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 古诗为证 组图

古代旅游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考证古诗为证组图

古代Taxi(出租车、计程车)——记里鼓车。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

离的步行。《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南唐河汉墓中出土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

汉代辎车

魏晋时期偏幰牛车

唐·阎立本《步辇图》

明代轿车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动得以进行。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使用的就是木撬,前面绑上长长的拉绳,用人或牛拖拉。为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前面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某种油脂,起到润滑作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河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古代航海者和渡江河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随风飘流,不仅艰险至极,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而且水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囿于古人交通工具的简陋,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

是一种“生死离别”。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全程记录了李白乘舟出行的的情景。至于《吴门道中》: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说明了要乘船出行的愿望和情形)。

古代的人民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发明并改进已有的交通工具。车辆和船舶的种类愈来愈多,运行速度愈来愈快,负载的重量也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因为马的速度快,还可以被人骑乘。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别。沙漠之舟——骆驼是西北地方常见的运输工具。在河汊交错的江南,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西南地区,一种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制交通工具——滑竿仍广为使用。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

古代出行工具之一:马。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春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类似还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乘马出行的场景。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过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

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中国古代古人的出行速度

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但这并非最快的速度,古波斯的驿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罗多德对于这种驿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写: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这些波斯使者更快。这整个架构都是波斯人的发明,其方法是这样的:沿着道路全线上都设有驿站,一人一马每天规定要跑一定的距离,不受雷雨、冷热、黑夜的影响。这样传送下去,好像希腊人的火炬接力赛跑一样。

波斯驿站距离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离总长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国的信使却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驿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换人马,远非部队行军可比。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10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500多里以外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300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绍兴11年正月金国大举进犯淮西,高宗赵构发十万火急军令十五道命岳飞兼程增援。首道金牌正月29日从杭州发出,2月9日岳飞接到军令,11日岳家军8000精起兵出发,经舒州赶往庐州。行军路线绕过大别山,经山南麓路线距离大约为380公里。2月20日张俊军收复庐州时岳家军并未赶至,岳飞还是通过信使才知道庐州已在宋军手里。若以实际路程450公里,岳家军骑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来网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复出后,在辽东练兵十余万,有马八万余。在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攻入喜峰口。次日,袁崇焕在宁远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焕率兵至蓟州。宁远距离蓟州300多公里,10天的时间,关宁铁骑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在袁崇焕得到清兵越过蓟州直扑北京时,袁崇焕也急驰北京。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到:(袁崇焕5000骑兵)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金庸这里把距离夸大了,蓟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实际路程,“关宁铁骑”日行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当然直接比较速度并不公平。波斯驿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则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镇,若送至敌前部队如岳飞驻地堰城,最后的几百公里不会设立驿站。蒙古骑兵有副马,甚至三副马四副马,可以换骑。不过

还是可以看出中原骑兵与著名的游牧骑兵部队有不少的差别。

中国古代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简史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

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

先秦时期用车等级区分严格周王拥有五种豪华专用车车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却几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实,在古代更是这样,“有车族”代表的是贵族。

在先秦时期,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路车是先秦时期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路车也叫辂车,“辂”是绑在车辕上用来牵挽的横木,其驱动方式是,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据《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路车共有五种车型,称为“王之五路”:玉路,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金路,车材之末皆以金为

饰;象路,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革路,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木路,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仅加漆。从上述可以看出,路车制造工艺考究,装饰豪华。后来周王将之当做重要待遇,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后也有专用豪车,款式同样有五种,称为“王后之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其中的辇车,系人力牵引的小车,这从“辇”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来:两“夫”拉一“车”。

先秦时,贵族一般还拥有“田车”,就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这种车用四匹膘肥体壮的马牵拉,“马力”十足。另有一种“輶车”,这是一种轻车,带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

先秦时人乘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车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车子,分别叫夏篆、夏

缦、墨车、栈车、役车。这些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豪华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个比一个差。役车最差,是一种带货箱的车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货拖柴草什么的,当然也载人。

秦始皇东游乘坐“辒辌车”汉代民间开始使用驴车

到了秦汉,车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民间普遍开始使用。先秦时期,主要是马车、牛车,这一时期除了马车、牛车,还出现了现代仍能看到的驴车、骡马车。

与先秦时周王一样,秦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豪华专车,且豪华程度大大超过以往。秦朝皇帝专车主要有金根车、安车、步辇车,秦始皇东游坐的就是安车。安车是当时的顶级豪车,据南朝宋裴驷《集解》注引,安车“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辒辌车的厢体是封闭的,有可开启的窗户,便于调节车内温度,可坐可卧,与现代的房车很相似。因为秦始皇尸体是用此车运回咸阳,辒辌车此后成了专用丧车。

