自旋,那么这个信号就要裂成三重峰。它们的强度是1:2:1。同样的道理,邻近有三个核在自旋时,信号将裂分成四重峰,其强度之比为1:3:3:1。所以一般信号的裂分情况与邻近碳上的不等性质子数(n)有关。裂分后的峰数是邻近不等性质子数加一。这就是所谓裂分的n+1规律。它们的相对强度之比是二项式(a+b)n的展开系数。这样乙醇中甲基氢的信号是一组三重峰,亚甲基的信号是一组四重峰。照例这两组峰应该是对称的,即1:2:1和1:3:3:1,可是实际上它是倾斜的(见高分辨图9-35)。而且我们发现所有核磁共振谱中互相耦合的两组峰都是从最外面的一个峰开始逐渐向上倾斜。这个规律对于我们判别哪两组峰在起耦合作用很有帮助。

最后,在乙醇的核磁共振谱中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指出:那就是氧上的氢与亚甲基氢靠得很紧,它们之间为什么不发生偶合作用而是羟基质子信号裂分呢?这是因为在一般纯的乙醇中,总会有微量的酸(或碱),它促使羟基质子很快的在许多个乙醇分子中交换,以至羟基质子不能感受邻近质子的自旋影响,故不产生裂分现象。

9.4.2核磁共振谱的解析

解析NMR谱主要是查看共振信号的数目、位置、强度和列分情况。因为从信号的数目可以知道有多少中不同类型的质子,,从信号的位置可以知道每种质子的电子环境,即邻近有无吸电子或扒电子基团;信号强度则告诉我们每种质子的比数或个数;裂分情况告诉我们它的邻近有多少个不同质子,即它的化学环境。

对于各种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很难以一种固定不变的规则来解析它们,有时为了从谱图中得到确切的信息,还需要作一些另外的实验,以提供补充信息。下述解析步骤便于初学者用来解析一般的谱图。

(1)将谱图中各类氢原子的化学位移δ值判断它们是哪一种类型的氢原子。如果对于某组峰,不能判断它是来源于个别氢原子或者是复杂的多重峰中的一部分,暂将它作为一组氢原子,记录它们的化学位移范围。

(2)测量积分曲线的阶梯高度,以确定各类氢原子之间的比例,填入上表。

(3)观察各组峰的裂分情况,单峰以s(singlet)表示,若不符合一级裂分n+1规律,出现多种重峰形式,以m(multiplet)表示,填入上表。

(4)测量峰间距离偶合常数J,根据J 确定相互偶合的氢原子。

(5)根据上述信号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烷基、烯基或芳基,以及它们相邻的情况。

(6)为了确定是否存在-OH,-NH2或者-SH,可以加入一滴重水(D2O)振摇后再测定核磁共振谱。如果存在上述基团,在加重水后的核磁共振谱中,它们的信号消失。

下面举例说明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方法。

例1:推测有如图9-36的HNMR、分子式为C4H10O的化合物的线路构。

解析:(1)图中有四组共振峰,证明该化合物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氢。

(2)根据共振峰的位置:=1处为相当于六个氢(d)的二重峰,证明是两个-CH3,且它的邻近碳上边有一个氢;=2.5处为相当于一个氢的单峰(a)。因此可能是羟基上的氢:=3.4处为相当于二个氢的二重峰(b),且与其相邻的碳上也有一个氢。因此可得出结论,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Hc的邻近有八个氢,故裂分为多重峰。

例2:图9-37是一种2,4-二甲基戊烷一氯代物的1HNMR,试写出它的结构式。

解析:图中我们看到有三组峰,这说明这个一氯代物中有三种不同的氢,而且它们的比例1:2:12。再从2,4-二甲基戊烷的氯代情况来看,一氯代物可能有三种:在这三种一氯代物中只有(C)含有十二个等性质子。同时这个异构体中,接氯的碳上连有一个氢,它的两边邻近碳上又各有一个质子,这样它要裂分成三重峰,即图中δ=3-4之间的信号。虽然(A)中亦有可能被裂分成三重峰的质子(C-3上),但是它的数目是二而不是一,而且它的化学位移亦将偏向于高场,因为邻近没有吸电子基团影响。所以这个产物是2,4-二甲基-3-氯戊烷(C)。δ=1-2之间的信号是C-2,C-4上质子,它们被裂分成多重峰。

