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

社会变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
社会变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

社会变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人类(历史)观

»社会运动1»社会变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

曹曙

1社会变革的一般社会形式

表面上看起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形式有两种——“自

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当剥削阶级处于自身的新

兴阶段、其统治者适应被剥削阶级盲目挣扎反抗的客观形势而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制度时,当剥削阶级处于没落阶段、其统治者以整体和长远为计、能够主动接受被剥削阶级的一部分变革要求时,社会变革表现为“自上而下的

”改良;而当剥削阶级腐朽末落,利令智昏,其统治

者不能主动接受(而只能被动接受)被剥削阶级变革要求时,社会变革表现为自下而上的革命。自从人类的剥削开始走向消亡以来,剥削阶级总是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贯穿始终的肯定因素,是这一社会发育成熟以后继续发展的阻力来源;而被剥削阶级是相应社会贯穿始终的否定因素,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只有被剥削阶级,只有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那些腰缠万贯的既得利益者阶级,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

代表”者,只会拉着社会向后“发展”

或者坚守现行社会“一百年不动摇”。“上”是事物的肯定方面,“下”是事物的否定方面;“上”不可能自己单方面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像一个人不能自己揪住自己的头发把身体提起来一样,“下”才是事物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它作用于“上”并最终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可见,表面上的“自上而下”,其本质也还是自下而上的。不存在本质上“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2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1966年7月横排本)

归纳起来,社会变革的途径或手段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改良(又称为变法、维新、改革等),即社会变革的量变形式;另一种是革命,即社会变革的质变形式。改良是社会变革的量变,它是社会矛盾的调和,无论这种调和完善到何种地步,它也无法等同于最终的质变,更不能免除必然发生的质变。例如,无论资本主义国家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调和到何种微小的地步,这两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此涨彼消的数学逻辑关系不会改变。革命是社会变革的质变,它是社会矛盾的解决,无论这种解决来得多么温和、多么的不知不觉,它也必定要充当一系列量变的归宿,承上启下地存在着。

改良的特征是渐变;革命的特征是突变——爆发式的(暴力革命或非暴力革命)和非爆发式的(非暴力革命)。没有经过充分的改良、而就在改良中途遇阻时猝然导入的革命,必定是爆发式的革命;经过充分改良后的革命,必定是非爆发式的革命。人类历史不乏此类鉴证。这大概是因为当矛盾的对抗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地释放时,积聚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规定了这种对抗状态的矛盾在其解决时会形成爆发的方式;而当矛盾的对抗性经过了一次次小份额的充分地释放后,同一性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规定了这种同一状态的矛盾在其解决时会形成非爆发的方式。

革命是否会采取暴力这完全由革命的客体来决定。暴力具有自然性,它一方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作用形式,水火无情;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形式,人类不可能用语言制止猛兽的袭击,也不可能用语言而只能用鞭子驱赶羊群。因此,当人类自相使用暴力时,必定是人类的一部分将另一部分视为自然界而非人类,或者是人类的一部分受到了来自另一部分的自然界般的侵害。当剥削程度超越剩余劳动的范围并且这个超越的部分还大于环境的补充时,被剥削者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侵害已经等于或大于自然界的侵害,被剥削者变革社会的形式必定会采取作用于自然的形式,即采取暴力的形式。

改良总是分为建设性改良(或完善性改良)和变革性改良(或

维护性改良)这两个历史阶段,两者的性质不同,主体和客体也截然相反。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从建立到它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过程中,即在其相应的生产关系从较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到变得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之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变革处于建设性改良阶段。建设性改良的性质是对包括新兴的生产关系这一基础在内的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其主体是占统治地位的新兴剥削阶级,而客体则是残留的旧剥削阶级和各被剥削阶级。在建设性改良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新兴剥削阶级要做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形成本阶级,把本阶级获利最大的经济制度和相应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建立和巩固起来,二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剥削而限制和缩小旧剥削阶级的剥削、把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劳动效率提高到空前的程度,建立前所未有的经济功勋。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从开始走下坡路到它崩溃之前的过程中,即在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开始阻碍生产力发展到被人们推翻其统治之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变革处于变革性改良阶段。变革性改良的性质是对包括逐渐没落的生产关系这一基础在内的各项社会制度

