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书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书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书人物总结

生物书上的大佬们

必修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指出器官更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3.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4.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细胞学说的建立

?6.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

?1.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不同组分分开,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2.德迪夫:发现了装有大量酶的“容器”,后来被人们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并且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结构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得出结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错误)

?科学家发现了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与人类的细胞融合,证实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桑格、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斯帕兰札尼:笼子鹰肉块

?2.巴斯德:没有活细胞参与,糖类是无法变成酒精的

?3.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将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将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得到了酒。并将酵母菌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5.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纯了脲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并证实了脲酶是蛋白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重点)

?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萨克斯发现它集中在细胞中的一个小的结构中,这个结构后来被人们叫做叶绿体

?1.普利斯特利:将蜡烛与植物,小鼠与植物关在密闭容器中,得出‘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的结论

?2.英格豪斯:重复多次上述实验,发现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萨克斯:利用半叶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水绵(绿藻,低等植物)隔绝空气极细光线(或不同色光)好氧细菌

?5.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6.卡尔文:用碳十四标记的二氧化碳,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遗传学之父”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设。

?2.约翰逊:给遗传因子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观察蝗虫,推测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4.摩尔根: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演绎法—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重点)

?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它可以促使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2.艾弗里:提纯了S型菌中的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后来研究证明,绝大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研究DNA的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构建各种螺旋,发现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螺旋结构(但这个模型中A与A配对)———从查哥夫那里了解到DNA中腺嘌呤的数量等于胸腺嘧啶的数量、鸟嘌呤的数量等于胞嘧啶的数量———得出了DNA分子的反向平行双螺旋的结构

DNA的复制

?沃森、克里克:提出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后来科学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确实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的(采用了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

请写出本实验的简要步骤或图示步骤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缪斯: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个体数大大增加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诱发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种: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等)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由来

?1.拉马克: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但是他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新遗传的观点,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摈弃,对自然选择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贝尔纳: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的外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的内环境是稳定的,这是生命能独立存在的首要条件’。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并提出‘内环境稳态并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概念

?目前普便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通过激素调节

?1.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到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液分泌,但是他囿于定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斯他林: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大胆地做出‘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的假设,推测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可能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随血液流达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他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

?3.巴浦洛夫:对自己错失发现真理的机会很有感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重点)

?1.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是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2.鲍森·詹森:进一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耳: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4.温特:他实验进一步证实,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后来人们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细胞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简要写出几个实验的步骤或图示步骤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实验考点详细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实验考点详细总结 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 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 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 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类实验) 一、教材实验复习 (一)观察类实验 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 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观察细胞质流动 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

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 一、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汇总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追踪光合作用O和C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 (9)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0)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2)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二、常考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通入氧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油膜覆盖、用凉开水 (3)CO2的控制: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容器中放置NaOH溶液 保持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容器中放置Na2CO3溶液(或CO2缓冲液)(4)光照强度的控制: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或改变光源(灯泡)的瓦数 (5)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给植物遮光处理 三、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H标记亮氨酸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 (3)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CO2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5)DNA的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DNA 四、盐酸和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浓度及作用 (一)盐酸 1、实验“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8%盐酸的作用——水解 (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2、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的作用——解离 能够使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 3、实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中5%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4、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0.1mol/L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二)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 (2)作用:洗去浮色。 (3)原理:苏丹Ⅲ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重点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重点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教材实验总结

2012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1) 教材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一、常用仪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为酸碱缓冲剂 6、酸碱缓冲剂(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调节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纯DNA(95%)、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鉴定(沸水浴,蓝色) 12、甲基绿:检测DNA,呈绿色 13、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14、 15、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沸水浴,砖红色沉淀) 16、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紫色) 17、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和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于脂肪鉴定 18、碘液:用于鉴定淀粉(变蓝色) 1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2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21、健那绿B: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22、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呈灰绿色 23、溴麝香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24、吲哚酚试剂:用于维生素C的鉴定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教材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高中生入党申请书】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的书写 一、实验原理的概念: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二、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三、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 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

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四、典例剖析: 1、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2、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写实验原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小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高中生物实验所有染色剂及其性质详解(完整版)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 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 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 DNA的染色与鉴定 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 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 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 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 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0 CO2的检测 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复习全面总结

生物课本实验复习 实验一物质鉴定 知识概要: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参考答案: (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加入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致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洗去浮色。 (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二观察叶绿体和胞质流动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 3、遗传和变异 4、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 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 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 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 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 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 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 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完整版》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知识总结完整版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 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让你拿满分(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 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 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2020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三生物实验总结 细胞内物质或结构的检测方法 1.淀粉:碘液(越深浓度越大) 2.还原糖: 斐林试剂。 3.CO2:Ca(OH)2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4.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5.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6.染色体: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7.DNA:甲基绿;8.RNA:吡罗红 9.线粒体:健那绿 实验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值 2. Ca(OH)2:鉴定CO2 3.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值 4.NaHCO3:提供CO2 5.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提 取DNA 6.酒精:用于洗去浮色(50%) 、消毒处理(70%)、色素提取(无水乙醇)、叶片脱色及配 制解离液(95%) 7.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作用:洗去浮色。 2、应用:脂肪的检测实验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作用: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1∶1混合) 2、应用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1、作用:消毒杀菌 2、应用:微生物的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四)无水酒精1、作用:提取色素2、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五)工业酒精(一般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1、作用:燃烧加热 2、应用:包括各类必须加热的实验, (六)盐酸 ①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提供酸性环境 ②15%的HCl和95%的酒精:解离 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探究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2018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2018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导读:本文2018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归纳总结

教材中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a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b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d二苯胺鉴定溶液中的DNA 呈现蓝色 e台盼蓝染色剂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死的动物细胞被染成蓝色。 f健那绿染液鉴定线粒体,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活体染色剂.蓝绿色 g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由蓝变绿再变黄。 h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酒精在酸性条件下,灰绿色 2、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同位素示踪法: a.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b.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e.分泌蛋白的形成 4、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5、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三倍体西瓜 6、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 7、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8、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测交;该显性个体自交。 9、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10、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现。 11、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1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灯光诱捕法;抽样检测法 13、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 血球计数板 实验一物质鉴定必修1P18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 橘黄色,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实验总结材料

必修二生物实验总结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 ﹡减数分裂的概念:(特殊的有丝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要进行减数分裂。在整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附: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理解) ﹡染色质→染色体(减Ⅰ间期)→染色单体(减Ⅰ间、前、中、后)→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DNA的数目及形态。 ①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 ②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性原细胞和初级性母细胞中为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在次级性母细胞和配子中 为O. ③四分体数目:在减I前期和减I中期,四分体数目=同源染色体对数。 ④DNA的数目:在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体数目。 在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时,DNA数目=2×染色体数目。 (附:例1.计算右图中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数目。 解析:跟据以上分析可知染色体--------4条 DNA-----------8条 同源染色体---2对四分体---------2个 3)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 ①、减数分裂各同源染色体在前期I发生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并且减数分裂前期I持续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有丝分裂的前期,这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 ②、减数分裂包括连续的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是减数的,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是等数的,最终使染色体数减半。 ③、从DNA的角度看,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中的DNA量与母细胞相等。减数分裂前,DNA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子细胞中的DNA量只有母细胞的二分之一。 ④、减数分裂中的两次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有重要区别。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就完成了复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在不同的生物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长短不同,有的生物具有短暂的间期,而有的生物在末期Ι结束以后,立即进入前期Ⅱ。 4)减 数 分 裂 中 染 色 体 和DNA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