例3:一未知液体,沸点218o C,分子式为C8H14O4,红外光谱图显示有基团,无芳香环,它的核磁共振谱见图9-38,试推测其结构。

解析:(1〔图中共有三组共振峰,说明化合物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氢,由分子式C8H14O4知,对称性较高,且不饱和度为2,可能有两个。

(2)从积分面积看,三种氢的比例是a:b:c=4.3:4.2:6.5=2:2:3,已知分子中共有14个氢,所以三种氢的数目分别是4,4,6。

(3)根据化学位移:δ=1.1,处,六个氢,三重峰,证明是两个-CH3,且相邻碳上有两个氢;δ=2.5处,四个氢,单峰,是两个完全等价的-CH2,且两端相邻碳上不连有氢;δ=4.1处,四个氢,四重峰,为两个-CH2-,与邻接的-CH3的三个质子偶合,且

与电负性大的氧连接,即为:的形式。综上所述,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应为:

核磁共振氢谱 解析图谱的步骤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图谱的步骤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技术发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核磁共振氢谱的研究和应用。70年代以后,随着傅里叶变换波谱仪的诞生,13C—NMR的研究迅速开展。由于1H—NMR的灵敏度高,而且积累的研究资料丰富,因此在结构解析方面1H—NMR的重要性仍强于13C—NMR。 解析图谱的步骤 1.先观察图谱是否符合要求;①四甲基硅烷的信号是否正常;②杂音大不大;③基线是否平;④积分曲线中没有吸收信号的地方是否平整。如果有问题,解析时要引起注意,最好重新测试图谱。 2.区分杂质峰、溶剂峰、旋转边峰(spinning side bands)、13C卫星峰(13C satellite peaks) (1)杂质峰:杂质含量相对样品比例很小,因此杂质峰的峰面积很小,且杂质峰与样品峰之间没有简单整数比的关系,容易区别。 (2)溶剂峰:氘代试剂不可能达到100%的同位素纯度(大部分试剂的氘代率为99-99.8%),因此谱图中往往呈现相应的溶剂峰,如CDCL3中的溶剂峰的δ值约为7.27 ppm处。 (3)旋转边峰:在测试样品时,样品管在1H-NMR仪中快速旋转,当仪器调节未达到良好工作状态时,会出现旋转边带,即以强谱线为中心,呈现出一对对称的弱峰,称为旋转边峰。 (4)13C卫星峰:13C具有磁距,可以与1H偶合产生裂分,称之为13C卫星峰,但由13C的天然丰度只为1.1%,只有氢的强峰才能观察到,一般不会对氢的谱图造成干扰。 3.根据积分曲线,观察各信号的相对高度,计算样品化合物分子式中的氢原子数目。可利用可靠的甲基信号或孤立的次甲基信号为标准计算各信号峰的质子数目。 4.先解析图中CH3O、CH3N、、CH3C=O、CH3C=C、CH3-C等孤立的甲基质子信号,然后再解析偶合的甲基质子信号。 5.解析羧基、醛基、分子内氢键等低磁场的质子信号。 6.解析芳香核上的质子信号。 7.比较滴加重水前后测定的图谱,观察有无信号峰消失的现象,了解分子结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都是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什么样的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哪几类氢原子,每类氢原子有多少个。 第一节红外光谱(IR) 一.基本原理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主要是通过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结合在一起的。成键原子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伸缩振动,用υ表示。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用δ表示。 具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偶极矩的变化,在键的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与频率相同的辐射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吸收相应的能量使振动跃迁到激发态,得到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原子间的振动主要吸收波数为4000-400 cm-1的红外光。红外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2.5~25μm)或波数(4000~400cm-1),纵坐标为透过率(0-100%)。 92页 123页 182页 223页