的变革;其主体是在这一社会相应的生产关系中利益受损的社会基本被剥削阶级(及所代表的其他被剥削阶级),而客体则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基本剥削阶级和仍与之勾结在一

起的旧剥削阶级。在变革性改良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基本剥削阶级只能做一件事:对被剥削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发

展要求做出让步,延长自身的历史寿命。

当社会发展到变革性改良阶段以后,剥削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客体,是人类社会变革中的客观决定性因素;被剥削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变革中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剥削阶级的社会行为对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实践起着间接的、决定的作用,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实践对剥削阶级的社会行为起着直接的、能动的作用。因此,任何成功的社会变革,其形式都是由剥削阶级的社会行为决定的、由被剥削阶级在实践中创造的。离开了剥削阶级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作用,被剥削阶级的“创造”只会是幻想(即在革命势在必行时总还要幻想着改良、而在改良条件具备时却又时时幻想着革命到来),其对社会的变革实践只能是具有相应的进步价值的失败。离开了被剥削阶级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剥削阶级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性”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途径,原地踏步,人们对社会所谓的“变革实践”演变成意义甚微的改朝换代。

社会变革的形式遵循“成本”最低、代价最小原则,社会总是按“成本”最低、代价最小原则选择(变革性)改良或革命。

变革性改良是剥削阶级从其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部分舍弃,它由“英明”的国家领导人和“尽职尽责”的国家(机器)来出面推

行。变革性改良总体上是受大多数社会成员欢迎的,但也会受到剥削阶级内部剥削利益直接减少或减少较多的部分的

反对,会遭受被剥削阶级中获益不直接或相对较少的部分的不积极支持。

变革性改良必备的客观前提是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社会制

度处于过熟但还不至于死亡的阶段。否则,变革性改良根本不可能存在或根本无法进行。

变革性改良必备的客体实际条件是剥削阶级相对比较团结、其统治者能够较好地操控国家行政,进而推行对被剥削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出让步的政策。否则,当剥削阶级自己混乱不堪、其统治者无法操控国家来有效地行政时,剥削阶级内部的混乱、短视和近乎疯狂的贪欲必将毁灭变革性改良实行的可能,将社会变革的车轮导向其统治者和被剥削阶级都被迫接受的革命的轨道,使社会变革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变革性改良的客观前提和客体实际条件都具备时,它是可行的、行得通的,是“双赢”的社会变革形式,它付出较低的变革“成本”即较小的社会代价;而此时的所谓“革命”是不符合客体实际条件的,是企图“单赢”的社会变革形式,将付出无谓的变革“成本”即社会代价。当变革性改良只具备客观前提而不具备客体实际条件时,它是行不通的,是

主体违背客体实际条件的空想,是徒劳的行动,是帮助剥削阶级得以延长其寿命的“单赢”行动,同样只会付出无谓的变革“成本”即社会代价;而此时革命则变得越来越可行,变得越来越具有“双赢”的意义,变得随时可能发生。当变革性改良只具备客体实际条件、其客观前提因社会生产方式还处于没发育成熟的上升阶段而不具备时,所谓的“变革性改良”是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当变革性改良的客体实际条件和客观前提(因社会生产方式濒死而)都不具备时,它是根本行不通的,是剥削阶级企图掩盖矛盾、愚弄被剥削阶级的“单赢