当时还有一种輚车,这种车又称卧车、寝车。从名字中便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可以在车上睡觉的高级卧铺车,专供达官贵人乘坐。輚车也属于高级公务用车系列,用马牵拉。

《集解》中提到的“衣车”,则是古代贵妇人乘用的专车,前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也是一种高级车,又称为軿车,可乘坐多人。在汉魏时,属皇家用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等才有资格乘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记录了了古人乘车出行的场景。

民间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马车,秦汉时用于载人的马车,有轿式和敞篷式两种,轿式马车的车厢是封闭的,跑长途一般都坐这种车。

秦汉民间交通用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驴车、骡马车。驴、骡马并不是中国内地原产,而是从西域过来的。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考证,“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陆游诗:“身上衣裳杂酒尘,远游何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骑驴出行也悠闲。杨万里的《归路过南溪桥》:童子隔溪呼伴侣,并驱水牯过溪来。在这里杨万里竟然要骑水牛行路了。

由于驴便宜,驮人拉车都可以,又适宜用于羊肠小道和山地运输,所以一经传入,即为民间所用,时精明者还买毛驴出租给人家跑运输。据《东观汉记》记载,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便干过这种事情,当年到长安“读大学”期间,与同宿舍的韩生合伙买了头毛驴,供人租用,赚钱补贴在长安的生活开支,不少现代人戏称刘秀此举是勤工俭学。

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牛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羊车。魏晋南北朝时,乘坐牛车最为时髦。牛车因为速度较慢,早期并不受贵族欢迎。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马匹大量减少,无马车可乘,此时的贵族慢慢开始接受牛车,到最后连宫廷用车、公务用车,也都使用牛车,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车。现代考古往往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里,发现随葬冥器牛车,就是这个原因。

东晋时,皇家专用的衣车、书车、轺车、药车、画轮车

等都用牛来拉,连帝王外出巡幸也乘牛车。即便当时的全国首富石崇,其豪华用车也是牛车。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与王恺出游,“争入洛城,崇牛迅若飞禽,恺绝不能及”,可见石崇与王恺坐的都是牛车。

这一时期的牛车也最讲究,驾车的牛选用性情较温和的黄牛。贵族所用牛车,一般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篷牛车等三种款式。通幰牛车档次最高,车顶自前至后罩一顶大帷子;偏幰牛车的帷子,只遮住车篷;敞篷牛车,则没有篷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中间,还流行过坐羊车。羊车是不可以用来作较长距离旅行的,一般都当做游玩取乐用车。西晋武帝司马炎就喜欢在后宫里坐羊车乱逛,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就夜宿哪个妃子处。据《晋书·胡贵妃传》记载,一些妃子为与胡贵妃争宠,想出了不少招儿,或将竹叶插在门前,或是在地上洒盐水,诱引羊过来。

在民间,这一时期使用驴和驴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成为以后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造车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在中国车具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指南车”和与现代计程车原理相同的“记里鼓车”,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的。

隋唐时期“步辇” 开始盛行皇家“肩舆”“步辇”五花八门

车是因为交通出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实力的提高,各地人员交流、货物往来都比以往更为频繁,这一时间出现了许多提供运输用车的车坊,以及生产和修理车辆的手工工场。但在隋唐时期,车型却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只是贵族用车的排场更大。

隋炀帝首巡江都(今扬州)时,用工十余万,大造车舆,仪仗队长达20余里。从扬州回洛阳,摆了一个千乘车、万匹马的进京仪仗队。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车队,但相对隋朝来说用车较少,只在国家重大事件出行时才使用,倒是民间用车颇为活跃。

唐朝民间乘用的车,讲究实用,装饰较为朴素,有的是马车,有的是牛车,一般都是用一匹马或牛拉驾。当时的文人喜欢坐马车或牛车游山玩水,诗人杜牧便是爱车一族,出游总要乘车,其著名诗篇《山行》描写的便是乘车外出时所见,不然也不可能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与魏晋时代相比,隋唐人乘车也有自己的流行风,以贵族为例,喜欢坐辇或舆。据《唐会要》记载,隋唐皇家专用辇的规格多达7种,分别为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舆有3种:五色舆、常平舆、腰舆。

隋唐时的辇、舆与秦汉时有很大不同,放弃安装轮子,而使用人力抬,这种辇车或舆车,被称为“步辇”或“肩舆”。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当时这种用车风尚的反映,图中唐太宗坐在由几个宫女抬着的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