237页 253页 278页 310页 330页 362页 374页图4-16 正辛烷图4-17 1-辛烯图4-181-辛炔图4-192-辛炔图6-4 邻二甲苯图6-5 间二甲苯图6-6 对二甲苯图9-1 1-氯己烷图10-3 10-4 乙醇图10-5 乙醚图10-6 正丁醚图11-1 苯酚图10-3对甲苯酚图12-4 乙醛图12-5 苯乙酮图13-4 乙酸图13- 7 乙酸乙酯图15-1 硝基乙烷图15-2 硝基苯图15-6 苯胺第二节核磁共振谱(NMR) 一.基本原理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由于自旋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磁矩在外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裂。与外磁场同向的为低能级,反向的为高能级。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高低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用得最多的是氢原子核谱,简称氢谱(NMR-1H)。核磁共振谱中只有横坐标,代表化学位移。二. 化学位移原子核外有电子,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对抗外磁场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比外磁场强度低。核外电子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它的值用屏蔽常数σ表示。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在一定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照射频率也不同,即在谱图的不同位置出现吸收峰。 如CH3CH2OH中有三类氢原子。 裂分数=(n s d t q m 1+1)(n2+1)(n3+1) b 单峰双峰三重峰四重峰多重峰宽峰 五.积分曲线与峰面积 峰面积与质子数成正比。

核磁共振谱光谱

第八章核磁共振谱光谱 学习要求: 1、学会如何借助光学技术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2、掌握谱图分析,了解各种质子化学位移的位置。 3、知道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对于一个未知物,红外光谱可以迅速地鉴定出未知物分子中具有的哪些官能团,能指出是什么类型的化合物,但它难以确定未知物的精细结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核磁共振技术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发展成为研究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成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不可缺少的手段。 8.1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核的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两者之间是奇数或两者均为奇数时,I≠0,该原子核就有自旋现象,产生自旋磁矩。如等。当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为偶数时,I=0,原子核不能产生自旋运动,也没有磁矩,如等。 当I≠0的原子核置于一均匀的外磁场(H O)中时,核的自旋具有(2I+1)个不同的取向。对于氢原子核(I=1/2),其自旋产生的磁矩在外磁场中可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称为顺磁取向。该取向的磁量子数m=+1/2,或用α表示。另一种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称为反磁取向。该取向的磁量子数m=-1/2,或用β表示。 反磁取向的能量较顺磁取向的能量高,这两种取向的能量差⊿E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E=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γ为核常数,称为核磁比。对于氢原子,γ=26750。以上关系如图9-28所示。不过即使在很强的外加磁场中,⊿E数值也很小。对于氢原子核,当 H0=14092G(高斯,1G=10-4T)时,⊿E仅为2.5×10-5kJ/mol,当H0=23468G时,⊿E约为4×10-5kJ/mol,相当于电磁波谱中射频区的能量。 若外界提供电磁波,其频率适当,能量恰好等于核的两个自旋能级之差,hγ=⊿E则此原子核就可以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发生核磁共振吸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谱就是描述在不同电磁频率下的核磁共振吸收情况。 由上面的公式可得:bfsdjbchvbhsd 从上式可看出,一个特定的核(γ=常数),只有一种共振频率能使核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发生核磁共振。上式又叫共振条件。例如1H,当H0=1.0×104G时,γ=100MHz。而当H0=14092G时,13C和19F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频率分别为24.29和15.08MHz。 有机化学中研究得最多,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氢原子核(即质子1H)的核磁共振谱,又叫质子磁共振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PMR或1HNMR。近年来13C的核磁共振谱(13CNMR)有较大的发展,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核磁共振仪简介: 图9-29为核磁共振仪示意图。其核心部件是一个强度很大的磁铁,样品管放在磁铁两极之间,样品管周围为射频线圈。其轴垂直于磁场方向,输入线圈的轴垂直输出线圈的轴。因而三者相互垂直,互不干扰。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固定磁场H0,改变频率γ,这种方法叫扫频;另一是固定频率γ改变磁场H0,这种方法叫扫场。一般的核磁共振仪中多用扫场的方法。当磁场Ho和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时,样品中的质子便发生能级跃迁,接收器就会收到信号,有记录仪记录下来。实验室中常用的核磁共振仪有60MHz,90MHz,100MHz,220MHz,甚至可到400MHz。 (3)化学位移和屏蔽效应:

第三章_核磁共振波谱法习题集及答案

第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选择题 ( 共80题 ) 1. 2 分 萘不完全氢化时,混合产物中有萘、四氢化萘、十氢化萘。附图是混合产物的核磁共振谱图,A、B、C、D 四组峰面积分别为 46、70、35、168。则混合产物中,萘、四氢化萘,十氢化萘的质量分数分别如下: ( ) (1) %,%,% (2) %,%,% (3) %,%,% (4) %,%,% 2. 2 分 下图是某化合物的部分核磁共振谱。下列基团中,哪一个与该图相符( ) (1)CH3C CH2 O CH CH O CH 3 (2)CH (3)CH3CH 2 O (4)C H3O CH O CH H X:H M:H A=1:2:3