”行为,以社会的停滞和倒退为代价;此时的变革已

别无选择,革命成为以新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双赢

”的唯一变革形式,巨大的收益将抵消高昂的革命

“成本”即社会代价。

2社会变革的一般思维形式

事实上,看着地图走路和“摸着石头过河”是人类在改造社会时交替采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在一个社会形态中,人们往往可以看着地图走路;但到了一个社会形态与另一个社会形态的界河岸边时,人们就要准备摸着石头过河了;人们会一边过河,一边了望,一边勾画新的地图;一踏上新的彼岸,人们就会按照新的地图迅速前进,对地图不断地修改,直至到达新的界河岸边。这是人类社会变革的思维形式

或认知形式。

3社会形态变革的一般过程形式

在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和结构的转变过程总是呈现出形核长大的规律——新的状态和结构先在旧的状态和结构中形成

一些小的核心(简称形核)、然后由这些新状态和结构的核心逐渐增多并不断长大来完成对旧状态和结构的取代。在自然科学上,“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和结构,通常称为某一相。”“相与相之间的转变称为相变。

”(胡赓祥、钱苗根主编《金属学》第145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相变的过程总是呈现为新相先在旧相中形成一些小的核心而后由这些核心增多

并长大来完成对旧相取代的过程。以金属溶液的凝固为例,“金属溶液在凝固后一般都以结晶状态存在,即内部原子成规则排列,故凝固过程就是结晶过程。

”“……金属结晶时不断在液体中形成一些微小的晶体,它们能成为核心逐渐生长。这种作为结晶核心的微小晶体,称为晶核。结晶就是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图4-6是形核、生长过程示意图。”(同上书

图4-6 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第129页)再例如钢的淬火,这种在通常情况下一瞬间就完成了的组织结构转变,也要经过形核长大的过程。科学家对此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变由能量引起,由于在旧相各个区域中存在着能量的不均衡、即存在着能量起伏,故少量的新相首先在一些高能区形成,能量的进一步释放使形成新相的区域个数增多并且也使新相的区域长大,最后完全替代旧相。

我们暂且把自然界中这种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称为形核长大规律。社会变革的过程也不例外——也遵循着形核长大规律。

这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示:社会“相变”的能量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相变”的动力决定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差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差距的大小不一、差距的不均衡、差距的起伏决定了新的生产关系(及整个新的社会)首先在小范围“社会”内诞生、决定了社会“相变”过程呈现形核长大规律。

通过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原理的“动力学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普遍地存在着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这个动力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从不为零。

第二定律: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成正比,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越大,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也越大,反之,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越小,则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也越小。

第三定律:总是存在着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的不均衡,既存在着“动力起伏”,新生产关系总是在一些“动力”较大的局部首先形成

一些核心,然后增多并且长大,直至完成对旧生产关系的替代。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一些新的生产关系没有首先出

现在当时生产力较先进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较先进的地方生产关系也相对较先进,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较小——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也较小。反而当时生产力水平二流的地方生产关系大大的落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最大——人们变革生产

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也最大。总之,新生产关系的诞生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生产关系水平这两个方面——取决于这两个方面

之间的差距造成的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颠覆性技术和社会变革

现代社会,技术的更新速度永远比你想得更快。当感叹技术的飞速进步,当憧憬技术改变生活时,你又是否准备好迎接这些技术给生活、制度和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你是否恐惧工作被机器代替?是否为多活20年做好准备?我们的法律和制度是否准备好迎接机器人、解决无人驾驶带来的权责问题? 这些问题离我们的距离就像新技术一样,看似遥远实则就在眼前。理解未来10年即将改变生产、消费、社会生活的颠覆性技术,思考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颠覆,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当下就该做的。 四大颠覆性技术 当下来看,未来10年典型的颠覆性技术至少来自四大方面:人工智能、新材料、基因工程和分享经济。之所以称之为颠覆性技术,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有可能将被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 1.人工智能。 由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机器人、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将致力于智能化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效率,将人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机器人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医学和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造就了“黑灯工厂”,即不需开灯的全机器人工厂;农业机器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自动化;医学上,达芬奇机器人已经能帮助医生完成更高质量、低创伤的手术,且能实施远程操作;家庭生活中,多款家庭机器人已经出现,比如日本的Pepper机器人,能够帮助看家、与你聊天、陪小孩学习。 ——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采用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机器对机器通信等高精尖技术,并已实现部分商业化应用。麦肯锡估计,自动驾驶技术到2025