到了中唐以后,辇和舆逐渐从宫廷普及到了民间,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出行多乘辇和舆。这种辇和舆,便是后来轿子的前身。

元代出现观光“长车”明代已有载人“轿车”

宋承唐制,车的款式与唐朝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可能当时人们更重视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发展。到了元朝,车子才又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有马车、牛车,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驴车。

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专供租用的、以马或牛驾挽的“长车”。马可·波罗当年来华到达杭州时,曾看到时人坐这种长车:杭州城“大道之上,常见长车往来,车有棚垫,足容六人。满城之男女日租此车以供游乐之用,是以时时见车无数。”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这种车有点像今天旅游景区的观光车。

明朝民间陆路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车、牛驴车、独轮车、驮子和轿子。明朝的骡马车是最有特色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有记述,当时的骡马车有四轮、两轮之分。四轮车前后备有一横轴,轴上竖立短柱,上端安装纵梁,纵梁承载车厢。当车停下、骡马脱驾时,车厢平正,非常安稳。

骡马车属于大型车辆,多用来运输物资,日常载人用得最多的还是两轮车和独轮车。

专门用来载人的两轮车,叫轿车。这种轿车与现代的燃油轿车是两回事,轮子比较大,一般用马、骡、牛来牵引。车身上安置木制或竹制车厢,有的前后开门,有的两侧开门。厢侧有窗,用布帷遮挡,上面有盖,以避风雨。车有两人座或多人座,因车厢像轿子故名。这种轿车当时是供官员、商旅使用的;在农村,一般在办红白事时用其接送宾客。

清代中前期的车与明朝没有多大的区别,到晚清,变化就大了。随着火车、汽车、电车等西方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国普通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多。

古代贵族出行用的各种车: 暖车或温车:子女所乘,帷幔垂挡。辂车:又称大辂,天子或国君所乘,极为豪奢,常御四马。轺车:较为轻便快捷,上至大夫,下至士人皆乘,常御双马。轩车:轩者,大也。较为豪华,大夫所乘。安车:安者,顾名思义,是一种颇为舒适稳便的单马小车。辎车:战场上拉辎重之车,也可载人。革车,戎车,兵车,战车,皆为战争所用。国君参战所乘兵车常称“戎辂”。

古代帝王出行为什么华盖遮天

古代国王出行时,有两个环节必须注意,第一是必须由侍从撑起宽大的华盖,第二是在上马上轿之前,必须走在专铺的地毯上。这种习俗体现了两个相关的禁忌。华盖的作用

显然不在于遮阳挡雨,而是有意在国王的身体与天空之间设立一个障碍物,目的在于不让国王看见太阳。地毯的作用是将国王的身体与地面隔绝,目的在于不让国王的双脚接触地面。

在古人的观念中,国王是神的化身,他的职责是保护天下风调雨顺、民人丰收幸福。国王只有十分小心地看护自己的神性,使之不受到任何伤害和损耗,才能充分履行他的职责。所以,国王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禁忌,诸如不能跟各种卑微的事物接触等等,他必须像履行职责一样认真地遵守这些禁忌,或者说遵守这些禁忌就是他的职责的一部分,如有违背将会导致恶劣的后果。

各民族早期历史上那些领袖人物的禁忌十分复杂,可以说五花八门。有的国王在上任之后双脚就不能迈出规定的住地,只能一直厮守在一个狭窄的所谓王宫里(或者是一个村庄,或者是一座庙宇,或者是山野中一个火山口)中。有的国王上任后就不能再跟俗民见面,偶尔跟俗民说话也得隔着帘子进行。他只能跟被认为通神性的三两个贴身伙伴相处,跟外界的一切接触都得交托给这三两个伙伴。

在所有这些国王禁忌中,不可跟太阳见面也许是最让人不好理解的一项。古人普遍地具有太阳崇拜的习俗,它跟国王双方都是具有神性的,不会因为一方的卑俗而成为设置禁忌的理由。但是的确有很多民族信奉和维持这种禁忌。日本

天皇和扎波特克的大祭司都不许见到太阳,因为他们是神,大地不配负载他们,太阳不配照耀他们。南美洲格拉那达部族,对于被选定的即将担任统治职责的人,从幼小的时候起就将他禁闭起来,不让他见到阳光。如果他不慎偶尔被阳光照耀,他就马上失去王位。索加摩沙的王位继承人在就任之前必须关闭在庙宇的密室里斋戒七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不但不能见到太阳,连光亮也不许接触。如果他们不能遵守这些禁忌,在位者会被革职,未上任者会被剥夺继承权。