在下面四个结构式中 (1) C CH 3 H R H (2)H C CH 3H CH 3 (3)H C CH 3CH 3 CH 3 (4) H C H H H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的屏蔽常数 ( ) 4. 1 分 一个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含碳 %,含氢 %,其氢谱只有一个单峰。它是 下列可能结构中的哪一个 ( ) 5. 1 分 下述原子核中,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是 ( ) (1) F (2) C (3) O (4) He 6. 2 分 在 CH 3- CH 2- CH 3分子中,其亚甲基质子峰精细结构的强度比为哪一组数据 ( ) (1) 1 : 3 : 3 : 1 (2) 1 : 4 : 6 : 6 : 4 : 1 (3) 1 : 5 : 10 : 10 : 5 : 1 (4) 1 : 6 : 15 : 20 : 15 : 6 : 1 7. 2 分 ClCH 2- CH 2Cl 分子的核磁共振图在自旋-自旋分裂后,预计 ( ) (1) 质子有 6 个精细结构 (2) 有 2 个质子吸收峰 (3) 不存在裂分 (4) 有 5 个质子吸收峰 8. 2 分 在 O - 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1) 2 (2) 1 (3) 4 (4) 3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学习要求】 1、了解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及其有关的概念 2、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3、了解红外吸收的强度、核磁共振谱中化学位移的概念 4、大致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特征 一、红外吸收光谱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波波长位于可见光波和微波波长之间0.75-1000 mm(1 mm = 10-4 cm) 其中: 远红外 0.75-2.5 mm 中红外 2.5-25 mm 4000-400 cm-1 近红外 25-1000 mm 红外光波的波长常用波数(cm-1)表示。波数的定义是:每1厘米范围内所含光波的数目。波数 = 104/l(mm)。因此,2.5 mm波长,相当于104/2.5 cm-1,即:4000 cm-1,而25 mm相当于400 cm-1。 1.分子的振动能级 引起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的光谱称振动光谱,振动能级跃迁的同时伴有转动能级的跃迁。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用远红外光波照射分子时,只会引起分子中转动能级的跃迁,得到纯转动光谱。 2、基本振动的类型 一般把分子的振动方式分为两大类:化学键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 指成键原子沿着价键的方向来回地相对运动。在振动过程中, 键角并不发生改变,如碳氢单键,碳氧双键,碳氮三键之间的伸缩振动。伸缩振动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2)弯曲振动 弯曲振动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用d、g表示。如果弯曲振动的方向垂直于分子平面,则称面外弯曲振动,如果弯曲振动完全位于平面上,则称面内弯曲振动。剪式振动和平面摇摆振动为面内弯曲振动,面外摇摆振动和扭曲变形振动为面外弯曲振动。以-CH

核磁共振光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2010 —2011 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程考试论文 学院(中心、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材料学 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班级10级材料学 学生姓名周宇学生证号10080502210008 课程名称:聚合物结构分析 论文题目:核磁共振光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任课老师:廖双泉教授 (以上由学生填写) 教师评阅: 阅卷教师(签名):年月日

核磁共振光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 核磁共振的机理 核磁共振是材料分子结构表征中最有用的一种仪器测试方法之一。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样品进行照射,可使特定化学结构环境中的原子核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录发生共振时的信号位置和强度,就得到核磁共振谱。 1.1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有电荷。某些原子核能绕轴做自旋运动,各自有它的自旋量子数Ⅰ,自旋量子数有0、1/2、1、3/2…等值。Ⅰ=0意味着原子核没有自旋。每个质子和中子都有其自身的自旋,自旋量子数Ⅰ是这些自旋的合量,即与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有关,若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均为偶数时,Ⅰ为零,原子核无自旋,如12C、16O原子,他们没有NMR 信号。若原子序数为奇数或偶数、质量数为奇数时,Ⅰ为半整数,原子序数为奇数、质量数为偶数时,Ⅰ为整数,如表1-1所示。 原子序数质量数Ⅰ实例偶偶0 12C 16O8 偶、奇奇半整数13C6 17O8 奇偶整数2H110B5 1.2原子核的磁矩与自旋角动量 原子核在围绕核轴做自旋运动时,由于原子核自身带有电荷,因此沿核轴方向产生一个磁场,而使核具有磁矩μ,μ的大小与自旋角动量(P)有关,它们之间关系的的数学表达式为: μ=νp 式中,ν为磁旋比,是核的特征常数。 依据量子力学原理,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其状态是由核的自旋量子数Ⅰ所决定,P的绝对值为 P=h/2 [Ⅰ(Ⅰ+1)]1/2 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 1.3磁场中核的自旋的能量