年的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降低交通事故每年将挽救3万-15万个生命,大幅降低汽车的废气排放达90%。自动驾驶将帮我们社会实现更少的汽车、更高的效率、更清洁的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利用图像识别和处理、机器学习、360度摄像等技术,旨在实现一种新的人与虚拟世界互动的方式,可能成为计算机、手机之后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平台。虚拟现实包括三部分:硬件、平台软件和内容,目前已经有Oculus、HTC Vive等相对成熟的虚拟现实设备商业化销售。进一步,增强现实技术也有望进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新的娱乐方式和大脑刺激,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 新材料和储能技术。 由新材料技术衍生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储能技术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改善环境质量; ——太阳能:随着晶硅制造成本在过去10年大幅降低90%,太阳能的发电成本相比火力发电等传统技术已经有一定的竞争力,未来在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有望取代火力发电成为主流发电模式。 ——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电动车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储能的瓶颈,即电池发展的瓶颈,因为发电和用电、充电和用电的时间差问题都需要储能技术解决。目前,新的技术已经在实验室出现,氧化铝电池、锂氧电池、燃料电池等都可以实现电池效率的大幅提升,下一步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电池成本如果大幅下降,电动车行业直接受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也将获得解决,清洁能源将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3. 基因工程。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一、社会热点的文化透视 2005年夏,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席卷全国,“------已被资讯泛滥时代的传媒翻了个“底朝天”,八卦当头、学术殿后、商业坐镇,中间还穿插上演了“低俗影射”与“民主预言”的猜想,------”。①大量的社会群体,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娱乐节目中,使其逐渐演变为一桩社会性事件。以粉丝为代表的普通观众以手机短信、论坛、博客等方式对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为捍卫自己的偶像,休闲、拉票,在网上摆开了“战场”,进行着云里雾里的斗架,说三道四,互相攻击,搞得热热闹闹。而另一方面,来自人文学术思想界众多名人围绕超女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个娱乐话题就此上升为学术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因“超级女声”的选拔机制和极高的参与性,把“超女”和民主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超女对当代未成年人公民意识的催生和训练有相当正面的价值,超女正在成为一种对孩子们‘酸酸甜甜’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启蒙。”(徐贲:《娱乐文化消费和公共政治——“超级女生”的公众意义》,世纪中国,https://www.360docs.net/doc/437598004.html,/archiver/?tid-22368.html)另一方面,“与青少年的狂热、观众的热情参与相比,我们的主流文化却对‘超级女声’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愤怒’,‘叫停’的呼吁也由弱变强,以至于某些‘名嘴’在电视上公开斥责其‘低俗’,甚至频频出现‘封杀’的‘流言’。”②有趣的是,往往持支持立场的声音是大量的出现在大众文化的媒体上;而主流媒体不是刻意的保持沉默,就是大肆讨伐。不过无论是“贬”或是“赞”,双方对“超女”诉诸于快感的娱乐均表示了理解和认可。特别是其中的学者,面对超女的来临,不少人已放下了自恃清高的架子,认为“好的娱乐节目也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而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快乐。”《“超级女声”会使我们“娱乐致死”吗?》何怀宏新京报2005-08-31)。从而表现出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事件中各取所需,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些共识,表现出一定相互宽容的倾向。 但是,随后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由“学术热点”演化为“文化事件”过程中。综合分析主流媒体的态度和大众消费类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对待“红楼超女”问题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其间缺少一个能起到缓冲功能的过渡地带。这种对峙几乎在开始就形成了,当《新京报》于2005年10月30日刊登出《胡文彬:刘心武应遵守学术规范》一文后,网络上迅速的掀起反对的浪潮。特别是各大主流媒体转载《艺术评论》10期“红学界集体反诘刘心武”一文后。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有网友指出“《红楼梦》不是某些人的‘独立王国’”;《北京娱乐信报》载文“万余网友力挺刘心武‘揭红’”,力挺的理由是“有意思”、“长知识”、“平民挑战权威”等;更有《华商报》载文“文化名家为刘心武撑腰”,矛头直指红学界拘于“门户之争”,把红学“做成了生计,当然流于庸俗”。这些反对的指向实际已经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因此有人提出“人文学术如何才能不被当代文化所稀释?这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事件给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问题。”(《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05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曾军) 我们无意于参与讨论,却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深感兴趣。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为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