这个禁忌究竟有什么动机?难于参透。连细心研究过他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类学资料的弗雷泽也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或猜测。不管如何,这种禁忌曾经长期流行于人类各个种族群体之中,越过漫长的岁月,依然给帝王的生活和宫廷仪式留下明显的影响。当帝王们出场的时候,宽大得有点夸张的华盖,可以说就是那种囚禁君王的密室的变形和遗存。由于这些禁忌是专门针对君王而设的,在这些禁忌失去思想观念的背景之后,依然可以起到显示君王身份的仪式作用。所以中国的君王个个贪恋这种“冠盖如云”、“ 华盖蔽日”的排场,一直奉行此俗直到清末,时至今日,世界上一些王国依然还在严格遵循此俗。

最新初中古诗词中名句赏析的题目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中名句赏析的题目及答案 題目: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 三级心理咨询师案例问答题模版 1.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对本案例的初步印象是……其理由如下: (1)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其心理活动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陈春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篇佳作。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却屡屡遭遇尴尬。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显得那样的勉强和无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诵读、默写、了解大意的基本层面上,对作品的韵律、节奏、语言的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它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明快,色彩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于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记忆,就像读白话文一样,没有把古诗词中本来就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来。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把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当成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花很多时间去背诵和默写古诗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宗旨。 二、古诗词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体会诗中客观物象。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九零后出生的,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正在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形态转变。而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农耕文化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古诗词中描写的这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自然就感到陌生和枯燥。 如马致远所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清雅、安适的深秋晚景图。这些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初中生,特别是没有过外出旅行、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初中生来说是无法体会这些客观的景物,更不要说把它与“孤寂愁苦”的游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写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大漠落日景象。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主要写农村夏日的农事劳动。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和辛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温庭筠写的《商山早行》描写出诗人旅途的颠簸,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整首诗紧扣“早”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写出了早行的清冷图景。 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经典,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词。但都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感知和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更谈不上对这些诗词的深刻理解了。 三、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难于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名句100句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名句100句 一、写景类 (一)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二)花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三)水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月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五)云 1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六)山 2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七)春 2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7.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八)夏 29.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0.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授课教师:班级: 2017.5.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代交通知识,了解古代的交通状况; 2、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古诗,探究古代交通状况,体会古诗中诗 人流露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 知识,感悟古诗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古代交通的状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古人的生活生存状态,体会古诗中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请同学们观看现代交通。资料内容包括,陆路: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水路:海底隧道、气艇、游轮等;空中:飞机。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现代交通的特点吗?(要点提示:发达、神速、便利、安全等等) 3、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狂奔的马,累死的人,荔枝飞到长安城。” 说的就是有人想吃荔枝,劳民伤财的故事。有诗为证: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今这“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水果——荔枝,在古代为什么被看作是帝王穷奢极欲的见证呢?这,都是古代交通不便惹的祸。我们从古诗词中发现了古代交通有哪些形式呢? 二、展示收集资料,交流提取信息 1、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路 古代的道路分陆路和水路两大类,陆路以土路为主,且道路难行尘土飞扬。

步行是主要途径。 2、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1)车:马车、牛车等,马车是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乘坐。受地形天气限制; (2)马:马是最常见、出行最快、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也是通信工具,更是英雄好汉的得力伙伴。 (3)船:水上交通必备的工具。 3、古代的交通设施 (1)桥(2)离亭(3)栈道 (4)馆驿及古代民间通信,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职能。 三、古代交通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古代交通极不方便,长途旅行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路途艰险,信息传递慢,朋友、亲人远离后要想得到对方的消息是很难的,再相见就更难了,有的甚至一别就可能是永别了。 所以送别时彼此间就产生牵挂、思念的感情,离别时显得特别的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就特别强烈,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送别诗”。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材料一:过清华宫绝句杜牧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板书 道路:陆路、水路 工具:车、马→送别←古诗 设施:桥、离亭、栈道、驿馆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名句赏析 1.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的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从海面升起,银河灿烂的光辉也好像源自大海,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悬。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宽阔,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江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潮水上涨,江面开阔,大江之流,风平浪静的景象。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着自然哲理,旧事物中往往孕育着新生命。给人以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力量。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挤向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作者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主题思想:这首小令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和愁苦,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年老力衰的千里马,伏在马厩里,仍有日行千里的壮志,心怀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点明了自己的雄心以及对以后的宏图大业的向往,表达了自己的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豪迈气概。 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描绘了南国暮春的景象,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景交融,烘托悲凉气氛。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本是无情物,把月亮当作传信的使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思念之情。 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运用叙事的手法,写出了时间是夜晚,地点秦淮,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水面夜色迷蒙冷清的环境,为全文定下伤感的基调。 10.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作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在平凡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名句(100句)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名句(一)(100句) 本集古诗词名句分5大类: 一、写景类 1、鸟 2、水 3、花 4、月 5、山 6、云 7、春 8、夏 9、秋10、冬 二、抒情类 1、友情 2、亲情 3、爱情 4、乡情 5、爱国情 6、忧民情 7、愁乐之情 8、立志抒怀之情 三、哲理类 四、修辞类 1、夸张 2、比喻 3、拟人 五、综合类 1、写作 2、读书 3、节日 4、惜时 一、写景类 (一)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二)花 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三)水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月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五)云 1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六)山 2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七)春 2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及答案 (1)《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密切相关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 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最新初中毕业生必背古诗词名句积累