核磁共振波谱法课后习题

核磁共振波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1.解释下列各词 (1)屏蔽效应和去屏蔽效应 (2)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3)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 (4)化学等价核和磁等价核 (1)屏蔽效应: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在外加磁场B 0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次级磁场,造成核实际受 到的磁场强度减弱。 去屏蔽效应:烯烃、醛、芳环中,π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环流,使氢原子周围产生感应磁场,如果 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同,即增加了外加磁场,所以在外加磁场还没有达到Bo 时,就 发生能级的跃迁,称为去屏蔽效应,该区域称为去屏蔽区。 (2)自旋偶合:相邻核自旋产生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相互作用的现象。 自旋裂分:由自旋偶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现象。 (3)化学位移: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自旋核,产生核磁共振的磁场强 度或共振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 偶合常数:多重峰的峰间距;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4)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完全相同的核。 磁等价核:分子中的一组化学等价核,若它们对组外任何一个核都是以相同的大小偶合,则这一组核为磁 等价核。 2.下列哪一组原子核不产生核磁共振信号,为什么? 2 1H 、14 7N 199F 、126C 126C 、11H 126C 、168O 并不是是所有原子核都能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其自旋量子数不等于0。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 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由此,12 6C 、16 8O 这一组原子核都不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3.为什么强射频波照射样品,会使NMR 信号消失,而UV 与IR 吸收光谱法则不消失? 自旋核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发生分裂,处在低能态核和处于高能态核的分布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当B 0 = 1.409 T ,温度为300K 时,高能态和低能态的1H 核数之比为处于低能级的核数比高能态核数多十万分之一,而NMR 信号就是靠这极弱过量的低能态核产生的。若以合适的射频照射处于磁场的核,核吸收能量后,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其净效应是吸收,产生共振信号。若用强射频波照射样品,高能态核不能通过有效途径释放能量回到低能态,低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一定时间后高能态和低能态的核数相等,这时不再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而UV 与IR 吸收光谱法是根据光线被吸收后的减弱程度来判断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的,即使用较强辐射照射,吸收也不会消失。 4.为什么用δ值表示峰位,而不用共振频率的绝对值表示?为什么核的共振频率与仪器的磁场强度有关,而 偶合常数与磁场强度无关? 屏蔽作用产生的共振条件差异很小,共振频率的绝对差值难以精确测定, 例:100 MHz 仪器,1H 因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频率差约0-1500Hz ,仅为共振频率的百万分之十几;由于磁场强度不同,导致同种化学环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方法

2.3核磁共振氢谱解析方法 1、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解析方法 a.检查整个氢谱谱图的外形、信号对称性、分辨率、噪声、被测样品的信 号等。 b.应注意所使用溶剂的信号、旋转边带、C卫星峰、杂质峰等。 c.确定TMS的位置,若有偏移应对全部信号进行校正。 d.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u。 e.从积分曲线计算质子数。 f.解析单峰。对照附图I是否有-CH 3-O-、CHCOCH 3 N=、CH 3 C、RCOCH 2 Cl、 RO-CH 2 -Cl等基团。 g.确定有无芳香族化合物。如果在6.5-8.5范围内有信号,则表示有芳香 族质子存在。如出现AA`BB`的谱形说明有芳香邻位或对位二取代。 h.解析多重峰。按照一级谱的规律,根据各峰之间的相系关系,确定有何 种基团。如果峰的强度太小,可把局部峰进行放大测试,增大各峰的强度。 i.把图谱中所有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值与附图I相对照,确定是何官能团, 并预测质子的化学环境。 j.用重水交换确定有无活泼氢。 k.连接各基团,推出结构式,并用此结构式对照该谱图是否合理。再对照已知化合物的标准谱图。 2、核磁共振氢谱谱图解析举例 例1: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 3H 7 NO 2 。测定氢谱谱图如下所示,推定其结 构。