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变革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如材料素化、碳基资源催化、超构材料、太赫兹科学技术等方向)。在5类科技计划中已有布局的研究内容不在本专项重复支持。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将围绕化学键精 —1—

准重构、超构材料、精确介观测量、新型太赫兹辐射源等方向部署13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约3.9亿元。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项目申报需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并曾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且实施效果良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申报项目负责人需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经历。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申报项目特别需提出明确、有显示度的5年总体目标和2年阶段目标和考核指标(或研究进度)。项目实行“2+3”分段式资助,在项目执行2年左右对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确定项目后续支持方式。 1. 电-热耦合催化能源小分子化学键的精准重构 研究内容:能源小分子的活化和转化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核心,常规转化过程存在高耗能、高耗水、低选择性等瓶颈;发展基于电-热耦合催化分子选键活化新方法,促进甲烷和二氧化碳—2—

哲学生活知识点上部分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川教版修订稿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川 教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1、右图是一件青铜器皿——司母辛方鼎,你知道 我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制作青铜器的吗(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夏朝 ? 12、我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是在( ) A 、禹 B 、周文王 C 、盘庚 D 、启 13、西周的都城在( ) A 、洛邑 B 、镐京 C 、殷 D 、郢 14、古人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进行了描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该政治格局源于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春秋时期,第一位君主是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16、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 A .他比较喜欢九鼎 B .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 .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 .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17、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任用着名的军事家是( ) A. 管仲 B.孙武 C.孙膑 D. 伍子胥 18、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地理位置优越 C.重视兴修水利 D.更多地使用农业新技术 1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 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 .奖励耕战 B .承认土地私有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建立县制 20、假设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一位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当兵建立军功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去经商发财而获得政府奖赏 D.大力开垦荒地而获得政府奖赏 ? ? ? 二、材料题 图二 青铜牛尊 得分 评卷人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高考必背哲学原理整理

(必修4)哲学原理整理 一、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3课)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辩证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思考与练习答案(预测)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预测是指什么举例说明预测的作用。 答:预测是指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对特定的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或状态做出科学的推测与判断。 预测可以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未来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基础。如在产品的销售方面,通过对顾客类型、市场占有份额、物价变动趋势、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预测,可以对市场销售起促进作用。又如在生产方面,通过对原材料需求量、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以及材料与劳动力的可用量的变动趋势等方面的预测,便于企业对生产和库存进行计划,并在合理的成本上满足销售的需求 2.预测有哪些基本原理预测有什么特点影响预测精确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答:预测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性原理、连贯性原理、类推原理、相关性原理、概率推断原理。 预测的特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预测的基本原理,利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因此预测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随机性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等原因,因此不存在绝对准确的预测。 影响预测精确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预测资料的分析和预处理,预测问题的分析与认识、预测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预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因此,要提高预测的精确度,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认真对待,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未来信息。 3.叙述预测的基本步骤。 答:预测的基本步骤为;(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有关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建立预测模型;(5)评价预测模型;(6)利用模型进行预测;(7)分析预测结果。 4.为什么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处理如何鉴别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应如何处理 答:在预测工作中,所收集的资料是进行预测的基础,相关资料的缺少或数据的异常都会导致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预测的结果,所以需要对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鉴别与分析。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史(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6. 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2008年·湛江市)2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008年·湘西州)21.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立。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008年·沈阳市)1.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08·泰州市)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08年·汕头市)1.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008·山东省临沂市)1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2、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最先称霸的是 A 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08年·岳阳市)2、我们现在的岳阳在战国时期应该属于下列哪个诸侯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A.秦国 B.燕国 C.楚国 D.齐国 (2008年·黄冈市)1.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 争霸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 卧薪尝胆 C 问鼎中原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08·泰安市)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008年·汕头市)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 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 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2008年·广东省)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人工智能与健康》试题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的《公共卫生法案》开启了国家干预卫生的历史。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A 2、“结草以报”记载于()。 A、《论语》 B、《汉书·艺文志》 C、《左传》 D、《后汉书》 正确答案:C 3、PDCA循环的第一个流程是()。 A、策划 B、实施 C、检查 D、处置 正确答案:A 4、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是()。 A、朋友 B、师徒 C、敌人 D、同学 正确答案:B 5、从创业投资领域来看,美国面向全产业投资,投资领域遍及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而我国接受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 A、基础层 B、技术层 C、应用层 D、前两项正确