初中毕业生必背古诗词名句积累 1.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8. 海里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9.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1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15. 何当共解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曹操《龟虽寿》) 18.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19.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1.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局》) 2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李白《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6.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 27.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江山数百年。(赵翼《论诗》)

讲与练(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循环天天练1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高效循环天天练(十八)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成语:①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②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③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④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⑤一得之愚: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名句: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2015·江西南昌十所省重点中学突破冲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不改其乐当然是很好,__________究竟不大好,营养不足,所以颜回活到四十一岁短命死矣。 ②1949年初,他和进步教授一起__________,欢迎解放军进驻北平,热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③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__________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箪食壶浆箪食瓢饮箪食豆羹 B.箪食瓢饮箪食壶浆箪食豆羹 C.箪食瓢饮箪食豆羹箪食壶浆 D.箪食豆羹箪食壶浆箪食瓢饮 解析:箪食瓢饮: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筐饭,一瓢水。形容清贫的生活。箪食壶浆:食,饭;浆,米汤。指百姓准备吃的喝的,欢迎犒劳军队。也指以吃的喝的赠人或款待客人。也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箪食豆羹:豆,盛食物的器具。羹,用肉和菜做的带汤的食物。指极少的饮食或细微之利。 答案:B 2.(2015·湖北省襄阳五中五月模拟考试)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1、写景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抒情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A、思乡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怀人类(亲人、恋人、朋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劝勉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D、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E、怀古伤今类古诗词名句归纳整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 2、主要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 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联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名句默写大全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名句默写大全 古诗名句、佳句赏析 (加“▲”号的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词。) 七上 1、《回乡偶书》贺知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离乡之久,变化之大。 ▲2、《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把思念深情化为重聚希冀。 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 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把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复杂心情。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比喻提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时风直到夜郎西。”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7、《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了江南的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8、《登飞来峰》王安石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登得高望得远的哲理。 ▲9、《望岳》杜甫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10、《观沧海》曹操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七下 ▲1、《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出诗人物我合一的脱俗境界。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 ▲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危城将破的壮烈场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语文类) 浅谈中学诗词教学 常德汉寿县毛家滩中学:毛光贵内容摘要: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具体来说应狠抓如下几点:1. 抓背景联系、2.抓意境创设、3.抓诵读训练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宝库背景联系意境创设诵读训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诗词是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古诗词在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版)计百余篇之多。如何教好、教活这些古诗词,如何使当今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诗词中,不仅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锤炼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笔者经过多年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偶得一二,兹录于后。 一、抓背景联系 初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在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分析讲解古诗词时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诸如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特点、创作特概况、诗歌创作风格等。

这种方法在于追根溯源,挖掘诗人写作的社会环境及个人处境等,弄清诗歌写作的原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如杜甫的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虽只写两次见面,似无特别之处,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两次见面人物的心境截然不同。前次见面是在京都长安豪华富贵之地,杜甫才华正茂、李龟年风流倜傥,二人正值春风得意。如今见面,风景虽好,却物是人非。“好风景”成了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而正是此时“又逢”失落漂泊的白发艺人李龟年。几十年离别、世道变迁、社会动荡、人生多难,如今李龟年已是苍老流落,而诗人也衰颓漂泊,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印记,心中饱尝了流离的痛楚……此景、此情写出了安史之变的社会动乱及衰败。这样就不会再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而感到困惑不解了。 又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开始,学生对此诗难理解,我在课堂上讲了楚王项羽自刎乌江的典故,使学生明了,诗人是借历史人物来发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时政的评议,表面上是就项羽不肯南渡的旧事抒发感情,实际上即是对南宋君臣出卖国土、背弃人民、苟安偷生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又是在激励南渡人物毋忘国耻、发愤图强、收复失土。 掌握了这样一些背景资料,学生便可快速准确地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艺术特色。 二、抓意境创设 意境,有“物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