解析计算不饱和度u=1,可能存在双键,1.50和1.59ppm有小峰,峰高不大于1个质子,故为杂质峰。经图谱可见有三种质子,总积分值扣除杂质峰按7个质子分配。从低场向高场各峰群的积分强度为2:2:3, 可能有-CH 2-、-CH 2 -、-CH 3 -基团。各裂分峰的裂距(J),低场三 重峰为7Hz,高场三重峰为8Hz,所以这两个三峰没有偶合关系,但它们与中间六重峰有相互作用。这六重峰的质子为2个,所以使两边信号各裂 分为三重峰。则该化合物具有CH 3-CH 2 -CH 2 -结构单元。参考所给定的分 子式应为CH 3-CH 2 -CH 2 -NO 2 ,即1-硝基丙烷。 例2: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 7H 16 O 3 ,其氢谱谱图如下图所示,试求其结 构。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学习要求】 1、了解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及其有关的概念 2、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3、了解红外吸收的强度、核磁共振谱中化学位移的概念 4、大致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特征 一、红外吸收光谱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波波长位于可见光波和微波波长之间0.75-1000 mm(1 mm = 10-4 cm) 其中: 远红外0.75-2.5 mm 中红外 2.5-25 mm 4000-400 cm-1 近红外25-1000 mm 红外光波的波长常用波数(cm-1)表示。波数的定义是:每1厘米范围内所含光波的数目。波数= 104/l(mm)。因此,2.5 mm波长,相当于104/2.5 cm-1,即:4000 cm-1,而25 mm相当于400 cm-1。 1.分子的振动能级

引起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的光谱称振动光谱,振动能级跃迁的同时伴有转动能级的跃迁。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用远红外光波照射分子时,只会引起分子中转动能级的跃迁,得到纯转动光谱。 2、基本振动的类型 一般把分子的振动方式分为两大类:化学键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 指成键原子沿着价键的方向来回地相对运动。在振动过程中,键角并不发生改变,如碳氢单键,碳氧双键,碳氮三键之间的伸缩振动。伸缩振动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2)弯曲振动 弯曲振动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用d、g表示。如果弯曲振动的方向垂直于分子平面,则称面外弯曲振动,如果弯曲振动完全位于平面上,则称面内弯曲振动。剪式振动和平面摇摆振动为面内弯曲振动,面外摇摆振动和扭曲变形振动为面外弯曲振动。以-CH2-:剪式振动、平面摇摆振动、面外摇摆振动、扭曲变形振动 3、影响峰数减少的因素 (1)红外非活性振动 (2)分子结构对称,某些振动频率相同。 (3)强宽峰复盖频率相近的弱而窄的峰。 (4)在红外区域外的峰。

仪器分析之核磁共振波谱法试题及答案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填空题 1. NMR法中影响质子化学位移值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H 的核磁矩是2.7927核磁子, 11B的核磁矩是2.6880核磁子, 核自旋量子数为3/2,在1.000T 磁场中, 1H 的NMR吸收频率是________MHz, 11B的自旋能级分裂为_______个, 吸收频率是________MHz (1核磁子=5.051×10-27J/T, h=6.626×10-34J·s) 3. 化合物C 6H 12 O,其红外光谱在1720cm-1附近有1个强吸收峰,1HNMR谱图上, 有两组单峰d a=0.9, d b=2.1,峰面积之比a:b =3:1, a为_______基团, b为 _________基团,其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 苯、乙烯、乙炔、甲醛,其1H化学位移值d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 _________,13C的d值最大的是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 子,m Li =3.2560, m B=2.6880, m 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 所需的磁场强 度H大小顺序为 ( ) (1) B Li>B B>B As (2) B As>B B>B Li (3) B B>B Li>B As (4) B Li>B As>B Li 2.在O - 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1) 2 (2) 1 (3) 4 (4) 3 3. 下列化合物的1HNMR谱, 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 (1) CH 3-OOC-CH 2 CH 3 (2) (CH 3 ) 2 CH-O-CH(CH 3 ) 2 (3) CH 3-OOC-CH 2 -COO-CH 3 (4) CH 3 CH 2 -OOC-CH 2 CH 2 -COO-CH 2 CH 3 4.一种纯净的硝基甲苯的NMR图谱中出现了3组峰, 其中一个是单峰, 一组是二重峰,一组是三重峰. 该化合物是下列结构中的 ( )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 ①原理不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2.5~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 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

磁共振信号的。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 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 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 优点:

核磁共振碳谱详解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Produced by Jiwu Wen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1. 化学位移范围宽。 碳谱(13C-NMR)的化学位移δC通常在0~220 ppm之间(对于碳正可达330 ppm)。 离子δ C 比较:1H-NMR的化学位移δ通常在0~10 ppm之间。Example:

2. 13C-NMR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可以给出季碳,羰基碳,氰基碳,以及不含氢原子的烯碳和炔碳的特征吸收峰。 3. 13C-NMR的偶合情况复杂,偶合常数大。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中偶合情况比较复杂,除了1H-1H偶合,还有1H-13C以及1H,13C与其它自旋核之间的偶合。1H-13C的偶合常数通常在125-250 Hz。因此在谱图测定过程中,通常采用一些去偶技术。 4. 13C-NMR的灵敏度低。

?核磁共振碳谱的去偶技术 1. 质子宽带去偶(也称为质子噪声去偶)。质子宽带去偶是一种双共振去偶技术,实验方法是:用一相当宽的频率(包括样品中所有氢核的共振频率)照射样品,消除13C-1H 之间的偶合,使每种碳原子只给出一条谱线。 2. 偏共振去偶(也称不完全去偶)。 这种去偶技术的实验方法是:采用一个频率范围很小、比质子宽带去偶功率弱很多的射频场(B 2),其频率略高于待测样品中所有氢核的共振吸收频率,使1H 与13C 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去偶,不仅消除2J ~4J 的弱偶合,而且使1J 减小到J r (表观偶合常数)。J r 和1J 之间的关系如下: r 12J J B /2?ν λπ =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终审稿)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 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 ①原理不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

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 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 优点: (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高,较容易解析NMR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的方法的采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图、多维谱图等许多新技术,是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引刃而解,NMR可以说是化学研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通过核磁共振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与化合物分子结构相关的信息。 ④核磁共振测定过程中不破坏样品,一份样品可测多种数据。 缺点: 可能是仪器较贵,没有非常高的普及率,另外对于某些复杂的化学物质,核磁并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断,且核磁图谱复杂,较难一个人完全掌握所有谱图,对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

核磁共振波谱法习题集及答案

第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选择题( 共79题) 1. 2 分 萘不完全氢化时,混合产物中有萘、四氢化萘、十氢化萘。附图是混合产物的核磁共振谱图,A、B、C、D 四组峰面积分别为46、70、35、168。则混合产物中,萘、四氢化萘,十氢化萘的质量分数分别如下:( ) (1) 25.4%,39.4%,35.1% (2) 13.8%,43.3%,43.0% (3) 17.0%,53.3%,30.0% (4) 38.4%,29.1%,32.5% 2. 2 分 下图是某化合物的部分核磁共振谱。下列基团中,哪一个与该图相符?( ) (1)CH3C CH2 O CH CH O CH3 (2)CH (3)CH3CH 2 O (4)CH3O CH O CH H X:H M:H A=1:2:3 3. 2 分 在下面四个结构式中 (1) C3(2) C CH3 CH3 (3) C CH3 CH3 3 (4) C H H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的屏蔽常数?()

4. 1 分 一个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含碳 88.2%,含氢 11.8%,其氢谱只有一个单峰。它是 下列可能结构中的哪一个? ( ) 5. 1 分 下述原子核中,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是 ( ) (1) F (2) C (3) O (4) He 6. 2 分 在 CH 3- CH 2- CH 3分子中,其亚甲基质子峰精细结构的强度比为哪一组数据 ?( ) (1) 1 : 3 : 3 : 1 (2) 1 : 4 : 6 : 6 : 4 : 1 (3) 1 : 5 : 10 : 10 : 5 : 1 (4) 1 : 6 : 15 : 20 : 15 : 6 : 1 7. 2 分 ClCH 2- CH 2Cl 分子的核磁共振图在自旋-自旋分裂后,预计 ( ) (1) 质子有 6 个精细结构 (2) 有 2 个质子吸收峰 (3) 不存在裂分 (4) 有 5 个质子吸收峰 8. 2 分 在 O - 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 (1) 2 (2) 1 (3) 4 (4) 3 9. 2 分 在 CH 3CH 2Cl 分子中何种质子 σ 值大 ? ( ) (1) CH 3- 中的 (2) CH 2- 中的 (3) 所有的 (4) 离 Cl 原子最近的 10. 2 分 在 60 MHz 仪器上,TMS 和一物质分子的某质子的吸收频率差为 120Hz ,则该质 子的化学位移为 ( ) (1) 2 (2) 0.5 (3) 2.5 (4) 4 11. 2 分 下图四种分子中,带圈质子受的屏蔽作用最大的是 ( ) C H H H C R C R C H (b )(c )(d ) (a ) 12. 2 分 质子的γ(磁旋比)为 2.67×108/(T ?s),在外场强度为 B 0 = 1.4092T时,发生核磁共 振的辐射频率应为 ( ) (1) 100MHz (2) 56.4MHz (3) 60MHz (4) 24.3MHz 13. 2 分 下述原子核没有自旋角动量的是 ( )