正确答案:C 6、大成至圣先师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杨朱 正确答案:A 7、根据本讲,()是家庭文化环境和谐的环境激励场。 A、亲子关系和谐 B、敬老关系和谐 C、社会关系和谐 D、夫妻关系和谐 正确答案:C 8、根据本讲,《创意经济报告》最早于()开始的,之后每隔一两年发布一次。 A、2008年 B、2007年 C、2006年 D、2005年 正确答案:A 9、根据本讲,三网合一不包括() A、因特网 B、广播电视网 C、公共通信网 D、万维网 正确答案:D 10、将一件事情相关的一些事写到卡片上,将这些卡片进行归类,这种方法叫做()。 A、过程决策程序图 B、亲和图 C、流程图

D、网络图 正确答案:B 11、人和人之间是利益关系是()的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正确答案:B 12、司法保护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手段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司法保护优点的是()。 A、取证容易 B、成本低 C、赔偿高 D、是最彻底、最严厉、最根本的保护手段 正确答案:D 13、避孕套只能使用()。 A、食油 B、液体石蜡 C、凡士林 D、水基润滑剂 正确答案:D 14、根据本讲,放射学范式变革,主要经历了从()到MRI,再到PACS系统的过程。 A、X光 B、CT C、X光、CT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15、根据本讲,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影像数据的()、存储与传输等。 A、获取与重建、处理与增强、分析与量化 B、获取与重建、处理与增强、分析与量化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5.部编历史(习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中国古代,营建城邑,选址很重要,我国早期城市,三代王都和后来的咸阳、长安、洛阳,基本上都在北纬35度线上。材料中的“三代王都”指的是(A) A.阳城、殷、镐京B.阳城、镐京、邯郸 C.亳、洛邑、临淄D.洛邑、成都、建业 2.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B) A.二里头铜鼎B.司母戊鼎 C.铁制农具D.铜冰鉴 3.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B)

A.形成了禅让方式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D.扩大了国人利益 4.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B.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我们可以探究的共同主题是(A) 图一青铜铲图二铁制农具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手工业的成就 C.精美的绘画艺术D.灿烂的青铜文明 6.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的过程促进了(B) A.社会变化B.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D.技术进步 7.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该水利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指的是(A)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郑国渠 8.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D)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课文导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历程,在哲学发展道路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同学们知道这次变革吗? 【新知识探究过程】 教师:出示教学案例和问题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知识交流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变革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如材料素化、碳基资源催化、超构材料、太赫兹科学技术等方向)。在5类科技计划中已有布局的研究内容不在本专项

重复支持。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将围绕化学键精准重构、超构材料、精确介观测量、新型太赫兹辐射源等方向部署13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约3.9亿元。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项目申报需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并曾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且实施效果良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申报项目负责人需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经历。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申报项目特别需提出明确、有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