核磁共振光谱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推荐下载

论文题目:核磁共振光谱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 论文要求: 核磁共振光谱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及广阔的前景。简要概述核磁 共振光谱技术及其发展,要求内容充实,论述详细透彻,不少于1000 字。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论文题目:核磁共振光谱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 一、 核磁共振的机理 核磁共振是材料分子结构表征中最有用的一种仪器测试方法之一。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 对样品进行照射,可使特定化学结构环境中的原子核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录发生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方法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2.3核磁共振氢谱解析方法 1、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解析方法 a.检查整个氢谱谱图的外形、信号对称性、分辨率、噪声、被测样 品的信号等。 b.应注意所使用溶剂的信号、旋转边带、C卫星峰、杂质峰等。 c.确定TMS的位置,若有偏移应对全部信号进行校正。 d.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u。 e.从积分曲线计算质子数。 f.解析单峰。对照附图I是否有-CH 3-O-、CHCOCH 3 N=、CH 3 C、RCOCH 2 Cl、 RO-CH 2 -Cl等基团。 g.确定有无芳香族化合物。如果在6.5-8.5范围内有信号,则表示 有芳香族质子存在。如出现AA`BB`的谱形说明有芳香邻位或对位二取代。 h.解析多重峰。按照一级谱的规律,根据各峰之间的相系关系,确 定有何种基团。如果峰的强度太小,可把局部峰进行放大测试,增 大各峰的强度。 i.把图谱中所有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值与附图I相对照,确定是何官 能团,并预测质子的化学环境。 j.用重水交换确定有无活泼氢。 k.连接各基团,推出结构式,并用此结构式对照该谱图是否合理。 再对照已知化合物的标准谱图。 2、核磁共振氢谱谱图解析举例 例1: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 3H 7 NO 2 。测定氢谱谱图如下所示,推定 其结构。

解析计算不饱和度u=1,可能存在双键,1.50和1.59ppm有小峰,峰高不大于1个质子,故为杂质峰。经图谱可见有三种质子,总积分值扣除杂质峰按7个质子分配。从低场向高场各峰群的积分 强度为2:2:3,可能有-CH 2-、-CH 2 -、-CH 3 -基团。各裂分峰 的裂距(J),低场三重峰为7Hz,高场三重峰为8Hz,所以这两个三峰没有偶合关系,但它们与中间六重峰有相互作用。这六重峰的质子为2个,所以使两边信号各裂分为三重峰。则该化合物具有CH 3 -CH 2-CH 2 -结构单元。参考所给定的分子式应为CH 3 -CH 2 -CH 2 - NO 2 ,即1-硝基丙烷。 例2:已知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 7H 16 O 3 ,其氢谱谱图如下图所示,试求 其结构。

核磁共振波谱法剖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概述 早在1924年Pauli就预见某些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它们在磁场中可以发生能级的分裂。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斯坦福大学)和珀塞尔(Purcell,哈佛大学)分别发现在射频区(频率0.1~100MHz,波长1~1000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他们也因此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通过研究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发生能级上的跃迁,但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 1949年,Kight第一次发现了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发现了信号与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而1951年Arnold等人也发现了乙醇分子由三组峰组成,共振吸收频率随不同基团而异,揭开了核磁共振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195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1956年,曾在Block实验室工作的Varian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辩率的仪器,从此,核磁共振波谱法成了化学家研究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并逐步扩大其应用领域。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仪器的精密化、自动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八十年代以来,又不断出现新仪器,如高强磁场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的采用,产生二维谱,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瑞士科学家恩斯特R.R.Ernst教授因对二维谱的贡献而获得1991年的Nobel化学奖(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